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你的大清没亡 那皇帝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如果你的大清没亡 那皇帝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710 更新时间:2023/12/19 17:53:29

随着上个世纪初封建帝制被彻底埋葬,往日皇帝的神圣显赫权威已成为过眼云烟。

虽说历朝历代皇帝的性情、喜好都不一样,但是当我们置身于紫禁城,还是十分好奇当年皇帝在宫里怎么生活,下面就以清朝为例,来讲讲皇帝的一天。

卯时

5:00~7:00

【起床梳洗、请安、早读】

皇帝一般早上5点便起床,早读前先拉弓,然后到宏德殿早读,严寒酷暑都不辍。为保持先祖的传统,皇帝需要学习满、蒙、汉三种语言。历代皇帝都十分注重学习,还令学识渊博的大臣每日进学讲解,并记录他的一言一行

1、起床:皇帝穿什么?

清朝龙袍

清朝皇帝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的风俗,又沿袭了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在黄色龙袍上缀有象征皇权的日、月、星辰、山、龙、火等12个图形。

雍正帝吉服像与朝服像

《末代皇帝》中穿着朝服的“小溥仪”剧照

清朝皇帝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大典祭祀和朝政时穿礼服,即朝服和衮服;年节喜庆的日子穿吉服,又称龙袍;平时穿常服又称便服;帽子要与衣服配套,分别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

万树园赐宴图局部(乾隆帝里穿吉服袍)

2、请安

雍正之下的清帝基本都以养心殿为寝宫,早晨从此处出发前往慈宁宫请安。

养心殿前殿明间内景

按照清代后妃制度,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皇帝每天早晨穿戴整齐后,首先要向她们一一“请安”,以表对长者的孝道与尊崇。

3、早读

清乾隆帝写字像轴

皇帝请安完毕,就开始早读。早读内容是前朝历代皇帝的《圣训》和《实录》。所谓《圣训》,是前朝皇帝告诫臣下的诏令、言辞语录,《实录》是历代皇帝统治时期治国的编年大事记。

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

清朝先帝们的《实录》、《圣训》,有一套存在紫禁城的内阁大库,每次要提前一天,由专人打开库门把书拿出来,用黄绫缎包裹,再装进楠木匣子。第二天一大早送到皇帝读书的地方,即乾清宫左侧的弘德殿或养心殿西暖阁。

康熙皇帝读书像

清代皇帝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学习先祖的圣训,无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和领会之后,他们再调整、制定出自己的统治策略。

7:009:00

【用膳】

大宴桌

早读之后,皇帝该用早餐了。清代皇帝吃饭称“传膳”或“用膳”。早膳在上午7:009:00。

1、清帝的伙食标准

御膳房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后妃的膳食则有各宫膳房操办。故宫内有两处御膳房,图为养心殿附近的一处。别看现在破败,当年这里出品天下最美味。

历朝历代给皇帝做饭的部门叫什么?

按规矩,清帝每日的伙食标准是: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9斤,大萝卜、水萝卜和胡萝卜共60个,包瓜、冬瓜各1个,苤蓝、干闭蕹菜各5个(每个6斤),葱6斤,玉泉酒4两,甜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早、晚随膳饽饽8盘,每盘30个,另外御茶房为皇帝准备的例用乳牛50头,每头牛每天交乳2斤,共100斤;每天用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

2、清朝皇帝爱吃鸭

影视剧《甄嬛传》剧照和嫔妃一起用膳,然而现实中皇帝一般是独自用餐,不然怎么叫寡人?

清朝的皇帝和后妃喜欢吃鸭子,每餐饭少不了鸭子,是有记载的。如乾隆爷的早膳里就有酒炖鸭子、托汤鸭子、清蒸鸭子,慈禧太后日常御膳谱里有焖蒸鸭子、清炖鸭子、烤鸭,鸭舌、鸭掌、鸭肝、鸭肠等等。

3、皇帝用膳三口撤

皇帝吃饭有个“吃菜不许过三匙”的规矩,无论什么菜,都不能连吃三口,吃过三口的菜立即撤下。皇上用膳时,眼睛看了哪个菜,旁边的太监就会将菜朝挪到皇上够的着的地方,用羹匙舀进布碟。假如连吃了三口,太监头就会喊:“撤”。此后十天半月就不会再有这道菜。

巳时9:0011:00

【上朝理政、日常办公、御门听政】

上午9点半到11点,是皇帝上朝理政、办理公务的时间。皇帝处理政务一般分为日常的和特殊的两种。像御门听政、宫中日常视事、接见外国使臣等,属于日常的政务;重要的典礼像登基大典、大朝会、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属于特殊的政务。

所以影视剧中的上朝镜头其实在现实中十分少见,在清代甚至一年都很难出现一次

皇帝在吃早饭时,太监会把请求召见的王公大臣们的牌子递上来,叫做“膳牌”,由皇帝决定饭后召见谁。饭后,皇帝开始批阅大臣奏章、召见大臣。召见时,皇帝要询问各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然后下发谕旨。

奏章

皇帝处理政务的另一种方式是御门听政。清朝初期规定,皇帝逢五(即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要视朝,但是,政务繁忙的顺治、康熙皇帝几乎是每天听政,而且听政的时间多在黎明,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做出。

奏章

自嘉庆以后,皇帝渐渐懒惰。咸丰之后,御门听政便废弃了。到了同治、光绪两朝,皇太后垂帘听政,处理政务便变成另一种方式。

皇帝每天上午处理完政务后,如果还有没批阅完的本章,或还有一些其他没办的事情,下午还可以继续办理。

午时11:0014:30

午休、晚膳

每天上午11点到下午2点30分,是皇帝休息吃晚饭的时间,据记载,每天下午皇帝一般在一两点时吃晚饭,然后批阅各部和地方大员的奏章,接着就开始学习。

申时14:3017:00

吟诗绘画、看戏娱乐

乾隆题词汝窑青釉素面水仙盆

每天上午11点到下午2点30分,是皇帝休息吃晚饭的时间,据记载,每天下午皇帝一般在一两点时吃晚饭,然后批阅各部和地方大员的奏章,接着就开始学习。

皇帝在办公和学习之余,也安排娱乐活动。清宫中的娱乐活动有琴棋书画、花鸟虫鱼、欣赏文物古玩、放风筝等等。由于每位皇帝的爱好不同,娱乐内容也不尽相同。

1、观戏

畅音阁大戏台

观戏是清宫中最主要的娱乐活动。自清入关后宫中即兴观戏,至乾隆时达到高潮,从此历久不衰。

漱芳斋院内大戏台。呃,这里真不是小燕子和紫薇住的。

如不遇丧乱,当宫中几乎无日无锣鼓,天天奏笙簧。乾隆、道光、咸丰三帝及慈禧太后均为戏迷。她笃信佛教,自比为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故常扮作观音,又命太监李莲英扮韦驮或善财童子,李妹扮龙女,粉墨登场。因此宫中都称她为“老佛爷”。

2、乐舞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生活方式的影响,其歌舞大多与射猎有关。清宫乐舞基本保持了这一传统。

庆隆舞通常是在宫中举行大型吉庆筵宴上演出。但清宫用于宗室筵宴的“世德舞”与用于军队凯旋筵宴的“德胜舞”,舞制均与庆隆舞相同。可见,庆隆舞是清宫最喜爱的乐舞。

3、宠物

清宫中喂养了众多供人玩赏的动物。这些动物主要来自各地官员的贡献,也有少部分是宫中派人捕购的。

东华门内有鹰房,养鹰1000余只;御花园内设鹿苑,放养梅花鹿等。这些只是用于一般观赏的动物,作为宠物喂养的,还有鸟、狗、猫、蟋蟀、蝈蝈等。

乾隆帝爱鸟,投其所好,各地官员想方设法弄来珍禽贡献。当时养鸟特盛,品种亦多,有雉鸡、锦鸡、画眉、百灵、火鸡、相思鸟、瑞红鸟、阿春鸟、金钱鸟、太平鸟等等。

清官宠物之中,尤其是狗最为得宠。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极喜爱狗,他们曾专门下圣谕给官内造办处,为宠物专门制作衣、裤、窝、笼等,他们还兴致勃勃地为狗的衣、裤、窝、垫设计图样,确立尺寸,规定用料,真是其乐无穷。

清代皇帝除了爱狗对猫也一样宠爱,乾隆皇帝曾下令让皇家画院绘制一套《狸奴影》,这套图册把猫咪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画师艾蒙以西洋画风精心绘制而成,图册完成后,依次在十张喵咪图旁以满汉双文标注了其名字。

有一年,新疆进贡两只名贵狗,乾隆皇帝怕狗出意外,特地下旨,沿途官员好生照料,不得懈怠,并明确规定,每只狗每天定量供应肉食一斤。

4、棋牌

清宫的棋类有满洲棋、象棋和围棋等。满洲棋的棋盘和棋子与象棋相同,将、士、象、兵的走法也与象棋一样。不同的是,车、马、炮三子可互用,对弈时变化更为复杂。

宫中各院的石桌上,不少刻有围棋盘;慈禧还专门命人为她画了一张与李莲英一起下围棋的画,可见围棋在清宫中也是很流行的。

5、跳驼和摔跤

跳驼和摔跤是满族的传统游戏。康熙帝幼时曾以摔跤计除鳌拜。为纪念此事,以后,宫中每至年节喜庆之时均有摔跤表演,胜者皇帝赐酒。摔跤还被清廷视为一项值得骄傲的“国技”。

6、冰嬉

满族久居气候严寒的东北,冬季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冰雪,因善滑冰,在与明廷作战时,清军还曾以滑冰行军。入关后,清宫为“阅武事”、“修国俗”,每年冬季在西苑北海举行大规模的滑冰表演,称作“冰嬉之制”。

酉时到戌时:17:0021:00

晚点或酒膳,做佛事,然后就寝

坤宁宫东暖阁

晚上七点到九点皇帝要祭拜神灵。清宫中有专门供奉佛、道的场所40余座,分布于宫中各处。皇帝每天早晚进佛堂烧香,每月初一还要读佛经,并到各殿神佛前拈香。

1、皇帝住在哪里?

乾清宫

满族人入关以后,仍沿用明朝的规定,乾清宫西暖阁为皇帝的寝宫。但是清朝皇帝住到乾清宫的只有两个,顺治和康熙,雍正以后各代皇帝,都住在养心殿后殿。

2、皇帝的“夜生活”

电影《末代皇帝》剧照

皇后和嫔妃们分别住在东西六宫。按照皇室家规,幼年即位的皇帝年满十五岁,就到了成婚年龄,大婚典礼后,新婚夫妻在坤宁宫东暖阁洞房同住三天,然后各自回自己的寝宫。

(左起)瑾妃、德龄、慈禧、容龄、容龄之母、隆裕皇后

平时,皇帝不能到嫔妃宫里过夜,皇帝如果想要哪位嫔妃陪他睡觉,只能把她们召到皇帝的寝宫里来。被召幸的嫔妃,当晚不再回到自己的寝宫,但也不能整夜住在皇帝寝宫,所以就在皇帝寝宫的附近,设有临时住处。为了获取帝王一朝临幸宫女嫔妃们得多卖力知道么

清代皇帝普通一天,包括从早上学习到吃饭,到理政,到休息,到娱乐,到拜佛,最后睡觉,整个一天生活大概是这样的。清朝的皇帝勤勉是出了名的,但是大清还是亡了……

清朝覆亡前的最后一天,满清皇室贵族是怎么度过的?

清朝的最后一天最难过的不是溥仪而是隆裕太后。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溥仪的名义宣布清帝退位,拥护共和。

也是在这一天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朝会,只不过这次朝会上大臣们不再像以前那么恭敬地朝拜皇帝和太后了,只是象征性的向溥仪和隆裕太后鞠躬致礼。隆裕太后也从垂帘转到了台前。

这一天隆裕太后来得非常晚,其实她内心中是并不赞同溥仪退位,但是她实在是控制不住局势了,袁世凯的北洋军系将领此前已经通电全国决定拥护共和,北洋军当时是清朝最具有战斗力的军队,失去了军队支持,隆裕太后想不退位也不行了。

在良弼被暗杀后,王公贵族基本都被吓破了胆,虽然溥伟等人还叫嚣着坚决誓与大清共存亡,但是实际上都是干打雷不下雨了,他们根本没有实力和袁世凯斗了。

而2月12日只不过是袁世凯给隆裕太后定下的最后期限,袁世凯曾经明确告诉隆裕太后如果溥仪在这一天之前退位,那么他则能保证清朝皇室受到优待,否则就将清朝皇室交由南方革命军处置。在袁世凯这般胁迫下,隆裕太后也只得同意在这一天宣布溥仪退位,拥护共和。

这一天袁世凯组建的内阁外务部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等人最为积极,他们都是袁世凯的心腹,所以对溥仪退位翘首期盼。而袁世凯本人则不愿意露面逼迫溥仪退位,因此在这一天他选择了称病告假,不过他还是派心腹胡惟德和赵秉钧前来监督溥仪退位。

据溥仪后来撰写的《我的前半生》所记载,在这次宣布退位朝会之前,隆裕太后再度召集了王公贵族开会,最后征询他们意见是否退位,当时由于良弼被暗杀,溥伟、善耆等宗社党顽固分子纷纷躲避在外,他们没有参加,而且其他王公贵族除了奕劻和溥伦等少数人赞成退位之外,皆默不作声,尤其是之前曾撰写君主立宪制规划的毓朗,隆裕太后连续问他三次意见,他都是一言不发,选择了沉默。

隆裕太后在这时候就知道大势已去了,后来连隆裕太后身边的太监小德张也拿了袁世凯的钱来说话,小德张则是吓唬隆裕太后,说不如主动接受同盟会制定的《清室优待条件》,不然革命军如果打进京城,那恐怕想和人家谈优待人家都不答应了。

在小德张的吓唬之下,没有太大主见的隆裕太后也就只能决定宣布溥仪退位了。在决定退位之后,隆裕太后又召见奕劻和袁世凯,隆裕太后告诉袁世凯决定宣布溥仪退位,把关于退位的事情全部交由袁世凯处理,将来处理好了呢自当感激袁世凯,如果处理不好也不会怨责于他,这意思就基本是表示决定让溥仪退位了。袁世凯为此假惺惺地陪着隆裕太后大哭了一场。

所以当隆裕太后带着年幼的溥仪姗姗来迟后,胡惟德和赵秉钧就立刻将已经准备好的《清帝逊位诏书》上呈,并请隆裕太后代溥仪签署并加盖玉玺。

隆裕太后看完诏书就已经泪如雨下,隆裕太后一面只顾着哭,一面却迟迟不肯在退位诏书上签字,随着隆裕太后的哭泣,朝堂上很多王公大臣也都跟着哭了起来,看到这情况胡惟德和赵秉钧虽然着急,但也不好催促隆裕太后。

就这样隆裕太后和王公贵族哭的时候,一些皇室宗亲这时候来劲了,高喊着不能签字,应该再继续召开王公贵族会议商讨。终于赵秉钧听到这些话忍无可忍,他出来怒斥这些皇室宗亲:“天天开会,之前一直开会,你们早干嘛去了,现在反对还有用吗?”

随后赵秉钧还威胁说:“如能主动退位,将保证优待皇室,否则革命党催命,将有不可测之事。”“光荣逊位”的清室在辛亥革命后并未得到尊重

赵秉钧这么一吓唬,隆裕太后立刻就清醒过来,于是赶紧在退位诏书上签字,并怒斥这些皇室宗亲:“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

隆裕太后随后将已经签好的退位诏书交给军机大臣世续和军谘大臣徐世昌盖上玉玺,当徐世昌在诏书上盖好玉玺之后,隆裕太后又继续哭了起来,当时还年幼的溥仪不知道她为什么哭,但看她哭也跟着哭了起来,于是母子俩在乾清宫抱头痛哭。

满朝文武大臣象征性的陪隆裕太后和溥仪哭了一场,随后就做鸟兽散了,可以说大清朝的最后一天除了悲伤似乎没有其他情绪,不过这时候的溥仪还年幼,他并不知道这一天有多么悲伤,但是对隆裕太后来说却是终身难忘。

隆裕太后始终觉得愧对慈禧的托付,更加愧对爱新觉罗氏,当然,最主要的是清朝灭亡,溥仪退位后,她失去了以往的荣华富贵。

宣布溥仪退位一年之后,也就是1913年的2月3日是隆裕太后的46岁寿辰,这一天她的寿辰十分清冷,清朝的王公贵族几乎没有来给她贺寿,只有袁世凯派了梁士诒走个过场,本来这一年多她就郁郁寡欢,再加上自己过寿这种场面,她更加痛苦难受,因此也就一病不起,二十来天之后的2月22日隆裕太后抑郁去世。

所以清朝最后一天最难过的人不是年幼的溥仪,而是代他签字的隆裕太后,毕竟溥仪当时年纪还幼小,隆裕太后则是亲手将大清江山彻底葬送,她也为此抑郁去世。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再也没有皇帝了,虽然对隆裕太后等满清皇室贵族来说是悲伤的一天,但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值得庆贺和纪念的一天,它标志着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彻底结束,民主共和的理念走入人心。

更多文章

  • 郑成功已被赐国姓,称“郑成功”而不是称“朱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郑成功,国姓爷,朱成功,郑森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但这个称呼其实是习惯问题,理论上来说,郑成功应该姓朱,别忘了,郑成功一般是被称为“国姓爷”的。郑成功的本名是郑森,但南明隆武政权成立后,隆武帝极为欣赏郑森,赐其国姓“朱”,并赐名“成功”。在封建

  • 佘氏十七代人号称为袁崇焕守墓 墓却是空为哪般?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袁崇焕,袁崇焕之墓,守墓

    袁崇焕被冤凌迟后,其部下发了3个毒誓,至今执行了17代387年中国是一个崇尚忠义的国度。所谓忠烈不朽,义传千秋是也。在明朝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一直被后世人所铭记,他就是袁崇焕。袁崇焕因孙承宗的器重而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但崇祯皇帝误中“

  • 历史学家吴晗的人品?文人从政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吴晗

    正视别人的错误我们才能得到生命的领悟,才能更好的走好自己的路。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 同为少数民族入侵中原,蒙古族比满族差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元朝,清朝,蒙古族,满族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分别是蒙古族建立的元和满族建立的清。当然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还有鲜卑族的北魏,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等,但这些或偏居一隅,或几代而亡,并没有实现中国的大一统。元朝具体存在的时间一般认为由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1368年元顺帝北逃结束,享国祚时间97年

  • 张文藻墓预言:“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文藻墓,张文藻,辽朝,古墓

    “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出自山西高平市五代十国古墓。意思是这墓有一天会再被人发掘,重见天日。而人一旦老去,就再也不能回到年少。其意境沧桑,不能不让人嗟叹。专家在发现这12个字的时候,都很疑惑:难道墓主知道我们要来吗?张文藻墓来自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八里村张氏墓葬群。以出土

  • 朱元璋的有明一朝规矩多多 有些可歌可泣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有明一朝,明朝生活,明朝知名人物,明朝,明朝历史

    穿衣要讲规矩没错!规矩特!别!多!可能穿错一件衣服,吃错一样食品,你就GAMEOVER。就以穿衣服来说,明朝社会阶层有严格划分,不同等级的人群都有各自穿衣服的规定,一旦穿错就等于是“僭越”大罪,将被国家处以重刑。△乌纱帽你知道什么人才能戴吗?△圆领袍你又知道什么人能穿?明朝穿

  • 隋末最悲催的反王建国称帝六年,未到中原征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隋末割据势力,林士弘

    每逢王朝更迭,总会冒出不少的地方豪强、农民起义军,他们或称王或称帝,终归是割据一方,与中央政府相抗衡。隋末唐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一段王朝交替时期,那更是风起云涌,各路豪杰并起,争相逐鹿。在隋末农民起义浪潮中,最开始的都是敢于吃螃蟹的,但下场往往是最惨的,因为这时候隋朝中央多少还有点凝聚力,扁

  • 明朝皇帝都是奇葩言过其实 但却都具有鲜明特色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皇帝,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享国276年,共历十六帝(不计南明)。和其他王朝不同的是,这一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有性格。这一朝从开国皇帝开始,就和其他朝代与众不同。历朝开国之君大多是权臣或贵族出身,最后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纵观历史完全布衣出身建立统一王朝的皇帝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 1400年后,世人是如何复原盛唐长安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盛唐,长安,西安

    2007年1月,美国《生活科学》网站评出“世界十大古都”:罗马、雅典、君士坦丁堡、巴比伦、库斯科、特诺奇蒂特兰、底比斯、大津巴布韦、西安和卡霍基亚。那么,为什么西安是中国惟一入选的城市?其实西安、罗马、雅典、君士坦丁堡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都,属于第一等级。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

  • 唐朝是如何被藩镇掏空的?唐朝为何不消灭掉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藩镇

    李唐王朝致力于中原王朝的外扩,势力范围在经过唐太宗至唐高宗的急速扩张后,东至朝鲜,西达咸海,南到越南顺化,北至贝加尔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型体量。和秦汉比可是大多了但隐患也就由此而来。帝国扩张免不了消灭周边的小缓冲国。鼎盛时唐王朝的边境上与多个民族接触,如: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均不断对边境进行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