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里江山图》这丹青千里,是谁少年豪情落笔

《千里江山图》这丹青千里,是谁少年豪情落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548 更新时间:2024/1/7 14:33:15

我国十大传世名画,曾历经战争磨难,又辗转回国。他们是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几笔,是记录古老东方民族悠久历史和大好河山的见证。如今,它们皆是海峡两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

顾恺之《洛神赋图》

阎立本《步辇图》

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韩滉《五牛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仇英《汉宫春晓图》

郎世宁《百骏图》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它纵约51.5厘米,横约1191.5厘米。画家王希孟以细致的画法和“咫尺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并在依山傍水间,点缀出高崖飞瀑、水磨长桥、茅屋草舍……尽管景物繁多,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世上很难再找到另一幅《千里江山图》,它璀璨、神秘而又永远年轻。有很多作者一生只有一件作品出名,但像王希孟这样只留下一幅惊艳之作便再无作品存世的情况却很少,甚至关于他的记载,也只有蔡京在卷尾留下的那一小段跋文而已“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根据蔡京这段短短的跋文来看,王希孟这幅长卷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也就是说,《千里江山图》若说正式动笔,应该是在王希孟17岁左右,可以说是标准的天才艺术家。

少年时期的王希孟在开封就读于“画学”。所谓“画学”是宋徽宗这个艺术爱好者的一项教育方面的创举,不仅自己在艺术上造诣颇深,而且还好为人师。他通过皇家画院这个孵化器,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艺术家,18岁的王希孟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仅存在了23年,但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出现的皇家绘画学院。

917年前的宋徽宗可能是"最文艺皇帝排行榜"中的常驻嘉宾,虽然治理朝政能力一般,但是作为艺术家的他,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才子,而皇帝这个title更像是他在艺术之路上氪金的兼职。

在画学里,王希孟接受了专业而严苛的绘画训练以及全面的文化熏陶。像现在的大学一样,王希孟也有自己的“专业课”,专业课的内容十分广泛“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只学画画还不行,还得全面发展,宋徽宗除了专业课之外,还要求画学的学生们上文化课。文化课教授《说文》《尔雅》《方言》《释名》,还有篆字书写和艺术语言表述能力。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打造“御用画家101”了。

王希孟从画学“毕业”后在文书库做了个小官,他把自己的画作献给徽宗,虽然徽宗不甚满意,但是从作品中发现了王希孟的少年灵气,值得一教,便亲授画法。

有宋徽宗的教授和帮助,《千里江山图》诞生了,但在那之后,王希孟再无其他作品存世。清代的才子、收藏家宋荦有一首论画的绝句提到了王希孟,诗云:“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并自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如果宋荦所言属实,真可谓天妒英才,王希孟和他的作品,就像一场梦,来的美妙,去的干净。

巅峰之作,咫尺亦有千里之趣

青绿山水是山水画的初始形态和古典样式,它是以矿物颜料石青、石绿作为主色。青绿山水在盛唐时期一度辉煌,后受到水墨山水画的冲击,渐趋衰落,直到《千里江山图》的出现。受《千里江山图》的影响,南宋赵伯驹以及赵伯骕,也创造出了“水墨苍劲,青绿柔美”的青绿山水画风格。王希孟虽然只留下这一幅画作,但却以孤篇压倒两宋,而论设色之明艳,布局之宏远,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不为过。

《千里江山图》卷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绘画面貌,是徽宗“丰亨豫大”审美观在山水画中的完整体现。“丰亨”和“豫大”出自《周易·丰》(丰亨,王假之)和《周易·豫》(豫大有得,志大行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王可以利用天下的富足和太平而有所作为。将这种观念运用在艺术审美中,渐渐形成了技法求真、求精、求细和画面求大、求全、求多的审美趋向。《千里江山图》卷与宋徽宗一贯倡导的“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的绘画功用是完全一致的。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继承了唐以来大青绿山水画的用色特点,采用皴法与青绿设色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山头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以赭石染出坡脚,以汁绿、苦绿染天及水色,矿物质颜料的纯度极高,增强了画面鲜艳绚丽的色彩效果。他运用大量的矿物色石青石绿,同时也用了植物色花青和墨,通过两类不同颜色的结合运用,尽管年代久远,画面部分颜色脱落、消退,但总体上还是保持着艳丽夺目的本色。反复积色加上石青与石绿相互交错,形成了节奏上的变化,也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性趣味。这样的用色效果显得分外浓郁、强烈,有研究者认为,《千里江山图》可能借鉴了民间画工装饰性的用色方法。

千里江山图

对于寻常人而言,《清明上河图》的名头似乎要比《千里江山图》更大些,但这两幅图的曾经的主人,也就是著名艺术爱好者宋徽宗可不这么认为这从徽宗将两幅画所赐之人即可看出来,《清明上河图》赐给向宗回,尽管向氏也是爱画收画之人,但与徽宗并无翰艺之情,而多半是出自对其家族的“照顾”和对其宦海生涯沉浮的一种“补偿”。而政和三年(1113),徽宗将《千里江山图》赐给蔡京。蔡京可是徽宗艺术上的知音,两人堪称是一对志趣相投的玩伴。徽宗对两幅画的定位,由此可见一斑。

“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何为“咫尺千里之趣”:中国山水画讲求意境,写意为主,试图在咫尺之间感受到山水的意境之美,所以称之为“咫尺千里”之趣。

何处江山?

初见《千里江山图》,人们发出的疑问是画中究竟是哪里的山,哪里的景色?据专家研究,画中场景可能是鄱阳湖一带,是自鄱阳湖湾流眺望庐山高峰的景象。实际上,回顾北宋统辖的疆域里,也只有江西庐山因矗立于鄱阳湖、长江之畔而有此特性。

《千里江山图》中的山▼

《千里江山图》中的水、渔船▼

《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房屋▼

青绿之色千年不败的奥秘

《千里江山图》的色彩沿袭了唐代以来的青绿画法,试图在单调统一的蓝绿色调中跳转,以赫色作衬托,使石青、青绿色在对比中更加亮眼。

这幅作品为何历经千年仍不褪色,问题的答案在于它选用的是“矿物颜料”。

借助大自然的力量,从矿石取色,自然是万分金贵的。《千里江山图》选用的配色均提取自宝石或药材,散发耀眼光泽的宝石,寓意千年不褪色,它造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鲜亮色彩。

十八岁少年的丹青梦

在画《千里江山图》之前,王希孟十几岁的时候就入宫了,起初他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宫廷画师,大多数人并不会把他放在眼里,对于他的作画要求也从不去实现。但是,人们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小画师能够留下一副流传千古的名画。

提到王希孟,不得不提及一个与他有着紧密联系的人,此人便是宋徽宗赵佶。宋徽宗是一位“带不动”的皇帝。他在位时期昏庸无能,导致时局动荡,起义不断。不过,宋徽宗虽错为帝王,但在历史上算得上最有才华的皇帝,他在绘画和书法上有着颇高的造诣和天赋。

王希孟是宫廷画徒时,是宣和画院的学生,也就是在那时,他得到宋徽宗赏识。宋徽宗亲授王希孟笔墨技法,促成他的技艺突飞猛进,仅在半年后就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可惜王希孟英年早逝,大好年华猝然离世,《千里江山图》成为他存世的唯一作品。关于王希孟的死因众说纷纭,历史上对于他的记载也只言片语,其一正是《千里江山图》上宰相蔡京所写的一段题跋: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事在作之而已。”

如今,现世人更愿意相信,那个天才少年只是归隐于他的作品中了,并用他自己的方法来永久陪伴自己的心血。用一句话来概括王希孟的一生:少年一世唯此画,此画传世永少年。

谁收藏了它?

在中国古代,皇帝赐画给大臣无疑是恩典。宋徽宗先将《千里江山图》送给了当朝宰相蔡京,而蔡京在获得《千里江山图》之后的第13年(1126年),又因政治错误被继位的宋钦宗废黜,其家中财产皆遭查抄后,这幅画暂且回到皇宫。此后,几经人手,最终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简单来看,《千里江山图》的递藏顺序是这样的

宋徽宗蔡京南宋高宗吴皇后金代高汝砺元代溥光(庙产)清初梁清标清宫伪皇宫溥仪现代靳伯声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

如此瑰宝藏于宫中近百年时间,只有幸展出过两次。最近一次展出是在2017年故宫博物院,当时堪称万人空巷。

“万里山河,千年人间”,当画卷中那江山绵延几万华里融进故宫礼物中,是否又有别样精彩。

宋徽宗把它赐给了自己的宠臣,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之一,蔡京。

蔡京的题跋▼

还有一首诗。

《千里江山图》

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

北宋院诚鲜二术,南唐法从弗多皴。

当惊常世王和赵,已讶一堂君与臣。

曷不自思为臣者,尔时调鼎作何人?

少年之死

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之后不久,他便杳无音讯了,清人曾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

关于王希孟的英年早逝,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王希孟身体过于羸弱,因病离世;二是其后上呈《千里饿殍图》,徽宗大怒,遂赐死。

天才少年!英年早逝!

十大绝世名画!顶峰之作!

恐怕百分之八十的参观者,都是冲着这四个关键词来排队的。

看画懂点小知识

如果要了解这幅巨作,那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山水画历史演变。

我们整体看隋唐的绘画▼

加上东晋顾恺之的山水画《洛神赋图》,是中国山水画的胚胎和萌芽。

童年期▼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格局扩大,气势磅礴。

用墨慢慢老熟▼

但是宫廷仍然热衷青绿山水画,说白了就是主旋律题材吧!

到了北宋,同一画院的张择端画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画了《千里江山图》,前者关乎现实,后者则关乎理想,也关乎着短暂而精彩的生命。

《清明上河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局部▼

好了,说完山水画的历史演变,再来说说这幅画本身吧!

谁收藏了它?

《千里江山图》是一副青绿设色绢本作品,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以长卷形式描绘了祖国无尽的景秀山河。

初为北宋丞相蔡京收藏,后相继被南宋内府、元代僧人李溥光、清代文人梁清标、清内府收藏,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需要放大的细节

看到《千里江山图》的开阔,开阔的非常具体,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那每个局部都可以成为一幅画,都是细节。

山▼

《千里江山图》所用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是一种山水画技法,唐代成型。

水▼

每个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独立又相连,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桥▼

在画卷中,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从局部观察,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

茅居村舍▼

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极具动感;纵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

渔▼

王希孟在继承前人之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江山如画,画如江山

有人问,这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儿呢?

通过现代图像技术分析,画作中的U型山谷和湿地、冰川地貌,最接近庐山、鄱阳湖一带的特点。

同时,在画作的人文景观中,建筑、船舶、水车等,呈现的是江南面貌,符合庐山、鄱阳湖一带的特色,这可能就是主要的取景地。

考虑到王希孟可能是蔡京的同乡,籍贯福建,有人就大胆推测,《千里江山图》的景色大致符合王希孟从福建到开封途中之所见。

宋徽宗迷恋的,则是这富丽堂皇的青绿设色,他丢了江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卷

王希孟

纵51.5cm,横1191.5cm

请把手机横过来欣赏

深藏不露,名画为何展出次数少?

《千里江山图》目前收藏在故宫之中,在重回故宫之前,它曾有过多位“主人”。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出逃时抛下大批的珍宝,其中就有《千里江山图》,琉璃厂的一个名叫靳伯声的人得到了这幅画。1949年后,中央政府发出行政命令,要求各级政府将清宫流出的文物归还给故宫。几年后,靳伯声把《千里江山图》捐给了国家文物局,文物局把它存放在故宫。1957年,修葺一新的故宫把这幅画登记在册,《千里江山图》正式重回紫禁城。

重回故宫的《千里江山图》可以说是“深藏不露”100年来也只展出了四次而已。为什么这么美的画卷却不能让人随时欣赏呢?专家表示,极易剥落的画面颜料是其中关键。由于《千里江山图》使用了很多矿物质的颜料,颜色很厚,时间长了以后,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损伤画作原貌。另外,这幅画是绢本。绢本是蚕丝,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这上千年的保存就很困难。开一次卷就会有丝折断,可以说每次开卷都是有成本的。一些专家也坦承,现在的装裱技术实际上没有超越以前的水平,特别是在古画修复上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所以,对于开卷就会受损的《千里江山图》,首要任务就是保护。

现在如果想要看到画的真迹,可能很多年都等不到一个机会,只能从看过的人那里猜想它的“盛世美颜”陈丹青曾经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恨不得把脑袋贴在展柜的玻璃上,“看得像个傻子一样”。因为“这幅画实在太辉煌,既开阔又具体。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那每个局部都可以成为一幅画,充满了细节”。

后来在一档名为《局部》的节目中,主持人陈丹青向所有观众郑重介绍了这幅画,详细的介绍了这幅画的经典之处,包括名画之后那个令人惋惜的十八岁天才画家。这才使得人们第一次正视这幅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相传这幅画是古代皇帝最喜欢的画之一,毕竟千里江山这个名字起得很合他的心意。

王希孟在仅十几岁的年龄,便能绘出这样一幅画,他的笔墨探索着艺术的边界,如同一个年少的探界者一般,在山水画的领域一路前行,最终登上青绿山水画的巅峰,将自己最年轻活力的岁月与山水的美景都封存在了画中。

《千里江山图》画了多久?

王希孟,画史无传。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题跋,知其18岁时为徽宗画院生徒,山水画创作曾得徽宗亲自指导,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历时半年才完成的,此后便无音讯,清人曾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这幅作品是这位天才画家的唯一传世作品,今藏故宫博物院。画用整绢一匹,画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渔村野市间于其中,并描绘了众多的人物活动。用传统青绿法,用笔极为精细,在兰绿色调中寻求变化,为千古青绿之杰作。

标签: 千里江山图

更多文章

  • 洛阳究竟是十三朝古都还是十五朝古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洛阳,十三朝古都,十五朝古都,都城,首都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洛阳之所以被称之为“

  • 古代发生交通事故咋办:朱元璋杀人汉文帝罚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交通事故,交通事故

    发生在大明王朝的那场交通事故,成功点燃了一个引信。如果那个在大街上驾车的人提前知道自己会撞到宰相醉酒的儿子,估计他会放慢速度,甚至会步行,或者当天坚决不出门,躲过灾星。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他真真切切撞到了宰相胡惟庸的骄横跋扈的儿子。朱元璋影视形象作为权倾朝野的明朝宰相,胡惟庸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他不

  • 明朝后宫最狠毒的女人万贵妃,差点害明朝绝后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万贵妃,明宪宗,明孝宗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哪个英雄人物的身边没有个红颜知己的陪伴啊,而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有三宫六院,身边自然少不了美女的陪伴。可是,皇帝身边的女人虽然多,品格却参差不齐,比如:明宪宗身边的万贵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坏女人”。根据史书记载,万贵妃长相普通,身材更说不上苗条纤细,而且,还

  • 历朝历代壁画之旅,发现艺术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壁画,古代壁画

    壁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被称为墙上的艺术,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建筑装饰和室内装饰的一类,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可以让空间提升艺术感,今天就看一看那些年壁画走过的历程。石器时代石器时代伴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壁画的萌芽时期就在这个时候,并且“艺

  • 中国人口:中国坐稳了3000年的世界第一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人口,中国历朝历代人口,中国各朝代人口总数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一

  • 放牛娃被30万大军拥立为皇帝 兵败降后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玄汉,刘盆子,皇帝

    光武帝知道刘盆子不过是个傀儡,同时又可怜他的遭遇,便任命他为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无法继续任职,光武帝便下令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他,直到刘盆子去世。刘盆子作为失败投降的皇帝,最终却能得以善终,也算是很幸运了。真正的历史远比小说精彩,这句话用来形容汉朝某位人物,简直再恰当不过。他

  • 唐高宗李治的恋母情结 娶了小妈成就女皇帝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女皇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大唐王朝第三代天子。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即便从长孙皇后的角度讲,他也只是嫡出的第三子。依照常理,太子应该是轮不到他做的。他于贞观五年,即公元631年被封为晋王。两年后,被遥授并州都督。唐太宗暮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取皇位承继权的奋斗,这让唐太宗非常恼怒和非常绝望

  • 朱元璋逆行倒施,恢复殉葬制度让妃子宫女人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殉葬制度,朱元璋

    封建社会有很多制度是非常不人道的,比如太监制度,宫女制度,其中最残忍的莫过于殉葬制度,也叫人殉,就是把活人作为陪葬品。殉葬的习俗早在商代就有,那时候人们认为人死了之后就去到另外的世界,因此奴隶的贵族死后就会让一些奴隶殉葬,这样到了另外的世界还可以再使唤这些奴隶。因此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

  • 北宋的剧痛真的全赖石敬瑭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企非法撤离,非正常撤离,外资非正常撤离,外资非正常撤离现象

    公元916年,河东之主李存勖与后梁名将刘鄩[xún]大战于清平。李存勖的军阵还没列好,老辣的刘鄩就引兵掩杀过来,打得李存勖措手不及。眼看兵败如山倒,当此情势危急之时,河东军一员骁将策马而出,带领十几个骑兵冲入后梁军阵之中,“横槊深入,东西驰突,无敢当者”,李存勖

  • 若把中国422位皇帝放在一个群里,他们会聊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皇帝,皇帝

    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第一个自称皇帝始皇帝,后世称秦始皇。到公元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自此中国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帝制社会经历了2133年,共有皇帝422人(谥号大全)。在这2133年的帝制社会里,皇帝始终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国自秦朝之后的君主虽然大多数以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