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驾崩后,继任者往往会按照他们生前的功绩、品行等情况,命礼部拟定数个合适的词汇,经大朝会商议后,选择一个最恰如其分的称号,此即谥号。因为帝王有优劣、好坏之分,所以谥号自然也有美谥、中谥、恶谥之分,而“炀”便属于典型的恶谥。
在《谥法》中,“炀”代表着昏庸残暴、荒淫无道,是极为丑恶不堪的称号(“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周书·谥法》中,炀就意味着好色无礼、不讲信用、于民暴虐的意思(《周书·谥法》原文:“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史上昏暴的帝王不在少数,然而能获得“炀”这个谥号的,共只有四位:
南齐炀帝:东昏侯萧宝卷
南齐炀帝即东昏侯萧宝卷,南齐第六任皇帝,明帝萧鸾的次子,于公元498年登基为帝。萧宝卷荒唐残暴,宰辅大臣稍不顺其意者,立即加以诛戮,司空徐孝嗣、太尉陈显达、尚书仆射萧懿相继被杀。除此之外,萧宝卷整日与爱妃潘玉奴、佞臣梅虫儿等人胡混,做出恁多荒唐的丑事(故委任群小,诛诸宰臣,无不如意……日夜于后堂戏马,与亲近阉人倡伎鼓叫。常以五更就卧,至晡乃起。见《南齐书·卷七·东昏侯本纪》)。
萧懿遇难后,其弟雍州刺史萧衍愤而举兵,并迎立萧宝卷的母弟萧宝融为帝,时在永元三年(501年)初。同年十月,萧衍攻入都城建康,萧宝卷被宦官黄泰平、张齐所害,年仅19岁,在位仅三年时间。萧衍掌权后,奏请太后追废萧宝卷为东昏侯,谥号为炀。
萧宝卷是南朝齐明帝的儿子,齐明帝躺在龙榻上预感自己没有多长时间了,便命人将自己的儿子萧宝卷叫来,对着眼前的这个儿子说道:“不管以后,你做什么事情都不可以落在人后,一定记住,什么事都要先发制人!”看着萧宝卷答应了,齐明帝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这句话可以说是齐明帝的法宝,当年齐明帝即位的时候,就是这么做,他大肆诛杀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防止他们对皇位图谋不轨,现在他又将这么个法宝传给自己的儿子。萧宝卷在灵前登基,终于他不负父亲的所托,当上皇帝之后,首先将朝中的一些重臣给杀了,后来老臣陈显达、崔慧景被逼无奈起兵反叛,结果兵败被杀。萧宝卷斩杀老臣之后,京城充满着血雨腥风,他认为自己的帝位非常稳固了,便开始了他昏庸奢侈的生活。
萧宝卷在当太子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吃喝玩乐,非常喜欢玩耍,他最爱做的一件娱乐活动就是捉老鼠,乐此不疲,有的时候,他能捉老鼠一直到天亮,而且把这件事当做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他为人非常的木讷,少言寡语,所以极其不爱与大臣们沟通,但是却非常喜欢与近臣沟通。
齐明帝病死以后,灵柩放在太极殿之中,萧宝卷非常讨厌这个做法,一有大臣来祭拜先帝,他就大喊头疼,强烈要求将灵柩下葬,后来因为大臣的极力反对,终于挺了个把月,这才将齐明帝的灵柩下葬。老臣被诛杀以后,萧宝卷更加肆无忌惮,成日里没日没夜的在后堂戏马,而且命人敲锣打鼓,并且让几百人呐喊整个宫中充满着嘈杂之声。他极其喜欢骑马,风雨无阻,他担心自己的马鞍上面丝织的部分被雨水淋湿,于是特地命人用珠子连在一起,非常的精巧,遮挡在马鞍上,他还让50余名的宦官做为骑客,又命人挑选那些擅长奔走的无赖小人为他牵马驾犬,浩浩荡荡的队伍高达数百人,跟着他奔走,没有一丝空闲。
老臣陈显达兵败被杀以后,萧宝卷开始外出游走,又不愿意老百姓看见他,便派人事先将老百姓撵走,老百姓每次被驱逐的时候,衣裳都还来不得及穿上,还没有穿上鞋子,就被撵走了,有胆子稍微大一些的,或者慢一点的,就被格杀勿论。
有一次,萧宝卷行走到沈公城的时候,正巧一个已经待生产的妇女躲闪不及,萧宝卷想看看这个女子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和妲己典故相似),便命人将女子的肚子剖开。由于他的经常出行,肆意妄为,从万春门到郊外数十里,经常空家净室,使工商无不废业,给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混乱。可是,萧宝卷仍然觉得不过瘾,于是他在宫廷之中设立杂市,每天在其中游荡,市集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货物,让宫女和太监化妆成小商小贩,让自己宠爱的潘妃做市令,自己则是在店铺之中杀猪卖肉,潘妃卖酒,这个时候,他又认为当个老百姓也挺好的。
南朝时期,道教非常盛行,萧宝卷也不例外,大肆修建道馆,用金子做成莲花,贴在地上,让潘妃在上面行走,并且哈哈大笑说:“这就是步步生莲啊!”,又在宫廷之中种树,可是无一存活。齐明帝搜刮来的金银财宝,也都被他败的差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掌管军队的大臣王珍国,张稷便与萧衍里应外合攻入宫中,将萧宝卷斩首,身首异处。萧宝卷死后被追封为东昏侯,这个称号与他的所作所为名副其实。
萧宝卷是个很无厘头的皇帝,千把年来,一直到周星驰,才稍稍能和他比肩。萧宝卷出游时,总是穿得像个上台表演的魔术师,随从数百,呼啸飞奔,不避雨雪,随手就舀路边的积水来喝。小皇帝又爱玩“担幢”的游戏,作白虎幢高七丈五尺,左臂右臂来回担玩,不过瘾,又把几十斤重的白虎幢移到牙上担玩,折掉好几颗牙齿,仍旧没完没了。
他后宫中有一个叫潘玉儿的,妖冶绝伦,体态风流,还有一双不盈一握的小脚。萧宝卷把她宠得天女下凡似的,她的衣着用度,都是珍宝,宫中器皿,皆用金银,一个琥珀钏,就值价一百七十万。一次前往潘贵妃家里,小皇帝自己跑到井边打水,给厨子做饭打杂,一群人嬉笑互骂,没有一点儿帝王架子,与奴同乐。他最得宠的小太监年纪才十三四岁,也敢参与朝臣,控制大臣,甚至骑马入殿,呵斥天子。
有个侍从给萧宝卷读了《西京赋》,小皇帝大喜,按照赋中描述大起宫殿,尽极绮丽。宫殿内常有火灾发生,最大一次一下子烧毁殿宇三千多间,烧死宫女太监无数。萧宝卷趁机起新房子,拆下各佛寺的零部件来建宫殿。小皇帝还喜欢园林景致。大暑天种树,早上种晚上死,死了又种,反正最后没有一棵树活下来;阶庭之内全部细草铺地,绿色茵茵,不过都是刮取的草皮,太阳晒一天就枯死,每天需要不停更换。所有的园林山石都涂上彩色,台阁的墙壁上绘满春宫图画。
萧宝卷还在皇宫里建立了很多小卖部,让官员和宫女妃嫔一起在店里做买卖。潘贵妃当上了市场管理员,萧宝卷自己当市场小秘书,遇有买卖争斗等,都由潘贵妃一人做主。萧宝卷若有小过错,潘贵妃动不动就上座审讯,罚皇帝长跪。后来,萧宝卷亲自开船,坐在里面卖猪肉。这个皇帝有时忍不住和其他妃子偷欢,如果潘贵妃听到了,就会把萧宝卷召来,加以杖责。他果真是把潘贵妃当亲娘一样供奉起来。萧宝卷做的最有名的一件事是,派人打制纯金莲花铺于地面,令潘妃舞行于上,叹赏道:“此步步生莲花也。”从此,潘贵妃的那一双金莲小脚就流传下来了,也固定了中国古代男人的审美取向。
真正缠足的开始至今尚无定论,南唐李后主估计是羡慕潘贵妃的风流,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璎珞装饰,命娘以帛缠足,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跳起凌波微步。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中国女子缠了一千年的足,花了好多的布,喝了好多的洗脚水。
陈炀帝:南陈的亡国之君陈叔宝
陈叔宝,就是人称的“陈后主”,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是一位喜欢文学的皇帝,在诗词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在位期间,陈叔宝疏于朝政,好声乐和美色。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陈叔宝作为一国之君作出了很多荒诞的事情,后人将他称之为“井底皇帝”。
陈炀帝即后主陈叔宝(后人更喜欢叫他陈后主,陈炀帝反而不为世人所知),南陈末代皇帝,宣帝陈顼的长子,于公元582年即位。
陈叔宝热爱诗文(有没发现他跟另一个后主,南唐后主李煜很像?),他即位之后,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骚客。其中,陈叔宝最赏识江总,这个人“好学,能属文,于七言、五言尤善”,陈叔宝封他为尚书令,伴皇帝左右。陈国的朝廷命官,也都是通过诗文大会选拔出来的,很多官员喜欢舞文弄墨。陈叔宝也经常和他们在一起饮酒作诗听曲。
不仅如此,陈叔宝还选拔了一批才色兼备、精通诗歌的宫女,将她们封为“女学士”。每到皇家宴会,君臣嫔妃集聚一堂,相互吟诗作画。写诗写得很艳丽的就命人谱成曲子。当时著名的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其中,《玉树后庭花》成为著名的亡国之音。
陈叔宝在位七年间荒淫无道,将朝政大事委托给佞臣江总及爱妃张丽华等人打理,自己则整日耽于酒色之中,并和一帮无耻文人以写艳诗为乐,行为十分荒唐、丑恶(“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见《陈书·卷六·后主本纪》)。
陈国君臣贪于享乐,完全不顾百姓死活,陈国的国力也逐渐衰微。当时有一个名叫孔范的文人,很受陈叔宝的青睐,陈叔宝对他言听计从。有一天,孔范与一位武将发生争执,就打算除掉这个武将。
这天正赶上皇家盛宴,陈叔宝宴请满朝文武,这位武将看到文人们聚在一起吟诗作曲,十分不屑,于是愤然离席而去。孔范趁机对陈叔宝说:“这些远在外面的武将,都是出身行伍,没有什么文化,我们也不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深谋远虑,皇上要想皇位做得稳当,不如将他们的兵权收回来。”后主听了觉得有理,带兵的那些将领只要稍微有些过失,后主就将其兵权收回。将士人心涣散,边疆的防备更加不稳定。
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南朝一些小国已经岌岌可危。隋文帝有着横扫四海的志向,隋朝大臣也都上书建议隋文帝南下灭陈。于是,文帝派杨广等人直取江南。而此时陈叔宝还深居高阁之内,整天花天酒地,两耳不闻天下事。
陈叔宝的荒唐导致国势迅速衰落,从而给隋朝的进攻提供机会。
开皇八年(588年)三月,隋文帝颁《伐陈诏》,十月晋王杨广出任淮南行台尚书令,高颎任元帅长史,大举伐陈。
隋军南下的消息传来后,朝延上下竟然没有人在意。后来,随着隋朝大军的不断深入,陈国的州郡相继失守,陈叔宝依然带着朝臣奏乐饮酒。由于陈国完全没有防御能力,隋军很快兵临城下,这时陈叔宝才慌张起来。他召集百官,这时很多大臣已经逃亡,几乎没有人来上朝。隋军攻入陈国后,陈叔宝第一个逃跑,临走之前,对将士说:“锋刃之下,怎好轻试。不必多言,朕自有办法。”
南朝陈后主和张孔两妃被隋兵拉出做了阶下囚的胭脂井(景阳井),只可惜现在的这口胭脂井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遗迹,而是三百多年后宋朝人为了警示后人而新建的。
次年正月隋军攻克建康,隋军入宫之后一,四处搜寻,却找不到陈叔宝,将士在陈后主的寝宫景阳殿也没有发现他的影子。后来,一个士兵口渴,要去井边找水喝,模模糊糊看到井中有人的影子。士兵召集人来,高声呼喊,却没有人答应。于是,有士兵恐吓说要往井中扔石头,并真的找了一块大石头要扔到井中,井中的人吓得叫出声来。
士兵将绳索丢进水中,要把井中的人拉上来。拉绳之时,士兵觉得绳子十分沉重,等拉上来之后才发现,躲在井中的是陈后主和他的两个宠妃。隋文帝得知此事,哈哈大笑。陈后主投降后,隋朝的官员还经常拿这个事情嘲讽他,称他为“井底皇帝”。
后主陈叔宝投降后被押送至长安,受到文帝杨坚的优待。陈叔宝在亡国后变得更加消沉堕落,每日以酗酒为乐,15年后病死在洛阳,终年52岁。陈叔宝死后,被隋朝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为炀。
说到陈叔宝,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唐代诗人杜牧在《夜泊秦淮》里的那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为艳词《玉树后庭花》的作者,南朝陈的亡国之君陈叔宝,可谓是"荒唐"的代名词。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叫《台城曲》,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兴隋五老之一高颖,打到城门底下了,陈叔宝在城内还搂着他的爱妾张丽华听着玉树后庭花。
一曲都缘张丽华,六宫齐唱后庭花。若教比并红儿貌,枉破当年国与家。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要说"艳词",大概是避不开陈叔宝的这首《玉树后庭花》的。
因为一曲《玉树后庭花》而扬名后世的陈朝后主陈叔宝,无法把自己满腹艺术才华化身为金刚力士,抵挡来自北方隋朝的强大铁骑,最后被隋军从一口枯井中拽上来俘虏北上,成为隋王朝的阶下之囚。然而一个怎样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作品呢?
南朝梁承圣二年(553),河东奇女子柳敬言生下长子。这个南朝梁皇室宗亲女子,生下的孩子却成为了后来另一朝的亡国之君。这孩子,便是陈叔宝。
柳敬言的母亲,是梁武帝萧衍的女儿长城公主。其父柳偃也是家世显赫之人。然而在大同八年(542),柳偃在任上去世,柳家就这么失去了顶梁柱。当时才九岁的柳敬言,不得不开始分担家务,最终培养出了不输给一般男儿的才能和气度。
《陈书·卷七·列传第一》记载,"及高宗赴江陵,元帝以后配焉。"在舅父梁元帝的撮合下,柳敬言嫁给了陈顼,即后来的陈宣帝。这两人的结合,可谓是"强强联手"。一个治家有方,一个为政有谋。可大概又是"乐极生悲",二人的婚后生活却出现了大问题。
在陈叔宝刚满周岁后不久,一家人所在的江陵就被西魏攻下。陈顼作为俘虏,被西魏军队押解到长安。而陈叔宝和母亲柳敬言、同胞弟弟陈叔陵一起,作为人质被扣押在穰城(今河南邓州一带)。
直到天嘉三年(562),即陈叔宝十岁这年,一家人才得以在建康重聚。而一回到陈家的地盘以后,陈叔宝就被冠上了"安城王世子"的头衔。母亲独自抚养,父爱缺失,成长环境经历了艰难和优渥的急速转换……这样的经历,让陈叔宝没能继承父亲的智慧和果敢,而变成了一个有些畏畏缩缩,逃避现实的男人。
"十四年正月甲寅(582年2月17日),高宗崩",陈叔宝继承了父亲的皇位,登基为帝。"(同年)乙卯,始兴王叔陵作逆,伏诛。"才失去父亲不久,曾陪自己同患难,共苦辛的弟弟也背叛了自己,这极大地刺激到了本就缺少刚硬气概的陈叔宝。
虽然在《陈书》中,有不少"应内外众官九品已上,可各荐一人,以会汇征之旨。且取备实难,举长或易,小大之用,明言所施,勿得南箕北斗,名而非实。"一类的求贤诏书,但陈叔宝却更乐意在"秋九月甲午"这样美好的时间里,"舆驾幸玄武湖,肆舻舰阅武,宴群臣赋诗"。政事于他而言,远不及诗文酒色重要。
自董仲舒起,"天人感应"就成了大臣们约束帝王言行的重要手段。天降异性总被解读为皇帝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史书对怪异天象的记载的频繁程度,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某位帝王是否经常有出格的行为。
而在记载陈叔宝的《陈书·本纪·卷六》中,就出现了不少对异常天象的记载:
"秋七月辛未,大赦天下。是月,江水色赤如血,自京师至于荆州。八月癸未夜,天有声如风水相击。乙酉夜亦如之。"
"辛亥夜,天东北有声如虫飞,渐移西北。乙卯,太白昼见。"
"九月丁巳,天东南有声如虫飞。"
"戊午夜,天开自西北至东南,其内有青黄色,隆隆若雷声。"
"三年春正月戊午朔,日有蚀之。"
"丁巳,大风至自西北激涛水入石头城,淮渚暴益,漂没舟乘。"
"三年春正月乙丑朔,雾气四塞。"
……
不得不说,陈叔宝在位时期,老天爷那不是一般的忙碌,是非常忙碌!
对于还是太子的陈叔宝,史官们尚且能说出"至于礼乐刑政,咸遵故典,加以深弘六艺,广辟四门,是以待诏之徒,争趋金马,稽古之秀,云集石渠"这样还算好听的话。但到了他继位,史官们就是写下"是以朝经堕废,祸生邻国"这样的话,都已经是按捺下暴脾气了。
不同于李煜的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是无可争议的讲述风流韵事的词作。
陈叔宝之荒唐,是异象接连出现都压制不住的荒唐,是让"陈叔宝"这个名字等同于"荒唐"的荒唐。
南朝陈交到他手里,也算是一种不幸了。
陈叔宝:与阿斗相提并论的亡国皇帝
陈叔宝这个名字,听着就“萌萌哒”,一定好玩,而后主这个称呼,似乎也很有故事。没错,确实如此,这位哥们在历史上其实也有一个著名的模板,蜀汉后主阿斗,也常拿来并论。
但和阿斗不同,陈叔宝的人生初期,并未拿来当做帝国继承人培养,他要做的,只是吃喝玩乐(人家阿斗出生伊始,可是承载着皇叔满满的情怀,从他单字“禅”就可见端倪),若要究其原因,也很简单,他老爹原本也不是皇帝,后来欺着新主(陈伯宗)年少,摆了一个叔父的面孔,抢了侄儿的江山,而陈叔宝呢,就这般糊里糊涂成了太子。
这陈叔宝呢,根本不是太子这块料,被老爸勉强扶上墙,但依然烂泥一块,老玩一些纨绔之事。如是,有人就有想法了,有想法的人,是他的弟弟,始兴王陈叔陵,这陈叔陵,原是个恃才傲物的主,精力特别旺盛,常常半夜喊人掏鸟蛋,一掏,就掏到天亮,而且还有个癖好,喜欢盗墓,尤其古代名流的墓,但凡知晓地址名目,定要折腾地让前人不得安身。
后来,这两哥们的老爹嗝屁了,陈叔宝忙着哭,陈叔陵却忙着打起老哥的主意了,终于,寻得一个机会,趁陈叔宝哭灵哭得悲切,走到后边,嗖地就砍下一刀,也是陈叔宝命不该绝,他这冤家弟弟,平时刀法很好,关键时候却掉链子了,没砍中要害,这下,热闹了,旁边的人也顾不上哭了,一拥上前,“不要、不要”地喊,抢过了刀子,陈叔陵见行刺不成,跑路了,跑到一半,又索性折回,反了,但终究名不正言不顺,给剿灭了。
尚未即位就遭此恫吓,陈叔宝对于皇帝这个高危职业,就更不感冒了,倒是对于诗文辞赋,却愈发热爱起来,于是,但逢政府纳新,录取标准大概就是:“能属文,尤善七言、五言”。也就是说,爱写文章、能写文章、写好文章的,统统给官做。一时间,文人骚客们摇身一变,成捧起国家的铁饭碗,也不必誊写公文打理公务,只需陪着皇帝吟诗即可,你瞧,这可是文人的黄金时代。
当然,光有文人还不够,文章里难免缺点颜色,这时候,就需要美人点缀了,陈叔宝是个文人,眼光也比较高,比如现代流行的“网红”肯定是看不上了,此君最心爱的一位美人,唤作张丽华,史料是这样记载“发长七尺,其光可鉴,脸若朝霞,肤如白雪,目似秋水,眉比远山,顾盼之间光彩夺目,照映左右”,瞧瞧,这文字描述的,何尝不让男子垂涎三尺?
文人附庸风雅,美人缠绕倚靠,陈叔宝写作灵感自然迸发,每天都有新思路,譬如有首《玉树后庭花》还流传至今,我们大可攫取一两句:“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瞧瞧,满满的靡靡之音。
南朝皇帝只问诗赋不问国事,北朝的人自然高兴了,当时北国,已是隋文帝时代了,这隋文帝,在历史上可是少见的雄主,大军压境就顺其自然了,而陈叔宝这哥们,文学上一点就通,但治国上狗屁不通,强敌来犯却也“坐怀不乱”,令史官拿来南北境的交战记录,掐指一算,呵呵道:“北齐曾三度来攻,北周也兵犯二度,皆大败遁去。此次隋兵定来送死,爱卿们莫虑,把酒赏花去”。
可这赏花的季节还没过,隋国的铁蹄已经踏进了南国深宫,陈叔宝闻讯,终于慌了,拉着美人就往井里跳,跳进殉国,以谢祖宗?错了,你太瞧得起这哥们呢,他无非想避避风头,但这风头,怎能避得过去,陈叔宝被押到了隋都。
刚才说了,隋文帝是个雄主,雄主至少要有雄主的样子,至少,要做做样子,对于这位远道而来的亡国之君,倒也礼仪有加,而此时,陈叔宝的智慧之光,终于开始点燃,或者说,开窍了,怎么说?原来隋文帝每当宴会之时,也会邀上陈叔宝,但担心他思乡,也不奏南音,但陈叔宝有意见,央着想听,听着还没心没肺地笑(颇有点当年阿斗“此间乐、不思蜀”的范)。
后来大概和隋文帝混熟了,竟央着给了北官做做,说,没官帽子戴着,不过瘾,隋文帝先是诧异,后开怀大笑起来,拍拍他的肩膀道:“陈叔宝啦陈叔宝,你可是比阿斗还阿斗啦,没心没肺全无心肝。”
看到隋文帝笑了,一旁的陈叔宝,掩着面笑了,因为他的小命保住了,他怕死,他自己很早就是知道的。
陈叔宝死后,杨广根据其一生的经历,亲自为其钦定了“炀”字谥号,即陈炀帝,或许杨广认为这个“炀”字颇为符合陈后主的荒诞一生。
然而,历史的有趣就在这。杨广给陈后主钦定谥号为“炀”的十几年后,自己江都巡幸时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其控制的杨侑义宁朝廷给杨广起谥号时,想来想去,竟也用了一个“炀”字,从此有了我们熟知的隋炀帝,而且叫得比陈炀帝响,这真是让人感叹啊。
天道轮回,历史,在有趣的同时,又让人如此的感叹!
历史有时很有趣,但并不好笑,它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思考,能看透现实,能想象未来。
隋炀帝:隋朝亡国之君杨广
说起杨广最知名的称呼是“隋炀帝”,隋朝第二任皇帝,文帝杨坚的次子,于公元604年登基。杨广好大喜功,在位14年间“动作”频频,不仅大规模地营建东都洛阳并迁都于此,而且还大修运河以沟通南北,为此不惜疲极民力,令天下苦不堪言。然而杨广最为后世所诟病,并导致隋朝迅速“崩盘”的举动,无疑还是三征高句丽战役。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带来毁灭性打击,它不仅带来极为惨重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并诱发大规模民变和豪强叛乱,使帝国陷入超级大混乱当中。由于局势的恶化,杨广南逃至江都避难,但终究未能躲过厄运。618年,将军宇文化及等人发动政变,缢杀杨广。消息传至长安后,李渊下令追谥杨广为炀帝。
二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武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监门直阁裴虔通……以骁果作乱,入犯宫闱。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萧后令宫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见《隋书·卷四·炀帝本纪下》。
根据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好内远礼:好内指贪恋妻妾姬侍,这一点不用多解释吧,杨广贪恋美色,这点是肯定的。
去礼远众: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奸乱宫闱,这是去礼。至于远众,想想李渊这些人怎么从朝堂重臣变成起义军就能看出来。
逆天虐民:开凿大运河,对后世来说是好事,但对当时的百姓来说,无疑是劳民伤财的。其他的暴政行为也不少吧。
好大殆政:当时的国力和民情来说,三次征讨高丽,就是好大喜功,不顾内政。
薄情寡义:假传遗旨,逼死杨勇。后面还杀了杨勇的儿子们。
离德荒国:杨广的德行,都知道不好。隋朝还亡在他手里。
这些点,杨广全都能符合,“炀”真的是名副其实了。
其实,杨广还有其他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谥号:留守东都洛阳被王世充拥立的越王杨侗的皇泰朝廷,却给他上了美谥,谥号明皇帝,庙号世祖,即世祖明皇帝,隋明帝,完全是成功二世祖的待遇。巧合的是,王世充篡位建郑,杀害杨侗后,给他的谥号和李渊给杨侑的一样,都是“恭”,也就是隋恭帝,隋朝由此有了两个隋恭帝。而夏王窦建德听说王世充篡位后,与他关系断绝,给杨广上谥号“闵”,也就是隋闵帝。“炀重昏暴”、“明重功业”、“闵重悲哀”、这三个谥号,贯穿了杨广的一生,或许能盖棺定论。这位罄竹难书的暴君生前励精图治搞“大业”,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远征高丽,却不曾为自己建造陵墓;被称为荒淫奢侈,而他的正室萧后始终被宠爱,被尊重。他被弑后,是萧后将其安葬,自己死后又与其合葬。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在中国诸多帝王中,恐怕并不多见。
历史也有开玩笑的一面。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年轻统帅晋王杨广率领50万大军南下灭陈,结束了几百年中国南北分裂,将陈亡国之君陈叔宝等一大批俘虏押往长安。隋朝廷对这位亡国之君以礼相待,把他养了起来。陈叔宝在隋朝也是“乐不思蜀”,活了十五年,604年病死于洛阳。也在这一年隋文帝死,杨广即位,追封陈叔宝为长城县公,赠大将军的虚衔,赐谥号曰“炀”,即陈炀帝。陈叔宝荒淫无度,昏庸不堪,这个“炀”字对他是非常适合的盖棺定论。杨广万万没有想到,死后也会得到这个同样的谥号,和陈叔宝相提并论,并且比陈叔宝叫得响,因为后人一般称呼陈叔宝为陈后主。天道轮回,这是巧合?是误会?还是嘲讽?留待后人去体会了。历史有时很有趣,但并不好笑,它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思考,能看透现实,能想象未来。
杨广肯定是有才华有手段的,忽悠杨坚干翻太子杨勇,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文采功劳也是有的,开隋朝运河更是利在千秋,打高句丽,也证明其眼光。但是,杨坚把江山移交给他的时候,正是开皇之治,还没有亡国之象。杨广却把江山弄丢了,改姓了。这是谁的过错,纵观历史,把一个国家从盛世之基,直接玩到亡国的,仅此一位。不管是下面人阴谋阳谋,作为一个帝王绝对的失职,差劲。后世黑他,也是自作自受。还有人恬不知耻的扯什么千古一帝,没睡醒吧。谥号就算不用炀,最多也就够得上哀,废,荒之流,还能有庙号,真尼玛扯淡。
金炀帝:海陵王完颜亮
金炀帝即海陵王完颜亮,金国第四任皇帝,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庶长孙,宋国王完颜宗干的次子,在熙宗朝官至宰相,1149年杀掉熙宗后称帝。完颜亮荒淫酷虐,曾对心腹大臣高怀贞聊起自己的志向:“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见《金史·高怀贞传》)
完颜亮追逐绝色美女不避亲疏长幼远近,很多宗室女子被其纳入宫中册封为妃,完颜亮对她们恩宠甚隆,过之于外姓妃嫔,行为极度荒唐。除此之外,完颜亮还酷虐好杀,在位没几年时间,便将宗室屠戮殆尽,至于一般的公卿百官,死于其手者更是难以计数。
完颜亮腻烦了国内美女,又对南宋的花花世界和刘贵妃的绝色传言垂涎三尺,于1161年率军南侵,结果被南宋大臣虞允文大败于采石矶。此时,完颜亮的堂弟完颜雍已在辽阳称帝,完颜亮众叛亲离,在强渡瓜州渡时被部将杀死。完颜亮死后被废除帝号,降封为海陵郡王,谥号为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