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或者“春灯节”,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汉武帝正月十五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汉朝崇拜的主神,天帝“太一”),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灯火祭祀,于是形成了后世正月十五元宵节赏花灯逛夜市的习俗。
这时候肯定很多人有疑问:卓小越,古代不是实行宵禁制度吗,怎么还能大晚上跑出来玩?
没错,我国古代的城市自周朝开始就实行宵禁制度,具体就是按时关闭城门坊门和禁止居民夜间出行,防止发生各种违法犯罪的勾当!即便是经济发达、思想开放的唐宋时期,也要实行宵禁制度。凡宵禁时出行且无官方文牒的人,谓之“犯夜”,是要被杖罚的!
那么问题来了,宵禁制度这么严格,元宵节居然还能赏花灯逛夜市?
Bingo!这就是元宵节的“特别之处”了!
唐宋时期的元宵节并不像现在一天就过完了,而是会持续三到十天。这段时间里,男女可以自由走动,没有宵禁,没有礼教约束,活生生就是“大型线下沉浸式相亲现场”啊……
元宵节放假时间长,各地庆贺的花样也多。像是跳百索(即跳长绳)、蹴鞠、放烟火、击“太平鼓”、走马射箭、唱时兴的吉祥戏文等等。元宵节城中解除了宵禁,入夜之后,姑娘们往往结伴在城中四处游逛,或过桥,或拜庙,或摸黑去触碰城门上的门钉,以碰到者为吉。
元宵节之所以在礼法严苛的古代作为一个特别的存在,还有一点就是“与民同乐”。除夕初一,皇上也要和家人团聚,哪儿有闲心与民同乐?正月十五就不同了,在家中修炼了一整年的宅男宅女们,当天都要出来放风,何况真龙天子?
其中以唐朝的皇帝表现最好。例如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上元之夜,中宗就与皇后出宫观灯。唐朝女性在政府的组织之下,也积极参与元宵观灯的娱乐活动,甚至宫女都被允许外出。
宋朝的民风远不及唐朝开放,但是在元宵节那天,对女性出游也没有什么严格限制。那天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身份学识,参与游玩的人最广泛,成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元宵灯节时人流如潮,节日活动丰富多姿。《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首都临安府士女观灯市的情形:“都城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意思是士女如云,多不胜数)
若数最能表达以上场景的作品,莫过于下面这两首词了: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首词以女性的角度描绘了元宵节那天不见意中人的遗憾和伤感。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更属反映元宵风俗的极品佳句。词中真实描述了青年男女的约会场景。经过千百次的寻觅,不经意间的一次回头,却在灯火稀疏地方发现了她。
穿越过后,你是否对这两首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