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知诰:从流浪儿到皇帝,他靠这个技能站上C位

徐知诰:从流浪儿到皇帝,他靠这个技能站上C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175 更新时间:2023/12/14 6:53:41

徐知诰:从流浪儿到皇帝,他靠这个技能站上C位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国之君,有的本就生于帝王之家,有的是皇亲国戚,也有的是靠农民起义站上C位……今天的主人公南唐烈祖徐知诰(即李昪)则经历了从流浪儿到皇帝的华丽转变。

陆游曾评价徐知诰说:“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焉。”这几乎是古代文人心中最好的帝王了。而徐知诰能走上帝王之路,离不开一项技能:化劣势为优势。

一个养子的隐忍

徐知诰本姓李,小名彭奴,889年出生于乱世中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流浪。6岁时,父亲在战乱中不知所踪,跟随伯父李球到了濠州,到了濠州之后,母亲不久也过世了,伯父也不管了,他成了流浪儿,只能在濠州的寺庙勉强度日,饥一顿饱一顿。

即便如此,命运还是给这个流浪儿打开了一扇窗。吴国的皇帝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时,晚上也来到开元寺。杨行密觉得这个样貌长得不一般,而且还有一股子灵气,就带回来家,准备当作养子。但因儿子们反对,觉得这个小叫花子和整个杨家格格不入。杨行密只好将他交给部将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自此这个小流浪儿就有了大名,还有了一个稳定的家庭。徐知诰天资聪颖,乖巧孝顺,侍奉徐温远胜过徐温的亲生儿子们;徐温的妻子李氏因为同姓的缘故,也对他照顾有加。长大后的徐知诰面容标志,声音洪亮,喜欢读书,还学了一手漂亮的马上功夫,杨行密也时常夸徐知诰。

然而,徐知诰毕竟不是徐家血脉。徐温的几个儿子中,只有徐知谏把他当作长兄尊敬,尤其是长子徐知训、次子徐知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徐温对徐知诰,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视为己出。一次,徐温带徐知诰外出,因为心情不佳,乱杖驱赶他。到家时,却发现他已经在家门口叩头迎接。徐温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儿?”徐知诰回答说:“为人子,怎么能舍弃父母,父怒而归母,是人之常情。”徐温因此更加喜爱徐知诰,让他当家管事,后来还封他做官。徐知诰侍奉徐温时,十分谨慎,任劳任怨,没发过一句牢骚。徐温常对其他儿子说:“你们能不能像徐知诰一样对待我?”

作为养子,徐知诰与徐温的关系,自然无法跟其他几个亲儿子相提并论。但他就是在这样的劣势中一步步努力,获得徐温的肯定。杨行密也对能文能武的徐知诰青睐有加,经常称赞道:“徐知诰是个俊杰,众将的儿子中没人比得上他。”

蓄势待发,主动出击

徐知诰开始为义父做事情,也很用心,就慢慢往上升职,从一个小小的升州防遏使兼楼船副使,就是平时巡视和管理船只。干了三年之后,随军出征,获得了一定的战功。

公元912年,徐知诰因战功升任升州刺史。当时,江淮地区刚刚平定,地方长官多是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财来供养军队,而徐知诰则与众不同。他勤俭好学,遴选清廉官吏,革新政治,推广教育,重视儒生,宽仁为政,为此花光家里所有的钱都在所不惜。在徐知诰的治理下,升州越来越富庶。五年后,徐温看到升州变化如此之大,于是把驻地搬到了升州,改封徐知诰为润州团练使。自己辛苦经营起来的地方就这么拱手让人,这让徐知诰很不爽。

当时吴国的朝堂上,吴国开国皇帝杨行密因病去世,其他杨行密的手下都在外面,只有徐温和张颢留在身边,于是杨行密就让徐温和张颢一同辅佐儿子杨渥。但是徐温和张颢将杨渥杀了,徐温还把张颢杀了,于是一个人拥立了杨行密的次子杨隆演。杨隆演年纪尚小,大权旁落在徐温手上。为了控制军队和控制朝政,徐温自己在升州掌握着镇海军,徐温的长子徐知训则在京师广陵辅助朝政,一般都是徐温自己在遥控指挥。智囊宋齐丘提醒徐知诰说:“徐知训嚣张跋扈,随时都会出事,润州跟广陵只隔一条长江,你应该感谢这个机会才对。”徐知诰立刻明白此话用意,即刻到润州赴任。

如宋齐丘所料,徐知训很快就出事了。公元918年,徐知训的上级领导朱瑾派婢女到徐知训家问安,徐知训竟然非礼这个婢女。朱瑾盛怒之下将徐知训诛杀,随后自杀。在润州的徐知诰得到消息后,因为润州距离广陵比较近,立即率军抢先赶到广陵平乱,稳定了朝廷的秩序。当时,徐温的其他儿子都年幼力弱,于是徐知诰顺理成章代替徐知训,任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从而控制了南吴朝政。他与徐知训截然相反,对南吴主杨隆演毕恭毕敬,以身作则,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尽管徐温位高权重,但人心大多已归向徐知诰。

对徐知诰来说,从升州调任润州,意味一切要从零开始,这确实很让人沮丧。但是零开始并不意味着零机会。转换思路让徐知诰丢掉负面情绪,调整心态,运筹帷幄,再次成功的把劣势经营成了优势。而润州也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起跳点。

把敌人变成亲家

徐知诰于是成为了徐温在朝廷的新的代言人。但是徐知诰并不想只是做一个传声筒。于是徐知诰一边在广陵发展自身的势力,另一边则和徐温虚与委蛇。

徐温的谋士严可求警觉到徐知诰威望日增,屡次提醒徐温让亲儿子徐知询代替徐知诰执政。这让徐知诰很头疼,于是谋划了一番,成功的将他贬到地方任职。没想到严可求接命后也没哭诉也没闹,而是跑去晋见徐温,献上建国大计。徐温大喜,于是再把严可求留下来参与决策。徐知诰发现无法摆脱严可求,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的儿子严续,两人成了亲家。当你不能消灭敌人时,就跟他做朋友。徐知诰的这个解题思路可谓智高一筹。

公元919年,杨隆演称吴王,任命徐温为大丞相,徐知诰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这时朝廷上,吴王杨隆演因为徐温、徐知训的欺侮,抑郁而死。徐温和徐知诰就拥立了杨行密的四子杨溥继位吴王。杨浦就这样作为傀儡,称帝改元,为徐温、徐知诰的篡位做准备。公元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趁机夺取兵权。自此,徐知诰完全控制了南吴政府。杨溥称帝之后,徐知诰继续采用徐温的做法,自己坐镇金陵,自己的儿子徐景通在京师广陵掌管朝政。

历经十年准备之后,公元937年,徐知诰以“禅让”的名义在金陵称帝,国号大齐。公元939年,他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自己的儿子徐景通,也改名为李璟,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就是南唐的开国之君。

李昪在位期间,对外坚持弭兵休战,对内兴利除弊,始终与周围的国家保持稳定良好的关系。其实经过杨行密、徐温以及李昪的长久经营,南唐在十国之中,是版图最大的国家,国家的综合实力都远高于周边。

但是李昪就是不愿意发动战争为自己开疆拓土。有一次邻近的国家吴越受灾,国力大减,大臣都劝说李昪带兵去征服这个国家。李昪不愿意,反而派出使者,带着粮食和物品去安慰吴越,帮助吴越救灾。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还曾被自己的大臣叫做“田舍翁”,也就是乡巴佬之类的称呼吧。

李昪之所以不兴战事的原因,大概跟他早年因为兵灾而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的经历有关吧。正是李昪的这种休养生息的政策,给江南的民众在战乱纷飞的五代十国一个喘息的机会,使得江南在短时间内富强、安定,一时间周边国家的流民、落魄士大夫都来到南唐寻找慰藉,南唐文风逐渐兴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造就李煜这种诗词皇帝。

李昪对待民众虽然仁厚,但是对待前代王室,却是无比阴狠,受到历代史家的诟病。李昪将南吴国王室的杨家族人囚禁在一处,禁止外人接近,里面杨氏族人不得不近亲婚配,杨氏后代出现明显的智障。北宋赵匡胤听闻这种人道惨案之后,想要对杨氏进行搭救,结果李昪赶紧将杨氏族人诛杀干净。有这种开国之君,南唐国祀不长,李煜自身妻子也被抢夺,其实也可以归之于轮回果报吧。

到了晚年,李昪笃信道术,服食丹药,所以重金属中毒,性情暴躁易怒,而且后背还长了毒疮,最终毒发身亡,享年五十六岁。

劣势与优势只差一个角度

在困境中发现机遇,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徐知诰凭借这个技能一路过关斩将,从流浪儿逆袭为一国之君,实现自己的抱负。

很多时候,劣势和优势都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只差一个角度。身处困境时,不妨冷静下来,试着换个角度看问题,尝试发现将劣势转化成优势的机会。也许,下一个转角,你以为的劣势也会助推你站上C位。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史上最毒养子

?01

五代十国,乱局板荡。

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十二月的一天,又一场鸿门宴缓缓幕。

角力的一方,是南吴时任奉化军节度使的徐知诰。

徐知诰,本名李昪(南唐开国皇帝),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身世比较乱,爹也比较复杂。

其出身微贱,自幼便跟随亲爹李荣四处流浪。

流着浪着,老爹突然不知所踪,生死未卜没了影。

后来,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看中徐知诰,遂收作养子。

但杨的亲儿子们瞧不上他,冷嘲热讽,横加挤兑。

没辙,杨行密只好将其送与大丞相徐温抚养。

由此,李昪正式改名为徐知诰。

徐知诰天资聪颖,弓马娴熟,且会来事,故深得徐温青睐。

而由养父罩着,徐知诰自是官途亨通,一路扶摇直上。

及至徐温去世,徐知诰已大权在握,妥妥地掌控了南吴朝政。

角力的另一方,则是徐温的亲生次子徐知询。

徐知询,时任金陵节度使,诸道副都统。

此前试图取代养兄徐知诰的摄政地位,但没成功。

等老爹徐温去世后,徐知询继承军权,又动了弄死养兄的念头。

就这样,在权势利益的促使下,各怀心腹事的一双非亲兄弟,哥长弟短,寒暄客套着坐到了酒桌前。

02

这次酒宴,由徐知诰做东。

满桌美酒佳肴自不必说,还专门从宫廷教坊召来了优人助兴。

优人,亦称优子,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简单说,约等于现在的嘻哈rap,或说相声的。

彼时,恰逢腊月,寒风凛冽。

在接到请柬前来赴宴的途中,虽貂裘加身,可徐知询仍觉得冷意森森。

而前脚一跨进徐知诰的府宅,尽管炉火正旺,徐知询却觉得更冷了,直冷到了骨子里。

“询弟,路上冷吧?”

徐知诰热情相迎,“坐,请坐,请上座。”

“兄长客气了,不敢越礼。”

徐知询推辞道。

“都是自家兄弟,一个爹的,用不着见外。”

徐知诰笑呵呵取来一只金杯,哗啦啦,斟满酒递来,“询弟,干了这杯驱驱寒。我祝你,能活一千年。”

能活一千年的是啥?千年王八万年龟,这哪是祝福,分明在骂我是王八啊。

但此刻,徐知询压根顾不上王八这茬,胸腔里的那颗心“嗖”的一下子来个撑杆跳,蹦到了嗓子眼里。

十有八九,那是一杯毒酒!

03

事到如今,身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别说只是猜测,即便完全断定酒里下了夺命鹤顶红,兑了七步断肠散,你能咋的?

胆敢摔杯,翻脸,人家直接动刀,比喝毒酒来得更快,完蛋得也更利索。

不得不说,徐知询也非吃素的,一伸手,也拿起一只杯子,也哗啦啦,将酒一分为二,紧接着膝头一沉落了地,举杯过顶开了腔:

“兄长在上,弟岂敢独饮?弟诚意与哥哥各活五百岁。”

一杯酒,一千岁;

兄弟均分,一人五百年。

如果死,那就结伴儿下黄泉,一块儿完蛋。

徐知询玩的这一手,顿把徐知诰给造愣了,脸红一阵又白一阵,扎撒着手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不接是吧,那我就一直跪着,跪到天荒地老!

一时间,僵局了。

众人屏息,空气凝固,静得衣针落地都能听出山崩地裂的声响。

而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僵持之中,突然,一个人屁颠屁颠跑上前,一把抢走了那两杯酒。

这个人,名叫申渐高,是徐知诰请来说笑助兴的教坊优伶。

不等两兄弟醒过神,申渐高一扬脖,咕咚咚,全给灌进了喉咙。

喝罢,还咂咂嘴唇笑道:“这可是千年寿命啊。你们不要,我要。嘻嘻,这杯子挺沉的,999纯金的吧,我也一并要了。”

说着,申渐高将酒杯往怀里一塞,溜溜达达,摇摇晃晃出门而去。

04

结果不消多言,优人申渐高死了。

南吴的嘻哈界,从此少了一个说唱高手。

史载,徐知诰私下派人带上解药,匆匆去寻申渐高。

很不幸,等找到时,申渐高早已七窍流血,“脑溃而卒”。

关于这桩南吴公案,后世多称优人申渐高不同于一般戏谑耍宝的优伶,其懂大义,识大体,视死如归,替饮毒酒,意在用一己之命向徐知诰进谏,切莫兄弟相残,遗臭万年,令后人齿冷。

但,对此优伶高义之说,作者不敢苟同。

因为此前,在徐知诰和申渐高之间,还曾有过一次交集:

自古官升脾气长,徐知诰也不例外,亦没少做横征暴敛、搜刮民财之事,招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朝中同僚深知其刚愎自用,又非常敏感,大多噤声不语。

且说这年,南吴京师金陵大旱,数月滴雨未落。

徐知诰接连办了几场求雨法事,老天丝毫没给面子,连个喷嚏都没打。

要再旱下去,庄稼枯死,百姓饿死,南吴可就完了。

徐知诰急得焦头烂额,问众臣:“全国各处都下雨了,为何单单京师不下?到底为啥呢?”

这,的确是个难题。

说天气吧,当时没人懂这些;

说天谴吧,徐知诰权倾朝野,一言不慎,脑瓜子先掉了。

谁敢吱声?

有。

静默之中,人堆里传出了一声嘀咕:“雨不进城,是怕收税啊。”

徐知诰闻言,脸色顷刻泛绿。

抬眼寻看,很快瞧见了给皇帝解闷的教坊优伶申渐高。

而众臣见状,不由得心肝儿抖颤。

当众犯颜直谏,这摆明了是癞蛤蟆跳油锅,分分钟找死的节奏!

05

事实是,徐知诰没杀申渐高,留了他一条命。

也许有人会说,在历史上,揽权称帝、建立南唐的徐知诰对外弭兵休战,对内兴利除弊,且以文艺青年自居,名声还不赖。

然而,每个人皆具两面性,自也包括徐知诰。

比如,在夺权过程中,徐知诰忘恩负义,架空养父。

权势一大,就去他的干爹养爹,老杨老徐,立马改回李姓;

比如,强逼“禅让”,坐稳龙椅后,徐知诰不仅谋害兄弟,还派人弑杀了被他尊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的南吴末代皇帝杨溥;

再比如,徐知诰于海陵修筑永宁宫,名义上是厚待南吴杨氏皇亲宗室,实则将他们群体软禁长达18年之久。

“严兵守之,绝不通人。久而男女自为匹偶,吴人多哀怜之”

(语出《新五代史·吴世家》)。

不准与宫外通婚,仅许宫内杨氏子孙伦乱婚配。

若生女孩,任其生长;

若生男孩,年五岁,即封以官爵,授以冠服,然后赐死,葬于宫外荒地,邑人称之为小儿冢…

06

由上可见,盛誉之下,徐知诰人性的另一面是何其复杂,又何其卑污丑陋。

也由此可断,“雨畏抽税”,徐知诰当众没杀申渐高,并非宽宥仁厚,只是让他的脑瓜子暂时寄存于肩膀上罢了。

一个高高在上的权臣,若跟一个卑微低下的优人一般见识,岂不叫人笑话?

同样可以想见,在鸩杀兄弟的大戏开场前,徐知诰料及徐知询定会作妖,也一定事先向申渐高做了交代:

老申啊,如出现意外,你插科打诨,能说会道有一套,务必圆场保我颜面。

别忘了,你还欠我一颗脑袋呢。

要搞砸了,哼,我连利息一起收。

利息?

想想你的老爹老妈,老婆孩子。

就这样,申渐高只能抢杯饮鸩,送掉了卿卿性命,也在后唐历史上留下了可怜一笔:

《资治通鉴·后唐纪五》:

十二月,吴加徐知诰兼中书令,领宁国节度使。知诰召徐知询饮,以金钟酌酒赐之,曰:“愿弟寿千岁。”知询疑有毒,引他器均之,跽(音jì)献知诰曰:“愿与兄各享五百岁。”

知诰变色,左右顾,不肯受,知询捧酒不退。左右莫知所为,伶人申渐高径前为诙谐语,掠二酒合饮之,怀金钟趋出,知诰密遣人以良药解之,已脑溃而卒。

标签: 徐知诰李昪南唐五代十国

更多文章

  • 历史上以炀帝为谥号的四位皇帝,两位大名鼎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炀帝,陈炀帝,陈后主,隋炀帝,杨广,末代皇帝,昏君,谥号

    帝王驾崩后,继任者往往会按照他们生前的功绩、品行等情况,命礼部拟定数个合适的词汇,经大朝会商议后,选择一个最恰如其分的称号,此即谥号。因为帝王有优劣、好坏之分,所以谥号自然也有美谥、中谥、恶谥之分,而“炀”便属于典型的恶谥。在《谥法》中,“炀”代表着昏

  • 我们胜利了 1945年9月3日重庆欢庆抗战“胜利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抗战胜利日,抗日战争,抗战

    9月3日是我们每一名中国人都需要铭记的日子。1945年9月2日上午,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在九个受降国代表的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随着盟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MacArthur)接受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0时48

  • 张骞出西域被神话包装了两千年,还有几分是真实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骞出西域,张骞,虚假历史,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由他开创的陆上丝绸之路更在随后的千百年中继续发挥着作用,使今日之中国至今受益无穷。张骞为中国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有关他的故事却并不都是真实的,许多后人编排的虚假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也变成了他的“真”历史,过度包装。可以说,现如今流传

  • 明清两朝没有宰相 大学士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没有宰相,明清宰相,明朝宰相,清朝宰相

    大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灭了胡惟庸之后,废除了丞相制度,此后从明到清,再也没有丞相这一职务。虽说明朝后来形成了以内阁首辅为行政中枢的局面,但是其权力和丞相不可同日而语,明代真正做到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的,只有张居正。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皇权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在其260年的时

  • 柳宗元用20个字写出了最孤独的唐诗《江雪》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柳宗元,唐诗,江雪,柳宗元江雪,唐诗江雪

    “雪”是一个美丽而孤独的意象,孤独的文人墨客们对它偏爱得紧,从来不吝啬赞美的言辞,但要说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代表作是谁,那我一定首推柳宗元在改革失败被贬后所写的那首《江雪》了。单以意境而言,在我心中,大概也只有张岱那篇《湖心亭看雪》能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了。用明代大才子顾璘的话来说

  • 库页岛是如何从中国脱离 逐步成为俄国领土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库页岛,俄罗斯

    每每说起东三省,就想起外东北,每每说起外东北,就不得不想起库页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台湾岛不是第一大岛,还有一个面积超过它两倍的岛屿,不过现在这个岛屿已经不属于我们了,这个岛就是库页岛。库页岛虽然少为人知,却是一个美丽而又静谧的海上桃源,地形南北狭长,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虽然库页岛的地理位置偏北

  • 杭州石牌坊“西湖三雄”坊:岳飞、于谦、张苍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西湖,岳飞,于谦,张苍水,西湖名人坟

    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长眠着三位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张苍水。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英勇抗击外敌入侵、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一脉相承,被誉为“西湖三雄”、“西湖三杰”,千百年来,受到世代人民的无比崇敬。为了深切缅怀纪念

  • 轻徭薄赋税率三十税一 为何百姓还要卖地为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轻徭薄赋,古代税收,税收,汉朝

    翻开中国古代史书典籍,我们不难发现“轻徭薄赋”的政策在任何时代都备受史官和文学大家所推崇。这不仅因为“轻徭薄赋”这一理念是历代百姓所梦寐以求之事,而且更是历代先贤大儒所认为的“施王政、兴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问中国古代王朝

  • 西安十三朝古都和中国传统儒家的正统思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安,长安,十三朝古都,正统

    西安是十三朝,是因为现代史学观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让国人摆脱了儒家意识形态下的正统朝代观,西安才得以扩充到十三朝。古代人那套正统观有个严重的BUG,就是:首先统一王朝肯定是正统,因为没人和它抢了。然后,统一王朝最后被谁给推翻并取代,谁就是正统。然后,统一王朝最初是从谁那里抢来的权力,谁就是正统。

  • 曹操心有余而力不足,临门一脚让曹丕踢进禅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曹丕,禅让

    曹丕篡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完成并得以传续的“篡代禅让”,在此之前,除了儒家理想中的传说故事尧、舜、禹禅让以外,唯有战国时期的“子之篡燕”与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汉”,是可以确证发生过的“篡代禅让”。但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