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自己作死的太子李承乾 李治渔翁得利让女主天下

自己作死的太子李承乾 李治渔翁得利让女主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876 更新时间:2023/12/18 15:07:38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多少个妻子和儿子?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天经地义地是太子。可惜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现也不好(瞎胡闹),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梦了。

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老婆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首先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身边呢,据说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不但让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让他们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

李泰还犯了一个自作聪明的错误。他跑去对李治说:你平时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别和我争,没好果子吃的。没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会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

李泰当时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省均县)去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高宗。历史证明,由于君臣两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们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懦弱无能的李治捡了只皮夹子,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李承乾8岁便被立为太子,成为东宫之主。东宫内,有文臣听他支配,有武士为其鹰犬,有妃嫔供其淫乐。

有一次他竟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新唐书》)

封建帝王们原想以这些特权来抬高儿子们的地位,以便巩固家天下的统治,走向反面。这是封建制度使之骄侈取败的,英武如唐太宗,亦无如之何!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生于太极宫承乾殿,遂以此殿命名,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8岁即封为皇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

他从小聪慧明敏,深受李世民喜爱。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时年八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李世民为高祖守孝,朝廷政务皆由太子决断。据说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承乾就“颇识大体”,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从那以后李世民便对他非常信任,“每行幸,常令太子居守监国”。(《旧唐书·恒山王承乾传》)

贞观初期,李世民对太子还是比较满意的。可惜好景不长,差不多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起,李承乾身上的纨绔习气就逐渐显露出来了。李世民察觉后,一再对东宫辅臣于志宁、孔颖达等人说:“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在李世民看来,太子生长在深宫之中,不知民间疾苦,有一些骄奢习气也在所难免,只要东宫大臣尽力辅佐、严加劝导,相信太子还是可以成器的。

然而,李承乾却未曾体会李世民的一片苦心。

他知道东宫辅臣们受父皇重托,必定会对他严格管教,所以就跟辅臣们玩起了阳奉阴违的变脸把戏。

由于从小接受了正规的宫廷教育,所以李承乾颇有几分学识,而且口才一流。凡是在公开场合,他总是正襟危坐,开口闭口都是孔孟之道和忠孝节义。说到紧要处,他甚至会作出一副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之状,令辅臣们悚然动容、啧啧称叹。可私下里,李承乾却终日“与群小相亵狎”,沉湎于声色犬马,把所有圣贤学问全都扔到了爪哇国。

每当料到辅臣们要来进谏,李承乾都会主动出去迎接,一见他们到来,便大行跪拜之礼,然后“引咎自责”,用最严肃最诚恳的态度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把辅臣们精心准备的一大套说辞全都堵在了嗓子眼,搞得他们一脸窘迫,“拜答不暇”。

因为李承乾深谙变脸绝技,所以在他当太子的早期,朝野舆论一致认为他是一个贤明的储君。李承乾自以为储君之位稳如泰山,因此越发肆无忌惮。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忽然迷恋上了少数民族文化,尤其喜欢突厥习俗。

他开始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还挑了一批面貌酷似突厥族的人,把他们每五人编为一个“迷你型”部落,让他们头梳小发辫,身穿羊皮袄,在东宫的草地上牧羊,旁边还插上一杆绣有五个狼头的大纛。他甚至自己住到了帐篷里面,每天亲自杀羊,烤熟了以后就拔出佩刀,割成一块一块与左右分享。

干完这些,李承乾还是不过瘾,有一天忽然对左右说:“我假装是可汗,现在翘了辫子,你们仿效突厥的风俗来给我办丧。”说完两眼一闭,往地上一倒,当即一动不动。于是左右侍从便骑马围着李承乾的“尸体”,一边转圈一边号丧,并依照突厥风俗纷纷割破自己的脸,以表对“去世可汗”的沉痛悼念之情。

玩得兴起时,李承乾常常眉飞色舞地扬言说:“有朝一日我继承了天下,定要率数万骑兵到金城(今甘肃兰州市)以西打猎,然后把头发散开去当突厥人,投靠阿史那思摩,只要给我一个将军当,我就绝不会落于人后。”

在李唐的宗室亲王中,高祖李渊的第七子汉王李元昌也是一个活宝。他和李承乾臭味相投,经常在一块玩打仗的游戏:各自统领一队人马,披上铠甲,手执竹枪竹刀冲锋厮杀。手下人个个刺得浑身是血,可他们却不亦乐乎。要是有人不愿参与游戏,就会被绑在树上毒打,以致被活活打死。李承乾宣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又说:“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太子种种荒诞不经的言行很快就让于志宁、孔颖达等辅臣们知悉了。他们吓坏了,赶紧苦口婆心地对太子进行劝谏。

可太子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自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个人不禁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他就是魏王李泰。

李泰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排行第四,但却是嫡出(长孙皇后所生)的次子,也就是说,假如李承乾被废黜,他就是理所当然的继任者。李泰生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从小“善属文”、“多艺能”,深得太宗欢心。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便遥领扬州大都督一职,此后又兼任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鄜州大都督、相州大都督等重要职务,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改封魏王。

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起,随着太子李承乾的日渐堕落和屡教不改,李世民日益失望,于是内心的天平便逐渐朝魏王李泰倾斜。因为李泰喜好文学,所以李世民就特准他在魏王府中开设文学馆,任他自行延揽天下名士。许多政治嗅觉比较灵敏的朝臣立刻意识到这是天子有意释放的一个政治信号。

当年的秦王李世民不也是通过文学馆延揽人才、树立声望,继而才取代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最终登上天子宝座的吗?

天子既然发出了这种政治信号,有心人当然要对魏王李泰趋之若鹜了,于是“士有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籍,门若市然”(《新唐书·濮恭王泰传》)。

由于李泰身形肥胖,行动不利索,李世民就格外开恩,特许他入宫朝谒时可以乘坐小轿。这样的宠遇在满朝文武和所有的皇子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李泰是一个聪明人,当然不会辜负父皇对他的信任和宠爱。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李泰大开馆舍,广延才俊,开始大张旗鼓地编纂《括地志》。

《括地志》是一部大型的地理学著作,正文550卷,序略5卷,全面记述了贞观时期的疆域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志旧闻,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及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在当时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此书历三年而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正月,魏王李泰毕恭毕敬地将此书上呈天子。李世民龙颜大悦,命人将书收藏于宫中的秘阁,对李泰和参与修撰的人大加赏赐。

自从李泰开始编纂《括地志》以来,李世民给魏王府的钱物赏赐就逐年逐月地增加,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太子李承乾,到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初,赏赐达到了高峰;《括地志》完成后不久,李世民又命李泰入居武德殿,以便于“参奉往来”。

对于这些做法,禇遂良和魏征等人深感不安,遂上疏直谏,表示强烈反对。

李世民迫于大臣压力,不得不在赏赐上有所节制,同时收回了让李泰入居武德殿的成命。

尽管禇遂良和魏征等人一直在竭力遏制魏王的夺嫡势头,可毕竟有皇帝在背后替他撑腰,所以魏王李泰在李唐朝廷的人气指数还是不断攀升,许多朝臣和权贵自然也是纷纷向他靠拢。

李世民曾先后派遣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杜如晦之弟)等人出任魏王府的总管大臣。而这两个人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为魏王李泰的利益代言人,他们十分卖力地替李泰穿针引线,不惜以重金贿赂当朝权贵,极力称赞魏王贤明,说只有他才是最有资格的皇位继承人。权贵们为了寻找日后的政治靠山,当然也乐意把他们的筹码押在获胜几率更高的魏王身上,其中就有柴绍之子、驸马都尉柴令武和房玄龄之子房遗爱等人。

短短几年间,李泰就在帝国的政治高层中缔结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魏王党”,其政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两个字夺嫡。

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李泰暗中交结朋党的行径很快引起了李世民的反感和警觉。

在这件事情上,李泰显然太过操切了。无论哪朝哪代,一个藩王如果对储君之位表现出太过露骨的欲望,而且为了实现夺嫡野心,又在朝中拉帮结派,大肆树立朋党,那就肯定会触犯皇帝的大忌。

尽管李世民一直对魏王李泰钟爱有加,也不是没有让他取代承乾的想法,可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李泰就表现得如此锋芒毕露和迫不及待,终究还是让李世民感到了深深的不快你李泰的手未免伸得太长了。

再者,自从李世民透露出废立之意后,以魏征、禇遂良为首的朝廷重臣就极力反对,这也给李世民造成了非常大的政治压力。所以,大约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下半年起,李世民的态度就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打消了废立之心。

这一年八月,李世民在一次朝会上问群臣说:“当今国家何事最急?”禇遂良马上答道:“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所谓“宜有定分”,实际上就是劝告天子彻底打消废长立幼的想法,从而杜绝魏王的夺嫡之心。李世民深以为然,随后便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让他一心一意辅佐太子。

众所周知,魏征是贞观群臣中最以“忠直”著称的人,同时更是嫡长制最坚定的拥护者,把他派去给太子当首席教师,一方面固然是希望把承乾打造成合格的储君,另一方面,也是试图以此“绝天下之疑”。

换言之,就是让魏王李泰死了当太子的这条心。

尽管太子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让李世民很不满意,可他依然没有放弃。

如果太子能够痛改前非,李世民还是希望把他扶上帝位。

然而,李承乾终究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就在李世民刚刚回心转意、放弃废立之念的同时,东宫就爆出了一桩令人不齿的丑闻。

事情源于一个叫称心的乐童。“称心”这个名字是李承乾起的。顾名思义,就是此男童让太子颇感“称心如意”。史书称,这个小男孩“年十余岁,美姿容,善歌舞”,所以深得李承乾宠爱。

宠爱到什么程度呢?

宠爱到“与同卧起”的程度。

在中国历史上,演绎这一幕“断背山”情节的绝非李承乾一人。远有卫灵公与弥子的“分桃”典故、魏昭王与龙阳君的“龙阳之好”;近有汉哀帝与董贤的“断袖”之风、陈文帝与韩子高的“男后奇谈”历朝历代,有这种同性恋倾向和恋童癖行为的帝王将相可谓不胜枚举。

但是,别人有十个称心可能都没问题,而李承乾只要拥有一个称心就足以把他害死。因为眼下他的屁股正坐在一个火山口上,底下的夺嫡潜流正暗潮汹涌,随时可能喷发。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李承乾的这些龌龊勾当又怎么可能不被对手刻意曝光呢?

很快就有人把事情捅到了皇帝那里,李世民勃然大怒,当即把称心逮捕诛杀,并且把李承乾骂得狗血喷头,恨不得马上就把他废了。

可是,李承乾不但没有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反而在东宫为称心建了一座灵堂,供起一尊塑像,朝夕焚香祭奠,并暗中为称心追赠官爵。

此外,李承乾又连续几个月赌气不上朝,还“命户奴数十百人专习伎乐昼夜不绝”,以致“鼓角之声,日闻于外”。(《旧唐书·恒山王承乾传》)

对于太子的所作所为,李世民当然是忍无可忍,屡屡流露出了废黜之意。李承乾知道自己彻底丧失了父皇的信任。他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孤注一掷,发动政变。

他暗中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刺杀团,头目有左卫副率封师进、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三人。刺杀团的任务首先是干掉李泰,其次是伺机刺杀太宗李世民。

为了保证政变成功,李承乾又秘密联络了一帮王公大臣,其中有汉王李元昌、开国元勋侯君集、东宫侍卫贺兰楚石(侯君集的女婿)、禁军将领李安俨、驸马都尉杜荷(杜如晦之子,娶李世民的女儿城阳公主)、开化公赵节(其母是李世民的姐姐长广公主)等人。这帮人歃血为盟,发誓同生共死。杜荷对李承乾说:“我最近仰观天象,发现有变化之兆,我们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殿下只要声称突发重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来探视,到时候计划必能成功!”

就在太子集团蠢蠢欲动之际,齐王李祐起兵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冷笑着对纥干承基等人说:“东宫的西墙,距大内不过二十步,我们要是想干大事,岂能轮到他一个小小的齐王!”

然而,李承乾万万没有料到,他的“大事”最终就是坏在这个齐王李祐身上。

李承乾及其党羽还没来得及动手,一场灭顶之灾便已从天而降。

齐王李祐是李世民的第五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授齐州(今山东济南市)都督。和李承乾一样,这个李祐也是一个飞鹰走马的纨绔子弟,偏偏太宗派来辅佐他的长史权万纪又是一个性情偏狭、极端严厉之人。于是,李祐和权万纪便经常死磕,双方矛盾越演越烈,李祐一怒之下杀了权万纪。由于担心太宗追究,加之左右的怂恿,李祐索性起兵造反。

但是李祐毕竟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所以叛乱很快就被平定。李祐被押赴长安赐死。

李祐败亡后,朝廷按照连坐之法,穷究他在长安的余党,事情竟然牵连到了太子的手下纥干承基。有关部门立刻将纥干承基逮捕,关进了大理狱,准备处以死罪。死到临头的纥干承基为了自保,不得不主动上告,把太子党的政变阴谋一古脑儿全给抖了出来。

齐王李祐刚刚伏诛,太子谋反案旋即爆发!

在如此接踵而来的重大打击面前,李世民顿时心如刀绞、五内俱焚。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李世民召集了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勣等宰辅重臣,以及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人组成审查组,联合审查。,对太子谋反案进行会审。

审理结果,此案证据确凿,李承乾反形已具,罪无可赦。

尽管这样的结果早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可事到临头,李世民还是感到了无比的心痛和无奈。他神情黯然地问大臣们:“该如何处置承乾?”

群臣面面相觑,没人敢发话。

太子谋反是帝国政治中最严重、最恶劣、最敏感的事件,这种事情谁敢替皇帝拿主意?

朝堂上一片沉默。

最后,终于有一个小官站了出来,打破了这种难捱的沉默。

这个人叫来济,是隋朝名将来护儿的儿子,时任通事舍人。他对皇帝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希望保住李承乾一命。

这样的答案当然也是李世民想要的。

四月六日,李世民颁下诏书,废黜太子李承乾,将其贬为庶民,囚禁在右领军府。不久后将其流放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县)。李承乾在这边瘴之地度过了两年生不如死的岁月,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抑郁而终。

处置完李承乾,接下来就轮到他那帮党羽了。李安俨、杜荷、赵节等人全部被斩首,但是另外两个人,李世民却想对他们网开一面。

一个是汉王李元昌。李世民打算饶他不死,无奈群臣极力反对,李世民只好将李元昌赐死于家中。

另一个就是侯君集。刚刚逮捕侯君集时,李世民就对他说:“朕不想看到你在公堂上遭刀笔吏的侮辱,所以亲自审问你。”但是不管李世民怎么审,侯君集就是拒不认罪。最后他的女婿贺兰楚石跳了出来,把老丈人与太子暗中勾结、策划政变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朝廷揭发了,侯君集无话可说,只好低头认罪。

李世民念在侯君集跟随自己多年,而且是开国功臣,打算法外开恩,饶他一命。然而满朝文武却一致反对。李世民没办法,只好将他斩首,家产抄没,妻儿流放岭南。

当时竞争太子的人选主要有两个:唐太宗的第四子(嫡次子)魏王李泰、第九子(嫡三子)晋王李治。

太子出局后,魏王李泰踌躇满志,自以为储君之位非他莫属。而太宗李世民确实也属意于他。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李世民一直都觉得这个儿子最像自己他有志向、有韬略、有智慧、有才情,由这样一个儿子来继承帝业,应该是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更何况,李泰是嫡次子,眼下承乾既然已经废了,由李泰来继任储君,就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事情,相信那些一贯坚持嫡长制的朝臣们也没什么话可说了。

基于这样的考虑,李世民终于向李泰当面承诺准备立他为太子。

有一次,李泰趁伺候唐太宗生病的机会,跟父皇表态说:“如果父皇立我做太子,等我登基之后就杀掉我的儿子,传位给我的弟弟晋王李治!”而爱子心切的唐太宗还真的相信了李泰的话,马上将此言作为传位李泰的依据向群臣展示。

与此同时,李世民也就此事与朝臣们进行了商议。但是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是,朝臣们在新太子的人选上却产生了重大分歧。

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等人力挺魏王李泰;而司徒长孙无忌、谏议大夫禇遂良等人却提出了另一个人选年仅十六岁的晋王李治。

李治的重要支持者褚遂良马上反驳道:“魏王如果成了天下之主,怎么可能杀掉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魏王此言大有问题。陛下之前立承乾为太子而过于宠爱魏王,才导致了如今的祸乱。如果要立魏王为太子,必须要先处理晋王。”

禇遂良甚至在私下里警告太宗:如果一定要立魏王,晋王的人身安全必定会受到威胁。换言之,一旦魏王当上天子,李承乾和李治很可能都会被他斩草除根。

听完褚遂良的话,唐太宗大哭道:“我不能。”而此事之后,唐太宗对李泰的印象越来越差,心里的天平开始逐渐倾向于李治。

李世民不得不承认禇遂良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以李泰的性格和手段,他完全有可能在当上皇帝后铲除所有政治上的异己。

犹豫再三之后,李世民终于决定放弃魏王,改立晋王。他随后便在朝会上当众宣布:“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七日,李世民亲临承天门,下诏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随后,李世民对宰执大臣们公开表态:“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籓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数日后,李世民下令解除了李泰的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等一应职务,降爵为东莱郡王。原魏王府的官员,凡属李泰亲信者全部流放岭南。

不久,李世民又改封李泰为顺阳王,将其迁出长安,徙居均州的郧乡县(今湖北郧县)。名曰改封,实则与流放无异。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郁郁不得志的李泰卒于郧乡,年仅三十三岁。

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在这场波谲云诡、惊心动魄的夺嫡大战中,铤而走险的李承乾和处心积虑的李泰最终两败俱伤,反而意外地促成了李治这匹政治黑马的最终胜出。

这个结果真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正应了那句老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未来的唐高宗李治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渔翁”。

当年玄武门上,李世民屠杀自己手足的时候,就应该会想到自己的子孙也会有手足相残的一天。李承乾和李泰撂倒落魄惨死之时,李恪后来被长孙无忌逼杀的时候。这就是因果报应,循环不爽。在立储上长孙无忌是真偏爱李治吗?其他的也是他的外甥啊,是因为觉得李治懦弱好控制。然而他也没想到这个懦弱的外甥得位后会联合武氏逼死他。

一代明主却育子无方李世民14个儿子的悲惨命途

唐太宗在封建帝王中很有作为,却拿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办法。他为他们操心劳神、洒泪顿足,甚至下过杀子诏,史家记下这类宫廷轶闻,我们不妨利用它来认识一下封建社会。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唐朝皇太子成功接班几率仅有五成失败的多惨死。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

第13子李福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第9子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这样一算,李世民这14个儿子,竟是不肖子居多。

《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李世民的继承者,只有这14个“候选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也就于此可见了。

李世民当然认识不到,导致他的儿子们一个个腐化堕落的灭亡之咎,盖在于腐朽的封建制度。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尽管规定了嫡长传世的一套办法,但它却无法保证皇位的和平过渡。觊觎皇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相互残杀,这是许多皇室后代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

骄侈”二字,更是促使这些人堕落的重要原因。封建制度规定了这些“龙种”的特殊地位。

除了李承乾和李泰外,其他的儿子怎么样呢?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5子李祐,先封楚王。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祐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祐事败亦被杀。

第6子李愔是个浪荡公子,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第7子李恽,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高宗上元元年自杀。

第8子越王李贞,“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第10子纪王李慎,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第14子曹王李明,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

第2、11、12子皆“早夭”。

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是李世民之过?是保傅失教之错?都不全是。太宗即位之初,曾在宫中亲自盘马弯弓教育诸子,颇有不忘传统的味儿。可见是重视教育子女的。他还亲自为太子择饱学如于志宁、孔颖达等人为师,但一切措施都无济于事。他为此深感苦恼。在颁布杀子诏时,他承认自己没有管好儿子,“上惭皇天,下愧后土,叹惋之甚,知复何云”,禁不住“为之洒泣”,算是尝到了这些苦果的味道。

更多文章

  • “伪书”出版不违法,很常见,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伪书,假书

    你知道一本书是怎样编辑出来的吗?前段时间,国内引进上映的美国电影《天才捕手》呈现了一种常年隐在幕后的编辑工作。故事说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文学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看中了一本自传体小说手稿,作者叫托马斯·沃尔夫,他冗长的文稿经删减、调整和编辑后,出版时大获成功。荧屏外的编

  • 中国改名最失败的一所大学 自己的名字都被人抢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学改名,中国大学改名,高校更名,校名

    1.中北大学(NorthUniversityofChina)位于山西太原,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属国家二级保密单位,被誉为中国的“人民兵工第一校”。2004年8月30日,被誉为&ldq

  • 两个总统:为什么后来选择了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总统,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孙中山

    今天要说的,是关于两个总统的故事一说起总统,我们总会想起美国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中国的总统一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时大总统一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首期临时总统,誓曰:“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这誓言,距

  • 反清复明?中华民国成立当天孙文去祭祀明孝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反清复明,中华民国,孙文,孙中山,明孝陵,明朝,朱元璋,明朝皇帝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正式颁布诏书,宣布满清鞑子伪帝退位。这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标志着中国数千年的皇权统治在这一天结束了,炎黄子孙从此走向崭新的未来,这一天非常值得纪念。叫“皇权统治”比“封建统治”更准确一些。封建制度是从西方传

  • 中国简史:一句话概括中国历史各王朝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简史,中国历史,历史朝代,朝代

    中华五千年历史尽力过多少风风雨雨,一直走到今天,在这个五千年的文化古国里面你是否又知道,其中有多少岁月是黯然无光、又有多少岁月是国泰民安、又有都是个改朝换代!从黄帝纪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今年一共是4704年,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这就是“五千年”说的真正来源。下面说

  • 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到二十一世纪历史演变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朝代,历史朝代,历史朝代顺序表,朝代名称来历

    中国历史悠久,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依然屹立于今。这个曾经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有丰足的经济、文化、科技,当然,更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本文为你简单解析中国历史上那些年,那些大事。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

  • 武顺母女共侍高宗李治 武则天醋意大发动起杀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武则天,武则天姐姐,武顺,贺兰敏月

    (一)武则天的同母姐姐武顺与李治私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武则天一跃成为了皇后,武氏家族人也跟着荣华富贵起来,很多人受到了封赏,其中,武则天的姐姐武顺被封为韩国夫人。武顺是武则天的同母姐姐,武顺长大嫁给了鲜卑人贺兰越石,在生下一子贺兰敏之、一女贺兰敏月之后,丈夫贺兰越石就去世了,武顺年轻守寡。然而,年

  • 唐朝的四个时代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何划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最光辉的时期。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改变为诗赋取士。在流传下来的文学典籍《全唐诗》中,就辑录了两千三百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唐诗

  • 历史就是这么残忍:玄武门之变后建成元吉绝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杨妃

    本文摘自《中国式权力博弈》,作者:王觉仁,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李建成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嫡长子,本有望继承大业,却在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中丧命。李世民弑杀兄弟后,又血洗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脉及其党羽,人言李世民踏着血路登临皇位。唐朝玄武门之变基本上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李唐皇族的血并未流够。因为斩草还

  • 中国皇帝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帝,中国皇帝,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现就所知,将四者来龙去脉略加辨析考述,以飨读者。一、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