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烛光斧影:在污蔑赵光义也贬低了赵匡胤的智商

烛光斧影:在污蔑赵光义也贬低了赵匡胤的智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575 更新时间:2024/1/7 14:57:40

在中国古代历史谜团中,宋朝开年的烛光斧影绝对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谜团,那么这个谜团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起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太监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之盟”的真伪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

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已“正名”。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逼杀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德芳(仅26岁)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这些都是偶然的?

最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

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死前的晚上,只有皇帝和他弟弟。

“烛光斧影”源于野史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湘山野录》的记载:说在宋太祖没有当皇帝的时候,曾经和一位道士在关河游玩,这位道士预言赵匡胤当于那一年当皇帝,之后果然应验。

在即位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四处寻访这位道士,十多年之后终于找到了,赵匡胤对道士说,我找你就想问一件事情,我的寿命还有多久。道士说,只要几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晚上天晴,那么就可以延寿12年。如果不是天晴,就办理后事吧。

到了那一天,晚上果然天晴,星斗灿烂,赵匡胤心中非常高兴。可是不一会儿阴云密布,天色陡变,冰雹骤然下降,于是急命传召开封尹赵光义,邀请进入内室。

两人在一起喝酒聊天,但是把所有的宫女和宦官都屏退了,只远远的看见赵光义有时候离开细微,不知道做什么。喝酒完了,到了三更时分,大殿下雪已经几寸了,太祖扶着柱子,用斧头敲雪,回头对太宗说:“好做好做。”然后解衣而睡,鼾声如雷。

在这个晚上,太宗留宿在宫中,将近五鼓时分,周围的人什么都没有听到,一看才发现太祖依然驾崩了。太宗接受遗照,在灵柩前即位,宣布遗诏,大声恸哭。引导大臣围着棺木瞻仰,太祖的脸色很好,像刚洗完澡一样。

这就是著名的“烛光斧影”的出处,自此后,文人墨客也好,乡野村夫也罢,无不在此场景上添油加醋,历代开国君主里武艺最高强的赵匡胤,竟然被描述成“死在了弟弟的斧头之下”的冤大头。

其实僧人文莹在写太祖赵匡胤驾崩后,还有后话“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也即是说,赵匡胤的遗像容非常好,“出生之时有帝王气,去世之时有天子容”,这样的遗容不可能像传说的那样,是被斧子活活“砍死”的。

大家在相信赵光义害死赵匡胤的同时,却不相信赵匡胤遗体完好这一点了,既然都是出自一个故事,为何断章取义?

然而最重要的一点,大家似乎忽略掉,那就是,烛光斧影在污蔑赵光义的同时,也贬低了赵匡胤的智商。

赵匡胤使何许人也?

玩弄政治的高手,太祖长拳的创始人,就凭这两点,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害死的吧?

关于斧子劈开头颅这样的险恶传闻,很多学者已经指出其荒谬之处:赵匡胤手里的斧子既不是樵夫平时砍柴的斧头,也不是李逵手里的开山斧,而是一种象征权利的小玉器,要用这个打破脑袋杀人,实在可笑。

据说赵匡胤病逝的那一天,本来宫中是召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芳入宫的,结果赵匡义抢先入宫,那个召见赵德芳的命令就发不出去了。

但是历史真相如何?现在已经无法知晓了。

赵匡胤的儿子们死的蹊跷

斧声烛影什么的咱们就暂且不说了,金匮之盟这种把天下人当脑残的玩意也就不说了。

先看看赵大的几个儿子是怎么死的。赵大四个儿子,大儿子和三儿子都夭亡,成年的只有次子德昭、四子德芳。

二儿子赵德昭,跟随赵二攻打幽州,战事不利,劝赵二给兵士们发赏钱以提振士气,结果赵二是怎么说的:“等你当上皇帝,再发赏钱也不晚。”德昭回营后,就用水果刀自杀了。

四儿子赵德芳,也就是传说中的八贤王,太平兴国六年,病死了,年仅23岁

再看看他弟弟赵廷美的结局。

赵匡胤一共兄弟五人,老大、老幺都夭亡,只剩下他哥仨: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所以赵大其实不是赵大,而是赵二,赵二不是赵二,其实是赵三)。按照赵二在子虚乌有的”金匮之盟“中忽悠的,赵大当晚皇帝,就轮到他赵二当,他赵二当完,就传给赵廷美,赵廷美当完皇帝,再传位给赵大的儿子赵德昭。结果呢?

赵二刚一即位,就污蔑弟弟“骄恣,将有阴谋窃发”,把他打发到了洛阳,过了一段时间,又污蔑他“大逆不道,宜行诛灭”,圈禁在了府宅之中,过了一段时间,又污蔑他“不悔过,怨望”,把他发配到房州。赵廷美在房州惊惧而死,年仅38岁。

赵二这么丧心病狂的迫害弟侄子,连他儿子都看不下去。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赵元佐(本来赵家兄弟的儿子都是德字辈,但赵二当皇帝后,出于某种不能对人言说的心理,把自己的儿子改成了元字辈),赵元佐看到自己的亲叔叔赵廷美被如此迫害,非常气愤,在别人都不敢救的情况下,自己单独一人出面搭救,但最终还是生生看着叔叔忧惧而死。这使得他性情大变,从而“发狂”成疾,自己放火烧了自己的楚王宫,最后落得个“废居南宫”的结局。

赵二是怎么打破常规兄终弟及登上皇位的,答案就是踩着他侄子、弟弟、儿子的尸骨登上去的。当然,也可能还包括他哥哥。

夺位不存在这是赵匡胤故意促成的

赵匡胤封其弟弟赵光义为晋王、开封府尹、同平章事、中书令,这是亲王+宰相,爵位高又管行政,赤裸裸的皇储。

赵匡胤对自己的大小儿子,别说亲王了,连郡王都没有封一个,赵德昭的武功郡王还是赵光义即位后封的。同时也未对另外一个弟弟赵光美封王。赵廷美的齐王是赵光义即位后封的。

这是向外界传达一个信号:赵光义就是皇储,而且是唯一皇储。

至于赵匡胤驾崩,皇后找太监去宣赵德芳即位,半路太监跑去了赵光义处,我觉得是小说家发挥的,因为赵德昭呢?赵德昭可是哥哥,找赵德芳是个什么意思?

赵光义即位后,杀兄长的儿子,杀弟弟,这就是赵匡胤没有预料到的了,赵大自己是个厚道人,可惜他弟弟不是啊。他看错他弟弟了。这是赵光义即位后巩固皇位泯灭良心,在赵匡胤控制范围之外了。

至于为什么赵大要让弟弟即位而不让自己儿子即位,可能和他得皇位的经历有关。从孤儿寡母手里抢来的皇帝,有心理阴影,怕自己未成年儿子即位也这样,就培养成年了的弟弟。到后来自己的儿子成年时,他自己惯性思维还是继续栽培弟弟吧。

父死子继的传统在五代早就被打破了。

宋承五代,而五代对于继位是一个什么概念?

1、父死子继的传统被打破

后晋高祖立成年之侄而不立幼子为继位人;

吴两世皆兄终弟及;

楚马殷“遗命诸子兄弟相继”,故此后二十年间传立和争国者悉为第二代同辈兄弟,而第三代众多成年宗室,竟无一人按“父死子继”的原则被立为或挺身争夺继位人;

吴越国主钱元环以子年幼(14岁)而欲择宗室长者为储君;

吴越国主钱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倧袭位”;

南平保融三子均成年而立其弟保勖为继位人,保勖袭位后又传立保融之子;

南汉刘隐传弟而不传子;

后汉太后立叔立侄而不立子。

2、不立太子,以亲王+京尹为皇储

五代至宋初,以亲王+京尹为标志的储君,共有(后梁)朱友文、(后唐)李从荣、李从厚、(后晋)石重贵、(后汉)刘承训、(后周)柴荣、(宋代)赵光义、赵廷美、赵恒,共九人。

而成年人中,未做过京尹,和平继位为皇帝的(即不包括篡位、自立),只有(后汉)刘承佑一人而已,这是因为他的兄长皇储开封尹刘承训死了才两个月,其父刘知远来不及建储就已驾崩。

所以,从法定程序上来说,赵光义的继位是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诟病的。至于他继位后对其他有继承资格皇室成员的打压,则是另一个话题了。然而100余年后太宗系的子孙建立了南宋,之后的皇帝都是太祖系的。

看了很多关于宋朝的史书和小说,甚至是影视作品,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何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赵匡胤死的时候50岁,两个儿子分别为26和18岁,按理说正是继承皇位的好年纪,可是偏偏是弟弟赵光义继承大统,这一事件历来疑惑着众多史学家,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多也就猜测。

关于赵光义继位的正统性,历史上有其凭证,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话说北宋建国第二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把他叫到床前,跟他痛陈立年幼小皇帝的弊端,并与赵匡胤签定盟约“赵匡胤死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藏于金匮之中。

这么一来,赵光义的继位名正言顺,似乎无需再多作推敲,可是问题来了:所谓金匮之盟是真的吗?这个故事可是在赵匡胤死后才曝光的。

疑点一

杜太后死的时候,赵匡胤36岁,而他的大儿子赵德昭11岁,显然再过几年赵德昭便已成年,不存在年幼小皇帝的说法,还是说杜太后觉得赵匡胤必然英年早逝?

疑点二

古代记录皇帝言行德起居注里,关于赵匡胤的「太祖实录」居然有两个版本,第一版并没有记录“金匮之盟”,在赵光义儿子宋真宗时期重修的第二个版本突然就有了那个故事,真的不是宋真宗在为赵光义洗白?

其实不用分析太多,单从赵光义继位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不正常死亡,就可以看出他这个皇位得来十分有蹊跷,况且赵匡胤死的时候身边可是只有赵光义一人,真是细思恐极!

至于为何在继位六年后,还要假借前朝重臣赵普弄出这么一出“金匮之盟”,大概是为干掉另一个弟弟赵廷美做铺垫吧,你说呢?

人的想法都是在变化的,这个可以看看三国时期刘备是怎么干的。因为长期无子,怕后继无人,收了刘封为义子,果断重用,其后又突然打中靶心,生了刘禅,占据上庸后,刘封就能凭借之前刘备给他树立的威望,欺凌比他名义上官职还要大的孟达,注意,此时亲儿子刘禅已经逐渐长大了,关羽兵败被杀后,诸葛亮一个建议,刘备就杀了刘封。不是为亲儿子铺路是什么,有亲儿子了,还在乎这个义子。

同样的,赵匡胤执政后,考虑前朝故事,为了稳定政局,不敢直接扶持尚幼的儿子,必须扶持更为成年和成熟的弟弟没有错,后来,儿子逐渐长大,赵匡胤难道就没动过把儿子扶正的念头,或者先杀杀弟弟威风,迁个都,就这都被阻止了,可见赵光义已经尾大不掉。

但是赵光义是否已经有了绝对的人心来登基就未必了,不然不需要逼死赵德昭,毒死赵德芳(疑),气死赵廷美,可见,后期赵匡胤并没有完全支持他为皇储,如果全力支持,赵光义登基后光明磊落,完全不需要去做这么多丧尽天良的勾当。

五代的短命朝廷流行兵头上位,你自己不想上位也有敌人和手下硬把你拱上去。所以郭威是兵头,赵大也是兵头;实际上,赵二也是兵头幸运的事,赵二这个兵头刚刚好是当朝皇帝的弟弟,于是新生的大宋被强行续命一波;再然后兄弟俩加起来38年的合法统治让天下百姓习惯了这个朝代于是五代乱世终于远去了。

评价皇帝不要看私德。宋太宗上位满足了他自己,满足了百姓分久必合的愿望,满足了高层在乱世中养成的追求从龙之功的习性,也让赵大成了开国肇基的太祖,而非勉强传三两代的短命皇朝建立者。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大势。

烛光斧影是否真的不知,但是宋太宗的后人遭到了报应

其实赵匡胤根本没有必要让弟弟继位,中国的传统就是父子继承,从来不是兄弟继承。别人让弟弟继位是因为没有子嗣或者子嗣尚在幼年,而且朝政混乱,必须长子才能接手,但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长子赵德昭都25岁,赵德芳也有18岁,宋朝的政局也基本稳定,完全可以继位,赵匡义在生前也没有正式被封为储君,种种迹象都表明赵匡义的继位来路不正。

唯一能证明赵匡义继位是太祖遗命的大概就是金匮之盟,但是这个金匮之盟一直找不到,另外呢,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匡义当了皇帝几年后才由前任宰相赵普献上的,说是当时的见证人,可是呢,一来赵普在宋太祖后期已经遭遇冷遇,在宋太宗初期也一直被冷藏,还被卢多逊欺压,可是献上了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之后,赵普又重任宰相,得到重用。

赵匡义初期那么多年不说,几年之后才说,一说就得到赵匡义的重用,而且这个金匮之盟根本就是孤证,怎么看都是赵普编造出来的。

另外还有一点,金匮之盟的说法是赵匡胤传位给赵匡义,然后赵匡义传位给三弟赵廷美,而赵廷美再传位给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姑且不说这么复杂的传位次序是不是真实,就说这算真的吧,可是这传位的另外几个人选,赵廷美涉嫌谋反,被贬,之后忧愤成疾而死,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在劝谏赵匡义之后被赵匡义怒骂,甚至说出了,等你做了皇帝再说这样的话。(北伐失利之时,赵匡义失踪,是一度有将士想拥立赵德昭继位。)然后赵德昭自杀,赵匡胤另外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在23岁生病死去。怎么看都是疑点重重。

而且赵匡义还是有前科的,陈桥兵变,就是赵匡义和赵普一起帮赵匡胤黄袍加身,这套再熟悉不过了,他乘虚篡取皇位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但是赵匡义的篡位都报应在他的子孙身上,赵匡义长子赵元佐聪明能干,也能上阵出征,结果因为叔父赵廷美被冤造反,疯癫了,次子赵元佑也很能干,有军略,结果暴毙,北宋末年金国攻破汴京,更是把赵匡义的后代北宋王族一网打尽,宋高宗赵构也没有子嗣。尤其是北宋灭亡之后,社会舆论都认为是赵匡义做事不对,遭到报应,所以赵构就找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昚[shèn]继承自己的皇位,也就是宋孝宗。

赵构让人继承王位却掌控二十五年不给作主

宋高宗在位共三十六年,又做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八十一岁才驾鹤西游。虽然宋高宗自称不再过问朝政,但实际上他退而不休,仍然牢牢掌控着南宋帝国的军政大权,宋孝宗则成了只管发号施令的木偶。

宋孝宗赵昚年富力强,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他不甘心内部受制,外部受辱,立志要收复大好河山,告别苟且偷安的岁月。每次给太上皇请安的时候,孝宗忘不了聊北伐的话题,希望得到太上皇的支持。

一开始,太上皇觉得皇帝年轻气盛,不过说说而已,谁成想这孩子犯倔,铁了心要和金国人死磕到底,重新用主战派大臣,积极筹划北伐事宜。

这些做法与太上皇当年在位期间执行的方针政策大相径庭,一直主张对外求和,对内偏安的太上皇十分恼火。有一次,太上皇被惹急了,赌气地说:“你要北伐也可以,就等到我死了以后,你再考虑这个问题吧!”

宋孝宗就当了两年自己做主的皇帝,心灰意冷的宋孝宗禅位太子赵惇,即宋光宗。八年后宋孝宗辞世,时年六十八岁,他在位二十七年,老爹干涉朝政二十五年,这皇帝,不当也罢。

历史上被毒死的皇帝都是白痴

可是“烛光斧影”还衍生出那么多“可能性”呢,比如是赵光义毒死了赵匡胤。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上有哪几位智商堪忧的皇帝是被毒死的:

晋惠帝:西晋的第二位皇帝,历史上著名的傻子皇帝,以一句“何不食肉糜”闻名天下,遗笑万年。

晋惠帝司马衷登基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他先是被自己的叔祖逼迫下台,囚禁起来。而后又被侄子齐王司马冏迎回复辟,随后他被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终于不再愿意多看这个傻子一眼,用毒饼把他弑杀。

晋安帝:晋安帝是东晋倒数第二个皇帝,也是晋朝的第二个傻子皇帝,他的智商比祖上的晋惠帝还要差劲儿,甚至分不清春夏秋冬。

义熙十四年,刘裕完全掌控了东晋大权后,想要害死晋安帝,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寸步不离的守护者傻哥哥。但一次生病,出宫居住,就是这档口,刘裕派王韶之在东堂毒死了晋安帝(也有史书称是勒死的)。

除了这两个弱智皇帝外,汉质帝也是被毒死的::汉质帝是权臣梁冀拥立的傀儡,他因不满梁冀的飞扬跋扈,在一次朝会中,当着群臣的面叫粱冀''此跋扈将军也'',因为引起梁冀的忌恨。本初元年(146年)闰六月,梁冀进献毒饼,毒死了9岁的刘缵

以上三位皇帝,不是傻子弱智就是年纪小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说赵匡胤是跟他们一样被毒死的,也实在太不给这位开创大宋三百多年基业的皇帝面子了吧?

由此种种,可见,烛光斧影及相关传言之不可信,退一万步说即便赵光义有这心,赵匡胤也不会让他有这机会。

而关于日后赵光义怎么继位及继位后对兄弟、嫂子、子侄的态度则是另一回事了。

更多文章

  • 明朝为何灭亡 跟朱元璋子孙数量太大有直接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明朝历史,朱元璋,朱元璋子孙,朱元璋儿子,明朝藩王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大明。朱元璋从一个流浪四方靠乞讨为生的小和尚,经过三十多年的人生拼搏,华丽变身,在他四十岁时成为东方大国的一代雄主,万民敬仰的上天之子,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朱元璋的成功逆袭,也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雄主,向权力游戏的魔方中进发

  • 明朝一被追封的皇帝却引起朝堂震动,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皇帝,明朝皇帝列表,明朝被追封的皇帝

    皇帝,在封建时代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者,也是多少古代英雄豪杰向往的目标,但是往往很多英雄好汉却求而不得。命运弄人,很多人求而不得的皇帝称号,有些人却轻而易举地获得,有的人在生前没有尝过一天皇帝的滋味,死后却被后人追尊称皇帝,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明朝的几位在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幸运儿。众所周知,明朝从开

  • 《千里江山图》这丹青千里,是谁少年豪情落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千里江山图

    我国十大传世名画,曾历经战争磨难,又辗转回国。他们是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几笔,是记录古老东方民族悠久历史和大好河山的见证。如今,它们皆是海峡两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顾恺之《洛神赋图》阎立本《步辇图》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韩滉《五牛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 洛阳究竟是十三朝古都还是十五朝古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洛阳,十三朝古都,十五朝古都,都城,首都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洛阳之所以被称之为“

  • 古代发生交通事故咋办:朱元璋杀人汉文帝罚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交通事故,交通事故

    发生在大明王朝的那场交通事故,成功点燃了一个引信。如果那个在大街上驾车的人提前知道自己会撞到宰相醉酒的儿子,估计他会放慢速度,甚至会步行,或者当天坚决不出门,躲过灾星。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他真真切切撞到了宰相胡惟庸的骄横跋扈的儿子。朱元璋影视形象作为权倾朝野的明朝宰相,胡惟庸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他不

  • 明朝后宫最狠毒的女人万贵妃,差点害明朝绝后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万贵妃,明宪宗,明孝宗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哪个英雄人物的身边没有个红颜知己的陪伴啊,而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有三宫六院,身边自然少不了美女的陪伴。可是,皇帝身边的女人虽然多,品格却参差不齐,比如:明宪宗身边的万贵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坏女人”。根据史书记载,万贵妃长相普通,身材更说不上苗条纤细,而且,还

  • 历朝历代壁画之旅,发现艺术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壁画,古代壁画

    壁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被称为墙上的艺术,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建筑装饰和室内装饰的一类,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可以让空间提升艺术感,今天就看一看那些年壁画走过的历程。石器时代石器时代伴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壁画的萌芽时期就在这个时候,并且“艺

  • 中国人口:中国坐稳了3000年的世界第一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人口,中国历朝历代人口,中国各朝代人口总数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一

  • 放牛娃被30万大军拥立为皇帝 兵败降后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玄汉,刘盆子,皇帝

    光武帝知道刘盆子不过是个傀儡,同时又可怜他的遭遇,便任命他为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无法继续任职,光武帝便下令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他,直到刘盆子去世。刘盆子作为失败投降的皇帝,最终却能得以善终,也算是很幸运了。真正的历史远比小说精彩,这句话用来形容汉朝某位人物,简直再恰当不过。他

  • 唐高宗李治的恋母情结 娶了小妈成就女皇帝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女皇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大唐王朝第三代天子。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即便从长孙皇后的角度讲,他也只是嫡出的第三子。依照常理,太子应该是轮不到他做的。他于贞观五年,即公元631年被封为晋王。两年后,被遥授并州都督。唐太宗暮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取皇位承继权的奋斗,这让唐太宗非常恼怒和非常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