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帝杀袁崇焕毫无悔意 死前却后悔杀了魏忠贤

崇祯帝杀袁崇焕毫无悔意 死前却后悔杀了魏忠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869 更新时间:2023/12/11 3:29:28

崇祯一生,杀人无数,但是死在他手下的,最有名且对他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两个人一个是在军中威名赫赫,击杀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宁锦大捷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一个是把持朝政数载,制造大量冤狱,臭名昭彰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

如果说,错杀袁崇焕这员大将,使得崇祯颇有悔意,这还尚可理解,可是,为什么,历史真相竟然是:诛杀袁崇焕,崇祯从未反悔,可诛杀一代奸臣魏忠贤,崇祯竟然后悔不已呢?

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一代名将袁崇焕在京师被凌迟处死。由于事前,官方大量宣传,袁崇焕是汉奸卖国贼,是引清兵入京的罪魁祸首,所以在民间公愤极大,人人皆望之死,其死状极为惨烈。

据史书记载,袁崇焕绑赴西市行刑时,老百姓争相买他的肉吃。“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

为了多卖钱,刽子手也是施展出平身技能,尽量把每片肉割得很小很薄,有记载说,前后一共割了3543刀。

肉不够了,又“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最后,“止剩一首,传视九边”。其受辱之惨,令人胆寒。

关于袁崇焕之死,后世早就证明是一起冤狱。对于崇祯的这一昏招,后人给了他四个字“自毁长城”。但是,即使到吊死煤山的时候,崇祯也不认为自己有错,他甚至对大臣们说:“袁崇焕通虏谋叛,罪不容诛。尔廷臣习为蒙蔽,未见指摘,今后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

可是,另一个人的死,崇祯临死前却后悔了。

魏忠贤的催命曲

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死后,由于无子,帝位传到了唯一的弟弟信王朱由检手中,是为崇祯。即位后,崇祯韬光养晦,逐步剪除了魏忠贤的党羽,并于十一月发布谕旨,着魏忠贤前往凤阳守陵。接着,崇祯又发布一道谕旨,由于魏忠贤前往凤阳途中耀武扬威,光金银珠宝就带了40大箱,多兵刃,蓄死士,着锦衣卫将其扭解来官。

十一月初六,魏忠贤走到阜城县南关时,获悉此变,自度必死。是夜,魏忠贤正于旅馆中辗转难眠时,旅馆外歌声四起,有人唱曲,调寄《桂枝儿》:

听初更,鼓正敲,心儿懊恼。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

进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如今寂寞荒店里,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也浓,怎把愁肠扫?

二更时,辗转愁,梦儿难就。

想当初,睡牙床,锦绣衾。

如今芦为帷,土为炕,寒风入牖。

壁穿寒月冷,檐浅夜蛩愁。

可怜满枕凄凉也,重起绕房走。

夜将中,鼓冬冬,更锣三下。

梦才成,还惊觉,无限嗟呀。

想当初,势倾朝,谁人不敬?

九卿称晚辈,宰相谒私衙。

如今势去时哀也,零落如飘草。

城楼上,鼓四敲,星移斗转。

思量起,当日里,蟒玉朝天。

如今别龙楼,辞凤阁,凄凄孤馆。

鸡声茅店月,月影草桥烟。

真个目断长途也,一望一回远。

闹嚷嚷,人催起,五更天气。

正寒冷,风凛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嘶声。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曲声如针,声声见血,直刺魏忠贤的心窝。对他而言,此曲简直是为他写的催命曲。史书记载,曲罢,魏忠贤与贴身太监李朝钦便自缢身亡。

对于此时的崇祯而言,19岁登基,就火速把横行了数年的奸臣魏忠贤及其党羽消灭得干干净净,朝野上下,不禁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明末清初的著名人士夏允彝评论此事说:“烈皇帝(崇祯)不动声色,逐元凶,处奸党,宗社再安,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烈皇小识》的作者文秉则说得更为直接:“肘腋巨奸,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即使我们从后世的角度看,崇祯诛杀魏忠贤也实乃英勇之举,与康熙诛杀鳌拜不相上下。但诡异的是,临死之前,崇祯却突然后悔了。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崇祯十七年(1644年),距离魏忠贤之死已经17年了,距离袁崇焕之死也已经14年了。这一年,崇祯遇到了很大的难题袁崇焕之死,让大明朝再也找不出如此能征善战的将领,整个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如何应对关外的满人铁骑和陕北商洛山的农民军,成了摆在崇祯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正月初四,崇祯皇帝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丘瑜等到御书房议事,准备君臣一道商讨,由兵部兵科给事中(相当于兵部人事主管)吴麟征、陕西总督余应桂、蓟辽总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三道紧急奏折。

要知道,彼时吴三桂的部队是明王朝最后的精锐,如何用好是当时的头等大事。如果急调吴三桂入京而弃守山海关,的确可以保京师之,但是这弃地之后,满人必定伺机占领。

究竟如何是好?大臣们讨论了半天,也没讨论出个结果。最后,只好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之”。于是,正月初九的早朝上,众大臣又一次进行了争论,争论的结果,还是不欢而散,没有下文。

到了三月初,形势更加严峻,左中允(正六品官职,主管太子和皇室宗亲日常生活)李明睿献南迁之计,提议迁都南京,以缓目前之急。崇祯觉得有理,于是再一次把众臣召集起来询问。

这一次,众臣先是不表态,接着被崇祯逼得实在无法了,大家才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但说来说去,都是些似是而非的话。如南迁有三利三弊,死守也有三利三弊。说白了等于没说。最后讨论半天,讨论出来的结果还是老办法:发布圣旨,召天下兵马勤王。

实事求是的说,当时的形势,南迁确为明智之举,而且这也是崇祯的心头所想。于是过了几日,崇祯又把群臣召集起来讨论南迁的事,希望群臣能有定言。

可这一次,群臣还跟上次一样,能不说就不说,非说不可就不带观点,模棱两可。讨论还未过半,前方突然传来军报,保定失陷。南迁之路,就此被堵死。

大殿上顿时阒然无声,整个讨论戛然而止。

三月十四日,整个北京城已岌岌可危,崇祯一筹莫展。此时,他身边的太监曹化淳对他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此语如晴天霹雳,骤然把崇祯拉回17年前,史书记载:闻此言,上(崇祯)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崇祯后悔了。

魏忠贤救不了大明朝

可是,很多人仍然不禁疑惑,为什么兵临城下,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突然说后悔就后悔了呢?

事实上,这是崇祯的病急乱投医。他在非常之时,放大了芝麻,缩小了西瓜。也就是说,他放大了魏忠贤身上敢于任事的优点,而忽略了其大奸大恶、贪赃枉法、陷害忠良、排除异己等诸多缺点。

一筹莫展的崇祯以为,或许真如曹化淳所言,有魏忠贤在,事情便不至于此了。其实,魏忠贤并非什么仙招良方,他在,也同样救不了大明朝。

不过,倒是崇祯惋惜魏忠贤的小插曲,暴露了明朝灭亡前,大明官员队伍中一个天大的问题:即无人敢于任事。国事颓唐之时,无人担当,大家都虚以委蛇,更不要说什么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了。不然,崇祯也断然不会去怀念一个曾被他打击得自杀上吊且臭名远扬的大奸臣。对比此时,满人军中良才济济,皇太极甚至不惜重用汉人,君臣同心一统山河的气势。可以说,大明朝之衰亡,已成定局。

可见,庸官之害并不弱于魏忠贤之流。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无功便已是有罪。可怜崇祯,至死也没明白,魏忠贤,根本就不是他复国的救星。

更多文章

  •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传说世代流传 充满神秘色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和氏璧,传国玉玺,玉玺

    王朝更迭是历史必然,不过中西方在封建社会时期,在君权方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君权神授”,历代君王在执掌政权之初,都会为自己找出许多佐证以证明自己称帝是“天命所授”,所谓“玉玺”只不过是这些“形式性”佐证当

  • 宋孝宗赵眘:中国历史少有长寿且有作为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宋,宋孝宗,赵眘,宋朝皇帝,宋朝皇帝列表

    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俘虏,曾经横扫中原的大宋王朝距离灭亡只有咫尺之遥。赵构于乱局之中继位,开启了南宋一百五十年的统治时代。南宋政权虽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在政治领域也颇有建树。但由于南宋深受边患问题影响,先有金朝,后有蒙古,始终无法达成收复失地、重回中原的政治诉求。而且其开国两任君

  • 隋文帝不懂易理改“随”为“隋” 也难逃二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朝,隋文帝

    隋朝的国号,源于随州,本应写作“随”,但隋文帝因忌讳“随”字有“走”字旁,遂改“随”为“隋”。且在治国理念上完全忽略了“随”在《周易》中的深刻含义,为人刻薄

  • 汉代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职务权力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官职,古代官制,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丞相

    三公九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

  • “中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姓氏是李姓”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姓,刘姓,百家姓

    近期从新疆手机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李姓声威显赫》,文中详细介绍了李姓的一些由来及发展和在唐代的显赫,可以说简单易懂精彩纷呈,但是文章中有一句,提到“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这句话明显错误,严重与历史不相符。因为姓氏文化寻根问祖,中华民族每个人都与之有关,在中

  • 两岸开放探亲最经典照片:阔别40年老兵回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两岸开放探亲,台湾

    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1987年12月29日,浙江舟山马嶴乡,72岁的台湾同胞潘高镜首次回大陆探亲,终于见到了他阔别已久、日思夜想的亲人。老家一切都没有变,回到离别四十年(49年离大陆38年,加上离家当兵那两年刚好40年)的家门口,感慨万千,久久沉思。袁学军摄此时,屋内站着两个人正上下打量着眼前的这个陌

  • 沙俄末代沙皇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沙俄末代沙皇,沙俄,末代沙皇

    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是俄罗斯帝国的末代皇帝,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三个被处死的君主。衣服上饰有双头鹰徽记的尼古拉二世。王朝末世往往乱象丛生,统治阶级的下场大都凄凉甚至悲惨,比如罗曼诺夫王朝末代君主的灭门惨案就足以震惊世界。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长达300余

  • 什么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意义和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省六部制,官僚制度

    历史上没有一种制度是一朝一夕间陡然出现的,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也是如此。从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到后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都是对相权的分散。为了加强皇权到宋代又设枢密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加军机处等。中央高层官制虽然每个朝代“三省”都在改动,但是&

  • 从隋炀帝萧皇后的凤冠说去 谈谈皇后们的凤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凤冠,隋炀帝,萧皇后

    说点跨界又和服装有关的事。前段时间,在考古界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隋炀帝萧皇后的凤冠得到了初步修复的消息。这件事一则有点名人效应,毕竟萧后在历史上也是能叫得上名字的人物;二则唐代的冠目前为止能得到比较完整的修复的并不多见。萧皇后的礼服冠(复原)凤冠霞帔这个词大概是无人不知的,但事实上,凤冠这个词针对具体

  • 刘裕为称帝先后杀了六个皇帝?给后代带来厄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裕,刘宋,开国皇帝,末代皇帝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六朝是一个羸弱不堪,不思进取的时代,在军事方面毫无建树,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东吴一直到南陈,六朝的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猛人、牛人,很多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名将。如果要排一个座次的话,笔者认为,南朝的“开启者”、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应该是“六朝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