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先秦时期姓氏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秦时期姓氏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733 更新时间:2023/12/15 11:32:59

先秦女子如何称呼

电视剧《芈月传》普及了芈(m?)这个生僻字的读音。芈月是小说作者虚构的名字,《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均称她为“芈八子”或者“宣太后”。“八子”是秦国后宫侧室的封号。秦惠文时期规定王后之下的侧室等级依次为夫人、羙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羙人“爵视二千石、比少上造(秦二十等爵的第十五等)”,八子“视千石、比中更(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等)”。芈是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来源于羊叫的声音。

《芈月传》剧照

按照上古传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从上古至春秋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只有姚、妫、姒、子、姬、姜、嬴、风、己、任、芈、祁、妘、姞、漆、归、偃、允、曹、董、曼、隗,共二十二姓。其中八个姓为女字旁,从侧面反映了姓的母系社会起源。传说中的神农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帝姓伊祁(祁),舜帝姓姚(后迁居于妫水,遂改姓妫),夏禹姓姒,商汤姓子。

古人出生后取名,成年时取字。而且男女都有名和字。但是先秦史书中记录女性名或字的情况并不多见,通常是以姓来称呼。女性未出嫁时,以伯、孟、仲、叔、季、少等序称加上姓来称呼,比如孟嬴(秦景公长女)、孟子(宋武公之女、鲁惠公夫人)、仲子(宋侯次女、齐灵公夫人)、少姜、叔隗、季隗等等。有时也在姓后加上名字,比如楚平王有个女儿叫“季芈畀我”。季是其排行;芈是楚国国君之姓(楚国为芈姓熊氏);“畀我”是其名字。

国君之女如果嫁给外国国君,一般以夫家之国名+母家姓称呼,比如楚文王之女芈氏嫁给江国国君,称为江芈;陈庄公之女妫氏嫁给息国国君,称为息妫。如果嫁给大夫,则以夫君的氏+母姓来称呼,比如晋文公的女儿姬氏嫁给赵衰(赵成子,赵国君主祖先),称为赵姬。大夫之女也可以用“母家氏+母家姓”的方式称呼,如雍姞为(宋国)姞姓、雍氏大夫之女,国姜为(齐国)姜姓、国氏大夫之女,宋华子为宋国、子姓、华氏大夫之女。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作为正室出嫁。如果女性出嫁之后成为侧室,则在姓前面冠以所出之国的国名,比如以“烽火戏诸侯”而出名的褒姒,出身于褒国(姒姓),十三岁时以侧室的身份进入西周宫廷(当时的周王后是申侯的女儿申姜)。再比如晋国公子夷吾(晋惠公)出奔梁国避难,梁伯(嬴姓)把女儿嫁给他为侧室,史书中称为梁嬴。

先秦女性的这种称呼方式有一个缺陷,就是伯仲叔季排行固定,姓稀少,国号有限,因此二字称呼容易混淆众多的“伯姬”、“季姜”、“宣姜”、“文赢”。所以《春秋》、《左传》等史书有时会在女性称呼前加上母家或夫家的国名,变为三字称呼。比如周桓王的王后叫“纪季姜”,意为出自纪国(纪桓公)的姜姓幼女。鲁庄公之长女叫“杞伯姬”,意为嫁到杞国的(鲁国)姬姓长女。如果夫家是大夫,则冠以氏名,比如嫁给宋国荡氏大夫的荡伯姬。

周朝贵族女性去世后,可以单独取自己的谥号。比如《春秋庄公二十二年》“葬我小君文姜”,文姜是鲁桓公的正室夫人,生前因与其兄齐襄公乱伦而出名,死后其丈夫鲁庄公却为她取了“文”的美谥。再如齐灵公的两位夫人颜懿姬、鬷声姬,二人都来自鲁国,懿、声是两人的谥号,颜、鬷是两人母亲的姓。

女性称呼前面也可以冠以夫君的谥号。比如齐僖公的女儿姜氏嫁给卫宣公,因此史书称其为“宣姜”。晋惠公的姐姐姬氏嫁给秦穆公,史书称其为穆姬;而秦穆公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晋文公,称为文嬴,另一个嫁给晋怀公,称为怀嬴(后来也嫁给晋文公,改称辰赢,“辰”是其自己的谥号)。

顺便说一句,春秋时期贵族女子再嫁的情况平淡无奇。比如郑国大夫祭仲专政,先后拥立昭公、厉公、郑子亹、郑子婴四位国君。郑厉公在位时惧怕其专权,曾教唆祭仲的女婿雍纠在郊享的时候杀掉岳父。祭仲之女雍姬知道此密谋后,问其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个更亲?”雍姬之母说:“凡是男人都可以做女人的丈夫,丈夫哪里比得上父亲只有一个的可亲,怎么可以拿来对比呢?”(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于是雍姬向父亲告发了丈夫的密谋。祭仲杀掉了雍纠,郑厉公吓得放弃国君的位子,载着雍纠的尸体逃亡栎地,怨恨地说:“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

这种夫谥+母姓的称呼还可以用三字形式,如《左传》称秦穆公夫人为秦穆姬,意思是其丈夫为秦国国君、谥穆;母家为姬姓(晋献公的女儿)。再比如晋国赵氏遭陷害几乎灭族的“下宫之难”,《左传》称其元凶为赵庄姬(史记中对于此事有另外的说法),这个称呼的意思是夫家为赵氏,谥庄(赵朔);母家为姬姓(晋成公的姐姐)。

以上说的是诸侯国和大夫贵族的情况,周王室的情况有些不同。周天子的女儿统称为“王姬”,并不冠以伯仲叔季的排行。周王后有自己的谥号,称“王某后”。比如周景王的王后叫“王穆后”,“穆”就是她的谥。周王的侧妾则在母家姓的前面冠以“王”,比如“王姜”、“王赢”等等。

先秦女性以姓称呼,是因为周朝严格贯彻“同姓不婚”的原则。对女子的姓看得特别重要,因为这反映了其血统传承。至于“男子称氏”在周朝并非普遍现象,因为周天子、诸侯国君及其子孙,以及庶民男子都没有氏,只有卿和大夫才有氏。因此氏也可以视为卿大夫家族的贵族身份标志。

春秋时期氏是如何产生的

周朝诸侯国君的正式称呼方式是“国+名”,比如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称霸而举行的“践土之盟”,其盟书开头列举参加会盟的国君为“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踕、齐潘、宋王臣、莒期”,分别为晋文公(姬)重耳、鲁僖公(姬)申、卫夷叔(姬)武、蔡庄侯(姬)甲午、郑文公(姬)踕、齐昭公(姜)潘、宋成公(子)王臣、莒子(己)兹舆期。周天子则称为王,死后加上谥号,比如武王、成王、康王,并不直呼其名,以表达对王室的尊重。如果非要称名不可,也只冠以谥号,比如成王诵、穆王满、厉王胡、幽王宫涅等等,而不能称其为姬诵、姬满、姬胡、姬宫涅。

周朝时期,各国国君之子也有名而无氏,称为公子某,再下一辈称为公孙某(周天子的子孙则称为王子某、王孙某)。再传至公孙之子,“其亲已远,不得上连于公”,于是赐以氏。氏名一般来自排行(比如伯、孟、仲、叔、季),祖或父的字,或者官名(司马、司徒、少正、中行)、封邑(荀、韩、赵、魏、羊舌、令狐)、居住地(东野、东郭、西门、南门)等等。比如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商鞅,本为卫国姬姓公族的后代,因此也称为公孙鞅或卫鞅,封为商君之后也称为商鞅。除了同姓公族后代外,异姓臣僚也可以因为功劳而受封赐氏,一般以官名或封地为氏的居多。大夫的家族繁衍数代以后,其庶支小宗也有别氏,例子非常复杂,不易细说。

公子、公孙的后代与国君拥有同一祖先,属于公室的亲族,因此常以卿和大夫的身份担任司徒、司空等重要官职。到春秋后期,出现了大夫家族掌握权力、国君反而被架空的情况。最有名的是鲁国的“三桓”(仲孙、叔孙、季孙,始祖均为鲁桓公之子)和郑国的“七穆”(良氏、游氏、国氏、罕氏、驷氏、印氏、丰氏,祖先均为郑穆公之子)。

春秋时期其他国家也有许多著名的大夫世族,比如周天子有周、召、单、刘、尹等氏;齐国有高(齐文公后代)、国、崔、庆、栾、高(齐惠公后代)、陈、鲍等氏;宋国有华、乐、皇、鱼、荡、向等氏;卫国有孙、宁、孔等氏;楚国有斗、成、屈等氏。晋国先后有栾、郤、狐、羊舌、祁、先、胥、伯、荀、知(智)、中行、范、韩、赵、魏等氏。

先秦历代国君列表

这些大夫世族中,同姓公族的地位比较稳固,比如周的周氏(周公后代)曾因作乱而被杀及出奔,但其后代仍世世在位。鲁国的仲、叔、东门、臧诸氏,齐的国氏、宋的向氏、楚的斗氏也是如此。鲁国和卫国的同姓大夫公族尤为强健,甚至于随意驱逐国君,使其终身不能复国。宋、郑的同姓公族势力也很强大。至于晋国,由于其国君的祖先曲沃武公(晋武公)是以小宗篡位夺占大宗地位的(即“曲沃篡晋”事件),因此得位后不遗余力地削弱同姓公族的势力,并且消灭了同样有政治野心的桓、庄两氏。此后不任用同姓公族成为晋国特有的政治制度。

但是由于同姓公族被削弱,异姓大夫当权,也导致晋国后来出现六卿(智、范、中行、韩、赵、魏六家)专政的现象。范氏是祁姓,赵氏是嬴姓。智氏和中行氏出自荀氏,与韩氏和魏氏的祖先都是周文王的儿子,虽属于姬姓,但并非晋国的公族(晋国始祖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最终赵氏消灭范氏和中行氏,韩赵魏三家又消灭了智氏,然后“三家分晋”,晋国亡国。这件事也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春秋时期氏的产生还有一种情况,即亡国之君的子孙,多以祖先的国爵为氏,如夏侯、韩侯、滑伯、滑、项、纪、谷、随、刘等等。比如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姒春的弟弟姒佗逃往鲁国。杞国的祖先为夏朝后裔,春秋时为侯爵,因此鲁悼公称姒佗的后代为夏侯氏。类似的例子还有秦穆公灭滑国(姬姓),其子孙成为滑氏和滑伯氏;楚文王灭息国(姬姓),其子孙成为息氏、息夫氏;鲁僖公灭项国(姬姓),其子孙成为项氏……

西周开国时,曾经追封前朝后裔为“二王三恪”,即封夏、商两朝的后裔为公爵,封于杞国(姒姓)、宋国(子姓),称为“二王之后”;又封黄帝、尧帝、舜帝的后裔为侯爵,封于祝国(姬姓)、蓟国(祁姓)、陈国(妫姓),称为“三恪之宾”。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公族,因此姓子。传到宋湣公的五世孙孔父嘉(孔子七世祖)时,按照宗法规定,“五世亲尽”,应当另立族,因此取孔父嘉的“孔”字,作为这一支族的氏。但是孔父嘉的后代,除了曾孙孔防叔外,大多只称名而不称孔氏,比如孔父嘉的儿子叫木金父,孙子叫祁父,玄孙伯夏,六世孙叫叔梁纥(孔子的父亲)。“孔”作为氏世代流传,是从孔丘开始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这个“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因此“文革”批孔时称孔子为“孔老二”。嫡长子称伯,庶长子称孟(孔子的庶长兄名孟皮,字伯尼),次子称仲,末子称季。仲与季之间的诸子都称为叔。换句话说,如果有两个儿子,排行就是伯/孟、仲;有三个儿子,就是伯/孟、仲、季;如果有五个或五个以上的儿子,就是伯/孟、仲、叔、叔……叔、季。所以周武王的长兄称为伯邑考(名字叫考,伯是其排行),弟弟里面有管叔蔡叔、郕叔、霍叔、康叔、毛叔等一堆“叔”。但是《礼记檀弓》有“五十岁乃称伯仲”的说法,也就是说活到五十岁以后,才能以伯、仲等排行相称。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春秋“国君无氏”的传统,秦始皇应当称为“秦王政”或“秦政”。但是史书中常称其为“赵政”。比如《史记》称“(始皇)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氏的地位变得日趋重要,这是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反映。

赢姓共有十四氏,为秦、赵、黄、梁、马、廉、徐、江、葛、谷、缪、钟、费、瞿。西周成王时期爆发管蔡之乱,周公东征,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盈人即嬴人,本为东方种族,在这次征伐后被迁往西方。周穆王时期,赢人造父为周王驾马有功,封于赵地(今山西洪洞),成为嬴姓赵氏的祖先。造父的六世孙非子住在犬丘地区(今甘肃礼县),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于是从赵赢中独立出来,另立宗庙,成为秦赢的祖先。

秦始皇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派兵护送,受封为伯爵,这是第一位正式受封的秦国君主,也是秦国建国的标志。非子作为周朝的牧马官员,是可以有氏的,称其为赵氏或秦氏均可以,然而从周朝礼法的角度讲,秦襄公受封建国之后,就不应以氏来称呼了。不过,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姓与氏的严格区分开始模糊。氏名连称的方式已经广泛流行,甚至平民也可以取氏,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与平民地位的上升。到汉朝时期,姓与氏终于合而为一,遂称“姓氏”。

秦朝历代皇帝列表

有趣的是,在战国时代结束一千五百多年以后,关于姓氏的问题在北宋再次引起一场争论。原来宋徽宗仰慕周礼,铸造九鼎,大搞“复古”。政和三年,他嫌弃公主、郡主、县主的称呼不典雅,决定改称。有学士建议遵从周朝古礼,既然赵氏为赢姓,则应将公主改称为“帝嬴”,亲王郡王之女改称“宗赢”。但是宋徽宗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决定改称为“帝姬”、“宗姬”。学士们提出异议,认为姬是周姓,不是赵氏的老祖宗。但宋徽宗说“姬虽周姓,后世以为妇人之美称,盖不独为姓也”。当时蔡京也强烈反对“帝姬”的称号,宋徽宗问其原因,蔡京说:“臣乃姬姓也(蔡氏先祖为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度),惧有嫌,使小人得以议论”。宋徽宗笑而不从,最终还是降诏下令把公主改称为“帝姬”。

更多文章

  • 崇祯帝杀袁崇焕毫无悔意 死前却后悔杀了魏忠贤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崇祯皇帝,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皇帝,明朝灭亡,魏忠贤,袁崇焕

    崇祯一生,杀人无数,但是死在他手下的,最有名且对他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两个人一个是在军中威名赫赫,击杀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宁锦大捷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一个是把持朝政数载,制造大量冤狱,臭名昭彰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如果说,错杀袁崇焕这员大将,使得崇祯颇有悔意,这还尚可理解,可是,为什么,历史真相竟

  •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传说世代流传 充满神秘色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和氏璧,传国玉玺,玉玺

    王朝更迭是历史必然,不过中西方在封建社会时期,在君权方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君权神授”,历代君王在执掌政权之初,都会为自己找出许多佐证以证明自己称帝是“天命所授”,所谓“玉玺”只不过是这些“形式性”佐证当

  • 宋孝宗赵眘:中国历史少有长寿且有作为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宋,宋孝宗,赵眘,宋朝皇帝,宋朝皇帝列表

    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俘虏,曾经横扫中原的大宋王朝距离灭亡只有咫尺之遥。赵构于乱局之中继位,开启了南宋一百五十年的统治时代。南宋政权虽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在政治领域也颇有建树。但由于南宋深受边患问题影响,先有金朝,后有蒙古,始终无法达成收复失地、重回中原的政治诉求。而且其开国两任君

  • 隋文帝不懂易理改“随”为“隋” 也难逃二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朝,隋文帝

    隋朝的国号,源于随州,本应写作“随”,但隋文帝因忌讳“随”字有“走”字旁,遂改“随”为“隋”。且在治国理念上完全忽略了“随”在《周易》中的深刻含义,为人刻薄

  • 汉代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职务权力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官职,古代官制,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丞相

    三公九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

  • “中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姓氏是李姓”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姓,刘姓,百家姓

    近期从新疆手机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李姓声威显赫》,文中详细介绍了李姓的一些由来及发展和在唐代的显赫,可以说简单易懂精彩纷呈,但是文章中有一句,提到“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这句话明显错误,严重与历史不相符。因为姓氏文化寻根问祖,中华民族每个人都与之有关,在中

  • 两岸开放探亲最经典照片:阔别40年老兵回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两岸开放探亲,台湾

    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1987年12月29日,浙江舟山马嶴乡,72岁的台湾同胞潘高镜首次回大陆探亲,终于见到了他阔别已久、日思夜想的亲人。老家一切都没有变,回到离别四十年(49年离大陆38年,加上离家当兵那两年刚好40年)的家门口,感慨万千,久久沉思。袁学军摄此时,屋内站着两个人正上下打量着眼前的这个陌

  • 沙俄末代沙皇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沙俄末代沙皇,沙俄,末代沙皇

    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是俄罗斯帝国的末代皇帝,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三个被处死的君主。衣服上饰有双头鹰徽记的尼古拉二世。王朝末世往往乱象丛生,统治阶级的下场大都凄凉甚至悲惨,比如罗曼诺夫王朝末代君主的灭门惨案就足以震惊世界。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长达300余

  • 什么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意义和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省六部制,官僚制度

    历史上没有一种制度是一朝一夕间陡然出现的,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也是如此。从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到后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都是对相权的分散。为了加强皇权到宋代又设枢密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加军机处等。中央高层官制虽然每个朝代“三省”都在改动,但是&

  • 从隋炀帝萧皇后的凤冠说去 谈谈皇后们的凤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凤冠,隋炀帝,萧皇后

    说点跨界又和服装有关的事。前段时间,在考古界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隋炀帝萧皇后的凤冠得到了初步修复的消息。这件事一则有点名人效应,毕竟萧后在历史上也是能叫得上名字的人物;二则唐代的冠目前为止能得到比较完整的修复的并不多见。萧皇后的礼服冠(复原)凤冠霞帔这个词大概是无人不知的,但事实上,凤冠这个词针对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