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都干了

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都干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723 更新时间:2023/12/9 2:11:23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生活中人们引经据典成为了日常,实际上这也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不过大众总会刻意将近代晚清的历史避开,主要还是这段时期太过屈辱,一个泱泱大国差点沦为了殖民地,换谁都不会愿意揭开这块遮羞布。

强盛的汉唐就有和亲的传统,宋朝虽说经济发达,但在和外族分庭抗礼的时代,这些钱可大都被宋朝赠给了对方。

满清更是不用说了,从鸦片战争开始,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成为了日常。甚至末代皇帝溥仪为了光复大清,无视老百姓的安危,甘愿成为日本人的傀儡,这样的行为很难让人将清朝和骨气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在当年明月的鼓吹下,说明朝十分有骨气,尤其是:我大明不割地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现在这句话流传十分广泛,似乎已经成为了真实。然后,纸是包不住火的,这句话真的看着就烦,假的要死,来揭穿这句谣言。

明朝怎么不和亲?

明朝真的不和亲吗?明朝初期,北元和朝鲜半岛的后高丽王朝关系不错。为了分化北元和后高丽的关系,朱元璋向后高丽的使者表达了和亲的愿望,并且是明朝嫁出公主。没想到,后高丽不久就灭亡被李朝取而代之,随后朱元璋又向李成桂提出了和亲的要求。然而,李成桂担心公主凭借明朝为后盾控制朝政,于是拒绝了这一门亲事。此后,朱棣再次提出和李朝和亲,依然被拒绝。这哪是不和亲,明显是想嫁公主没有嫁得出去好吧。谁说明朝从不和亲,朱元璋和朱棣都提出过,只不过被拒绝了

实际上,明英宗时期,明朝和瓦剌和亲了。在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虏。为了迎回英宗,翰林晥侍讲学士周叙上书称:“为今之计,先须博选辩士,卑辞重币,暂为父兄屈,谕以昔时通好,恩待如此之厚,今因奸臣误国,兴兵构怨,遂失南北之欢,若能即返圣驾,则结好和亲,世世利赖”。在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夺回了皇位,开始履行和也先达成的协议和亲。为了面子,明英宗将和亲说成是互市,《杨继传》记载“互市者,和亲别名也”。

明朝怎么不赔钱?

表面上来看,明朝276年天下,与周边邻国和游牧部落多次发生过激烈战争,有过胜利也有过失败,但从未因战败而被迫向对手赔款,这一点与清朝迥然有别。但是,明朝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确实采用过用金钱换取和平的高度类似“赔款”的行为。

明英宗回来后,不仅和瓦剌和亲,还赔了不少的钱,只是为了面子就改了名字。明穆宗朱载重时期的兵部尚书方逢时曾明确说“和亲辱也,赂遗耻也。今曰贡,则非和亲矣;曰市,则非赂遗矣”。也就是说,和亲、赔款都是耻辱,但是我们改称是进贡、互市就不觉得耻辱了。这说明明朝还是非常无耻的嘛。

明朝的赔款不止是这一次。再举一个例子吧。嘉靖时期,蒙古俺答汗不断进攻边疆。1550年,俺答汗进攻大同,宣府大同总兵仇鸾“惶惧无策”,于是用了大量的钱财贿赂俺答汗,让俺答汗进攻其他地方。俺答汗一高兴,直接就打到了北京,史称“庚戌之变”。

面对气势汹汹的蒙古军队,明朝北京的5万禁军“涕泣不敢前”,都哭成一片了。于是兵部又征集4万军队上前线,结果明朝军队“怯不敢战”。嘉靖皇帝让仇鸾统辖大军,仇鸾不敢和俺答汗交战,不敢对俺答汗的军队放一支箭,还将自己的军队伪装成蒙古军,进入北京周边“劫掠民财”,“民苦之,甚于虏”。后来,在嘉靖皇帝的政策是:先让俺答汗在北京抢个够,然后送去大量的“皮币珠玉”乞和。最后,俺答汗将北京洗劫一空,并且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赔款,高兴地回到了大漠。这次庚戌之变,是明朝历史上最耻辱的事件之一。

1570年,发生了俺答封贡事件,表面上是俺答汗对明朝称臣了,双方进行了互市。但是奇怪的是,明朝还要每年交给俺答汗一定的钱财,被称为“市赏”,“岁赐”。实际上,“市赏”“岁赐”就是北宋给辽、西夏缴纳“岁币”是一个意思,只是名字变化了而已,这样明朝的面子勉强能够挂得住。

关于“岁赐”是多少,明朝官方没有明确的记载,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后来,蒙古还利用各种条件要挟明朝增加“岁赐”。在明朝末年,林丹汗成为了漠南蒙古大汗,明朝每年给林丹汗的“市赏”超过了100万两。直达1635年林丹汗被清朝所灭,明朝对蒙古的“市赏”才宣告了终止。从俺答汗到林丹汗,明朝给蒙古赔了60年的款,相当于交了60年的保护费。

明朝末年,辽东建州女真部落在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带领下强势崛起,并野心勃勃对外扩张,与明朝在辽东地区发生激烈军事冲突,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建州女真的综合实力远逊于明朝,但其骁勇善战的八旗铁骑却战斗力极强,屡次大败明军,几乎完全掌控战场主动权,给明朝东北边疆造成巨大军事压力。

祸不单行,明朝北方的塞外草原上,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他一心想重振祖先往日荣光,重建蒙古帝国霸业。

林丹汗自1612年起,屡次带领骑兵大规模袭扰明朝的辽东地区,和大同、宣府、延绥等地,成为明朝的强劲对手。而当时的明朝已经内外交困,财力困窘,武备不振,根本无法同时应对努尔哈赤和林丹汗两大强敌。

为了集中兵力剿灭为害最烈的努尔哈赤,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险境,明朝被迫采取了“拉一个打一个”的策略,对林丹汗采取怀柔之策。自万历四十七年开始,明朝与林丹汗达成一致,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赠与“岁赐”白银4千两,作为回报,林丹汗停止与明朝敌对行动,并协助明朝联合出兵攻击努尔哈赤的后金。

但明朝的如意算盘落了空。狡黠诡诈的林丹汗,由此看透了明朝外强中干的本质,也看出了明朝不愿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以此为要挟,一再要求明朝提高“岁赐”额度,明朝如果不答应,他立即出兵南下袭击明朝北疆。

明朝迫不得已,只得一再提高给林丹汗的“岁赐”,从4千两一路上涨到8万多两,但林丹汗依旧欲壑难填。明朝对林丹汗的“岁赐”,看似不是赔款,实际上与赔款别无二致,都是因为军事实力不足而被迫付出金钱来换取和平。

明朝怎么不割地?

最后,我们来看看割地了吗?朱棣时期,明朝的疆域面积大约是600万平方公里,然而在“仁宣之治”时期,明朝就撤销了奴儿干都司、交趾布政使司,面积萎缩到了400万平方公里。当然,按照明朝官方的说法,这是“弃地”,不是割地,本质上并无区别。

明朝虽然不曾像清朝那样,因战败而向外敌割地,但却曾在战胜之后,为了答谢军事盟友而割地。朱元璋死后,皇孙建文帝登基。燕王朱棣野心勃勃,发起“靖难之役”,与建文帝打了四年内战来争夺皇位。

战事初期,燕王朱棣兵力不足,仅靠自己手里的兵力,无法与建文帝的倾国之兵对抗,急于寻找盟友。驻屯在大宁卫附近的蒙古部族“朵颜三卫”,拥有为数众多的精锐骑兵,悍勇绝伦,此时被朱棣想方设法拉拢过来,为己所用,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冲锋陷阵,屡建奇功。

朱棣登基后,为了酬答“朵颜三卫”的战功,把塞外的大宁都司、营州卫等地区一股脑割让给“朵颜三卫”。须知大宁都司、营州卫等,都是洪武年间朱元璋设立的防范北方蒙古骑兵入侵的重镇,却被朱棣一股脑割让给“朵颜三卫”。

明朝史料中对此事多有记载,“靖难初,首劫大宁兵,及召兀良哈诸酋率部落从行,有功,遂以大宁畀三卫”,“文帝从燕起靖难,使使以赂请,而兀良哈以骑来从战,有功。先是,即古会州地设大宁都司营州等卫为外边,使宁王镇焉。文帝乃移王与其军内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铁证如山。朱元璋要是泉下有知,知道他儿子朱棣把他打下的江山国土拱手让人,不知得气成什么样。

朱元璋立国之初,就采取了与其他中原王朝迥然不同的保守收缩方针,把历来属于中原王朝的西域地区弃之不顾,其性质比之“割地”还要恶劣。因此明朝不赔款不割地之说,纯属一个站不住脚的伪命题,明朝根本没你想象中那么强硬。

明朝中期,关西七卫完全失去,河套平原失去。万历年间,缅甸不断进攻云南,导致云南外夷土司全部沦陷。此时,明朝的疆域面积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崇棣到明朝后期,明朝本来就不大的土地一共失去了300万平方公里土地。

而且,在明朝是不能够说收复失地的。在嘉靖年间,三边总督曾铣请求嘉靖皇帝派军收复河套,然而严嵩诬告曾铣“交结近侍”、“罔上贪功”,于是嘉靖皇帝就处死了曾铣,从此明朝大臣没有一个敢说收复国土的事情。

天子叫国门都有

出了古往今来唯一一个天子叫国门,给也先立生祠的皇帝。天子为啥守国门,朱棣心里没点数么?

综上所述,明朝是有和亲,有赔款,有割地的,只是为了面子改成了“互市”“市赏”“弃地”了。那么明朝有没有称臣呢?我认为,明朝在1644年之前是没有称臣的,毕竟明朝是一个爱好面子的王朝,称臣这种事不会干。不过呢,如果将南明也算入就不好说了。南明的永历皇帝为了皇帝都直接改信了基督教,对罗马教皇称臣,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参考资料:《明史》《靖难之役与兀良哈南迁》《皇明四夷考》《弇州四部稿》

标签: 明朝和亲赔款割地

更多文章

  • 浅谈皇权继承上的“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皇权继承,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世袭制的诞生世袭制是指帝位、爵位等职位父死子继,代代相传。世袭制的产生和私有制的确立有很大关系。在远古氏族时期,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对于私有财产的占有欲滋生了对权力的渴望。虽然当时不可能出现严格意思上的世袭制度,但这种观念已经开始萌芽。到了有史可考的商朝,世袭制已经出现雏形。商朝的世袭制和后世略有不同

  • 宋真宗皇后刘娥为何不能像武则天那样成为女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娥,宋真宗皇后,宋朝皇后,宋朝

    在中国古代,女主执掌朝政总归不为传统所认同。因此,宋真宗遗诏刘娥以太后身份掌权时,用的是“军国大事,权取处分”。重在一个“权”字,也就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宋仁宗赵祯坐像刘娥在开始垂帘听政时,也不得不承诺,“候皇帝春秋长,即当还政”

  • 《大宋宫词》已经很low了,又摊上刘涛低情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大宋宫词,刘涛,宋朝,宋代女子的吃穿用度

    《大宋宫词》剧照老师的温情朗读/电台配乐:谭维维《越人歌》我特别期待的《大宋宫词》开播,结果一周时间,豆瓣评分从4.1下滑到3.9,还有一个很热闹的讨论,关于扮演刘娥的刘涛这段沐浴戏。我们常年健身的人都知道,保持健身习惯的人,体型即便纤瘦,也不可能“弱不禁风”,绝对不是风一吹

  • 明朝对西藏名义上有管辖权,实则只有册封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西藏

    从大的方面来看,明朝看似对西藏有实际管辖权,但是严格意义上,大明对西藏并没有实际的管辖权,这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怀柔之策,不过明朝对西藏还是有册封权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建国之始,就把目光投向了西藏,屡次诏书谕西南西北藏区投效归顺。西藏在从元改宗明朝时,顺理成章加以接受,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在靠近中原

  • 明朝的第二次传承兄终弟及 朱由校传位朱由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明朝皇帝,兄终弟及,朱由校,朱由检

    时间回顾到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因游玩时不慎落入湖中而患病,最终在乾清宫驾崩,朱由校这么年轻就早早病逝。明熹宗朱由校早逝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朱由校的突然驾崩势必会造成一些朝廷动荡,因国不可一日无君,容易出现“有心人”来破坏,此时就需要立新的皇帝来稳定

  • 欧洲紧身胸衣残酷史 跟中国裹小脚如出一辙的折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紧身胸衣,裹小脚

    贾平凹在《废都》里写过一妇人,说她的一对儿“热烘烘的奶子如白兔般跳脱而出”,叫男人周敏见了,一猛子扎下,“噙着乳头呜咂起来。”这句“如白兔般跳脱”,实话讲,真没见过。纵然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巩俐,将半个胸脯都鼓溜出去,可怎么

  • 朱棣靖难时候,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棣,靖难之役,明朝,明朝藩王

    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朱元璋把他们分布在大明王朝的东南西北,封为藩王。这是一种全新的就藩制度,他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就藩,以拱卫大明朝的安全、朱元璋的乞丐思维本意是让自己的儿子们为大明王朝把守边疆,大家齐心协力来维护大明王朝,毕竟,大明朝是朱家的,自己人为自家看家护院总不会造反吧。这个乞丐皇帝

  • 齐国是怎么灭亡的?用钱砸出来的历史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七雄,齐王建,齐国,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

    还是先从末代齐王讲起。他有一个很有建设性的名字:建。连谥号都没有,历史上只称”齐王建”。没有谥号是因为,齐国是在他手上彻底玩完的。田建上位第五年,秦军进攻韩国上党郡,上党郡守顶不住,派使者联络赵国,表示上党宁姓赵也不姓秦,于是赵国便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秦国眼看嘴边的肥肉丢

  • 小农皇帝朱元璋 愚昧无知害苦了明朝拖累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暴君

    古代士人、百姓从来没有想过什么制度合不合理,法律健不健全,士人只希望遇到个明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百姓只希望遇到个清官,能为民做主。理论上说,全天下的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哪有不希望自己的子民过上好日子的君父呢?起码每一个皇帝都会说自己“爱民如子”,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皇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六家出自宋仁宗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宋八大家,宋仁宗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