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雷峰塔的并不是用来镇压白蛇的 原名是“皇妃塔”

雷峰塔的并不是用来镇压白蛇的 原名是“皇妃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232 更新时间:2023/12/21 1:28:04

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啊啊~~~千年等一回,我无悔啊啊啊~~~

一看到这样的歌词,哼唱着这样的旋律,你想到了什么?《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有木有?!而凭借着白蛇传的故事,「雷峰塔」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座佛塔。

当相片穿梭百年光阴之间西湖十景今昔对比照

西湖边伫立的的那座雷峰塔,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大家纷纷猜测,是不是雷峰塔下镇压着当年和许许仙相爱的白素贞白娘子,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白娘子的故事,大家纷纷为她和许仙凄美的爱情而感动,当年一部新白娘子传奇的上映,引来了万人空巷,全国人民都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这部电视剧的播放。

《白蛇传》是我们国家的四大民间小说之一,由古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个故事中,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为了报恩,寻得恩公,滋生情感,结为夫妻。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就是被法海镇压在这雷峰塔下。虽说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曲折,但是,却依旧真情不减。这个故事,将古代男女之间的情感进行了赞美,也对那种自由恋爱,冲破了封建束缚的美好一一展现。现如今,这个故事已经被收录进了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真实的雷峰塔存在吗?真实的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历史上的雷峰塔

雷峰塔(LeifengPagoda)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西子湖畔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与周围的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如诗如画,构成了人们口耳相传的西湖十景之一,由于夕照山又名雷峰,于是雷峰塔因此得名。

图为佚名画家《西湖清趣图》局部,约元末明初时期的雷峰塔。

雷峰塔,拍摄于1908年。

图为民国初期的雷峰塔,杭州二我轩照相馆拍摄,1911年雷峰塔

1924年前未倒的雷峰塔关野贞摄于20世纪初

1920年代雷峰塔

倒塌前的雷峰塔留给世界最后为数不多的影像

雷峰塔初建时为十三层,(雷峰塔原拟建高十三层宝塔,由财力不济,拟改七层,竣工时只造了五层)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条石,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建筑雄伟壮观,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焚塔,塔檐等木结构件被毁仅剩砖结构赭黄色塔身。此后,人们传说塔砖可以驱病健身,底层砖块被挖一空,终于1924年9月25日下午塔身突然倒塌。

据考证,雷峰塔为五层佛塔,底层高度约十二米,以上每层近八米,楼层较同时期佛塔为高。雷峰塔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与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誉,西湖上亦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故被称为“雷峰夕照”。

雷峰塔下的千年地宫的洞口就位于塔心部位,距塔首层地面2.6米,洞口四周都是高达数米的塔身残体。地宫口用一块方型石板密封,石板上则压着一块据称重达750公斤的巨石,2001年3月11日雷峰塔地宫开始发掘,雷峰塔地宫体积不大,长约0.5米、宽约0.5米,深度据探测,约1米。

2002年10月25日竣工的雷峰塔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2000年12月26日奠基)。新塔建在遗址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塔高71.679米,由台基、塔身和塔刹组成。

雷峰塔的建设在中国风景保护和建设史册上留下了四项“天下第一”:塔类建筑采用钢材框架作为建筑支撑、承重主体的天下第一。塔类建筑中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天下第一。塔类建筑内部活动空间最宽敞的天下第一。塔类建筑内部文化陈设最丰富的天下第一。

新建的雷峰塔用铜量高达280吨,两千多片瓦片皆由铜制成,是历史上第一座彩色铜雕塔,也是世界上采用铜瓦片、铜饰品最多的面积最大的建筑。由于该塔在重建中使用了大量的铜,这样可以避免氧化,同时可以防虫、防火和防雷,使得该塔1000年只会腐蚀1毫米,让雷峰塔千年才腐蚀一毫米,使艺术品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久经洗礼而永不凋零,这注定是雷峰塔下一个传奇的起点。这幕后的设计师是国家级的铜雕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

新雷峰塔塔台基以下两层(包括地下的一层),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耸立,外观五层,其中第一层内部实际分上下两层,只是外观上檐屋面较高,呈现为一层。雷峰新塔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悬挂铜制的风铎。新塔塔身的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设栏杆,绕塔而成檐廊,可供游人登塔赏景。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新塔台基占地面积达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29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9平方米。体量上,新塔台基对径为60米,边长为2334米,周长为186.72米;副阶对径为35.25米,边长为13.43米,周长为107.41米;塔身对径为28米,边长为11米,周长为88米。

就风格来说,新塔选择了南宋塔重建时的外观。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打开一道沉沉的古式门,可以走进新塔底层,就是古塔遗址。而在台基二层,可以看到遗址的模样。整个遗址区被玻璃包围着,游人可以在外观看,以防氧化和人为破坏。

同时,又借助新塔引人瞩目的身姿和供人登临游赏的魅力,彰显古塔遗址负载的1000多年的人文积淀,满足人们对千年胜迹集体记忆的认同心理需求和对千年往事旧梦重温的游赏心理需求。而且,也为重现由来已久的西湖山水名胜完整的大格局,打造了一件既恰到好处、又统领全局形胜的景观建筑精品。

神话传说《白蛇传》将被分成六大块立体场景展陈其中,此外还设有“捐赠建塔纪念墙”。新塔二、三、四层分别展示铜版线刻壁画“吴越造塔图”、雷峰塔历代诗文佳作、彩绘壁画当今“西湖十景”。在第四层,“西湖十景图”的一个部分被挂在墙上。穹顶内壁辟有2002个塔龛,每个龛内安放着一个小金涂塔,穹顶和梁上均为铜质金或贴金。穹顶设有天宫,藏雷峰塔重修记、新塔模型等,以求传诸后世。

雷峰新塔,是一座体现很强现代工艺的塔。塔中心的部位,是两座透明的电梯,周围是不锈钢扶梯。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仅这一项花费就需2000万元,栏杆、装饰瓦、脊、柱等都采用铜制。值得一提是铜瓦,虽为铜制,却呈青铜色,与陶瓦非常相像。而且,这些铜瓦,还通过螺丝相互吃紧,不会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样易脱落。

为切实保护好地下珍贵遗址,充分展示雷峰古塔的独特风采,对古塔遗址实行玻璃天棚覆盖,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显古塔,创下了中国古塔遗址原地保护的全国第一;新塔采用钢架结构作支撑,主梁跨度达30余米,创下了传统古塔采用现代钢结构支撑的全国第一;新塔装饰物全部采用以铜为主体的金属材料,并以化学腐蚀工艺再现了当年雷峰塔别具一格的彩绘艺术,创下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全国第一;由于采用钢结构作支撑,塔内窨大大增加,视野更加宽阔,创下了塔类建筑中塔内使用窨最大的全国第一;雷峰塔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塔”,新塔内精妙绝伦的文化陈设,使雷峰塔内的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创下了塔类建筑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全国第一。

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

“西湖十景”已流传了千年,南宋时期就有这一说法: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西湖边有座山,名为雷山。山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塔,因在雷山上而得名雷峰塔。黄昏时,山峰湖泊古塔夕阳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景色蔚为壮观,这就是有名的“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的名称最早见于北宋诗人林逋的《中峰(雷峰)》诗:“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岸闻。长松标古翠,疏竹动微薰。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后来南宋宫廷画院马远等画了十幅各有款名的西湖山水风景画,其中陈清波画了雷峰塔山水画,题款“雷峰夕照”,又传“雷峰落照”。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横空,亭台金碧,这一景观与题款名实相符,就成了留传千年名闻遐尔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

历代文人墨客对“雷峰夕照”多有吟颂,如明代王瀛诗:“暝色霏微入远林,乱山围绕半湖阴。浮图会得游人意,挂住斜阳一抹金。”

清康熙三十八年,爱新觉罗玄烨南巡至杭,御书“雷峰西照”,筑亭摹石,恭迎于雷峰之西。清雍正年间,李卫主编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虽赤城栖霞不是过也。”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

可是,是谁修建的雷峰塔?为什么要修建这样一座塔呢?

雷峰塔的历史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国位于浙江、上海一带,最后一任国王吴越忠懿王钱俶推崇佛教,为了供奉佛螺髻发舍利,他专门出资建设了一座塔,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因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入宋只称俶)已故夫人为“皇妃”,故而钱俶将塔命名为“皇妃塔”(黄妃塔)。后来,因塔所在山峰叫“雷峰”,人们喜欢称其为“雷峰塔”。

雷峰塔有2个塔名背面写着“皇妃塔”

雷峰塔之名,则是因为塔建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之上,中国民间以地名指称,都叫开了雷峰塔,反而少有知道皇妃塔的。至于雷峰之名的由来,据《淳祐临安志》所载,是因旧有郡人雷就筑庵所居,故名。也有人考证,中峰又称回峰,回峰之回字旧作雷,后人以形致误,错作雷峰。”雷峰是夕照山的中峰,北宋诗人林和靖有《中峰诗》云:“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可见当时已是悠游赏景的好去处。毛希龄《西河诗话》说:“南屏山前回峰,以山势回抱得名。……宋有道士徐立之筑室塔旁,世称回峰先生。此明可验者。”后人将雷峰塔景致称“雷峰夕照”,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实是语在双关,韵味无穷。旧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后重建,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公元948年吴越国的钱俶正式登基,在他在位的三十年里,既没有征战四方、开拓疆土,也没有积极发展、稳固国本。身为一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一辈子的追求就是在境内广种福田,建造无数的佛塔。

在地宫中出土的鎏金纯银阿育王塔供奉着传说中佛祖释迦摩尼的真身舍利佛螺髻发。(传说就是释迦摩尼头上的一缕螺旋状的头发,属于一种发舍利。)

对于虔诚向佛的钱俶来说,这个太珍贵了,他不敢把佛祖的发舍利私藏宫中,最终,他决定在杭州雷峰山修建一座佛塔用来安置佛螺髻发。

一开始,钱俶是想要把雷峰塔修建成千尺十三层的,他希望这座塔是前所未有的杰作,所以在规模和高度上远远超出之前的佛塔。要知道,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为最高等级的佛塔。

可为什么在南宋画家李嵩的《西湖图》中发现,雷峰塔只有五层,这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皇位,取代后周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接连消灭了五代十国中的大部分国家,唇亡齿寒的吴越国深感灾难的降临,于是,钱俶就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信仰上,希望通过修建雷峰塔安放佛螺髻发,广积福缘,以求佛祖能够庇佑吴越国顺利度过危难。同为亡国之君,南唐李煜和吴越钱俶命运大不同

可就在雷峰塔建到第五层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其弟赵光义继承大统之后南征北战,筹划着进一步加快统一中国的步伐。负责施工的官员受到钱俶的密令:雷峰塔的修建就到此为止。随后,钱俶将两浙十三洲之地献给大宋,吴越国不复存在,而雷峰塔也成为一座永远无法完成的工程。

雷峰塔为什么倒掉了?

难道这座举全国之力、由国王亲自督造的千年佛塔是因为匆匆竣工导致建筑不够稳固而倒塌的吗?

皇家工程,也并没有什么偷工减料,雷峰塔这座富丽堂皇的阁楼式建筑,塔里由砖石砌成,塔外为木质结构。

只是建造后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国家就灭亡,此后的时间里,雷峰塔没了主人。

雷峰塔比起其他的古塔来,厄运更多。根据史书记载,雷峰塔自建成之后,便屡遭磨难。

宋徽宗时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清溪人方腊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一把大火把140多岁的雷峰塔外围的木质结构全部烧毁。

雷峰塔是砖木结构,建成以后经历了数百年风吹雨打和多次战争洗礼,尽管老化严重,但仍毅然挺立。

南宋初年,外观已破烂不堪的雷峰塔,在宋兵与金兵以钱塘江为前线的拉锯战中,再次遭到摧残。

时间来到南宋宋宁宗赵扩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2月5日),因为无人管理,当时的雷峰塔已经破败不堪。赵扩再一次游玩中见此破塔仍顽强矗立,于是便下令重修雷峰塔。终于经过一系列的修复工作,塔身由7层减为5层,这座塔又恢复了往日的盛景。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李嵩《西湖图》),列入西湖十景。南宋以后,“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

在元朝的时候,它还是“千尺浮图兀倚空”的雄壮姿态。据悉在元朝的时候还遭遇了一场大火,整座塔被烧得也没有剩下什么东西,就是一个空壳子。

明朝张岱撰的《西湖梦寻》中说到一则趣闻,大意如下:“李长蘅在题画时说,我的朋友曾听子将讲西湖上这两座塔,‘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和尚。这个比喻我极为欣赏。后来我与朋友观赏荷花时作了一首诗,当中有‘雷峰倚天如醉翁的句子,朋友见了跳起来说:‘子将把雷峰比作老和尚不如您醉翁的比喻更得情态。”当然,张岱本人也是才高八斗之人,他在《雷峰塔》诗中干脆活龙活现地写道:“闻子状雷峰,老僧挂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时有熏风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再一次纵火焚烧雷峰塔,把雷峰塔的塔檐、平座、栏杆、塔顶全部烧光,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苍凉凝重。明崇祯时的一张西湖古画中,雷峰塔已是塔顶残毁,老树婆娑了。诗人们也以“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这样的诗句、文辞来描写它。明末杭州名士闻祥曾将其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

清蓝深《雷峰夕照》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如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在这以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由于迷信无知,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雷峰塔因而屡屡遭到盗挖。一些无知的人常常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用来治病或安胎,甚至把砖块说成是无病不治的灵丹妙药。还有人从塔内挖寻经卷,企图发财。

下面这个故事,又为雷峰塔的轰然倒塌带来了戏剧性的色彩。

早期,浙江地区的居民把蛇作为一种图腾崇拜。而潮湿的气候条件使得西湖边得蛇特别多,随着杭州地区养蚕业的逐渐兴盛,蚕农最怕的就是蛇,于是当地便渐渐出现一个传言:因为白素贞被压在雷峰塔下,所以雷峰塔的塔砖有驱蛇辟邪的作用。于是,来雷峰塔下盗挖塔砖的人与日俱增。

经过大火焚烧的雷峰塔,外面的屋檐都已经不复存在,每当雨季到来,雨水就会进入到塔身里面,使得塔基松动,再加上当地百姓疯狂挖掘塔砖,几乎已经把塔脚挖空,终于在1924年9月时,雷峰塔不堪重负,终于把雷峰塔给挖倒了。

所以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就是因为去捡砖的人多啊,今天你拿一块,明天他拿一块,最后塔就轰然倒掉了。倒下来是顷刻之间的事,但过程是渐进的。”

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借传说中禁锢白娘子的雷峰塔坍塌一事,一批五四运动的领导者由衷欢呼。鲁迅特意以此为题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年10月28日)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1925年2月6日),针砭时弊,论述象征镇压人民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的雷峰塔的倒掉,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旧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表达他对未来理想文明社会重建与革新的向往。文章中认为,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塔砖能保平安,逢凶化吉,都偷偷来挖。鲁迅先生不知道挖砖的背后还有一个更诱人的因素,民间传说吴越王钱俶建塔时,用了不少“藏金砖”(实则“藏经砖”),砖里藏有金子,那还了得?经过“淘金客”的长期盗挖,雷峰塔塔基底层到处都是砖块被掘走后的孔洞。

徐志摩在塔倒塌的六年前,1918年9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路上我们逛了雷峰塔,我从不曾去过,这塔的形与色与地位,真有说不出的神秘的庄严与美。塔里面四大根砖柱已被拆成倒置圆锥体形,看着危险极了。”塔身几经劫火,本就年久失修,偷砖又使塔基松动,雷峰塔的轰然委地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徐志摩又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对雷峰塔的倒塌,流露了更多的惋惜之情,先后创作《月下雷峰影片》和《再不见雷峰》等诗歌,纪念古塔的历史和《白蛇传》的传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雷峰塔的名播万里与《白蛇传》密不可分,由此改编的戏曲更是广为传唱。毛正是京剧《白蛇传》的爱好者之一。1953年到1954年,他连续看了几遍《白蛇传》,每次看到许仙和白娘子生离死别的痛苦场面都会流泪。1958年,毛在上海观看京剧《白蛇传》就留下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那一天,毛到上海视察,市委负责同志为他准备娱乐活动,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还是看场《白蛇传》吧。”凄凉婉转的戏曲让毛几次为许仙和白娘子的生离死别所哽咽。当演到法海将白娘子收在钵中镇压在雷峰塔下时,他抑制不住愤怒,突然猛拍沙发扶手,在戏院第一排站了起来,愤怒地说道:“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演出结束后,他仍余气未消,不肯与饰法海的演员握手。

五代吴越雷峰塔带孔藏经砖浙江省博物馆藏

雷峰塔倒塌后,“亿砖层累作峨峨黄垄”,杭州城万人空巷,民众蜂拥而至,争相抢掠,破坏至多。砖头砸碎后不见金子,倒有一小卷经书。仔细查看,一部分塔砖的短边侧面有孔,内藏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用绵纸或竹纸精印,全卷由四节纸黏连而成,卷成拇指大小,用黄绢包裹,腰束以蓝锦带,眉端属“宝箧印经”,开首有一竹条,卷轴也是竹制,粗如小椒粒,长两寸许,两端涂丹。经卷长约六寸,置于塔砖的经洞内,外端以黄泥或木塞封口,人们习惯称之为雷峰塔藏经。据记载,此经积聚一切如来全身舍利功德之陀罗尼,凡书写、读诵或纳入塔中礼拜,能免除一切灾难,寿命增长,得无量福德。

顾名思义,这些特制的空心砖是“藏经砖”,但因为“金”和“经”在杭州方言中的发音相同,百姓口中传着传着,“藏经砖”就成了“藏金砖”。其实,这些经卷比黄金还要贵重,收藏界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这些五代吴越的经书是中国早期雕版印刷术的见证。随着真相大白,八万四千经卷难逃一劫,砖头砸碎,佛经受损,经卷被焚毁后的灰烬堆成了一座小山。好在那日孙传芳的军队进驻杭州,将雷峰塔迅速包围,封锁现场,驱赶争抢宝物的民众。即便如此,大量藏经砖也被提前离开的民众带回了家中。晚清名士、末代皇后婉容的老师陈曾寿在塔倒时买通了现场的警察,才得以进入现场清理收集了剩余的经卷,补缀残缺之处,对于雷峰塔藏经的保存和保护功莫大焉。

吴昌硕旧藏五代吴越雷锋塔经卷浙江省博物馆藏

后来吴湖帆花费500大洋从陈曾寿手中购下一篇珍贵罕见的五代吴越刻本雷峰塔藏经,几经辗转,它在2016年朵云轩的春拍中以2875万元成交,从这个角度看,“藏经砖”的确是“藏金砖”。目前流传于世的雷峰塔藏经已为数不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国内收藏近三十卷,浙江省博物馆藏有三卷,其中以叶恭绰之旧藏保存最佳。引首有黄起凤绘设色雷峰塔图。

叶恭绰旧藏五代吴越乙亥岁刻本《宝箧印陀罗尼经》雷峰塔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卷首前刊刻题记“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塔砖永充供养乙亥(975)八月日纪”,次为扉画“礼佛图”,图右方佛三尊,稍左有一女膜拜,再左偏下,两人相对立,一略高者顶有佛光,疑为佛之侍从,稍矮者亦为女子,双手合十。极左端为阶砌廊屋,图最上有璎珞帷帐,中央悬一宝灯,天花四散。图最下有山石流水。之后为经文,雕版刀法成熟,风格精致。

叶恭绰旧藏五代吴越乙亥岁刻本《宝箧印陀罗尼经》礼佛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若是时人学好普通话,分清前后鼻音,也许就能避免雷峰塔倒塌的遗憾。但将雷峰塔倒塌完全归罪于杭州方言,似乎过于片面。杭州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有人曾分析道:“就是因为去捡砖的人多啊,今天你拿一块,明天他拿一块,最后塔就轰然倒掉了。倒下来是顷刻之间的事,但过程是渐进的。”“有的事,总觉得不是燃眉之急的事,但恰恰是危亡之渐啊!”“金”与“经”的讹误只是滥觞,它激发了人性的贪婪欲望。捡砖的人多了,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致使千年雷峰塔倒塌。

如今,在原本的塔基遗址上重建的雷峰塔依然安静的矗立在西子湖畔,在夕照山的余晖中,妆点湖山胜迹,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得以再现。流转千年,向我们诉说着它前世的记忆。白蛇传的缠绵爱情、吴越时代的佛国乐土、地宫阿育王塔里的珍贵舍利……雷峰塔承载了太多的越地传奇,早已与西湖一同成为杭州人心中的精神与文化象征。

也许你不觉得讲好普通话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在100年前,普通话若能得到推广流布,也许能拯救雷峰塔于危坍。

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雷峰塔”重修

雷峰塔倒塌10年后,地方官绅曾筹款拟予重建。

1935年,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曾提出:重建雷峰塔,宜恢复原状。著名建筑家杨廷宝于1981年、1982年两次抵杭,都曾提出争取复建雷峰塔。

1983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重建雷峰塔被列入其中。

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成立了省“双景”协调小组及办公室。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

经过1年多的清理,遗址伴出石刻佛经、铭文砖、残佛像、法器以及建筑构件等千余件古物。那么,雷峰塔下到底压着什么?

2001年3月11日,位于塔基正中塔心室下方的地宫被正式开启,其中存放着珍藏有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龙莲座释迦牟尼佛坐像等数十件佛教珍贵文物和精美供奉物品。

2002年10月25日,雷峰塔重建竣工落成。时任浙江省领导共同为新塔揭匾。

新建的雷峰塔在原塔址重建,并覆盖整个遗址,是遗址文物保护罩与塔结合一体的风景名胜建筑。新塔总高61.9米,五面八层,依山临湖,蔚然大观。

远借西湖,邻借古刹,晚借夕阳,朝借钟声,如今西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正以千年的文化底蕴,静静地见证着杭州发展的下一个90年。

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

20世纪20年代伊始,江南一带洪涝灾害不断,军阀混战,阴霾笼罩。

1924年9月25日下午1点40分【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一时四十分】,仿佛是在回应这肆虐于浙、闽、赣等地的洪水的泛滥声,又好象是在回应孙传芳攻占杭州城的枪炮声,以砖砌塔身之躯苦苦支撑了400年遍体疮痍的雷锋塔轰然倒塌。只剩下一身残躯的雷峰塔,再也经不起风吹雨打,在见证过无数的的腥风血雨后,最终还是倒下了。霎时,尘土飞扬,夕阳山上如云屯烟聚,群鸦乱飞。而此时统辖东南五省的直系军阀首领孙传芳在孤山举行隆重的上任仪式,准备出任五省联军总司令。

正当大批游客和船工挤在苏堤的跨虹桥一带观望孙传芳上任时的盛大场面时,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只见西湖南岸夕照山的方向,弥漫着大片黄色烟雾。有人大喊:雷峰塔倒掉了!白娘娘出来了,于是,所有人都赶忙坐船穿过西湖,想要看个究竟。就这样,五省联军总司令的上任仪式被彻底打乱。而事实是,里面没有白娘子。

1924年9月25日午后,上海著名金石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朱孔阳在湖滨码头雇了条船,前去探望湖西的友人。船到湖心,眼尖的船夫发现了雷峰塔的异样:成群的鸟儿自塔中飞出,绕塔盘旋,几秒后,塔顶开始冒出灰烟,高达数尺,顷刻间塔身的上半部分如被劈成两半,向两侧外翻,外翻了大约一秒,两半又随即合拢,从塔顶部分向塔心陷塌。一时间黄雾迷天,殷雷震地。时人言“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当时的情形,就好像老衲直直跌坐在了地上。

一九二四年,雷峰塔倒掉的前后

那首是白娘娘的古墓

划船的手指着蔓草深处

客人,你知道西湖上的佳话?

白娘娘是个多情的妖魔

她为了多情,反而受苦

爱了个没出息的许仙,她的情夫

他听信一个和尚,一时的糊涂

拿一个钵盂,把她妻子的原形罩住

到今朝已有千把年的光景

可怜她被镇压在雷峰塔底

这座残败的古塔,凄凉地庄严地,永远在南屏的晚钟声里!

1923年,徐志摩曾游览西湖,之后写下这一首题为《雷峰塔》的现代诗,同年10月发表于《文学旬刊》第十四号。那时,雷峰塔虽已残败,却也立于西子湖畔,成全着“雷峰夕照”的美名。

1924年2月20日,《申报》上作者署名为婆婆生的小说《人间地狱》连载到第60回,文中写道:

……宛亭又临时叫了两个土娼,一个老三,一个老五,奉陪众人到了白云庵月下老人祠去求签……忽然院中崩的一声,老三老五吓了一跳……姚啸秋回过头来往窗外一看,原来是落下两块砖头,管祠的老太婆笑了道:诸位先生不必惊慌,这是雷峰塔上吹下来的砖头,头半年还吹下几个碑石……

宛亭又临时叫了两个土娼,一个老三,一个老五,奉陪众人到了白云庵月下老人祠去求签……忽然院中崩的一声

小说家言,固然是不必较真的,但当时雷峰塔残破不堪摇摇欲倒确是不争的事实,落下砖头的事,也未必就是虚构。小说这一回的发表,仿佛就是某种先兆。1924年的9月25日,雷峰塔倒掉了,再也无法“永远在南屏的晚钟声里”。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记述:“我在杭州读书时,一个星期六下午在白堤上,忽听得一声响亮,静慈寺那边黄埃冲天,我亲眼看见雷峰塔坍倒。”亲见雷峰塔倒掉,胡氏大概不会信口雌黄,但时间却所记有误,1924年的9月25日是星期四,而非星期六。

塔倒之后,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国民党中央党报《民国日报》9月28日就有记述,因当时正值军阀孙传芳占领杭州,文中借题发挥,对其大加挞伐:

西湖雷峰塔,建自宋時,為小康王之妃所造,歷數百年,哪知竟於本月二十五日下午五時倒塌。是日,孫傳芳適到杭,今日杭州男女老幼,都聲說這是杭州大亂之兆,群起指責孫傳芳,說孫是擾亂杭州的精怪。

对雷峰塔倒事件保持高度关注的是《申报》。9月25日之后,有数篇文章涉及此事,其中1924年10月1日一篇所记似为亲历者所撰:

歲甲子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二時、(陽曆九月二十五日)、適值孔子誕期各官廳例應放假、予得偷閑一日、散步白公堤、望見雷峯塔腳旁、有黃烟微起、予始驚疑、以爲係人燒灰屑於此有頃烟忽變幻、騰空蔽日、砰然一聲、塔竟倒坍、不覺愕然者久之。

据上文中所记,塔倒之后,人们发现塔砖之中有孔,孔中藏有经卷,待当地政府派警管制倒塌之残塔前,已经有许多人抢得了砖中的经卷,而流入市场。价格越炒越高,“人有搶得之者于以二金、尚不肯售”。

除经卷之外,还有其他宝物。对此,10月2日的《申报》中也有详细记载,绍兴人张某在塔之东南边捡到一件铜像,像长两寸,左手持葫芦,右手托钵,当即有人出重金购买;清波门外某店伙计挖出石牛一件,另有人挖出石兔一件。当时盛传吴越国造塔之时,用灵碧石雕刻了十二生肖像,放置在塔的第五层,于是当时很多人求购尚未发见的其他十件雕像。

雷峰塔历来就是文人借以抒怀的佳处,塔倒之后,报刊中雷峰塔题材的文章又大量出现。1924年11月17日,鲁迅在《语丝》周刊上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一篇杂文。对雷峰塔倒,鲁迅先生颇有大快人心之感。但对于多数文人来说,还是以塔倒为一桩憾事的。

《民国日报》1924年10月3日,发表有作者署名为李鸿梁的一首诗歌《吊雷峰塔》:

有多少软歌细语

飞向你底耳里

有多少狂舞豪举

飞向你底眼底

……

唉,你今去了

你纵不愿为名湖点缀

但你不想到你同伴保俶塔的孤单?

……

唉,白蛇!

他因为你底自由

他牺牲了一切

你不要趁一己底私欲

再演那水满金山的故事!

对于当时的商家来说,雷峰塔倒的新闻事件竟也成为他们炒作牟利的途径。《申报》1924年11月26日载《上海银行旅行部陈列雷峰塔经卷》:

雷峰塔倾坍后,发现古物不少,兹有人觅得宝箧印陀罗尼经一卷,业经考古家鉴别,据云系吴越国王钱俶所藏,确为千载前之古物,堪称希世珍品,兹闻有某以两千元购得,陈列于本埠四川路上海银行旅行部橱窗内,以供好古者之赏鉴云。

《申报》1924年12月23日刊登一则广告《冠生园赠雷峰塔古迹》,凡购货满一元者,赠送雷峰塔藏经一卷,并赠送雷峰塔未倒前照片一张。

雷峰塔倒后,砖和经一时成为收藏界和古董商人追逐的目标,此外也有不少人伪刻经卷牟利。冠生园所赠之经卷,显然为复制品。

雷峰塔重建

昔日那雷峰夕照美景也伴随着雷峰塔的倒塌彻底消失。时间再来到1999年底,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以及复兴浙江省的旅游业,

浙江省政府决定再次重建雷峰塔。在2002年10月25日,新的雷峰塔如期完工。说来也是奇怪,这座塔自修建以来,它的命运就非常坎坷。一直在修整,被破坏,再修整,再破坏中循环。直到这次,虽然历经数次劫难,但它还是勇敢地站了起来,如今成为了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雷峰塔的重建重现雷峰塔与保俶塔“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景观。

雷峰塔考古发掘

1924年雷峰塔倒掉以后,虽然很多人深表遗憾,却没有人组织力量进行重建。雷峰塔的地宫也被一片废墟深深的掩埋了。直到1999年,杭州市政府宣布启动重建雷峰塔计划;

其实在修建雷峰塔之前,一众考古学对这座塔底部进行了探索,2000年2月25日,工程队正式开始雷峰塔遗址,但仅仅是清理山丘的废土就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就在土堆清理进行一半的时候,堆残破的石碑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碑刻的文字已经残破不全,通过碑刻的内容再结合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证,一个古塔的形象和那个建造佛塔的王国开始清晰起来。

之后又发现了一块碑文,碑文上说修建雷峰塔的真正用意,就是为了供奉佛祖的圣物,佛祖的头发舍利佛螺髻发,也就是释迦牟尼的头发。还有就是这块碑文的出现,证明了雷峰塔下确实存在这地宫,如果没有被盗墓分子破坏的话,那么地宫里面一定有着难以估量的宝物,在确认雷峰塔遗址一切都安全后,当地政府派电视台联合考古专家,将对雷峰塔地宫的发掘进行现场直播。

在专家们通过狭小的洞口后,进入地宫,说地宫你也别想得太过于厉害,其实也就只是个方形的洞,不到一米的长宽罢了。但是地宫曾经被水浸泡过,所以文物的提取非常困难,第一件文物才被专家小翼翼地拿出来。这是一件五代十国时期常见的官方铜镜,顺利并且完整地取出文物让队员们信心大增。后来又顺利的在地宫里发现了一尊精美的佛像,这是一尊1.68米高的鎏金盘龙坐佛像,经过四小时不间断的挖掘,地宫内共发现了30多件文物。

鎏金铜佛像

纯银阿育王塔

接下来,专家们将目光对准了静静摆在那里的铁盒子。所有人都知道,这里面才是重头戏,根据碑文记载,这里面很可能存放着佛螺髻发,也就是释迦牟尼的头发。铁函被缓缓打开后,果然没让专家失望,一座精美的舍利塔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佛螺髻发就存放在舍利塔中间的金棺中,对于礼佛人士而言,这里面是至高无上的佛教宝物。但是经过多方共同商议后,人们并没有打开舍利塔,而是经过保护后被安放在西湖雷峰塔下的展厅里。最有价值的就是鎏金阿育王塔。这座塔据说是世界仅有的十几座阿育王塔中的一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鎏金铜佛像和阿育王塔这两件国宝级文物的出土,轰动了全世界。它们对北宋五代历史、吴越国佛学的研究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

“雷峰塔地宫发掘出来的文物非常丰富,是吴越王国鼎盛国貌的集中体现,对研究当时的工艺成就、佛教文化的影响,有非常重大的价值与意义。”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黎毓馨说,它不愧为当年中国的十大考古发现。

发现砖孔内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施印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经卷用川棉纸或竹纸精印,是研究早期雕版印刷的珍贵资料。这一千年经卷也是见证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雕版印刷术的珍贵实物,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砖孔内发现经卷开头写着“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弘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查乙亥年是钱弘俶吴越八年、北宋开宝八年(975年),也就是吴越国的最后一年,证明了这塔修成的年代也见证千年信仰传承,被视为是一件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中国佛教文化瑰宝。

佛经经函,佛经卷首就写明了“西关砖塔”,可知雷峰塔最早的时候被称为西关砖塔,这也有力证明了西关门就位于雷峰塔下的记载。

传说,古印度阿育王常年征战、杀戮,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阿育王令能工巧匠用整个国库的金银珠宝铸造了许多宝塔,把佛祖的遗骨、舍利封印进宝塔,然后命人把这些宝塔分散埋在世界各地。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出土过形制类似的阿育王塔,但之前出土的多为铜、铁铸造,更不乏以砖石堆砌的次品。但雷峰塔地宫的这座阿育王塔后来经鉴定,是用精银所铸,表面鎏金,其工艺水平远超之前的所有阿育王塔。

白娘子和许仙凄美绝恋流传已久

有关白蛇传跟雷峰塔的传说,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相传白素贞是是一只修行千年的蛇妖,后来终于幻化成人形。她为了报答许仙曾经的救命之恩,就嫁给了许仙。后来被斩妖除魔和尚法海发现端倪,便告知了许仙有关白素贞的真相。从此,故事便主要在这几人中展开。白素贞在经过,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被压雷峰塔这几件大事之后,终于被文曲星感动,感动了神明,让他们这一家人团聚。

白娘子是西湖所接纳的一具可爱的生命。虽然只是传说,却妇孺皆知,知名度远远超过许多真人。其实在雷峰塔修建之初,并没有关于白蛇传的这一传说。《白蛇传》的传说,由来已久,现存较早的定型文本,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明代已有人将其编成戏曲,搬上舞台。作家冯梦龙《警世通言》,又将其记录整理,题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并在他的《警世通言》中得到进一步总结。至此,故事基本完整,并与杭州西湖、镇江金山寺等地名紧密相连,而不再变更。到了清代之后,古吴墨浪子辑的《雷锋怪迹》一书又对此进行完善和总结,到了这里,整个故事更加饱满,文章也更加通俗易懂。这才有了后来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清代,戏曲、曲艺的作者根据当时流传的民间传说,进一步丰富《白娘子传》的情节。历代慷慨地把西湖、断桥、雷峰塔奉献给他,使西湖景观上有了她的印迹,而西湖毫无亏损,反而因此平添了特别明丽的色彩。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过着人世间的平凡生活。正因为她这一特殊的想法,使她成了传说中最具亲和力的人物。雷峰塔。在某种意义上,它名播万里正是因为压着白娘子。当《白蛇传》中出现了雷峰塔后,一个悲怆的结局无可挽回地出现了。学者余秋雨说: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怆然象征。

雷峰塔虽然于一九二四年突然倒塌,但它仍在西湖十景中占着响当当一角。宋代隐士林和靖的“夕照前村见”“和宋末元初尹廷高的”“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图兀倚嚓,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为它千古传唱。

但是正因为传说中雷峰塔禁锢了白娘子,当它终于倒掉后,一批五四文化闯将不禁由衷欢呼,鲁迅更是对之一论再论。雷峰塔的闻名,一般的说法是,它是西湖塔中的一组对景之一,它与北山的保俶塔在西湖风景布局中,同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在雷峰塔未以塌前,西湖上曾呈现出"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

在白蛇传这一传说在民间流传开后,很多人都去雷峰塔祭拜,希望自己能够金榜题名,在考试中高中。因为大家在听了白蛇传的故事后,都认为白娘子就是文曲星下凡。虽然现如今看来这有些迷信,不过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的一种向往,并且这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承,而且到现在还有人去寺庙求姻缘,求子。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全文、注释和赏析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作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做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传》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那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析】1924年9月,座落在杭州西湖边上的雷峰塔倒塌了,当时还在北京工作的鲁迅,听到这个消息,联系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写成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作者以“听说”一条社会新闻写起,以雷峰塔的倒掉引出群众喜闻乐道的白蛇传的故事和“蟹和尚”的传说,借着传说中的“镇压之塔”必倒,来说明古今一切镇压人民的反动统治也必倒的真理,从而触及现实、讽喻时事,表达了反封建的主题。

作者围绕“雷峰塔的倒掉”这一议论中心,从三个方面逐层展开论述:第一,从“我”对雷峰塔的态度论。作者先从对雷峰塔的外形议论写起,再叙述白蛇娘娘的故事,点出塔的实质,文章从实入手,由实写到虚,由外形到实质,然后直接表明态度,笔脉层次感极强。这层的结论是:塔不倒,我心不快塔,该倒!第二,从人民对塔倒的态度论。上一层作者仅是表明自己对塔的看法,这一层是将论证推进一步,以人民为塔倒而“欣喜”立论。作者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塔倒,人心大快雷峰塔,倒得好!第三,从民间传说中法海的可耻下场论。前两层是正面论述,这层却从反面阐明,法海镇压无辜,作恶多端,惹得天怒人怨,它遭拿办是罪有应得,从而论述作为镇压象征的雷峰塔,也早该倒掉了,这在说理上,又深入了一层。第四,在前面三论的基础上,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辛辣的笔调,通过“当初”与“现在”两相对照,深刻揭示了一条历史规律:象征镇压的雷峰塔终于倒掉了,一切镇压人民的反动统治势力,终究是要垮台的,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

如果说在结构全文上,作者已布局精当,那么在结尾的处理上,就更见作者的匠心了。本文以“活该”两字独立成段,结束全文,言简意赅,意味无穷。一是顺着上文而来,当初造镇压之塔时,法海是何等残忍、威风,现在塔已倒掉,白蛇娘娘已解放,造塔的和尚却只能躲进蟹壳里,害人者终究害了自己,真是“活该”!文字顺理而出,作者对法海咎由自取的嘲笑之情跃然纸上。二是和前文“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相呼应,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对封建卫道者终于逃不出历史惩罚的极度欣喜之情;对法海的那样结局,“田夫野老,蚕妇村氓”,谁个不从心里喊出“活该”!三是从全文的结构看,作者步步议来,指出雷峰塔的倒掉,不仅“该”,而且是“活该”,用加重语气感情色彩的办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对全文作了一个辛辣有力的总结。

为了阐明观点,鲁迅先生在这篇杂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叙事、议论,让读者在对比中明白是非曲直,形成喜恶爱憎。其一、用雷峰塔的真景和虚名对比,得出“名不符实”的结论,因此作者认为塔倒掉并不可惜;其二、用白娘娘形象和法海形象对比,得出雷峰塔是“镇压的塔”的结论,表达了作者希望塔倒掉的心情;其三、用和尚的本分(念经)和法海的行径对比,得出法海“是怀着嫉妒”的结论,因此作者认为玉帝拿办法海,“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其四、用白娘娘的结局和法海的下场对比,得出“塔是终究要倒的”结论,因此作者认为,塔的倒掉,法海的受罚,真是“活该”。这样对比叙事议论,就能让读者在比较中明辨是非,形成爱憎,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

在行文中,作者注意用色彩鲜明的语言,来表达浓烈的爱憎感情。文章开头,作者就用一个贬义重叠形容词“破破烂烂”和一个否定句,“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透露出自己对象征“镇压”的雷峰塔的厌恶之情。第四段写雷峰塔倒了,一个副词“居然”,一个问句“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用得极为精确,欢欣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在叙述白蛇娘娘的故事时,无处不是同情、支持,文中运用“报恩”、“寻夫”、“为白娘娘抱不平”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在写法海时,文中多用贬语,或讽刺,或嘲弄,或斥责。作者谴责他是“横来招是搬非”,“荼毒生灵”,戳穿他是“怀着嫉妒”,嘲讽他下场可悲,“逃来逃去”,只得“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出来,只有“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作者还用幽默的笔法,选用“揭开”、“切下”、取出”、“翻转”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民间煮蟹→剥蟹→吃蟹→捉“蟹和尚”的经过,对法海冷嘲热讽,真可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作者在字里行间,处处都表露出对这位封建卫道者的极端憎恨、鄙视的感情。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读了《京报副刊》载崇轩(胡也频)写给编辑孙伏园的信《雷峰塔倒掉的原因》之后有感而发,于1925年2月6日创作的一篇杂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5期(1925年2月23日)。

从崇轩先生的通信②(二月份《京报副刊》)里,知道他在轮船上听到两个旅客谈话,说是杭州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一个旅客并且再三叹息道: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呵!

这消息,可又使我有点畅快了,虽然明知道幸灾乐祸,不象一个绅士,但本来不是绅士的,也没有法子来装潢。

我们中国的许多人,我在此特别整重声明:并不包括四万万同胞全部!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而且,“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早不在“!”形惊叹亡国病菌③之下了。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④,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现在西湖十景可缺了呵!“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⑤,九经固古已有之,而九景却颇不习见,所以正是对于十景病的一个针砭,至少也可以使患者感到一种不平常,知道自己的可爱的老病,忽而跑掉了十分之一了。

但仍有悲哀在里面。

其实,这一种势所必至的破坏,也还是徒然的,畅快不过是无聊的自欺。雅人和信士和传统大家,定要苦心孤诣巧语花言地再来补足了十景而后已。

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卢梭、斯谛纳尔、尼采、托尔斯泰、伊孛生等辈,若用勃兰兑斯的话来说,乃是“轨道破坏者”。其实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并非想挖一块废铁古砖挟回家去,预备卖给旧货店。中国很少这一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掩死。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⑥,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以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使人一时莫名其妙,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他肯对子路赌咒,却不肯对鬼神宣战,因为一宣战就不和平,易犯骂人虽然不过骂鬼之罪,即不免有《衡论》⑦(见一月份《晨报副镌》)作家TY先生似的好人,会替鬼神来奚落他道:为名乎?骂人不能得名。为利乎?骂人不能得利。想引诱女人乎?又不能将蚩尤的脸子印在文章上。何乐而为之也欤?

孔丘先生是深通世故的老先生,大约除脸子付印问题以外,还有深心,犯不上来做明目张胆的破坏者,所以只是不谈,而决不骂,于是乎俨然成为中国的圣人,道大,无所不包故也。否则,现在供在圣庙里的,也许不姓孔。

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所有的,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

然而十全停滞的生活,世界上是很不多见的事,于是破坏者到了,但并非自己的先觉的破坏者,却是狂暴的强盗,或外来的蛮夷。猃狁⑧早到过中原,五胡⑨来过了,蒙古也来过了;同胞张献忠⑩杀人如草,而满州兵的一箭,就钻进树丛中死掉了。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外寇来了,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内寇来了,也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或者别拜一个主子,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再来翻县志,就看见每一次兵燹之后,所添上的是许多烈妇烈女的氏名。看近来的兵祸,怕又要大举表扬节烈了罢。许多男人们都那里去了?

凡这一种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但当太平时候,就是正在修补老例,并无寇盗时候,即国中暂时没有破坏么?也不然的,其时有奴才式的破坏作用常川活动着。

雷峰塔砖的挖去,不过是极近的一条小小的例。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但其毁坏的原因,则非如革除者的志在扫除,也非如寇盗的志在掠夺或单是破坏,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的加一个创伤。人数既多,创伤自然极大,而倒败之后,却难于知道加害的究竟是谁。正如雷峰塔倒掉以后,我们单知道由于乡下人的迷信。共有的塔失去了,乡下人的所得,却不过一块砖,这砖,将来又将为别一自利者所藏,终究至于灭尽。倘在民康物阜时候,因为十景病的发作,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罢。但将来的运命,不也就可以推想而知么?如果乡下人还是这样的乡下人,老例还是这样的老例。

这一种奴才式的破坏,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岂但乡下人之于雷峰塔,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

瓦砾场上还不足悲,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是可悲的。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含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的是怎样鲜明好看的旗子。

作品注释

本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语丝》周刊第十五期。

②崇轩的通信,指刊登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日《京报副刊》第四十九号上的胡崇轩给编者孙伏园的信《雷峰塔倒掉的原因》。信中有如下一段话:“那雷峰塔不知在何时已倒掉了一半,只剩着下半截,很破烂的,可是我们那里的乡下人差不多都有这样的迷信,说是能够把雷峰塔的砖拿一块放在家里必定平安,如意,无论什么凶事都能够化吉,所以一到雷峰塔去关瞻的乡下人,都要偷偷的把塔砖挖一块带家去,我的表兄曾这样做过的,你想,一人一块,久而久之,那雷峰塔里的砖都给人家挖空了,塔岂有不倒掉的道理?现在雷峰塔是已经倒掉了,唉,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啊!”胡崇轩,即胡也频,当时是《京报》附刊《民众文艺》周刊的编者之一。

③亡国病菌:当时的一种奇怪论调。一九二四年四月《心理》杂志第三卷第二号载有张耀翔的《新诗人的情绪》一文,把当时出版的一些新诗集里的惊叹号(!)加以统计,说这种符号“缩小看像许多细菌,放大看像几排弹丸”,认为这是消极、悲观、厌世等情绪的表示,因而说多用惊叹号的白话诗都是“亡国之音”。

④十番:又称“十番鼓”,“十番锣鼓”,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流行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据清代李斗《扬洲画舫》录卷十一记:十番鼓是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目鱼,檀板,大鼓等十种乐器更番合奏。

⑤“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语见《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意思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应做的事。这里只取“经”“景”两字同音。

⑥孔丘(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述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语见《论语·八佾》。他曾修订过《春秋》,后来的经学家认为他用一字褒贬表示微言大义,称为“春秋笔法”。他对弟子子路赌咒的事,见《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按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

⑦《衡论》:发表在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晨报副刊》第十二号上的一篇文章,作者署名TY。他反对写批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这种人(按指写批评文章的人),真不知其心何居。说是想赚钱吧,有时还要赔子儿去出版。说是想引诱女人吧,他那朱元璋的脸子也没有印在文章上。说是想邀名吧,别人看见他那尖刻的文章就够了,谁还敢相信他?”这里是鲁迅对该文的顺笔讽刺。

⑧猃狁: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周代称猃狁,秦汉时称匈奴。周成王,宣王时都曾和他们有过战争。

⑨五胡:历史上对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少数民族的合称。

⑩张献忠(1606-1646)延安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三年(1630)起义,转战陕、豫各地;崇祯十七年(1644)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国;清顺治三年(1646)出川,行至川北盐亭界,猝遇清兵,于凤凰坡中箭坠马而死。旧史书(包括野史和杂记)中多有关于他杀人的夸大记载。

除了鲁迅之外,没有几个老百姓愿意雷峰塔倒掉

在西湖边上矗立了950年的雷峰塔倒掉了,鲁迅很高兴,于是就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他想当然地以为,老百姓都是和他一样的,因为其破烂,所以就希望倒掉,故:“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他还以为,大家都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因而都希望雷峰塔倒掉,那塔底下的白娘子就可以出来了。

他还认为“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意思是“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的法海就应该袖手旁观,任由许仙他自己作死,但法海“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以这样的心量来衡量一个出家人的胸怀,实在是不仅偏激而且相当狭隘了,曾经读过不少佛经的鲁迅,竟然认为法海是因为嫉妒,则连见识浅薄的太史叨叨令也不禁想轻微地呵呵。他怎么没有进一步想想,许仙自娶妖怪,法海自去降服妖怪,又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

闲言少叙,被鲁迅错认为是“保俶塔”的雷峰塔,成于北宋开宝八年,将近一千年的塔,其实老百姓本是不想它倒掉的,它本来也不会这么早就倒掉,倒掉的原因是反而是老百姓自己导致的,老百姓就总是这么矛盾。

旧时在杭州有这样的传说,想要求子的人去偷雷峰塔上的一块砖回来,不仅可以生子,还能镇邪辟火。正是这样一个荒唐的传说才让偷砖之风兴起,雷峰塔遭了劫难。“久之,塔虽在,已外强内干。”

这股风甚至还传到了上海,他们说,偷来的砖只要盖在马桶上,就会生儿子。有些上海人去不了杭州,偷不上雷峰塔的砖,则想方设法去偷别人家的,所以已经偷回砖来的家庭需要加强戒备,“防护维谨”。但是总有不小心被人给偷去的,于是,“得之者欣喜异常,失者则咒骂不已。”这也算是旧日上海滩的一则奇闻了。

所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老百姓才不希望雷峰塔倒掉,他们倒希望这塔好好地立在那儿,不仅可以保持西湖一景,关键是如果自己要求子的时候,还可以去偷一块砖回来。他果真倒掉了,白娘子能不能出来那是她的事,求子的事倒是要费些周章了。

偷砖求子的传闻见载于《苌楚斋续笔》卷三,作者刘声木,读者可参看。

雷锋和雷峰塔的关系?

雷峰塔建于吴越时期,是佛教文化的见证。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想必大家都耳闻能详,是对坚贞爱情的歌颂,传奇色彩浓厚,传说法海把白素贞关在了雷峰塔下。十年前以《忐忑》走红的龚琳娜,后来有一首歌《法海你不懂爱》“雷峰塔会掉下来”,又引起了大家对娱乐和佛教相驳的大讨论。

至于雷锋这个战士,国人无人不晓,是好人的代表。他助人为乐的形象充满了正能量,忘我,大爱,勤劳,雷锋精神是整个社会所倡导的,互帮互助的风气绝不能丢。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雷锋叔叔家喻户晓,他生于1940,于1962年去世,仅仅22岁就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国家设立“学雷锋日”(3月5日),说明了大家的重视程度。

可见,雷锋和雷峰塔没有任何关系。雷锋和雷峰塔的“feng”都不一样啊,两个“feng”的写法都不一样“锋”、“峰”。

Java和JavaScript是雷锋和雷峰塔的区别?

因为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

像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比较相似,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又有一点点相似之处。JavaScript的名字来源和Java有关。

其实我比较喜欢将Java与JavaScript称为熊猫与小熊猫。

Java和JavaScript的区别就和美人和美人鱼的区别一样。

有道理,也是麦当娜和麦当劳的区别。

这个类比很好啊,Java是JavaScript的前缀,正如雷锋也是雷锋(峰)塔的前缀。而实际上Java和JavaScript又没有直接关系,正如雷锋与雷峰塔也无直接关系。

最初是因为一般用户很难区分Java与JavaScript,或者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情。在国内的Java技术版块中有时会见到诸如「我的浏览器里的JavaScript被禁用了,怎么办?」之类的帖子。从历史角度解释这两者之间的渊源是没人爱听的,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类比。当然最初提出类比的具体是哪个人仍待考证。

JavaScript的核心是ECMAScript。先有了ECMAScript,然后Netscape的BrendanEich创建了一门叫做LiveScript的语言(主要为了说明这门语言的动态性)。后来为了市场推广(Java语言诞生于95年5月23日,一诞生就被市场看好,所以,尽管Java在那时不是很流行,但作为新词汇,很流行),也因为当时的Sun公司加入了JavaScript的开发,在Navigator2.0Beta开发结束前更名为JavaScript,并于95年12月4日诞生版本1.0(和Navagator2.0一起推出)。

至于很多人说的JavaScript的语法和Java有相似之处,这就像Java的语法和C很相像一样。同理,它不是Java的子集,就像Java不是C的子集一样。而且它的本质是披着C语言外衣的lisp,函数是第一公民,和java等C语言系的编程语言有很大差别,支持lamada表达式。

一般搞不清这个问题的人都是新手,如果直接大谈历史原因未免拖沓。而雷锋和雷锋塔这个比喻我试过几次,能够言简意赅地让他人理解个中差异。

一般是这个语式:

“你知道雷锋吧。”

“知道。”

“你知道雷锋塔吧。”

“……”

“这就是JavaScript和Java的关系了。”

清朝末年雷峰塔已残破不堪摇摇欲坠的老照片

你见过清末民初杭州西湖南岸的雷峰塔吗?1908年,18岁的美国少年西德尼·甘博来到杭州,拍摄了雷峰塔的珍贵影像。后来,他又分别在1919年和1924年两度来到杭州,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雷峰塔倒塌前的真实面貌。今天,我们把他的相关影像作品整理出来,让大家“图”个明明白白。

1908年在净慈寺门前拍摄雷峰塔。

雷峰塔建于公元975年,历时6年而成,是吴越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而建的佛塔,名为皇妃塔。因佛塔位于夕照山雷峰之上,民间称之为“雷峰塔”。

1908年,远眺雷峰塔和西湖。

如果不是从小就生活在杭州,我们对雷峰塔了解,大概有两个来源:一是民间故事《白蛇传》,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到现在我还记得当年我对法海的憎恨;二是“西湖十景”的画册或电视片,其中有“雷峰夕照”的景致,黄昏时雷峰塔与落日相映生辉,美不胜收。

1908年,西方妇女坐轿游览雷峰塔。

北宋和南宋时期,雷峰塔因遭受战火破坏,多次重修重建。1555年,即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入侵杭州,他们怀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焚烧,塔檐等木结构部分被烧毁,仅剩砖结构赭黄色塔身。

1919年雷峰塔全貌,残破不堪。

西德尼·甘博所记录的雷峰塔之所以如此残破,有两个原因:第一,自从1555年遭受破坏之后,雷峰塔再也没有修缮过。一座砖塔将近400年没有修缮,不残破才怪呢,或者说能屹立三四百年已经算是见证奇迹了。

1919年,在净慈寺门前拍摄雷峰塔。

第二,人们相信塔砖可以驱病健身,能保平安、逢凶化吉,还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神奇功能,都偷偷来挖。你挖一块、我挖一块,天长日久,底层砖块被挖掘一空,塔身必然摇摇欲坠。

1919年,净慈寺的僧人和雷峰塔。

第三,民间传说吴越王钱弘俶建塔时,用了不少“藏金砖”,砖里藏有金子,这引得很多“淘金客”长期盗挖,有没有找到金子不知道,塔基被挖得千疮百孔倒是不争的事实。

1919年,在西湖小瀛洲拍摄雷峰塔。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久经风雨的雷峰塔轰然倒塌。当时,来自上海的著名金石书画家朱孔阳乘船行至西湖湖心,他目睹了雷峰塔倒塌的瞬间:成群的鸟儿自塔中飞出,绕塔盘旋,几秒后,塔顶开始冒出灰烟,高达数尺,顷刻间塔身的上半部分如被劈成两半,向两侧外翻,外翻了大约一秒,两半又随即合拢,从塔顶部分向塔心陷塌。一时间黄雾迷天,殷雷震地。

1924年,即将倒塌的雷峰塔。

雷峰塔倒塌后,杭州民众蜂拥而至,争相抢掠寻宝。砖头砸碎后,不见金子,只有一小卷经书。这给遗址造成很大的破坏。好在孙传芳的军队不久将雷峰塔迅速包围,封锁现场,驱赶了争抢宝物的民众。

从此,“雷峰夕照”胜景名存实亡,各界人士深感惋惜,一直企盼重建这座著名古塔。1999年7月,浙江省决定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2002年10月正式落成迎客。新塔五层八面,依山临湖,蔚然大观。

重建后的雷峰塔。

原雷峰塔残迹被保护在新塔的一层,供游客参观吊古。奇怪的是,很多游客仍然相信雷峰塔能够带来好运,不断向遗址内投掷钱币,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物样貌。

标签: 雷峰塔白蛇传吴越国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废帝名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废帝,谥号

    废帝,指的是指被废去帝位的皇帝。这样的皇帝通常无庙号、谥号等,往往会以他继位之前或之后的爵位来称呼他们。中国历史上的废帝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末代皇帝被取代王朝废去帝位,另一种是朝代中被权臣废去帝位。无论哪一种情况历史上的废帝大都没有好下场,不是缢死就是被鸩杀,鲜有善终者。如果一个王朝有多个被废黜的皇

  • 社稷倾颓、国家破碎——南明最后的十七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社稷倾颓,国家破碎,南明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王朝。随后李自成率大军东进,一路克大同、宣府、居庸关,至三月十五抵达并包围了京师(北京)。三月十九,起义军破京师,李自成自德胜门进内城,直入皇宫内殿。同时,绝望之中的崇祯帝在随侍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于煤山自缢身亡,明

  • 南斯拉夫的创建者铁托,一位口碑最好的独裁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南斯拉夫,铁托

    九十年代末的一个寒气逼人的冬天,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兰·米卢蒂诺维奇来到贝尔格莱德和平大街一座破败的老式房子中,去探望一位老妇人。在这所没有暖气的房子呆了不到半小时,差点冻僵的米卢蒂诺维奇便赶紧离开了。当随行的记者们让总统谈谈感受时,总统只说了一句:“这简直是国家的耻辱!&

  • 文正、文贞、文成、文忠:这些带“文”字的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文正,文贞,文成,文忠,谥号

    有这么一个字,我们总是感觉似曾相识,却又总是读错,这个字就是“谥”。看看这个字的写法,我们很容易就会把它读成“yì”,但实际上,它应该读“shì”,对,就是“谥(shì)号&

  • 李定国是汉民族英雄,却被当代清宫戏无端抹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定国,民族英雄,南明,清朝

    1647年,这时的华夏风雨飘摇、山河破碎,满清的铁蹄突破了长江天险,杀害了多位大明君王,为了推行其残暴野蛮的封建奴隶制,满清统治者强制广大各族人民易服、剃发、结鞭,甚至不惜制造大量血案,历经数千年而不倒的中华文明陷入了空前危机之中。时人顾炎武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代终于唤醒了民族忠

  • 中国历史上三位悲苦的惠帝 都是白痴平庸之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惠帝,谥号,白痴皇帝,汉惠帝,晋惠帝,朱允炆

    汉惠帝刘盈、晋惠帝司马衷和明惠帝(恭闵惠皇帝)朱允炆,其谥号都带个“惠”字,即有“仁慈、柔顺”的意味。这三位以温良冠名的帝王,都是朝代的第二任帝王,其人生的轨迹有着很多相似处。汉惠帝刘盈汉惠帝刘盈(前211前188年),西汉第二任皇帝。父亲是西汉的开创

  • 古代史上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三大王朝的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旱灾,改朝换代

    从古至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巨大灾难,除了钱财的损失,人命的伤亡,还有可能导致一个政权的更迭。古代王朝兴衰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灾害往往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王朝末期,国家统治本就岌岌可危,如果再遭遇到严重的灾害,那么简直就是灭顶之灾。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夏代末年(约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

  • 在盛世与衰世之间,为什么选择西汉与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盛世,衰世,西汉,清朝

    中国历史以秦始皇统一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之前的“先秦”,之后的“后秦”。“后秦”时代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长达2200多年,主要特征是实行家天下的帝制,均以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为目标,而“先秦&rdq

  • 明朝皇帝简介 明朝确实出了不少离经叛道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列表朱元璋26个儿子的下场给子孙取名到清朝差点被杀绝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号洪武(在位时间1368-1398)2、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号建文(在位时间1398-1402)关系:朱元璋嫡孙子。3、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

  • 明朝拥有的藩属国最多!为何却说是一种耻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藩属国,宗主国

    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者都有种怪癖,他们不喜欢占领土地,还喜欢玩分封制,体验当老大的感觉,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里里外外都会有一群例如朝鲜、越南这样的国家始终活着的原因。中国历朝历代的附属国你知道多少?哪个朝代的附属国最多?在明朝最鼎盛时期里,永乐帝三征蒙古、七下西洋弘扬国威,此时,全世界归顺于明朝的属国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