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代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职务权力是什么?

汉代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职务权力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23 更新时间:2023/12/14 2:28:28

三公九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

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秦汉之际,三公九卿组成了中央政府,人们就常用三公九卿来概括当时中央的官吏制度。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什么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意义和特点?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历史上由丞相之职坐上皇帝宝座的仅仅只有两位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秩俸印件掌职

太常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秩俸千石,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秩俸二百石,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主历法。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二百石,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掌星历。

望气佐,主望气。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秩俸百石,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秩俸百石至斗食,协助令,丞。

祝人,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百石至斗食,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主厨。

屠者,主屠牲。

卫士,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主宗庙。

寝郎,主守寝。

园郎,主守园。

员吏,

卫士,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秩俸比六百石,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秩俸千石,

车郎将,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秩俸比千石,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秩俸六百石,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秩俸六百石,为皇帝谋事。

仆射,秩俸比千石,主宾赞受事。

谒者,秩俸比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秩俸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秩俸四百石,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卫尉丞,秩俸千石,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秩俸六百石,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秩俸六百石,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秩俸六百石,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俸禄职掌

少府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秩俸比一千石,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秩俸六百石,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秩俸六百石,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秩俸六百石,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秩俸一千石,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秩俸四百石,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太医令,秩俸六百石,掌诸医。

协律都尉,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主织。

东园匠令,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主近苑囿。

尚方令,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主饼饵。

导官令,主择米。

若卢令,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有四丞。

均输丞,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秩俸二千石,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秩俸二千石,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比二千石,

郡丞,秩俸六百石,

长史,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主记。

奏事掾史,主奏议事。

少府史,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主侍卫。

府门亭长,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主谋议。

门下掾,杂务人员。

门下史,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主上计之事。

市掾,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主兵事。

尉曹掾史,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主邮驿。

漕曹掾史,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主教育。

学经师,主教育。

文学史,主教育。

医曹掾史,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总揆众事。

县尉,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掌县军事。

县丞,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督乡事。

主记室,管文书。

少府,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主兵卫。

门下议曹,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汉朝郡:

名称治所

京兆尹,长安

右扶风,长安。

左冯翊,长安。

河南郡,雒阳。

东郡,濮阳。

颖川郡,阳翟。

汝南郡,平舆。

沛郡,相。

南阳郡,宛。

琅琊郡,东武。

东海郡,郯。

会稽郡,吴。

豫章郡,南昌。

南海郡,番禺。

交趾郡,赢偻。

日南郡,西卷

蜀郡,成都。

益州郡,滇池。

武威郡,姑藏。

张掖郡,觖得。

敦煌郡,敦煌。

太原郡,晋阳。

涿郡,涿。

西域都护府,乌垒。

渤海郡,浮阳。

辽东郡,襄平。

乐浪郡,朝鲜。

参见:

曾繁康《中国政治制度史》

贺旭志《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张晋潘,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

以及《汉书》

三公九卿制度的发展

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史记》“汉初,因秦置丞相,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矣。”),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制度特点: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

1、丞相,丞相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西汉建立,承袭秦制,设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三国和晋南北朝370年间,除蜀和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2、太尉,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3、御史大夫,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九卿:

1、奉常,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即唐虞的秩宗、周朝的宗伯、秦朝的奉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太常之祖是唐虞的秩宗伯夷。太常本指周天子祭祀时所建的三辰旗,代表王者。太常的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分别执掌音乐、祝祷、供奉、天文历法、卜筮、医疗。汉朝太常属太尉部,掌礼仪祭祀,至晋朝、南朝时均为九卿之一,隋朝九寺之首。唐朝宋朝设置寺卿、少卿,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2、郎中令,汉初沿置,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郎中令的职掌也比较复杂,职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要职掌和其它职掌。主要职掌包括宿卫警备、管理郎官、备顾问应对,劝谏得失、郊祀掌三献、拜诸侯王公宣读策书。

3、卫尉,秦置,掌率卫士守卫宫禁。汉沿置,秩中二千石,为九卿之一,有丞。景帝初改名为中大夫令。后元年(前143)复原名。东晋不置。南朝宋孝武帝复置。梁定名为卫尉卿。北魏亦置。北齐称卫尉寺卿。隋开皇三年(583),废卫尉寺,以其职并入太常与尚书省。十三年,复置,专掌军器仪仗帐幕等事,宫门屯兵归监门卫,与汉制不同,唐沿置,设卿、少卿、丞等官,卿秩从三品,领武库、武器、守宫三署。宋初设判寺事一人,武库、武器归内库及军器库,守宫归仪鸾司,本寺无所掌。元丰改制,始仍掌仪卫、兵械、甲胄之政令,领弓箭、军器等库、仪鸾司、左右金吾衔司、六军仪仗司等。南宋并卫尉寺入工部。辽南面官有卫尉寺。金卫尉司所掌乃中宫事务。元一度设卫尉院,后改太仆寺。金、元所设,不仅异于两汉之卫尉,亦与隋、唐、北宋之卫尉不同,参见“卫尉司”、“卫尉院”、“左右监门卫”。

4、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逐渐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皇帝出行,太仆总管车驾,亲自为皇帝御车。太仆因和皇帝关系密切而成为亲近之臣。汉初到文帝时,任该职者有高祖的亲信夏侯婴。太仆由于在诸卿中属于显要职务,常常可以升擢为三公。西汉时刘舍、陈万年皆由太仆升为御史大夫,公孙贺由太仆升为丞相。东汉时太仆多选素负声望或有功的大臣充任,甚至有时由司空、尚书令转任为太仆,可见其名位之重。

5、廷尉,廷尉的职掌是管理天下刑狱。每年天下断狱总数最后要汇总到廷尉﹔郡国疑难案件要报请廷尉判处﹔廷尉也常派员为地方处理某些重要案件。有的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所提出的判决意见。廷尉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礼仪﹑律令皆藏于廷尉﹐并主管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于分﹑寸﹑尺﹑丈等度量标准之事﹐亦由廷尉掌管。

6、典客,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以原行人署,属邦署合并扩大,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汉朝实行分封制,因此在汉朝时掌管各诸侯国的纳贡等事)汉景帝时改为“大行令”,汉武帝改为“大鸿胪”。王莽改为“典乐”,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东汉罢置。隋唐有典客署,属鸿胪寺。

7、宗正,其职务是掌握皇族的名籍簿,分别他们的嫡庶身份或与皇帝在血缘上的亲疏关系,每年排出同姓诸侯王世谱。按汉代八议制的规定,宗室亲贵有罪要先请,即先向宗正申述,宗正再上报皇帝,而后便可得到从轻处置。同姓王犯法,宗正也可参预审理,如西汉时衡山王、江都王等有罪,皇帝曾派宗正协同其他官吏承办这些案件。宗正秩为二千石,有丞。宗正及丞皆由皇族充任。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都司空为狱官,还负责关押服苦役的犯人,也常拘系宗族或外戚有罪者。魏晋设宗正,东晋省并于太常,南朝宋、齐亦不设,明、清改称宗人令或宗令。历代职掌大抵相同。

8、治粟内史,掌钱谷,为国家财政长官,与管理皇帝私财的少府并列。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及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共六十五长、丞。王莽改大司农为羲和,又改为纳言。东汉复原名,职掌如旧,仅将盐铁划归郡国管理。汉末以后,财政收支划归尚书的度支,各种理财之官,陆续出现,大司农的职权缩小。据记载﹐西汉时大司农每年从百姓赋敛所得达四十馀万万钱。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它支付。另外﹐它还管理一些官营的农业和手工业。分布于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农派人耕种﹔官营的煮盐和冶铁也都归大司农主管。

9、少府,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等。魏晋以后沿置,北朝有太府而无少府。隋置少府监、领尚方、织染等署。元始废,明初虽一度复设,旋仍归并工部,事实上前代少府之职皆由宦官主管之机构所掌握。清代划归内务府,故一般以少府为内务府大臣之别称。又唐代因县令称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也称为少府。后世亦沿设。

三公九卿制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①“三公”

a.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b.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c.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②九卿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a.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b.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c.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d.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e.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f.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g.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h.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i.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古代官职

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那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文官

政务

①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②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③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④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⑤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⑥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⑦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⑧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⑨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⑩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11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12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13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14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15主薄。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薄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16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17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18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19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20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谏官

①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②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③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分左右,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

④司谏、正言。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人事监察

①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②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③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④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⑤监御史:官名。秦以御史监郡,称监御史。御史为监察之官,约自秦始。《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

司法

⑥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⑦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⑧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⑨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⑩大理寺少卿。官职名。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教育

①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②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③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④太子太傅。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以“太子,君嗣也,不要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是秦于战国时已有太子师、傅之官,但名称与后世同否,三师(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是否悉置,则无从断定。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⑤学官。掌握学校教育的教官。宋以后用以泛称各级儒学的教授、教谕等。明清两代,学官规定有不同等级的名目,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设训导的副职。负责在学生员的管理教育。亦称“教官”,别称“广文”。

⑥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⑦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⑧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⑨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⑩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武官

①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②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③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④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⑤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⑥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⑦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⑧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⑨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⑩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11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12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13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14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15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16节度史。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17城门校尉。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三国官职前面常出现的动词,“表”、“领”、“拜”是什么意思

刘备的汉朝官职与爵位是什么?他的官职与爵位是汉朝皇帝直接拜封的吗?这两个问题,可能问的有些唐突。如果你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官职和爵位制度不是很了解的话,恐怕很难一下子搞清楚上面两个问题。

本文就与读者朋友们一同捋一捋,汉末三国时期,各类官职被任命的基本原则。顺便也说一下魏蜀吴三国,作为臣子,谁的官职最大和谁的权力最大。

上图_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随着东汉朝廷的不断衰微,天子都成了傀儡之后,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地方诸侯已经拥有了绝对自治与开府的权力。意味着这一时期,官职的任命由东汉朝廷和地方诸侯两部分。理论上,朝廷地位在诸侯之上,但实际上朝廷已经没有实权,因此朝廷任命的官员更有名分意义,而诸侯任命官员更有实权。而且,这一时期所谓的朝廷命官,也都是地方诸侯一手操控,只是假借皇帝名义完成自己意愿而已。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直观说明一下,诸侯自己任命与假借天子名义任命官员的例子:

初平二年,讨伐董卓联盟盟主袁绍,因曹操立下战功,“表”其位东郡太守。这个“表”字的意思就是,袁绍给天子上表,名义上是向天子推荐,请天子接纳自己的请求,任命曹操位东郡太守。但实际上,皇帝的真实意见已经没人在意,既然东郡这块地方现在是袁绍说了算,那么他“表”了曹操当这个太守,曹操就可以走马上任了。其实,袁绍的表章,天子能不能看到都两说,更别提什么同不同意了,这是典型的假借天子名义完成个人意愿的例子。

上图_曹操(155年-220年)

还有文章开篇提到的刘备官职问题。刘备起初被朝廷任命的官职,都是县令级别的小官,任何“职称”都没有。而刘备最早能称得上“职称”的官职,是曹操“表”之而得,如建安元年,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属三四梯队的将军职务),同时又被“封”宜城亭侯之爵位。注意,这个“封”字表明是皇帝同意给予的爵位,因为此时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曹操的表章,天子能看到且获准同意(当然了,天子此时已经没有否定权)。建安三年,刘备又在曹操的举荐下,(拜)封为“左将军”(属第二梯队的将军职务),这个官职就是刘备为汉官的最高职位了。

尽管刘备的宜城亭侯以及左将军是拜封而来,但实际上仍然是曹操操控天子的结果,这也是是曹操拉拢刘备而假借天子名义完成个人意愿实例。但是不管怎么说,名义上刘备的官职与爵位,是东汉朝廷任命和拜封的,这也成了他后来捞取资源的资本。

这类表借天子名义大封官员例子比比皆是,本文不做赘述。下面说一说诸侯直接任命官员的例子。

上图_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这一情况获得官职的人物例子就是周瑜。建安三年,周瑜弃袁术而前往辅佐好友孙策,时孙策已在江东初立基业,闻周瑜归来,亲自往迎周瑜,并“授”周瑜“建威中郎将”官职。“建威中郎将”这个官职完全是孙策自创并授予周瑜,因此这是典型的诸侯直接任命的官员。

而后在赤壁之战获胜之后,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这里《三国志-周瑜传》中,陈寿特地用“拜”字,与当初孙策时的“授”区分,说明此时孙权势力已然割据一方了。另外,这个“领”字的意思,是周瑜以偏将军的(高级)身份,兼任太守(低级)职务之意。

除了上述两种获得官职的途径,还有一个途径就是自己任命。袁绍在讨伐董卓之时,就自号“车骑将军”。实际上,袁绍当时的汉朝官职是司隶校尉(这是个级别低但权力大的职务),董卓挟天子之时拜封其为渤海太守。因为当时讨董联盟的头领们,大多数官职都比袁绍要高,尤其袁术更是官拜后将军,袁绍不自号车骑将军,似乎无法与他这个联盟首领相匹配。而后,韩馥因惧怕北方公孙瓒而主动让贤,将冀州拱手于袁绍,袁绍就“自领”冀州牧,正式成为地方诸侯中的一员。

上图_袁绍(?-202年),字本初

通过上文,我们大致可以了解“表”、“领”、“(拜)封”,这些官职之前的动词是什么意思了。除了这些动词之外,还有一些,如“行”,就是代理的意思,刘备就曾表孙权为行骠骑将军,后奇袭荆州得手,曹操表孙权为骠骑将军,算是扶正。还有“督”,这个好理解不赘述。还有一个“录”,就是平级兼任的意思,与“领”上级兼任下级工作是不同的。

其实,在群雄逐鹿的大混乱时期,能不能获得所谓官职,完全是看个人的能力与实力。你有实力能够割据一方,除了天子,想当什么官要什么爵,基本不在话下。曹操能硬逼着天子封自己为亲王(魏王),后由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刘备占据益州与汉中,可以自立为汉中王,后自立为帝。孙权假意依附曹魏,曹丕为了拉拢孙权不得不拜封孙权为吴王,后孙权自立为帝,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上图_孙权题跋像

三国形成之后,各国的官职制度又有什么异同呢?

因三国官职大多沿袭两汉,因此之间相同之处颇多,不做赘述,倒是这不同之处,值得多表一表。

先说蜀汉。蜀汉的官制效仿西汉初期颇多。尤其是后主刘禅时期,诸葛亮作为丞相并开府而治,这在其他两国是不存在的。同时,蜀汉不设置“三公”,仅设置尚书令,另一位托孤之臣李严就是这个职位。但是,由于诸葛亮在丞相之外还录尚书事,这就明显表明诸葛亮是李严上级。换句话说,在蜀汉诸葛亮基本上是大权独揽,而诸葛亮本人也就是三国时期权力最大的臣子。

诸葛亮死后,蜀汉权力开始分散,官制也发生一些变化,丞相不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军事指挥权逐渐归于大将军。姜维后来官至大将军,掌管了蜀汉军权。

上图_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而曹魏与孙吴,官制基本沿袭东汉,以三公九卿制为主,丞相不设或为虚位。相比曹魏,孙吴孙权更加尊崇黄老之术,采用依托江东士族代管模式(孙权更多时候是出于无奈),最具代表性人物,非重臣陆逊莫属。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开创官职先河,在大将军之上,设立“上大将军”,地位位于三公、丞相之上,拜陆逊为之。

所以,三国时期,官职最高的臣子乃是江东陆逊,但要说明的是,陆逊在孙吴的权力远不及诸葛亮在蜀汉。至于曹魏,在曹丕为称帝而妥协士族之后,在文帝、明帝统治时期,采用宗室制约士族的统治模式。但后来还是士族出身的司马懿道高一丈,最终后发制人,一举干掉曹魏宗室,司马氏成为曹魏的实际统治者。

上图_两晋官制简表

公元266年,司马氏篡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官制基本沿袭曹魏。公元280年,晋灭孙吴,结束三国分裂割据,完成一统,全国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姓氏是李姓”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姓,刘姓,百家姓

    近期从新疆手机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李姓声威显赫》,文中详细介绍了李姓的一些由来及发展和在唐代的显赫,可以说简单易懂精彩纷呈,但是文章中有一句,提到“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这句话明显错误,严重与历史不相符。因为姓氏文化寻根问祖,中华民族每个人都与之有关,在中

  • 两岸开放探亲最经典照片:阔别40年老兵回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两岸开放探亲,台湾

    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1987年12月29日,浙江舟山马嶴乡,72岁的台湾同胞潘高镜首次回大陆探亲,终于见到了他阔别已久、日思夜想的亲人。老家一切都没有变,回到离别四十年(49年离大陆38年,加上离家当兵那两年刚好40年)的家门口,感慨万千,久久沉思。袁学军摄此时,屋内站着两个人正上下打量着眼前的这个陌

  • 沙俄末代沙皇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沙俄末代沙皇,沙俄,末代沙皇

    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是俄罗斯帝国的末代皇帝,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三个被处死的君主。衣服上饰有双头鹰徽记的尼古拉二世。王朝末世往往乱象丛生,统治阶级的下场大都凄凉甚至悲惨,比如罗曼诺夫王朝末代君主的灭门惨案就足以震惊世界。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长达300余

  • 什么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意义和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省六部制,官僚制度

    历史上没有一种制度是一朝一夕间陡然出现的,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也是如此。从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到后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都是对相权的分散。为了加强皇权到宋代又设枢密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加军机处等。中央高层官制虽然每个朝代“三省”都在改动,但是&

  • 从隋炀帝萧皇后的凤冠说去 谈谈皇后们的凤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凤冠,隋炀帝,萧皇后

    说点跨界又和服装有关的事。前段时间,在考古界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隋炀帝萧皇后的凤冠得到了初步修复的消息。这件事一则有点名人效应,毕竟萧后在历史上也是能叫得上名字的人物;二则唐代的冠目前为止能得到比较完整的修复的并不多见。萧皇后的礼服冠(复原)凤冠霞帔这个词大概是无人不知的,但事实上,凤冠这个词针对具体

  • 刘裕为称帝先后杀了六个皇帝?给后代带来厄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裕,刘宋,开国皇帝,末代皇帝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六朝是一个羸弱不堪,不思进取的时代,在军事方面毫无建树,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东吴一直到南陈,六朝的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猛人、牛人,很多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名将。如果要排一个座次的话,笔者认为,南朝的“开启者”、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应该是“六朝第一

  • 末代皇帝善终的寥寥无几 汉献帝算是受到礼遇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末代皇帝,亡国之君,汉献帝

    在中国历史上最高危的职业莫过于皇帝了,一旦当不好就有可能性命不保,而且生前身后事还会被史家写进史册里好好评论一番。在皇帝这一行里,有两类皇帝最为特殊,一个是开国皇帝,一个是末代皇帝。今天笔者主要给大家讲讲末代皇帝们的故事。古往今来的末代帝王,惨死者很多。且看秦二世胡亥,在被赵高杀害前,苦苦哀求&ld

  • 刘禅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装傻只为保己命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禅,扶不起来的阿斗,蜀国,蜀汉,刘备,三国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成为了众人眼中软弱无能的昏君其实。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血战长坂坡赵云为他七进七出,险失大将刘备差点摔了他,诸葛亮辅佐不成他把刘备家当给丢光了,他是蜀

  • 看似挺假抄袭韩剧《女医明妃传》可信度却很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女医明妃传,明英宗,明代宗

    刘诗诗、霍建华、黄轩等主演的《女医明妃传》除了讲述医道医术,还涉及明朝中期的皇位争斗,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也多有展示。由于多年来时常有古装剧乱改史实的事例发生,这部剧也不免被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那么,对照历史,《女医》的描述可信度有几分?1.服饰抄袭韩剧?错!相像是因为韩国服饰样式参考了明朝

  • 21小时 杭州人当年是这样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尼克松访华,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

    21小时杭州经历了一次不容有失的接待1972年2月26日,杭州出现一位美国来的大人物,他坐着高级小轿车,从笕桥机场,行过机场路。这条路从前叫“走马塘”,各路紧急邮递、官商车马,都从此地进入杭城。这次修建中,机场路给基本拔直了。这条十里路长的道路经半年的辛苦,拓宽到25米,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