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冤凌迟后,其部下发了3个毒誓,至今执行了17代387年
中国是一个崇尚忠义的国度。所谓忠烈不朽,义传千秋是也。
在明朝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一直被后世人所铭记,他就是袁崇焕。袁崇焕因孙承宗的器重而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但崇祯皇帝误中“反间计”,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于1630年(崇祯三年)八月,将其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关于袁崇焕的功绩主要有三个:宁远之战打破当时努尔哈赤不可战胜的神话;修建了关宁锦防线;宁锦大战让皇太极打败而回。可是谁也没想到了,这样一位大将最终却被崇祯皇帝以“通敌资敌”的叛逆之罪逮捕入狱,最后以千刀万剐将其处死。后南明政府给袁崇焕平反,谥其为“襄愍”。
袁崇焕是明末名将,计六奇曾说:“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梁启超也曾称赞他:“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中年的时候考中进士,之后被任命为福建的县令。但是自己却非常喜爱兵法,想带兵作战,后来也如愿去边关带兵,但是那会却得不到重用,所以也就辞官回家了。皇帝换位后,大臣们都认为袁崇焕非常有能力,所以都希望他回朝做官,之后直接让他担任了兵部尚书,也没让人失望,抗金中取得很多胜利。袁崇焕军事天赋突出,多次击退清军,边疆因为有了袁崇焕让清军的野心变成了妄想。皇太极知道自己无法战胜袁崇焕,于是采用了反间计智取袁崇焕。想当年征战杀场都没死的袁崇焕,被一条谣言害死,真是天妒英才。皇太极放出消息说袁崇焕已经倒戈,现在是明军中的卧底。又说袁崇焕故意放清军入关。崇祯居然被这么低下的谎言耍的团团转。崇祯对谣言深信不疑。
朝野上下无人为袁崇焕求情,就这样,崇祯三年八月(公元1630年),袁崇焕在北京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放三千里,所有家产充公。袁崇焕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袁崇焕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袁崇焕一名姓佘的部下,也是袁崇焕的老乡,深知袁将军一心为国,不会通敌叛国,于是冒着生命危险,连夜把袁崇焕的头颅拿走,埋在了自己家的后院里。
传说袁崇焕死后,其首高悬,其仆佘氏连夜盗出,葬于广东义园,世代为其守墓,即今东城区东花市斜街袁崇焕祠的由来。此祠初期不为人所知,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诏:“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墓得以修缮,道光时再获维修,由吴荣光题写墓碑:有明袁大将军墓。吴荣光也是广东南海人,道光时曾任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
虽袁崇焕祖籍广西,但生于广东东莞,因被粤人视为乡贤,康有为曾为袁崇焕祠题对联“自坏长城慨古今,永留毅魄壮山河”,此外,还为袁督师庙(今龙潭湖公园内)题字,并撰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佘义士曾将后世子孙叫到一起,自己割破手指立下毒誓,给后代留下了三条祖训:一、自己死后可埋于袁大将军一侧,与大将军永远相伴;二、袁大将军无后代,佘家人一定要世代相传为大将军守墓,不准回广东故里;三、佘家后人永远不许为官但必须读书,读书可知史,可明礼。时间到了清朝乾隆时期的时候,当年袁崇焕一事也得到了昭雪,并认定袁崇焕是被错杀的英雄,后来乾隆也找到了当年埋葬袁将军的佘姓后人,而且得知他们世代都为袁将军默默的守墓一事之后,乾隆也是相当的感动,并想请他们在朝廷做官,不过这些要求都被佘姓的后人给拒绝了,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就坚守祖训,誓不入朝。
就这样,一直都延续到了现在,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了,侍卫的后人一直没有忘记祖训,一直在守护袁将军的坟墓。如今已经延续到了17代了。现在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在守墓,当地政府认为老奶奶老了。想免费雇人过来清扫坟墓,但是老奶奶却拒绝了。自己要遵循祖训,不能忘本。也不想麻烦国家,老奶奶还说自己首守护袁将军坟墓的同时,也是在守护着文化遗产。大门悬挂“明代民族英雄先烈袁崇焕墓”匾额,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应算是官方对袁崇焕的评价了,不过某些语境下个别人忌讳为“破坏民团结”不宜提倡。每年东城区政府会组织学生祭拜,且东莞旅京同乡也会有纪念活动,算是祠堂功能得以体现运用。
1952年2月,北京城市改造,曾准备迁移袁墓,叶恭绰、柳亚子、章士钊等上书毛泽东,称“明末满洲久为边患,能捍御者以袁崇焕为最……今日新史学家亦佥称为民族英雄,但或不知其祠、墓即在咫尺。兹当提倡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拟乞饬所司于该两处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5月,毛泽东回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真市长接洽为荷。”在毛泽东亲自干预下,祠堂得以保存。
从此佘氏一族后裔就遵循先祖佘姓谋士的祖训,世代为袁崇焕守墓。有道是:“人怕出名,猪怕壮”。袁崇焕墓惊现世间后,也渐渐的蒙上了后世文人骚客所为其附加上的“墓中埋有黄金头”的传说。而正如“三人成虎”,传说的人多了,时间长了,随之也就被后世信以为真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群红小将因为百年的黄金头传说掘开了位于今北京东花市斜街52号的袁崇焕墓。文革被掘墓何止一家?1966年孔子墓蒙难:坟冢被掘圣贤头颅被当球踢,几千年的文化浩劫:文革时期掘坟史
祠堂为五间散厅格局,中间为献殿,两侧为陈列室,分别藏有明代兵器及广东东莞明代民间瓷器。
献殿正中央供奉袁督师画像,两侧对联出自袁崇焕所作《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据历史学家阎崇年回忆道:当时墓被挖开后,他和其他几位考古学界的专家前去查看过,但是他们在墓中没有发现头骨,也没有发现那些红小将所期待的黄金头,甚至连块衣服残渣都没有。由此他们推测此墓或许是佘氏先祖为了缅怀其所崇敬的袁崇焕,所设的一座象征性墓葬。这也从侧面说明大明军神袁崇焕不仅是死无全尸,更极有可能是尸骨无存啊!红卫兵掘开袁墓,其中竟无一物,佘氏义仆的真实性与否,成为悬案。
央视新闻频道《社会记录》栏目还曾于2004年4月进行过专门报道。
话说,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犯了“付托不效、专恃欺隐、市米资盗、谋款诱敌、斩帅践约、纵敌长驱、顿兵不战、遣散援兵、潜携喇嘛、坚请入城”十大罪,被凌迟处死后,弃尸于市。他帐下一位姓佘的义士,半夜里去偷了袁崇焕的尸体,埋在位于广渠门内的自家后院。
此后,佘义士便为袁崇焕守墓终生,死后葬在袁墓之旁。
由于盗尸和守墓都是在秘密中进行,佘义士的名字,相貌,和身世,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他为袁崇焕守墓的行为,经由子子孙孙传到了现在。
现在守墓的,自称是佘义士的第十七代传人佘女士。传说中的佘义士并没留下具体的名字,包括现在守墓的佘老太太,也说不出传说中的佘义士到底叫什么,籍贯在哪儿,从什么时候起追随袁崇焕,并负责干过些什么什么具体工作等等。
佘女士说:“佘家的祖籍在广东顺德马岗,与袁崇焕算是老乡。佘家先祖临死时留下三条禁令:第一,从此以后佘家子孙不许做官,要辈辈守墓;第二,虽然不做官,但是要读书,读书明理;第三,不许回南方老家。”
近四百年寒暑沧桑,十七代人生生死死,守墓的遗训口口相传,遵行至今。
佘女士感慨无限地说:“佘家后人从此恪守祖训,永不再回南方,世世代代默默为袁崇焕守墓。”
佘家守墓事,感动着亿万国人,也震撼着海外媒体。
有美联社记者采访佘女士,惊讶万分地说:“我们美国建国才二百多年,还没你们家为一个将军守墓时间长。这真是世上少有的奇事。我不明白,是一种什么精神,能让你们守了这么多年的墓?”
不用说,十几代人忠心守墓,事迹已近乎神话,让人难以置信。
佘女士的回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二字。”
佘女士的回答以及其一家十几代人执着的行为,成为了中国人“忠义”精神的象征,可歌可泣!
也有人在电视节目中质问已经六十多岁的佘女士,说:“袁崇焕的墓中还剩下什么?值得你守吗?”
老太太语气坚定地说:“剩下的袁公的精神,袁公的灵魂,为了民族为了大义。守墓是我们家族的使命,是我们家族的事业。我们佘家从明朝就在这(北京)了,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以及解放以后。虽然改朝换代历经各种运动,但是佘家守墓的初衷始终没有变过。我先祖只是袁将军帐下的一个谋士,佘家跟袁将军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守墓这么多年,这个亘古未有。袁崇焕是忠,对国家忠,我们佘家是义。我们守墓,就是为了把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忠义精神传给后人。”
质疑的声音
按佘幼芝女士说的,其先祖佘义士作为袁崇焕的仆人,于袁被处决后半夜冒死爬上旗杆偷头,其后代佘家十几代人为袁崇焕忠心守墓。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还传到了海外,成为中国人"忠义"精神的象征,何其可歌可泣!不过可惜的是,这个神话故事与事实相悖,很可能是假的!
因为当年袁崇焕所受的凌迟酷刑,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执行的,并留下有许多现场目击者的文字记录。
一、这件事本身与历史记载不符,明末人张岱的<<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一中记载:"袁崇焕斩帅以践约,市米以资盗粮。今勾入犯,对垒不战。又坚请入城养病,意欲何为?本当族诛;姑开一面之网,袁崇焕即著会官凌迟处死,妻子流三千里口外为民』。遂於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京师百姓从侩子手争取,生噉之。侩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即袁崇焕被千刀万剐,每剐下一片肉,都被恨他的北京市民以钱争买,和酒生吞。要吃袁崇焕肉的人无数,而袁崇焕之肉有限,最后,购肉不得的百姓为了泄愤,用刀斧把剩下的骨骼“碎磔之”,致使“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按张岱的说法是袁崇焕的头被"止剩一首传视九边"了,这也是明朝的惯例。袁是明末朝廷重要人物,如果这样的人因为头被偷了而不能执行"传首九边",显然会引来轩然大波,追查到底。如是这样,史书不可能没有记载。按挺袁主力史学家阎崇年的考证也是这样"没有相关的资料记载"。
二、按佘家的说法佘义士半夜偷了袁崇焕的头后找了一个地方埋起来了,并在墓边建屋,世代守墓直到今天。那么墓中当有头颅骨骼残渣,并且很可能有衣物之类甚至木匣子之类木器包裹,也当留下残渣。但文革中袁崇焕的墓因为传说墓中埋着袁的金头,或袁的头下面是个金子做的身子,因而被挖开了,结果发现墓是空的,其中没有遗骸和其他东西,也没有衣服的残渣。文革挖墓本是恶行,但也带来了判别佘家"忠义"真伪的一个契机,可惜事实不支持佘家的忠义说法,反而带来了佘家伪造事实,盗忠义之名以欺世的嫌疑,也破灭了某些人"袁崇焕忠义感动部下世代守墓三百年"的神话光圈。
在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越来越引起争议的今天,在袁崇焕这个形象事实上作为当代汉八旗和清遗摸黑明朝形象主要工具的今天,袁崇焕之死被无数汉八旗和辫子文学和电视剧用来证明明朝这个汉人政权腐朽透顶,明朝老百姓愚昧到吃自己"民族英雄"肉,即使被满清这个杀死数千万无辜百姓,毁灭了华夏文明根基和华夏民族骨气的奴隶制野蛮部落国家取代也是"顺天承义"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以事实为根据,大量参照未经满清文字狱毁灭和篡改的明末史书记载,恢复袁崇焕的本来面目。
阎崇年也就此问题公开答复,原文如下:
袁崇焕死了之后尸体被部将及后代守了300年,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阎崇年对袁崇焕的研究极深、极全面,却也只能吱吱唔唔地答:袁崇焕死后资料散失了,袁崇焕的遗体如何处理的,有传说,但正史没有记载。袁崇焕没有儿子,且袁崇焕死后不久明朝就灭亡了,袁崇焕的遗体到底哪儿去了,并不清楚。北京有一个袁崇焕的墓,“文革”期间把墓给挖了,其中没有遗骸和其他东西,也没有衣服的残渣,墓可能是象征性的,也没有相关的资料记载他的事迹。
显而易见,袁崇焕既已尸骨无存,那么佘义士“半夜冒死偷尸”之说就属子虚乌有了。
也有人解释,说半夜里冒死去偷回的,不是袁崇焕的尸体,而是那颗将要被传视九边的首级。
这种解释也很难说得通。
袁崇焕是如此重要的人犯,如果他的首级被偷走而无法执行传首九边,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而且,史书也不可能没有相关记载。
所以,佘义士“半夜冒死偷首级”之说也不可能存在。
好吧,还有人会说,佘义士半夜冒死偷回的,只是人们砸烂砸碎的骨骼残渣,以及一些衣物。
但是,因为民间流传有袁崇焕墓埋着头颅连金身的传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浩劫,红卫兵们把墓掘开了,却发现墓中空空如也,不但没有遗骸、没有骨骼残渣,甚至连棺材、衣物都没有。
阎崇年的回答等于承认了传说中佘氏守墓四百年其实只是守一个空墓。
试想,若“墓可能是象征性的"为真,那也就意味着佘家传说偷头的故事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所谓三百年护墓也就无从谈起。
这时期从头到尾只有佘义士一家之言,属于孤证,孤证在史学上一般是不采信的,况清廷乾隆御笔亲书,在那个时代谁还会质疑,过了几代佘家自己估计都不清楚了。
假的,佘家在民国以前的历史模糊不清,佘幼芝的哥哥侄儿都不理她,就她自己在蹦达,名利双收,她哥倒是实诚人。连阎崇年都说佘家这事儿不可信。《明亡清兴六十年》第一讲《崇焕之死》”民国初年有人说袁崇焕的头颅被仆人(佘义士)窃走,私埋在自家的院子里。但是,在明清的官书、文集、笔记、方志、谱牒、档案里,见不到这方面的记载。文革时期袁崇焕在东花市斜街佘家馆的坟墓被挖开,里面未见其尸骨和遗物。因此,袁崇焕身后遗骨埋在哪里,还是一个历史之谜。”PS:佘幼芝应该确为民国初年广东义园的看门人的后代,当时那个人叫做佘淇。佘淇以后的历史是清楚的,佘幼芝还有个堂哥,所以不是代代单传。佘淇以前,据佘幼芝自己说是代代单传,非常神秘,但是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可以证明佘幼芝的话,连粉袁的阎崇年都说佘家是假的。据佘幼芝自己说,阎崇年和她闹过矛盾,还不止一次。佘幼芝还说,阎崇年否定佘家是为了突出自己,在他主持修建的袁崇焕祠堂(原祠堂本世纪初拆迁,由阎崇年主持新建)里摆满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云云。
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是广东人,对广东同乡多有美誉之词,对邪教徒洪秀全也大加赞扬。所谓的“佘义士守墓几百年”就是保皇党大忽悠康有为编造出来的。康有为编故事美化同乡,而佘姓一家则配合造假名利双收(至少在康有为编造谣言的那几年里)。过了几代人后,佘家人就真的以为自己是所谓的“义士”后人了。
我觉得比较可疑。佘家守墓一事是康有为“考证”出来的,但是在这之前并无史料、笔记等记载。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时候曾重修袁崇焕墓,并曾寻访袁氏后人,如果真有这一直为袁守墓的一家人不可能不为人知。康有为考证的时候偷藏袁崇焕头颅的人被称为“佘义士”我认为这不太可能是人名,也就是说当时此人的姓名已经不可考了。既然佘家一直守在这里,血缘未断,我觉得不太可能忘了祖先的名字。张伯桢主持重修袁崇焕墓、庙是在1915年动工。1917年完工、落成的时候张伯桢请老师康有为为祠庙题了匾额、楹联,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康有为考证出佘义士这个人。同样在1915年2月,当时的《亚细亚日报》刊文指称袁世凯是袁崇焕的弟弟袁崇煜的后代。此事的幕后策划者正是时任司法部监狱司佥事的张伯桢。张伪印了《袁氏世系》,又“考证”了袁崇煜由最初的流放地福建迁徙到河南项城的“史迹”。康有为的另一个学生罗敦曧又进一步将袁世凯与袁绍、袁术兄弟攀上了亲戚。到了1915年11月袁世凯登基在即,张伯桢又上书建议给袁崇焕上庙号“肇祖原皇帝”。袁世凯1915年12月复辟、1916年6月6日病故。这些发生在1915年到1917年间的事情是巧合吗?大家自己判断吧。
清道光十一年二月,袁氏同乡吴荣光题有“有明袁大将军墓”碑,竖于墓前,墓旁后人立“佘义士墓”。为啥叫佘义士墓?子子孙孙守墓连祖宗名字都不知道?谁给爹妈立墓连个名字都不知道,特别是袁崇焕的手下,能在北京有个地的怎么也得有个名字,如此大义后代连祖宗名字都不知道像话吗?立个碑都不知道墓主人名字,这摆明了后人伪造的。有袁粉说“新中国后余家又找名人呼吁保住了袁崇焕墓,注意不是保住住宅,没人要强迁余家。”古代史料缺失不可考,现代是谁去找名人保护袁崇焕墓是能查到的,是广东老乡会找到和广东人关系密切的民主人士4人给毛写信要求保护袁墓,这时候根本没有佘义士什么事,更没有佘义士后人什么事,连个镜头都不给。这时候民主人士明确指出保护的是广东义园,就是广东人客死他乡埋骨的地方,这肯定是有守墓的,但当时佘家连镜头都出不来。这广东义园的房产归属一查就能查出来,估计不是佘家的。后来这墓被小兵挖了,根本就不存在人头,袁粉阎崇年都知道没有人头。民主人士起不了作用后,佘义士故事才被广为宣传,以前佘义士根本就不好意思拿出来,这个故事估计是知道骗不过毛主席。
说白了连衣冠冢都不是。
佘家自己是否就是战乱期间入住的都说不清。
不说别的,袁墓的位置广渠门在清军入关后是正蓝旗驻地,汉人全部被驱逐,他守个jb墓,还几百年扯淡吧。
袁崇焕在当时都认为是汉奸,因为,当他被处决的时候,围观的百姓都纷纷购买他的肉来糟蹋,这足以看出,百姓们对袁崇焕的痛恨程度。为什么佘家就认为他是忠义的呢?
戏说袁崇焕被崇祯下令处死
袁崇焕静静地站立在牢狱中,看着一个刑部主事走近牢栏。主事展开黄卷,喝道:“罪臣袁崇焕接旨。”袁崇焕无声跪地。主事宣道:“国贼袁崇焕通敌卖国,万无可赦。着即将袁崇焕凌迟处死!钦此。”袁崇焕叩首,之后平静地:“臣谢恩!”
两个狱吏打开牢栏入内,将全副枷锁套在袁崇焕身上、颈上、足上。
袁崇焕身配全副枷锁,哗啦啦响着,步入大堂。王承恩伫立堂中,朝狱吏们道:“都退下去。”狱吏退下,堂上只剩王承恩与袁崇焕。王承恩久久注视袁崇焕,深情的一揖:“袁公啊,老夫救不了你了……”袁崇焕冷冷地说:“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得一知已,死而无感。王承恩哪,你既是皇上的心腹,也是在下的知已。”
王承恩叹道:“袁公,你还有一个知已。”“是谁?”王承恩道:“那就是皇上!袁公啊,你的‘以战谋和之策,皇上知道得清清楚楚。你并不是死于通敌卖国,而是死于那个‘和字。”袁崇焕叹道:“普天下人打来打去,最终.不就是为了一个‘和字吗?”袁崇焕默然无语。
“袁公,老夫还有事请教。”王承恩顿了一顿,说:“袁公死后,谁能担当宁远主将?”袁崇焕稍一沉思,道:“吴三桂。”王承恩沉呤道:“这个人,既勇敢又毒辣。他的心计与本领,都超出我早先的预料……袁公,你为何荐他?”袁崇焕喟然道:“宁远主将太难当了,需要在满清八旗和朝廷奸臣之间站稳脚跟,这才能守卫边关哪!这样的人,不毒辣怎么行呢?在下就是不够毒辣,才落得如此下场。”王承恩笑道:“袁公所谓的‘朝廷奸臣,大概是指老夫这个宦官吧?”
袁崇焕冷笑一声:“满朝臣子,论忠忠不过公公,论奸也奸不过公公!”“说得好。袁公,老夫将把你的推荐之意转奏皇上。”袁崇焕有点意外:“皇上信得过我的推荐?”王承恩叹道:“皇上啊,要比你袁公料想得聪明!皇上虽然把你凌迟处死,但你将帅之才,皇上心里有数。你推荐的将领,皇上八成还会任用。”袁崇焕闻言感概道:“果真如此的话,皇上就真是在下的知已了……”
王承恩掏出一黑盒递给袁崇焕:“这是一盒‘万福膏,请袁公临刑前抹到身上,它可以减轻零刀碎剐的痛楚。袁崇焕不接,微笑道:“又是你们太监的宝贝吧?”王承恩点点头:“确实是太监的祖传秘藏,价值千金哪。抹上它以后后,浑身皮肉麻木,丧失知觉,零刀碎剐就不疼了。”
袁崇焕断然拒绝:大丈夫誓死如归,无需借助这些狗皮膏药!王承恩叹息道:“袁公,你是不知道凌迟处死的厉害呀!本朝开元以来,凡被凌迟者,有割五百刀才死的,有割八百刀才死的,只有对罪大恶极者,刽子手才格外用心,细细地割上一千刀,才让罪犯断气。所以‘凌迟处死才又叫做‘千刀万剐……”
袁崇焕冷笑着打断:“在下官场浮沉三十年了,对此早有耳闻。”王承恩沉声道:“可你不知道,刑部已接到密旨,要对你足足割上一千二百刀,才让你断气。如果没有割满一千刀你就死了,刽子手将被论罪。袁公,你面临的‘凌迟处死,将是本朝开元以来从未有过的酷刑,你可能被割得只剩一副骨头架子,却没有断气呀!”
袁崇焕大惊失色:“想不到……皇上竟然恨我恨到如此地步!”王承恩道:“不光皇上恨你,京城百姓也把你恨入骨髓了。”袁崇焕不解地望着他。王承恩说:“上次京城被困,死了成千上万的青壮,父老们都认为清军是你勾引来的,想迫使朝廷媾和。所以,对你恨之入骨!你还没上刑场哪,就有人预先出钱购买你的肉了,一两银子一两肉!这个价钱,可比猪肉贵五十倍,比狗肉贵一百倍!袁公啊,那两个刽子手可以从你身上赚到一千两银子。”
袁崇焕悲愤至极,他沙哑地吼叫着:“怎么?……我袁崇焕为国为民奋战终生,到头来,从皇帝到百姓都想吃我的肉、剥我的皮?!”王承恩默默点了点头。袁崇焕终于流泪,仰面恨叫:“上天哪……袁某无罪,袁某千古奇冤,万载恨事……”王承恩跪下,将膏药递给袁崇焕,沙哑道:“老夫知道袁公是赤胆忠心。但是,也许要一百年过后,后人才会承认这一点,为你痛洒英雄泪、大做忠义传。但是现在,他们却只想吃你的肉、寝你的皮、将你碎尸万段……拿着吧。”
袁崇焕颤抖地从王承恩手中拿过膏药。王承恩磕一个头,起身离去。袁崇焕掀开盒盖看呀看――黑亮亮的油膏。他忽然愤怒地狂叫:“不!!……”袁崇焕将那盒膏药狠狠掷出大堂。
沉闷的鼓号声中,袁崇焕被锦衣卫推下台阶,再推进囚车。囚车在锦衣卫押送下驰离。袁崇焕在囚车中张望着,似乎在期待什么人……
崇祯坐在乾清宫龙案后,慢慢地翻阅奏折。案头,奏折堆得很高。王承恩侍立于旁,他小心翼翼地说:“皇上啊,一共有八位内阁大臣,十三位督抚,还有二十四个总兵官,他们都上了折子,请求皇上开恩,将袁崇焕免死,永不起用。”崇祯抬起头:“哦,你看哪?”王承恩依旧轻声道:“老奴觉得,既然有这么多文武大臣上奏,皇上不妨网开一面,将袁崇焕免死,流放边关,永不返京。这样,他也就跟死了差不多!而皇上既展示了天恩,也震慑了那些明里暗里的主和派……”
崇祯口中“唔唔”地答应着,仿佛同意似的。但是当王承恩说完,他冷笑一下:“朕还记得,当年处置魏忠贤的时候,你可比朕狠哪!朕当时的意思,让魏忠贤终生流放就行了,你非要把他绞死了。如今,你干嘛要朕对袁崇焕开恩哪?”王承恩栗然,怯道:“老奴觉得,袁崇焕似乎与魏忠贤不同……”“都一样!都是乱臣贼子,朝廷大患。”王承恩默默然。
崇祯继续慢慢翻阅……终于,他合上奏折,长叹一声,陷入沉思。王承恩期待睁大了眼,望着崇祯。崇祯起身,只说了半句话:“存档吧。”崇祯掉头走开了,丢下王承恩呆若木鸡。
囚车在锦衣卫监护下,在拥挤的街道上行进。两边,万头攒动,百姓们此起彼伏地、有节骤的怒喊着:“汉奸――卖国贼!汉奸――卖国贼!汉奸――卖国贼……”怒喊中,数不清的砖、瓦、菜根、烂鞋子朝囚车掷来。袁崇焕坐在囚车中一动不动,听任杂物打在自己身上、脸上、头上。
菜市口,刑场。半裸的袁崇焕被推上刑台,推到台上一座特殊的木架前。锦衣卫把他手足都固定在木架上,袁崇焕闭上眼睛。两个骠悍的刽子手上前,各执短刀,他俩合掌朝袁崇焕行礼:“请袁大人见谅,小的奉旨为大人送行。”
袁崇焕睁开眼看了一下,再次闭上。一张鱼网突然蒙到袁崇焕赤裸的背部,紧紧一勒,使得每一个网眼中肉体都像小红枣般鼓涨起来,一把锋利刀刃伸向肉体……突然,袁崇焕齿间发出着的痛苦的声音:“嗯……”
四面八方观刑的百姓们乱叫着,纷纷朝前挤。
刑台上,一个刽子手举起一只案板,板上堆满血淋淋的肉块。另一个刽子手用刀敲击铜盘大喝:“国贼袁崇焕的肉,一两银子一块,欲购从速啊……”
百姓们叫嚷着涌上前来。只见一只只手将许多银钱扔到铜盘中,当当做响。……
人群后面,王承恩静静地观看着。他似乎见惯了万千世界,对任何残酷与丑恶都毫不吃惊。而站他身边的吴三桂,却痛苦得看不下去。吴三桂再也忍不住,转身欲离去。王承恩却一把抓住他,低声斥道:“站着别动,好好看看,这可是百年难得一见,你永远别忘了!”
吴三桂只得站在原地,万分痛苦地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