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都会建造成金碧辉煌的宫殿来彰显身份、国力。秦朝有阿房宫、汉朝有未央宫、唐朝有大明宫、明清两朝则是故宫紫禁城。但是有这么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它的皇宫却显得平淡无奇、默默无闻。
宋代皇宫主要有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
作为一国之核心的都城是如此,作为帝王安身之处的皇宫更是如此。所以就在这种有时不受人控制的因素之下,宋代的皇宫逐渐发展出了与唐代或明清皇宫大不相同的特色。
从隋朝起,中原政权的都城就形成了"宫城"和"皇城"的划分。皇城就是中央官署的集中所在地,包括台、寺、卫和省等机构。而宫城则分布着帝王的朝殿、寝宫和后苑。
所以承袭唐代遗风的宋王朝在定都开封之后也按制修建了皇城"套"宫城的开封城,并将宫城布局于皇城的西北。此时的"宫城"一带,也被宋人称作"大内"。
北宋的都城是汴梁,即今开封,当时称为东京。地处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自隋代以来,开封这个地方就一直是一个战略要地,因为,各地往京师运粮的船只,都要经过此地,一但有居心叵测之人带兵据住此地,京师就有断粮之险。
把汴梁作为帝王皇宫所在地,是从五代的后梁开始的,后唐、后晋继之。
后周时期,开封得到扩建,其第二道城墙被建造出来。新城墙所囊括的土地面积,比旧城大三倍。由于,开封城地处谷地,四周一马平川,可说是无险可守,但是,其战略地位又十分重要,故需在其周围建造许多重坚固的城墙,并挖出足够多的护城沟渠,方可抵挡外敌。
北宋的皇宫是仿照洛阳宫殿紫微城的模式,在五代旧宫的基础上建造的。
南宋行在临安,即今杭州。临安的宫城,早在北宋时就开始经营了,当时以临安为南京。南宋的宫室最初较为简易,认为汴京之制侈而不可为训。
宋时,开封全城呈一个方形,拥有三面城墙,总面积约三十二平方千米,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大城。皇室的所在地宫城在开封城的最里面,被三面城墙保护得十分严密。所以,这种城市布局方式被宋以后的诸多朝代效仿。
宫城又叫做大内,大内划分为前朝与后寝,乃是皇帝休息和办公的所在,闲杂人等不得涉足。皇城,也就是内城,其占地范围与唐时的汴州相当。皇城的面积大约是四点五平方千米,文武官署都在此地,故其为全国的行政中心。此外,宗庙和社稷坛坐落于皇城的南边。
总之,皇城和宫城的建设是严格遵循了儒家思想的,即以“天人合一”和礼乐等作为其布局规划的基本原则。
当然,皇城除了各种行政机关以外,还有许多商肆和娱乐场所。商业街里,不管是杂货铺一类的日用品店还是金银铺、珠宝铺一类的奢侈品店都应有尽有,非常完备。除此之外,还有瓦子、妓院区、医者街、御街、曲院街等提供特定服务的街区。
而城里最大的夜市,则位于皇城内的州桥一带。在流经开封的四条黄河支流当中,要数汴河的商业活动最为繁忙。开封城百分之九十的货运量都经过汴河,而这些货物当中,米和盐这种生活必需品要占大头,这些东西主要用来供应城里的宫室、士兵和官员。
因为,漕运是经过城里东南角的汴河流入京师的,所以,汴河大街的仓储区和商业区是全城最繁忙的。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汴河大街的繁华景象。
相比之下,唐朝时候的开封,就没有北宋时期的热闹了,那时候全城只有两个封闭式的市场。到了北宋时期,市场和商业街都是开放式的。这些地方大都呈线状分布,有时会和居民区混在一起。政府会在重要商业地带设立一些税局和相关管理机构,这是为了方便对商家征收税赋。
显而易见的是,像开封这么繁华的城市,其税收额肯定是远超过全国其它城市的。开封的税收主要有两大类:
其一、为商品税;
其二、为仓储税。
官办工贸专营有大量的雇员,像为贵族或皇室成员制造奢侈品,或是为军队生产兵器之类的事情,都是由这些雇员完成。廓城则为私营制造业的所在,亦是繁华无比。宫城是全城道路的核心,无数条路沿着宫城延伸至全城各处。
开封城的娱乐区被称为“瓦子”,整个开封城里,瓦子一共有六个,在内城和廓城的各地段均有分布。并且,除了宫城以外,全城各个地段都有酒家、食肆和商店,而这些店铺最集中的地方在沿汴河分布的干道上。
开封不仅为宋朝的行政中心,还是其教育和文化中心。
除了传统太学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官学和私学,这些地方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教授武术、医学、法律等科目。开封算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能包容各种宗教,城里共有几百座不同的宗教庙宇,其宗教人士更是上万人。
多层式的楼宇随着坊制的被破坏而出现,这些楼宇具有工、商、住三种功能,其密度和高度相比以前都有所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开封城内的消防组织非常完备。
在开封,这样的组织自后周时候就有,自宋朝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城里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消防站,消防站里有瞭望楼和各种救火设备,并且,有专门的消防人员据驻在此,消防员均由士兵组成,像这种充当消防员的士兵全城共有几千个。
除了消防之外,开封的绿化措施亦做的非常好,且人们对城市的绿化也是从后周时候开始的。北宋末期,宫城外还建了皇家园林,园林里的繁华和奢侈远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可以说,北宋时期的都城同时期天下无敌,而北宋的灭亡,一部分也拜宋人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所赐。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封位于华北平原,易攻难守。
那么,即便是这样,北宋为何要在此无险可守之处建都呢?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北宋的江山受禅于后周,而后周的首都是开封,北宋因袭旧制,继续以开封为都。并且,开封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河南重镇。
最终,在宋太祖赵匡胤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北宋仍然没有迁都。到了宋太祖晚年的时候,他从军事角度出发,已经觉察到开封的劣势,于是,决定迁都长安,但是,迁都之议最终被否决。
北宋汴京宫室宫城周廻五里。皇宫的正殿叫做大庆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庆殿之南,是中央政府办公机关,二者之间有门楼相隔。大庆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视朝的前殿。每月朔望的朝会、郊庙典礼完成时的受贺及接见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举行。
大庆殿西侧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紫宸、垂拱之间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宫中的宴殿为集英殿、升平楼。北宋皇宫内的殿宇并不很多,后宫的规制也不很大。
后宫有皇帝的寝殿数座,其中宋太祖赵匡胤住的是福宁宫,除后妃的殿宇外,后宫中尚有池、阁、亭、台等娱乐之处。
北宋的皇帝大多比较节俭,皇宫并不大,大概只有明清紫禁城的二分之一。主要宫殿有大庆殿(正旦等大礼一般在这里举行),文德殿(又叫外朝),垂拱殿(内朝),崇政殿(试进士的地方),长寿殿(接见使节),集英殿(赐宴的地方),另有紫宸殿,福宁殿,坤宁殿,延和殿,景福殿,皇仪殿,宝慈宫,睿思殿,庆寿殿,庆宁宫,宝文阁,龙图阁,天章阁,秘阁,另外有后苑。
另外有延福宫,延福宫是相对独立的行宫,在皇宫之外。宋徽宗即位后对宫苑的进行了扩建。
延福宫殿、台、亭、阁众多,名称非常雅致,富于诗意,当然是富于艺术修养的宋徽宗所取的。宫的东门为晨晖,西门称丽泽。大殿有延福、蕊珠。
东旁的殿有移清、会宁、成平、睿谟、凝和、昆玉、群玉。阁有蕙馥、报琼、蟠桃、春锦、叠琼、芬芳、丽玉、寒香、拂云、偃盖、翠保、铅英、云锦、兰薰、摘玉。西侧的阁有繁英、雪香、披芳、铅华、琼华、文绮、绛萼、琼华、绿绮、瑶碧、清荫、秋香、从玉、扶玉、绛云。在会宁殿之北,有一座用石头叠成的小山,山上建有一殿二亭,取名为翠微殿、云归亭、层亭。
在凝和殿附近,有两座小阁,名曰玉英、玉涧。背靠城墙处,筑有一个小土坡,上植杏树,名为杏岗,旁列茅亭、修竹。宫有右侧为宴春阁,旁有一个小圆池,架石为亭,名为飞华。又有一个凿开泉眼扩建成的湖,湖中作堤以接亭,又于堤上架一道粱入于湖水,粱上设茅亭栅、鹤庄栅、鹿岩栅、孔翠栅。
宋朝的皇宫为何如此寒酸?
不过这"大内",相较于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千米的唐代宫城,着实太"内敛"了些。
据考证,北宋宫城的南北宽在1570米左右,东西长在1100米左右。虽然因为如今北宋宫城埋在开封市地下(黄河洪水泛滥多次使古城开封遭受灭顶之灾。洪水过后,泥沙淤积,人们便在原址上叠床架屋,重建家园。淹埋在泥沙深处的这一系列古城,就“叠罗汉”般叠加起来),测量困难,这个估算还不够准确,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其与唐代宫城的大致对比发现宋代宫城着实"袖珍"。
这种"袖珍"在宋人手中并未变成一种吝啬,而是一种蕴藏风水之奥妙,透着山水之灵动的精巧。
中国多山,而山地又孕育了江河。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之中,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了对于山水审美的积淀和相应的山水文化精神。在中晚唐之后,类似"中隐"、"城市山林"这样的需求在士人群体之中越来越普遍。而在一建国就定下了"崇文抑武"基调的宋朝,"山水"的"狂热粉丝"更是遍及朝野。
北宋时,二程、朱熹和苏轼等名家,都发表过有关借由山水将风水融入都城建筑的论述。所以在这些"粉丝"们的支持下,北宋的宫城呈现出不同于唐或明清的格局:大庆殿至文德殿,垂拱殿至紫宸殿,东西呈两排队列。大庆殿至紫宸殿,再至崇政殿;文德殿至垂拱殿,再至延和殿;皇仪殿至宣和殿,南北呈三线并列。
在规整的格局之下,城门"皆金钉朱漆",墙壁处处镌刻龙、凤、云这些祥瑞纹样,"雕甍画栋,峻角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亭阙相对。
而这些细节处的巧妙于山水的"粉丝"们而言还不够。在皇城周围,玉津园、宜春苑、瑞圣园、琼林苑和金明池等前代皇家园林被接连翻修、扩建,一起构成了北宋皇帝在宫城之外的后苑。故而北宋最核心的"宫城"不大,但皇帝的实际活动范围却很大。
不仅如此,知名的风雅皇帝宋徽宗还下令在皇城东北隅修建艮岳,这座堪称宋代园林顶峰的皇家园林,在皇城北门一带修建垒石为山、凿池为海的新延福宫,后又建撷芳园……可以说,时人所能见到,所能想到的所有美,都被宋人灵巧地放进了皇城内外的这些后苑里。
而南宋总体上继承了北宋对于都城建设的观念。在两宋之交的风水大使傅伯通"相地"之后,人们觉得临安凤凰山这块地风水不错。但此地的自然格局着实不太适合往常建于平原的都城。据考证,临安皇城东西长约1093米,南北长约698米,比北宋宫城都还要小一圈。
这么小一个皇城,要在满足办公需要的同时满足帝王的个人需求,显然不够现实。所以南宋虽仅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却有大量内涵真正山水的皇家园林,以及散布在江南多地的华美行宫。
临安皇城西部,也就是凤凰山东麓,基本就是南宋位于皇城之外的后苑。虽然这片区域如今已无明显的南宋宫苑景观,但在《湖山便览》、《南渡行宫记》、《华灯侍宴图》、《秉烛夜游图》等南宋典籍和画作之中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当年这些园林的精致与不凡。
故而对于两宋的宫城,我们将其与前代及以后的宫城做对比,说它主体面积小是恰当的。但若要说它"寒酸",那实在是错得离谱了。北宋宫城的东西并列与南北并列兼容的格局,是中国宫城发展史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其将中央机构成两列部署于宫城前,也为后代开了先河。
南宋临安城的这个形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异形,长安城、洛阳城、开封城、北京城不是这个样子啊?它们都是方方正正,左右对称,四平八稳,恢弘大气,还真没见过像临安城这样的都城。从临安城的布局来看,它有一个很大的颠覆,就是将宫城和坊市换了一下位置,宫城在南,坊市在北,即“南宫北市”。由于战乱,临时安顿而已,所以来不及提前规划,仓促间只能因地制宜了。临安城以前只是一个地方的州治,它的原本位置就决定了以后的发展方向。临安依山傍水而建,南、西、东皆是山和水,基本没有发展空间,所以只有向北发展。当然,赵构也可以把宫城建在北面,也就是从一片旷野中拔地而起,建一座新城。但问题是哪来的那么多钱和精力呢?当时金宋打得不可开交,赵构连自己下一站在哪里待都不确定,哪有心思搞这么大的动静?
还有,南边虽然方位不好,但湖光山色不错,那里有山有水,可以俯瞰整个西湖,周边又多险峻,乃形胜之地。所以这也是它的优势。不能坐北面南,这是皇家最大的忌讳。赵构最后还是忍了,至于原因,估计还和金宋之间的关系有着神秘的联系。怎讲?在南宋以前,除了东晋,中原政权那是一家独大,雄霸天下。就算东晋和五胡对峙期间,它的都城建康也和长安、洛阳的布局一样,气势磅礴、威震四海。但到了南宋,南北关系发生了反转,在金宋签订的《绍兴和议》中,南宋承认自己是大金的藩属,这就等于自动降了一级国格。由此推断,赵构接受临安这种“南宫北市”的布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赵构还是有补救的办法:宫城虽然不能在北边,但里面的布局还是可以全部照搬过来,做成坐北面南的格局。也就是说:所有的宫殿和城墙的大门还是朝南开。但这样做有一个小瑕疵,就是御街的方向始终无法改变,始终向北而开,而宫城的正门又在南方,于是大臣们每次上朝的时候都得绕着宫城走半圈儿,他们向谁说理去?不过这也不是问题,走习惯了也就没什么了,比起金兵追着跑,这算什么?其实这一切也是这帮人咎由自取,谁叫他们不定都建康(今南京),或者打回开封呢?他们留在临安无外乎就想苟且偷安,做个快活郎,难怪名字叫临安呢?一临时就临时了178年。
南宋朝廷借助于临安的山灵水秀,建造了大量的供帝、后闲适生活的场所。南宋的御园较北宋晚期数量更多、更加兴盛。南宋偏安的一百多年中,各朝帝后游玩、享乐,极尽荣华富贵,过着人间仙境的生活。
南宋临安宫殿是在绍兴二年(1132年)决定以杭州为“行在”以后,就原有北宋杭州州治基础扩建而成的,称为大内。其位置在临安城南端,范围从凤凰山东麓至万松岭以南,东至中河南段,南至五代梵天寺以北的地段。
据明万历《钱塘县志》载:南宋大内共有殿三十,堂三十三,斋四,楼七,阁二十,轩一,台六,观一,亭九十。此外,还建有太子宫东宫和高宗、孝宗禅位退居的宫殿德寿宫,位置在临安大内以北。
临安大内分为外朝、内廷、东宫、学士院、宫后苑五个部分。外朝居于南部和西部,内廷偏东北,东宫居东南,学士院靠北门,宫后苑在北部,大体成前朝后寝格局。宫城四周有皇城包围,皇城的南门为丽正门,北门为和宁门,东部有东华门,西部只有府后门。宫城有南北宫门与皇城南北门相对。
这座平淡无奇的皇宫就是赵氏宋朝皇宫,无论是曾经繁华的汴梁城,还是后起之秀的临安城。两宋时期,与前朝相比赵氏皇帝居住的皇宫都显得略显寒酸。据史料记载,宋朝的皇宫规模很一般,史载“宫城周回五里”。所谓的“周回五里”指的是周长五里,要知道唐朝的大明宫,周长最少也达到15里。而且宋朝的“宫城周回五里”指的还是皇城,皇城之内还有宫城,要知道大明宫的的周长15里指的可是宫城。两相比较之下,宋朝的皇宫兼职就是“四合院”。
这样的宫闱建造跟宋朝的经济实力可以说是“背道而驰”。我们都知道宋朝的经济在古代封建王朝当中名列前茅,而且发动的商品经济、海外贸易经济为宋朝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据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宋朝建立那年人均GDP已达到600美元,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1%,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按道理来说,在这种发达经济的支撑下,宋朝的皇宫就算不像大明宫那么磅礴大气,也不至于如此“小家碧玉”。
实际上,宋朝皇宫“小家碧玉”是有原因的。所以是宋朝皇帝都算比较平庸的,除了宋真宗好大喜功去泰山封禅外,大部分皇帝的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处理国家政务,没有特意的去追求物资的享受(宋徽宗除外)。
再加上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在思考如何汲取前代教训使江山社稷得以永固,感怀前朝百姓因收到剥削压迫而最终奋起反抗,遂下令命人刻了一座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一间密室里,平时遮蔽得很严,任何人不得进入,只有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这间密室才能打开,届时天子在一名不识字的宦官引领下进入,别人都不知道碑上刻的是什么。靖康之变后金人入侵,才打开了这间密室,众人才看到了碑上的内容,根据王夫之《宋论》的记载,这块神秘石碑上刻的是赵匡胤交代给后世子孙的3句话:“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因为“不加农田之赋”,所以宋朝治国也秉承着“勤俭持家”的原则,尽量不去增加百姓的负担,自然而然就减少了修建宫殿的频率。赵匡胤吸取了前代的教训,秉承着敬畏之心,一直贯彻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的这一理念,在当时那个时候,大力的发展商业,手工业,还有农业和海上贸易,这也使得宋代为什么成为了最有钱的一个朝代。
当然这三句话更多的是要表达赵氏皇族对前朝皇室、对士大夫、对农民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可不是口头说一下。事实上,在宋太宗继位后感怀皇宫太小,想要扩大皇宫的规模。当即找来了工程师傅,连图纸都画出来了,可是在马上就要施工的时候,却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拆迁。为了顺利修建皇宫,赵光义派出了许多说客去做周边农民/市民的思想工作,希望皇宫附近的这些人家迁走,但最终落得一个“居民多不欲徙”,赵光义只好放弃了扩建计划的结果。
在两宋这样皇帝修建宫殿退让老百姓的例子还有很多,南宋绍兴二十九年皇太后韦氏附葬于永祐陵,因陪葬工程,需要拆迁一部分“士庶坟冢屋宇”,宋高宗在下令拆迁前,特意要求“先估实直”,最后按照市价加倍的标准进行了补偿。
还有就是但凡朝廷因故要拆一些房屋,如果这些房子都租出去了,所以在制定补偿标准时不仅考虑了对房屋主人进行补偿,对租房人也给予了补偿,但即使如此,仍有人提出标准不够高,朝廷于是“再行审核,稍与添给”,最后提高了补偿标准,并增加了一笔搬家费,才妥善处理了这件事。虽然宋代皇宫修的没有那么的豪华霸气,但是执政者在很多方面还是值得让后人称赞的。
从这三件事例不难发现正是两宋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敬畏之心、怜悯之心,最终在使得两宋的皇宫不如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那样雄伟壮丽。
北宋宫殿名称
皇宫的正殿叫做大庆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庆殿之南,是中央政府办公机关,二者之间有门楼相隔。大庆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视朝的前殿。
每月朔望的朝会、郊庙典礼完成时的受贺及接见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举行。大庆殿西侧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
紫宸、垂拱之间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宫中的宴殿为集英殿、升平楼。北宋皇宫内的殿宇并不很多,后宫的规制也不很大。
后宫有皇帝的寝殿数座,其中宋太祖赵匡胤住的是福宁宫,除后妃的殿宇外,后宫中尚有池、阁、亭、台等娱乐之处。
大庆殿(正殿),又名崇政殿,是举行大典之所。
延和殿:皇帝举行仪式休息处。
垂拱殿:处理政务召见大臣处。
文德殿:皇帝上朝前休息处。
紫宸殿:皇帝祝寿场所。
集英殿:策士进士处。
勤政殿:皇帝寝殿。
福宁殿:皇帝寝殿。
慈宁殿:皇太后起居处。
慈元殿:皇后、嫔妃居处。
延福宫:独立宫区,帝、后游乐之所。
帝王居处的奢华不表现在宫殿上,而多表现在苑囿上。
宋代的皇家园林,虽不是直接修筑在宫城主体以内的"纯粹"的后苑,但其建造技术也是空前绝后的。
无论是直接从记载当时园林的相关著作,还是侧面从宋人们对于山水的追求,我们都可以合理地推测宋代皇帝们大手笔造出的园林必定与"寒酸"二字无关。要知道,当初在宋人眼里远比不上皇家园林的沧浪亭、网师园等,如今都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珍品。
所以说,仅仅把面积大小作为评判一座古代宫城够不够"体面"的标准,这并不合适,况且唐风宋韵从来也不是一对冲突。
北宋东京城考古
宋王朝早已荡然无存,美轮美奂的宫殿也早已随着宋都东京的覆灭长埋地下。现在的开封城,除了铁塔已经没有一处宋朝的遗迹了。像大相国寺,延庆观一类,也是明清重修的。像宋都御街一类,更是颇具现代色彩的四不像仿古建筑了。开封现存最早的古迹,是元朝的了。
在杭州,南宋的宫殿也是踪迹难觅,有一处八卦田,据说是南宋的。前几年挖出一些基石,据考证是宫廷遗址。
1981年春,开封市园林部门在龙亭东湖(潘湖)清理湖底淤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明周王府和北宋皇宫遗址的部分遗迹,从而揭开了北宋东京城考古的帷幕。
经过开封市文物工作队20余年的艰辛努力,已相继调查、勘探和发掘了北宋东京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和城墙上的部分城门以及城内的汴河、蔡河、古州桥等大批重要的遗址;
已初步揭开了北宋东京城遗址的神秘面纱,为研究北宋东京城的起源、发展、鼎盛、衰落特别是东京城的布局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考古资料。
北宋皇宫遗址的发现,拉开了北宋东京城考古工作的帷幕。随后北宋东京城的外城、内城、皇城、金明池、汴河、蔡河等多处重要遗址相继得到勘探发掘,这些发现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