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骞出西域被神话包装了两千年,还有几分是真实的?

张骞出西域被神话包装了两千年,还有几分是真实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223 更新时间:2023/12/25 12:50:56

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由他开创的陆上丝绸之路更在随后的千百年中继续发挥着作用,使今日之中国至今受益无穷。张骞为中国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有关他的故事却并不都是真实的,许多后人编排的虚假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也变成了他的“真”历史,过度包装。可以说,现如今流传的张骞形象,是真实与虚幻共相并存的,有些地方美颜滤镜级别太高。

位于阳关的张骞像

一、传奇张骞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武帝为何派遣使节出使西域以及张骞在西域的具体经历,已经有诸多的记载,并由此催生出无数与有关张骞的故事和传说,本文不再对此进行详述。由于张骞出使西域成绩斐然,他也于公元前123年受封博望侯。公元前114年,张骞去世。

张骞生前就已名扬天下,与张骞同时代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便在《史记》中称张骞是“使绝域大夏功侯”,这里的“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地区。除《史记》外,班固在《汉书》中用“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八个字来表彰张骞,这里的“博望”指的是张骞因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不但被载入史书并得以名垂千古,而且早在东汉时就已成为许多青年人的偶像,班超便效法张骞,投笔从戎,同样在西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电影《大汉张骞》

张骞的传奇经历被后人层层包装打造,增添了很多不真实的色彩,我们自小便在课本中被告知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许多新物种像苜蓿、葡萄、石榴、核桃、大蒜等等。事实上,有关张骞带回这些西域物种的记载,并不见于与张骞同时代的史书。如果我们去翻一下离张骞时代最近的《史记》与《汉书》,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书中没有任何涉及张骞引进外来物种的记载。

其实,张骞将诸多西域物种传入中原的说法,最早见于西晋人张华《博物志》一书。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与张骞生活在同时代的司马迁不知道,离张骞不过百余年的东汉时期的班固不知道,反而是近400年后的西晋人张华知道张骞引进了如此众多的西域物种,并大书特书?个中奥秘值得探讨。

《博物志》

二、哪些外来物种才是张骞的功劳?

张华《博物志》记载张骞带回来了苜蓿、葡萄、石榴、核桃等西域物产,时至今日也是人们常见到或食用的东西。那么它们真的是由张骞带回来的?答案是否定的。就苜蓿、葡萄来说,考诸汉代的文献,它们的传入应该归功于将军李广利。李广利奉武帝之命前去征讨大宛,胜利归国时,带回了苜蓿与蒲陶,这里的“蒲陶”就是葡萄。可以说,苜蓿与葡萄是李广利的“战利品”,但张华却将其归在张骞名下,很明显是他对张骞的“神话”。看到张骞带回来的这些食物怀疑他是个资深吃货

影视剧中的李广利

除了苜蓿、葡萄外,石榴在《史记》与《汉书》中也没有任何记载,同样最早出现于张华《博物志》,他的说法随后又被同时代以及后人所引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将石榴的引入看作是张骞的功劳。至于核桃,在西汉没有相关记载,最早见于《东观汉记》一书。《东观汉记》是一部集体修撰的史书,最后一次是在灵帝、献帝时期,似乎可以说核桃最早进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在有关核桃的诸多记载中,大都提到核桃的原产地是“西羌”,而“羌”的这个概念差不多也在东汉才出现,其所指代的地理方位也不是西域,而是今天的青藏高原地区,由此可见张骞从西域带回核桃一事,也没有什么说服力。

其它还有像大蒜到东汉时才广泛种植,尽管这些外来物种的具体传入时间现在依旧存在较大争议,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制造张骞带回诸多外来物种这个神话的《博物志》,本身并不具备什么说服力,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

三、为何会把功劳归于张骞?

我们忍不住要问,人们为何要把这么多外来物种的传入全都看作是张骞的功劳?据学者考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着如下三种原因:

首先,在文献传抄过程中出现了誊抄错误。在没有印刷术的古代社会,文献典籍基本靠人们亲笔抄写,在抄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誊抄错误,非常多见,进而以讹传讹。例如在《史记》中很清楚写到的“汉使于大宛取采葡萄实种”一语,到了《博物志》中,其主语便由“汉使”替换成了“张骞”,“大宛”也被替换成“西域”,此后的《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沿袭了这一说法。

话剧《司马迁》

其次,后世对地名联想有误。张骞不只以和平的方式出使西域,他还曾随军征伐匈奴,而大宛在汉代便已灭国,这不由得会使后人把张骞与后来征讨西域的将军混为一谈,把大宛模糊等于西域,最终出现了人们认为张骞出征西域并将农作物带了回来的结果。

最后,与魏晋好空谈的时代风气相关。张骞自出使西域归来后便享誉天下,中原自此也开了与西域的交往之路,在随后的数百年里,越来越多的西域物种与相关技术被引入中原,人们愈来愈想要了解它们的来源。而张华生活的魏晋时代,正是玄学盛行,人们喜好空谈的时代,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文人笔记与风闻轶事。换句话说,魏晋时代是人们喜欢创造怪力乱神的时代。张华又恰巧是喜好收集民间传闻的一类人物,其代表作《博物志》也是在搜罗社会各种传闻之后汇编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张骞作为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很容易被认作是带回外来物种的“功臣”了。

魏晋玄学的代表竹林七贤

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当然值得后人敬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真实经历可以被无限神话与任意修改,不论这种神话与修改是好是坏。两汉时期是中国展开大规模对外交流的时期,大量物种与新鲜事物从西域传播而来,这是无数大汉使节的功劳与贡献,而张骞是其中地位最为突出的一位。我们纪念张骞,但也要纪念那些没有运气留下姓名的人,他们不是无名之辈,都值得我们尊敬。

参考文献:

更多文章

  • 明清两朝没有宰相 大学士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没有宰相,明清宰相,明朝宰相,清朝宰相

    大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灭了胡惟庸之后,废除了丞相制度,此后从明到清,再也没有丞相这一职务。虽说明朝后来形成了以内阁首辅为行政中枢的局面,但是其权力和丞相不可同日而语,明代真正做到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的,只有张居正。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皇权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在其260年的时

  • 柳宗元用20个字写出了最孤独的唐诗《江雪》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柳宗元,唐诗,江雪,柳宗元江雪,唐诗江雪

    “雪”是一个美丽而孤独的意象,孤独的文人墨客们对它偏爱得紧,从来不吝啬赞美的言辞,但要说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代表作是谁,那我一定首推柳宗元在改革失败被贬后所写的那首《江雪》了。单以意境而言,在我心中,大概也只有张岱那篇《湖心亭看雪》能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了。用明代大才子顾璘的话来说

  • 库页岛是如何从中国脱离 逐步成为俄国领土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库页岛,俄罗斯

    每每说起东三省,就想起外东北,每每说起外东北,就不得不想起库页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台湾岛不是第一大岛,还有一个面积超过它两倍的岛屿,不过现在这个岛屿已经不属于我们了,这个岛就是库页岛。库页岛虽然少为人知,却是一个美丽而又静谧的海上桃源,地形南北狭长,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虽然库页岛的地理位置偏北

  • 杭州石牌坊“西湖三雄”坊:岳飞、于谦、张苍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西湖,岳飞,于谦,张苍水,西湖名人坟

    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长眠着三位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张苍水。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英勇抗击外敌入侵、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一脉相承,被誉为“西湖三雄”、“西湖三杰”,千百年来,受到世代人民的无比崇敬。为了深切缅怀纪念

  • 轻徭薄赋税率三十税一 为何百姓还要卖地为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轻徭薄赋,古代税收,税收,汉朝

    翻开中国古代史书典籍,我们不难发现“轻徭薄赋”的政策在任何时代都备受史官和文学大家所推崇。这不仅因为“轻徭薄赋”这一理念是历代百姓所梦寐以求之事,而且更是历代先贤大儒所认为的“施王政、兴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问中国古代王朝

  • 西安十三朝古都和中国传统儒家的正统思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安,长安,十三朝古都,正统

    西安是十三朝,是因为现代史学观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让国人摆脱了儒家意识形态下的正统朝代观,西安才得以扩充到十三朝。古代人那套正统观有个严重的BUG,就是:首先统一王朝肯定是正统,因为没人和它抢了。然后,统一王朝最后被谁给推翻并取代,谁就是正统。然后,统一王朝最初是从谁那里抢来的权力,谁就是正统。

  • 曹操心有余而力不足,临门一脚让曹丕踢进禅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曹丕,禅让

    曹丕篡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完成并得以传续的“篡代禅让”,在此之前,除了儒家理想中的传说故事尧、舜、禹禅让以外,唯有战国时期的“子之篡燕”与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汉”,是可以确证发生过的“篡代禅让”。但子之

  • 钱穆:中国的国都决不可设在江南,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国都,首都,中国古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是无数人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他们也为风景秀丽的江南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他们的诗里,江南总是被赋予了一种十分旖旎的色彩,在江南,仿佛一切美好的事情都会发生。就是这样一个风景秀美,引无数人向往的地方,曾经也被当做国都,比如说南京就是十三朝古都的选址,杭

  • 读书改变命运:宋代科举制度下“榜下捉婿”之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科举制度,科举,榜下捉婿,宋朝,女婿,婚恋

    我们一般认为考据考试制度是由隋炀帝杨广创立的,在科举考试制度之前,贫苦人家或者寒门出身的人做官是很难的,尤其是魏晋时大兴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创立,事实上为寒门弟子做官增加了一条通天大道。但是,在历朝历代中,唯有重文轻武的宋朝是最重视科举选拔人才的。宋代的科举制度上承隋唐,下启明清,

  • 同样有藩王 明清时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分封制,明朝,明朝藩王,清朝,八旗子弟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能更好的解决藩王问题?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分成五个方面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藩王总是容易搞事?第二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三个问题,明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五个问题,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