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这话认为标志着宋亡的崖山海战导致传统的汉民族中央政权首次被少数民族政权所完全取代。部分人将其解释为对汉族政权灭亡的哀伤;另一部分人则解读为崖山之后就没有中国了,更进一步认定汉族早已灭亡。这是误读,是胡扯。
崖山之后无中华,又称“崖山之后无中国”,与“明亡之后无华夏”一句并列。是互联网兴起后出现的一种网络历史学论调。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海战)是宋朝末年,宋朝与元朝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全军失败告终。此次战役之后,宋朝随之覆灭,蒙元政权完全控制了中国。这一事件也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
生死存亡前,精通水战20万宋军,千艘大艇,在2万蒙古大军(真正蒙古兵只有1000人,北方汉人17000人,其他2000人为契丹西夏等兵),400艘舰艇前全军覆没,文天祥被杀,1279年3月19日,43岁的陆秀夫背着南宋小皇帝赵昺投海,十余万军民殉国。第2天,海上浮尸10万,陆秀夫尸体被百姓找到妥善安葬。赵昺尸体被元军寻到,一身龙袍,手里抱着玉玺,悲壮得让历史哭泣。
透过烟云,为何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绝对优势前,又是哀兵,竟被一战打亡国?12个字概括:漏洞百出,自绝生路,仓皇出击。
词语原型
在考究中国近代落后原因之时,中国停滞论是个很时髦的话题,据我所知,黑格尔、亚当斯密、《世界史纲》的作者韦尔斯、汤因比,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只是有些把中国停滞的开端定为唐末、宋末、明末,或者干脆定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可是停滞并不等于死去,只是发展缓慢,“象冬眠了似的”,还从没见过说中华文明从元代起就干脆完蛋了的(内藤倒是说过满清必亡的话,不过政府和文明是两回事)。要找到类似“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表达,还真是挺困难的。
但如果把目光转向中国,便不难找到这句话的原型,出自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东林领袖,还是南明福王朝廷的礼部尚书,以此高官身份降清还连头发也剃掉,不由人不鄙视。但他后来在柳如是的鼓励和支持下(我觉得是害怕不这么做会失去柳的情况下),还是做了不少反清复明的事,为此两度入狱,乃至倾家荡产,晚景凄凉。
陈寅恪的《柳如是传》论之甚详,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总之,钱谦益有知识分子的自私懦弱,但他对故国的怀念、对自己失节降清的悔恨也是真的。不管别人怎么看,至少他自己是以明遗民自居的。单看他的诗文,“沟填羯肉那堪脔”,“杀尽羯奴才敛手”等句,对于清廷辱骂之甚,对明朝的痛惜之深,比张煌言等民族英雄的诗句还要慷慨激昂,仿佛在为自己的失节做掩饰。这首诗据说是他在听到南明桂王被害后写的,所以有“独俺银轮哭桂花”之句。全诗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调子极为沉痛。
南明遗民有用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的习惯,崖山也频频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如吕留良的诗《题如此江山图》:“其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耻。其为崖山以后耶?如此江山不忍视。吾今始悟作画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视昔昔犹今,吞声不用枚衔嘴。……”都是以宋喻明,表达故国之思,以及对神州陆沉的感慨痛惜,明着是说宋,实际是在哀叹明的覆亡。若把用这些诗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成,将宋亡之后几百年的中华文明一笔抹杀,无疑是对作者心思的彻底曲解。唐人也多用汉喻唐,难道能用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去猛烈抨击汉武帝?
至于“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为何会演变成现在的含义,我觉得是网络上某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功劳。近代人是不会这样认为的,他们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以排满为目标,“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朱明王朝应该是他们仿效的榜样,而不是排斥的对象吧。孙中山为起义到处化缘,反清复明的洪门也是他重点笼络的财神爷之一。就凭这个,他也不会说出啥“崖山之后无中华”来。
“崖山之后无中华”原本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哀叹山河破碎,神州陆沉。这句话与日本京都学派无关,我认为也与其他日本学者或中国近代排满的革命者无关。
历史背景
崖山海战地点:广东江门四会珠江入海口银洲湖海面,东汤瓶山,西崖山,珠江贯穿而过,汇入南海。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此次战役即标志着宋朝的灭亡。
宋军将领
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属文臣。张世杰虽是老牌水军将领,忠心毋庸置疑,但军事才华乏善可陈;文天祥,襄樊被蒙军攻破后,凭一颗爱国心组织起的万人抗元义军,无论队伍还是自己没有作战经验,虞桥一战,被蒙古军屠戮殆尽,1276年正月兵败后被俘逃了出来。
20万大军,除家眷、文臣、宫女、民夫等,真正有战斗力的,是7、8万各地溃散来的败军。1000艘船,其中战舰760艘,理论上实力超过元军。
优势:精擅水战,哀兵亡国之战,粮草充足,天时地利人和。
元军将领
统帅伯颜,灭宋者张弘范。很多作者总结崖山之败时,对张弘范军事能力只字不提。
张弘范,与宋军主将张世杰恰恰是胞兄弟,祖籍河南南阳,与史天泽、郭侃、杨妙真、孔元、刘黑达并称蒙军中六大汉人名将,用兵诡异,精通汉人战术与心理。
产生影响
崖山之后宋朝的户籍簿上3/4的汉人都被屠杀。当时的汉人的社会精英要么隐居海外,要么投海自尽。崖门海战之后,海上浮尸10万。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军民投海殉难,陆秀夫背负幼帝与崖山跳海,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传统的汉民族中央政权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少数民族政权所完全取代。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崖山海战是南宋这个朝代结束。宋朝过后是元朝。元朝是一个不同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他们是游牧民族,对于汉族的文化,也是实行了一番打压,将宋朝也就是中国的文明毁了很多。产生了跪拜礼这种东西。
后来明朝又兴起了,汉人复兴,渐渐的文化也有一点回来。但是清朝也就是满洲人又入了中原。建立了清朝,清朝的打压比元朝还要厉害。辫子头、四库全书等等等。华夏的意思记录在礼记里面,华是有礼仪称之为华,夏是指有章服之美,也就是有汉服。也就是自己的民族服装。但是清朝来后,建立起来的各种礼仪和文化变味或者不复存在,这一点可以看看空山疯语这本书里面提起一种青楼文化【这里的青楼是指风雅的文人诗赋儿女传情的一种意思】也算是一种文化不见的象征。
而汉服,清朝的时候,更是不准汉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等等。所以说明朝之后无华夏
但是这种说法,源自于一个日本学者。可以信一些,不能全信,毕竟现在汉服复兴搞得还是很好,礼仪文化还有点复原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