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王朝》历史硬伤连连 但始终是清宫戏经典

《康熙王朝》历史硬伤连连 但始终是清宫戏经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060 更新时间:2023/12/30 11:17:44

康熙帝8岁即位,69岁去世,在位长达61年,除去亲政前的7年,其执政也达54年。在位时间之久,堪称中国历代皇帝之最。在清朝平庸的皇帝群体里,他固然是贤明君主。他治国首重治黄,根治水患,整修大运河,畅通增运,奖励垦荒,镯免钱粮,增丁不加赋,经济空前繁荣;倡导文教,注重教育,组织学者整理典籍,编幕图书。康熙微服私访纯属戏说所谓的微服私访劳民伤财

康熙皇帝的辉煌一生成就了《康熙王朝》成功的基本背景,这样一部反映伟大帝王的电视剧,首先就已经有了夺人眼球的吸引力。《康熙王朝》也确实成为了一个经典。

但就是这个经典的历史正剧,偏偏在历史知识上错误百出。可以说它每一集都有不止一处的历史硬伤,整部四十六集的电视剧中历史错误更是多如牛毛。

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究竟犯了哪些历史错误,再来看看为什么这么多的错误也没能阻挡它成为一部正剧里的经典。

一、少年康熙时代的瞎编乱造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勤政、刻苦。清入关初,规定皇帝每月逢五之日亲临太和殿处理政事,其它时间则灵活掌握。康熙帝亲政后,改变此项规定,除实行逢五日临朝,其余每天到乾清门听政议事,其后50多年,“早夜孜孜,有如一日”。臣属曾劝他节劳,他说:“肤惟政治,务在精勤。再说批阅奏疏,更是件苦差事。他却是不舍昼夜,一定将当天送达的奏章批阅完,从不拖拉。吴三桂叛乱时,每天多达三四百件,他批答如流,不积压一件!晚年,他还说:他阅奏本“曾无一字疏漏”。他出巡外地,同样阅奏章。他说:“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有草率完结者。”清朝12个皇帝很勤政但是制度太烂越治理越烂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康熙帝与历史上的康熙帝大相径庭,几无相同之处:例如,编导把少年康熙帝沉静、爱思考、刻苦读书一笔抹煞,却凭主观想象,把他描绘成不爱读书、顽皮、使性子、挑剔老师的顽劣少年。治黄、河务、撤三藩三件大事,本是少年康熙帝提出,并书之于宫中柱子上,日日提醒自己。而《康熙王朝》将此重要史实转嫁到子虚乌有的所谓“伍次友”其人,由他提出,被少年皇帝采纳的。为了迎合“观赏”的需要,又制造出康熙帝、苏麻喇姑、伍次友的“三角恋爱”。

其实,苏麻喇姑的记载非常少,据悉在满文中有点滴记载,说她是孝庄自沈阳带来的一个奴婢,从小侍候孝庄文皇后,并随其嫁给皇太极。她与孝庄文皇后岁数相差无几,比康熙立帝约年长40余岁,当为康熙帝的奶奶辈。她曾经参与满族服饰的创制,并是康熙帝的蒙老师,晚年还带助康熙帝教育子女。到了电视剧里却变成了她康熙帝身边,出出进进,昼夜不离身边,为康熙帝出谋划策,而朝廷中的大批重臣、能臣都不如她。

另外,在皇帝身边还有一个男人即魏东亭,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可以肯定的是康熙也从没遇到过女子下毒杀他的情况。

关于康熙少年时代比较正确的两件事就是:第一,他确实出过天花,所以真实的康熙皇帝很可能脸上有麻子。第二,他确实参加过科举考试,还得了第三名。

二、四位辅政大臣的一塌糊涂

《康熙王朝》将辅政的史实搞得一蹋糊涂:索尼老奸巨滑,明哲保身,毫无责任感;鳌拜专权夺权,遏必隆与苏克萨哈不起作用。他们从辅政伊始,就展开斗争,起因是苏克萨哈揭发鳌拜私自侵吞“圈地”。但这个设定却是错的。

其实,四辅臣辅政的史实既简单又清楚。这四个人和历史上的众多辅政大臣一样,经历了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和同归于尽三个阶段。

初期,他们四人和衷共济,忠心耿耿,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但很快就有了矛盾。矛盾的缘起,源于苏克萨哈与鳌拜的个人关系不睦而结仇。原因确实是鳌拜挑起重新调换已圈的土地的事件,使矛盾激化。但这个圈占土地却不是电视剧里说的圈占土地。

清入关初,为安置新迁入的满洲贵族及八旗将士的生活,将京城周边地区历战乱而成无主的耕地包括明朝勋戚们的土地,连同当地部分汉人的有主土地,一体圈占为己有,名曰“圈地”。掌权的多尔衮出于私利,竟将应拨给镶黄旗的永平地区的好地拨给了他所属的正白旗,而把应拨给正白旗的保定等地区的贫瘠地划给了镶黄旗,后者却是敢怒不敢言。不过,20余年过去了,倒也相安无事。鳌拜分掌辅政部分大权,旧事重提,执意调换,引起朝廷内外,连及两旗的旗民,皆骚动不安,引发一场流血斗争。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坚决反对“更换”两旗土地。鳌拜属镶黄旗,执意“更换”。

这场两人的斗争中,另外两位辅政大臣中索尼“素恶苏克萨哈”,给予支持。遏必隆则随声“附合之”。于是鳌拜有恃无恐,命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柞,巡抚王登联具体实施。不料,遭到他们三人的坚决抵制。鳌拜大怒,假传康熙帝旨,将三人逮捕下狱,欲处死。康熙帝虽年幼,亦知杀大臣不合适,明确表态不同意。然而,鳌拜置皇帝于不顾,盗用皇帝的旨意,于康熙五年十二月将苏纳海等3人判为绞刑处死,籍没家产。康熙帝对此无能为力。

简单来说,历史上的苏克萨哈和鳌拜之间关于圈地的争论是历史遗留问题。而电视剧里描述的圈占土地是指鳌拜要将汉人的农田公开抢夺为满人的财产。由此激发了朝野的反对,苏克萨哈趁机揭发鳌拜多占“圈地”。可见,根本就不懂“圈地”的涵义,根本是搞错了。

而苏克萨哈之死也不是因为圈地,而是因为权力斗争。

圈地时间之后的第二年六月,索尼去世,鳌拜乘机抢权。他由原第四位抢居“首列”,苏克萨哈、遏必隆处处退让。于是,鳌拜独掌朝政大权,结党成派。

不久,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苏克萨哈为避开鳌拜,急流勇退,即提出辞去现职,要求“往守先皇帝陵寝”。鳌拜则以苏克萨哈心怀不满,以“大逆”论处,谋兴大狱,将苏克萨哈及长子、兄弟及侄女与内大臣查克旦统统处死。康照帝坚决不允,鳌拜利令智昏,“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挥着手臂到皇上面前,连续很多天强行上奏)。康熙帝被逼不过,忍痛批准。害死苏克沙哈之后,鳌拜更是毫无顾忌,气势汹汹。朝廷内外成了鳌拜势力的天下!

其结局,正如人们所熟知:康熙帝少年老成,以“布库戏”(满、蒙人摔跤的竞技活动)为名,招选一批年少力壮的贵族子弟为其心腹,其中就有索尼次子索额图。于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略施小计,指使这批少年亲信一举将鳌拜擒获,其势力倾刻瓦解。康熙帝不忍心处死鳌拜,将其长期拘禁,后死于幽所。

从四辅臣受命辅政,到鳌拜及其集团的破灭,只有8年时间。

三、平定三藩之乱中的错误

电视剧里搞错了的第一个问题是三藩之乱时的三藩究竟是那些人。清朝初年,以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贵、平南王尚可喜守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电视剧改为“镇南王”)守福建,合称“三藩”。吴、尚都是第一代王,耿为第二代王。

吴三桂叛乱时(康熙十二年),已经61岁,尚可喜则70岁。吴叛前二年即康熙十年,靖南王耿继茂病逝,其长子耿精忠继承王爵,是为第三代王,时年不过30余岁。《康熙王朝》却通过孝庄太后之口说:“这耿精忠六十有二了,吴三桂也是五十有八了。”

电视剧里搞错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撤藩的准备过程。康熙确久有撤藩之意,但惧于三藩势大,不敢贸然下达命令,他是含而不露,心藏玄机而不泄,只是在寻找机会而已。《康熙王朝》却尽量宣扬此事,吵吵嚷嚷,讨论、争论,搞得沸沸扬扬。事关重大,康熙帝岂能知此愚蠢?为了稳住三藩,凡是举报他们过错的人,都遭到重处。《康熙王朝》却把这一重要事实转嫁给云南巡抚朱国治身上。实际上给吴三桂下达撤藩令,不是朱国治,而是康熙帝转派钦差折尔肯等专程赴云南宣布的。

电视剧搞错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三藩之乱的过程。撤三藩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究竟谁先提出撤藩的?《康熙王朝》指为吴三桂首先自请撤藩,这完全错误。史有明载:是尚可喜最先申请撤藩,“归老辽东”。康熙帝抓住这一时机,立即批准。吴、耿大受震动,被迫上疏,言不由衷地也表示撤藩。吴自信康熙帝与朝中大臣一定会挽留他。他想错了。康熙帝明知其伪,亦批准。这就叫弄假成真。吴无路可走,遂举兵叛乱,抗拒撤藩。

要说吴三桂也是很傻很天真啊!要野史君说啊,因为吴三桂虽然带过兵打过仗,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介文人和知识分子,是一个普通的明朝官员,实在算不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历史上他被骗了三次,所以简直算是明末清初政界最善变的失败者和悲剧人物啊!

野史君前段时间在微信号写过一篇《吴三桂人生中的三个大忽悠》,好好掰扯了下吴三桂到底被谁骗,他们又是怎么骗吴三桂的。大家要是有不同见地,欢迎切磋讨论!

特别要强调的是,尚可喜至死没叛清,一再拒绝吴三桂的威胁利诱。《康熙王朝》的编导误以为“三藩之乱”必是他们共同叛乱。于是,便设计尚、耿二王同去云南,与吴三桂密谋策划,康照帝召三王同进京以作试探等情节,又加进一个诈称“朱三太子”实则是京城“市井无赖”的杨启隆,奔走于云南与北京之间,进行策反。这些情节不符合历史事实。

四、收复台湾中的严重失实

错误之一:剧中人物明珠所谓郑成功于明末清初收复台湾一说,是严重失实。实际上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的时间,应该是清顺治末康熙初。

剧中,明珠曾担任钦差大臣,赴台湾与郑经谈判。实际上,清政府也确实赴台与郑经谈判过,但并不是明珠,而是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时间为康熙六年(1667年)。

错误之二:该剧的剧情展开到康熙二十八年时台湾还没有统一,而且是刚开始涉及。实际上台湾于康熙二十二年回到祖国的怀抱。根据《靖海纪事》记载,当年攻克台湾的功臣施琅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具疏飞报“舟师渡海,克取澎湖。”当年七月二十四日又题报“台湾兵民削发,伪藩资缴册印。”清宫修《平安海寇方略》郑四载称,“康熙二十二年八月甲寅,提督施琅奏,台湾悉平。”还有大量档案文献都能证明康熙朝统一台湾是康熙二十二年这一历史事实。

错误之三:该剧中所描绘的施琅这个人物,与史实不符。实际上施琅原为郑芝龙部下,顺治三年随郑芝龙归顺清廷,并参与清政府统一东南沿海省份的军事活动。康熙元年职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加靖海将军。康熙四年率水师进兵台湾,因遇台风未果。施琅于康熙七年奉命赴京任职,直至康熙二十年。之后,施琅奉命再次出任福建水师提督,筹备进兵事宜,并于康熙二十二年再次出兵台湾,完成了统一大业。

所以剧中说施琅直到康熙年间才归顺朝廷的所有设定是错的,再进一步说就是《康熙王朝》中关于施琅的所有情节都是错的,如果砍掉这一部分,四十六集的电视剧大概就能缩减到四十集。

错误之四:该剧中所展开的“台湾弃留”问题。“台湾弃留”问题并非康熙二十八年提出,而于康熙三年就已经提出,康熙二年清军在荷兰夹板船的协助下一举攻克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次年,清廷准备派施琅进兵台湾,并研究攻取台湾后的“弃留”问题,但由于进攻失败,所以搁置了问题。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攻取台湾之后。施琅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具本详细陈述“台湾弃留”的利害关系,指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这城永固边困”,主张派兵驻守台湾。据清代档案即康熙二十三年的“起居注册”记载,“上曰:台湾弃取所关重大,镇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当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致失所,弃而不守,尤为不可。”经过反复会议之后,圣祖皇帝玄烨允准在台湾设立郡县营伍制度,以管理台湾,守卫台湾,从此将台湾纳人到清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

错误之五:该剧二十八集中,内阁大学士明珠以钦差大臣义赴台与郑锦谈判。这一情节又与史实不符。在历史上,清政府确曾派人和郑锦和谈,但不是康熙二十八年之事,也不是派明珠去谈判。实际派人和谈时间应为康熙六年,清政府的谈判代表为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

错误之六:该剧中的历史人物姚启圣,也与历史上的姚启圣有很大出入。该剧展开到康熙二十八年时,剧中人物姚启圣从马厂的叫化子直接升任为福建总督,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历史上的姚启圣不是“官越做越小”。实际上,姚启圣于康熙十四年前任督粮道,康熙十四年至十七年任福建布政使,十七年至二十三年任福建总督,并于当年十二月死。也就是说,姚启圣在不到5年功夫即从一个记名知县升到福建总替。而且姚启圣也不是什么叫花子,他曾经在福建沿海一带经商,家中十分富有。

五、平定噶(ga,二声)尔丹的立场问题

《康熙王朝》的末尾是平定噶(剧中这个字全错了,演员顺带也念错了)尔丹,出现三个新人物葛尔丹,容妃和蓝齐儿。噶尔丹确有其人,但是历史上却根本没有康熙帝的爱妾容妃及其所生的公主蓝齐儿,这些内容纯属虚构。至于蓝齐儿下嫁噶尔丹的恩爱乃至生离死别的场面,更是胡编滥造,极大地违背历史真实。

论说容妃,在清史上倒是有个荣妃,音同字不同。而那位荣妃本是乾隆皇帝的妃子,论辈份是康熙帝的孙子媳妇,在史书上也未见记载荣妃在乾隆帝面前,有如电视剧中容妃那样地干预康熙帝的朝政,乃至私下接见大臣谈论军政要务的史事。按清制,后与妃是绝对严禁干预朝政的。

至于噶尔丹其人,倒是值得说一说了。噶尔丹是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其部是明代瓦刺部的后裔,分散居住在天山以北地区,过着游牧生活。康熙开朝初,噶尔丹接替其兄僧格当上首领后,向东向南吞并邻近部落的大片领地,仗势强大,妄想借助沙俄的外力支持,称雄西北,分裂祖国,并于1690年悍然亲自统领2万骑兵,向东或向南攻击已经归服清廷的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前锋竟抵达距离北京350公里的乌兰木通(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威胁清廷京师安危。

康熙皇帝则断然决定回击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从1690年至1697年,经过三次御驾亲征,先在乌兰木通,后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两次歼灭噶尔丹军。噶尔丹兵败加众叛亲离,在大漠荒原上默默服毒死去,结束了勾结沙俄,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

然而《康熙王朝》却编造噶尔丹是在战场负伤后,被大阿哥斩杀割下首级带走。而噶尔丹被杀断气的场面也很“坚强”,蓝齐儿母子又双双在场亲眼所见,然后又是蓝齐儿母子跪地亲手给噶尔丹立起坟头,坟头上又安放着葛尔丹的马鞍。最后竟是葛尔丹的小儿子站立墓前发誓要继承父业向康熙报仇。其情其景是多么“壮观”与“壮烈”啊。影视片的编导者,对噶尔丹这个历史上的反面人物如此“颂扬”,也太离谱了。

后来的画面上,又突然用容妃表述噶尔丹的遗子竟与康熙王朝和解,噶葛尔部归顺清廷了。这也是很不合乎历史真实。当噶尔丹兵败之后,准噶尔部的贵族还是多次在边疆挑起战争,其中大叛乱即有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准噶尔部贵族阿睦尔撒纳勾结沙俄的叛乱。清王朝在各族人民支持下,历经几十年的同分裂和叛乱势力斗争,才取得了胜利。至1762年乾隆皇帝指派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地区,方使我国西北边疆得以巩固。

六、整部电视剧中的其他问题。

1、该剧的片名就不大准确、到位。

“王朝”一词,在中国的史书与古代的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出现过。“帝国”和“王朝”有什么区别?“帝国”可不是随便用。如果说一个朝代,一般均用“宋朝”、“明朝”、“清朝”,或“大唐”、“大明”、“大清”,或“唐皇朝”、“宋皇朝”、“明立朝”、“清生朝”称之。如果专指明清时代某一位君主在位期间,则称:“嘉靖朝”、“万历朝”、“顺治朝”、“康照朝”等等。“王朝”一词多在古代西方(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常用,因为在古代欧洲多是由一些“王国”、“公国”构成的……。

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了,诸如“唐王朝”、“宋王朝”、“明王朝”、“清王朝”之类的提法,但也很少见把君主“年号”称“王朝”的提法。用一个皇帝来代称一个朝代,这肯定是不合适。跟汉武大帝(历史不要戏说盘点《汉武大帝》的10个史实错误)一样,实在是编剧者不懂历史,瞎扯淡。

2、在《康熙王朝》中,人们张口闭口都是“满清”长,“满清”短,甚至孝庄太立太后也自称“满清”……其实“满清”包含歧视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贬义,清朝统治者从来没有自已称自己为“满清”的,一般都是叫“立清”,或“大清”、“大清国”。在满清满臣自称奴才汉臣没资格只能自称“臣”吗?

“满清”一词是在清末民初(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反满情绪高涨的时期常用的,后来虽然偶尔也见人们使用,但解放后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团结,因此人们(特别是学术界)已很少再用了。因为历史上汉人当皇帝时,从来没有“汉宋”、“汉明”的叫法,偏偏少数民族人作皇帝时,才有“蒙元”、“满清”的叫法。

3、该剧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沈阳,以“七大恨”为名起兵反明的说法,这是错误的。其实,宣布“七大恨”不是在沈阳,而是在“兴京”赫图阿拉(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提出的。定都沈阳是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基本打下了辽东之后才发生的。

4、清朝初期,中日两国均采取闭关的政策,日本更是采取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只船片板和人员往自出国。如果日本人私自出国,就犯了杀头罪。并且当时中日两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怎么会有使节往来呢?正因为当时两国根本没有使节往来,康熙皇帝生怕日本与南明残余势力联系,派人到日本了解情况,都要秘密进行。例如,康熙四十年(1701年),因听说日本国有“动静(即情况)”,便下旨命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杭州织造共同商议选派人员到日本调查,最后选定杭州织造乌林达英尔森改扮成商人,从上海秘密出发,赴日本长崎“探视”情况。试想在这种情形下,怎么会出现如《康熙王朝》中的日本和俄罗斯、朝鲜等国使者一起向中国皇帝进贡的场面。

5、“正大光明”匾,本来是顺治皇帝写的,怎么在《康照王朝》中,竟成了康熙皇帝悟了多年的产物?

剧中,康熙对着群臣一通怒斥,然后提纲挈领,总结陈词道:“可是话总得有个头啊,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这时,“正大光明”匾额伴随着雄浑的背景音乐徐徐升起,可谓庄严肃穆。

这一段早已成为《康熙王朝》经典中的经典,以至于衍生出了各种鬼畜和恶搞,“大清药丸”一词也由此应运而生。但实际上,“正大光明”匾额明明是由顺治皇帝亲笔题写的,纸地金字,悬挂于乾清宫上方。而不是他的儿子康熙。而且康熙说,即日起将乾清宫改为“正大光明殿”,但实际上乾清宫跟正大光明殿没啥关系,后者是圆明园48景之一,早已被英法联军烧掉,二者不可混淆。

自雍正至道光,当朝皇帝都将密建皇储的建储匣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康熙摹勒上石,原迹藏于故宫御书房,乾清宫悬挂的是乾隆摹拓的,后来嘉庆宫火,匾额被烧毁,嘉庆皇帝命人重新摹拓。

现在的“正大光明”匾突破仿制的藩篱,设计上用采用九条行龙环绕“正大光明”字,制作上用锌合金压铸镀金,牌匾底镶宫廷珐琅蓝色,仿红木底托,使其更具观赏性和陈设性。在包装上用黑色绣金云龙织锦缎锦盒,内衬黄绸,特别采用中国宫廷传统包袱皮的方法,充分体现宫廷风范。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故宫将“正大光明”匾作为国宾礼品赠送给克林顿总统。

另外乾清宫正殿高悬着由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6、康熙皇帝命令过一些传教士(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到全国浏绘地形,并绘制了《皇舆全图》。但在《康熙王朝》中,它却成了“周培公”的作品,与史实不符。

7、由于该剧的编导者,时清朝的典章制度不甚了解,因此闹出了许多笑话。这一方面来说,关于清代帝王和皇后的谥号和称呼是电视剧犯错的重灾区。

如“孝庄”是“谥号”,即康熙皇帝给他死去的祖母上的“谥号”。这是给后人用来时她的享称。这个称号,本人在世时是不用的。可在《康熙王朝》中,竟出现了太皇太后自称:“我幸庄”、“我幸庄”的荒唐场面。再有,在康熙朝,人称她一般都称为“太皇太后”,可在该剧中有时称“太皇太后”,有时又称“皇太后”(如,“小毛子”就这样叫),非常混乱。

再如,“圣祖”本来是康熙帝死后的“庙号”。但电视剧里,明珠当着康熙帝的面说:“大清律乃圣祖所定。”“圣祖”就是康熙帝死后的庙号,他活着的时候,他本人及群臣怎能知道他死后的庙号?而顺治的庙号则为世祖。而且还有“圣祖”给孝庄太皇太后托梦之说,就更不知道由何而来。太后曾感慨道:“前天夜里,圣祖托了个梦,说是陵寝不稳……”实际上,圣祖就是康熙的庙号,而。太后这一感慨,把我们的小康熙爷整陵寝里了。无知编剧害死人:古装剧中常识错误活人见到鬼

又如该剧中有幸庄太主太后到东陵(在河北遵化)去“祭祖”一场,不知祭何人?因为当时的清东陵是只有她儿子福临(顺治)一人的“孝陵”;如果说是祭“永陵”(努尔哈赤以前的祖先陵,在今辽宁新宾),或“福陵”(努尔哈赤陵,在今辽宁沈阳)、昭陵(皇太极陵,在辽宁沈阳),但无论哪一座陵,在当时的条件下,坐什么车,骑什么马,一夜之间,甚至一天、两天之间也是到达不了的。

8、另如,在该剧中,康熙帝临终前自称自己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这一说法也不准确,在他之前比他寿命长的皇帝有好几位,如宋高宗赵构就活了81岁。明太祖朱元璋就活了71岁。中国古代高危职业皇帝平均寿命不足40岁

9、剧中自相矛盾处多有,如吴三桂与朱国治比赛钓鱼,说:“朱由榔投湖自尽”(14集)。到了下一集,其子吴应熊说:“绞杀了朱由榔”。又如吴三桂行贿索额图,给了20万银票;又每年给莫洛10万两白银。其实历史上这两个人都是康熙极信任的重臣,索任大学士,莫任刑部尚书,都是主张撤藩的大臣里最为坚决的,有何根据说他们受贿?

10、剧中,孝庄太后与顺治皇帝在太庙里对话,后面的墙上竟然挂着多尔衮的画像。实际上,多尔衮于顺治七年去世后,顺治便撤掉了他的庙享,并废除一切封号,直到乾隆年间才被平反,并重新配享太庙。

11、剧中,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曾说,当年铁木真就是从这条古道打进北京,大宋王朝因此失去了半壁江山。但实际上,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不曾拥有过北京,而铁木真于1215年占领北京时,北京是金朝的首都。

12、剧中,康熙皇帝大办千叟宴,宴后转天便去世了。考究康熙举办千叟宴的时间,应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所以时间上不符。再者说,索额图、明珠二人出现在千叟宴上也不对。索额图去世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明珠去世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按照时间,无论如何他俩都不可能出现在千叟宴上。

13、剧中,杨起隆劝紫云姑娘在茶中下毒杀死康熙时说,其母是被打进宫中的清军杀死。实际上,杀入大明皇宫并迫使崇祯皇帝上吊的并非清军,而是李自成的大顺军。

14、剧中,康熙说:“朕刚刚和胤褆说过,这个狼外婆就来了……”狼外婆来源于格林童话《小红帽》中的经典桥段,康熙应该不可能看过这个童话故事。

15、首先必须说明,噶尔丹的“噶”字,读音为ga,二声,电视剧中误作葛尔丹。剧中,噶尔丹兵败,为大阿哥胤褆杀死。但实际上,史学界一般认为噶尔丹是服毒而死,也有人认为他死于性病。

16、最逗的就是这条。电视剧演到最后,我们的康熙爷竟然生生死在了朝堂上。可能编导是为了避开雍正夺位这个历史谜团,刻意安排了这么个诡异的结局。但实际上,康熙皇帝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死于畅春园。

七、《康熙王朝》的成功之处

尽管这部电视剧有如此多的问题,但我们都知道《康熙王朝》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口碑很好。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1、《康熙王朝》作为一部历史剧,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辨证关系,在基本史实框架、总体历史背景、重大历史事件的是非性质方而忠于历史的同时,又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加工和改造,目的是为了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出历史的真实面目。前面所说的《康熙王朝》所有史实错误都是出自于此。它虽然错了,但错得让人恨不起来。因为它所有的错都包含在了一个特殊的逻辑当中。

在《康熙王朝》中,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的权术之争,比刀光剑影的战争场而还要惊心动魄。比如鳌拜与班布尔善的密谋废帝,索额图伙同党羽煽动朱三太子夜袭康熙大营,吴三桂广罗亲信权势熏天,王辅臣拥兵自重抗旨不战,周云龙、葛礼之流的阳奉阴违贪赃枉法等等,这一切象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皇帝牢牢地罩在其中,皇帝不得不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付他的政敌和惩治他的官员上。

这一方面说明封建官本位思想对人的扭曲与异化,另一方而也说明封建帝制、封建专制集权政体本身就是假恶丑及贪官污吏滋生的温床。正如剧中康熙所说的那句话:“京城是个大染缸”,任何人一旦进入这个环境,就会不自觉地陷进去,失去其本来的做人准则和道德良心,鬼迷心窍般地追逐权力,争夺地位。刚直不阿的李光地就是如此。李光地曾经上万言书直陈民间疾苦,深得皇帝信赖,在福建作特派使期间,他足智多谋、顾全大局,为收复台湾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了朝廷大臣后,他还果敢地当而揭穿索额图、明珠的阴谋,被皇帝免职押入大牢。后来他逐渐明白了官场斗争的残酷,开始变得无情无义、心狠手辣,和索额图、明珠一样,成了玩弄权术的政治动物。用康熙的话说,他是“用心狠毒,但才能卓著”,而才能一旦用到了邪道上,就会变得尤为可怕。这正是《康熙王朝》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地方。

与《太平天国》等历史剧相比,《康熙王朝》既不过分渲染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也不刻意制造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更不对历史事件作传奇化改写,而是透过九重之内的宫廷阴谋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来深刻地揭示历史的本质以及人在历史的沉浮中命运的可悲与可叹。因此,走进《康熙王朝》,观众始终会有一种沉重感和辛酸感,它让观众看到了一切人间悲剧的社会根源,并从中发现延续至今的某些社会观念的历史渊源。这也是《康熙王朝》比以往的历史剧技高一筹的地方。

2、《康熙王朝》虽然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但它却把侧重点放在了对人的刻画上,在人物性格的开掘、情感冲突的渲染、人性矛盾的揭示等方而,比以往的历史剧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康熙王朝》中,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无论是宫妃还是太监,无论是落魄文人还是平民百姓,每一个人物的心灵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性的信息。顺治、康熙、孝庄、索尼、鳌拜、索额图、明珠、周培公、李光地、魏东亭、姚启圣、容妃、蓝齐儿、苏麻喇姑、伍次友等,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成为支撑这部电视剧艺术生命的主要因素。

康熙是这部电视剧的中心人物,也是塑造得较为成功的帝王形象。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上褒奖有加的皇帝,电视剧并没有一味地美化他,而是把他放在各种矛盾冲突的焦点上,从而更深入地表现他性格的多而性和情感的复杂性。康熙是从一个天资聪慧的少年走上王位的,这时的康熙虽然有着志在必得的优越感,但仍然可以看到他和常人共同的心理和情感,比如天真活泼、真诚待友、任性淘气、机智果敢等。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打击和生死较量之后,他的帝王气质逐渐显现出来,而作为人的天性和情感则一点点退隐,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多情可爱的“龙儿”终于变成了“联”,变成了一个多疑、专横、傲慢、冷酷的真正的皇帝。

作为一个皇帝,他拥有了大清国,但却失去了他最疼爱的女儿蓝齐格格,最器重的太子和大阿哥,最知心的容妃和苏麻喇姑,以及最信任的伍次友和周培公。在剧中,作为常人的玄烨和作为皇帝的康熙不断进行着较量,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为了大清国的利益,他不得不一次次地作出选择,而选择的艰难和痛苦就构成了人物形象丰富的信息和复杂的特点。

康熙的性格有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每一次重大的政治斗争都会对他的心理和情感产生强烈冲击和影响,并由此改变他原有的善恶标准与是非观念。从违心地斩杀了苏克沙哈到秘密地监视魏东亭,从委曲求全与索尼孙女赫舍里成亲到和苏麻喇姑的有情无缘,从冷落周培公到囚禁姚启圣,从威逼蓝齐儿远嫁到贬容妃为奴,从弹勃索额图、明珠到放逐李光地,从软禁到废除太子,这一切都真实细腻地表现了康熙在情与法、爱与恨、真与假、善与恶之间选择时矛盾和痛苦的两难心态。

剧中有很多场面非常感人肺腑扣人心弦。比如,作为一个父亲,他特别喜欢蓝齐儿,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并为她精心地谋划未来。但面对噶尔丹的逼婚,他先是震怒后又妥协,为了大清江山的安危,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当蓝齐儿质问父亲:“你是皇帝,为什么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时,他告诉女儿:“你就当是为大清国殉难了吧”,这种理直气壮而又不近情理的话语,其中包含着多少的辛酸和无奈。

于是他两次亲征,决心剿灭噶尔丹以解国仇家恨。第一次交战,就遇上蓝齐儿闯入两军阵营之间大喊停战,康熙果断下令:“大战在即,不能为一个丫头乱了军心,现在,谁挡在朕的面前,谁就是朕的敌人。”当激战结束,康熙对不顾劝阻去寻找蓝齐儿的容妃说:“你们死了,朕会伤心很久,但朕绝对不会因为骨肉之亲而放弃天下大义,坏了君王之道。”这一场战争,既是康熙与噶尔丹的交战,也是康熙与自己的情感和心灵的交战。第二次交战,康熙终于如愿以偿,消灭了噶尔丹,但却把女儿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当他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找到了蓝齐儿,诚恳地向她道歉并准备接她回宫时,蓝齐儿冷冷地回敬他:“你是大清国的皇帝,而我是噶尔丹大汗的王妃,你没有权利再命令我。”这既是对他的怨恨,也是对他的报复,是他一手制造了这场悲剧。

看着痛不欲生的女儿和外孙,康熙心如刀绞,他悲痛地跪在女儿面前请求女儿的理解和原谅。当女儿决意要留在草原抚养遗孤时,康熙深情地对女儿说:“我和你额娘都很想你,你随时都可以回家。”在这里,康熙的强硬和仁慈都表现得非常充分,皇帝和父亲的双重身份,使他身不由己地陷入人性矛盾之中。

面对太子和大阿哥,康熙更是矛盾重重、进退两难。康熙曾对大阿哥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建功立业,作皇子们的楷模。但大阿哥终于抵挡不住权力的诱惑,嫉妒心损害了他的品德,使他做出了许多让父亲失望和痛心的举动。首先,以皇子自居不听劝阻,带领福建水师攻打台湾,致使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对此康熙并未责罚他,反而给他加官晋爵,目的是为了激励他。其次,攻打噶尔丹时急功冒进,被噶尔丹抓获,却谎报是受伤迷路而晚归。康熙提升他为兵部大臣,他抓住时机攻击太子,令康熙极为反感。当康熙得知他被俘的真相时,狠狠地煽了他一个耳光,然后又重重地煽了自己一个耳光,这是大清国的耻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但康熙还是告戒大阿哥不要再向任何人提起此事。直到大阿哥失去理智,迫不及待地想要除掉太子时,康熙才愤怒地将他打倒在地并痛骂他禽兽不如。将大阿哥软禁并抄家后,康熙又下令给大阿哥去枷治病,说他有冤屈。

而对待太子,康熙更是恨铁不成钢,他多次容忍他的过错,但始终没有把他培养成一个理想的君王,为此他伤透了脑筋,也耗尽了心血,他只能把这一切看成是自己的罪过。作为父亲,他真的不忍心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下手,但作为皇帝,他又不得不大义灭亲。在亲情和国法之间,他只能选择后者。

《康熙王朝》还用大量的篇幅表现了康熙在个人与国家、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比如,他与苏麻的关系一直都很微妙,苏麻不仅是他的红颜知己,更是他的得力助手。少年的康熙虽然对苏麻一往情深,但他却没有象他的父皇顺治那样“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挽留恩师伍次友,他曾想把苏麻作为礼品赠予他,被伍次友婉言拒绝后,他又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而喜上眉梢。当苏麻拒绝做他的皇妃而削发为尼时,他又气又恨,但最终还是容忍了苏麻的无礼,留她在身边侍侯自己,因为他舍不得失去这样一个疼爱他并理解他的女人。苏麻在很多时候似乎成了康熙的精神支柱,康熙既可以向她倾吐自己的委屈与苦恼,又可以与她商讨治国方略,但康熙始终无法得到她(尽管康熙声称:“天下的女人都是联的”)。因为,聪明的苏麻清醒地意识到,皇帝可以给她荣华富贵,但不能给她做人的自由和权力,为了政治需要,他随时可能放弃一切,保持这种主仆关系、姐弟关系才能使他们的情谊更持久更纯洁。

最后,苏麻只能在信中表达她的爱,康熙也只能在苏麻的遗像前来品味这无言的爱。康熙和苏麻之间的情感纠葛让观众看到了个性与情感是如何在压抑与克制中变得苍白和麻木。康熙与容妃的悲剧,更准确地传达出康熙在情与法、爱与恨的反复较量中极端痛苦的心理。康熙从心底里明白,容妃是阴冷的后宫中唯一一个值得他信赖和恩宠的女人,但他却不允许她违反规矩,冒犯皇威。容妃不听皇帝劝阻,冒死冲入战场与女儿蓝齐儿相见,惹恼康熙降贵妃为妃。容妃得皇祖母遗旨力劝皇帝勿废太子,激怒康熙又被降为常在。容妃私自放走红玉并当而指责康熙的错误,让康熙颜面扫地并愤而将其逐出后宫被贬为奴。正如容妃所言:皇帝是掉进了噩梦里,想睡睡不安,想醒醒不来。诸子争储,手足相残,皇上心里比谁都苦都痛,这时候谁对他最亲,他就会把他的恨砸在谁身上。

在庆贺康熙的“千叟宴”上,康熙挥酒祭天、敬众臣、敬政敌,并声称自己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子孙最多的一位皇帝时,却传来容妃被马桶压死的消息。悔恨交加的康熙如梦初醒,而对容妃的遗体充满了无尽的伤感和遗憾,他只能用册封容妃为皇后并命人为其撰写本纪来平抚心中的伤痛。作为皇帝,他必须超越常人所应有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但这种超越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承受多大的压力,只有康熙自己才能明白。

《康熙王朝》完整地把康熙的一生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跟随着他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经历去感受历史的无常和生命的悲凉。观众从这个王朝兴衰、权力更替的故事里面,看到最多的则是人性、人情以及生命、死亡、存在、毁灭等等全人类共同而临和思考的问题。由于表达了永恒的人性,由于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康熙王朝》就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存在价值!

更多文章

  • 南宋都城并非临安 也并非今日的杭州临安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宋,南宋都城,临安,临安府,杭州

    临安者,非南宋杭州之都名,然与杭渊源颇深,本乃西出杭州之粗鄙乡野,东汉设县(211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临安县,因县城之西南临安山得名。此临安非彼临安,杭州所以易名临安,皆因金国南犯,靖康之变后,北宋沦亡,被金朝所灭。康王赵构自济州(今山东济宁)至艺祖龙潜之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重新建立&

  • 拥有一妻九妾的袁世凯 用一个规定决定每天由谁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袁世凯,妻妾成群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想治国,先得治家,如果连小小的家都“治”不好,何谈治国呢?在治家方面,袁世凯可谓典范。要知道,老袁家里可是有一妻九妾。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十个女人放在家里,能够不起争端,不闹内讧,不上演宫斗的戏码,没有两把刷子是搞不定的。袁世凯完全搞得定。这

  • 没称帝却像皇帝的中国最后女强人慈禧太后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慈禧太后,女皇帝

    如果说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懿贵妃,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生母大家肯定不熟悉,但是说起“慈禧太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慈禧太后生前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这就是后世称“慈禧太后”

  • 唐朝不筑长城 花30年将祸害中原的突厥彻底消灭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长城,突厥

    中国历朝都在修长城在古代,长城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军事建筑。中国自西周时期起,就开始修筑长城以防范游牧民族的侵扰。而至春秋战国时期,不但与游牧民族接壤的秦、赵、燕等国修筑长城。就连深处中原腹地的齐、楚、韩、魏、中山等国,也都修筑长城以互相防范。而自秦朝统一以后,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间断过对长城的修筑。可见,

  • 唐殇帝李重茂为何不被承认帝王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皇帝,唐朝皇帝列表,唐殇帝,李重茂

    唐朝立国289年,共有22位皇帝(包括武则天),其中在位时间最短者,非第7任皇帝-唐殇帝李重茂(又称唐少帝)莫属,仅做了17天皇帝便被废黜。不仅如此,李重茂也是唐朝寿命最短的皇帝,年仅15岁便离世。虽然在位时间极短,但李重茂的一生相当坎坷,而他的死因也充满谜团,并且死后还被正史抹杀。来聊聊这位唐朝史

  • 唐朝富庶开放开明:最为中国最不一般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唐朝历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历经了三千多年,三千多年间经历了无数的朝代更迭和交替,三千多年间也见证了无数的帝王将相,但是如果说到中国历史最繁荣的时期,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说大唐。在中国历史上,唐朝不但繁荣,还是个很开放的时代,更多的中国人认为,大唐王朝是中国

  • 隋文帝没什么历史存在感 西方却认为他最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中国皇帝

    他结束三百年乱世,功绩不亚于唐宗宋祖,却在历史上没什么存在感开皇九年(589年),此时正值上元佳节,建康城内锣鼓喧天,灯火通明。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正当陈朝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庆之中时,城外,朦胧的月色下,一道道身影正悄无声息地向这边靠近。天上淡淡的薄云缓缓散去,露出皎洁的玉盘。

  • 中国历史上最痴情的四位皇帝 顺治为美人弃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最痴情皇帝,中国皇帝,楚霸王项羽,汉光武帝刘秀,明孝宗朱佑樘,清世祖顺治帝

    一、楚霸王项羽和虞姬提到西楚霸王项羽,我们总能想起“力拔山兮气盖世”,在后世的眼中,他是勇武无双的大英雄。可最为后人熟知的,却是他和虞姬的爱情。霸王别姬的悲情故事流传千古,叫人潸然泪下。我们不禁会想,原来抛却抛却霸王的英雄光环,项羽也只是一个痴情的男人…项羽与虞

  • 历史不要戏说 盘点《汉武大帝》的10个史实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武大帝,汉朝,汉武帝,电视剧

    《汉武大帝》是由胡玫执导,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讲述了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作为胡玫导演继《雍正王朝》后的另一部力作

  • 中国古代家具变迁 老祖宗原来对于家具这么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古代家具,家具,椅子,凳子

    不看明式家具,便难以想象明清达官贵胄、士大夫文人过得是怎样一种精致风雅的生活。每种家具皆对应某项具体的文化活动,例如画画用的是画桌,而赏画用的是翘头案、小睡用榻、大睡要用架子床……以往我们推荐欧洲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家具时,总有“太大太繁复不适合现代中国家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