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晁错忠心耿耿为何被腰斩?智商极高,情商极低

晁错忠心耿耿为何被腰斩?智商极高,情商极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848 更新时间:2023/12/25 15:44:51

周朝天下近八百年历史是中国最悠久的朝代,周朝能维持这么久的国祚,完全是得益于分封制,但是最后灭亡也是亡于此。

周武王灭商之后建立西周,西周初年建立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据说分封了有八百多个,这分封的诸侯有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其目的是天下共治,这种制度符合当时情况与政治需求,因为当时的天下不像是后来的封建王朝属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族,但是后面这种弊端就凸显出来了,这些诸侯王互不统属,周天子虽然是天下共主,但是对这些诸侯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不会干涉诸侯国的内政。

后来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吞并比自己弱的国家,这些诸侯王互相征伐就是为了土地、人口、资源等等,他们可没有秦始皇这样一统天下的宏愿,但是这些诸侯国打谁也不敢打周天子,一旦打了周天子就会惹天下群起而攻之,周天子可以号令天下诸侯共伐之,这就是分封制的好处,这也是周朝国祚绵长的原因,即便周朝后来式微,天下诸侯开始争夺霸主,但是仍然不敢把周天子怎么样,依然要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但是到了战国末期,经过几百年的互相攻伐吞并,只剩下七个国家了,这时候大家早已经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雄厚,傲视东方六国,索性直接灭了周,取而代之,此时也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肯为周天子出面了,周朝近八百年的国祚也终气数已尽。

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建立秦朝,称始皇帝,秦始皇深知分封制的弊端,不想在重蹈周朝之后尘让天下在分裂,取消了“分封制”,所以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但是秦刚刚完成统一,前六国的贵族和臣民并未真心归附,而且前面没有人这样来管理庞大的国家,也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以秦始皇一死之前六国的贵族与臣民便纷纷起事,想推翻秦朝,且刚开始实行郡县制的秦朝有很大的弊端,就是权力过度集中在中央稍微控制不好就容易出现个人专权,赵高的“指鹿为马”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刚统一没多久的秦朝就迅速灭亡了。

秦朝灭亡以后各路诸侯中属项羽实力最强,所以这个时候项羽是最有实力和资格做这个天下共主的,但是项羽可没有秦始皇那样想要统一天下,项羽基本在走倒退路,又回到了之前的分封时代了,前六国的王室或者有功将领都被项羽封王,项羽只想回到之前各国并立的局面,刘邦的汉王也是项羽封的,但是项羽几乎没有封什么自己的亲信为王,这也是分封的一个很大弊端,分封的诸侯跟自己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或者不是什么心腹的话很容易叛变,加上项羽本人狂傲自负,所以后来被刘邦打败,最后兵败自刎于乌江。

到了汉朝刘邦又再次实行分封,为什么明知道郡县制是统一集权国家的最好选择,却反而要实行分封制呢?这事儿汉太祖刘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汉朝的分封已经与周朝的分封有所不同了,在行政区划上实行的是郡国并行的体制,也就是在沿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可以说汉朝的分封是吸取借鉴了周朝时期的分封与秦朝改郡县快速灭亡的利处和弊端所建立的。汉朝建立后实行的是郡县与分封并行的政策,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并没有完全实行秦朝那样的郡县制高度中央集权,而且汉朝的分封与周朝的分封还是有很大本质上的区别的,汉朝初建刘邦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封了一些功臣为异姓诸侯王有跟着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需要安慰啊,有那么多刘氏宗亲需要安排啊。因此刘邦再强势也还是选择了妥协,而后在分封了很多刘姓为诸侯王,让他们互相牵制,等到天下稳定皇权稳固之后,刘邦开始对异姓诸侯王开始下手臧荼;利几;韩信;陈豨;韩信。异姓诸王清除之后,定了一条祖训,那就是“非刘氏不得封王”,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有外戚干政的话那么刘姓诸侯便可制止,很难出现像秦朝赵高专权的现象,后面的吕氏就是很好的例子,吕雉一直都想扶持自家人建立势力,而后被刘姓诸侯王群起攻之。同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就算诸侯王叛乱,汉景帝的时期就爆发过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了,可是就算是造反成功了,天下依然是刘姓,依然是自家人,后面的明朝朱棣造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朱棣起兵造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可是天下依然是大明朝,依然是朱家的天下,并没有落入外人手中。

但是汉朝随着后期刘姓宗亲越来越多又出现了和周朝一样的一个弊端问题,周朝初期其实自己控制的领土和人口还是很大的,但是后期不断的分封诸侯,每分封一个诸侯就要从王室拿出土地和人口,而之前分封的诸侯爵位、土地人口又可以代代相传,这样就导致了周天子的领土和人口越来越少,导致最后只有王畿周边了。汉朝也是如此,每封一个诸侯藩王就要从中央拿出土地人口来进行分封,这样就导致了中央的土地和人口极度缩水,直到汉武帝时期采纳了主父偃的提议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样诸侯王国的权利逐步得到分化,土地人口也一代一代的稀释,不过这也为汉朝末年曹操挟天子以及曹丕篡位埋下了伏笔。

不过,汉朝之后也的确有那么几个朝代是有一点“分封制”的,虽然并不是完全的“分封制”(主体仍然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可惜,即便这仅有的那么一点“分封制”,也是不成功的造成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斗争,往往会引发“藩王之乱”。

“藩”,源自于中国封建制度地方分权的概念,泛指古代分封的领地。藩分为藩王和藩镇,但无论藩王还是藩镇,他们都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掌握着领地内的全部军政大权,割据地方并与中央朝廷对抗,因此,“削藩”也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削藩”不是请客吃饭,搞不好削藩不成反把自己给削了。中国历史上的四次“藩王之乱”

第一次西汉汉景帝时期削藩,直接导致七国叛乱。

汉朝藩王来源

当时,摆在西汉眼前的情况是这样的,北方有强邻匈奴,自公元前200年,汉太祖刘邦御驾亲征,以为靠着自己的皇恩浩荡和刚刚建立的大汉天威,就可以一举击败匈奴,真正实现其创作的那首“大风歌”所希望的那样,当打完了这一战,完全平定了匈奴,实现海内承平,自然就能够安得猛士兮回故乡。

那些跟着我南征北战的好兄弟,出生入死数十年,可以说打了一辈子的仗,立了如此大功的将军们,凭借领到的丰厚的赏赐,回家娶妻生子,过上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快活日子。

汉朝的分封的诸侯国也很复杂,既有作为策略的分封,又有作为制度的分封;既有异姓的分封,也有同姓的分封,既有封国,也有封侯。最初的异姓王是在楚汉战争中形成的,这样的情况主要有韩王信(统领韩国故地)、赵王张耳(统领赵国故地)、淮南王英布(统领淮南地区)、齐王/楚王韩信(统领淮北之地)、梁王彭越(统领魏国故地)、燕王臧荼(统领燕国故地)、长沙王吴芮(统领湖南东北部地区)、闽粤王无诸(统领福建部分地区)等。

这样以来,汉王朝的版图中就有了两种行政区划形态:一种是“中央郡县”,另一种是“中央封国郡县”。

汉朝初年的郡县,在秦朝40个郡的基础上,增加到了54个郡,而且这个数字不断增加,到了西汉末年孝平帝时期,郡的数量达到了93个。汉初郡国并立,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有15个,分别是河东郡、河南郡、河内郡、云中郡、广汉郡、南阳郡、南郡、汉中郡、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上党郡、内史郡等。

可是,事实决不是像刘邦想的那么美好,久经沙场的刘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莫顿单于的30万匈奴大军死死的白登之围,并且,怎么发起集团冲锋也没有冲出去。

万般无奈之下,刘邦接受了屈辱的和亲政策,即每年向匈奴进贡大批的财宝包括公主级美女名为和亲,这才被匈奴释放。

汉家皇帝是非常守信用的,每年都准时向匈奴提供巨量的财物和公主级美女。

只是,汉朝每年都要向匈奴进贡财物,仅仅这一项是需要送去巨量的真金白银,而真金白银来自哪里,当然来自税收,简单点说就是来自汉朝的老百姓。

可是,在汉朝开国不久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汉太祖刘邦有天做了一个梦,梦里告诉他异姓无论立下多大的功劳,都是不能当王的,只有刘家人才配享有这样的权利。

为此,他还煞有其事的搞出了一个仪式杀了一匹白马,要开国功臣们保证不能有异心,更不能产生要封王的欲望。“非皇姓而王者,天下诛之”。

因为,刘邦感到开国功臣称王,拥有对一个地方的具体管辖权,时间一长自然就有了谋反之心产生出当皇帝的欲望,那天下不就又乱成一锅粥,又要改朝换代杀人如麻了嘛。

于是,他武断的认为只有刘家人可以当王,也就是说只有我刘邦养的儿子可以当王,最差也就是我的兄弟当王,才能确保汉家天下万世永续,刘邦的理想真的看起来很美。

公元前201年,疑心很重的刘邦逐渐消灭了异性王(“异姓诸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先后诛杀韩信、击破韩王信、碎尸彭越、击杀英布等。诸王大多落得了一个“兔死狗烹”的下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可诸王消灭后,刘邦又感疆土太大,管理起来不方便,遂又开始分封同姓王,同姓子弟自己刘氏宗族多了去了,也不能说每个都分封为王,必须要找一些靠得住的人才行,对刘邦而言自己的儿子那是再放心不过了,所以在自己的八个儿子中,除了刘盈被立为太子之外,其余的七个儿子他都分封为王,这七王分别为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

长子:刘肥,汉太祖刘邦的庶长子,其母曹氏是刘邦没有结婚前的情妇。刘肥受封齐王,他的齐国成为西汉最大的诸侯国,但怕吕后迫害,主动把城阳郡献给吕后,以此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吕后一高兴就放过了刘肥一马。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刘肥去世,其长子刘襄继任其位,是为齐哀王。

次子:刘盈,即汉孝惠帝,汉朝的第二位皇帝,其生母就是大名鼎鼎的吕雉吕太后。刘盈16岁登基,23岁去世,英年早逝,为什么?这都和其母吕后有很大关系!吕后以儿子刘盈太过仁爱和温顺为由,把持超纲,独揽大权,刘盈成了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吕后还干涉刘盈的婚姻大事,将刘盈的外甥女(吕雉的外孙女)嫁给刘盈当皇后,性格懦弱的刘盈是敢怒不敢言,只能一切随吕后摆布。而压垮刘盈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吕雉将母戚夫人做成人彘让刘盈看,刘盈见此惨状后,当场放声大哭,之后整日借酒浇愁,最终身患重病,抑郁而终,年仅23岁。根据《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刘盈发丧时,吕后虽然哭了,但就是不流眼泪,由此可见吕后真是个铁石心肠的母亲啊!

三子:刘如意,其母亲是刘邦生前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年纪轻轻就被封王,先是封代王,后改封赵王。戚夫人经常劝刘邦废太子刘盈,而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也觉得刘如意更像自己。但吕后采取了谋士张良的计谋,让商山四皓站在太子刘盈身后,刘邦见太子羽翼已丰,于是断绝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政,吕后想方设法骗赵王刘如意来皇宫,但刘如意和汉孝惠帝刘盈同饮食,共起居,吕后一时间找不到下手机会。终于有一天,刘盈大早去狩猎了,刘如意睡懒觉,吕后抓住这个机会,派人拿毒酒毒死了年仅15岁的赵王刘如意,其封国也被废除。

四子:刘恒,其母亲薄姬原是魏王魏豹的妾室,后被编入刘邦后宫。刘邦本来对薄姬不感兴趣,看她可怜,才临幸过她一次,就让他生下了刘恒。正是因为薄姬很少受到刘邦宠幸,再加上她的儿子代王刘恒为人宽容平和,做人非常低调,所以吕后完全不把他们母子两人当成威胁,也没有打算对他们下手。后来吕后死了,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真是人生无常啊!争皇位的刘如意死了,反而不争皇位的刘恒活得好好的,最后还白捡了一个大便宜,当上了皇帝!

五子:刘恢,刘邦在世时候封其为梁王,但吕后当政后,改封他为赵王,吕后还强迫刘恢迎娶侄子吕产的女儿为王后,吕产的女儿仗着有吕后撑腰,胡作为非,擅自主张毒死了刘恢的宠妃,刘恢因此闷闷不乐,没多久自杀了。吕后认为刘恢作为一个男子汉,为了妇人自杀,真是没有出气,废除了他的封国。

六子:刘友,刘邦在世时候封其为淮阳王,后来吕后毒死了赵王刘如意,也痛恨赵地,于是改封不怎么喜欢的刘友为赵王。和刘恢一样,吕雉将自己的女儿强行嫁给刘友,但刘友又宠爱其他的妃子,而冷落吕后的女儿,于是女儿向吕后诬告说刘友想造反。吕后大怒,先是召刘友进京,然后将他软禁起来,不给他吃不给他喝,最后活活把刘友饿死了。据记载,赵王死前唱了一首歌,大意如下:“诸吕专权啊,刘氏岌岌可危;胁迫王侯啊,硬要我娶吕氏女为妃。我妃嫉妒啊,诬蔑我犯了罪恶;谗女乱国啊,在上的人竟然不醒悟。我无忠臣啊,否则为什么我失去了自己的封国?自杀荒野啊,苍天办事可要公直!哎呀无可后悔啊,宁愿早点刎颈自裁。为王而饿死啊,有谁怜悯我!吕氏无理啊,只好托上天为我报仇。”

七子:刘长,其母本是赵王张敖的美人,被刘邦宠幸一次后生下了刘长。后来张傲受到赵相等人谋刺刘邦事件的牵连,被逮捕入狱,赵姬也在生下刘长后,心中怨恨而自杀。刘长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封刘长为淮南王。正是因为刘长的养母的吕后,所以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后来吕氏集团被铲除,大臣们拥立代王刘恒为皇帝。刘长天生神力,力能扛鼎,简直是第二个项羽,可以他的性格也像项羽那样飞扬跋扈,最后招致了祸患。刘长是汉文帝刘恒唯一在世的亲兄弟,刘长自视与汉文帝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汉文帝念及手足亲情,也是一再纵容他。但后来刘长更加过分,竟然联合匈奴谋反,事情败露后,被汉文帝废王号,迁徙到偏远的蜀地。途中,刘长越想越生气,最后绝食而死。

八子:刘建,其母不详,被刘邦封为燕王,当了15年燕王后自然去世。按道理说,刘建去世了,他的儿子可以继承封号,但是吕后派人毒死其子,让刘建绝后,其封国也被去除。后来,吕后立侄子的儿子东平侯吕通为燕王。

刘邦的八个儿子中,除了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没有受到吕后迫害,其余6个儿子都多少被吕后打压,或身死、或亡国、或绝后。不知道泉下有知的刘邦看到此情此景会作何感想啊!

除了自己的儿子都分封为王之外,刘邦另外又封了两位刘氏子弟为王,他们分别是汉楚王刘交,汉荆王刘贾。汉楚王刘交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一直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和亲信,是以刘邦在废黜韩信之后,将一部分楚地分封给刘交。汉荆王刘贾是刘邦叔父之子也和刘交差不多,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在刘邦废黜韩信的王位之后,刘邦将楚地的另外一部分分封给了刘贾,这就是刘邦所分封的“同姓九王”,共有齐、楚、荆、淮南、燕、赵、梁、代、淮阳九个。1.汉齐王、2.汉楚王、3.汉荆王贾、4.汉淮南王、5.汉燕王、6.汉赵王、7.汉梁王、8.汉代王、9.汉淮阳王。至此汉朝藩王制度形成。

当然,自刘邦封自家的儿孙兄弟当了各地的王后,到了他驾崩之时,整个汉朝和诸侯国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诸侯国也是非常听话的,赋税也是及时上交到朝廷的。

同姓九王虽然让刘邦放心不已,但在刘邦去世后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迎来美好的结局,其中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燕王刘建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死于吕后之手;齐王刘肥虽然安然终老,但也是付出极大的代价,才从吕后手中躲过一死,之后惶惶不可终日;代王刘恒隐忍低调,在诸吕被诛灭之后,被大臣迎入都城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淮南王刘长在汉文帝当政期间预谋谋反被汉文帝察觉,而后被贬,不过在被贬途中刘长绝食而死;汉荆王刘贾在英布叛乱期间,与英布交战,不敌兵败被杀;汉楚王刘交在被刘邦封到楚地之后,精心治理藩国拱卫汉王朝,安然终老。

在起初这个政策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藩王反而又成为了内乱的祸根,这也是刘邦始料不及的。

谁不知道时间流逝了,人也会变的。树大分叉,人大分家,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就渐渐地淡了。

自刘邦去世,刘邦嫡亲刘恒是为汉文帝继承大统当了皇帝。那些和他一样保有刘邦基因的刘恒的兄弟们,在表面上还是非常尊重汉文帝的。

不过,这些王们众口一词的对汉文帝说道,你是大汉的天子,地域广阔财富无限。你也要考虑到我们的封地是很小的,却要我们上交那么多的赋税,你这不是让我们过不了锦衣玉食的好日子么。毕竟咱们还是兄弟一场,你不能无止境地把本该属于我们的财宝往长安运送了。

随着诸侯王国羽翼日益丰满,势力不断强大,对中央的离心力日益突出……

晁错真的错了

汉文帝时,颍川人(今河南禹州)晁错((前200年前154年))就多次上书削藩,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文帝未即位前,本身就是一方诸侯,凭借其他诸侯的力量,诛灭了想要窃国的外戚吕氏,这才得以继承皇位。所以文帝对晁错的建议不以为然,但又认为晁错是个奇才,虽不重用晁错,却还是提拔了他。

等到汉景帝登位后,晁错得到极大的重用。当初景帝为太子时,晁错为太子舍人,就很宠信晁错。景帝任命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同丞相,是西汉三公之一。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太祖的子孙,也就是所谓同姓王。到了汉景帝那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更是骄横。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跟汉皇帝一样富有。他自己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使吴国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藩王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晁错再次提出削藩,《削藩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认为不削,诸侯将来会造反,削了,诸侯现在会造反,但现在诸侯势弱,容易遏制,将来势力壮大,难以控制。

晁错对汉景帝说:“吴王一直不来朝见,按理早该把他办罪。先帝在世时对他很宽大,他反倒越来越狂妄自大。他还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产盐,招兵买马,准备叛乱。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还有点犹豫,说:“好是好,只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

汉景帝召集群臣商议,因为晁错专宠,群臣对削藩之事不敢有异议,唯有大臣窦婴与晁错争论。晁错,窦婴两人因此结下了仇怨。最后,汉景帝同意了削藩。

在得到汉景帝的许可后,晁错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大干起来。

晁错主持削藩之事,又更改法令。诸侯稍有不慎,便以法令惩治诸侯。诸侯大多不是荒淫无度,就是横行不法,要抓住他们的罪恶,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还不容易?削其封地有的被削去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降其爵位。诸侯胆寒,惶恐终日,对晁错万分怨恨。

晁错的父亲听说晁错削藩,从老家颍川专程赶来,劝阻道:“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怎么不安分守己,硬管闲事?皇帝刚即位,你当政掌权,便侵削诸侯,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亲,使皇族关系疏远,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恨你,你这样做究竟是为的什么?”

晁错回答道:“一定要削藩,不这样做,天子得不到尊敬,宗庙得不到安宁,天下会大乱!”晁错父亲见劝阻无效,便悲伤的说:“刘家是安宁了,我们晁家要灭族了,我先走了,不忍心见大祸惹身!”晁错又劝了他父亲一阵。可是老人不体贴晁错的心意,回到颍川老家,服毒自杀了。

晁错正跟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吴王濞先造起反来了。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清君侧为名的幌子。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最终形成了叛乱之势。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汉景帝向晁错问计,晁错建议景帝御驾亲征,晁错自己留守京城镇守。景帝犹豫不决。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吓了。他想起汉文帝临终的嘱咐,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当时,虽然七国以诛杀晁错为名兴兵造反,但汉景帝并没有立刻诛杀晁错谢罪,使诸侯退兵。而晁错之所以被诛杀,是因为他想借七国之乱杀掉一个人,没想到那人虽然已经失去了权势,却棋高一步,三言两语不但化解了杀机,还反杀了晁错。此人就是袁盎。

袁盎和晁错两人其实也没什么大仇,只是相互看不顺眼,妒忌对方的才能。晁错在时,袁盎就离开,而袁盎在时,晁错也离开,两人从没在一起说过一句话。文帝时,袁盎得意,晁错失意,等到景帝时,晁错得意,袁盎失意。袁盎曾在吴国当国相,知道吴王有反心,他害怕被吴王杀害,所以不敢向皇帝报告实情,只是每天都劝吴王不要反,不要反。

吴楚七国反乱,晁错对检察官说:“袁盎收了吴王贿赂,替吴王隐瞒,向朝廷报告说吴王不反,现在吴王反了,请治袁盎知情不报的罪。”检察官没有同意,并为袁盎稍微辩护。

有人将此事泄露给袁盎,袁盎惊恐。先前,袁盎收吴王贿赂,被晁错弹劾,已经降为平民。如若再遭晁错控告欺君之罪,必死无疑。袁盎与窦婴友善,便通过窦婴求见汉景帝。

袁盎认真的说道,万岁他们不是造反,是担心你会慢慢的把他们的封地都给整没了,才这么做的,万岁,你和诸王都是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来,为何听信晁错的谗言强行削藩呢。

汉景帝有点焦虑起来的问袁盎,袁爱卿,那怎么办。

袁盎告诉景帝说:“吴国之所以反叛,都是因为晁错削藩,只有杀了晁错,免了诸候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才能向吴王谢罪,叛军就会退兵!”汉景帝被七国叛乱搞的焦头烂额,听了袁盎建议后,就觉得可以一试,死了一个晁错,还有一万个晁错涌进来。很快,百官嗅到了圣意,纷纷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腰斩。

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个奏章。

汉景帝为人,远远不如文帝仁爱。吴楚七国之乱,恐怕景帝早想杀了晁错要诸侯退兵。只是景帝平日宠信晁错,不好亲自出面挑明此事,那样有损恩德,又会让群臣寒心。而今袁盎建议诛杀晁错,之后百官又奏请诛杀晁错,如此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杀晁错了。汉景帝昨天还和晁错畅谈国事,今日便将晁错腰斩,未免太残忍。大可赐晁错一杯毒酒或一丈白绫,却没这样做。

晁错伏诛,七国叛军并未退兵。景帝只好征讨,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只是白白可惜了晁错的一条命。太史司马迁评价晁错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晁错对于他所效忠的两任皇帝汉文帝和汉景帝来说,晁错是个忠臣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不然他怎么可能当上太子的老师,直至升任御史大夫,到了位极人臣的顶点。

人格缺陷害了晁错

雷厉风行的晁错不顾一切地策划着这场史无前例的削藩大业,弹劾了一个又一个藩国,削藩是做到了,可是,晁错万万没有想到会引发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吴王联合六个诸侯国举兵造反,引发了七国之乱。

这样的局面远远超出了汉景帝和晁错的预想,同时也让晁错在汉景帝面前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削藩是晁错主导的,可是现在结果却是二十二个诸侯国反了七个,除了少数没有明确表示站在朝廷这一边的,其余的要么正在观望,要么正在悄然准备。汉景帝一时急得六神无主却又茫然无措,只能等待文武重臣前来朝议。

事到如今,一向独断多谋的晁错却迟迟不发一言,因为晁错接到奏报的时间太短,而且形势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他还来不及拿出决策,而且,他也想听听别人的意见,自己再做出决断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可是,这时的朝议气氛鬼使神差地变得尴尬起来。大家都有一肚子话要说,但谁也不好起这个头,谁都知道晁错刚直苛刻,要是跟他有所忤逆,指不定以后会被打击报复。

而在这个火烧眉毛的时候,算是惹火了刘,但却不是因为朝臣没有提出解决方法,而是因为他意识到,在她的纵容之下,朝臣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每次朝议,他们会把首次发言权让给晁错。长此以往,晁错在整个朝廷处于特立独行的地步,几乎是人人痛恨,见到他敬而远之。面对这种情况,晁错竟认为这不是坏事,相反,却沾沾自喜,时时流露出众人皆醉他独醒的高傲。

这时候的刘启坚信朝臣不愿意主动开口的原因在于他们害怕晁错。却没有意识到朝臣害怕的不是晁错,而是晁错背后的巨大身影,而这个身影就是他自己。没有刘启的宠信和纵容,晁错能有这样的威慑力么?

在朝堂安静之后,晁错迫不得已只能先开口,他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要刘启御驾亲征。他的话音一落,朝臣纷纷附和,可是刘启的脸就黑了一半。虽说刘启骑射皆通,可毕竟从没有上过战场,也不懂行军打仗,要他御驾亲征,那是一万个不愿意。之后,刘启以无人守国来否定了这一个建议。可是这时候的晁错又作死地说了一句自己可以留守。那时真的无法形容刘启内心的愤怒了,皇帝上前线,而当臣子却躲在后方坐镇,这算什么事嘛??

穷究其理,不顾及同僚和下级的尊严和感受,没有让晁错认识到做人需要圆滑也需要通融,他觉得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做的都是有利于人民和皇帝的事情。

就拿削藩来说,这可是触及诸侯国根本利益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慢慢实施。

当然,在对待削藩这件事情上,朝廷里很多极具慧眼的人都觉得削藩是对的,是关乎国家稳定的长久大计。但是大家却都装聋作哑,没有一个人支持晁错,甚至,产生出只要是晁错干的事情,明知是对的,也是错的悖论中。

没有人支持的事业是危险的,晁错却根本认识不到这样严峻的现实会害了自己。晁错不管这些,依然我行我素,在他的眼里和心里,他觉得他是为了汉朝的万世基业才这么做,肯定会被人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晁错开始了自己认为很对的事情,那就是削藩。

就在刘启怀着满腔怒火而无处发泄的时候,袁盎提出了“杀晁错以谢诸侯”,刘启听后当然也有犹豫,但是一想到朝堂上的事,就觉得这是除掉晁错的一个好机会,也就给晁错的死找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公元前154年,京都长安,大汉帝国的御史大夫晁错得到汉景帝的诏令,要他上朝议事。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立刻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晁错乘坐马车行到半路,前方随行的皇帝使者中尉突然停下,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宣称晁错妄言削藩,欺蔽圣君,致使七国兴兵问罪,依律腰斩。随即,几个武士上前,拖着还在错愕中的晁错,一刀两段。晁错躺在地上,鲜血浸染朝服,漫了出来,蜿蜒流淌。这个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处以腰斩之刑。他双眼还在睁着,眼眸映着大汉帝国的朝霞。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袁盎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刘濞笑着回答说:“我已是东帝,还须向谁跪拜呢?”刘濞不肯接见袁盎而把他留在军中,想要胁迫他成为自己手下的将领。因袁盎不愿意,吴王就派人来困守他,并想把他杀掉。袁盎利用夜晚掩护逃出,徒步逃到梁地,才得以返回报告汉景帝。

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吴楚愿不愿意退兵?”

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这次借削地的因头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已来不及。

事后,七国叛乱当然没有平息,清君侧只是理由罢了,平定七国之乱过程相较简单。

亏得周亚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吴、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在吴楚联军进攻至汉景帝弟弟梁国属地时,遭到梁王抵抗,周亚夫派一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楚两国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起来。周亚夫才发动精兵出击,把吴、楚两国的兵马打得一败涂地。

吴国大败后,逃至东越,东越王因朝廷的许诺,而杀死了吴王,楚王刘戊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其他诸王也因失去了主心骨,而阵脚大乱,除了济北王刘志因被迫反叛,并没有出兵,未被裁决外,其他诸王不是自杀就是被诛杀。

吴、楚两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个国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个月时间,汉军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

这场叛乱最终是由大将周亚夫平定的。只是周亚夫的结局也不好,最后也因为刘启这个皇帝而被活活饿死,可以看出,刘启这个皇帝的心胸着实没有很宽广。

当汉景帝彻底平息“七王之乱”没多久,就准备给晁错平反恢复名誉。但是,汉景帝左思右想还是抹不下这个面子,哪有皇帝给臣下认错的道理。不过,汉景帝的确是一个明君,他虽然没有亲自为晁错平反,还是始终把为晁错平反的事情一直惦记在心里。

不然,就在他驾崩之后汉武帝刘彻继位没多久,就给晁错恢复了名誉。

后世影响

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实行“强干弱枝”。诸侯国面积不断缩小、势力不断减弱,王国由朝廷派官吏管辖,已经和郡县没有太大差别。而诸侯王们,也没有实权,不过问政事,穷的只剩下钱了。如果不是那样,东汉末年的刘皇叔会堕落到卖草鞋那般的不堪?因为,蛋糕切到最后,切成了碎屑,连舔上一口都非常困难。

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这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与此同时,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个州统领若干郡国,设立刺史,负责监察所属郡国。13个州分别是豫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朔方州、交州等。

前122年,汉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进入淮南,从刘安家中搜出了准备用于谋反的攻战器械,和用来行诈而伪造的玉玺金印,自知罪无可赦的刘安被迫自杀,而与他串通一气的衡山王刘赐闻讯后,也自杀而亡。

以至于到了唐朝之后,开国功臣和李姓皇族虽然被封了各种王,但只能成为拥有土地的地主,没有对一个地方的完整管辖权,从而彻底失去了觊觎皇位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晁错削藩的意义,对汉朝之后国家的稳定,限制皇室子弟的权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晁错背的这口锅的确太沉,太血腥。由此可以看出晁错的先见之明,给汉朝以及后世各个朝代造成了极其深远的正面影响。

与其说晁错是死在背锅,更死在他狂傲的个性上,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可以预见的,只是死法过于惨烈罢了。

汉太祖封异姓王,兔死狗烹多半亡。

从此藩王自皇室,同姓九王才现世。

诸国血缘逐渐远,皇帝开始无法管。

晁错来献削藩计,景帝着手收藩地。

怎想诸王联合起,反抗朝廷夺玉玺。

奈何朝廷实力大,从此七国历史化。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煤都大同为何还是十大古都之一?哪朝在这立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煤都大同,煤都,大同,十大古都

    华夏祖国泱泱数千年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有过众多政权。朝代更迭之下,曾经有许多城市作为都城存在过。?所谓古都,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朝代和割据小政权,所以都城也非常多。在这些都城中,最早开始是四大古都的说法,即西安、洛阳、南京、北京;民国时期,学界加上开封成为五大古都,

  • 不同时期古代女子发型图鉴 各朝代可考发型分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女子发型图鉴,各朝代可考发型,发型,女子发型

    稍微了解汉服的人一定都知道我国古代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汉服形制。其实除了汉服以外,每一个朝代的妆容和发型也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不同朝代女子的发型都是什么样子的,西汉时期简约大气,宋朝清新婉约,盛唐时期的发型美呆了,来看看你最喜欢哪一种。一、先秦▲

  • 苏堤和白堤:苏堤跟苏轼有关 白堤与白居易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苏堤,白堤,苏轼,白居易

    凡到过杭州西湖者,大约极少有人是不曾徒步走过“白堤”“苏堤”这两条著名长堤的;凡徒步走过这两条长堤者,大约极少有人不知道它们的得名之由是:分别由唐宋两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和苏东坡在担任杭州地方长官时主持修筑的。其实,细究两堤来历,上述知识并不准确。位于西湖

  • 《庆余年》中的庆国是哪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庆余年,庆余年哪个朝代,庆国,历史朝代

    电视剧《庆余年》改编自猫腻的同名小说,《庆余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庆国的地方,《庆余年》是优权谋剧,但同时也是理想主义的一曲壮烈悲歌。虽然是一部架空历史的作品,但依然有着很深刻的世界观。那这个庆国在历史上有没有原型朝代呢?实际上猫腻在选择《庆余年》的背景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而是选择以架空的方

  •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怎么理解 天下为公具体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中山天下为公,孙中山,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天子之位,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传贤而不传子是一种美好社

  • 艳歌《舞媚娘》怎么成谶谣《武媚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谶谣,武媚娘,艳歌,武则天

    ▲武曌除罪金简唐久视元年(700年)河南博物院藏长36.2、宽8、厚0.1厘米,重223.5克,1982年河南中岳嵩山峻极峰出土,金简呈长方形,以纯度96%的黄金制成,上刻双钩铭文63字:“上言:大周圀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

  • 他曾被爱情拯救了灵魂,却没有遵守爱人的嘱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温,张惠

    穷凶极恶的流氓有可能获得美满的爱情吗?答案肯定是能!而且,很有可能一个流氓经过一场美满婚姻的洗礼,还能重新做人呢。这种例子我们平时也能看到,很多纹着花臂、剃着光头、一言不合不是抄酒瓶子就是抄板砖的主,结婚后立即变成老实巴交的憨大叔,不再惹事生非!这也是很多老人看儿子胡闹就想赶紧给他娶个媳妇的原因。中

  • 饥饿的岁月:闲时吃稀,忙时吃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大跃进,饥荒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现在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句话。这是1959年到1962年的大跃进,是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的时期随处可见的标语。之前政府希望以最快的速度使国家强盛富庶而发出大跃进号召使国家陷入困境。当时老百姓忙于提高钢

  • 西汉4位有庙号皇帝 创下不世功绩都堪称千古名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汉皇帝,庙号,汉朝皇帝

    汉朝分西汉和东汉,也许很多人对东汉比较熟悉,尤其是东汉末年的乱世三国时期。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西汉是一个对皇帝极其严格的时代,虽然出现了十几位皇帝,但是真正拥有庙号的不过4位,他们分别是谁呢?

  • 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什么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资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就职典礼准备仓促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结束了历时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场景,竟然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存。以至于盛事的许多细节难以确定,人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事情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