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汉4位有庙号皇帝 创下不世功绩都堪称千古名君

西汉4位有庙号皇帝 创下不世功绩都堪称千古名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144 更新时间:2023/12/17 4:19:08

汉朝分西汉和东汉,也许很多人对东汉比较熟悉,尤其是东汉末年的乱世三国时期。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西汉是一个对皇帝极其严格的时代,虽然出现了十几位皇帝,但是真正拥有庙号的不过4位,他们分别是谁呢?

唐代刘知己在《史通·称谓》中说:“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明实相允,今古共传。“

很早以前天子的庙号是给予那些有过功劳和美好品德的君王,到了李唐时期,这个规定才发生了改变,当时只要是皇帝基本上都是有庙号的。

但是两汉时期,庙号的授予是极其严格的,西汉只给4个帝王有庙号,除了太祖刘邦,武帝刘彻,文帝,接下来的就是汉宣帝的中宗皇帝了。

最初提出给宣帝加庙号的是王莽。《汉书·平帝纪》:“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尊孝宣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天子世世献祭。”经过王莽的主张,立汉宣帝庙号为中宗,汉元帝庙号为高宗。

东汉初年为确立国家祭祀系统,议及西汉诸帝的庙号问题时,光武帝刘秀批准将元帝的庙号高宗、成帝的庙号统宗、平帝的庙号元宗去掉,最终只保留了高、文、武、宣四帝的庙号。分别为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以上四位,皆经过刘秀的正式认定。

原先汉朝皇帝的庙号如下: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被取消。

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刘协时被取消。

最终: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刘奭:高宗孝元皇帝(刘衎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可见早期皇帝干得合格才有庙号,但是皇帝基本都有谥号,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就是XX帝。

汉太祖刘邦

作为开国皇帝,刘邦肯定有庙号,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刘邦是汉朝的开创者,创下不世之功。他恢复了当时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汉太宗刘恒

刘恒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汉文帝在位初期,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顿。为了恢复生产,他曾多次大幅度减轻田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户。到了文帝时期,这个数据增加到了三四万户,中国由此进入了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除此之外,刘恒在位期间未添车骑服御之物,为让郡国贡献珍宝,只穿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就连陵墓规格也一切从简,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为一生都注重简朴被世人称道的皇帝。

汉世宗刘彻

刘彻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汉武帝是跟秦始皇齐名的千古一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帝而后定。

他在位期间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地图的雏形。

除此之外,汉武帝开创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直到今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中宗刘询

刘询原名刘病已,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他是汉武帝的曾孙,巫蛊之祸中得以幸存。刘询来自民间,深知百姓所需。他先是打击霍光一族势力,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后整顿朝纲,打击官场上的不良风气,百姓们拍手叫好。同时他为百姓平反冤狱,缓和社会矛盾。在位期间,曾10次大赦天下。此举深得民心。民心顺,则百业兴。

经济上,刘询减轻徭役和赋税,平抑物价,打击奸商。军事联合西北的少数民族多次夹击匈奴,将其赶出西域,建立都护府,使之成为大汉的领土。

汉宣帝时期被称作昭宣中兴,对大汉有中兴再造之功。

汉宣帝刘询被历史遗忘的杰出帝王

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西汉发展到顶峰,社会发达程度,军事能力,皆可超越前任几任帝王,而且现在史学界也把汉宣帝时期称之为西汉最发达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60年,匈奴内讧,汉宣帝派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史料记载郑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曰‘都护。”

在打击匈奴上,汉宣帝一改汉昭帝时的防御政策,采取了和汉武帝一样的主动策略,但他的这种主动并不是只去打击,而是武力和和谈并用,文德与武道齐抓。

此后匈奴内讧加剧,五单于争立,后发展成了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两部对立争雄的局面。汉宣帝乘机扶立呼韩邪单于,呼韩耶单于感其德,于公元前51年来长安向汉宣帝称臣。

之后汉宣帝又派赵充国平定羌乱,把现在青海东北部纳入帝国的版图,使河西走廊不再是一条长带,而是与其他大汉国土连成一片。

由于汉宣帝知人善任,宣帝一朝也与汉武帝时期一样人才辈出,在汉宣帝的领导下一起谱写了昭宣中兴的光辉时代。

历史有时是调皮的,在你想不到的时候跳出他该走的轨道,但是历史更多时候是严肃的,他总会有一些惊人的巧合回到他该走的轨道上,就如同汉武帝太子的曾孙刘病已本应养尊处优然后顺利登顶,却因巫蛊之祸于襁褓中沦陷监狱,却又在阴差阳错再次成为帝国的最高领导人。并且成为了西汉历史上一位优秀的帝王,虽名不如汉武帝,但实却更高汉武帝一筹。

一位城府深沉的成熟政治家。汉宣帝的皇位来自于霍光,但是最大的威胁却也是霍光。在他之前已经有一位被废掉的皇帝作为前车之鉴了。于是刚刚登上皇位的汉宣帝选择隐忍,霍光处死一些不和的大臣,选择了隐忍,霍光任用亲信,把控朝政他还是忍了,当霍光要还政于他时,寒暄帝也忍住心中的躁动没有贸然接受,甚至当最心爱的许皇后被害死,隐约察觉到是霍氏家族的诡计时,汉宣帝仍然克制住了自己,将这种仇恨隐忍在心中。不光忍得住,还继续加封霍光。因为他明白,此时的自己绝非霍光的对手,自己身处困境,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是万丈深渊。终于他等到了机会,霍光的去世给了他真正亲政的机会,虽然此时关键权力仍然还在霍家手中,但是除了霍光,剩余的人有怎么是汉宣帝的对手呢?汉宣帝先是将霍家的兵权收归手中,接着架空霍家的行政权力,此时许皇后的被害的真相已经逐渐明晰,再也绷不住的霍家决定放手一搏,可是一群宵小之辈有怎是汉宣帝的对手,严阵以待的汉宣帝顺利平定叛乱,将大权收回手中。当霍氏家族被诛灭的那一刻,我想对于许皇后的思念更深了吧。

关心民间疾苦,重视吏治。汉宣帝幼年在民间长大,因此能够体谅百姓疾苦,更明白官员的好坏将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此汉宣帝十分重视吏治,严惩贪腐。首先是将对官吏的考核从中央拓展到地方高级官员,因为汉宣帝明白,中央再好的政策,如果在地方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那么不产生任何效益。汉宣帝因此对于郡国官员的选拔高度重视,先由他人推荐,亲自面试,后任用,使得这些承上启下的官员素质大幅度提高。另外汉宣帝也不轻易提拔官员,对于有优秀绩效的地方官员给予财富等方式的奖励,从而避免地方官员的频繁调动给国家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轻徭薄赋,打击豪强,严惩贪腐,经过汉宣帝一朝,西汉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最强势的时期。

真正打垮匈奴,开拓西域。汉武帝时虽然对匈奴发动几次大战,但是并没有对匈奴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汉宣帝时的匈奴尚且有一战之力。而一个好的机会出现了,屡次被匈奴侵犯的乌孙国主动提出与汉朝合作,攻打匈奴。可是朝中对此尚有分歧。此时若是汉宣帝直接宣布对于匈奴开战我想不支持的朝臣对这个决策会竭力反对,也很难凝聚国力。而精明的汉宣帝则先宣布要给汉武立尊号和庙乐,大部分大臣都赞同,只有夏侯胜反对,认为武帝虽外战有功,但是却造成民间疾苦,丞相蔡义以及御使大夫田广明则带头弹劾夏侯胜“非议招书,毁先帝”的罪行,汉宣帝借此机会惩罚夏侯胜,尊汉武帝,向天下暗示自己出击匈奴的想法,并且尊武帝,说明自己的嫡系出身,正了自己名分,并且借出发夏侯胜而立威,实在是一举多得。三个月后,挑选各郡国位在三百石的强健而谙于骑射的吏员,都从军西征。集结了15万骑兵比汉武帝时的漠北之战还多5万,并且命令校尉常惠持符节指挥乌孙兵,出击匈奴。后俘虏匈奴单于父辈、将军以及士兵三万九千多人,抢得牲畜七十多万头,匈奴因此迁徙而死亡的人数不计其数,匈奴自此衰败,后有匈奴单于投降称藩,自此匈奴外患基本解决。后派遣赵充国出击西羌,两年而定,设立西域都护府,至此西域彻底融入我华夏版图。

汉宣帝更是将王道、儒学、法家思想融为一体的大才。治国之道,本无定数,需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一家一派之言总有偏颇,或于一时尚可,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一定会不适合当下的体制,汉宣帝治国并不拘泥于王道、儒学或者法学思想中的一种,而是博取众长,,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对外征战而使民能富足安详,与民生息却又能凝聚国力开疆拓土,汉宣帝作为帝王比文帝、武帝更高一筹。

刘邦、刘恒、刘彻、刘询分别有着开汉立国、抵定汉室、开疆拓土、中兴再造的不世功绩,他们能够拥有庙号也是毋庸置疑的,这四位皇帝无论是哪一位,都堪称千古名君,汉武帝刘彻更是被称作大汉的千古一帝。

标签: 西汉皇帝庙号汉朝皇帝

更多文章

  • 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什么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资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就职典礼准备仓促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结束了历时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场景,竟然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存。以至于盛事的许多细节难以确定,人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事情始末

  • 读完二十四史要多久?多少人能读完二十四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二十四史,读完二十四史要多久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何为“正史”?按照《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就是皇帝批准、允许传播的史书。所以与正史相对应的还有“野史”,野史就是那些在野之人写的历史记

  • 满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导火索 究竟是铁路还是暴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清朝灭亡原因,保路运动

    满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导火索,只是一条铁路20世纪初年,帝国主义列强如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家不断地扩大在中国的资本输出,这些国家通过在中国输出资本而用其获得的利润来回哺自己国家,为了使自己的国家能在当时的殖民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和更大的势力范围,他们竞相争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我们都知道,铁路运输是一种极其

  • 故宫600岁了 时空更迭走过6世纪的四季沧桑轮回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故宫600周年,故宫,紫禁城

    2020年故宫600岁啦!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63个王朝兴衰更替446位帝王君临天下他们营建众多宫殿作为权力的顶点俯视万民(上文数据,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附录一“中国历代世系表”整理而成,仅供参

  • 李白与杜甫究竟差多少?教授一语道破高下立判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白,杜甫,唐诗

    李白与杜甫究竟相差多少?教授一语道破两人的差距,高下立判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座永远屹立不倒的堡垒,不论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与打磨,它都能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给世人传递最优美的意境与最真挚的情感。在古人的观念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刻苦学习、考取功名、步入仕途才能

  • 明朝年号大全,年号含义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年号大全,明朝年号,明朝,年号

    明朝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1、洪武(13681398,共31年)太祖朱元璋2、建文(13991402,共4年)惠宗朱允炆3、永乐(14031424,共22年)成祖朱棣4、洪熙(14251425,共1年)仁宗朱高炽5、宣德(14261435,共10年)宣宗朱瞻基6、正统(14361449,共14年)英

  • 俄国是怎么一步步吞并西伯利亚汗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伯利亚,俄国

    俄国是如何吞并西伯利亚的?怎么没有抵抗的记载?其实是全被灭了!一定程度上,沙俄还真算是“捡漏”一般夺取了西伯利亚。我们今天说的西伯利亚地区,一般是指西至乌拉尔山,东到太平洋沿岸,北至北冰洋,南接中蒙边境的广大地区。这块面积高达1276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成为前苏联及现在俄罗斯

  • 唐朝灭亡后53年时间五代更替 最终宋朝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五代十国,宋朝

    唐朝是公认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然而经过了近三百年的历史,黄巢起义后,大唐王朝也走到了尽头。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几十年的历史时期,这期间中原地区出现了五个疆域比较大的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称为五代。五代之外有众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

  • 古都西安曾经有过多少几个王朝?多少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古都西安,古都,西安,西安十三朝,西安13朝,朝代,皇帝

    中国四大古都、六大古都、八大古都、十大古都,指哪?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一些历史丰厚、规模巨大、地位特殊的古都,这些古都可以说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们往往将几个重要的古都并称,统一表述。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受人们认可的古都并称也在慢慢演变。四大古都是比较早的说

  • 唐玄宗看上了杨玉环横刀夺爱 李琩为何不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李瑁

    在唐朝289年的历史中,提起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琩(旧误作“瑁”),多多少少也算是个名人。不过悲催的是,他的名气并非源于他有过什么赫赫战功,或者在文学方面有什么过人的造诣。事实上,李琩之所以出名,仅仅是因为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生母,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还有一个是他的爱妻,后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