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42 更新时间:2023/12/18 12:19:16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代的创建者要首先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朝代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有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1.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史记夏本纪》载,“禹…………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后”字在古文中从女,作“尊母”解。是原始社会从女性氏族过渡到男性氏族主导的一种历史遗存。换做现代汉语其实就是“王”的意思。例如,大禹的名字由来,就是象征其母所属,以蛇(龙)为图腾的氏族徽号。

夏朝在事实上为大禹之子--启,所开创。“夏”字在甲骨文中为蝉形,由此可推出,“蝉”当是夏启之母所属部落之图腾。《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当时涂山氏族部落所居之地----涂禹山,即在今天的四川汶川。该氏族以蟾蜍为部落图腾。

古文中“蜍”通“蝉”,李白《古朗月行》中有“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之句。因此可见,夏由蝉来,蝉由蜍生,汶川即是祖庭,蟾蜍乃是神兽,意义甚明。至于其余的各种美好的引申意义,小熊就不废话了。

2.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即燕子,商以玄鸟(由燕子神化凤凰)为图腾崇拜,由图腾崇拜进而族名,由族名进而国号。

商为本号,殷为别号。商殷是周人及后世对商的称呼,“殷”通“夷”,作持弓之民解。周人在西,商人在东,呼商人为殷人,类似于旧时上海人称呼外地人为阿乡是同样的道理。

3.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甲骨文“周”字写法为“田”形,周人重农,则表示田畴、种植的周遂成为族名,进而由族名上升为国名。周的始祖稷为农神,稷(谷子)便成为周人的图腾。

顺便说说今人的误解,近代学者多用西方语音学来训诂古文,恰如用刀叉来吃米饭一样,错漏百出。例如,用音律训诂,周居然会变成氐羌之种。东方象形文字训诂,自然要从字形,字义入手,才是正途。

还有一种错谬,就是出口转内销,用西文汉译来诠释经典,感觉上就像是用筷子来插牛排一般,古怪奇幻。例如著名的笑话,“中国”一词来自英文瓷器(China),事实上,在甲骨文中,“中”作旌旗解,“国”作一人持干戈以卫社稷解。合在一处,即是诸侯聚集于周天子旌旗之下,尊王攘夷之象征。而英文中的“China”一词词根,来自于梵文中的“Cina”。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甲骨文中“秦”字写法为“禾”形,禾,一种密植丛生的谷物,民间叫草谷,用作牲畜饲料。秦人祖先非子为周朝养马,借助于禾这种大量种植的草谷,养马业取得成功,得以立国,为标志立国之根本,秦遂成为国号。

秦始皇南巡,为厌东南王气,改金陵为秣陵。秣即是一种养马的草料。继续往下推的话,《推背图》云,“称王只合在秦州”,当年太祖西狩,秦本为禾,草谷亦称毛谷,有猫儿尾之别号。而某公号介石,恰好定都于秣陵,如此巧合,焉能不败?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之分,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于汉中,汉中本为双语词。“汉”为汉水,“中”为当地巴人泛语,例如巴人口中所称的阆中,黔中各处。汉中原意,不是指汉水中游,而是泛指汉水流经的地域。

“漢”在甲骨文中作水旁立一持干戈之人,形如“漍”字,到了秦小篆里才做“漢”,水旁从堇,堇本意是黄色的黏土。大体而言,无论是持戈以厌水,还是水来土挡,都是体现诸夏先民对于洪水来袭的恐惧。

引申下去,就是对外来入侵,尚水德的胡族的抵触,例如满清,从失去汉土的洪门开始,一直到兴起于武汉黎元洪,无一例外都对这个水德异常的避讳。直到最后袁世凯,慰廷,容庵,项城,从姓名,字号,到郡望,全都应土德,真正做到了以土厌水,堪称最完美的收官之作了,可惜最后棋差一招,称帝的时候,没有应准本命星,偏偏要去尊火德,改元洪宪,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的土德给放弃了,自毁前程,可惜。

6.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魏,表面意义,曹操曾受封于邺城,为战国魏国故地。暗里则是为了应谶“代汉者当涂高”。古代天子、诸侯宫门上巍然高出的楼观称阙或观,因其巍然而高也称魏阙。当涂高者,涂意指路,高指高大,意思便是当着大道的高大建筑物,魏阙便是如此。

7.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也可以称为季汉,相对于刘邦的(前)汉,刘秀的(后)汉,大概可算第三帝国了,算是NB了,可惜爷两的名字不好,一个备,一个禅,合在一起,不吉利到了顶点。

8.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孙权所据江东之地,在秦汉时习称吴地,而吴地一称可溯源至先秦吴国,由是曹丕封孙权为吴王,进而成为孙权建国之国号。《吴越春秋》载,周王姬昌的两个哥哥,不知是主动让位,还是被逼逃走,最后在东南建立国。一个叫泰伯、一个叫仲雍,其中仲雍又名虞仲,“虞”通“吴”。因此就有了后来的吴国。

9.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表面意思,司马氏的封域“皆晋之故壤”,暗里,司马昭又始封高都公,“高都”应谶语“代汉者当涂高”,并且司马昭由高都公进封晋王,《说文解字》释:“晋,进也”,显示由“高都”进到“更高(晋)”的层层推演关系。

当时三分天下,号晋,又有三分归于一统的寓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此刻司马氏希望受魏禅,承汉统,比肩周晋,摆明了是要树三面大旗的。

10.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杨坚父杨忠封爵随国公,杨坚袭封,随后进爵为随王,按当时禅让的习惯,国号沿用前朝爵号为国号,杨坚遂启用“随”为国号。但为避“随”之恶意,繁体为“隨”,杨坚去不详之“走”旁,古文中做乍行乍走解,得隋。

但据后人考证,隋又作裂肉解,即祭祀后残余的肉,更加的不吉利,于是隋朝国祚更短。

11.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李渊祖父李虎,先祖因家世居住之地为传说中的陶唐氏帝始封唐国,而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有关陶唐氏帝尧的遗迹,涉及地域广泛,有今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至于北周追封李虎为唐国公,则源自河北的遗迹。

12.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后,封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及至陈桥兵变,禅周建国,遂以宋为国号。追根朔源,。“宋”,又源自于微子启以商嗣的身份受周分封为宋公,建都商丘,是为宋国。更巧的是,赵匡胤的老豆,名字里就有个“殷”字。宋又秉火德,称炎宋,是从更NB的大火星座的源头论起的。因此日后金亡时的红袄军,元亡时的红巾军,都是奉宋年号的。

14.西夏: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元末明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红巾起义,倡言: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后,韩山童子韩林儿称帝建国宋,号“小明王”。朱元璋始随郭子兴,及郭病亡悉有所部并奉韩宋政权为正朔,朱元璋早年亦加入明教,深受教义影响,及至称帝,遂建国号大明。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徐寿辉的政权也称宋,只不过后来明朝建立,为了维护正统地位,把徐宋删出正史,编了一个低劣的“天完”政权,恶搞了他一把,顺便又踩了继承徐宋的陈友谅的汉政权一脚。

18.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标签: 朝代历史朝代朝代来历

更多文章

  • 经常被问西安城墙西南角为啥是圆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西安城墙,西安,城墙,长安

    现存西安城墙是在元代奉城基础上修建的。明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封其子朱樉为秦王,驻守西安。【杜陵乡大府井村东朱樉墓】七月,诏令营建秦王府,由于原城墙已残破不堪,于是在修筑王府同时,又命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扩建西安城垣,断断续续历时七八年之久,方子洪武十二年竣工,“全城周二十八里,高三丈,门四,

  • 台州政治地位曾蹿到天边 南宋时地位仅次于临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台州,台州历史

    从金鳌山说起吧。它是一座濒临椒江的小山,在椒江区古章安镇南侧,因山如巨鳌,以形取名,故称金鳌山。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大年初一,宋高宗赵构南下台州湾,上金鳌山,驻跸山上祥符古寺十七日(此寺今名康王殿)。有诗云:“碧天低处浪滔滔,万里无云见王毫。不是长亭多一宿,海神留我看金鳌。&rd

  • 20世纪初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创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华民国,民国,民主共和国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当时主持朝政的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突然发现,平时安享浩荡皇恩的满朝亲贵,竟然找不出一个可以为朝廷分忧御敌、顶事可用的人才。眼看江山就要保不住了,隆裕和载沣不得不重新起用前些年被打发回河南“养疴”的袁世凯。袁世凯被重新起用后,立即派自己豢养已久的手

  • “光荣逊位”的清室在辛亥革命后并未得到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辛亥革命,清帝逊位,清朝,袁世凯

    中国国家记忆特辑·清帝退位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一个冬天的早晨,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这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可这套符合现代政治的“游戏规则”,在革命之后几乎从未得到尊重。高全喜谈百年前清帝的“光荣逊位”《清帝逊

  • 古代年夜饭都吃什么?鸡、羊、野味是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年夜饭,古代饮食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各位朋友春节好!在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一起吃年夜饭乃是传承千年的习俗。现在的年夜饭越来越丰盛,甚至在初一之后的每顿饭也是各位丰富。酒足饭饱之后不得不好奇,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们能在年夜饭吃到什么?▲具有糯性的黄米首先是主食。先秦时期,我们主要的作物是“五谷

  • 宋陵是最寒酸的皇陵 专家和盗墓贼都看不上眼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陵,皇陵,宋朝帝陵

    说起皇家陵墓最先想到的就是富丽堂皇,规模宏大,里面宝藏无数,外面有着人层层把守,比如说秦始皇陵,武则天的乾陵,以及明十三陵等等。在封建社会中,很多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修建陵墓,只要是自己手中的奇珍异宝都要放进自己的皇陵中,她的目的就是在自己去世后能够在阴间把玩这些珍宝,于是皇帝的皇陵就成了

  • 认真看,这不是“荡妇” ——那些让人误解的题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题词,草书,书法

    有个网友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家里的一副书法作品就是下面这个这特么上面写的啥?是不是写的荡妇?为什么要在家里挂荡妇这两个字?有个小哥哥也跟震惊君有同样的困惑我擦!原来写的是坦荡啊!其实早就有人因为认错字闹出不少笑话的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书法风格千变万化不是所有人都能参透的比如这个炒干面看了好多遍才看明白

  • 45年前的今天 一份震惊世界的文件在杭州草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尼克松访华,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中美联合公报

    4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72年2月26日中午12点30分,随着一架“伊尔18”飞机在隆隆轰鸣声中平安降落,杭州笕桥机场同时迎来两位世界级的“大人物”,一位是周恩来总理,另一位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这是尼克松第一次来到杭州,尽管此次只停留了21个小

  • 刘邦这种流氓地痞能当皇帝在历史上开了个恶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刘邦,汉高祖

    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周赧(nǎn)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冬月

  • 从“八王之乱”开始 魏晋南北朝369年的混乱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八王之乱,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两晋,晋朝

    论起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分裂时期,前一次当属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后一次当属唐末的五代十国,而中间这一次,就是魏晋南北朝,也可称之为“后三国”时代,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开始,到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前后长达369年,在此之前中国的“汉文化”以儒家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