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清史的都会遇到一个老问题,就是面对皇帝,汉臣称臣,满臣称奴才。
别有用心的人,就喜欢歪曲这现象,一会说这些汉臣想当奴才都不上。一会又说清朝就是把人都变成奴才。
因为一般人喜欢议论这问题,因为关心的人多了,算是清史热点问题,所以一些专家也写豆腐块文章来科普。
专家们称:奴才一词,亦作“奴财”、“驽才”,在中国北方各地,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是一个常见词汇。在北方民族中,臣与奴才本属一意,并无多少分别。专家们为证明自己观点,引经据典,引用历史上不同朝代的一些相关记载。
对于“奴才”和“臣”的区别,鲁迅曾在杂物《隔膜》中有着一针见血地解释:“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我想说,研究清史,要从满语和满洲旧习去找缘由。不要说一般网民不了解满语和满洲旧习,就是国内的相当一部分专家,只是从历史上各朝各代汉文历史记载去找根据,所以他们很难找到历史背后的真相。
一、历史变动
先说一下,清朝历史真的全是汉臣称臣,满臣称奴才?
这问题本身就存在一大漏洞。清朝从没有刻意分过满汉,而是旗民,在旗的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在旗的不仅有满洲人,也有其他民族。旗民的区分类似今天的军民区分,因外旗人就意味着战士,在旗就意味拥有军籍。
再说清朝历史上大臣对皇帝的自称。历史本身是动态,并非一成不变。清朝关于大臣对皇帝自称问题,基本分以下几个时期:
1、混乱时期。自大清开国到雍正以前,大臣自称问题比较混乱,没有制度规定。
2、雍正要求统一称臣。
雍正是清朝最为勤勉的皇帝,在他的朱批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一份雍正年间湖广总督杨宗仁的请安奏折。杨宗仁在奏折里自称“奴才”,雍正看后立即给予的指正,他用朱批划去“奴才”二字,在旁边写了一个“臣”,还批示“称臣得体”。
《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九:雍正元年八月,清廷试图统一相关称谓:“凡奏章内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概书写臣字。特谕。”雍正皇帝做了统一规定,但执行的不严格,现实中仍经常混用。
3、乾隆开始做统一,汉臣称臣,旗臣分公私,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
乾隆要求“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乾隆比较重视这问题,对用错称呼会给予斥责。因为严格要求,自乾隆中期开始旗民大臣自称不同。
所以我们在看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时,纪晓岚自称“臣”,而和珅则在一旁得意洋洋地自称“奴才”。乾隆三十八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两人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当时天保名字在前,于是一起称“奴才天保、马人龙。
乾隆看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抬高自己。为了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情况,乾隆作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
4、武职官员以及武科举人一律称奴才
自咸丰开始,武职官员以及武科举人一律称奴才,认为武职称奴才是旧俗。这就相当是一切从伍当兵,都按八旗同等看待。
5、晚清统一称臣
宣统二年(1910),清廷施行所谓的新政,宣布“满汉一体臣”:“我朝满汉文武诸臣,有称臣、称奴才之分。因系旧习相沿,以致名称各异。……当此豫备立宪时代,尤宜化除成见,悉泯异同。嗣后内外满汉文武诸臣陈奏事件,著一律称臣,以昭画一而示大同,将此通谕知之。”但很快清朝灭亡,君将不君,臣自然也不臣了。
所以说,网上流行的“汉臣称臣,满臣称奴才”,是完全错误的。与历史不符。
二、臣的历史含义
那么中原历史上称臣是否就好?清朝称呼奴才就不好呢?
那我们分别来看看历史上臣与奴才不同的含义。
臣既然源于汉语,那我们就从这个汉字来探查他真实的含义:
《说文解字》: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屬皆从臣。
《白虎通》:臣者,纏也,勵志自堅固也。
《廣韻》:臣,伏也。仕於公曰臣,任於家曰僕。
《尚书.费誓》:臣妾逋逃。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
《礼记.少仪》:臣,征伐所获民虏也。
《古汉语词典》:臣,奴仆、俘虏。
《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战国策•秦策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满海内矣。
《隋书》卷84《北狄》:“沙钵略谓其属曰:何名为臣?报曰:隋国称臣,犹此称奴耳。”臣与奴才二词在中国古代是通假字。
古代经常与臣连用的字“宰”:
《说文解字》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罪人的意思)
“臣宰”连用: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驳<实庵字说>》:“臣宰是奴隶,本来是旧文献中所固有的说法,例如《说文》说:‘臣象屈服之形,又‘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这已有明白的古训,笃古的人不敢怀疑。”
《前汉书平话续集》卷上:“朕观班中臣宰,多半而鬢髮斑白,无人掌帅。”
《三国演义》第四回:“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上面是从文字解释。从中原封建社会看,富贵人家均有大量家奴和丫鬟,这些都是主人买来,都没有人身自由,实际上就是一种奴隶。
在现实中原王朝,臣也完全屈服皇权,那皇帝就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当廷,也不避讳身边的文武百官、太监宫女,扒下裤子,露出白花花的屁股,用大板子就打,当庭打死的也司空见惯。可见中原皇帝从没把大臣当平等的人去看待。
相反,到大清,认为大臣也是人,应给予人的尊严,禁止在当庭扒下裤子打板子了。
如果把臣相对应的外语来看,英语knight,阿拉伯语mamluk,波斯语gulam,本意也都是奴隶。
三、满族“奴才”的含义
在旗大臣,按要求给皇帝写奏折等都要用满文,所以说的在旗大臣自称奴才是满语,自然要从满语含义和满洲人的历史习俗去探查。
满语做包衣或包衣阿哈,汉人是按照中原的思维去翻译,他们给找的对应词就是奴才或奴隶。
实际上,这个满语词的真正含义是家、家里的、家人的意思。
古代满洲人喜欢进山骑兵打猎,喜欢富有挑战性的体现武力的工作,不喜欢种地。于是他们就到中原和朝鲜地区抓些人,帮助种地。这些种地的朝鲜人或中原人就被称为包衣或包衣阿哈。
如果说这些人是奴隶,似乎也有这些意思。因为是通过战争武力抢来的俘虏。但又不完全一样,就是满洲人一般都比较善良,对待这些包衣阿哈,多是非常和善,亲如一家。
而且这些包衣阿哈,如果接受满化,也会跟着主人去参战。战争中立下战功,就会去除奴籍,授予官职。
进关后,如红楼梦里描写的,满洲主子对下人是非常好,如家人一样。曾带过小主人的奶妈、嬷嬷等,待这些人年老,家人待之如长辈,非常尊敬。老的家奴,如焦大那样,连主子都敢骂,这些对于中原汉族人来说,是难以想想的。
在皇家内务府,专门有内务府包衣旗人,注意,不是一提包衣就是汉人,包衣旗人中就有很多是地地道道的满洲人。
皇家内务府旗人与正式的八旗最大不同,八旗是国家编制,属于公务员系列,吃国家财政的。内务府旗人属于大清皇室,换句话说是私臣、家臣。
他们从事皇帝指定的工作,如让内务府包衣曹家担任江宁织造。让内务府包衣富察家族担任打牲乌拉总管等。因这些人是皇帝的私臣,是皇帝亲信,他们还担任相当中纪委督导组的职务,他们负责监督和向皇帝汇报当地官员的情况。
因为封建社会朕即国家,所以外边人看,皇帝家的家臣和国家的大臣没有什么不同。就如,当前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党委的办事人员与国家机关的办事人员原理上不太一样,但也是比照公务员待遇的。
这些就不难理解了,在大清初期,混乱用自称情况,最早八旗人员对自己本旗旗主自称奴才,对皇帝称臣。到乾隆时候,也是要求在旗大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如果把这奴才换成家里人,就很好理解了。
综上,这样看来,臣与奴才,谁才是真正的奴才含义?这问题就很清楚回答,臣就是奴才的意思,而满语里的奴才,真正含义是家里人的意思。
历史不要戏说
知名的赴美生子达人@艾达出生在美国一条关于清朝的历史帖子(O)引发很多人留言给博主“纠正”清朝满人自称奴才,汉人只称臣。其实说这话的人不过是看了一些网络段子,自以为懂了,插根葱装象。在清朝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定义,网上流行的所谓满清“汉臣称臣,满臣称奴才”并不准确。互联网的流行,国人不看书了,喜欢拿简短的网络段子当真相,一些对于历史的刻意曲解,有新意的段子自然能够博得眼球。比如热帖《99%中国人不知道的32个历史真相》都是谣言。电视剧可以戏说历史,我们正经说历史就别拿网络段子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