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兄弟角色二度互换:明英宗与明代宗的恩怨情仇

兄弟角色二度互换:明英宗与明代宗的恩怨情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968 更新时间:2023/12/26 4:26:04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是俩兄弟,两人虽说是同父异母兄弟,但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默契度都是非常高的;朱祁镇少年继位,而朱祁钰成为郕王;一个君王,一个亲王,不过两人依旧是不分彼此,朱祁镇出京巡游时,京城大小事务往往会交给郕王来打理,久而久之,郕王开始在朝中拥有了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

不过英宗朱祁镇是嫡子,郕王朱祁钰是庶子,嫡庶之分,在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思想中,也使得两人的人生走向不同,郕王对于自己庶子身份很自卑,他从未眼馋宫殿那尊龙椅,朱祁钰认为不被哥哥朱祁镇猜忌就实属万幸了,但是有时人生偏偏就是这么戏剧性,牢牢把握皇位的人,因为一些事件而痛失民心,而一直没有想过坐上皇位,却被推上了九五之尊。本篇文章,讲述一下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那些恩怨情仇。

兄弟二人地位,因土木堡之变而改变

自从朱元璋开始,就定下了“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以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大明帝国是何等刚强、骄傲、自豪,但土木堡之变却一直是大明的一个耻辱,大明王朝积攒近百年的国家精锐部队,竟然在土木堡一带被北方游牧民族来个彻底围歼,精锐尽失这还不算什么,最为关键的是大明天子(朱祁镇)也被游牧民族给掳走。

在古代王朝,天子就相当于百姓的君父,君父被掳走并百般羞辱,这对大明的百姓而言是何等的屈辱,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事情。北京保卫战中,大明军队的士气很明显的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制,而压制的主要方法就是羞辱明英宗朱祁镇。面对如此情形,大明朝廷开始讨论,如何解决这次事件?而朝中一些大臣认为:“此刻瓦剌军队势强,应立即迁都做好打算。”而支持开战的大臣们认为:“大明不可重蹈南宋的遗憾,应该战到最后。”朝堂上双方争吵得脸红耳赤,彼此都有自己的见解。

于谦坚持死守皇都,发起京城保卫战

这时候,于谦主动站了出来,他坚定地认为大明不可迁都,一旦迁都南方,根据历史经验,北方一定守不住。在于谦的坚持下,大明王朝决定死守皇都,在上内阁官员的支持下,于谦被火速提升为兵部尚书,由他来负责北京保卫战的军事行动。

于谦掌握兵权后,他需要处理的就是君主的问题,就是统帅问题,毕竟国不可一日无主,军中必须由统帅坐镇;被掳走的英宗一时半会是回不来北京,那么要稳住京城的局势,就需要扶持新皇帝,不然这会影响到北京保卫战的士气发展。于谦抗击瓦剌为大明续命200年8年后被抄家问斩

于是内阁一干官员进见孙太后,内阁首辅等人把目前的处境和无帝的弊端,告诉孙太后,孙太后思考许久,提出一个要求:“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必须为太子。”内阁官员等人答应,接下来就是去做郕王的思想工作。

朱祁钰临危受命,成为明朝皇帝

原本以为朱祁钰会很乐意接受皇位,但朱祁钰一听要自己接替皇位就坚决推辞,他的理由是自己是臣,哥哥是君,哥哥还安康,自己怎么能够夺哥哥的位置;朱祁钰的态度影响着大明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内阁官员们苦劝许久依旧效果平平,最终只能请出孙太后来劝说,后来历经一系列风波,朱祁钰最终答应了继承皇位,同时也答应立朱见深为太子,于是大明皇帝变成了朱祁钰。

北京守卫战,景泰帝功劳卓越

朱祁钰登基为帝,年号景泰;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下诏书命令各地的边关守将不可以听信瓦剌的借口;而瓦剌人原本就想着用大明皇帝的名头来骗钱骗粮,不过各地的边关都把城门封的严严实实,最终瓦剌大军来回折腾几次都一无所得。

瓦剌首领也先气的要杀掉朱祁镇,最终还是在弟弟的奉劝下,也先才忍下心中的怒火没杀朱祁镇,瓦剌大军开始整合军队开始奔向北京,他们认为只要北京一沦陷,那么大明就基本上完蛋了;不过当瓦剌大军来到大明北京城门口时,他们看到的是一片浩浩荡荡的大明军旗,而北京城门口上站着一片一片的士卒,也先十分的奇怪,大明的精锐不就已经被击败了,这怎么还有如此多是军队。

其实北京的这些明军队,是于谦火速调集周边的备倭兵前来勤王的,不仅如此,北京周边被于谦下令挖了无数个壕沟和绊马栓,而城门上的大炮也是齐刷刷地对准城外,这时候的明朝京城武装到牙齿,真正做到固若金汤。

瓦剌大军最初不信这个邪,他们开始进行多轮攻城战,但是几轮下来,瓦剌大军横尸遍野,而明军由于战术得当,伤亡几乎忽略不计,这使得也先血气上脑,他情绪激动的命令让所有大军强攻,然而,这次声势浩大的进攻也并没有讨到任何的好处,甚至阵亡更加厉害。

明代宗不怕要挟,瓦剌被迫撤军

气急败坏之下,也先让人把明英宗带出来用绳子捆住他的手,然后把他脱光,让部下去逗玩他;大明皇帝被游牧民族羞辱,无数的大明军士十分的悲痛,士气下落极快。于谦看到这个问题,迅速上报给代宗朱祁钰,而没等一个时辰,明代宗朱祁钰一身戎装的走上了北京城墙,他巡视城墙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到来让士气低落的明军开始士气高涨。

而明代宗对话瓦剌,他呼道:“瓦剌投降归还皇帝,大明将免尔等一死,瓦剌不降,大明将斩杀你们于北京城下。”这句话虽然对振奋士气很有帮助,但对明英宗却是十分危险,或许这是朱祁钰的小心思,也或许他单纯地认为大明就应该硬气、有血性。最终瓦剌拿朱祁镇要挟大明不成,在损失巨大的情况下,无奈从大明京城退兵,而明英宗朱祁镇又被他们带回到了瓦剌;大明朝廷又恢复了和平安定。

明代宗朱祁钰的错误之路

明代宗朱祁钰在任期间大多数政见和措施,都是非常到位和优秀的,但是他这一生太过执着两件事,这两件事他没有处理好,直接导致事情发酵后,明代宗朱祁钰无法挽回局势。这两件事,一件就是对待归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另一件,就是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而执着的要立自己儿子朱见济。那么这两件事的错误点到底在哪里呢?

明英宗朱祁镇归来

瓦剌也先,已经看出了英宗对瓦剌没有任何用处了,他原本是打算杀掉英宗;不过瓦剌帐下的谋士告诉他:“杀掉他太过可惜,还不如放他回去,让他去和大明皇帝斗争,削弱明朝实力”瓦剌也先一想也是十分有道理,如今的大明成为瓦剌的最大威胁,如果自己放朱祁镇回去,那么他还能够搅动大明的政治局势。

又或者,朱祁镇掌握皇位后,那么对瓦剌也是利大于弊,如果真杀了朱祁镇那就彻底和大明王朝结下了梁子,成为其死敌,这是,也先不愿意看到的,况且,朱祁镇在瓦剌的一年,与也先建立了良好的私人感情,总之,朱祁镇最终安全地回到了大明王朝。

朱祁镇拒绝接受皇位,却被监禁

不过此时的朱祁镇,对当帝王已经失去了兴趣,甚至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但是朱祁镇的归来却让朱祁钰陷入了困境,首先自己不可能让出皇位,但如果不妥善处理好朱祁镇,那么朝中的大臣都会认为自己忘恩负义,于是朱祁钰就搞了一出禅让仪式,他主动把皇位交还给哥哥朱祁镇。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就算朱祁钰肯,大明百姓和官员们是不肯的,一个被游牧民族给掳走的皇帝,谁能够相信他?朱祁镇自己也明白现在的处境,几次禅让仪式,朱祁镇坚决地将皇位推给弟弟;但是按道理来讲,朱祁镇做得已经很好的,那么朱祁钰是不是也应该让哥哥过得舒服点。

然而,朱祁镇的生活反而被监禁起来,他入住的南宫,周边的树木都给砍光(害怕其逃跑),并且军队把这里防守的严严实实,甚至朱祁镇的日常生活都成问题,一时间不得不靠钱皇后作女红,换得生活费,勉强度日,朱祁镇住进这里,就感觉到一种羞辱和嘲讽,同时心里也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朱祁钰要立朱见济为太子

明代宗一直想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当时孙太后和内阁都要求必须立朱见深;于是朱祁钰就和朝臣、宦官们开始了换储的一系列努力,虽然说自己也差点成功,但是天不遂人愿,朱见济还没当上太子就病逝了,朱祁钰整个人都垮了,不过因为这件事,朱祁钰彻底失去了人心。

夺门之变,兄弟角色二度互换

朱祁钰在失去儿子朱见济后,悲愤之下感染了重病,于是一些大臣们就开始把目光看向了南宫的那位先帝,石亨是个投机分子,他借着探望的机会看到了代宗病况十分严重,于是他就联合了几个同僚开始迎接朱祁镇夺权。夺门之变进行的十分的顺利,基本上锦衣卫、军队都没有插手,他们也认为,不管谁成为皇帝都是朱家的子嗣,他们效忠就行了,于是夺门之变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完成了。

而大臣们对昨晚的事情一无所知,他们准备上早朝,但是走到大殿就听到了徐有贞的大喊“太上皇复位了!”这声吼把大臣们的困意都给驱散了,大臣们赶紧进殿朝拜。而下朝后,朱祁镇来到弟弟朱祁钰病榻前,明史上的记载,朱祁镇只是和朱祁钰说了一些话,之后朱祁镇就把他监禁起来,直到朱祁钰后来病死,两人的恩怨情仇才正式结束。

结尾

朱祁钰一直小心翼翼,对于皇权从来不敢奢望,一直做好自己是臣弟,是臣子的角色;然而,当朱祁镇被俘后,国不可一日无主,朱祁钰被推上了政治的舞台,此时的朱祁钰,或者真的是为大明而努力的,正是朱祁钰和于谦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成功,才挽救了大明江山,避免了再一次“靖康之难”,避免了割据江山。

朱祁钰对大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权力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权力欲望本来不大的朱祁钰,在尝到甜头后,就打起了皇位的主意,虽然他已经是皇帝,但哥哥的存在一直是个威胁,而朱见深还是太子,于是,朱祁钰就铤而走险,为了权力而忘记了亲情;这两个错误也导致他失去了民心。

《女医明妃传》黄轩饰演明代宗朱祁钰

“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后蜀花蕊夫人在《宫词》中的一首诗,描述了封建王朝宫廷里的斗争,明朝景泰帝朱祁钰的坎坷经历是这首诗最悲情的注脚之一。

因为时局的变化,本无意于皇位的朱祁钰被推上历史的舞台,接替了他兄长朱祁镇的皇位。同样因为宫廷斗争,身患重病的他又被兄长赶下台。

景泰去世后,受到了诸多压制,就连他生前在昌平营造的陵寝也被捣毁,景泰帝被葬于海淀的金山陵园。如今,景泰陵成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位于海淀金山陵园的明朝景泰帝的陵园:景泰陵

得重病后被英宗夺位死后谥“戾”

和兄长比起来,朱祁钰颇具治国才能。但是,在处置帝王家事时,他却处理得不太周全。

明朝的第一家庭本来是达成这样的利益平衡:英宗安居南宫,衣食无忧,不预朝政,景泰帝居帝位,但不易储君,百年后仍传位给侄子皇太子朱见深,使帝位的传承重回英宗一系。

但景泰帝认为“父有天下必传于子”,在帝位巩固后便开始打破这一平衡。他先是禁锢英宗,不得与外界接触,时刻监视,在生活上也缺乏关照,使英宗过得有些窘迫。

然后又不顾朝臣的反对,改易储君,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皇太子,在见济夭亡后仍拒绝复立见深为太子,失去了缓和矛盾的最后机会,为自己种下了苦果。

后人无法推测出景泰帝心中的真实想法,不少历史学家对景泰帝的做法持批评态度。但是,会不会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在景泰帝内心里,对这位差点葬送了祖宗基业的兄长极度不满,这才连兄长的生活都缺乏关照呢?

当然,景泰帝还是比较厚道的,给事中徐正为了讨好景泰帝,曾密奏把英宗和故太子朱见深迁到山东沂州软禁起来,景泰帝听后很是愤怒,立刻将其贬谪云南,他想用严惩来警告那些奸佞小人,做到了“谗间之言罔入”。

景泰七年的年底,景泰帝得了重病,朝中以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奸佞为首的一股暗流在涌动。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日,他们聚众打破南宫的宫墙,拥英宗夺东华门而入紫禁城,政变成功,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据说,景泰帝听闻英宗复辟后,连说“好,好”,精明的他,对自己的悲剧结局已经很清楚了。

英宗复位后,在奸佞们的挑唆下,开始了一系列的倒行逆施,杀害了忠正刚直的大臣于谦、王文,为王振平反,废景泰帝仍为郕王,移居西内永安宫。

英宗还指斥景泰帝“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往彰闻,神人共愤”。二月十七日,景泰帝去世,死因不明,据《病逸漫记》说:“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

景泰帝的皇后汪氏,顺天府人,正统十年为郕王妃。景泰帝即位后被册封为皇后。汪皇后为人善良,念及死于战争中的军人和平民暴骨荒野甚是可悯,特令官校予以安葬。

景泰三年,景泰帝欲改易储君,汪皇后力执不可,汪皇后触怒了景泰帝,后位随即被废。景泰帝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又立太子的母亲杭氏为皇后。

景泰帝去世后,英宗令景泰帝的贵妃唐氏等妃嫔殉葬,还打算让被废的汪皇后殉葬,幸得大臣李贤劝解才作罢。

不久,英宗令汪皇后迁回郕王府,降为郕王妃。恢复了皇太子地位的朱见深知道汪皇后因为反对改易储君而丢掉了皇后的位置,非常感激她,对她十分恭敬。

汪皇后迁居郕王府时,朱见深又在英宗面前为汪皇后说好话,允许她把在宫中的所有用品带出宫去。

汪皇后和朱见深的母亲周氏相处得很好,常常入宫探望周太后,得以叙家人之礼。某次,英宗问太监刘桓:“我记得我曾经有一个玉玲珑的腰带,怎么找不到了?”

刘桓说,被汪氏拿走了。英宗派人去索要,汪皇后将玉玲珑腰带扔到井里,对来索要的人说,腰带没有了,找不到了。然后,她又对旁边的人说,我夫君当了七年天子,难道不能拥有这区区几片玉么?

可见,汪皇后虽被景泰帝废黜,但还是很维护已故夫君的尊严的。不过,明英宗后来就借故罚没了汪皇后的全部财产。

正德元年(1506),汪皇后去世。当时的明武宗召集大臣商议祭葬的礼仪,大学士王鏊建议说,按照王妃的规格安葬,但是按照皇后的规格进行祭祀。

武宗表示同意,于是,汪皇后终以嫡妻的身份与景泰帝合葬景泰陵,被谥为贞惠安和景皇后。

皇后在皇帝生前就被废,去世后却仍以嫡妻的身份与皇帝合葬,不要说在明朝历史上是仅有的,就是在中国这五千年历史上也是独此一人。

景泰帝不仅被降为郕王,去世后还被加恶谥“戾”,是终身为恶,死不悔改的意思,称郕戾王。成化年间虽被恢复帝号,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比起明朝皇帝普遍十七个字的谥号差得很多,且没有庙号,在礼仪上无疑是被贬抑的。

直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景泰帝才有了庙号:代宗,同时被追加十七个字的全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景泰陵外墙

寿陵被毁草草葬于金山陵园

早在景泰七年二月,肃孝皇后杭氏去世,景泰帝即命在昌平营造寿陵,又为寿陵设五十守陵户,并改武成中卫为寿陵卫。六月,葬杭氏于寿陵。寿陵建筑雄伟,明楼高耸,可与长陵、献陵媲美。

英宗复位后,于天顺元年(1457)五月,派工部尚书赵荣率长陵等三卫官兵五千人,将寿陵捣毁,仅余空荡荡的玄宫(地宫),留下了“景泰洼”的地名。

直到一百多年后,生前没来得及营造陵寝的光宗朱常洛(在位仅29天)被葬入寿陵所遗的玄宫,“景泰洼”才被庆陵这个新地名取代。而杭氏灵柩的去向,文献缺乏记载。

景泰帝去世后,以亲王礼被草草葬入金山陵园,与许悼王及怀献世子园寝共处。起初的景泰陵非常简陋,它能有后来的规模,与当时朝廷官员的努力有关。

景泰帝身后凄凉,朝野上下为其平反昭雪的呼声不断。身为未入流小官的荆门州训导高瑶冒死上书朝廷,要求追复景泰帝谥号,为其恢复名誉。

宪宗朱见深终于在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下诏恢复景泰帝号,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

但实际上仅对陵寝略加增饰,陵宫建筑仍按王陵的级别覆以绿瓦,陵碑也是按王陵之制立于陵宫门外偏东的位置,徒具帝陵之名,实际上仍是王陵。

嘉靖十五年(1536)三月,明世宗拜谒景泰陵。同样是以藩王身份继承帝位的世宗自然对景泰帝多了一分同情,他认为景泰陵全然不符合帝陵体制,命改易黄瓦。

又认为陵碑偏置门左且无覆盖,也不是帝陵的体制,十一月,命在陵门之外、大门之内的正中位置建陵寝碑亭,移陵碑于亭中,使之略具帝陵之制。

直至明亡,景泰陵再未改建增饰,成为明代陵墓中的一个特例,故而后人乃有“景皇帝陵在帝与王之间也”,成为最独特的帝陵。

景泰陵在盛时是什么样子呢?结合梁份的《帝陵图说》和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等文献和现存的建筑遗迹,可对陵寝面貌做如下合理推想:景泰陵陵宫朝南向,后以金山为来龙,前以玉泉山为朝案,略具风水吉壤格局。

陵门外参天松柏夹道,陵门两侧左右分列宰牲亭、祠祭署、内官房。陵寝内分为三进院落,整个陵寝呈前方后圆状。景泰陵未砌宝城,未建明楼,加上地势偏侧,规制狭小,气脉不佳。

终明一代,景泰陵的规制都在帝与王之间,而且始终未上陵号,名虽称陵,却远未达到帝陵的标准。

景泰陵的外墙,祭祀典礼与帝陵一致

景泰陵的玄宫(地宫)制度文献从未语及,据当时的玄宫制度推测,应该是三主室二配室三壁龛的五室玄宫。

即前、中、后三室依次排列,呈十字形,中室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配室,后室的后壁和左右两壁各有一个壁龛,平面布局和十三陵的定陵一样,但要小得多。玄宫前室摆放万年灯和数目庞大的木雕彩绘仪仗车马俑群。

中室摆放石制的帝后御座,两旁的石台上放着数个盝顶宝盒,内装谥册、谥宝。

中室两侧左右配室中的棺床上是殉葬的贵妃唐氏等人的棺椁,棺椁前放置着圹志石,围绕棺床摆放着盛放随葬品的红漆木箱,文献中没有交代下落的肃孝皇后杭氏的棺椁估计也在配室中。

后室的须弥座棺床上放置着景泰帝和汪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帝后的圹志石放在各自棺椁前,棺床下排列着装随葬品的红漆木箱和木、竹、铜、锡、陶制的明器,后壁和左右两壁的壁龛里放着殡仪木牌。

玄宫里的文物如今是否安然无恙呢?据《古物保管委员会工作报告》载,1933年11月17日,古物保管委员会曾“函宛平县政府,请调查平北金山口景帝陵是否被盗”,但结果没有下文。

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曾表示:“景泰陵没有过被盗的记载,据我们推断,景泰帝下葬时政治上很受排挤,陵墓被盗的可能性不太大。”

景泰陵的祭祀初期用少牢(一猪一羊),由宦官行礼,恢复帝号后,改为遣驸马或皇亲致祭,典礼同于帝陵。

据沈榜的《宛署杂记》:每年的正旦、清明、霜降、中元、冬至、万寿节、帝后祭辰,凡八祭,祭之先十日,太常寺题,请遣官行礼。

万历年间的祝版格式为:“维某年月日,孝玄侄孙嗣皇帝御名,谨遣某官某,谨昭告于恭仁康定景皇帝、贞惠安和景皇后曰:节序流迈,时维某节,追慕亲亲,良增伤感,兹以牲醴,用修时祭,伏惟尚享。”

据《酌中志》记载,景泰陵有“掌府官一员,佥书十余员,以供洒扫,看守香火,凡有祭祀,即本处掌府官行礼”。

进入清朝后,景泰陵仍属保护之列,设有守陵内臣一人,守冢陵卒二人。祭祀事务由礼部掌管,陵寝地亩由户部管理,禁约树株的责任属于工部。

后来陵禁渐渐废弛,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学者梁份考察景泰陵时,见到的是松柏被伐、建筑圮坏的惨状,“门及墙屋皆毁尽,所存惟石基、石阶耳”。

稍后的《长安客话》则说:“陵前坎陷(作者注:坎陷,坑洼不平之意),树多白杨及樗。”乾隆二十一年(1756)五月,进一步裁撤守陵人员,只设陵户二名。

乾隆三十四年(1769),乾隆帝对景泰陵进行了简单维修,又命人在陵碑的碑阴刻上御制诗《明景帝陵》及按语,陵碑也从此前后倒置,改变了朝向。

本来是景泰帝的圣号碑亭,现在因为刻了乾隆帝的御制诗,就此变成了“御制诗碑亭”,成了三山五园的一处点缀。

自此之后,景泰陵再度荒废,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九月初九日(10月15日),两代帝师翁同龢来到景泰陵前,见到的是“坯土之外,悉为麦陇,仅有一石碑矗立”的景象。

他将此事告诉给了恭亲王奕,不久,恭亲王又将此事上奏给了慈禧太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述道:“昨(八月廿六日)慈驾(慈禧太后)驾幸玉泉山,以远镜视之,恻然兴叹。今晨,邸(恭亲王奕)令文侍郎琳查奏,邸属检《日下旧闻考》及《会典》示之。”。

这之后不久,慈禧太后出内帑银,下令依照乾隆年间的样式重修了景泰陵,并在祾恩门外的左侧增建了一间供守陵人居住的小屋。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景泰陵的主体建筑如碑亭、祾恩门实际上就是这次重修的遗存,真正属于明代的建筑遗存恐怕只有部分陵墙和那一方刻于明成化年间的石碑了。

民国初年,日本人宇野哲人来此探访,看到的是碑亭、陵冢尚存,“陵之周围已化作耕田,近有小屋,为守陵者所居”。

1955年,为配合定陵的发掘工作,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和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一起寻找景泰陵,他们在西郊整整跑了一天,终于找到了破败不堪的景泰陵,随即派人修缮,将其建成一个小小的公园,加以保护。

在这次修缮后不久,陈毅元帅于1957年3月28日游览了景泰陵。他看到了碑阳乾隆帝的诗,认为乾隆帝在诗和按语中对景泰帝所做的评价很是不公,这位元帅诗人写下了《游明景泰陵》的诗对乾隆帝的诗予以了反驳:

十三陵外有孤丘,走访知是景泰陵。能任于谦挽危局,岂料石亨竟夺门?汝非篡逆无惭怍,彼是归俘太不仁。封建制度固应尔,何必片面责朱明。

“文革”中,景泰陵遭到破坏,陵冢被平毁,陵碑被推倒,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景泰陵的祾恩门被改做棚舍,享殿和陵冢旧址上建有军鸽房和简易公厕,陵墙以内分布着几畦菜地和一个粪池,令人不胜感慨。

2001年,景泰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财政拨专款修复。如今,景泰陵是正在建设中的“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组成部分,期盼这座历经五百多年沧桑、饱经磨难的海淀区的唯一皇帝陵能得到人们的关注。

大明十六帝齐聚阴间:土木堡之变的讨论,朱祁镇与朱祁钰兄弟互喷

阴间地府,大明朝十六位皇帝也来到了会议室,由明太祖朱元璋主持会议。

朱瞻基、朱高炽、朱棣三人在朱元璋的手段之下,互相挖苦,吃了瘪,三人心里特别不舒服。尤其是朱瞻基,自己励精图治,开创仁宣之治,却因为斗蛐蛐的爱好被嘲讽,因为设立内书堂被长辈刁难。朱瞻基心里特别不平衡,迫切想寻找发泄点。于是,他化身为长辈,看向了他两个不像话的儿子,朱祁镇和朱祁钰。

兄弟互喷

朱瞻基:朱祁镇,来,来,来,过来说话!

朱祁镇:爸爸,我在呢!

朱瞻基:土木堡那件事,你解释一下,当着列祖列宗的面解释一下,你是怎么把我们家的家底给败光的?

朱祁镇(犹犹豫豫):我,我……我不想说……

朱祁钰突然站起来:我来帮他说!

朱祁镇甩了朱祁钰一个白眼,喃喃道:你这个坏家伙,活该不让你进祖坟!

朱祁钰不搭理他,继续说:土木堡这件事儿,各位家长都很有兴趣吧?

朱元璋(太祖):嗯,我倒想知道,这个败家子是如何败家的!

朱棣(成祖):我很好奇,土木堡不也是打仗嘛,怎么能输得那么惨的,怎么做到那么无能的!

朱高炽(仁宗):我,我,我就想知道,我孙子祁镇打了败仗,是怎么逃出来的,保住一条命也不容易啊?

朱瞻基(宣宗):爸爸我就想知道,朱祁镇把国家败成那样,怎么好意思再回来复辟当皇帝的?

朱祁钰喜出望外:好,好,好,各位长辈的问题答案我都知道,我一个个说!

朱祁镇:你给我闭嘴!

朱祁钰(意味深长):就凭咱哥俩恶劣的兄弟关系,你觉得我会不会听?

朱祁镇(愤怒):你……

朱祁钰开始讲故事:话说,自从公元1435年,爸爸朱瞻基驾崩之后,八岁的长子,也就是我哥哥朱祁镇继位当了皇帝。小孩子嘛,啥也不懂,怎么管理朝政呢?所幸有英明的张太后辅政,朝中大事小情由大臣“三杨”主理。(“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

所以,虽然朱祁镇他没什么鸟用,天下依旧非常太平!

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一场,你说话注意着点!

朱祁钰没有搭理他,继续讲:“三杨”和张太后打理朝政手段了得,但却对朱祁镇这个兔崽子疏于管教……

朱祁镇咬牙切齿,张牙舞爪表示抗议!

朱祁钰当作没看见:和朱祁镇走得比较近的,是一个叫王振的太监!

这个太监,可是个狠人啊,心理也不正常。他本来是个落第的秀才,担任过小官吏,但他不甘平凡,居然挥刀自宫,进宫当了太监……

这位太监王振呢,进宫后就遇到了我大哥,朱祁镇!

王振依附于皇帝,滥用权力疯狂敛财,最后搞得朝廷乌烟瘴气。虽然王振是个恶心的太监,但他居然有个宏伟的理想,那就是征战四方,开疆扩土。太后和“三杨”死后,权利完全落到了朱祁镇手里,也就是完全落到了王振手里。

这个志在四方的太监王振啊,路子很野,他竟然想方设法怂恿朱祁镇亲征瓦剌,发动北伐。他以为他自己是当年足智多谋的“三宝太监”,他也以为朱祁镇是当年无敌的明成祖。

“三宝太监”是郑和的原名,曾经跟随朱棣上过战场,屡立战功!

依我看啊,没有自知之明,就是朱祁镇土木堡失败的原因!

土木堡事变里,朱祁镇率领20万精兵,败给了也先的3万蒙古兵,而且是全军覆没!

幸运的是,王振这个死太监被乱军砍死,真的成了死太监。不幸的是,朱祁镇这个祸害居然没死!

朱祁镇:够了,朱祁钰,你不要随意添油加醋,刻意抹黑我!我们的祖辈皇帝是何等的英明,怎么会听你胡说八道!

朱棣:不,我觉得他说得挺好,尤其是那句“当年无敌的明成祖”!

朱元璋:朱祁镇是吧,不像我朱元璋的后代啊,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朱高炽:哎呀,朱祁镇只是弱了一点而已,也不是多大的错啊!

朱瞻基:朱祁镇,土木堡之变是你毕生的耻辱,你抹不掉的,堵不住别人的嘴,认命吧!

朱祁钰啊,你继续说具体情节!

朱祁钰:爸爸说的在理!那我就继续了啊。

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抓使得我们大明朝非常被动。

军队灭了可以再招,土地丢了可以再夺,皇帝死了可以再立。可这个皇帝被敌人抓了当俘虏,这就非常的丢脸且无奈。

朱祁镇:哼,要不是我被抓了,你能当皇帝?

朱祁钰:我跟你可不一样!我一直就不想当皇帝,从来不想!

皇帝这个工作又累,又苦,风险还大,我才不想干呢!

朱祁镇:那你干嘛抢我皇位,你等我回来啊!

朱祁钰:朝廷不可一日无主,国家不可一日无君。

这是当年于谦跟劝我时说的话。看着他赤诚的眼神,我实在不忍心拒绝,就接受了请求,当了这个皇帝!

朱祁镇:不知变通,为什么非要立你当皇帝。我2岁的儿子朱见深才是合法继承人!

朱祁钰:这皇帝你以为我想当啊!

你败在了土木堡,精兵强将几乎都被你败光了,自己还被抓了,被拿来威胁我们大明朝。

但是,你也知道“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是大明朝的祖训。那我们肯定一毛钱都不会给的,所以也先他们气坏了,就马上带兵打过来了!

这种情况,2岁的小娃娃能应付?

我也是觉得奇怪,这帮蒙古人绑了肉票,要不到钱,第一件事不就是撕票嘛,干嘛还留你一条小命!

朱祁镇:听听,听听,你说的这是人话吗?

朱祁钰:我临危受命,才当了这个皇帝。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你就给我的苦差事,应对包围北京城的瓦剌士兵。

我要以极少的兵力守卫北京城,这可比当年仁宗皇帝朱高炽守卫北平要难多了。

我们大明首都被围,孤立无援,国内乱成一团,而且新君刚上位,一旦打输了,我们朱氏一族都将成为蒙古人的刀下亡魂,大明朝也不复存在!

于是啊,我深知身兼重任,不得不全力以赴。我知人善任,步步为营,重用于谦,最终击退瓦剌的入侵,获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大明王朝。朱祁镇留下的烂摊子,是我给收拾的。

朱祁镇:不要夸夸其谈了,你收拾的?还不是人家于谦义无反顾,拼命帮你守城?

朱祁钰:呵呵,朱祁镇,你还好意思提于谦!

北京保卫战中,于谦为国为君立下了不世之功,而你后来是怎么对他的?

朱祁镇:我……我……我……

朱祁钰:我可听说了,好多人都说你是明朝最烂的君主!

依我看啊,不仅如此,你还是历代王朝中最烂的君主!人品最烂!

朱祁镇:朱祁钰,我告诉你别蹬鼻子上脸!我也是有能耐的,尤其是在人品上!

朱祁钰:我就呵呵!!!

朱祁镇:我在北方瓦剌的时候,虽然是被俘的君主,但我依然时刻保持大明的气节,没有给大明朝丢过一丝脸面!在我的个人魅力之下,那些蒙古人都每天恭敬地端茶送饭!没有点魅力,能有这待遇?

朱祁钰:明朝被俘虏的皇帝就你一个,你是永远的第一名!

朱祁镇:我后来还得到瓦剌首领也先的爱慕,他还决定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我,被我严词拒绝了!

后来也先还和我成了朋友,我们关系近了,他发现我是个了不起的人,想来想去就把我送回去了!

朱祁钰:听到你这解释,都快把我笑喷了!

你在蒙古衣食无忧,那是因为大明没有倒,你还有作为肉票的价值;

你在蒙古备受讨好,那是因为大明打赢了他们,他们害怕将来大明来报复他们;

你之所以会被放回来,根本不是因为你跟也先关系如何好,而是他们故意放你回来恶心我这个当时的皇帝的!

他们蒙古人虽然莽了一点,但也知道,国家不可以一日无君,也不能一日有两个君。放你回来,就让国家发生内卷夺权!

用心如此险恶!

现在你还觉得自己的魅力光芒万丈吗,朱祁镇?

朱祁镇:我……我……我

朱高炽:朱瞻基啊,你的这两个儿子怎么吵得这么厉害啊,和和气气地说话不好吗?

朱瞻基:他们生前矛盾就很大,死后,在这里吵一吵发泄,也是正常的事!就像建文帝朱允炆和爷爷朱棣!

朱高炽:好了好了,都是兄弟,互相留点面子,不要互相挖苦了!

咱们这些皇帝啊,都是一起在太庙享受后代供奉的,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何必急赤白脸啊!

朱祁镇:哼,朱祁钰他才没资格进太庙呢!

朱祁钰:还不是你不让我进,你后来复辟当了皇帝,就公报私仇,刻意恶心我!

朱祁镇:就恶心你,怎么滴!

朱高炽:别吵了,别吵了,都是皇帝,怎么都像小孩子一样啊!好歹太庙上的各位列祖列宗都看着呢!

朱瞻基:额,爸爸,刚才您说太庙的事儿,我没提醒您!

其实吧,额……

朱祁镇:其实,仁宗皇帝朱高炽也被移除了太庙!太庙上也没有您!

朱高炽(吐血):啊……

(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却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让大明王朝处在岌岌可危的关头。如果此时,没有于谦站出来守住北京城,蒙古人就会卷土重来,再度统治汉人。当然,在守卫北京城的过程中,朱祁钰也表现出了相当大的能力。在我看来,朱祁钰完全有资格嘲讽朱祁镇,只是他的结局凄惨,还是让朱祁镇骑到了头上。本文以嬉笑怒骂的形式,讲述了土木堡事变的过程,和我的一些观点,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丝快乐与满足!)

更多文章

  • 这才是中国最牛外交官:40岁转行1人征服55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汉,班超,外交官

    班超之后,再无班超!活到39岁,班超只有一份熟人介绍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养活妻儿。父亲、哥哥、妹妹都是出名的史学家,三人完成了畅销全国的《汉书》。放在当下,他也许会像林志颖卖肠粉的哥哥一样,出现在热搜榜里,“世家子班超落魄抄书,收入微薄妻怨子啼”,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料。谁能

  • 曹丕代汉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千古话禅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丕,禅让,传国玉玺

    古代文人传诵尧舜千年的禅让一事。关于禅让,今天的历史学家完全能够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解释禅让这种现象存在和消失的原因,并指出这并非中国的特产,但当年的儒家却以禅让为千古盛事,是天下为公的典范,颂扬唯恐不及,只恨未能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可惜当皇帝的都讲究现实,尽管爱听臣下将自己比之于尧舜,却从来没有

  • 外戚、权臣、宦官专权轮流上演 谁对皇权威胁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外戚,权臣,宦官专权,皇权

    宋朝以前,宦官、外戚、权臣,可以说是历史上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几股势力之一,其中两汉以外戚最为严重,唐朝则以宦官最为严重,而权臣则穿插于其中。自宋朝以后,随着皇权的进一步集中,这几股势力对皇权的威胁最终逐渐消失(明朝宦官情况有些特殊,后面单独讲)。那么,这三股势力中,哪个又对皇权威胁最大呢?外戚皇后,太

  • 同为皇帝,为何有的皇帝称“帝”有称“祖”称“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庙号,谥号

    很多人可能会对历史书上一般称唐朝以前的皇帝为“XX帝”和称唐朝以后的皇帝为“XX祖”或“XX宗”存在很大区别感到疑惑。下面我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例,让大家看一下这四位著名的皇帝分别对应哪个谥号和庙号

  • 12位靠禅让上位的开国皇帝,大部分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禅让,开国皇帝,皇帝

    新朝开国皇帝王莽王莽于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出生于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一个显赫外戚家族,他的姑姑就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12岁时,其父王曼、兄王永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24岁王莽入中枢开始做官,38岁接任大司马之位,开始大权在握,53岁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

  • 由“户贴”到“黄册”,浅谈明朝的户籍制度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户籍,明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建立户籍制度的国家,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人口户籍方面的管理。当然,最早的户籍制度和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密不可分。因此,古代劳动人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往往对户籍制度采取对抗、隐瞒的态度。户籍制度,就是中央或者地方政权对所管辖区域内的人口进行申报、登记、立户,以便于

  • 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呢?打尖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打尖,古装剧

    近些年来,古装剧可谓火遍大江南北,就连小编读小学的侄女都如数家珍,哪部电视剧发生了啥事儿都清清楚楚。爱看古装剧的朋友一定见过这样一个场景主角一行人走进客栈,店小二立马热情地迎上来,开口就是:“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呢?我们这里还有几间上房,要不要看看?”那么问题来了,&ldqu

  • 古代中书令是多大的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书令,古代官职,宰相

    只要把“中书令”名称拆开来,大致就能大概明白他的身份!“中书”很简单,就是“中书省”;“令”被用在官职上,都是指主官,比如县令、尚书令(尚书省最高长官,后来由实而虚,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ldqu

  • 裴寂和裴炎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裴寂,裴炎,裴氏,士族

    史书没有记载俩人的关系,应该是没有关系。否则两个时代、祖籍都相近的人,如果有关系的话,史书上是一定会写到的。裴寂(573年-632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至六年(623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至九年(626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其祖父裴融,父亲裴瑜。

  • 杨广的妃子们:隋炀帝杨广后宫妃嫔到底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广妃子,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

    众所周知,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昏君与好色君王,尤其是登基为帝后镇日沉迷女色,后宫中搜罗的美女环肥燕瘦各具特色,各种群芳争奇斗艳,风流猎艳的韵事在正史野史乃至民间传说里都是数不胜数,那么杨广究竟有哪些宠妃呢?《隋书》《南史》等史书中明确记载杨广喜欢过的,且有姓氏记载的女人至少有5个:萧后、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