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文帝不懂易理改“随”为“隋” 也难逃二世而亡

隋文帝不懂易理改“随”为“隋” 也难逃二世而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053 更新时间:2023/12/12 17:26:45

隋朝的国号,源于随州,本应写作“随”,但隋文帝因忌讳“随”字有“走”字旁,遂改“随”为“隋”。且在治国理念上完全忽略了“随”在《周易》中的深刻含义,为人刻薄,听信谗言,“随”失其正,遗祸子孙。

隋朝的国号源于随州

《周易》有一卦名为随卦,中国历史上有一朝代名为隋朝。“随”与“隋”,读音相同,字形相近,但含义不一样。《说文解字》释“随”为“从”(顺从、跟从),释“隋”为“裂肉”(残余的祭品)。

本来,没有必要把随卦和隋朝的国号扯在一起,只因历史上一直有隋文帝杨坚改“随”为“隋”之说,才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经过追踪溯源和一番梳理,才发现隋朝的国号源于随州,而随州之名可能与随卦有关联,隋文帝不懂随卦的深刻内涵,只从字形字义上理解“随”字,以为把“随”字的“走”字旁去掉就万事大吉了,却没料到大隋江山只传了两世,就匆匆地“走”了。

隋朝国号和随州的历史渊源关系,要从杨坚的父亲“随国公”杨忠说起。杨忠是西魏、北周时的名将,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西魏大统十五年(公元549年),杨忠率军攻克南朝梁的随郡(即随州),翌年又攻克安陆,使汉东(汉水以东地区)尽为西魏所有。西魏恭帝初年,被赐姓“普六茹氏”。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杨忠晋爵“随国公”,食邑一万户,另在竟陵县食邑一千户。杨忠死后,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北周末年,杨坚晋爵为“随王”后,其封地扩至二十郡,变为“随国”。改朝换代之后,便以“隋”为国号。至于隋文帝为何把“随”改为“隋”,暂且不表,留待下面讨论。

先以己随人

才能得到人来随己的效果

先来探讨一下随州与随卦的关系。“随”这个名称,应在西周前已有,西周时出现的随国,乃是王族中某一支分封于“随”地。而据史料记载,神农氏诞生于随州厉山,号“厉山氏”,因创造了“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之一的《连山》,后人又称他为“连山氏”。因此,有学者大胆地推断,“随”得名于《连山》中的随卦。虽然这个推断还有待论证,但“随”确实与“三易”有密切关系,要了解“随”的内涵,仅从文字本身入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三易”为依据,才能得到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周易》的随卦,《归藏》称为“马徒”。所谓“马徒”,即《周礼》所说的“前驱”。古代王公贵人出行,必有随从在马前鸣锣开道,称为“前驱”或“前马”。据《国语·越语》记载,越王勾践曾为吴王夫差的“前马”。此名称与卦象颇为吻合,该卦由“八经卦”的兑卦和震卦组成,兑在上(前),震在下(后),震为马,兑为口,为传呼,这一组合就是一幅“前马”之象,可见古人的形象思维是多么丰富。《周易》则取其“随从”之义,命名为“随”,再进一步引申为“随时”,表明《周易》比《归藏》更侧重义理。

《周易》认为,因震为动,兑为悦,随卦有此动而彼悦之意。且随卦上下二体及诸爻之位,均呈现“刚下于柔”之象,犹如以贵下贱,以多问寡。即地位高的人屈尊以礼遇地位低微的人,学问渊博的人主动向学问少的人请教,先以己随人,才能得到人来随己的效果。如果这样做的话,上下彼此的关系必然很和谐。“卦辞”说:“随,元亨利贞,无咎。”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无论己随人还是人随己,都要随得其道,才能“大亨”,正如宋代易学家程颐所说的:“凡人君之从善,臣下之奉命,学者之从义,临事而从长,皆随也。随之道,利在于贞正,随得其正,然后能大亨而无咎。失其正则有咎矣,岂能亨乎?”二是要顺从自然规律,“元亨利贞”象征春夏秋冬,天下万物的“生长化收藏”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所以“彖传”称:“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大象”也强调:“泽(兑为泽)中有雷(震为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自然界雷发于春之震,收声于兑之秋,日出于东方之震,落于西方之兑。“君子”观此卦象,生活起居应随时而行,白天自强不息,向晚则按时休息,以安其身,这就是“随时”之理。

刘邦将“随”字运用得出神入化

但隋文帝似乎完全不懂得这些易理,他所认知的“随”字,只是带有“走”字旁的“随”。后人猜测隋文帝可能鉴于前朝“周、齐奔走不宁”,忌讳“随”字有“走”字旁,遂去“走”作“隋”,以为国号。虽然史书没有明说此事,但这种猜测不无道理。反对者认为在古代“随”、“隋”通用,隋文帝并没有刻意改“随”为“隋”。但证之史实及考古发掘,“随州”的“随”字在隋朝之前没改过,而隋文帝即位后不久便将“随州”改为“隋州”,“随州”之名,直至宋初才恢复。且隋朝石刻无不写作“隋”字,如果当时允许“随”、“隋”通用,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

由此可见,隋文帝改“随”为“隋”,并非子虚乌有之事。史书称,隋文帝“雅好符瑞,暗于大道”,他忌讳“随”字的“走”字旁,是很有可能的。

隋文帝以“隋”为国号,在治国理政方面却不懂“随”的道理。为君者若要天下人随己,需懂随卦之道。刘邦之所以能成就大业并使江山延续了四百余年,就是因为面临重大决策时都会“随人”,他虽然和隋文帝一样不学无术,但从善如流,计谋“随”张良陈平等人,后勤保障“随”萧何,打仗“随”韩信,定都“随”娄敬,制礼“随”叔孙通,把“随”字运用得出神入化,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隋代二帝不“随”正道国祚不长

相比之下,隋文帝的所作所为连史书的作者也不敢恭维。《隋书》在肯定了他所取得的成就后,笔锋一转,评论道:“但素无术学,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说他不学无术又不肯虚心向人请教,能用人却不能尽其才。为人刻薄,不肯“随”正确的意见。晚年时更偏离正道,“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随”失其正,以致“溺宠废嫡(废太子杨勇),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剪伐本枝。坟土未干,子孙继踵屠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

可悲的是,其继承人隋炀帝虽然熟读《周易》,却也不懂随卦之道,恃才傲物,自以为是,最终无人追随,众叛亲离,身死国灭。

有趣的是,隋文帝改“随”为“隋”,清代才子袁枚则改“隋”为“随”。他辞官后在金陵买了原江宁织造隋赫得的“隋园”,并改名为“随园”,取《周易》随卦“天下随时”之义。后来在“随园”寓居近50载,修身养性,怡然自乐。他还写道:“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可惜此名园已不存。袁枚族孙袁起据历史和记忆绘出《随园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标签: 隋朝隋文帝

更多文章

  • 汉代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职务权力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官职,古代官制,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丞相

    三公九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

  • “中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姓氏是李姓”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姓,刘姓,百家姓

    近期从新疆手机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李姓声威显赫》,文中详细介绍了李姓的一些由来及发展和在唐代的显赫,可以说简单易懂精彩纷呈,但是文章中有一句,提到“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这句话明显错误,严重与历史不相符。因为姓氏文化寻根问祖,中华民族每个人都与之有关,在中

  • 两岸开放探亲最经典照片:阔别40年老兵回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两岸开放探亲,台湾

    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1987年12月29日,浙江舟山马嶴乡,72岁的台湾同胞潘高镜首次回大陆探亲,终于见到了他阔别已久、日思夜想的亲人。老家一切都没有变,回到离别四十年(49年离大陆38年,加上离家当兵那两年刚好40年)的家门口,感慨万千,久久沉思。袁学军摄此时,屋内站着两个人正上下打量着眼前的这个陌

  • 沙俄末代沙皇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沙俄末代沙皇,沙俄,末代沙皇

    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是俄罗斯帝国的末代皇帝,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三个被处死的君主。衣服上饰有双头鹰徽记的尼古拉二世。王朝末世往往乱象丛生,统治阶级的下场大都凄凉甚至悲惨,比如罗曼诺夫王朝末代君主的灭门惨案就足以震惊世界。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长达300余

  • 什么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意义和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省六部制,官僚制度

    历史上没有一种制度是一朝一夕间陡然出现的,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也是如此。从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到后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都是对相权的分散。为了加强皇权到宋代又设枢密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加军机处等。中央高层官制虽然每个朝代“三省”都在改动,但是&

  • 从隋炀帝萧皇后的凤冠说去 谈谈皇后们的凤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凤冠,隋炀帝,萧皇后

    说点跨界又和服装有关的事。前段时间,在考古界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隋炀帝萧皇后的凤冠得到了初步修复的消息。这件事一则有点名人效应,毕竟萧后在历史上也是能叫得上名字的人物;二则唐代的冠目前为止能得到比较完整的修复的并不多见。萧皇后的礼服冠(复原)凤冠霞帔这个词大概是无人不知的,但事实上,凤冠这个词针对具体

  • 刘裕为称帝先后杀了六个皇帝?给后代带来厄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裕,刘宋,开国皇帝,末代皇帝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六朝是一个羸弱不堪,不思进取的时代,在军事方面毫无建树,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东吴一直到南陈,六朝的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猛人、牛人,很多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名将。如果要排一个座次的话,笔者认为,南朝的“开启者”、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应该是“六朝第一

  • 末代皇帝善终的寥寥无几 汉献帝算是受到礼遇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末代皇帝,亡国之君,汉献帝

    在中国历史上最高危的职业莫过于皇帝了,一旦当不好就有可能性命不保,而且生前身后事还会被史家写进史册里好好评论一番。在皇帝这一行里,有两类皇帝最为特殊,一个是开国皇帝,一个是末代皇帝。今天笔者主要给大家讲讲末代皇帝们的故事。古往今来的末代帝王,惨死者很多。且看秦二世胡亥,在被赵高杀害前,苦苦哀求&ld

  • 刘禅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装傻只为保己命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禅,扶不起来的阿斗,蜀国,蜀汉,刘备,三国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成为了众人眼中软弱无能的昏君其实。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血战长坂坡赵云为他七进七出,险失大将刘备差点摔了他,诸葛亮辅佐不成他把刘备家当给丢光了,他是蜀

  • 看似挺假抄袭韩剧《女医明妃传》可信度却很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女医明妃传,明英宗,明代宗

    刘诗诗、霍建华、黄轩等主演的《女医明妃传》除了讲述医道医术,还涉及明朝中期的皇位争斗,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也多有展示。由于多年来时常有古装剧乱改史实的事例发生,这部剧也不免被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那么,对照历史,《女医》的描述可信度有几分?1.服饰抄袭韩剧?错!相像是因为韩国服饰样式参考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