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有九个皇帝,其中有两个皇帝没有庙号。南宋第七位皇帝赵?(或称赵显),于公元1276年奉表降元,死后谥为恭帝,元朝不可能给亡国之君庙号。南宋第九位皇帝赵昺,就是陆秀夫崖山跳海时抱着的那个8岁小皇帝,一般史称帝昺(韩林儿上谥号怀宗恭文宁武哀孝皇帝)。史称宋帝昺、宋少帝、宋幼主或祥兴帝。公元1278年至公元1279年在位,在位313天,卒年8岁。剩下七个有庙号的皇帝,除了知名度较高的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宋度宗,还有一个不怎么出名的宋端宗。
宋端宗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昰:音同“夏”古代人名用字),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享年11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宋端宗是谁?他叫赵昰,夹在降元的赵?与跳海的赵昺之间,是个流亡皇帝。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灭掉宋朝的元朝,只承认南宋有七帝,不承认赵昰与赵昺,只称为二王。元人编撰的《宋史》,本纪也没有二王的位置,只是附于恭帝之后。有学者认为,宋朝真正的灭亡时间应该是1276年,而不是1279年。如果南宋亡于1279年,南明同样应该算作明朝正统。
赵昰的父亲就是荒淫无道的宋度宗赵禥。南宋实际上亡于宋度宗,当然还有大奸臣贾似道。降元的赵?不过是个背锅侠。实际上,替宋度宗背锅的本来应该是赵昰,因为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度宗驾崩后,南宋小朝廷议立新君,大多数人倾向于立皇长子赵昰,但贾似道却坚决立嫡子赵?,赵昰这才没有当成背锅侠。
南宋的正式国都还是开封(南宋为何一直没有定都打死也不承认临安是首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只是“行在”(临时国都)(历史印记最少的古都杭州作为南宋行在的存在)。当时元军即将进攻临安,有大臣认为赶紧把赵昰送到福州,得到朝廷批准后,还不到10岁的赵昰以益王的身份,出任福建安抚大使,兼判福州,赵昰的弟弟赵昺判泉州。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看上去“莫名其妙”的决定,主要是为了防止宋朝的皇子被元军一锅端了。当时的形势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临安是根本守不住的。接下来宋朝能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就要看去福建的二王了。
为什么选择福建?这和福建的地理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福建省位于浙江省南面,江西省东面,广东省东北面,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福建在秦汉时基本没有得到开发,东汉时的扬州会稽郡,辖浙江、福建两省,而福建一省只有一个东冶县(福建省福州市)。从三国东吴以后,福建的开发力度加强,人口越来越多。唐朝后期设福建观察使,辖区与现在的福建省辖区基本重叠。五代十国时,来自河南固始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在福建建立了闽国。
福建的地理非常有特点,相对比较封闭。福建与浙江的边界群山连绵起伏,福建与江西,直接以绵延五百多公里的武夷山为界,福建与广东的边界地势也较高。如果从浙江进入福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是非常难走的。公元946年,南唐灭掉闽国,大将李仁达死守福州不降。割据于浙江的吴越国准备出兵救李仁达,吴越诸将表示反对,理由是“浙江去福建的山路,艰险难行。”吴越最终还是出了兵,但一部分士兵是走水路去福建的,可见由浙入闽的道路并不好走。福建与江西之间盘着如巨龙一般的武夷山,其难以通行的程度,不逊于著名的蜀道。武夷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依次有枫岭关、铁牛关、甘家隘、鸡公栋等险隘,防守起来相对容易些。南唐之所能灭掉闽国,主要是因为闽国王氏兄弟争权,导致闽国发生内乱。
这还是福建与邻省的地理情况。具体到福建省内部,同样地势险要。福建省的中北部有鹫峰山,中部有戴云山,西南部有玳瑁山和博平岭,这都有利于福州的防守。
还没等赵昰去福州,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临安时,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相继被俘。国舅杨亮节等人背着赵昰、赵昺兄弟在山中藏了七天,在汇集了一些散兵后,和母亲杨淑妃等仓皇逃到温州。去温州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通过温州进入福建福州,准备死守福建。
在温州的江心寺,宋臣奉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并让秀王赵与睪等人先入福建,为赵昰入闽作铺垫。国无可一日无君,在赵?投降后,最合适当宋主的,只有赵昰了。1276年5月,在陈宜中、张世杰等人的拥戴下,赵昰在福州濂浦平山福地即皇帝位,改元景炎。行宫为平山阁(当时时值战乱,哀鸿遍野,宋军撤离此地时,曾开仓济民,当地人民甚感其恩,元军占领福州时,当地人民遂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祭祀南宋高宗赵构及入闽的益、广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将:文天祥、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当地泰山宫便塑这些神像,实是回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宫作掩护,泰山宫现存完好)。文天祥听说益王称帝于福州,对宋廷忠心不二的他从镇江赶到福州,出任右丞相。
宋朝大臣建立的这个流亡小朝廷,欲占据福建以延宋祚,但是元朝的统一大势已不可逆转。当年十一月,元军攻下了处州(治所在浙江省丽水市区),即将敲开福建的北大门。随后,元朝攻克了建宁府(治所在福建省南平市代管的建瓯市)和邵武军(治所在福建省南平市代管的邵武市)。元军拿下此二城,就可顺着闽江谷地进攻福州。
果然,南宋小朝廷在福州呆不下去了,几十万兵民坐船从福州下海,沿海岸线逃向西南方向的泉州。没想到在泉州立足未稳,就发生了张世杰与招抚使蒲寿庚翻脸事件。张世杰没收了蒲寿庚的财产,蒲寿庚也不是省油的灯,在泉州大杀赵宋宗室和官员。赵昰在泉州也呆不下去了,与陈宜中等人逃到潮州(广东省潮州市)。
元军当然不会放过赵昰,元军沿海攻潮州,赵昰又逃到了井澳(今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在岛上海滩上开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龙城一带,现存的宋王台和侯王庙都是为纪念宋端宗而建。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对开海面,「龙舟」倾覆,端宗遇溺被左右救起,因此染病。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碙洲就是现在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湛江市硇洲岛。在这个仅有5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与宋代相关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颇为厚重,宋皇城遗址、翔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这些沧桑斑驳的古迹隐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岛原始植被深处,曲径通幽,充满了神秘色彩。不仅如此,“不拜皇帝拜忠臣”,岛上的庙宇除天后宫(妈祖庙)、关帝庙、宗族祠堂等在广东沿海常见类型之外,早年修筑的分别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宋末重臣的祠庙在这里分布众多,香火不断。岛上居民至今仍延续着将三位宋臣神像请回家中轮流供奉的虔诚风俗,每年庙会之际又送回庙中,岛上、岛外居民都会来此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也就是说,流亡的宋廷从广东的东北角,一直跑到了广东的西南角,就这样在海上飘泊,惶惶不可终日。年仅11岁的赵昰受不了这种折腾,1278年死于碙洲,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但是,今时谁也找不着永福陵,它的确切位置一直是个谜。宋廷群臣给赵昰定的庙号是端宗。不得不感慨,宋太祖赵匡胤这一脉真的不行……
据宋王台公园《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记载,昰、昺二帝南逃期间,「有金夫人墓,相传为杨太后女,晋国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铸金身以葬者」,葬於今九龙城区,人称「金夫人墓」,後来在该址兴建了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