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伪书”出版不违法,很常见,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伪书”出版不违法,很常见,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112 更新时间:2023/12/22 1:35:58

你知道一本书是怎样编辑出来的吗?前段时间,国内引进上映的美国电影《天才捕手》呈现了一种常年隐在幕后的编辑工作。故事说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文学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看中了一本自传体小说手稿,作者叫托马斯·沃尔夫,他冗长的文稿经删减、调整和编辑后,出版时大获成功。

荧屏外的编辑工作往往更辛苦,也更需耐心。但简简单单,无论是坚守还是一次忐忑的冒险,用心做好书,是这些幕后做书人的职业诉求。一本可以安心称之为书的作品,要靠编辑和作者无数次地沟通、修改才能细细打磨出来。

《天才捕手》(2016)剧照。

的确,是书都渴望被读者关注、认同,但并非所有的书都是真诚的,而更可能只看重可观的利润。不久前,书评君在一文中与大家讨论过在豆瓣上火起来的《人类简史》一书,它并非出自以色列历史怪才赫拉利,而是署名“亚特伍德”,看似是外文名,却是一位中文作者的笔名。书封亦有英文书名,造成一种是外文翻译著作的错觉。在豆瓣上,读者指责内容粗糙不堪,是“百度百科的改写”,质疑其有山寨之嫌。

新京报“剥洋葱people”记者近日采访了该书出版方和策划人。“书已经收回了,没什么可说的。”6月13日,一位郑姓副总编辑婉拒了采访。策划者“白丁”在采访中回回应称“我们不是跟风,这在行业内很常见,书名相似情况太多了。”所做的事情在法律范畴之内,“没任何问题”。

从左至右分别为尤瓦尔·赫拉利著《人类简史》(2017)、尤瓦尔·赫拉利著《人类简史》(2014)与亚特伍德著《人类简史》(2016)书封。

按照法律的条文,该书的出版和销售工作确实都在法律范畴之内,只不过仍有购买此书的读者,在持续追问被封面欺骗。但是现在,书评君抛开这些质疑,回到出版业内,看看业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请来了四位走出幕后的青年编辑,有统筹编辑、责任编辑和营销编辑,听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一出版事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成读者与好书的相遇。在他们看来,被读者称“山寨”的《人类简史》冲破了出版行业的底线,却不是个例。

目前中国出版界有两大类,一是国有出版社,“机制僵化、反应缓慢、文化沉闷”,常常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只不过“对于图书品质和社会影响有所顾忌”,二是企业化机构则与之相反,机制灵活,做出了满足读者的优质书,但其中一些机构往往也可能为一时利益不顾影响。四位青年编辑说,现今艰难的是在二者之中自由发挥,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突破底线的借口。

采写|孔雪

“荒谬”如何成为可能

“亚特伍德只有三分错,

那个编辑应该担七分”

新京报:身为编辑或策划,最初看到这本书和它的销量、读者反馈情况,你的反应是什么?

豆瓣页面上,这本作者为“亚特伍德”的《人类简史》书封、译者、装帧都被读者打上了“山寨”标签。

李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我觉得很“正常”。我们都承认市场上的图书具有商品属性,那么在购买任何一件商品的时候我们都面临着买到假货的风险。所以我的关注点不在于(作为商品的)图书质量有多差,而在于为何这种书能在市场中立足。

这一方面说明了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市场需求。前者需要有关部门的管控;后者是编辑应该考虑并有所作为的。就是因为有一万种遇到“坏书”的可能,才会需要有编辑这种职业给读者带来万里挑一的好书。

杨硕(浙江大学出版社·真馆编辑):这本《人类简史》让我想起了某社出版的《中国通史》,从外观来看,它太像理想国出版的那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了。我总觉得这其中有某种共性,正好构成了周濂所说的“美丽的1984”。

一开始看到这样的书,编辑们确实是有些惊讶的,屡见不鲜,也就只能无可奈何了。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非畅销书的编辑对自己所做之书的读者是有预设的,譬如说《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在责编看来,读这本书的人至少是对里尔克其人其诗颇有兴趣的人,这些人恐怕也多半是经常读书的人,果尔出现了《鸣响的里尔克》这类伪书,责编也相信他预设的读者们很快就能辨识出。可是预设之外的读者呢?不是每个读者都有能力去辨识一本书的真伪。

新京报:这样的书可以归入“伪书”?不同年代出现伪书的原因不同,比如独尊儒术的时代,汉儒会托古造伪。今天大多数人看到亚特伍德的《人类简史》会觉得这很荒谬、超越底线,但它是真事。荒诞如何成为可能?

《伪书通考》

作者:作者:张心澂

版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王重阳(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千万别拿现在的伪书和汉代的伪书比,汉人作伪至少也还有点政治诉求,有点理想,而且大多水平不低,今天的伪书就是骗钱。虽然伪托并不高尚,但假如写得好,还是可以将功补过的,一些伪托的书还泽被深远呢,譬如《黄帝内经》。

最终对得起读者的是文字本身,而不应该是名字。这种荒诞之所以可能,跟世间有众多李鬼没太大关系,因为李鬼再多,没有编辑和出版机构的允许,是不可能出版的。金庸新只有三分错,那个编辑应该担七分。

向珂(新星出版社“大端”文库编辑):任何一本畅销书都会带动同类产品的密集出现。跟风之作如果也像原作那样立论有据,启人智慧,这股风潮便清新可喜。但如果是一部多由百度百科内容凑成的东西(我不忍称之为“书”),还如此高调,读者响应,那监管部门不能再仅仅盯着黄赌毒了。

这还是结构性的问题,匆匆编书,精耕营销,编辑也就变得可有可无。刚刚入道的图书编辑,见此光景,不容易把持住,一则自甘降身为臣妾,一则仓皇出逃。长此以往,图书业成为低端的广告业。

杨硕:我们可以轻易地把伪书的不断涌现归因于无良书商对规则的不断蔑视,但蔑视的背后呢?是缺乏制约,是维权之难,在一个法律形同虚设的地方,山寨就会肆意横行,不只是在出版业,也不管是其背后的目的为何(商业的、政治的)。唯一能起到制约作用的恐怕还是行业自律,有良的出版业同人集体发声,在媒体上公开表明自己对于此类伪书的看法。

其实,伪书一定程度上也是出版不自由的表征,试想,在一个出版自由的地方,选题几乎是完全开放的,有那么多好书可以做,为什么非要冒风险出一本伪书呢?

李闯:图书都来自于作者出于某种目的的创作,所以很多时候荒谬的不是书或者作者,而是某个时代。好在图书的生命周期比报纸、广播、电视、期刊都要长很多,书可以传世。所以编辑能做的,就是细致耐心地把当代思想以出版的形式留给后代。即便这些思想在后人看来简单幼稚,但实际上他们所立足的高度建基于我们今天的努力。

建立做书的抗恶纺线

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能给编辑多大发展空间?

新京报:书评周刊做一个专题,“抗恶的防线”,这个观念适用于很多事情。在做书这一行,当代存在一个抗恶的、抵御无良与荒谬的有力防线吗?或者说,这样的防线要如何建立起来?

“金庸新”的作品《九阴九阳》,读者质疑其利用了金庸之名。书封上的作者标注疑似在“金庸”和“新著”中间有空格。

李闯:在工作中我们会用编校的差错率、内容的重复率作为学术出版的最低标准,比如重复率超过15%的算作抄袭,或者差错率超过0.008%就算不合格。我们需要这种客观的出版标准,也需要法律和政策层面的奖惩。但我个人认为,编辑工作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工作,在于天分、勤奋和机缘;编辑的操作空间非常大,所以书能做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法律层面的问题,而是道德层面的问题。

另外,关于“恶”的定位,让我想到有次和一个青年学者聊“烂书”。他说“烂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坏书”。“烂”是你一眼就能辨别出其“不可读”的,但“坏”可能以某种良善的面目出现,实际上毒害的是思想。建立某种“防线”可能是历史性的任务,而不是当代就可以完成的当然,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某种目标,指引我们的日常工作和阅读。

向珂:做书这个行业只是国内所有行业中极为微小的一个板块。餐饮业有地沟油,这里有所谓的“伪书”。据说,地沟油的问题由监管部门的努力有所改善,那么,监管依然可以出现在出版行业,光鼓励大家读《弟子规》来提高道德觉悟,多少不靠谱。当然,图书业从业者的收入普遍偏低,急于改变生活状况,也就盼着出奇以制胜。如何建立防线?也不能呼吁全社会向广大图书编辑发起扶贫募捐吧?

王重阳:何怀宏老师多年前不就提出“底线伦理”吗?这是我感到特别悲哀的事情。尤其是今天的出版行,面对的就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可悲局面。

首先是一些出版社把图书出版变成传销,把图书变成迎合人性缺陷的自慰产品,采取譬如买榜、雇佣水军、给平台返点、虚假宣传等手段,于是心灵鸡汤、成功学、励志学、情色暴力都从潘多拉的盒子里跑出来了。作为一个名门正派的大社编辑,眼睁睁地看着一些烂书天天占据网店首页,我真的觉得很沮丧。

沮丧的不是因为好书卖不过烂书,而是因为很多国人因长期受误导,都不知道什么是好书了。你想想,80-90年代初的时候,引领畅销书风头的是海德格尔、李泽厚、刘小枫、路遥、三毛这些人,过了二十年就成了韩寒、郭敬明、于丹了。你说大众的阅读品味是怎么回事了?其次,出版机构、图书媒体、读者群整个都处在一个酱缸里,没有完成真正的分化。

国外,学术书和通俗读物之间,纯小说和流行小说之间,出版社不同,发布和推广的媒体也不同,读者群更不同。可是国内呢,一个书评版会把于丹和王国维放在一起,一个图书促销活动会把余华、苏童跟青春作家放在一个台上。归根结底,对于利益的追逐,就把本来应该有的分层给打乱了。

作为编辑而言,现阶段必须忍受这种失落,否则就转行呗。要想发财、成名、走向人生巅峰,做一个好书的编辑是很难实现的。但那些真正靠做烂书、伪书、粉丝书而发财的编辑,要记住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要想比富,你得做多少本烂书,才能实现王健林那1个亿的小目标呢!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作者:[以]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林俊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7年2月

《人类简史》成为畅销书,让尤瓦尔·赫拉利一举成名。

挑战重重的做书年代

“你不推,怎么就知道墙不会倒呢?”

新京报:葛红兵曾在《我们身处‘伪书时代》一文里谈到另一种伪书的伤害:“这对读者是一种蒙骗,对作者是一种羞辱,对原作是一种冒犯,是对真相、对历史的犯罪。”我们这个时代,作者和编辑能够交到读者手中的书可能是“不完整”的,很多原因会导致内容删减,编辑如何理解和应对看这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伪书”?

李闯:葛所谓“伪书”,是经过删减而成为另一个版本(洁本、删减本),但这不代表书是杜撰的、假的。“无良删减”是审查制度层面的问题,老编辑会教育我们:学术无禁区、出版有纪律,就是说学者可以思想无界,但编辑要在国家制度下对读者和社会负责。

我觉得如果把一些问题都归结为体制性的,似乎不是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可以采用很多灵活的方式加以处理,比如以编者注的形式说明本书有删节,或者某些词汇已经被统一替换为符合出版规范的其他词等。

杨硕:在目前这样的社会状况面前,一个有志的做书人不仅要能裹腹,还要勇于去打破边界出版的边界、认知的边界,去启蒙,当然有风险,可是你不推,怎么就知道墙不会倒呢?做书人的痛苦也在这里,一部好好的书经过多次审校之后被删改的不成样子,在骂娘的同时也开始怀疑做书的意义了。

并非所有的编辑工作都能像《天才捕手》(2016)中那样获得成功。

新京报:在这条路上,在这个时代,做书人最大的困惑、痛苦或者安慰是什么?

王重阳:困惑之一是上面提到的无序,就是出版行本来跟其他行业一样都是分层的,如同有很多园子,有的园子养的是鹿,有的园子养的是猪,现在的局面就是猪都跑到鹿的园子里来了,猪脑袋上插了两根树枝,也说自己是鹿。

困惑之二是目前出版界的二元体制。国有的出版社,大多机制僵化、反应缓慢、文化沉闷,但对于图书品质和社会影响还有所顾忌,而民营机构则大多与之相反,机制灵活,但唯利是图。编辑真正的职责难以在二者之中的任何一个完全发挥。

至于安慰,那就是还总是能看到有同志和自己一样在坚守,而不屈从俗流。单说做书这行,三联还在,商务的汉译名著还在扩充,剩下的大社只要碰上一个“有梦想的领导”,五年之内会有小成,十年之内就成了品牌,就像当年的辽宁教育、河北教育、山东画报,今天的理想国、甲骨文等等。

李闯:我的困惑是,我是不是真的忠实于作者的写作,同时又使其符合出版规范。我的痛苦是,眼睁睁地看着一些很差的稿子因为各种原因从自己手上溜走、出版,而自己无能为力。我的安慰是,认真写作、阅读和工作的人,他们的生活因为有书而变得有趣精彩。

结尾的话:编辑眼中的好书是怎样的?

向柯:“《牛津英语大词典》。这是一部永远都写不完的书。1857年,语言学会的专家们建议系统考察他们的语言。收集资料的工作便由此开始,22年后,一位名叫詹姆斯·默里(JamesMurray)的编辑才开启了这项图书编撰大工程。一百多年来,它的内容在不断更新,形成了大IP,又有了一系列的衍生产品,也包括我们熟悉的《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于这种事儿,造伪书的只会嗤之以鼻:账上回款,月月一算,如何敢想一百年!”

李闯:“在《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的豆瓣页面下,编辑这样写道:“(今天)我把最后的清样交给了出版部的同事,历时五年,这本书终于可以和广大中国读者见面了;感觉有些复杂:既有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轻松感,又有某种忐忑,觉得如此重要的著作,其实值得进一步推敲、打磨。策划、编辑这本大部头,对我而言真可称得上是一次冒险。”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孔雪;编辑:阿东。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卡尔·威特的教育》彻头彻尾的伪书

以前有朋友是做畅销书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书的制造一看就知道是批量制造出来唬人的那种畅销书,虽然我很鄙视畅销书,但总觉得里面的内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小卡尔威特之所以能成才是因为他老爸老卡尔威特本身就是个博学多才,懂得非常多知识的人,这一点本身就非很多父母能及。再然后因为小卡尔威特的幼年成才那么显著,就很好奇地去搜索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很遗憾还么找到小卡尔威特的事迹却找到了另一篇打假这本书的文章,看完真是失望了。

几经炒作,卡尔·威特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了早期教育的代名词。

然而,所谓卡尔·威特式的一些教育方法,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婴幼儿成长的规律,甚至误人子弟。

真相大白,《卡尔·威特的教育》竟然是伪造译著。

有一本这样的“奇书”:一版再版,至2002年10月,作家出版社的印数已达150多万册。

书中说,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也是该书的作者)在怀孕期间得到了一本功德无量的书《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介绍了19世纪初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作者就是按照培养卡尔·威特的方法培养刘亦婷的。结果,女孩刘亦婷被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几经炒作,卡尔·威特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了早期教育的代名词。

专门介绍卡尔·威特早期成长过程的翻译作品《卡尔·威特的教育》也就理所当然成了畅销书。而这本由京华出版社出版的译著,最近遭到了读者质疑,有读者给本报编辑部写信说:“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造译著,我们被欺骗了!”

这位读者在来信中说,图书是人类知识文化的载体,书商与作者应当遵循基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伪造译著、粗制滥造的图书误人子弟。

对《哈佛女孩刘亦婷》,读者也提出了怀疑:刘亦婷真的是用“卡尔·威特”方法培养出来的吗?卡尔·威特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联想到由卡尔·威特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图书,读者有理由怀疑,这是商人打着早期教育的招牌而进行的一系列商业炒作。

哈佛大学:没有收藏《卡尔·威特的教育》孤本

孤本对图书馆来说,应当是炫耀的资本,但哈佛大学图书馆检索不到《卡尔·威特的教育》。当《哈佛女孩刘亦婷》作者刘卫华知道这个消息后,指责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造译著。

刘卫华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说,《卡尔·威特的教育》最早的版本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唯一的孤本。

刘恒新翻译、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封面语是:“这是一本中外教育史上的奇书,其德文原版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据说是美国唯一的珍本。”

哈佛大学图书馆是世界著名图书馆之一,记者在其网站查询系统输入“CarlWeter'sEducationLaw”(卡尔·威特的教育)和“CarlWeter”(卡尔·威特),结果没有检索到任何资料。

记者和哈佛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DeborahKelley-Milburn联系,希望得到她的帮助。针对记者的提问,她感到非常奇怪:“我查了我们的书目,也查了因特网和另外几种数据库,除了一本参考文献外,没有找到任何一本单独的书籍。”

DeborahKelley-Milburn所说的关于卡尔·威特的那本藏书,是2001年由台湾县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哈佛天才:用卡尔·维特法则培养出的哈佛孩子》。奇怪的是,该书讲述的竟然是刘亦婷的故事。

记者将调查情况通过E-mail告诉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刘卫华和刘亦婷本人,希望听听她们的说法。

不久,她们回信了,信都是刘亦婷的父母回的。他们说,刘亦婷正在忙着学业,所有与外界的联络均由她代转。

他们在回信中说:“卡尔·威特确有其人,《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英译本是美国学者布鲁斯和哈佛大学的斯拉夫语教授维纳共同翻译的,他们没有必要搞假。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陶行知、郑宗海和陈鹤琴都看过英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但中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造译著,主要是剽窃《早期教育和天才》。”

记者和京华出版社联系,找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责任编辑何小姐。何小姐说:“我没有见过译者刘恒新本人。书稿有可能是从英文译过来的,但我没有见到英文原文。”当记者提出要和译者刘恒新联系时,何小姐说,刘恒新出国了,她手头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唯一的珍本”不合情理

作为早期教育最早的文本,在德国的教育史及世界教育史上却没留下痕迹,仅美国哈佛大学保存“唯一的珍本”,这岂不是怪事?

按照《哈佛女孩刘亦婷》和《卡尔·威特的教育》所说,卡尔·威特八九岁的时候,就能自如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和希腊语6种语言,而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古典文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那年,他考上了莱比锡大学,不到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法学博士。

这些惊人之举经各地的报纸报道后,卡尔·威特的事迹顷刻之间轰动了整个德国,连国王都关心他的入学,三个公国的国王资助他上大学。那么,卡尔·威特的事迹应当家喻户晓,为什么《卡尔·威特的教育》书写出后,当时竟无人相信?而且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正是德国教育家提出的早期教育风靡一时的年代,幼儿园就是那时创办的。作为早期教育最早的文本,在德国的教育史及世界教育史上却没留下痕迹,仅美国哈佛大学保存“唯一的珍本”,这岂不是怪事?

“弓形虫”之说初露端倪

弓形虫是1908年由法国学者发现的,而卡尔·威特生于1800年7月,怎么可能感染弓形虫呢?这明显是杜撰的,只有现在的育儿书上才会出现预防这种寄生虫的话。

在卡尔·威特的成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卡尔·威特有些痴呆,原因是母亲怀孕的时候感染了弓形虫。在怀孕期间,老卡尔·威特除了把自己家的猫,还把邻居的小狗抱来供妻子解闷,因而卡尔·威特可能在胎儿时期感染了弓形虫,这种寄生虫常常出现在猫狗的粪便及其他动物的生肉中,而且对胎儿的危害特别严重,所以使小卡尔生下来不太健康。然而这是假的。

卡尔·威特生于1800年7月,而感染的这种寄生虫的学名叫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虫,1908年才由法国学者从北非刚地梳趾鼠(Ctenodactylusgondi)脾涂片中发现,所以叫刚地弓形虫。1800年,老卡尔·威特怎么可能知道这种寄生虫叫弓形虫呢?即使是卡尔·威特也只活到1883年,也不可能知道。这明显是杜撰的,只有现在的育儿书上才会出现预防这种寄生虫的话。

“彩色气球”暴露了杜撰者的无知

鉴于婴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卡尔·威特出生后第六周起,老卡尔·威特先后买来各种彩色汽球绑在小卡尔手腕上,训练他的视觉,并通过这些鲜活的物品教会卡尔·威特各种形容词。

这里的气球应该是我们现在的那种玩具气球,这一细节显然也是杜撰的。因为制造气球的原料来自橡胶,而橡胶最早用于工业生产是在1791年,此时的工业也只是制作防水衣,而不能生产气球。现代橡胶工业始于1820年,英国商人发明家托马斯汉考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橡胶工厂,直到1939年,橡胶硫化的发现,橡胶才成为一种真正的工业原料。1841年制造出了橡胶薄片,然后才利用橡胶逐渐制造出一些物品。1851年5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召开的大型展览会中,在伦敦海伦公园,展览了氢气球。因此,气球最早出现的时候,卡尔·威特已经是40多岁了,在他6周大的时候,老卡尔·威特是在哪里给他买的气球呢?

谁给卡尔·威特打针

卡尔·威特生病了,妈妈带他去打针,卡尔·威特非常害怕。这类似于秦始皇使用五四式手枪一样滑稽,卡尔·威特生病的时候怎么会打针!虽然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过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国人博伊尔和雷恩才进行了第一次人体试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军队的外科医生阿贝尔也曾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认为法国的普拉沃兹才是注射器的发明者,他于1853年监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并有一根车有螺纹的活塞棒。此时,注射器才被普遍使用。1800年出生的卡尔·威特童年时代是不可能打过针的,老卡尔·威特也不可能有这个概念。

残酷体罚违背常理

从一岁到五六岁,婴儿从母体出世所带来的先天免疫功能已经耗尽,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时应当注意保暖,以免感冒,而且幼儿还没有意志,强迫婴儿洗冷水,是一种残酷的体罚,对儿童的心理有害无益。

老卡尔·威特说,在卡尔·威特出生15天后,就对他进行词汇输入;20天后,将其反悬在棍子上锻炼身体;从一岁起开始洗冷水脚、冷水浴。这样残酷的体罚显然违背常理。作者与书商这样不负责任的乱写,对读者是一个不负责的严重误导。

我们知道,婴儿阶段的神经器官还处于一种无条件反射阶段,与之交谈,好比对牛弹琴,因此,出生15天后,就对他进行词汇输入,对幼儿不适宜。

对刚刚出生20天的婴儿,将其反悬在棍子上锻炼身体,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刚出身的婴儿骨骼与内脏器官十分娇嫩,很容易受到伤害。

从一岁到五六岁,婴儿从母体出世所带来的先天免疫功能已经耗尽,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时应当注意保暖,以免感冒,而且幼儿还没有意志,强迫婴儿洗冷水,是一种残酷的体罚,对儿童的心理有害无益。

一些教育观念与方法误人子弟

所谓卡尔·威特式的一些教育方法,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合婴幼儿成长规律,甚至误人子弟

“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方式提倡的是天才教育,而将早期教育目标定位于天才教育是错误的。过高的早期教育期望值害多益少,它给孩子与父母增添不必要的压力,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早期教育虽然重要,但操之过急,就成了拔苗助长。多一点平常之心,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快乐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人格,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谓卡尔·威特式的一些教育方法,也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婴幼儿成长的规律。譬如,五岁前参观工厂、博物馆、美术馆,旅游名胜,没多大必要,因为这些场所及参观对象与孩子的理解力和兴趣不相适应,还不如多带孩子到动物园、儿童公园会对孩子更有益处。

对于幼儿学外语,也要有一种理智的态度,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卡尔·威特是不是有语言天赋姑且不论,欧洲人学母语之外的西方语言,比东方人有很大的优势。他们同属印欧语系,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词源与语法结构。象德语与英语都属日尔曼语族,意大利语就是现代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缘于同一“父亲”古拉丁语。因此,他们学起来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不能与之攀比。

卡尔·威特的成才很可疑

从卡尔·威特的家庭背景来看,他的成才也是可疑的。父亲老卡尔·威特是一个小村庄贫穷的牧师,连每年4个马克的学费都负担不起,他家中如何有男女仆人?老卡尔·威特如何有条件在马车时代带儿子周游德国?他如何有条件像按照“卡尔·威特”模式培养他的儿子?他儿子学了五门外语,还学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古典文学,谁是教师?如果是老卡尔·威特本人,那他的学问就非常了得,当时全国恐怕也难找得出几个。何至于屈居为小山村牧师?

译著粗制滥造误导读者

卡尔·威特的名字走红书坛,是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一炮打响之后。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带动下,与之相类似的关于天才教育译书纷纷跟进。粗略统计一下,有《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俗物与天才》、《不要为孩子烦恼》、《美国家庭的卡尔·威特教育》、《一生忠告》、《早期教育与天才》(全译本)、《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出来的哈佛孩子》等十多种。

其中一些所谓外国原著,就象《围城》中的克莱顿大学文凭,只是“译者”的幌子。现代澳大利亚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成长的事迹,竟然出现在1917年著的《早期天才与教育》的全译本中;至于1920年发生的印度狼孩的故事,这样生动的素材,“译者”是不会放过的,自然也是要收入书中的。(杨晓杰许凯邓曙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丰对此文亦有贡献。)

标签: 伪书假书

更多文章

  • 中国改名最失败的一所大学 自己的名字都被人抢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学改名,中国大学改名,高校更名,校名

    1.中北大学(NorthUniversityofChina)位于山西太原,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属国家二级保密单位,被誉为中国的“人民兵工第一校”。2004年8月30日,被誉为&ldq

  • 两个总统:为什么后来选择了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总统,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孙中山

    今天要说的,是关于两个总统的故事一说起总统,我们总会想起美国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中国的总统一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时大总统一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首期临时总统,誓曰:“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这誓言,距

  • 反清复明?中华民国成立当天孙文去祭祀明孝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反清复明,中华民国,孙文,孙中山,明孝陵,明朝,朱元璋,明朝皇帝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正式颁布诏书,宣布满清鞑子伪帝退位。这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标志着中国数千年的皇权统治在这一天结束了,炎黄子孙从此走向崭新的未来,这一天非常值得纪念。叫“皇权统治”比“封建统治”更准确一些。封建制度是从西方传

  • 中国简史:一句话概括中国历史各王朝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简史,中国历史,历史朝代,朝代

    中华五千年历史尽力过多少风风雨雨,一直走到今天,在这个五千年的文化古国里面你是否又知道,其中有多少岁月是黯然无光、又有多少岁月是国泰民安、又有都是个改朝换代!从黄帝纪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今年一共是4704年,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这就是“五千年”说的真正来源。下面说

  • 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到二十一世纪历史演变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朝代,历史朝代,历史朝代顺序表,朝代名称来历

    中国历史悠久,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依然屹立于今。这个曾经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有丰足的经济、文化、科技,当然,更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本文为你简单解析中国历史上那些年,那些大事。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

  • 武顺母女共侍高宗李治 武则天醋意大发动起杀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武则天,武则天姐姐,武顺,贺兰敏月

    (一)武则天的同母姐姐武顺与李治私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武则天一跃成为了皇后,武氏家族人也跟着荣华富贵起来,很多人受到了封赏,其中,武则天的姐姐武顺被封为韩国夫人。武顺是武则天的同母姐姐,武顺长大嫁给了鲜卑人贺兰越石,在生下一子贺兰敏之、一女贺兰敏月之后,丈夫贺兰越石就去世了,武顺年轻守寡。然而,年

  • 唐朝的四个时代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何划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最光辉的时期。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改变为诗赋取士。在流传下来的文学典籍《全唐诗》中,就辑录了两千三百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唐诗

  • 历史就是这么残忍:玄武门之变后建成元吉绝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杨妃

    本文摘自《中国式权力博弈》,作者:王觉仁,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李建成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嫡长子,本有望继承大业,却在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中丧命。李世民弑杀兄弟后,又血洗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脉及其党羽,人言李世民踏着血路登临皇位。唐朝玄武门之变基本上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李唐皇族的血并未流够。因为斩草还

  • 中国皇帝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帝,中国皇帝,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现就所知,将四者来龙去脉略加辨析考述,以飨读者。一、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

  • 中国古代帝庙号 有称“祖”有称“宗” 依据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庙号,皇帝,皇帝庙号,中国皇帝庙号,谥号,皇帝谥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