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子虚乌有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子虚乌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697 更新时间:2024/1/15 19:34:28

中美两国外交官之间的确一方主动过来握手而遭到另一方拒绝的不愉快的事,但事件中的人物、场合和时间完全不同。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一九五四年四月下旬至七月下旬,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讨论和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次被邀请参加重大的国际会议,它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的扩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表现了高超的外交艺术和豁达优雅的风度,他以杰出的活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让新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进一步被各国所认识,使中国的国际威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全世界认识了周恩来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富有魅力的外交家和政治家。美国本来是坚决反对邀请中国作为五大国之一出席会议的,但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加,无论是朝鲜问题还是印度支那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决,最后只好妥协一步。

随着日内瓦会议的结束,一个有关周总理的传说也不胫而走:在会议的某一天,周总理与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不期而遇,周总理随即杜勒斯走去,微笑着向他伸出右手,杜勒斯见状一言不发,突然转过身去,走出了大厅。杜勒斯的生硬的失礼行为和周总理的温有礼的姿态恰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传说出现以后,人们对它的可靠性未免半信半疑。当时,美国政府坚持不承认中国,侵占中国领土台湾,支持蒋介石反动集团,加上两国曾在朝鲜战场兵戎相见,美国在东南沿海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中美关系正处在历史之最低点,双方的对立情绪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总理在公开场合主动向美国国务卿伸出友好的手,是一项重大的外交行动。反之,美国国务卿如果对中国的友好表示作出积极反应,也会被视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改变的预兆。按外交惯例来说,中国方面在摸不清美国方面的态度之前,是不会贸然采取这个行动的,况且杜勒斯以坚决反共而著称于世,是个十足的顽固派,同这样的人物打交道,中国方面决不可能轻率从事。从这个方面考虑,上面的传说就显得不可信了。

然而,日内瓦会议期间和以后的某些事态发展,又使人们认为这个传说可能是真实的。五月二十七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发言人向新闻界发表谈话,表示中美愿意就侨民和双方被扣押人员问题同美国举行直接谈判。通过英国方面的安排,中美两国代表在日内瓦就上述问题举行了四次会谈,在中美之间的巨大鸿沟之上,首次架设了一条互相接触的桥梁。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表声明说,中国愿同美国坐下来,讨论缓和台湾海峡紧张局势问题。三个多月后,中美两国就在日内瓦开始了大使级会谈。九月,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了协议。从此,中美大使级会谈一直延续了十五年,成为双方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一条互通意见的渠道。

中美关系的这些新现象,使关于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和杜勒斯之间的“握手”传说有了事实根据,人们认为两者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因此,“握手”的传说就可能确有其事了。这种推理似乎也顺理成章。此外,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对伟大人物的未经核实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这些活动添加上一些传奇色彩。于是,关于“握手”的传说便逐渐出现在某些西方的刊物和著作里面,有的还绘声绘色地对这个历史场面刻划一番。可是,谁也不能为这个传说提供第一手的证明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要同杜勒斯握手而遭到拒绝”是否真有其事,就依然还是一个谜。有意思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历史之谜辗转流传,慢慢被人们当作事实来看待。

在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日子里,它甚至成了美国领导人在对华活动中揣度中国领导人的心理的依据之一。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在巴基斯坦出发,开始他的神秘的中国之行。在从伊斯兰堡飞往北京的途中,他被陪同的中国外交部官员问及美国为什么一定坚持对这次访问进行严格的保密,是不是美国承认了与中国领导人会晤会感到丢脸。基辛格在脑海中便马上浮现出这样的想法:中国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没有忘怀日内瓦会议上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往事。他还回忆说,在他首次秘密访华的其他场合和以后对中国的访问中,都谈到了这件事。一九七二年二月下旬,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了他的历史性的中国之行,他在《回忆录》中生动地描述了他走下飞机舷梯受到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领导人的欢迎时的心情:“我知道,一九五四年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看到这些政治要人都接受了这个事实,人们大概不会对关于“握手”的传说的真实性再抱多少怀疑了。

可见该传闻已是世界性的,且有相当档次了。除了流传之广,传闻之绘声绘色,非当时即跟随周恩来左右,决不可能看得如此真切。

一九七六年一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国内外各种报刊都接连不断地发表文章,悼念这颗巨星的殒落,其中有些文章又重提二十多年前的“握手”往事,作者都是些颇有身份的人。如前法国驻华大使马纳克在盛赞周总理的高贵品格的同时,以目击者般的口气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杜勒斯拒绝同周总理握手的情景。这时,关于“握手”的历史之谜的两个主角都已不在人世,也未发现他们生前对此事有过任解释:而政界和外交界的知名人士却一再肯定它真有其事,鉴于这些情况,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握手”的传说是可信的,现在该是对这个历史之谜进行盖棺定论的时候了。

可是,就在事情快要有结局的当儿,又异军突起。一九八四年九月,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始终陪伴在周恩来左右的炳南同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一文开始在《世界知识》杂志上连载,文中他以见证人的身份,澄清了“握手”传说的事实真相,使这个历史之谜的命运又经历一番峰回路转的变化。王炳南同志是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的秘书长,并且是周总理的主要助手,在整个会议期间,他始终在周总理的左右,每次开会时,都是他陪着周总理进入会场。王炳南同时指出:

会场座位是按每个国家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排列的。中国CHINA,C在前,美国USA,U排在后面,和苏联代表团在一起,距离我们很远。国联大厦会议大厅有好几个入口处,我们同美国代表团不是从同一门进入会场,不可能碰在一起。会议中间有15分钟休息,代表团成员可以到餐厅、酒吧间去吃点心、喝咖啡、茶和酒。我们代表团从不和美国代表团聚在一起。而且,总理非审慎和严谨。杜勒斯是坚决反共的头子,总理从来就没想去和他握手。即使周总理与杜勒斯偶然有机会相遇,杜勒斯只要见到周总理走过来,总是扭头就走。因此无论从客观或主观上都不存在周总理主动去握手而遭到拒绝的可能。王炳南同志由此断言,虽然以往人们在书刊上一再写到此事,但实际上是以讹传讹。他最后补充说,中美两国外交官之间的确一方主动过来握手而遭到另一方拒绝的不愉快的事,但事件中的人物、场合和时间完全不同。

王炳南同志当年所处的地位使他的见证比其他人物的回忆更有说服力。他以难以驳斥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否定了关于“握手”的传说,还事实以本来面目,解开了流传了三十年之久的这个历史之谜。

有些锲而不舍的读者也许会说,单凭一个当事人的见证就推翻流传了三十年的说法,大概还为时过早,这种想法也许有些道理。然而笔者对当年随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资深外交官陈浩(曾任周恩来外事秘书,日内瓦会议参加者,后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姚力(曾任周恩来文教秘书,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先遣组成员)、熊向晖(著名地下工作者,曾任外交部部长助理,日内瓦会议参加者)、王伏林(曾任周恩来财贸秘书,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马列(曾任周恩来外事秘书,我国驻匈牙利大使)等人的采访,得出结论是:根本没有这回事。

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

据我国外交界元老们说,周总理1954年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时,美国著名的战骑士、国务卿杜勒斯曾下令与会期间美国代表团,任何人不得和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当新闻记者在日内瓦机场问杜勒斯:“国务卿先生,你在日内瓦期间,除了在会场上将和中共的周恩来讨论问题外,还有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会面安排吗?”杜勒斯耸耸肩膀回答说:“记者先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的坐车和周恩来的坐车在日内瓦大街上相撞。”

由于杜勒斯给美国代表团有这样一条禁令,所以日内瓦会议一结束,便传出了两条花边新闻:一是周恩来和杜勒斯在会间休会时不期而遇,当周恩来伸出手想与杜勒斯握手时,杜勒斯却旁若无人地离开了,弄得周恩来很尴尬。二是说杜勒斯勉强与周恩来握手之后,随即掏出手帕,将手擦了又擦,然后把手帕揣进衣袋,以此羞辱周恩来。谁知周恩来一见,也掏出自己衣袋里的手帕,将手擦了一下后随即将手帕丢进了垃圾桶,回击了杜勒斯。其实,这两则花边新闻是人们编造杜撰的。但这一编造也并非空穴来风。

据外交元老们回忆,当年的日内瓦会议开的时间很长,共有40多天,美国代表团从与会那一天起,就决心不让日内瓦会议达成任何和解协议。所以杜勒斯只出席约一周的会议就于1954年5月3日回国了,留下副国务卿史密斯主持美国代表团的工作。这位史密斯先生在二战时是带领美国部队在欧洲同德国法西斯作战的美国将军,他在个人观点上是愿意与新中国友好的,对美国政府采取敌视新中国的做法也是有保留的。据说他在私下里还表示过不同意杜勒斯不准与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的做法。

据周恩来的英语翻译浦寿昌说,有一天在宴席上,史密斯曾主动端着酒杯走到他身边同他攀谈。史密斯夸浦寿昌英语讲得好,是地道的美国腔,还问他是在哪儿学的。浦寿昌也很友好地和史密斯应答。史密斯又赞扬中国的古老文明,说了许多与中国友好的话。浦寿昌回住地后立即向周总理作了报告。周恩来听后对浦寿昌说:“好啊,既然史密斯愿意而且敢于同我们接触,那明天休息时,我找他谈谈。”

笔者也借助外交档案反复查证,始终没有发现相关的记载,应该说,王炳南的回忆是真实可靠和具有权威性的。

其实,即使是处于敌对状态的两个国家,其外交官也是可以握手的,这是外交礼节,而不是原则问题。

王炳南在外交部曾经处理过一件事情。当时,中国驻丹麦的一个武官应邀前往一个军事俱乐部参加活动,在那里跟美国武官碰上了。美国武官上来握手,被我们的武官断然拒绝,使在场的人都感到很尴尬。

这件事一直报告到周恩来那里。后来外交部做出规定,如果在外交场合碰到美国人,我们不主动上前跟他握手,但是如果对方来跟我们握手,也不要拒绝,要礼尚往来。

拒绝握手之说虽是杜撰,但当时中美关系之紧张,以致连双方的握手都较引人注意却也是事实。

更多文章

  • 宋朝宫殿叫什么?宋朝的皇宫为何如此寒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宫殿,宋朝,宫殿,北宋,南宋

    但凡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都会建造成金碧辉煌的宫殿来彰显身份、国力。秦朝有阿房宫、汉朝有未央宫、唐朝有大明宫、明清两朝则是故宫紫禁城。但是有这么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它的皇宫却显得平淡无奇、默默无闻。宋代皇宫主要有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作为一国之核心的都城是如此,作为帝王安身之处的皇宫更是如此。所以就

  • 清朝皇帝的称谓,庙号、谥号、年号、大行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皇帝,庙号,谥号,年号,大行皇帝

    为什么我们对清朝皇帝的称呼和别的朝代的不同?早期皇帝用谥号或者庙号而不用年号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谥号或者庙号是后人追认的唯一的称号,一人就一个,不会跑出两个谥号或者庙号。但从汉代到宋代,一个皇帝在执政期间往往有很多年号。比如说觉得这几年实在是风不调雨不顺性生活不和谐,那就换个年号换换运气。比如我们

  • 陈友谅身中流矢而亡后 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陈友谅,朱元璋

    元朝末年因为对老百姓的压迫特别严重,所以诸多百姓已经受不了元朝的剥削,纷纷揭竿起义想要推翻元朝统治。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当时诸多百姓起义军运动中有三支队伍脱颖而出,分别是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所带领的军队实力最强,是元末抗元起义三巨头。三支军队早期相互协作确实也将元朝军队赶到黄河以北。其中,朱元璋、

  • 中国十大著名饭局,除了鸿门宴 你还知道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鸿门宴,饭局

    中国历史上有10个著名的饭局,每个都暗藏众多的奥秘,就算在现代社会,这些饭局中的学问也可以运用。古人酒局,或惊心动魄,或极尽风雅。遥想古人当年种种盛况,今人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五体投地之余,别无他想。盘点古代十大著名酒局,全当抛砖引玉,实在惶恐之至。十大酒局之第十:醉打金枝醉打金枝是“酒

  • 浙江方言为什么这么难懂 浙江人讲方言像外星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浙江方言,吴语,方言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进步,方言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说他们当地的方言了。而江南地区的吴语,被称为最难懂的方言,浙江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地分南北,十里难同音。亿万口舌,吐千百言语。腔调各异,人心不同,一座文化巴别塔,难倒古今贤人。据统

  • 东京?汴梁?开封?北宋的都城到底是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东京,汴梁,开封,北宋都城,北宋

    夏商时期,由于黄河时不时泛滥的缘故,都城也处于一种随时迁徙的状态,比方说商部族就曾经迁都至少13次。而到了后来,两京逐渐成为每一个王朝的必备框架:西周时的镐京(即宗周)和洛邑(成周)、隋唐时的长安(西京)和洛阳(东京)、明代的京师(北京)和南京(南京)、清代的京师与盛京…&hellip

  • 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共有720个左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年号

    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故颇值得一书。年号溯源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号合称。如周宣王元年、=1年、三年,一直延至帝位更迭为止。这种“帝

  • 西汉末年四位刘姓领袖 最能干的却当不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縯,刘秀,东汉,汉朝,宗室

    刘玄、刘盆子并无帝王之才,都被拥戴称帝在民间,刘秀反王莽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如果翻看史书我们会发现,在王莽还活着的时候,刘秀并不是反莽领袖。初期实际上的领袖,是刘秀的哥哥刘縯;名义上公认的“带头大哥”,则是名不见经传的刘玄。刘秀无人不知,刘縯、刘玄是啥情况?新朝末年的起义首领一

  • 西夏为什么灭国最惨 看看他们的皇帝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夏灭国,西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可以说除了神话时代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其他的时代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而且保存得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完整。历史的记录除了文物外,更多的是靠修史保存下来的。国家修官史,民间修野史。说来很是奇怪,中国古代是禁止民间修史的,被抓住后直接定为杀头的重罪,但还是有数不清的人在暗地里悄悄

  • 传奇家族的陨落:统治云南300年,终结于缅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沐英,明朝,云南

    元朝末年,兵荒马乱。一个8岁孩子的家,毁于无情的战火之中,他唯一可以依靠的母亲也在逃难时病故。无家可归的他,只能流浪在陌生的濠州城中,靠乞讨为生。朱元璋难以忘记,第一眼见到那孩子的情景。那一年,25岁的朱元璋还是一个打工仔,刚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做了郭家的上门女婿,尚无儿女,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战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