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有望成为南宋中兴之主,无奈做了逃跑皇帝的孝顺儿子
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脱脱等《宋史·孝宗纪赞》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
前言
公元1194年6月28日,宋孝宗赵昚(音shèn)在重华殿逝世,终年68岁。
宋孝宗赵昚是南宋的第二个皇帝,也是南宋历史上最强势的皇帝,由于赵构儿子早逝,他就被立为太子。更关键的是,他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德芳的后人,这意味着皇位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系。他虽然不是高宗赵构的亲生儿子,但他继位成为皇帝后,却始终把太上皇赵构当成亲生父亲孝顺,把吴太后当成亲生母亲供养,小事同父母商量,大事听父亲决断,有时哪怕是太上皇的一些无理要求,他也想方设法给予满足,为此甚至不惜得罪满朝文武。宋孝宗继位之初也是豪情壮志,他发展经济,文化,改革财政和货币制度,给岳飞等人平反,并发动了北伐战争,希望能够收复失地。虽然最后因为高宗的等人的阻挠和主战派人才凋零等内外不利因素,最终中兴大业付诸东流,但是他为重振皇权,发展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容抹杀的,他是一位有作为的中兴之主。
赵昚是赵构的养子,他是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早年被赵构收养宫中,但是他并不是赵构唯一的养子,赵昚因为深知自己有幸被赵构从高祖众多后代中选中而一跃成为储君,从此对赵构感恩戴德,视如己父。
一:孝宗为何会被后人称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呢?他在位期间都干了什么?
首先,起用主战派将领张浚
孝宗即位之初,面对赵构留下来的烂摊子,他一手抓科举考试,选拔一些新官员来对抗朝廷中的守旧派;一手抓财政,充实国库,为日后的大动作积聚财力。
另外,宋孝宗赵昚不但不逃跑,而且坚决主战。他一登基便为岳飞的死平反,表明自己主战的决心。而且他还启用了主战派的重臣张浚,张浚这个人在岳飞冤死的事上虽然是个小人,但他毕竟是个主战派老臣,据说宋孝宗一直很敬重他,于是将张浚抬了出来,聚集朝廷中主战派的力量。
▲隆兴北伐
其次,进行隆兴北伐
金主完颜亮死后,金国出现了内乱,宋孝宗一直认为这是恢复北方的好机会。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为了防止朝中的守旧派干涉,跳过了三省和枢密院,也就是宋朝的行政机构和军事机关,直接给张浚下达军令,对金不宣而战,进行北伐。
这场战争的初期,大宋军队攻克了灵璧(今安徽宿州),获得了一些战果。但很快前线内部出现了矛盾,使得宋军在灵璧全线溃败,史称“符离之溃”。而朝廷中的主和派抓住这个由头起势,再加上有太上皇赵构的支持,最终张浚被罢免,后来死在了离京路上。隆兴北伐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宋孝宗的凌云壮志至此也坠入了深渊。
▲描绘隆兴和议的画作
二:宋孝宗的凌云壮志为何会惨淡收场呢?
这一切还要归咎于赵昚的性格太“孝顺”,太软弱。主要体现在对朝政和军事两个方面:
1、朝政方面
赵昚不仅心怀大志,而且极为孝顺,金军退去之后,家事国事政事堆积如山,高宗赵构不胜其烦,欲将大位传于太子赵昚,赵昚几次推辞不受,直至明了高宗的的确确不想再做皇帝才继任,庙号孝宗。禅位之时,大雨滂沱,延礼已毕,高宗迁往德寿宫,孝宗脱下礼服,扶着高宗的轿子冒雨相送,走出宫门仍不止步,直到高宗命令左右拉住皇帝,孝宗这才回宫。
宋孝宗登基之后,赵构成了太上皇,迁居了皇宫北边的德寿宫。然而太上皇赵构虽然退位,但却丝毫没有放弃皇权的意思,不仅大肆扩建居住的德寿宫,而且日常花销巨大,每个月高达四万贯,相当于朝中大臣最高月俸的100倍。孝宗对他依旧百依百顺,高宗喜欢古玩字画,孝宗便不惜用高价为其购买。
光是花钱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孝宗任命的宰执等高级官员,必须要去德寿宫听太上皇的“圣训”,他命令宰相率领百官每月两次前往德寿宫拜见太上皇,自己则是每月四次独自参拜。这俨然是大宋朝的另一个权力中枢,而赵构这个太上皇几乎成了另一个皇帝。天无二日当两代君主同堂时赵构条件最高的太上皇
此外,对于朝政议事,但凡太上皇给出的意见,孝宗一律遵从,不予反驳。高宗大寿之时,孝宗更是注重仪式和排场,以慰太上皇之心。
▲史浩(1106年10月4日1194年4月27日)
宋孝宗面对这一切,一味妥协。当初帮孝宗登上皇位的宰相史浩上奏,说太上皇赵构在德寿宫私自酿酒,而且宫外的运粮船还插着德寿宫的旗帜直接运到德寿宫。
根据宋朝的榷酒制度,私自酿酒是违法的,而太上皇不仅私自酿酒,运到他那的粮食还直接不交税,完全是目无法纪。史浩想让孝宗管一管,结果孝宗不敢管,太上皇赵构听说了反倒不依不饶,特意送了孝宗一壶酒,上门写着“德寿私酒”,简直就是挑衅。而孝宗竟然闷声把酒喝了,气得史浩辞了官。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
2、军事方面
当初孝宗跳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张浚下达北伐的命令,就是为了不让太上皇赵构知道此事。
赵构得知之后,果然大发雷霆,立即把孝宗叫到德寿宫,让他立即召回张浚。孝宗不敢反驳,就一直沉默应对。结果当前线北伐的宋军遭遇“符离之溃”后,太上皇立即借机发作,指派主和派代表汤思退组织与金议和,最后在隆兴和议中,由于太上皇的干预,导致汤思退全盘接受了金国的领土要求。
▲汤思退(1117年1164年)
宋孝宗的北伐恢复山河的凌云壮志,成为梦幻泡影,他也不得不忍气吞声说了一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
直至1187年太上皇赵构崩逝,赵昚哭晕在现场,要为赵构服丧三年,让太子赵惇主政。再后来,赵昚索性放弃了自己,直接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赵惇,自己继续为赵构服丧,这种孝顺程度,在中国古代皇帝中,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后人赐了他一个“孝”字,真可谓实至名归。
孝宗一脉绝嗣
赵德芳的第六世孙宋孝宗赵眘孝宗原来有四个儿子,长子赵愭在乾道元年(1165年)被立为皇太子,但是在乾道三年(1167年)就去世了,年二十四岁,追谥庄文太子。虽然赵愭留下一个儿子赵挺,可是于乾道九年(1173年)也因病夭折,无后,孝宗长子一系绝嗣。
孝宗次子赵恺,是庄文太子的同母弟,按道理说庄文太子去世后就是他继任太子,但是孝宗因为赵恺为人过于忠厚温和,不宜当皇帝,所以改立其弟赵惇为皇太子。赵恺在乾道七年(1171年)进封魏王,兼判宁国府,淳熙元年(1174年)改判明州(浙江宁波)。淳熙七年(1180年),三十五岁的赵恺在明州去世,身后有两个儿子赵摅、赵抦。赵摅早夭,赵抦长大后任耀州观察使、昭庆军节度使,先封嘉国公后晋吴兴郡王。开禧二年(1206年)赵抦去世,他的独子赵垓则早在三岁时就夭折了,所以孝宗次子一脉最终也绝嗣。
孝宗第三子赵惇,乾道七年(1171年)被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孝宗内禅登基为帝,即宋光宗。光宗只有两个儿子,长子赵梃很小时候就去世了,也没后代,次子即宋宁宗赵扩。宁宗虽然有九个儿子:赵埈、赵坦、赵增、赵觌、赵埛、赵圻、赵墌、赵垍、赵坁,但是他们都于幼年时夭折了,只能先后收养宗室子弟为嗣子,承袭皇位。所以在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宁宗驾崩后,孝宗第三子这一系也绝嗣了。
孝宗第四子赵恪,在孝宗还是高宗养子的时候就夭折了,没有后代,所以孝宗第四子一系也是绝嗣。
这样,虽然孝宗有四个儿子,亲孙子也有五个,曾孙超过了十个,但不是无后就是幼年夭折,搞得南宋皇帝中最有作为、最富进取之心的孝宗皇帝居然在三代之后血脉断绝了,这对于孝宗来说,是最残忍的事情,虽然他本人生前并不知道自己会绝嗣。所以皇帝不好色固然是美德,但是对于江山社稷未必是好事。
孝顺皇帝的不孝顺儿子和一个骄横蛮悍的儿媳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孝顺的帝王,南宋的中兴之主,最后以“孝”为谥号的皇帝,却教育出一个极不孝顺的儿子,和一个骄横蛮悍的儿媳妇。宋孝宗和儿子宋光宗的关系也随着他们身份的转变而转变。孝宗在位后期,因为看三儿子赵惇最像自己英武不凡,因此直接跳过二儿子立赵惇为太子。他儿子宋光宗赵惇当太子前后,表现得勤奋好学、谦恭有礼,可是当父亲退位成了太上皇,自己当了皇帝后,态度就来了个大转变。最初几个月,他还像宋孝宗侍奉高宗赵构一样,每个月4次向父亲问安,偶尔还能陪父亲宴饮,聊天。但是没多久他就烦了这种“例行公事”,忍受不了这种“做作”,托词回避了,连出去游玩也不叫上父亲。宋孝宗是极重感情的人,儿子连正常礼节都不履行了,心中十分郁闷。到了最后,发展到儿子一年多不去见父亲,这种行为,在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古代,可以说是大逆不道。朝野上下,宫廷内外,乃至市井里巷,对皇帝的不孝之举更是议论纷纷。临安太学生写诗讽刺皇帝的行为,朝廷近百人也上书要求皇帝履行做儿子的义务,多去看看太上皇,而赵惇不为所动,依然故我。让孝宗皇帝很是伤感。一天,宋孝宗赵昚登上高台,看到偏僻的小巷子里一些小孩玩耍,一个小孩吵架不赢,想找帮手,脱口而出“赵皇帝来,赵皇帝来。”赵昚一听,不禁自言自语道:“我喊他尚且不到,你喊,简直是白费力气!”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孝宗因为将大位传于三子,对二子深怀愧意,就想等光宗百年之后将大位由二子的儿子来继承,光宗知道后大为恼火,自此对待孝宗更加冷漠无情。朝臣看不下去,纷纷辞官抗议,未得光宗许可。
儿子不孝已经让前皇帝,现在的太上皇伤透了心,可是偏偏又遇到了个不省事的儿媳妇。宋光宗的皇后李凤娘不但独霸后宫,十分残忍的杀害其他贵妃如贵妃黄氏等,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有一次,宋光宗就因为在洗手的时候,看到端盆的宫女手白,多看了两眼,不久之后,光宗就收到了皇后送来的食盒,打开看时,竟然是那个宫女的双手。光宗的精神彻底崩溃,到最后竟然发展到长期生病,总是疑心有人害他,无法处理朝政,大权落入李后手中。李凤娘掌握朝政却对权利毫无兴趣,她掌握朝政的唯一作用就是给她的娘家人捞好处。她封娘家三代为王,一次回娘家拜家庙就推恩亲属26人,封使臣172人,创造了南宋以来外戚的记录。李凤娘当太子妃的时候,就不断的在高宗,孝宗和太子之间拨弄是非,搞的祖孙三代关系紧张。后来当了皇后就更加无所顾忌。不断挑拨皇帝和太上皇的父子关系,在立储问题上,更是毫无皇后的风范。宋孝宗的皇后谢氏一次曾经劝李皇后要注意宫廷礼仪,不料李皇后竟然讽刺太后道“我与官家是原配夫妻,”讽刺谢太后不是原配皇后,是后来才由贵人升上的皇后,当时孝宗皇帝就很愤怒,非要废了这个皇后,最后她撒泼才算过关。皇帝立储是国家大事,按照制度当然要经过太上皇首肯,否则是通不过的。宋光宗赵惇和李凤娘想立自己的儿子,但太上皇鉴于自己的失败经验,犹豫不决。一次家宴上,李凤娘又向太上皇提出立儿子嘉王为太子的要求,赵昚当时表示不同意,李凤娘勃然变色,大声质问道:“我是你赵家三书六礼明媒正娶来的,嘉王又是我亲生的,为什么不能立为太子?”儿媳这样撒泼、要挟,让以孝著称的公公蒙受了奇耻大辱,在儿子和儿媳的轮番攻击喜爱,宋孝宗赵昚当天晚上就一病不起,不久抑郁而终。可是就在父亲离世之时,儿子还不相信父亲已死,还以为太上皇要谋夺他的皇位,连丧礼都不主持和出席,也不服丧,仍然安居深宫,宴饮如故。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当然,光宗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父亲去世时他也被皇后气的病情时好时坏,疑心病更加严重,任由皇后擅权。已经引起了群臣的不满。孝宗生病时,群臣几次要求他去看望生病的父亲,他都愿意去。有一次,光宗终于答应去看父亲,可是一到李皇后的宫中就改了主意,大臣拉住他的衣角请他过宫去看看父亲,却被皇后呵斥,“这里是什么地方,你们这些秀才难道不怕被砍了驴头吗?”大臣只好大哭而出。孝宗死后,群臣已经无法容忍这个有疑心病的不孝皇帝和泼妇皇后的作乱,纷纷上疏自求罢黜,居家待罪,“举朝求去,如出一口”,就连各地的百姓都对皇帝的不孝行为大为不满。当百姓和百官听说皇帝连亲生父亲的丧礼也不参加,依然在宫中吃喝玩乐的时候,他们的愤怒达到了顶点,人们的愤怒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来,曾经藏在心里的愤怒,如今“勃勃然怒形于色矣”。群臣在此事发生前只是私下里议论,而如今则个个“嚣嚣然传于道矣”。
一个至情至孝的的中兴之主却遭到了儿子这样的对待,举国上下一片哗然。嘉王赵扩在大臣赵汝愚、韩侂胄等人的拥立和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即位,主持完宋孝宗的丧礼后即刻登基,宋光宗成了太上皇,而此时的他还蒙在鼓里,他知道后拒绝接受朝见,也不肯让出皇宫,被废弃的李氏也一再撒泼,但是最终也是无可奈何,曾经的不孝行为终于落到了自己的身上。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表率,父慈则子孝,父孝子亦孝。然而,从宋孝宗赵昚和宋光宗赵惇这对父子身上,我们似乎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了。
【参考资料】
《南宋史稿》
《宋史》
《宋史卷二十四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