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西晋、下接南北朝的北朝,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汉、在中原建立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为止,共计139年。
五胡十六国时期代表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族。
五胡十六国简史
自东汉中叶之后,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除了辽河流域的鲜卑和青海、甘肃的氐、羌外,大都由原住地迁来。
这些胡族逐渐成为汉人管辖下的编户,由于他们需要纳税,且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时有举兵之事。270年晋武帝时,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率众内侵,直至九年后始平。
294年晋惠帝时,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两年后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举兵,晋将周处阵亡,此事至299年方平。而后郭钦与江统相继建议强制迁离胡族,江统更著有《徙戎论》,但晋室不为采纳。由于胡汉摩擦的状况没有改善,当朝廷元气大伤后,周边胡族便趁机举兵。
八王之乱的爆发,使晋廷失去在地方的影响力,胡族陆续叛变。晋惠帝时期,益州内乱,巴氐势力扩大。之后益州刺史罗尚击杀巴氐领袖李特。其子李雄继立后击败罗尚并称王,于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
匈奴刘渊统领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马颖结其为外援。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围攻,遣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他乘机宣布独立,称汉王,自称继承汉朝正统。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至平阳,国号“汉”,后称前赵。304年成汉与汉赵的建立,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八王之乱结束后,刘渊为了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310年刘渊去世,刘聪杀新帝刘和自立为帝。同年,石勒经宛城、襄阳,掠夺江汉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发生蝗灾,洛阳缺粮,司马越弃晋怀帝于洛阳,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行。而后怀帝动员诸将讨伐,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在东海)。
石勒趁王衍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率军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后被杀。刘聪、王弥及石勒趁洛阳空虚之际和兵攻破,杀害官员百姓三万余人,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
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北方诸国纷纷成立。313年张轨控制凉州,封西平公,史称前凉。315年拓跋猗卢建立代国。334年慕容鲜卑据辽东立国。
刘聪灭西晋后安逸豪奢,疏忽政事,当时曹嶷、石勒等将领分别占据山东及关东。实际范围只有山西和刘曜镇守的关中。318年刘粲继立,但遭靳准杀害夺权。刘曜与石勒得知后共同平乱,期间刘曜称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石勒得知后也于襄国称赵王,史称后赵,双方决裂。
刘曜平定上郡羌、仇池氐等关陇羌氐,威服前凉,雄踞关中。石勒则派石虎击败晋将段匹磾夺幽州,击败曹嶷夺青州。石勒雄踞关东后,于328年西征攻灭刘曜,前赵亡。两年后石勒称帝,国号亦为“赵”。前凉方面,由于战乱较少,难民纷纷前往安居,保存了晋代典章制度,久之形成“河西文化”。
石勒为一时雄才,他得汉人张宾相助,安抚世族,重建经济。当时胡汉关系欠佳,石勒采胡汉分治,于皇帝外另设大单于。称胡人为国人,汉人为赵人。但这样未能缓和双方关系,仍然有冲突发生。石虎于石勒去世后杀石弘自立为天王。他奢侈极淫,任意滥杀,又听信谗言,奴役非国人的汉人及“六夷”,后赵国势渐衰。
因帝位等因素,石虎与其子石邃(太子)、石宣、石韬发生骨肉相残,宗室关系降至冰点。349年石虎称帝后,旧太子党人梁犊于关中叛变,石虎遣羌将姚弋仲及氐将苻洪平定,羌氐二族坐大。石虎去世后,诸子争位,残杀甚烈,后为养子冉闵夺得,于350年建国冉魏。他重用汉人,并鼓励诛杀羯人,造成大屠杀。
冉闵欲联合东晋驱除胡族,但东晋朝廷因为他称帝而将其视为敌人,反而支持向东晋称臣的鲜卑慕容俊。之后石祇于襄国称王,号招鲜卑、氐、羌等族抵抗冉闵,直至隔年后赵方亡。另外,346年东晋将领桓温攻击成汉(成汉于338年为李寿篡位,改国号为“汉”),次年讨灭,成汉亡。
慕容鲜卑于晋室南渡后占据辽东。337年慕容皝称燕王,他击溃来犯的石虎,攻灭辽西段氏鲜卑,继而重创高句丽,其势壮盛。慕容俊继位后,乘后赵内哄之际发兵南侵。352年攻灭冉魏,冉闵兵败被杀,慕容俊称帝,建国前燕。先前前燕向东晋称臣,等冉魏灭后,慕容俊对东晋使者言道:“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
此时前燕据有关东,关中则为前秦据之。之后慕容俊又派慕容垂、慕容虔与平熙等北伐大破丁零(敕勒)。356年桓温北伐前燕,攻陷洛阳以及司、兖、青、豫四州,之后桓温返国,前燕复夺回四州。358年慕容俊下令全国州郡整顿户口,准备组织150万大军以灭东晋,但于隔年阅军时逝世。
慕容暐继立后,以名将慕容恪辅政,期间慕容恪将东晋收复的洛阳攻下。但慕容暐穷奢极欲,国库逐渐掏空。慕容恪去世后由慕容评执政,他贪墨昏庸,国政更乱。369年东晋桓温率军北伐,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慕容垂率军严防,最后追击晋军,晋军大溃。战后慕容垂声名日盛,但遭慕容评排挤而投奔前秦。
氐将苻洪在石虎去世后投降东晋,在后赵内哄时意图夺下关中,但遭人毒死。350年其子苻健成功夺下关中,建国前秦,与东晋断绝。之后东晋履次派褚裒、殷浩、桓温等率军伐之,苻健皆成功抵御,国势渐固。之后苻生继立,他淫杀无度,苻坚杀而代之。
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他得王猛辅政,得以集权中央,经济提升,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前秦强盛后,苻坚有意一统天下。当时前燕混乱,369年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坚趁势派王猛、慕容垂率军于隔年成功灭燕,取得关东地区。随后于373年灭前仇池,376年灭代国(拓拔鲜卑)及前凉,前秦统一北方。
在统一北方前,苻坚也开始入侵东晋,于373年攻下东晋梁益二州。五年后派苻丕攻下襄阳,俘虏朱序;派彭超围攻彭城,但被谢玄击败。383年派吕光西定西域,这是自东汉之后再度占据西域。前秦统一北方后,四周诸国遣使通好,此时只剩东晋,苻坚有意伐之。鲜卑慕容垂与羌将姚苌皆尽力支持苻坚,但王猛与苻融等氐族大臣则强烈反对。这是因为苻坚将诸胡迁入关中以便控制,又将氐族势力置于国内要冲,以巩固势力,此法却使京师空虚。而且他为人宽弘,亡国君臣皆授官位,但任其率领旧部,造成隐忧。
王猛去世前告诫苻坚应该先整合好国内异族再南征,但苻坚仍一意孤行。383年5月桓冲率10万兵攻击襄阳,苻坚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御。苻坚认为时机已到,于8月率举国之师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他亲率步兵60万抵达项城,派苻融为先锋率27万兵攻打寿阳,梁成等人屯洛涧以控淮河。
东晋谢安则命谢石、谢玄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10月秦军前锋攻陷寿阳后,苻坚赶往指挥,并派朱序向谢石诸降劝降,但朱序尽泄秦军虚实。11月晋将谢玄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并率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12月谢玄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
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后军大喊秦军已败。此时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后由慕容垂护送,史称淝水之战。
由于前秦的主力在前方,京师兵力不足,关中的鲜卑、羌、羯等族在得知前秦大败后纷纷独立。隔年东晋发动北伐,攻下山东河南一带。至此前秦崩溃,北方再度回到诸雄混战的局面。
淝水之战隔年(384年),各胡族纷纷独立。鲜卑慕容垂于河北复国,史称后燕;前燕皇族慕容泓与慕容冲于关中建国西燕;前秦羌将姚苌自立,建国后秦。
第二年(385年)西燕军攻陷长安,苻坚最后被姚苌所杀。由于前秦邺城被后燕攻下,苻丕于晋阳继立。苻坚被杀后,镇守前秦勇士川(今甘肃榆中)的鲜卑将乞伏国仁自立,建国西秦。仇池氐杨定也宣布复国,并称藩于东晋,史称后仇池。
第三年(386年)鲜卑拓跋圭于代地复国,国号“魏”,臣服于后燕,史称北魏。西定西域的前秦氐将吕光返国并占据凉州,在得知苻坚被杀后于姑臧(今甘肃武威)建国后凉。西燕的人民(鲜卑族)欲东归故乡而发生内乱,最后由慕容永率众东征占据并州(今山西省范围),建都长子。而前秦苻丕欲西行关中但被西燕帝慕容永所阻,南下东桓被东晋守将冯该杀死。前秦苻登于南安继立,据有陇西。三年内,北方八国并立,关陇地区有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后仇池,关东地区则有后燕、西燕及北魏,维持了九年。
关中方面,394年后秦帝姚兴及西秦帝乞伏乾归灭前秦。400年后秦灭西秦,乞伏乾归投降,受姚兴重用。在后凉投降后秦之后,关中暂时为后秦盘据。由于匈奴铁弗部刘卫辰因攻北魏战败而亡,其子刘勃勃(后改姓赫连)投奔后秦姚苌。
407年赫连勃勃叛秦,于统万建国胡夏,并屡次攻击后秦,后秦国势大衰。乞伏干归趁机光复西秦,之后其子乞伏炽磐灭南凉,西秦占据陇西。416年12月后秦幼主姚泓初立,东晋刘裕发动第二次北伐,率王镇恶等将伐后秦。晋军连克许昌、洛阳。
隔年攻破长安,后秦亡。之后刘裕因故返国,留守将领内哄,夏帝赫连勃勃趁机率军攻下长安,据有关中。另外,于405年建国谯蜀的谯纵,在刘裕第一次北伐后刘裕派朱龄石攻陷成都,谯蜀亡。
河西方面,后凉分裂出南凉及北凉,由于四周强敌渐渐威胁,最后向后秦投降。397年秃发乌孤脱离后凉,建国南凉,最后南凉败于北凉和夏,为西秦所灭。同年匈奴别部卢水胡沮渠蒙逊拥汉人段业于张掖独立,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取代,史称北凉。405年后敦煌太守李皓(汉族)叛北凉,建国西凉,后亡于北凉。此时关陇地区有胡夏、西秦、北凉及后仇池四国。
关东方面,西燕在并州(今山西省范围)建国后,于394年被后燕帝慕容垂所灭。由于北魏帝拓跋圭派兵帮助西燕,所以隔年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北伐北魏。慕容宝于参合陂之战惨败给拓跋圭后,请求其父慕容垂为他雪耻。
于是慕容垂于隔年亲率大军伐魏,攻陷平城,拓跋圭则率众北遁以回避之。但慕容垂于返途中去世,之后后燕逐渐衰弱。396年拓跋圭攻下并州,隔年慕容宝企图反击并州,最后被拓跋圭击败。而后拓跋圭大举入侵,围陷后燕首都中山,并迁都到平城。慕容宝则撤至根本之地龙城,后燕分裂为两地。
此时慕容德不愿撤往北方,南下滑台,建国南燕,之后迁都至广固。后燕在慕容熙称帝后,君主昏庸,百姓劳苦,国家衰败。407年冯跋举兵杀慕容熙,拥高云为帝,建都龙城,之后冯跋继立,史称北燕。而南燕在慕容超继任后屡次攻伐东晋,最后于隔年被东晋的刘裕讨伐而亡。此时关东仅北魏、北燕两国。
北魏拓跋嗣继立后,时常攻掠南朝宋(刘裕篡东晋后所建之国)的河南地。423年北魏拓跋焘继立,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拓跋焘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开始统一华北。北魏对各民族的文化与制度采取包容态度,这减少北魏进军的阻碍,但也使北方民户复杂化。三年后拓跋焘大举伐夏,攻下关中,胡夏迁至平凉。430年西秦为北凉所逼,意图投降北魏,但隔年为夏帝赫连定所灭。
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根源
自东汉中叶之后,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除了辽河流域的鲜卑和青海、甘肃的氐、羌外,大都由原住地迁来。
这些胡族逐渐成为汉人管辖下的编户,由于他们需要纳税,且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时有举兵之事。270年晋武帝时,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率众内侵,直至九年后始平。
294年晋惠帝时,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两年后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举兵,晋将周处阵亡,此事至299年方平。而后郭钦与江统相继建议强制迁离胡族,江统更著有《徙戎论》,但晋室不为采纳。由于胡汉摩擦的状况没有改善,当朝廷元气大伤后,周边胡族便趁机举兵。
八王之乱后,使晋廷失去在地方的影响力。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叛变,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这一段历史,在历史学者眼中,视为“中华的崩溃与民族大融合时期”,旧时史书称五胡乱华,现在称之为“少数民族南下”。
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在中国北方和西南(蜀地)先后由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氐五个胡族,建立了十六个非汉族国家,即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统称“五胡十六国”。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族。
有观点认为”五胡十六国“称谓太不准确了!此时期不算两晋,尚有五凉五燕、三秦二赵、成汉刘汉赫连夏、冉谯翟与拓跋魏、乌地仇池吐谷浑,已然二十五国了。若再加上北魏前身代与宇文、段两部鲜卑与王浚、刘琨等独立势力,远非十六国!“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谬传至今。北方亦非仅十六国,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的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当然,其中有汉族的前凉张、北燕冯、西凉李、冉魏,去此四国,依然二十余囯,若再除去乙弗乌地延、仇池、吐谷浑等虽独立但大多时附随它国的几家,还是多于十六国。
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而在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冉魏、丁灵翟氏建立的翟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汉人谯纵在蜀地所建的谯蜀、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及北魏等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一度统一了北方,不过时间都很短暂。在这百年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
这么抬杠,那么按战国何止七雄,五代十国何止十国,楚汉相争何止楚汉,八王之乱何止八王?都是顺嘴说惯了罢了。有些是游牧部族联盟,而非封建国家。另一些是未正式立国的割据势力。有些有国号有年号的独立国家势力又太弱。所以崔鸿只从中选了16个。这段时期从实力、称号立国、国祚来说,“脱颖而出”的的确就是这十六个国家”。西燕勉强符合这个标准,或许是前期争取王(皇)位不断相屠,开国君主又不给力,给人草头天子的感觉。所以被除名了。慕容永属于疏远皇族,又被后燕所灭,附属于后燕也算合理。
那么在西晋以后,中国北方怎么会一下子分裂成成这么多政权呢?这事还要从头说起。自东汉中叶之后,中央王朝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有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
晋武帝在世时,西晋国力强盛,各胡族还能向中央称臣。晋武帝去世后,中原王朝爆发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八王之乱。这次内乱历时16年,耗尽了西晋王朝的所有兵力,给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最终导致西晋亡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五胡十六国纷纷建立。
五胡乱华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
八王之乱的爆发,晋惠帝时期,益州内乱,巴氐势力扩大。公元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之后益州刺史罗尚击杀巴氐领袖李特。其子李雄继立后击败罗尚并称王,于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
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前赵,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一、成汉登场
成汉(304年349年),是五胡十六国的首个政权,由氐族首领李雄在四川成都建立。
李雄的祖辈在东汉末年,从巴西郡迁至略阳归附曹操,并在魏国任职,成为氐族首领。
八王之乱时期,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荒,略阳等六郡的百姓逐渐向蜀地流亡,其中便有李雄的父亲李特。后来,西晋政府强迫流民返乡,李特父子在蜀地率流民起义,李特在战场上被杀,李雄继续与晋军作战,并打败西晋军队,占领成都。李雄于304年,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
347年,东晋桓温率兵攻打成汉,成汉投降,其残余势力在2年后也被东晋彻底消灭,亡国,享国45年。
二、前赵灭晋
前赵(304年-329年),成汉建立一个月后,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左国城建立前赵,前赵与成汉是十六国之中仅有的2个在西晋灭亡前建国。
刘渊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汉高祖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西晋时期,晋武帝让刘渊管理匈奴的内部事务。
八王之乱时,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任职,司马颖让刘渊回匈奴部去召集人马打内战,但刘渊却趁西晋诸王内乱,携匈奴五部割据并州,独霸一方。因为刘渊是汉朝的外甥,同时也为了笼络人心,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至平阳,光复汉朝为名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标榜继承汉朝正统,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史称前赵。
310年刘渊去世,刘聪继位后,派遣族弟刘曜、大将石勒,消灭西晋主力部队十余万人,并攻破西晋国都洛阳和长安,先后俘虏晋怀帝、晋愍帝,西晋灭亡。大将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刘聪杀新帝刘和自立为帝。同年,石勒经宛城、襄阳,掠夺江汉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发生蝗灾,洛阳缺粮,司马越弃晋怀帝于洛阳,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行。而后怀帝动员诸将讨伐,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在东海)。
后来,汉国发生内乱,刘渊的侄子刘曜继位,改国号为赵,史称汉赵。刘曜继位的同时,汉赵大将石勒与刘曜反目,自立为赵王,与刘曜分庭抗礼。所以,刘曜所建立的赵国史称前赵,石勒所建的赵国史称后赵。
304年成汉与汉赵的建立,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三、后赵争雄
后赵(319年352年),是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石勒自从与刘曜分道扬镳后,就自立为赵王,他所建立的国家史称后赵。石勒建国后不断与前赵交战,终于在十年后打败刘曜,并将他处死,前赵灭亡。
石勒死后,其次子石虎篡位,石虎死后,其诸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趁后赵政局混乱之时杀死后赵君主石鉴,夺取后赵政权并称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后赵灭亡。
四、前燕崛起
前燕(337年-370年)是由鲜卑族贵族首领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权。
慕容皝的祖先莫护跋(即,慕容跋)在三国时期率领族人由呼伦贝尔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慕容鲜卑在魏晋时期世代归附中央政权,直至八王之乱时,还帮助西晋王朝进行平叛。慕容皝父亲的慕容廆在西晋灭亡后,还继续向东晋称臣,并希望东晋王朝能封他为燕王。当时朝议还有定论,慕容廆就去世了。
慕容皝继位后,东晋派人节授任慕容皝为镇军大将军、辽东公。4年后,慕容皝羽翼丰满,自立为燕王,建立燕国,史称前燕,东晋碍于形势,承认既成事实,破例封其为燕王。
随后,前燕打败冉闵,消灭冉魏政权,入主中原,并抛弃东晋旗号,自称燕皇帝。东晋派大将桓温讨伐,但被前燕大将慕容垂击退。慕容垂在击败桓温的战役中立下大功,然而他却被辅政的慕容评所猜忌,慕容垂被逼无奈携家人逃往前秦。
前秦天王苻坚早就想消灭前燕,一直忌惮慕容垂,如今最大劲敌已经投诚,苻坚遂开始讨伐前燕,不久,前燕灭亡。
五、前凉自立
前凉(317-376),是西晋凉州刺使张轨之子张寔在西北地区建立的汉族政权,也是十六国之中第一个汉族人建立的政权。
张轨在凉州期间治理有方,百姓拥护,深得晋朝信任。八王之乱期间,张轨派兵三千,东奔京师保卫天子。永嘉之祸期间,张轨又派兵讨伐前赵。张轨去世后,其子张寔继任,西晋任其为凉州刺史、西平公。西晋灭亡后,张寔拥戴东晋司马睿即位,自称凉王。张寔去世后,其胞弟张茂继任,前赵封张茂为凉王,这是前凉王号之始。但前凉并始终对东晋表示忠诚,各代统治者除张祚外,都自居晋朝的刺史或州牧,接受晋的封号。
公元376年前秦天王苻坚对前凉发动全面进攻,前凉末代君主张天锡投降,前凉覆灭。
六、前秦一统
前秦(350年394年)是氐族人苻洪在关中建立的国家。
苻洪,甘肃秦安人,其家族世代为氐族酋长。汉朝时氐族受中央统治,三国时氐族被曹操和刘备瓜分,西晋时又附晋。西晋末年,西晋政权颠覆之际,略阳氐族推出贵族苻洪为首领。
前赵刘曜在长安称帝,以苻洪为氐王。之后,后赵灭前赵,苻洪降于后赵。后赵内乱,苻洪受到排挤,遣使降晋,接受东晋官爵。苻洪死后,其子苻健代统其众,被东晋封为征西大将军。苻健占领关中后,称帝,国号秦,史称前秦。东晋派大将桓温讨伐,被秦打败,东晋无可奈何。
此后,前秦在北方的乱局中不断发展壮大,到苻坚继位时,前赵已经被后赵所灭,后赵被冉魏所灭,冉魏又被前燕所灭,加上此前的成汉已被东晋所灭,在中国北方只剩下前燕、前凉、前秦3个国家。
前燕内乱,慕容垂投靠前秦,前秦借机消灭前燕,6年后又消灭前凉。期间,还顺便灭了灭氐族杨氏的仇池国、鲜卑族拓跋氏代国。随后,前秦又派大将吕光平定西域,这是中原政权自东汉之后再度占据西域。
至此,五胡十六国前期所建立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都已灭亡,十六国之外的冉魏、仇池、代国等小国都也灭亡了,前秦一统北方并占领西域,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统一北方后,四周诸国遣使通好,此时只剩东晋,苻坚欲趁势消灭东晋一统天下,大举南征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被谢玄打败。
淝水之战失败后,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中国北方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前秦被分裂成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后凉、代国、翟魏等国,随后前秦被后秦所灭。
七、后燕复国
后燕(384年407年),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
淝水之战后,丁零部落首领翟斌反叛前秦,苻坚派前燕降将慕容垂出兵讨伐,慕容垂途中屠杀副将苻飞龙及一千人的氐人部队。在荥阳复称燕王,史称后燕。慕容垂的侄子、前秦北地长史慕容泓看到叔叔称燕王,就在山西叛秦,割据一方。慕容垂随后与西燕争夺燕国领导权,并最终消灭西燕。此前,后燕还消灭了翟魏,国土曾一度恢复到前燕水平。
后来,在北方兴起的北魏攻下后燕都城中山,后燕被一分为二,北面的称北燕,南面的称南燕。
八、北燕归魏
北燕(409年-436年),是鲜卑化汉人冯跋建立的政权。
冯跋本为西燕将领,西燕亡,冯跋投降后燕,任后燕禁卫军将领。后燕被北魏打败后,后燕迁都到龙城,之后又发生内乱,后燕君主都死于内斗,冯跋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仍以燕为国号,都龙城,史称北燕。
冯跋病死,其弟冯弘杀冯跋诸子自立。冯弘之世,北魏连年进攻,掠徙北燕民户。436年,北魏军入占龙城,北燕亡。
九、南燕归晋
南燕(398年-410年),由后燕宗室范阳王慕容德所建。
当年,后燕君主慕容宝于参合陂之战为北魏所败之后,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分。慕容德率领部分后燕军队于河南滑县自称燕王,后改称皇帝,仍以燕为国号,史称南燕。
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第二年攻陷燕都广固,俘虏南燕末帝,南燕亡。
十、西秦攻受
西秦(385年431年),由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在兰州所建。
鲜卑乞伏氏在汉魏时自漠北南出大阴山,迁往陇西并定居于此。前秦主苻坚在位时,乞伏鲜卑酋长乞伏司繁被命为镇西将军。司繁死,子国仁代镇。
淝水之战后,苻坚败亡,乞伏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筑勇士城为都,史称西秦。
西秦周边强邻环伺,西秦统治者为巩固和扩大其统治区域,连年与后秦、南凉、北凉、夏、吐谷浑等国进行战争,虽然歼灭南凉,却被后秦、夏两度灭国。
十一、后秦灭秦
后秦(384年417年)是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姚苌的父亲是羌族首领姚弋仲,姚弋仲在十六国时期先后降于前赵、后赵及东晋。其父亲死后,姚苌投降前秦,被苻坚重用,屡建大功。
淝水之战后,西燕慕容泓自立,苻坚派儿子苻睿和姚苌出兵讨伐,结果兵败,苻睿被斩杀。苻坚大怒,姚苌畏罪逃到渭北,被族人推为盟主。姚苌遂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后秦。
随后,后秦派兵与前秦交战,苻坚战败,被姚苌杀死。前秦灭亡后,后秦发生内乱。
东晋刘裕趁机亲率大军分四路北伐,先后收复洛阳、长安,后秦末帝姚泓举国投降,后秦覆灭。
十二、后凉效凉
后凉(386年403年)是氐族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
吕光是前秦开国功臣吕婆楼之子,在淝水之战前,率军征服西域,这也是自东汉之后中原政权再度占据西域。
淝水之战后,吕光从西域回军,入主凉州。他在收到苻坚死讯后,悲痛欲绝,他命令所部为苻坚披麻戴孝。同年,宣布改元太安,建立后凉,这与前凉自立如出一辙。
吕光去世后,诸子相争,内乱不断。后秦趁机派兵征伐,后凉末代君主吕隆向后秦投降,后凉灭亡。
十三、南凉归秦
南凉(397年414年),是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所建,都乐都。
秃发即“拓跋”的异译。汉魏之际,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长统率,从塞北迁到河西凉州内服,被称为河西鲜卑。至秃发乌孤时期,势力不断发展。
吕光建立后凉之初,秃发乌孤归附后凉。未过多久,秃发乌孤反叛后凉,并在街亭打败吕光的将军窦苟。秃发乌孤自称大单于、西平王,建立南凉。
南凉末年,连年不收,上下饥窘,末代君主秃发傉檀率军西掠时,西秦偷袭乐都,南凉灭亡。
十四、北凉归魏
北凉(397年439年),为前凉尚书、建康太守段业,在卢水胡族沮渠部的支持下建立。
段业起初担任吕光部将杜进的僚属,跟随杜进征讨西域,因战功被任命为建康太守。吕光建后凉,任命段业为尚书。
沮渠部是匈奴的一支,其先祖世为匈奴左沮渠王,他们以部落为姓。东汉时,因初居卢水一带,又称卢水胡。
吕光征西域班师回朝途中,卢水胡首领沮渠罗仇归附后凉,被吕光任命为尚书。后来,沮渠罗仇因为兵败,被吕光所杀。沮渠罗仇死后,他的侄子、沮渠部落酋长沮渠蒙逊起兵反叛。沮渠蒙逊的堂兄、后凉晋昌太守沮渠男成亦起兵攻打段业所在的健康,并劝段业反凉自立。段业因受到后凉尚书排挤,便于同意自立,改元神玺,建立北凉。随后沮渠蒙逊、沮渠男成率部归顺北凉。
后来,沮渠蒙逊造反,攻灭段业,仍称凉州牧,因此亦有人以此为北凉立国之时。沮渠蒙逊继位后灭掉了西凉,并夺取了南凉国都姑臧,统一凉州。
沮渠蒙逊去世后,其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灭亡。
十五、西凉凉凉
西凉(400年421年),是由李广的后裔李暠在敦煌建立的。
李氏为凉州大姓。李暠曾任北凉政权的效谷县令、敦煌太守。北凉天玺二年,李暠据敦煌自立,称凉公,改元庚子,建西凉,常年与北凉交战。
李暠病死,其子李歆继位,继续对北凉作战。北凉沮渠蒙逊想消灭西凉,便使出一计,他声称要攻打西秦,行军至半路又偷偷带兵返回。西凉国主李歆见有机可乘,便带领三万兵马去袭击北凉的国都姑臧,结果遭到了沮渠蒙逊的埋伏,西凉全军覆没。
西凉,凉凉。
十六、胡夏谢幕
夏(407年431年),是匈奴铁弗部族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国都统万城,也是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中国古代以“夏”为国号的政权颇多,因此史家又称十六国时期的夏政权为赫连夏,又称为胡夏。
赫连氏本匈奴南单于后裔,内徙后改姓刘。十六国时,十六国时,先后依附前赵、前秦、后秦。赫连勃勃(又名,刘勃勃)与前赵光文帝刘渊同族,归附后秦后,后秦皇帝姚兴任命他为安北将军、五原公。
后秦弘始八年,刘勃勃把柔然可汗社献给姚兴的八千匹战马劫获,并以射猎的名义袭杀了岳父没弈干,并其部众。次年,他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国号为大夏。此后多年与后秦交战。
胡夏做大后,刘勃勃欲改名,他说,我的祖先内迁以后改随母姓,不合乎礼。帝王是上天之子,美好显赫与上天相连。所以改刘姓为“赫连”。东晋刘裕北伐后秦,赫连勃勃乘虚轻取长安,在霸上即帝位,国势更强。
赫连勃勃去世后,诸子内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趁机出兵讨伐。胡夏战败,亡国。至此,十六国中仅剩北凉尚在,其余皆忘,胡夏政权的灭亡也标志着十六国时期即将谢幕。
尾声:北魏统一北方,五胡十六国落幕
十六国时期,前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淝水之战后,前秦被分裂成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后凉、代国、翟魏等多个小国。
被前秦灭亡的代国趁机恢复独立,代国国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后来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诸侯纷争不断,北魏却趁乱实施统一大业。先后消灭了后燕、北燕、北凉、胡夏,并征服北方的柔然。此前,南燕、后秦已被东晋刘裕所灭。此时的北方已经全部被北魏统一,北魏也成为继前秦之后第二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至此,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的北方乱局,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135年的五胡十六国时代结束了。而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19年前,中国南方已经变天,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秦的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号为宋,史称刘宋。
此后,中国进入了自五胡十六国以来的第二段大分裂时期南北朝。
这五个国家没被归入五胡十六国,一个号称拯救华夏,一个统一北方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混乱不堪的时期,这期间奉中原正朔的东晋王朝偏安江左,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互相攻讦,先后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后人统计这些政权的时候,挑选出了其中的十六个作为代表,号称十六国。
所谓的十六国是指“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与大夏”,这十六个国家中既有汉人政权,也有五胡建立的,第一个正式建立政权的是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前赵,十六国中曾经统一北方的有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和氐族人苻坚时的前秦。但除了十六国之外,其实北方还曾经有过五个国家,但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被归入十六国中。
一.冉魏
冉魏是由汉人冉闵所建立的割据政权,冉闵是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一直被当作后赵宗室抚养,因为战功赫赫,所以很快掌握了后赵军权。石虎死后,冉闵诛杀了石氏宗族,并发布出了赫赫有名的“屠胡令”,一时之间“横尸相枕,流血成渠”,三天之内,就有二十多万胡羯被杀。尽灭石氏宗族和羯人后,冉闵自立为帝,国号就是大魏,在历史上被称为“冉魏”。
冉闵的屠胡令是在当时民族仇杀背景下的报复行为,虽然谈不上拯救华夏,但确实让最凶残的羯族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趁着冉闵在与后赵石氏残余势力的战斗中,割据辽东的慕容鲜卑趁机占据幽州,分三路南下。冉闵寡不敌众,虽然十战十胜,但依然被慕容氏的骑兵重重包围,战败被俘。后来冉闵送往龙城被斩首,前燕攻占邺城,冉魏灭亡。自称帝到灭国,历一主,三年。
二.翟魏
丁零人翟辽建立建立的政权,翟辽自称大魏天王,史称翟魏。翟魏王朝自翟辽开国至翟钊被杀,历二主,仅仅存在五年。翟辽建立翟魏时,正好赶上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崩溃,北方四分五裂的时候,他反复无常归附在当时的后燕、西燕、东晋三个政权之间,占据河南,顺势称帝。
但他的反复无常也引起了三个国家的敌视,不久东晋派遣北府兵北方翟魏,北府兵名将刘牢之大败翟辽的军队,翟魏就此一蹶不振,不久翟辽就忧惧而死。他儿子翟钊即位后,又被后燕皇帝慕容垂率军亲政,一举灭国,只有翟钊一人骑马逃奔到西燕,投降西燕,不久西燕就找了个理由杀了他。
三.仇池国
仇池国是氐族杨氏建立的政权名称,因其立国之时政治中心在仇池山而得名。早在西晋年间,杨氏就是氐人的酋首,在晋惠帝时杨茂搜率部落四千家迁到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前仇池国。
仇池国的势力范围不大,从没有影响过中原争夺,后来前秦天王苻坚崛起,派遣将领进攻仇池,仇池就此灭国。仇池国立国75年,传承9位国王。
四.西燕
慕容鲜卑趁前秦淝水之战崩溃后,由前燕慕容氏贵族复国所建立的国家之一。当时,慕容垂在河北起兵反抗苻坚,慕容泓趁机也在关中起兵,以复兴燕国为口号。后来慕容泓被杀,曾经为苻坚宠幸的慕容冲继续领导这支部队,并进攻长安,苻坚还念着旧情,给慕容冲送去锦袍。
慕容冲后来称帝,建立西燕,不久西燕内乱,慕容冲被杀,慕容永被推上了皇位。但因为西燕与后燕都是慕容氏皇族,前燕宗室复国后的国家,所以双方爆发了法统之争。慕容垂灭掉翟魏后,趁机分三路大军进攻西魏,西燕惨败,慕容永开门投降,西燕灭亡。
五.代国
代国是鲜卑人拓拔氏所建立,拓跋什翼犍曾经在后赵当人质生活多年,深受汉文化影响,后来回去代北继承王位,按照他在中原学习到的方式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国家形式,建立代国。建国三十九年,前秦天王苻坚发兵击代国,什翼犍兵败奔逃后被杀,代国灭亡。
但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在淝水之战后也趁机复国,并改国号为魏,这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北魏,北魏后来灭掉了后燕、大夏等政权,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时代,进入了南北对立的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的“五胡”结局如何?
在世界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古文明以及绝大部分第一代次生文明基本都已经消亡,只有中国文明延续至今。
其中,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在繁荣一千年后,先是让位给阿卡德人和阿摩利人等其他民族,后来又被更晚兴起的亚述和波斯文明所同化;埃及经历了二十多个王朝,到古罗马时代终告沦亡;印度河谷文明毁灭于公元前十九世纪左右。
和中国大体同时代或较晚的一些次生文明,比如赫梯、亚述、腓尼基等,在历史进程中,也都一一消失。
中国文明在古埃及中王国时代发轫,经过商周的初期辉煌,继之以春秋战国的大转型,随后进入与罗马、安息、贵霜并立的秦汉帝国,其他几个帝国先后灭亡或萎缩后,又演进为辉煌的隋唐文明,与阿拉伯帝国东西并耀。此后在宋元时代,经济和文化也使中世纪欧洲黯然失色,明清进入封闭时期,逐渐落伍于世界,直到近现代。三千年间岿然独存,既没有出现永久的分裂,也没有如罗马、波斯等被外来宗教同化,自成体系的文明和历史记忆保存至今。
司马氏在曹魏统一北方和王浚渡江灭孙吴一统天下的基础上,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制度。由此造成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统治的基础。在西晋时期,五胡居于西晋北方、西方的边陲地区,对晋王朝呈现半包围局面。
赫连定意图再灭北凉以维持胡夏,但却被吐谷浑君主慕容慕璝袭击而俘虏,最后斩于北魏,胡夏亡。436年拓跋焘率军远征北燕,冯弘逃至高句丽,北燕亡,冯弘最后被杀。439年九月北魏帝拓跋焘率领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亡。至此,北魏统一华北,135年的五胡乱华时代结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北对峙,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未灭,直至443年方亡于北魏。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
五胡也迎来的他们殊途同归的结局,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匈奴:汉朝南北匈奴分裂时,北匈奴可能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南匈奴在十六国时期,建立前赵、北凉政权。衰落后,逐渐融入各民族之中。隋唐以后,不再有记载。
羯:后赵被冉魏灭亡后,羯族作为俘虏几乎屠杀殆尽,仅剩下万人左右投靠了鲜卑人,后来鲜卑内乱时候攻击鲜卑人,被鲜卑人报复,于是投降南梁,但没多久就爆发侯景之乱,最终被陈霸先率兵伐灭。
鲜卑:鲜卑族建立前燕、后燕、南燕、西秦等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羌、氐:氐建军立成汉、前秦、后凉等政权,羌建立后秦。政权灭亡后,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松赞干布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消失在历史中;另外南迁的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各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