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什么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意义和特点?

什么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意义和特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903 更新时间:2023/12/19 1:18:47

历史上没有一种制度是一朝一夕间陡然出现的,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也是如此。

从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到后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都是对相权的分散。为了加强皇权到宋代又设枢密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加军机处等。中央高层官制虽然每个朝代“三省”都在改动,但是“六部”门却基本沿袭未改。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开创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这与三省六部制有什么历史渊源吗?三省六部制是怎样确立的?

秦汉两代的政治体制一脉相承,这一时期内,丞相在三公里面地位最高,仅次于皇帝。皇帝统治国家的信息通道比较狭窄,似乎只能听到丞相的一家之言,而丞相也经常越过皇帝处理一些“小事”,这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剧烈矛盾。

比如秦二世将丞相李斯腰斩,汉武帝查办丞相田蚡贪污。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已经有尚书一职,是皇帝身边出纳文书的小吏。

两汉之际悄然孕育着皇帝集权的趋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内外朝,就是分割相权的先声,也开了古代中央官制“内外朝”循环的模式。他用宦官为“中尚书令”(或称中书令),来负责传达皇帝命令和文书管理,并令自己信任的内臣,如大司马大将军(最高军事长官)霍光领“尚书事”,实际总揽军政,成为新的“丞相”。汉成帝朝,在尚书下划分四曹,分管百官、全国、民生和外交,此为六部的前身。

东汉光武帝时,尚书台作为办事机构出现,成为“尚书省”的前身。尚书令权力大增,“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徒有虚名。尚书台继续施行分曹理政。

然而尚书权力独大也是对皇权的威胁,西汉霍光就曾两度参与皇帝的废立之事。因此,魏文帝时,设中书令来分尚书台的权。中书令掌国家机密和诏令,并设立相应机构中书监,这就是“中书省”的前身。比如西晋的开国功臣荀勖为中书监,东晋的王献之为中书令。尚书省与旗下曹属则成为执行机构。

这之后,中书令权势日盛,如荀勖被升迁至尚书令后便十分怅然,认为自己失去了权力中心的地位。

可以看出,皇帝已经把一人独大的丞相权力,逐渐分散到身边的近臣尚书、中书等身上,他们作为皇帝的“秘书”,直接参与军政大事。

但是最终还是出现中书令权力上扬的趋势。门下省便应运而生。门下省的官员称“侍中”,秦代官职,是丞相府派驻宫廷的联络员。汉代视为可以进入内廷的官员,如太医、尚书、列侯等。东汉时,侍中参与政事,并有了“侍中寺”这一机构。门下省的雏形初现。晋朝时,侍中分解中书职权,对政事“拾遗补阙”,即中书省拟招后,门下省进行审议,不妥之处便予以驳回。

中书诏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并分曹理事的三省六部形态,在魏晋南北朝大体落实。隋朝结束了中国300多年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了为皇权服务的中央官制,也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趋势。

那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经历了哪些发展?如何最终走向衰落?

第一,隋代用典章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并将相权一分为多。

魏晋时期的三省,只是宫廷内部的办事机构,具体职权常因皇帝的喜恶而变化,还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行政机关。隋朝的五省六曹制把尚书、内史(中书)和门下三省确立为正式的政府机关,三省长官实际上拥有了宰相(最高行政长官)职权。三公九卿制寿终正寝,不再有丞相(官职)。

具体来说,隋代五省分为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秘书省掌书籍历法;内侍省为宦官机构,两省较少涉及国家政务,实际的中枢机关为尚书、内史(中书)、门下三省。

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下设尚书仆射,再设吏部、度支、礼部、兵部、都官、工部六曹尚书,六尚书各领四司,共二十四司。后来度支曹改称户部,都官曹改称刑部,六曹也逐渐改称六部。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设两员;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后改称纳言,设两员。名为五省六部制。

可以看出,曾经独大的相权已经在三省制的基础上一分为三,而行政长官又由两人同担,官员之间相互掣肘,大大削弱了相权。

第二,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令张说改革结束三省分权的局面。

唐朝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书,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侍中二人;尚书省“无事不总”,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领各种政治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其议政场所为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唐承隋制,三省六部制几乎照搬五省六曹制,但做了一些调整使其更加完善。

首先,尚书省总令百官,又总揽六部事务,由于权力过大,李世民担任尚书令之后便取消此官职。低一级的尚书仆射(左、右仆射)主持省内事务。尚书省具体负责文书档案管理、和勾稽检核,以及使差安排。尚书仆射之下设左右丞各一,来负责监督御史。而六部尚书,则常由朝廷重臣兼职,其中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往往被冠以宰相之名,可见其重要性。

其次,门下省在皇宫内外分设两处,方便上传下达。长官为侍中,其下设门下侍郎两人,属官有给事中四人。负责出纳皇帝诏命,对自上而下的敕令和自下而上的奏折有审议权和封驳权。因此,唐太宗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相当于国务会议,中央所有有“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名号的官员均可参加。

最后,中书省也分设宫内宫外两处,与门下省分别称为“西台”“东台”。它主要负责军国机要,草拟诏令。省内设中书令两人,下设中书侍郎两人辅佐,侍郎实际上负责文书工作,与其下属的中书舍人无甚区别,职权较轻。中书省官员参与政事堂会议后,将决策草拟,皇帝只需签署同意或不同意。但与门下省较为类似的是,中书舍人同时承担皇帝、宰相或宦官交付的起草任务,也拥有封驳权。

这时三省六部的形制已经完善,并展现出较为平均的权力归属,从皇权的角度来说实现了提高和集中。

但从三省职责来看,略显重复和繁杂,且起草诏书的中书省无疑是与皇帝行政距离最短的一家,其次是门下,再次才是尚书,亲疏之分明显。

于是,政事堂内,出现了中书、门下主导议事的趋势,后来政事堂干脆移到了中书省。唐高宗年间,中书令开始抬头。唐高宗巡行东都,只带中书令辅政,另一位中书长官也留下辅助太子监国。而尚书省长官却出现了长达9个月的空白期。

中书省真正成为三省之首,是在张说任中书令期间。

唐玄宗在开元元年,命刘幽求兼任左仆射和侍中,开创了一人兼两省长官的惯例。这时再次出现了尚书省无人任相的局面,于是执行机构开始和议事机构合并,三省长官的职责也逐渐趋同。到张说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同时监管行政事务之时,平等独立、互相牵制的“三省六部制”已经名存实亡。

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其实隋代的中央官制称为“五省六曹制”,但是内侍省和秘书省基本不参与国家政务。因此,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已经完全确立。

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隋代称内史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运行规则是,中书省草拟皇帝的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再分理具体事务。

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为侍郎(从二品),其下六部尚书为正三品,六部副长官仍称侍郎(从三品),以下分司(曹),正副长官分别为从五品、从六品。

这一制度确立后,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理政务,使得皇帝的命令得到集体复议,相对保证了政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三省六部是进步的。

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从隋唐建立后,一直到清朝,随着封建帝制的灭亡才最终消失。这期间,中央官制的变化基本围绕其展开,对中国千余年封建王朝的行政体制建设,造成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过分地削弱相权又使中央权力机构过于庞杂。相权被多个职务行使,导致了政令混乱、施行阻塞,甚至助推了宦官专权的乱象。

“六部”的职责

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礼部: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事务;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驿站等事务;

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刑部: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各部的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

自中唐以后,虽然三省六部的名头得到了沿用,但其内涵已经大大不同。宋朝官制实行官、职、差遣分离,三省六部形同虚设。

元代则以中书省总领百官,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

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明继承元代,以中书省统领六部,但朱元璋废丞相后,六部实际垂直对接皇帝。清沿明制,皇帝统率六部,另设军机处议事。

在中国古代一品官职都是荣誉官职,一般没有实权。在唐代宰相只是正三品,到了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有所提高。所以明朝六部尚书官阶为正二品。

清朝入关,仿明制也设六部。据光绪朝《大清会典》及《历代职官表》记载,清代各部职官设有:尚书(从一品)、左右侍郎(从二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务、笔帖式、七品小京官等

图: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吧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相互监督,相互牵制:中书省颁布的皇帝的诏令和政令,如果门下省发现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或是不可行应驳回。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令,无其他权利。这样严密的中央机构的设置使他们有监督和牵制。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分散了丞相的权利,加强了皇权。

比较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汉代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职务权力是什么?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六部的详细分工:

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其中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全国的户籍和土地赋税;礼部主管礼仪和科举;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六部的作用和影响:

作用:

1.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监督、相互牵制,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权利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代基本沿袭了这个制度。

三省六部制的早期演变:

三省六部制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唐朝才出现的,而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而形成的,至隋朝时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尚书省形成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利。至隋唐时期职责完善和清晰。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的最高统治机构,到唐代演变成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图:唐代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①“三省”

a.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

b.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c.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②“六部”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a.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b.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c.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d.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e.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f.工部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与流变,体现了古代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转变。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家天下”的政治结构下,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帝将“家仆”正规化、制度化的产物。隋唐以后,三省六部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央官员的权力仍然保持被削弱的趋势,明清时,专制社会发展到巅峰。

标签: 三省六部制官僚制度

更多文章

  • 从隋炀帝萧皇后的凤冠说去 谈谈皇后们的凤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凤冠,隋炀帝,萧皇后

    说点跨界又和服装有关的事。前段时间,在考古界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隋炀帝萧皇后的凤冠得到了初步修复的消息。这件事一则有点名人效应,毕竟萧后在历史上也是能叫得上名字的人物;二则唐代的冠目前为止能得到比较完整的修复的并不多见。萧皇后的礼服冠(复原)凤冠霞帔这个词大概是无人不知的,但事实上,凤冠这个词针对具体

  • 刘裕为称帝先后杀了六个皇帝?给后代带来厄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裕,刘宋,开国皇帝,末代皇帝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六朝是一个羸弱不堪,不思进取的时代,在军事方面毫无建树,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东吴一直到南陈,六朝的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猛人、牛人,很多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名将。如果要排一个座次的话,笔者认为,南朝的“开启者”、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应该是“六朝第一

  • 末代皇帝善终的寥寥无几 汉献帝算是受到礼遇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末代皇帝,亡国之君,汉献帝

    在中国历史上最高危的职业莫过于皇帝了,一旦当不好就有可能性命不保,而且生前身后事还会被史家写进史册里好好评论一番。在皇帝这一行里,有两类皇帝最为特殊,一个是开国皇帝,一个是末代皇帝。今天笔者主要给大家讲讲末代皇帝们的故事。古往今来的末代帝王,惨死者很多。且看秦二世胡亥,在被赵高杀害前,苦苦哀求&ld

  • 刘禅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装傻只为保己命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禅,扶不起来的阿斗,蜀国,蜀汉,刘备,三国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成为了众人眼中软弱无能的昏君其实。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血战长坂坡赵云为他七进七出,险失大将刘备差点摔了他,诸葛亮辅佐不成他把刘备家当给丢光了,他是蜀

  • 看似挺假抄袭韩剧《女医明妃传》可信度却很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女医明妃传,明英宗,明代宗

    刘诗诗、霍建华、黄轩等主演的《女医明妃传》除了讲述医道医术,还涉及明朝中期的皇位争斗,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也多有展示。由于多年来时常有古装剧乱改史实的事例发生,这部剧也不免被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那么,对照历史,《女医》的描述可信度有几分?1.服饰抄袭韩剧?错!相像是因为韩国服饰样式参考了明朝

  • 21小时 杭州人当年是这样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尼克松访华,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

    21小时杭州经历了一次不容有失的接待1972年2月26日,杭州出现一位美国来的大人物,他坐着高级小轿车,从笕桥机场,行过机场路。这条路从前叫“走马塘”,各路紧急邮递、官商车马,都从此地进入杭城。这次修建中,机场路给基本拔直了。这条十里路长的道路经半年的辛苦,拓宽到25米,终于

  • 五胡十六国:这是炼狱般时代风云迭起英雄辈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胡十六国

    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无外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大时期。其中,春秋战国虽然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多年,但各时期的历史脉络主次分明。若论纷乱程度根本说不上“最”,因为不管春秋也好,战国也罢,这些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一梳理辨识度还挺高的。五代十国一团乱麻,但即使

  • 石勒生是奴隶 走上了枭雄路成为无数人的梦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石勒,皇帝

    石勒的家在并州上党郡武乡,是个羯人。▍石勒的出身“羯”的本意是“阉割过的公羊”,用来形容人,自然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具有出人意料的创造力。比如匈奴,意思是“来势汹汹的奴隶”,鲜卑,意思是&ldqu

  • 58年前的今天 中国大陆造出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环可可

    1958年3月17日,天津712厂造出了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值得骄傲的是,这台电视机是国人自主研发的。1941年,美国黑白电视开播。1954年,彩电在美国面世,随后逐渐进入人们的家庭。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广播电视在国外已相当普及了。但在国内却是另一番景象,1949年,新中国刚刚诞生时,人们的

  • 隋炀帝的萧皇后身历六帝宠不衰 实属小说家意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萧皇后,隋炀帝

    乱世红颜萧皇后虽历经六帝而宠不衰的一生确实无可奈何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的红颜女子不计其数!然而,能象萧皇后那样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的女人却是寥寥无几。萧皇后出生时,当时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曾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了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萧皇后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