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生活中人们引经据典成为了日常,实际上这也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不过大众总会刻意将近代晚清的历史避开,主要还是这段时期太过屈辱,一个泱泱大国差点沦为了殖民地,换谁都不会愿意揭开这块遮羞布。
强盛的汉唐就有和亲的传统,宋朝虽说经济发达,但在和外族分庭抗礼的时代,这些钱可大都被宋朝赠给了对方。
满清更是不用说了,从鸦片战争开始,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成为了日常。甚至末代皇帝溥仪为了光复大清,无视老百姓的安危,甘愿成为日本人的傀儡,这样的行为很难让人将清朝和骨气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在当年明月的鼓吹下,说明朝十分有骨气,尤其是:我大明不割地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现在这句话流传十分广泛,似乎已经成为了真实。然后,纸是包不住火的,这句话真的看着就烦,假的要死,来揭穿这句谣言。
明朝怎么不和亲?
明朝真的不和亲吗?明朝初期,北元和朝鲜半岛的后高丽王朝关系不错。为了分化北元和后高丽的关系,朱元璋向后高丽的使者表达了和亲的愿望,并且是明朝嫁出公主。没想到,后高丽不久就灭亡被李朝取而代之,随后朱元璋又向李成桂提出了和亲的要求。然而,李成桂担心公主凭借明朝为后盾控制朝政,于是拒绝了这一门亲事。此后,朱棣再次提出和李朝和亲,依然被拒绝。这哪是不和亲,明显是想嫁公主没有嫁得出去好吧。谁说明朝从不和亲,朱元璋和朱棣都提出过,只不过被拒绝了
实际上,明英宗时期,明朝和瓦剌和亲了。在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虏。为了迎回英宗,翰林晥侍讲学士周叙上书称:“为今之计,先须博选辩士,卑辞重币,暂为父兄屈,谕以昔时通好,恩待如此之厚,今因奸臣误国,兴兵构怨,遂失南北之欢,若能即返圣驾,则结好和亲,世世利赖”。在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夺回了皇位,开始履行和也先达成的协议和亲。为了面子,明英宗将和亲说成是互市,《杨继传》记载“互市者,和亲别名也”。
明朝怎么不赔钱?
表面上来看,明朝276年天下,与周边邻国和游牧部落多次发生过激烈战争,有过胜利也有过失败,但从未因战败而被迫向对手赔款,这一点与清朝迥然有别。但是,明朝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确实采用过用金钱换取和平的高度类似“赔款”的行为。
明英宗回来后,不仅和瓦剌和亲,还赔了不少的钱,只是为了面子就改了名字。明穆宗朱载重时期的兵部尚书方逢时曾明确说“和亲辱也,赂遗耻也。今曰贡,则非和亲矣;曰市,则非赂遗矣”。也就是说,和亲、赔款都是耻辱,但是我们改称是进贡、互市就不觉得耻辱了。这说明明朝还是非常无耻的嘛。
明朝的赔款不止是这一次。再举一个例子吧。嘉靖时期,蒙古俺答汗不断进攻边疆。1550年,俺答汗进攻大同,宣府大同总兵仇鸾“惶惧无策”,于是用了大量的钱财贿赂俺答汗,让俺答汗进攻其他地方。俺答汗一高兴,直接就打到了北京,史称“庚戌之变”。
面对气势汹汹的蒙古军队,明朝北京的5万禁军“涕泣不敢前”,都哭成一片了。于是兵部又征集4万军队上前线,结果明朝军队“怯不敢战”。嘉靖皇帝让仇鸾统辖大军,仇鸾不敢和俺答汗交战,不敢对俺答汗的军队放一支箭,还将自己的军队伪装成蒙古军,进入北京周边“劫掠民财”,“民苦之,甚于虏”。后来,在嘉靖皇帝的政策是:先让俺答汗在北京抢个够,然后送去大量的“皮币珠玉”乞和。最后,俺答汗将北京洗劫一空,并且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赔款,高兴地回到了大漠。这次庚戌之变,是明朝历史上最耻辱的事件之一。
1570年,发生了俺答封贡事件,表面上是俺答汗对明朝称臣了,双方进行了互市。但是奇怪的是,明朝还要每年交给俺答汗一定的钱财,被称为“市赏”,“岁赐”。实际上,“市赏”“岁赐”就是北宋给辽、西夏缴纳“岁币”是一个意思,只是名字变化了而已,这样明朝的面子勉强能够挂得住。
关于“岁赐”是多少,明朝官方没有明确的记载,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后来,蒙古还利用各种条件要挟明朝增加“岁赐”。在明朝末年,林丹汗成为了漠南蒙古大汗,明朝每年给林丹汗的“市赏”超过了100万两。直达1635年林丹汗被清朝所灭,明朝对蒙古的“市赏”才宣告了终止。从俺答汗到林丹汗,明朝给蒙古赔了60年的款,相当于交了60年的保护费。
明朝末年,辽东建州女真部落在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带领下强势崛起,并野心勃勃对外扩张,与明朝在辽东地区发生激烈军事冲突,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建州女真的综合实力远逊于明朝,但其骁勇善战的八旗铁骑却战斗力极强,屡次大败明军,几乎完全掌控战场主动权,给明朝东北边疆造成巨大军事压力。
祸不单行,明朝北方的塞外草原上,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他一心想重振祖先往日荣光,重建蒙古帝国霸业。
林丹汗自1612年起,屡次带领骑兵大规模袭扰明朝的辽东地区,和大同、宣府、延绥等地,成为明朝的强劲对手。而当时的明朝已经内外交困,财力困窘,武备不振,根本无法同时应对努尔哈赤和林丹汗两大强敌。
为了集中兵力剿灭为害最烈的努尔哈赤,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险境,明朝被迫采取了“拉一个打一个”的策略,对林丹汗采取怀柔之策。自万历四十七年开始,明朝与林丹汗达成一致,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赠与“岁赐”白银4千两,作为回报,林丹汗停止与明朝敌对行动,并协助明朝联合出兵攻击努尔哈赤的后金。
但明朝的如意算盘落了空。狡黠诡诈的林丹汗,由此看透了明朝外强中干的本质,也看出了明朝不愿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以此为要挟,一再要求明朝提高“岁赐”额度,明朝如果不答应,他立即出兵南下袭击明朝北疆。
明朝迫不得已,只得一再提高给林丹汗的“岁赐”,从4千两一路上涨到8万多两,但林丹汗依旧欲壑难填。明朝对林丹汗的“岁赐”,看似不是赔款,实际上与赔款别无二致,都是因为军事实力不足而被迫付出金钱来换取和平。
明朝怎么不割地?
最后,我们来看看割地了吗?朱棣时期,明朝的疆域面积大约是600万平方公里,然而在“仁宣之治”时期,明朝就撤销了奴儿干都司、交趾布政使司,面积萎缩到了400万平方公里。当然,按照明朝官方的说法,这是“弃地”,不是割地,本质上并无区别。
明朝虽然不曾像清朝那样,因战败而向外敌割地,但却曾在战胜之后,为了答谢军事盟友而割地。朱元璋死后,皇孙建文帝登基。燕王朱棣野心勃勃,发起“靖难之役”,与建文帝打了四年内战来争夺皇位。
战事初期,燕王朱棣兵力不足,仅靠自己手里的兵力,无法与建文帝的倾国之兵对抗,急于寻找盟友。驻屯在大宁卫附近的蒙古部族“朵颜三卫”,拥有为数众多的精锐骑兵,悍勇绝伦,此时被朱棣想方设法拉拢过来,为己所用,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冲锋陷阵,屡建奇功。
朱棣登基后,为了酬答“朵颜三卫”的战功,把塞外的大宁都司、营州卫等地区一股脑割让给“朵颜三卫”。须知大宁都司、营州卫等,都是洪武年间朱元璋设立的防范北方蒙古骑兵入侵的重镇,却被朱棣一股脑割让给“朵颜三卫”。
明朝史料中对此事多有记载,“靖难初,首劫大宁兵,及召兀良哈诸酋率部落从行,有功,遂以大宁畀三卫”,“文帝从燕起靖难,使使以赂请,而兀良哈以骑来从战,有功。先是,即古会州地设大宁都司营州等卫为外边,使宁王镇焉。文帝乃移王与其军内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铁证如山。朱元璋要是泉下有知,知道他儿子朱棣把他打下的江山国土拱手让人,不知得气成什么样。
朱元璋立国之初,就采取了与其他中原王朝迥然不同的保守收缩方针,把历来属于中原王朝的西域地区弃之不顾,其性质比之“割地”还要恶劣。因此明朝不赔款不割地之说,纯属一个站不住脚的伪命题,明朝根本没你想象中那么强硬。
明朝中期,关西七卫完全失去,河套平原失去。万历年间,缅甸不断进攻云南,导致云南外夷土司全部沦陷。此时,明朝的疆域面积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崇棣到明朝后期,明朝本来就不大的土地一共失去了300万平方公里土地。
而且,在明朝是不能够说收复失地的。在嘉靖年间,三边总督曾铣请求嘉靖皇帝派军收复河套,然而严嵩诬告曾铣“交结近侍”、“罔上贪功”,于是嘉靖皇帝就处死了曾铣,从此明朝大臣没有一个敢说收复国土的事情。
天子叫国门都有
出了古往今来唯一一个天子叫国门,给也先立生祠的皇帝。天子为啥守国门,朱棣心里没点数么?
综上所述,明朝是有和亲,有赔款,有割地的,只是为了面子改成了“互市”“市赏”“弃地”了。那么明朝有没有称臣呢?我认为,明朝在1644年之前是没有称臣的,毕竟明朝是一个爱好面子的王朝,称臣这种事不会干。不过呢,如果将南明也算入就不好说了。南明的永历皇帝为了皇帝都直接改信了基督教,对罗马教皇称臣,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参考资料:《明史》《靖难之役与兀良哈南迁》《皇明四夷考》《弇州四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