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开国皇帝陈霸先“篡位”,为什么被称为得国最正

开国皇帝陈霸先“篡位”,为什么被称为得国最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212 更新时间:2023/12/18 13:09:19

在南朝四个朝代中,陈朝国力最弱,疆域最小,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忽视和轻视。人们对陈朝最熟知的是荒淫无度的陈后主。其实陈朝和宋、齐、梁相比,是唯一没有出现暴君的朝代。五位皇帝中陈文宗和陈宣宗都是相当有作为的君主,而开国皇帝陈霸先更是“奇才远略”、“雄杰过人”。明朝归有光称他“江左诸帝,号为最贤”,著名史学家吕思勉称他“从来人君得国者,无如陈武帝之正者。”

出身寒门,是南朝南人第一个执政并称帝者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陈书高祖记》说他是汉太丘长陈寔之后,此说可信度较低,《南史陈本记》则索性直书:“其本甚微,自云汉太丘长陈实之后也”。

《南史·陈本记》记载陈霸先:“少倜傥有大志,长于谋略,意气雄杰,不事生产。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从“不事生产”这点看,家里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应该不是贫苦百姓出身,而是庶族地主阶层。

陈霸先和刘裕虽然都是出身寒门,但他俩代表的社会阶层也有所不同:刘裕是侨人(北人)杰出的代表,陈霸先是南人杰出的代表。当时的社会结构分为:侨人、吴人和南方土著,吴人和南方土著合称为南人。社会地位最高的是士族(侨人又高于吴人),其次是普通侨人和普通吴人,最下等的是江南土著。

陈武帝

东晋衣冠南渡之初,北方士族是过江龙,不得不取悦和依仗南方士族共同执政。近百年后北人的势力日渐巩固,桓温和刘裕又相继立功,声威大震,再也不以南人为意。宋齐梁三朝皇室都是北人,北人执政,将南人摈弃于政治势力之外,南人受重用的甚少。

陈霸先在广州就开始招揽罗致人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南人寒门军事集团,徐度、侯安都、周文育、陈茜、沈恪、杜棱等,都是南人。公元555年,陈霸先抓住时机,发动兵变,袭击杀死了王僧辩,重立梁敬帝,开始执掌梁朝国政。自东吴灭亡后,这是南人在东晋南朝第一次执政,代表了广大南方人的共同心愿,标志着南方人在政治上的崛起。

从村官到马上皇帝

一、早年经历

陈霸先家虽然在当地也算大户人家,但和士族相比,依然是“寒门”,所以干工作要从最基层干起,陈霸先第一份差事是当地的里司(村官,《水浒传》里晁盖也干过这个),后来还干过管油库的小吏。

陈霸先的第一个贵人是梁武帝的侄子萧映,萧映当时是吴兴太守,陈霸先给萧映当传令兵。因工作勤勉,陈霸先得到了萧映的赏识,萧映曾夸奖他:“此人方将远大”。

萧映调任广州刺史,陈霸先跟随赴任,这时陈霸先已官升中直兵参军,成了手握兵马的武将。期间,陈霸先屡立战功,官位也节节攀升,先做西江都护,后来又当上了高要太守。

二、南平百越

公元544年,广州爆发叛乱,广州被叛军包围。陈霸先率三千精兵,日夜兼程,火速救援,大败叛军。梁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特意派画师到广州,画下陈霸先的画像带回建康。不久,陈霸先的老领导萧映病逝,陈霸先十分悲痛,主动要求护送萧映的灵柩回建康。陈霸先的忠诚,引得梁朝上下嗟叹不已。

公元545年,梁武帝任命陈霸先为交州司马,领武平(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随新任交州刺史杨日票前往交州讨伐李贲。陈霸先运筹帷幄,举措得当,经过三年苦战,终于除掉了以李贲为首的地方分离势力,收复了交、爱、德、利、明等数州(约今北越全境)。这就是史书所说的陈霸先功绩之一“南平百越”。交州平定后,虽然陈霸先战功卓著,但还是原地不动,依然领西江都护、高要太守,只添了一个督七郡军事的军职。

三、讨灭侯景

公元548年,萧梁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乱,这就是历史著名的侯景之乱。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举兵反梁,十月渡江包围了台城(宫城)。侯景过江时兵不过八千,马不过数百。而当时台城尚有男女十多万,士兵二万多,各地援军奔赴到建康的三十万。虽援军云集,但没有统一指挥,又勾心斗角,成了隔岸救火。次年三月,侯景攻破台城后,纵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繁华的建康城尸横遍野,血流漂杵。梁武帝病饿死后,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大宝二年(551年)七月废梁简文帝萧纲,立萧栋为帝,十一月又废萧栋自立为帝。

经过侯景之乱,繁华的江南大地已成为人间地狱,江南文明已到了摧毁殆尽的地步。在此紧要关头,是陈霸先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护了华夏文明。

陈霸先得到台城被围的消息后,立即准备救援。当时的广州刺史元景仲,也是北魏降将,准备响应侯景。陈霸先当机立断,举兵对抗,元景仲兵败,自缢身亡。陈霸先迎梁宗室曲江侯萧勃镇守广州。没想到萧勃也是心胸狭窄之人,只想叫陈霸先帮他守住地盘,面对萧勃的威逼利诱,陈霸先痛哭道:“今京都覆没,主上蒙尘,君辱臣死,谁敢爱命!”没有办法,陈霸先只好投到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帐下,受其节制。

陈霸先被萧绎授为明威将军、交州刺史。此后近一年半时间,陈霸先与响应侯景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在南康一带展开了拉锯战,终于擒斩李迁仕,于大宝二年(551年)六月发兵南康,沿赣江北下。八月准备与萧绎部下都督王僧辩会师。由于陈霸先名声在王僧辩之上,故王僧辩心存畏忌。当时,王僧辩等荆州各军正好缺粮,情势不妙,陈霸先为表示诚意,迅速馈送三十万石给荆州军,这打消了王僧辩的顾忌,也为陈霸先赢得了威信。

大宝三年(552年)正月,陈霸先南路征讨大军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出发,这时已有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艘,水陆俱下,另有前军五千由骁将杜僧明统领,已抵达湓口(鄱阳湖入长江口)。二月,王僧辩等西路大军又从寻阳起行,在白茅湾与陈霸先会师。王僧辩与陈霸先登坛设誓,缔结了盟约。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了大决战,终于彻底摧毁了侯景暴乱势力,侯景被杀。经王僧辩、陈霸先等各路将士劝进,萧绎在江陵称帝,即梁元帝。陈霸先奉命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四、北逐逆虏

公元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陈霸先和王僧辩共同奉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为梁朝新的君主。这个时候北齐趁火打劫,送回了拘押多年的梁朝宗室萧渊明,并要求立萧渊明为帝。其目的就是立一个受自己摆布的傀儡皇帝,鲜卑人就会兵不血刃吞并梁朝。对此陈霸先坚决反对,而主持朝政的王僧辩却被北齐吓破了胆,废黜了萧方智,让萧渊明登基。王僧辩一意孤行,陈霸先苦劝无效。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陈霸先毅然起兵,突袭建康,杀死了曾经的盟友和儿女亲家王僧辩,萧方智重新登基称帝。陈霸先任大都督,总揽梁朝军国大事。

当时的梁朝四分五裂,危机重重。王僧辩被杀后,其余部起兵反陈霸先。淮南被东魏侵占,四川被北齐攻取。地方上还有王琳、萧勃等大小藩镇割据觊觎中央政权,高洋的北齐更是虎视眈眈。北齐分别于公元555年和556年,两次大规模的进攻梁朝。在危难关头,陈霸先尽显英雄本色,纵横捭阖,部署有方,平定了地方叛乱,特别是两次抗击北齐的巨大军功,让陈霸先声望如日中天。

梁太平二年(557年)十月,梁敬帝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陈霸先称帝,国号陈,是为陈武帝。陈霸先是名副其实的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的“马上皇帝”,称帝后也不得不奔波于疆场之上,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陈朝以姓为国号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陈朝是陈霸先在梁朝时的爵位为国号,但是梁朝封这个爵位的时候是纯粹的巧合呢,还是考虑到陈霸先的姓的呢,陈国的土地不在梁朝手上啊?

陈霸先在梁朝的时候,先封陈(国)公,再封陈王。

他的这个陈国,不是历史上的陈国,而是梁朝封给他的陈国,两次一共二十郡:

以南豫州之陈留、南丹阳、宣城,扬州之吴兴、东阳、新安、新宁,南徐州之义兴,江州之鄱阳、临川十郡,封公为陈公。

以扬州之会稽、临海、永嘉、建安,南徐州之晋陵、信义,江州之寻阳、豫章、安成、庐陵并前为二十郡,益封陈国。

另外,准确来说,南北朝时期这个偏安江南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陈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皇帝姓氏为国号的政权。比如赵魏韩这三晋国家(开国国君分别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除了赵魏韩这种典型代表,还有资深历史爱好者挖出了隋末起义领袖梁师都(公元571-628年)以自己姓氏建立的梁国(公元617-628年,共存续十二载)。

但是除了上述例子,中国历史上以姓为国号的实乃凤毛麟角,尤其是大一统的朝代,因此作为名气最响的陈朝,就自然而然的被大家认为是因其建立者姓陈(陈霸先),所以给自己的国家取名“陈”国。

然而,原因并非如此简单。我们看到,自魏晋以降,篡权者往往选用以下套餐:

晋升为王

汉朝除了宗室,爵位中原本最高的只有侯爵,没有公爵。曹操逼迫汉献帝封其为魏公,开了权臣封公爵的先河。后来曹操又晋升魏王,魏国有十郡封地,与汉朝一样有了文武百官,距皇帝仅一步之遥。再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公爵泛滥,晋升王爵成为篡位的必须步骤。

加殊礼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加九锡

这些礼仪本来都是皇帝对功臣的封赏和礼遇,却逐渐演变为篡位的标配。

这些殊礼的含义是:上朝时不用一路小跑、上朝可以穿鞋佩剑、赞礼朝拜时只呼官职不叫名字、赐予皇帝才有的九种礼器。而“加九锡”则成为了篡位的前奏。

禅让

禅让一样有流程,皇帝总共要下诏四次,前三次篡位者需假意逊谢,三辞而诏不许。至第四次方才筑封禅坛接受禅让。就是在第四次下诏禅让时搭一个台子,皇帝在台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正式地将皇位禅让给篡位者。篡位者这时还要表演出极不情愿的样子。只有受禅的戏做足了,才有利于稳定民心、巩固统治,不然就“名不正则言不顺”。

陈霸先前头几位先辈: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无一不是如法炮制。

陈霸先出身为吴兴长城下若里(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寒族,因平定梁朝侯景之乱,击败北齐,大权在握,从而取梁而代之。

在他接受梁敬帝萧方智禅让之前,被封为陈公、陈王,因此才以陈为国号。这与曹丕的魏、司马炎的晋、刘裕的宋、萧道成的齐、萧衍的梁、宇文觉的周、高洋的(北)齐、杨坚的隋(随)如出一辙。但陈霸先为何选择“陈”为自己的封地呢?

据《陈书》世祖本纪记载:

天嘉三年春正月庚戌,设帷宫于南郊,币告胡公以配天。辛亥,舆驾亲祠南郊。

这里提及的胡公是何许人也,陈文帝(陈蒨,陈朝第二任皇帝,陈霸先之侄)又为什么要亲自在南郊祭祀他,并将其与天相配?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此条下解释:“胡公始封于陈,故郊祠以配天”。引《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所载的典故:

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胡公,姓妫,名满,是虞舜(就是舜禹的舜)的后人,也称虞满,死后谥号“胡公”。胡公为周朝立下大功,且品德高尚,才识过人,又是圣君之后,故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他,封地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胡公即是陈国的第一任国君。陈国初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史称陈胡公。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后来子孙以国为姓,即成为陈姓的由来,陈姓子孙也尊胡公满为陈姓开山祖。

由此可见,陈文帝之所以祭祀胡公,无非是想和胡公“认祖宗、攀亲戚”。

我们再看陈霸先被萧方智封为陈公时的诏书:

且重华大圣,妫汭惟贤,盛德之祀无忘,公侯之门必复。是以殷嘉亶甫,继后稷之官,尧命羲和,纂重黎之位。况其本枝攸建,宜誓山河者乎?其进公位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陈公,备九锡之礼。

其实这里已经隐晦地解释了封陈霸先于陈的理由。盖因陈霸先出身寒微,“初仕乡为里司,后至建邺为油库吏”。在讲究门阀地位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身如此低下的陈霸先,甚为江南世家大族所不耻。为改变这种尴尬局面,陈霸先不得不抬高自己的出身,于是冒称颍川陈氏后裔。

据《南史》陈武帝本纪记载:

陈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姓陈氏。其本甚微,自云汉太丘长寔之后也。

而陈寔,其世系可追溯到胡公。自胡公开始,被周朝天子赐姓陈,其在陈地的子孙皆以国号为姓,后陈国亡于楚,胡公的裔孙陈轸曾担任楚相,封颍川侯,是为陈姓的名祖。

陈遗十代孙陈寔之后,颍川历代子孙多为朝廷显贵,如汉大鸿胪陈纪,魏司空陈群,魏尚书左仆射陈泰,晋太尉陈准等。

而陈霸先这样自称陈寔之后,就是将自己和胡公拉上关系,也就是表明自己乃虞舜子孙,这样本是低人一等的陈霸先一跃成为出身名门的贤君后人。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陈朝并非以姓为国号,而是因为(冒认的)祖先出自胡公,而胡公被封陈地,故此才选中陈为国号。而胡公也就自然成了陈朝历代皇帝拜祭的对象了。

最后,毕竟陈朝的国号与帝王姓氏相同,我们今天也无法认定陈霸先就没有想把自己的姓氏当国号的念头。但是陈朝之所以国号“陈”,却万万不是因为陈霸先姓陈,就用之以国号这么简单的。

另外霸王洗发水老板陈启源自称的祖宗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中药世家”的称号就源自这位死了1400多年的皇帝。可惜陈霸先是卓越的村官、武术高手、军事家、政治家,没一项跟中药沾边。?

吕思勉的赞誉

吕思勉和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他在《两晋南北朝史》说:“江陵既陷,建业复危,斯时之中国,几欲不国矣,梁任公曰'旷观我国之历史,每至群阴交构,蜩螗沸羹之际,则非常之才出焉',则陈武帝其人也。”“从来人君得国,无如陈武帝之正者”。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可能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话。到了封建帝王时代,“禅让”其实就是“篡位”。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形式夺取皇位的有曹丕、司马炎、刘裕、萧道成、萧衍、杨坚、李渊、赵匡胤等十多位帝王,同样是“篡位”,为什么吕思勉要说陈霸先得国最正呢?

前面提到了陈霸先是马上皇帝,他的天下不是靠着阴谋权术篡夺的,而是靠着枪杆子打下来的。当时梁末政局动荡,整个南方政权都处于危难之中,北方的鲜卑政权对梁朝虎视眈眈,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的君主,陈霸先还拘泥于封建的纲常伦理的话,难免会落得和梁朝共同灭亡的结果,遭殃的还是人民。所以陈霸先称帝,既是时局所迫,也是民情所需。

吕思勉说:“人君之责,在于内安外攘而已,当强敌侵陵,干戈遍地之际,岂可以十余龄之稚子主之哉?”陈霸先在梁末的历史大变局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对内荡平侯景,平定叛乱;对外抗击北齐,抵御外侮。和其他“篡位”的皇帝相比陈霸先更得人民拥戴,做皇帝更为名正言顺。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吕思勉先生编写《两晋南北朝史》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身处沦陷区的吕思勉高度评价陈霸先“克敌卫国”,“有存亡绝续之功”,显然是出于激扬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怀。

更多文章

  • 14世纪中国人的悲哀就是朱元璋这个乞丐上台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朱元璋屠杀功臣,明朝

    在以往的历史书写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常常被描写为一位从社会最底层经过长期奋斗,最终登上最高权力宝座,结束异族统治,恢复汉族“正统”,勤政清廉、励精图治乃至“治隆唐宋”的伟大帝王。元末群雄并起,征伐不断,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徐州的李二,赵均用,濠州郭子兴

  • 回纥和回鹘是什么关系?从回纥到回鹘是如何演变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回纥,回鹘,少数民族

    回纥和回鹘是什么关系回鹘(hú)就是回纥(hé),由回纥(uygher)改名而来。回鹘(拼音:huíhú;维吾尔文:Uighur/Uigur)又作回纥,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维吾尔族的祖先。主要分布于新疆,另外在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

  • 民国初期各军阀的代表人物及控制范围和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国军阀,民国政府

    导语:探究历史的真相,挖掘过去的故事,听老一辈讲述脚下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感受历史传达的厚重,用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历史,用心去聆听来自过去的声音,感受古人传达的智慧,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去讲述古代人的故事,把历史记录成文字,把文化汇集成语言,让历史的长河得以延续,让后人感受历史的进程,时间在往前推进,我们

  • 罗斯福为何力排众议,力挺中国入五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入常,斯大林,罗斯福

    大家现在都知道联合国有五个常任理事国,而中国很自豪地成为“五常”之一。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中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也是由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换来的。虽然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中国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来的却并非一帆风顺,而且差一点与之失之

  • 谁是秦始皇的皇后?为什么秦始皇终身未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的皇后,秦始皇,皇后

    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后是谁呢?是汉太祖刘邦的的妻子吕雉。你说还有天理吗?这还就是事实。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不是秦始皇嬴政吗?没错!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中国最强权人物之一,号称“千古一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从出生到统一六国,五十岁在巡游途中去世

  • 历代重复年号一览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重复年号,年号

    我们在翻阅古籍文献的时候,其中很多都会涉及到古代的年份时间,然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公元纪年又是1582年罗马颁行的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开始的一种纪年法,这种纪年法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而古代一般都是采用年号纪年的方式。不过,古代的皇帝何其之多,他们使用年号的时候,会不会有重复的现象出现呢?在古代,没有公元

  • 中国历史上母仪天下的女人——著名的十大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皇后,母仪天下

    那些在史书里留下笔墨的皇后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皇后,中国历史太长,朝代太多,几千年,估计专业人士也不敢具体确定有多少位,我们现在知道的都是古人有记录的,也许还有没记录的,有的皇帝有一任皇后,也有好几个皇后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皇后的人数是远远多于皇帝的,有的美貌,有的智计无双,有的贤良淑德,有的手段残

  • 朱厚熜为何不选绍治,选择了嘉靖这个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绍治,嘉靖,年号,朱厚熜

    明清时期,年号已经成了一个皇帝的代名词,比如清初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明朝的崇祯皇帝、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明朝的嘉靖皇帝是一个比较富有争议性的皇帝,他在明朝皇帝之中在位时间仅次于他的孙子万历皇帝,他数十年不上朝,却也能将朝政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从嘉靖朝开始,明朝已经渐渐地有了灭亡的迹象,吏治腐败、

  • 史上最成功的枪手 出身贫寒后位极人臣成为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宰相,马周,唐太宗

    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那就是人头落地,有的甚至还会连累到自己的几代家人。所以当皇帝容易,想要当好人臣那可是一门相当大的学问了。而纵观我们漫长的历史,要找到一个能即能处理好和皇帝的关系又能得到手底下人敬服的人就少之又少了,有的能得到皇帝认可,但底下骂声一片。有的支持率很高,但皇帝却对他们咬牙

  • 南宋李嵩:最早的西湖写生图《西湖画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湖写生图,西湖画卷,西湖,西湖古画,西湖名画

    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想留住场境的最直接方式是提笔作画,众多古代画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画作,详细描述了跟今天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堪称“人肉相机”。在众多的“人肉相机”中,李嵩是出色的一位。西湖图(局部)南宋李嵩上海博物馆藏李嵩《西湖图卷》,纸本墨笔,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