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用气候变化视角来读上下五千年 结果让人震惊了

用气候变化视角来读上下五千年 结果让人震惊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446 更新时间:2023/12/9 12:12:27

先来讲个小故事

1816年

欧洲大陆

八月霜冻、全年无夏

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歉收

导致大量家畜死亡

马匹

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也不例外

面对这一困境

德国大发明家卡尔·德莱斯公爵

竭力寻求马匹以外的交通替代方式

于是发明了“双轮跑动机”

这就是现代自行车的雏形

从而改变了人类交通史

◤19世纪自行车演化简图@Wikipedia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气候变迁与历史轨迹有关

那么

如果用气候变化的视角

来看五千年中华文明

是怎样的呢?

地球形成大气层以来

历经多次气候冷暖交替

全球变冷时(冰期)

地球处于冰河时代

全球变暖时(间冰期)

全球万物复苏

这种变化制约着生命演化

影响着人类前进的脚步

约258万年前

人类先祖学会加工石器

进化的脚步踏入旧石器时代

7万年前

地球进入末次冰川期

一直持续到1.2万年前

11700年前

地球开始走出冰川时代

气候发生全球变暖趋势

猛犸象开始出走东北

消失于西伯利亚

随着气候好转

万物蓬勃生长

原始先民

离开了原来居住的洞穴

逐渐在平原上定居下来

人口开始渐渐增多

依靠野外采集食物的生存方式

不能满足部落族群生存需要

于是

催生了原始农业的出现

中国北方先民开始种植粟和黍

南方先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中东先民在两河流域种植小麦

从此

人类由狩猎采集步入农耕文化

10000-8300年前

全球显著升温

人类生存环境迅速好转

8200年前

随着气温上升

北半球巨量冰川融化

尤其是加拿大的劳伦冰原的大融化

(LaurentideIceSheet)

◤加拿大的劳伦冰原复原图

崩塌冰融水注入北大西洋,

大量冰水混合物奔向北冰洋

诱发洋流紊乱

导致全球发生干冷事件

地学史称“8200aBP事件”

◤寒潮袭击北美东岸@NASA

8200-4200年前

干冷事件过后

全球气候进入大暖期

亚洲夏季风平稳增加

东亚气温普遍高于现今

中原地区

大象奔走于密林

扬子鳄隐藏于河边

鱼虾成群生活在河湖中

其中有这样一种鲤鱼尤为繁多

古代先民大量捕捞食用

大量鱼骨堆弃在一起

随着遗址掩埋而保存至今

它就是龙州鲤

◤龙州鲤

注释: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8000年前)出土龙州鲤的咽齿,推测当时贾湖遗址所在地的气候可能比现今长江流域更加温暖,因为现在的龙州鲤分布的冬季最低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边陲的龙州-上思一带。

这一属于中国特有物种

现今分布在广西西江上游

推测中原地区的气候

相当于现今的广西一带

地球科学数据显示

华北平原气候

年均气温较之今天高出2~3°C

冬季最低气温高于0°C

降水较之今天多出1/3

◤中原地区大象奔走

气候温润造就大批良田

先民陆续创造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河南省文化遗址分布图@李开封等/2015

注释:裴李岗文化距今8500-7000年前、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前。

7000-5700年前

全球气候

处于大暖期的鼎盛阶段

温暖湿润的气候

决定了原始社会的长足发展

我国北方地区步入仰韶文化时期

造就了原始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

用一组数字能更好阐述这一特征

新石器时代遗址7000多处

仰韶文化遗址有5000多处

仅中原地区就有3000多处

5700-5000年前

全球气候出现波动异常

导致我国北方仰韶文化衰落

5000-4200年前

全球气候开始转好

气温升高、降水增加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

黄河在华北平原四处游荡

黄帝部落生活东部平原区

面临着洪水的劫难

生存环境变得恶化

黄帝率领部落开始迁往高地

从东部平原向西部高原进发

与居住黄土高原的炎帝部落

展开了一次殊死之战

最终形成炎黄部落

蚩尤所率东夷族部落

长期生活在滨海地带

遭遇洪涝灾害和海平面上升

双重诱因挤压部落生存空间

蚩尤率领部落开始西进

与炎黄部族大战于逐鹿

蚩尤为此丧命、部族被融合

史称“逐鹿之战”

4200-4000年前

(公元前2200年-2000年)

全球经历了200年干旱期

亦称为“4200aBP事件”

对华夏文明的直接影响

就是“南涝北旱”

南方地区

洪水滔天淹没大片良田

南方古代先民流离失所

◤江苏常州长荡湖中八卦造型@DailyOverview

江浙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在通向文明门槛之前发生衰落

北方地区

开始出现干旱

黄河冲积扇下游

山东龙山文化亦开始衰落

◤黄河冲积扇分布示意图

这一时期

河南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属于温润的的亚热带气候

原本河湖遍地、树木丛生

经受长达200年干旱事件

湖水萎缩、湖岸裸露

曾经泛滥成灾的黄河

河水流量开始减少

大禹又治理了十三载

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最终开华夏第一王朝

夏之后的历史

我们有更多文字资料

可以用以印证

1

第一次小气候暖期

3800-3200年前

(公元前1800年-1200年)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北冰洋的弗兰格尔岛

仅存500-1000只长毛猛犸象

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灭绝

注释:猛犸象的适宜生存在寒带。直到约10000年前,绝大多数猛犸象消失殆尽,仅500-1000只长毛猛犸象在北冰洋的弗兰格尔岛上存活下来,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灭绝。

夏商之际

大象仍奔走在中原大地

梅树和竹子生长中原地区

商王武丁时代

(公元前1365年-1324年?)

甲骨文记载打猎捕获大象

气候温润适宜

利于农业发展

粮食产量增加

极大促进加工业发展

青铜冶炼技术到达了顶峰

◤商代后母戊鼎

(不要再叫“司母戊鼎”了!!)

2

第一次小气候冷期

3200-2700年前

(公元前1200年-700年)

寒冷气候导致作物减产

民不聊生、人心不古

易于发生社会动荡和战乱

在这一波气候变冷的过程中

随即发生一系列动乱事件

公元前1046年

“河竭而商亡”

周族部落在武王带领下灭商

◤商朝疆域@追学网

注释:《国语·周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河竭而商亡”指黄河枯竭而商朝灭亡。究其原因,气候长期干冷导致黄河枯竭。

公元前842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人民发动“国人暴动”

周厉王逃出镐京(西安)

公元前771年

“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周边游牧民族迫于生存

长期频繁南下侵扰周朝

西夷犬戎部落攻陷镐京

◤周朝及邻邦范围图

3

第二次小气候暖期

2700-2000年前

(公元前700年-公元元年)

《左传》记载

鲁国(山东地区)

冬季冰房采集不到冰

且生长有梅树和竹子

注释:梅树和竹子一般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如我国江南地区,《左传》物候记载表明山东地区类似于现今江南的气候特征。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春秋形势图

这段气候温润期

造就人类智慧集中大爆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战国形势图/公元前350年

据史学资料统计数据

自秦汉以来的2000年内

31个盛世、大治和中兴

21个发生在温暖时段

3个发生在由冷转暖时段

2个发生在由暖转冷时段

而在15次王朝更替中

11次出现在冷期时段

◤秦汉以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4

第二次小气候冷期

2000-1400年前

(公元元年-公元600年)

全球气候再次回到小冰期

寒冷迫使人民向南方寻找阳光

社会动荡和战乱再次扫荡中外

比如公元225年

曹丕到淮河广陵(江苏淮安)

组织10万士兵开展军事演习

由于气候寒冷、淮河结冰

军事演习不得不取消

这是目前已知淮河最早一次结冰

从公元元年开始

拉开了大乱世的序幕

王莽篡政、两汉更迭

◤王莽末期群雄割据示意图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遂三分天下

◤三国区划图

五胡乱华十六国

汉族南迁建立东晋政权

◤东晋疆域-公元417年

南北朝混乱割据

◤南北朝割据-公元556年

从此

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格局

江南的经济发展赶上北方

◤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11年)以来汉族南迁

5

第三次小气候暖期

公元600-1280年

隋唐再次统一全国之后

帝国开始变得富庶

◤唐朝疆域图

文学和艺术随之复兴

开启了“唐诗宋词三百首”的时代

◤宋疆域图-公元1111年

这一时期

气温再没有回升到从前

竹林并未回到中原

大象也迁移到南方

公元850年-965年

是小气候期中的寒冷期

期间经历了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小乱世

◤五代十国分布图

蒙古地区

气候温润带来降雨

沙漠逐渐变为草原

北方游牧民族人口膨胀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横扫欧亚大陆

6

第三次小气候冷期

公元1280-1820年

全球气候小冰期

公元1627年

陕西澄城饥民暴动

明末民变开始

公元1644年

李自成陷北京城

明朝灭亡与小冰期饥荒有关

公元1650-1700年最冷

洞庭湖结冰三次

太湖、汉江和淮河结冰四次

◤明朝万历疆域图

此时的欧洲

公元1346年-1353年

爆发闻名于世的黑死病

后来波及全球

全世界死亡约7500万人

◤黑死病的蔓延@Wikipedia

7

第四次小气候暖期

公元1820年至今

现代气候最适期

人类经历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化国家初期人口倍增

到了小康阶段自发性节育

更多的发展国家人口继续膨胀

地球正处在一个变暖的周期

那么,在历史的进程中

为何总能看到气候的影子呢?

通过竺可桢等前辈的研究

人们基本认可

总体而言

长时间的寒冷

严重损害农耕经济产出

造成粮食供应不足

导致政府税收减少

进而削弱政权的统治力

而相对温润的气候

则大力促进农业产量提升

物质供应丰富

政府税收充实

同时文化艺术也随之兴盛

全球气候变化

具有一定的准周期性

以600年暖湿和600年干冷交替

相隔1200年左右循环一次

在科技能力相对落后的古代

文明兴衰大势也基本与之吻合

本文改编自@环球地理志(ID:Earth-Sci)

相关参考文献:

1.竺可桢,1972.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2.刘东生等编译,1997.第四纪环境.

3.许靖华,2006.气候创造历史.

4.狄·约翰,2014.气候改变历史.

5.马德.2017.气候颠覆历史

更多文章

  • 节俭过了头的道光皇帝 却耗巨资修皇陵沽名钓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道光皇帝,清朝皇帝

    古代素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皇帝贵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可以无限享受帝国的一切资源。因此,无论哪个朝代,皇帝的生活都是极尽奢华,而且天下人都认为皇帝就应该过这么奢华的生活,皇帝本人也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天下人的供奉。然而,在清朝却有一位特立独

  • 大明悲歌,落魄天子:汉人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由榔,南明,明朝皇帝

    永历帝朱由榔南明流亡史公元1597年,大明万历二十五年,34岁的神宗朱翊钧迎来了他的第七位皇子朱常瀛,按照大明礼制,神宗将他封王,王号为桂王,藩治于衡阳。桂王,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并不多见的王号,在朱常瀛之前,只出现过两位桂王:唐桂王李纶,五代南汉桂王刘璇兴,前者封王十年后薨,后者封王七年后即为兄所杀。

  • 唐宪宗元和中兴 为何成为了唐王朝一次回光返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朝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场动乱以后,藩镇割据始终都是帝国的心腹大患。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唐朝后期的很多君主都曾经试图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那么有没有人成功或接近于后成功呢?当然有,他就是开创了元和中兴,重振皇室权威的唐宪宗李纯

  • 金朝定都于北京,为何金宣宗却迁都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金朝首都,金朝,开封,汴京

    金朝建立于公元1115年,亡于公元1234年,共九个皇帝(不算亡国时在位只半日的末帝完颜承麟)。而金朝九帝,却是在三个国都向全国发号施令的。严格来说,金朝有三个国都(不算亡国时金哀宗所在的蔡州),第一个是上京,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的阿城区。金朝兴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太祖完颜阿骨打(汉

  • 古代422位皇帝 至今仍极具争议帝王都有哪几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帝,有争议的皇帝,明君,昏君

    我国可谓世界第一帝王国度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这还不包括众多的地方割据政权自立为帝王的小头目,以及三代上古的“皇”(注意是单个字)、“帝”、“王&rdq

  • 岷王朱楩得罪了谁?封地贫瘠边疆还一直在路上!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岷王朱楩,朱元璋,朱元璋儿子,明朝宗室

    古代世家大族在给子孙取名的时候往往要讲究字辈。在繁衍了许多代后,同个宗族彼此不相识的人还可以通过字辈来确定各自的长幼关系。比如孔子第七十六世孙、衍圣公孔令贻是“令”字辈。同样身为孔子第七十六世孙的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也是“令”字辈。两人年龄相差了100

  • 张献忠不是农民起义 而是流寇作乱杀人如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张献忠,农民起义,明朝,流寇

    自从两千年前,陈涉在大泽乡决定“反了”以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便一浪接一浪。从东汉到隋唐,起义军一支强过一支。到了元朝末年,红巾起义更是赶跑了蒙古皇帝,让赤贫出身的朱元璋当上了大明皇帝。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是农民起义起家的,他的第十几代孙子崇祯却被李

  • 「不幸生在帝王家」为什么不是「得了便宜卖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不幸生在帝王家,末代皇帝

    “愿生生世世永不生在帝王家”来历?每每谈到皇室的悲剧,我们都会感叹一句“可怜生在帝王家”,这一句感叹可以说写尽了皇室之人身居高位难免有些身不由己的悲剧。这句诗出自后世之人凭吊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偶作,然而这句话最早却和李煜并没有什么关系,说出这句话的,也

  • 宋朝历代皇帝画像(宋朝国祚320年,历18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皇帝,宋朝皇帝画像,北宋皇帝画像,南宋皇帝画像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座南薰殿,这里是收藏皇帝、皇后画像的地方。南薰殿曾收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肖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在这63幅画像中,大多数皇帝都是一人一幅画像,有些皇帝不止有一副画像,唐太宗有3幅,宋太祖有4幅,其中画像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画像。这13幅画像1幅珍

  • 千年之前的归义军如何凭一己之力收复数千里失地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敦煌,吐蕃

    敦煌,河西走廊最西端的一叶绿洲,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枢纽,东西方的宗教、艺术、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都在这里有过深入而绚烂的交汇。戈壁大漠之上,在目不暇接的精美古迹和奇闻轶事里,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陌生的名字,在敦煌莫高窟156窟的壁画上,他是一个难以辨别的身影。留在那里的静默,没有光芒万丈的讴歌,只有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