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盛行三千年嫡长子继承制 清朝根本不讲究这玩意

盛行三千年嫡长子继承制 清朝根本不讲究这玩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692 更新时间:2023/12/10 9:27:24

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古代宗法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即父辈的权位和财产只能由嫡妻(正妻)所生的嫡长子来继承。简单说,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石之一

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在商朝末年、成为定制是在周初。这一制度衍生于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现实之下,能有效的避免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而引发的冲突和矛盾,从而维护了帝王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就是因为后者是已故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是朱元璋的嫡长孙,符合长嫡承统的原则;同样的道理,明成祖朱棣传位于朱高炽而非他更喜欢的朱高煦,也有不得不在嫡长子继承制这一铁律面前妥协的因素所在。

中国古代那些最牛的帝王们,偏偏大都不是嫡长子的身份

不过在嫡长子继承制下顺利登上帝位的那些皇帝中,庸才居多、干才少见。相反倒是那些以非嫡长子、甚至是非嫡子身份当上皇帝的家伙中,各种猛人、狠人层出不穷。比如汉文帝刘恒(皇四子、庶子)、汉武帝刘彻(皇十子,本为庶子,被册立为太子时其母王娡才成为皇后,变成了嫡子)、唐太宗李世民(嫡次子)、唐高宗李治(皇九子、嫡三子)、唐玄宗李隆基(皇三子、庶子)、明成祖朱棣(皇四子、庶子)等等。于是,这种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就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和思考。

嫡长子继承制在清朝是不存在的。

比如清朝的历代皇帝们。虽然因为文明程度低等原因,他们入关后几乎全盘继承了前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却唯独对嫡长子继承制弃之如敝履。

满洲人只爱面子不管里子,所以清朝几乎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各项典章制度。

努尔哈赤与其原配福晋佟佳·哈哈纳扎青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努尔哈赤先是册立褚英为继位人,而褚英与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同样战功卓著的兄弟以及努尔哈赤的“五大臣”关系交恶,最终也为努尔哈赤所杀;随后努尔哈赤选择代善为继位人,但是代善与大妃阿巴亥关系暧昧被人抓住了把柄,再加上自己治家不严,这些小节上的不检点也被努尔哈赤放弃。努尔哈赤死后,在诸如代善、莽古尔泰、德格类等几大嫡子全都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身为庶子的皇太极却在包括代善在内的诸王公的共同拥立下,成为了后金大汗。为啥?因为皇太极能力强、威望大,能带领大伙打胜仗只要这一个理由就够了,绝对的实用主义,后来的实践也证明这更是英明的选择。

皇太极在位时期,其正宫皇后哲哲一直没有诞育皇子,于是皇太极将自己最为宠爱的妃子关雎宫宸妃、也就是哲哲皇后的亲侄女海兰珠的儿子立为太子,视为嫡出,希望传位于他,但是海兰珠的孩子不幸早殇。皇太极死后,其弟多尔衮与皇长子豪格对汗位展开了争夺。因为双方的势力半斤对八两,在一时难做决断的情况下,便宜了作为吃瓜群众的皇九子、也是庶子的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顺治皇帝。在他即位为帝期间,他的排行和庶子身份没有引起任何争议。

顺治皇帝也是遭遇了同样的情况,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先后给顺治安排的两位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博尔济吉特氏皇后都不得顺治的喜欢,也没有诞育子嗣,顺治也是将自己最为宠爱的董鄂妃的孩子立为太子,视为嫡出,但是这个还是也是不幸早殇。

而到了康熙朝时期,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为康熙生下了嫡子胤礽后因为难产去世,胤礽被康熙立为太子,但是胤礽的表现实在不能让康熙满意,最终也是为康熙彻底废黜。“九龙夺嫡”四阿哥改了遗诏“于”夺了十四阿哥皇位?

雍正与结发妻子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的长子弘晖在雍正还没有继位的时候就去世了,乾隆皇帝与其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永琏和永琮也是先后去世。

可以说清朝前中期的嫡长子、嫡子,下场都并不怎么圆满,不是年幼夭折,就是中年被废,所以并不是清朝的皇帝不重视,而是确实客观条件不允许。

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之中,道光皇帝可以说是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了。

道光皇帝旻宁,是嘉庆皇帝与其结发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的嫡长子,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皇帝去世,旻宁正式登基,成为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尽管此时继位人的传承已经需要遵循秘密建储制度,但是道光皇帝仍将与自己感情深厚的结发妻子喜塔腊氏所生的旻宁确立为继位人。

至于道光皇帝的儿子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他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尽管也被封为皇后,但是其生育奕詝的时候身份仅仅是贵妃,并不是正室福晋或者是正宫皇后,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能算作是嫡出。

而咸丰只有慈禧太后所生下的同治皇帝,而清朝最后的三位皇帝同治、光绪、宣统更是都没有子嗣,所以嫡长子也就更加的无从谈起了。

综上所述,满清政权自建立伊始,就非常希望能够按照“有嫡立嫡”的传统和制度确立继位人,但是一旦被确立为继位人,仿佛就像中了“魔咒”一样,很难得以存续,也就无法顺利继位了。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并不是大清王朝的皇帝们不想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而确实是客观条件不允许罢了。

是不是嫡长子,跟能不能当上大清朝的皇帝几乎没有半毛钱关系

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在兄弟间排行老三,而且也是庶子出身。他之所以能荣登大宝,据说是因为在福临死前接受了西洋教士汤若望的建议当时福临尚存的6个儿子均未成年,其中唯有皇三子玄烨出过天花(所以如今有人叫他“康麻子”),因此在那个少儿夭折率极高的年代,玄烨活到成年的几率比他的兄弟们大得多。

在秉承绝对实用主义的清朝皇室看来,这就足以支持玄烨登上帝位了。至于宗法伦常、“立嫡、立贵、立长”的顺序(福临没有嫡子,排行在玄烨之前尚有皇次子福全)什么的,在这个绝对强大的理由面前什么都不是。

不长麻子的康熙皇帝,全是赝品!

玄烨是第一个真正重视并大力推广儒学和礼教的清朝皇帝,这是他与之前的清朝(后金)皇帝(大汗)最大的区别:

“盛治之世,馀一馀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督抚等其选吏教民,用副朕意。”(《清史稿·卷六·本纪第六》)

所以对于在华夏顽强坚持了数千年之久的嫡长子继承制,他也抱着不妨一试的态度。所以玄烨一改清朝皇室“生前不立储嗣”的习俗,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便立赫舍里皇后所出的嫡次子(嫡长子承祜早夭)胤礽为太子这也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太子。

因为胤礽不争气,导致“太子”这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至此绝迹

因为胤礽不争气,被玄烨两立两废。经此打击,玄烨彻底放弃了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本身权欲极大的他又不愿重蹈祖辈的覆辙(更可能是因为多尔衮留下的阴影),等到死后让他的儿子们在无序的状态下争个你死我活。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更加实用、也更加残酷的手段,那就是“养蛊”。

由“九子夺嫡”催生了秘密立储制度。

治得了天下却管不好儿子这几乎成了中国历代明君雄主无法摆脱的一个噩梦。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隋文唐宗,也甭管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是杀人如麻的朱元璋,统统概莫能外。曾被人称作“千古一帝”的玄烨在这个问题上看似也好不到哪儿去,在他执政晚期发生的“九子夺嫡”不但在皇室中造成了严重的内耗,也成了如今各种影视剧中最为让人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

只要是辫子戏,要不跟九子夺嫡沾点边儿,似乎都影响收视率……

但玄烨面对的情况与他的先辈同行们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玄烨的儿子很多、能力比较突出的更多,所以不怕祸祸,就算弄死了几个也不怎么心疼、不用担心无人继嗣;其次,他的儿子们虽然野心勃勃,但是玄烨对于权力的控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那些孽子们再怎么作死也翻不了天;第三,玄烨晚年的身体还算不错,选择也很多,即便他的立储试验失败,也有的是办法扭转危局、控制局面;最后,玄烨是个有着雄心大志的皇帝,这样的皇帝都喜欢立规矩、尤其是给子孙后代立规矩。这也使得他有足够的耐心搞一种前所未有的立储试验,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承受后果。

清朝皇帝比起宋明同行,在生儿子的本事上显然要高出一筹

所以看似康熙末年九子夺嫡闹得纷纷扬扬,老迈的玄烨看似全程在“看戏”、似乎对此无能为力,其实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那么何为“养蛊”?

“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诸病源候论·卷四十·蛊毒病诸候》隋·巢元方)

当爹的皇帝不发表任何意见、不持任何倾向,任由诸子各显其能、相争相杀,最后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显示出超人一等的能力而“独在者”,即为皇储这与养蛊何异?又与九子夺嫡的情景何其相似?

“蛊”这种东西充满了神秘和恐怖的色彩

最后的结果是既务实又有才能,而且手腕老辣、善于造势的皇四子胤禛,被玄烨在遗诏中钦点为帝位继承人。尽管雍正皇帝在夺嫡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屡被阴谋论者所诟病,但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个称职、甚至可以称之为杰出的皇帝,他的那些竞争对手们即便能够取胜,也不敢说比胤禛做得更好。

玄烨的养蛊法选储,被事实证明是成功的。

胤禛在夺嫡过程中,恐怕会对老爹这种残酷无情的选储法感到不满。不过等他成为皇帝以后的想法肯定不同嫡长子继承制虽然能避免兄弟之争,却不能保证皇位继承人的素质;太子制则更糟,既不能优中选优又无法避免皇子间的相互倾轧、争夺;而像玄烨所采取的养蛊法,则不是人人、时时都适用的。所以胤禛吸取了历代立储的教训并结合自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不再公开立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皇帝驾崩以后,皇储的身份才真相大白。秘密立储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诏书一式两份,一份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边的锦匣内,另一份皇帝亲自保存。等到皇帝驾崩后,由指定的亲信大臣取出两份诏书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新皇帝人选。

天下最大的秘密,就藏在这块匾额的背后。“正大光明”匾由顺治帝题写,悬挂于乾清宫宝座上方。因雍正帝视其为宫中最高且最难接触之地,故决定将立储密折存放其后。

悬挂于乾清宫正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其上字迹苍劲有力,它是清朝入关后,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入住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御笔亲书。后来,经过康熙皇帝摹勒上石,将原迹保存于故宫御书房。到乾隆皇帝的时候,又经过乾隆皇帝摹拓悬挂于乾清宫。再后来,到了嘉庆二年,乾清宫发生了一场火灾,原先乾隆皇帝摹拓的匾额也因此被烧毁,随后,嘉庆皇帝又将“正大光明”匾重新摩拓了一次。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悬挂在乾清宫正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其实是出自嘉庆皇帝的摩拓版。

还有关于“正大光明”匾的颜色,在今天,但凡看到它的人,都会觉得它的背景色是金色,其实不然,它的原貌,原本是一块墨拓的纸匾,属于白底色黑字迹,但随着岁月沧桑的侵染,前前后后三百年风雨沧桑的岁月侵染,使得这块匾额的底色,逐步由白色变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金色。

据了解,北京市位于北纬39°56′,每年冬至正午十二时,阳光照射到地面后,会反射到故宫的“正大光明”匾上,阳光自左而右、由西向东将“正大光明”匾和下面的五条金龙依次点亮,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只选出了弘历(乾隆皇帝)、颙琰(嘉庆皇帝)、旻宁(道光皇帝)、奕詝(咸丰皇帝)四任皇帝。但秘密立储更大的意义在于将清朝的帝位传承制度化,减少了内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清朝中叶之前每逢帝位传承便起纷争的局面。

当然,秘密立储制度更大的意义在于使得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起码在帝位传承这一领域无论是从名义上还事实上,都画上了一个句号。

旻宁是清朝唯一的嫡长子皇帝,奕詝还差点意思。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从他往上数的祖宗三代,要么雄才大略、要么治国无双、要么才气绝伦,偏偏他这个“皇四代”是个才能平庸的老实孩子,而且大清朝的家底也快被他的败家老爹祸祸光了。如果颙琰是个昏君也就罢了,可他虽然能力不行,却偏偏是个既有理想又非常勤政的皇帝,直到临死前还在拼命的批改奏章,一门心思想实现“中兴”。

类似康雍乾时期的剧烈扩张是不能持久的,嘉庆皇帝再怎么拼命也改变不了这一现实

所以颙琰的一生,注定就是痛苦、无奈又挣扎的一生,结果也只能是“然并卵”大清朝国势的倾颓,不是他一个平庸天子所能改变的。

体现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一个平庸皇帝最爱干的事就是“打安全牌”。他既没有玄烨的眼光和格局、可以坐视九子夺嫡,更没有胤禛那样的才具和决断、可以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也没有弘历那样的坏运气、太子立一个死一个(所以才轮到颙琰)。所以早在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也就是颙琰得以亲政的头一年,他就迫不及待的按照秘密立储的祖宗家法,把立旻宁为储的诏书藏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边。

旻宁这个嫡长子能当上皇帝,在于他老爹的无能理由?大概是因为选择年仅17岁的嫡长子旻宁,对于颙琰来说是个最为保守、也最为安全的选择吧。

21年后,颙琰驾崩,旻宁顺利即位,是为道光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道光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这个被后世史学界称之为抠门皇帝的一国之君,究竟有着哪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呢!

道光皇帝名叫爱新觉罗.旻宁,他是嘉庆皇帝的次子,但是由于嘉庆帝的长子早殇,所以旻宁实际上是事实上的嫡长子!

旻宁出生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取名绵宁!他的妈妈是嘉庆帝的皇后喜塔拉氏,爸爸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颙琰,实际上就是乾隆皇帝密立的储君!所以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个小皇孙,加之旻宁年幼好学,而且武艺超群,并且在10岁那年跟随乾隆皇帝打猎过程中射死了一头鹿,更是让乾隆老爷爷高兴的不得了!

旻宁一生中最长脸的一件事儿是发生在嘉庆十八年的京师天理教徒进攻紫禁城一事当中!那一年,嘉庆皇帝离京北上热河围猎,部分人天理教徒在宫内信奉天理教的太监们的帮助下,一举攻进皇家圣地紫禁城,“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皇帝闻讯,鼻子都气歪了,这下丢人丢大了,万一这帮人闯进金銮宝殿,甚至闯入后宫………,那就没脸了!不过这一幕终究还是没有发生,紧急时刻,旻宁拔出手枪(你没有看错,就是手枪),连发两弹杀死两名天理教徒头目,暂时压制住天理教徒,也就是这短短的迟疑和对峙,镇国公奕灏率领火器营、健锐营入宫,最终平定了叛乱!天理教徒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清军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包括这次起义的组织者林清也被捕牺牲!

嘉庆帝回銮之后,旻宁被评为首功!被封为智亲王,他的那把手枪也被赐予“威烈”的称号!自此,嘉庆帝对他更是信任有加!因为,清朝自雍正皇帝以来创建了秘密立储的制度,所以旻宁虽然没有被正式立为接班人,但是群臣基本上都认可了这位储君的地位!

所以,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猝死,在没有遗诏任命的情况下,旻宁被群臣拥立为新君主,成为满清王朝入主中原以来的第八位皇帝!并且也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君主!

有人可能会问,那咸丰皇帝奕詝怎么算?人家也是嫡长子好吧!

这种说法也不能算错旻宁一共有过3任皇后(另一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奕詝给他老爹追认的),奕詝是他的第三任皇后钮祜禄氏亲生的,也是唯一的嫡子,所以当然是嫡长子。

奕詝的天资在清朝皇帝中起码能排在中上,就是运气太差,内忧外患不绝

不过奕詝的这个“嫡长子”,比起他老爹来就差点意思了。

因为从严格意义上,嫡长子必须是元配嫡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比如汉光武帝刘秀先立郭圣通为皇后,而郭皇后一口气给他生了5个儿子,其中的嫡长子刘疆理所当然的被立为太子。不过后来郭圣通被废,非常有眼力见的刘疆赶紧主动辞去太子之位,所以刘秀才能改立继后阴丽华的长子、原本为皇四子(庶子)的刘庄为太子在刘疆与刘庄之间,您说谁才算真正的嫡长子?显然是前者的成色更足,否则他也不用主动辞位、既给皇帝老爹解决烦恼又能确保自己善终了。刘庄是刘秀第四子,他是靠什么超越哥哥上位的

汉明帝刘庄算不算嫡长子这件事,其实也是颇有争议的奕詝的情况与刘庄类似,他的生母钮钴禄氏也不是旻宁的元配嫡妻。在奕詝出生时,钮钴禄氏只是个贵妃,所以奕詝只能算是个庶子。不过旻宁的前两任皇后不但无子而且早逝,所以才在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册立钮钴禄氏为皇后,此时奕詝的身份才变为嫡子,而且是嫡长子。

不过嫡长子在大清朝不值钱,所以奕詝无法像刘庄一样、变成嫡长子就能攀上太子的高位。旻宁一共有9个儿子,虽然在他打算立储时已经死了好几个,还有几个年纪太小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奕詝仍然面临皇六子奕訢的激烈竞争,直到17年后旻宁临死前,才正式册立他为太子。

可见作为旻宁唯一嫡子的身份,其实并没有给奕詝即位提供太大的帮助。所以后来人们普遍只将旻宁作为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奕詝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就是没在临死前弄死叶赫那拉氏。

不过奕詝却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而且在他之后,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也寿终正寝了此后的清帝,统统沦为那个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掌中的傀儡,直至清亡。

更多文章

  •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古代皇帝为什么被称为龙?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龙,龙的传人,皇帝,真龙天子

    在中华,龙文化、龙的传说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中国龙文化内涵丰富,从性质和内涵来看,龙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型:宗教龙、政治龙和艺术龙。宗教龙即把龙当作圣物或神灵来崇拜,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等。政治龙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

  • 贵族精神的消亡 流氓意识的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贵族精神,贵族,流氓

    创造文明与创造历史人类文明的成就几乎都是贵族创造的,从远古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信念,到中世纪的文化艺术,到近代的自然科学,到现代的民主机制,人类历史上所有划时代的思想,几乎都是贵族创造的。可以这样说,没有贵族,便没有人类的文明。无需我来举证,查一查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神

  • 美国屠杀印第安人3000万毫无根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人,美国屠杀印第安人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许多说教中,美国疯狂屠杀印第安人成了铁打的罪证,一个帖子言之凿凿地教育我们:美国原有250万印地安人;到19世纪末只剩24万人,濒临灭绝。一句话,这是美国的罪恶。我不知这些宣传或说教者是粗枝大叶还是别有用心,历史并非他们说教的那样。有印第安人被屠杀确是历史的真

  •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代表初唐人物画最高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帝王图,皇帝画像

    《历代帝王图》中国唐代画家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又称《古帝王图》。此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万幸的是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

  • 盘点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十三位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帝王,皇帝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历代帝王图》是哪幅画,但是其中的皇帝单幅画大多数人都看过,它的画风是这样的:《历代帝王图》局部很熟悉吧,因为在各种史料中使用的人非常多,今天就来科普下这个《历代帝王图》,《历代帝王图》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传为唐代阎立本画作,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

  • 每周3次性生活 外表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12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性生活,做爱,年轻,年龄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性生活频繁会影响身体健康,造成阴阳两亏。但现代医学却对此有新的看法。美国性研究协会的专家在多年跟踪调查后发现,性对人体不但没有伤害,还有诸多益处。第一,规律的性生活能够使人长寿。英国科学家曾对1000名男性进行了10年跟踪调查,发现每周有两次或以上性生活的男性,其早死的几率比每月只

  • 李唐皇室贵族身份:血缘的传说与天命的神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唐皇室的世系,唐朝,李渊,李世民

    李渊是典型的门阀世族出身按照李唐皇室自己的谱牒记载,他们有着极为高贵的氏族血统。其远古的祖先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的颛顼高阳氏,而春秋时期的祖先则可以追溯到老子(李耳),西汉时的先人则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这是李唐皇室自己记述的最早世系渊源,看上去十分辉煌。不过可惜的是,现在的学界已经彻底否定了这个

  • 别让这关于喝茶的10大谣言误导了你的喝茶雅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喝茶,喝茶谣言

    不知不觉,与茶相伴又是一年,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茶余饭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里一定少不了茶,但却不一定真的了解它。对于茶的“恐慌感”,不仅出现在新茶客身上,他们因为经验不足,对很多茶都望而却步;也会出现在老茶客身上,因

  • 清朝公务员等级划分三六九等 顶戴花翎里学问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顶戴花翎,清朝官员级别

    在清朝历史背景的古装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大臣犯了错,在没有进行详细审问、定罪之前,皇帝就会当朝宣布摘除其顶戴花翎。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曾经误以为所谓的“顶戴花翎”就是一顶帽子,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仔细研究一番,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学问。顶戴花翎是清代区别官员等级的一个特

  • 中华4000多年艰苦卓绝:历史地图中看疆域扩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地图,中国历朝历代疆域,中国疆域

    中国历朝历代领土面积概况动画: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秦朝的面积为:约354.69万平方公里西汉的面积为:约666.37万平方公里东汉的面积为:约654.62万平方公里西晋的面积为:约615.5万平方公里唐朝(太宗)的面积为:约1251.19万平方公里唐朝(玄宗)的面积为:约889.59万平方公里辽朝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