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的清代武侠剧的肯定对四个字非常熟悉“反清复明”,就是反对清帝国的统治光复明朝政权,那么为什么清朝入关以后,民间一直有反清复明的声音?
明朝灭亡后,不少遗臣不愿臣服于清朝,流亡海外。例如朱舜水流亡日本,杨彦迪、陈上川、鄚玖流亡安南。中国出现了天地会、洪门等等一系列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组织。“反清复明”(RebellingQingdynastyandRebuildingMingdynasty)这一口号,几乎贯穿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所之少见。
首先,清帝国和元帝国一样,都是非汉人建立的统治政权,元朝是蒙古人,清朝是满人,在民族融合方面,元帝国做的并不好,这就是导致元朝成为了一个短命王朝,而清朝在入关以后,顺带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等其实一个在促进满汉之间的文化融合,其目的肯定就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但是在这方面,清帝国一直做得都不好。
清朝入关前,八旗铁骑与明朝军队交战残杀了不少汉人,比较出名的就是“嘉定三屠”,对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进行残忍的屠杀,这就导致很多汉人对满清政权不满,并且怀恨在心。
民间的反清复明甚至更多,比如在清朝历史的疑案中,雍正帝究竟是怎么死的?是病死的?还是被谋杀的?民间一直流传是吕四娘入宫刺杀了雍正帝,其实这样的传说从侧面上来讲,也反应了民间对雍正帝的不满以及怨恨,雍正朝的时候清帝国入关已经几十年了,直到那个时候还是对清帝国有诸多不满,可见,民间的疾苦。
满汉的民族融合做得不好,大兴文字狱以及很多满清八旗子弟对汉人长期的压迫这就导致了民间的反清情绪非常的高涨,可以说明朝灭亡,老百姓想着光复明朝并不是说明朝的统治时期生活有多么好,而且清朝入关以后的很多问题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剃发令”,中国人的传统都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把头发剃成满人那样是大不孝,所以当时很多汉人都不愿意,“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可见,当时的环境是多么恶劣。
"反清复明"问题的焦点是反清复明的本质是什么,归根到底这是场汉人的复国运动,如果认识能上升到这个高度,那么离得到问题的答案就不远了。
首先,要看清满清政权统治的本质是什么。满清入关的实质就是一场外来入侵,趁中国内乱,占领了全中国,并对中国进行长达二百多年的殖民统治。
正如清末革命党所言,1644年中国已经亡国。就连满清统治者自己也从未将自己当成中国人,慈禧道:“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保大清不保中華”“量中国物之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不予家奴。”雍正說:“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乾隆更直白:“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国之人。”出身满洲贵族的清宮女作家德龄在其《清宮兩年记》一书中提到,她的父亲告訴她,他們不是中国人,但卻是中国人的主子。我国現在用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全名叫《反满抗日义勇军进行曲》。
其次,反清复明的"明",在当时来看具体指代的是明王朝,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今天的国家民族概念。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明"不仅仅指代的是"中原王朝",更富含着"中国"的含义。也就是说"反清复明"就是"反清复中国",在满清漫长的殖民统治中,中国人并没有忘记光复自己的国家,随着近代化思想的传播,发展成为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反清复明的继承和发展,本质和反清复明的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并且将其赋予了近代化的国家和民主含义,就是“创建民国平均地权。”
最终,武昌一声枪响,辛亥革命成功,反清复明的复国大业也告成功。辛亥革命成功的两大武装力量,一是新军,二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华民国还未成立,各地宣告独立的地区或军队几乎都以"汉"为名号,如陕西独立后的"秦陇复汉军",四川独立后的"大汉四川军政府"等。复的"明"不一定是"明",但一定是中国。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率领政府军政大员前往南京眀孝陵,拜谒明太祖朱元璋,以告我太祖在天之灵,反清复明的大业已经完成。
1912年2月1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率领南京政府文武官员拜谒明孝陵
“反清复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于一时,局限于明末清初的几十年来评价其得失,而是要把时间轴线拉的更长,才能还原出历史的真相,得到最终的结论。在明朝灭亡之后,各路义军遭到清廷残酷镇压,爱国志士遂转入地下,成立天地会,从而坚持了二百多年的抗争,乃至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也是海外洪门(天地会)的成员,最终赢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