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历史可以假设 朱允炆不被夺权会是好皇帝?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 朱允炆不被夺权会是好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15 更新时间:2023/12/13 6:01:13

明朝历代帝王,即便算上最后那几位常年风雨飘摇,被清军追得无处可跑的南明帝王,唯一一位执政生涯里被半路叛乱篡权成功的,也只有明惠帝朱允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文帝。

对于这位悲催皇帝,明朝当时很多臣子百姓,哪怕面对胜利者朱棣的高压,依然对他表达了深切缅怀:除了被朱棣事后残酷清算,遭到暴虐灭族的齐泰方孝孺等重臣外,还有如礼部右侍郎黄观和翰林修撰黄英这样,在朱棣篡位登基的前夜傲然自尽,留绝命诗表达忠诚。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立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

特别是黄观,他的殉难,在民间传说里同样被传成神话。他与妻子投水而死的地方,被传说成“血影石”,据说每到阴雨天英魂就在石头上显灵。对这样大逆不道的传言,明朝政府也一直宽容,从未严打。

建文帝

一些籍籍无名的草根小卒,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忠诚:朱棣军中的小兵储福,拒绝接受出征任务,在朱棣登基后绝食而死。金川卫看门小兵龚诩,朱棣打下南京后就大哭外逃,宁可回家也不为大明效力。明朝官员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他从永乐年间起一直种田到善终,当地官民对他十分尊重,敬称他“节山先生”。

如此深切缅怀,最重要原因,是建文帝代表了正统皇帝,法统自然得到尊重。但同样也有另一个原因:悲催的建文帝,登基后的许多表现,也给了臣民们期待。他出名的仁慈感动了许多臣子,而他不顾朱元璋的“祖制”,强力推行的“建文新政”,好些内容更开一代新风,也被胜利者朱棣继承了下来。

下落不明且获得深切缅怀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民间文艺中,也总被善良的作者,安排好美满的结局。武侠片《永乐英雄儿女》里,朱允炆不但平安活到满头白发,还修炼成江湖老大,更和晚年朱棣化解恩怨,亲切会面。在那场热情攀谈中,借朱棣之口,编剧向朱允炆提出了一个观众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倘若没有靖难之役,你平安当皇帝,能不能当的比我(朱棣)好!

是啊,假如朱棣没造反,朱允炆能否当个好皇帝?

我们先从朱允炆的能力说起。

一个皇帝的成功,各种因素有很多,但关键一条,就是个人能力。

皇帝的能力是什么?朱元璋认为是四个字:仁明果决。确切说,就是仁慈,明白,果敢,决断。

朱元璋就是这四条能力的集大成者,而且以这四个字为标准,努力培养接班人。最早培养的是太子朱标。培养过程更煞费苦心:组建了最强的教师团队,包括徐达,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几乎囊括当时大明朝军事政治文化的所有精英。还整合充足教育资源,专门建了“大本堂”(皇家图书馆)。教育过程更严格:除了要认真读书外,还要召集臣子开研讨会,更要广泛实习,不是下基层考察,就是列席参加国事会议,后来还要帮朱元璋批奏折,且还要拿出独立意见来。堪称德智体全面培养。

朱元璋本人的考核更严格,经常和儿子讨论治国得失。有时候为考验儿子,甚至故意抬杠。一件案子怎么判,一桩国事怎么处理,故意和儿子别扭,鼓励儿子和自己争。好几次闹得父子红脸,相关官员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到抓狂。

但这样的苦心没白费。朱标一直照着朱元璋期待的样子成长:性格宽厚,为人仁慈,但做事有担当,认定正确便不动摇,遇到不同意见,哪怕朱元璋发飙也敢争。是个外柔内刚的典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茁壮成长的朱标却突然英年早逝。而后经过一番权衡,其子朱允炆成了皇太孙。虽然这娃年纪小,长的难看。但朱元璋有信心,照着他爹的培养流程再来一遍,管保出品明君。

但这一培养,就差大了:先是教学团队不同。比起徐达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四位大神人物,朱允炆摊上的老师,包括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号称“读书人种子”,品质堪称模范,但不论是徐达啸傲沙场的能耐,还是李善长事无巨细处理妥帖的本事,刘伯温运筹帷幄的智慧,宋濂学富五车的博学,这几位都差的远,更遑论教人。

朱元璋本人的考察也有问题,虽然跟对儿子一样,也教育孙子学习处理国事。但身为爷爷“隔辈亲”,对孙儿从来慈祥无比,就是狠不起来。而且啥事都是手把手教,基本没让他放手做过。等于一直带着朱允炆走路。

如果拿种树比教育,朱标这棵“树”,可谓营养(教师资源)充足,过程(培养方式)得当,堪称科学栽培的典范。至于朱允炆,看似过程一样,但营养水平就差个档次,更一直窝在温室里,直到朱元璋驾崩,还是棵没经过风雨的小苗。

最关键一条,却是朱允炆本人的性格差距。

朱允炆和父亲朱标比,好些地方很相同,比如对老师很敬重,对长辈很孝顺,对臣子很宽厚。都是大臣最盼望的仁君类型。但骨子里的东西就差远了,朱标外表仁慈,内心却坚定刚强,换成朱允炆,这条恰恰相反,内心总比外表还软。先天差距摆在这,后天教育又不给力。于是“仁明果决”四字要求,朱允炆最多也就第一条沾边,其他三条完全不靠边。

等到继位称帝,对决朱棣,这能力的差距,便暴露无遗。不客气说,他输给朱棣,除了朱棣能耐强外,也实在因为他太弱。

朱棣

十分弱的一条,就是他的犹豫:登基后朱棣进京,可以扣押朱棣的机会,他犹豫着没做,后来朱棣又派俩儿子进京,可以软禁俩位世子挟制朱棣,他还是犹豫着没做。多少次可以提前扼杀靖难之役的机会,就在他的犹豫中错过。

比犹豫更弱的,却是他的用人。说到这条,好些后人都埋怨朱元璋,说老朱杀功臣杀了大半辈子,人才全杀光,闹得朱棣造反的时候,亲孙子朱允炆无人可用。

但这埋怨,真是冤枉了朱元璋。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大多数不是骄横不法,就是贪赃枉法。真正老老实实尽忠保国的,比如李文忠徐达汤和都是善终。而且好多人忽略的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是一个文武人才济济的强大团队。

这团队有多强大?就说留下的开国功臣,郭英和耿炳文,都是明朝开国战争中的大神级人物,一个能攻一个能守。水平比朱棣强不强不好说,但配上朝廷强大的军事资源,打起来只强不弱。

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同样是继承其父能耐的军事人才。文官里更有强人,卓敬就是眼光卓越的战略家,当初朱允炆要削藩,他提出不要硬削,可以用养老的名义,把朱棣从边境藩镇迁到内地,既不伤和气又解除他武装。朱允炆觉得太麻烦,果断表示不干。他不干,但朱棣干,后来朱棣造反成功,也要削藩,就照着卓敬的法子来,北部边境手握重兵的各路藩王,不动声色轻松全削平。

这么多的牛人,朱允炆不是不用,就是用不好。朱棣刚开始造反,朱允炆先派了耿炳文出战,刚把朱棣打的叫苦连天,朱允炆却嫌打的慢,果断换上传说中的名将李景隆,然后战局果断逆转,几十万人被朱棣十几万人打的稀里哗啦。最后朱棣兵临南京,也是这李景隆吃里扒外打开城门,提前把朱允炆出卖。

而朱允炆身边最依赖的几位文臣,比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出名的有学问却也出名的蠢,当初削藩的时候,这几位放着实力强大的朱棣不削,专挑没实力的乱削,既惹了众怒,还给了朱棣充足的战争准备时间。后来战争开打,更是败笔连连,齐泰身为国防部长,朱允炆问他战略规划,他回答说我们是天子之师堂堂正正,不用规划也能赢。黄子澄推荐了草包李景隆,本来还是相持的战局立刻大败涂地。这样几位只适合文化工作,军国大事眼高手低的角色,朱允炆却从头信任到尾。若不是三人最后壮烈殉难,真和朱棣派来潜伏的差不多。

而比起用人水平来,朱允炆最可怕的素质,却是不分时机的瞎指挥。

削藩的时候,主次不明。要对朱棣动手,没做好准备就下狠手,反而被朱棣反戈一击。后来开打后,没打几下就临阵换帅,任由草包李景隆败事。后来朱棣决死一扑,率军长驱直入长江,好在明军反应迅速,在徐辉祖等人的指挥下,顺利将朱棣合围。可偏偏朱允炆又瞎指挥,下令前线军队撤回保卫南京,最后一次可以全歼朱棣的机会,就这样无情错过。而后朱棣死里逃生,攻克南京,大局再难挽回。

就能力说,他唯一值得表扬的,就是仁慈。开打前反复叮嘱,前线将士千万不能伤害我叔叔。结果几次朱棣吃了大亏的仗,没这叮嘱保护,十条命都搭上了。是朱允炆的仁慈与愚蠢,最后成就了永乐大帝的霸业。

再从一点分析:传说中很美好的建文新政。

能力有问题的建文帝朱允炆,如果说人生还有什么亮色的话。那就是在与叔叔掐架的三年里,他一直不遗余力,在做另一项勇敢的改革:建文新政。

所谓建文新政,就是对朱元璋执政三十年时期,一些过激弊政的强力纠正。虽然这项改革运动,给了朱棣“破坏祖制”的口实。但在当时很多人眼里,他还是深得人心。具体说来,确实有几件好事。

首先是他本人以身作则,改变朱元璋苛刻臣下的作风,对大臣十分宽厚,鼓励臣子直言进谏,每次召对都如春风般温馨。满朝文武从此心情放松,工作起来轻松愉快。

然后就是一些政策调整,最让群臣欢迎的,就是平反朱元璋在位时期的各类冤假错案,赦免大批正在服刑的官员。他在位三年干的决心最大,成果也最大的,也正是这条。在他的皇恩浩荡下,建文年间监狱里的犯人,竟比洪武年间减少了三分之二。

这条说是好事也不为过,但朱允炆干的决心太大,手段太温柔,蒙冤的大臣们重见天日了,好些罪有应得的贪污犯也逃出生天了。比如有个叫刘观的,洪武年间因贪腐下狱,朱允炆上台后就给平反。从此顺利洗白,继续官运亨通,终于进化成明朝宣德年间名满天下的巨贪。

黄子澄

与之对应的,是抬高文官们的地位,六部的尚书都成了正一品。坚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条本身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关键看谁来做,以朱允炆的用人眼光,重用的文官,都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人称“秀才朝廷”。这群秀才学问高能,治国却是低能,外加又是他们把持大权,秀才选秀才,上上下下都是秀才,真正能治国安邦的人才,比如前面提到的卓敬等人,基本都被边缘化。靖难之役三年里,朱允炆败笔迭出,秀才朝廷为此做出了极大贡献。而他朝中好些不入流的干部,却都被朱棣重用,最典型的,便是后来支撑起永乐盛世财政大局的杰出经济学家夏元吉。

除此之外还有减税,大规模削减江南赋税。这条老百姓最得利,可也要看时机,前方打的如火如荼,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他在后方搞减税,减到最后只能派人四处跑出去筹粮草。面对朱棣的最大优势战争资源,却被朱允炆自废武功。

除了上面这些看上去很美好的事之外,建文新政,还有一件让后人看起来很惊悚的事:恢复奴隶制王朝周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这事按照当时官方说法讲,叫恢复“周礼”。首先是在方孝孺的建议下,参考《周礼》的规定,重新定官名,把好些官职的名称,都改成周朝的叫法。以至于后人研究这段史料,看到当时明朝臣子的官职称呼,都难免一头雾水,还以为穿越到周朝了。

而比起一头雾水来,下面的事更叫人一头冷汗:朱允炆竟还准备恢复周朝的井田制。这事他不但多次召集臣子讨论,还引起了倡导者方孝孺与其他大臣的吵架。而且据一些笔记说法,他甚至打算在打败朱棣后,就全国推广这个美好的土地制度。

如果参考历史的话,自从周朝灭亡后,历代封建王朝里,上一个积极恢复井田制,力图把中国带回到奴隶制王朝的伟大人物,便是新朝的王莽。而王莽的下场,是国破身灭。

放在十五世纪的大明朝,资本主义萌芽都开始生长了,却要往井田制开倒车,后果可想而知。就这个意义说,朱棣逆袭成功,真心是个好事。

明《南都繁会图》(局部),描绘当时江南繁荣发达的商业经济。

结合上面几条,做个总结,朱允炆会是个好皇帝吗?明代建文帝墓仍是谜宁德上金贝古墓为一场闹剧

一个法统正确,名正言顺的皇帝,一个性格仁厚但优柔寡断,用人水平极差的皇帝,一个办事犹豫却喜欢瞎指挥的皇帝,一个一心一意,要把大明朝往井田制上拉的皇帝。倘若没人造反,安安稳稳当下去,等待大明的,会是什么呢?

历史不容假设,朱允炆是个好人,但光是好人做不好皇帝。显然,朱棣大局观更成熟,决策更全面。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更多文章

  • 麦克阿瑟纪念馆负责人揭秘六支钢笔签字受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麦克阿瑟,日本投降

    法制晚报讯(记者黎史翔)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上时钟跳转的18分钟永远地载入史册。十余分钟可谓短,却让持续多年的枪炮声平息,等待许久的和平最终降临。与此同时,麦克阿瑟这一名字随之家喻户晓。作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上的“关键人物”,麦克阿瑟却对两位

  • 西汉、东汉皇帝世系图,两汉间的皇帝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汉皇帝世系图,东汉皇帝世系图,西汉皇帝,东汉皇帝

    汉朝创建者为刘邦,原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乡村十里设一亭长,掌治安警卫及民事等)。刘邦嫡子刘盈在位时,因仁爱懦弱,被狠辣的母后钳制而形成吕后临朝听政的局面。在十五年的吕后专权期内,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先后沦为傀儡,其中前少帝刘恭被假称为刘盈皇后张嫣之子(张嫣是吕后的外孙女,刘盈姐姐鲁元公主之女),后

  • 中华历史五大伤亡战争 汉民族近乎灭种存亡关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五胡乱华,汉民族,种族灭亡

    TOP5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的非汉族政权,形成与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

  • 唐太宗的杨妃 一个是杨广之女另一是杀弟夺妻之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妃,李世民,李世民妃子,唐朝嫔妃列表

    关于唐太宗的影视剧里都会出现深爱的女子杨妃。有人说杨妃就是齐王李元吉的妻子,其实这并不对,当时有两个杨妃。在野史茶余里,这个杨姓女子,既身为国破家亡的前朝公主,又本是李世民的弟妹齐王元吉的妃子在国仇家恨之间、顶着乱伦的骂名,与唐太宗轰轰烈烈地爱了一场。但在历史上,两位杨妃确实是独立成个体的一个&ld

  • 历史上中英对于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香港回归,香港

    了解下香港回归的整个谈判历程。19世纪后半叶,英帝国主义用炮舰外交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将香港岛、九龙半岛尖端割让给英国,并把九龙界限北至深圳河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弱国无外交,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 朱由崧的牌比赵构好 为何南明撑十几年就挂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灭亡,明朝皇帝,南明,南宋

    甲申年(1644年)三月二十九日,崇祯皇帝上吊自杀(那个矮脖子树下追思汉人最后一位皇帝殉国300年),北京城落入李自成之手。明朝此时实力犹存,可比晋怀帝、晋愍帝被匈奴捕去之时。明朝此时依旧占有安徽、河南部分、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多省的地方。若有一个晋元帝、宋高宗在

  • 中国皇帝八大离奇死法 被儿子削掉鼻子惊吓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皇帝大全

    皇帝,这个位置古来不知道让多少人向往的职业。而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是我国古代实际的统治者,出门一般都有侍卫贴身保护,旁人很难危及他的生命安全。不过即便这样,还是许多皇帝死地非常离奇。下面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皇帝的8种离奇死法:一、被雷劈死的皇帝武乙武乙(?―前1113年),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商朝

  • 瓦尔特·博萨特的中国 :长久而中立的西方凝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瓦尔特·博萨特,老照片,历史照片

    埃德加·斯诺到陕北的采访报道发表后,引起了在华境外媒体记者对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想方设法疏通渠道,希望能够获准进入那个神秘的红色革命圣地延安去实地采访。1938年初,博萨特从北平到武汉,在史沫特莱的帮助下,见到周恩来,明确表达了希望到延安采访的意愿。随后在林伯

  • 庙号最多的皇帝:怀宗?思宗?毅宗?威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庙号,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皇帝,明朝灭亡,歪脖子树

    怀宗?思宗?毅宗?威宗?崇祯帝朱由检的庙号竟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清晨,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33岁。上午,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紫禁城。二十二日,崇祯的尸体在煤山被发现。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陈尸示众。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

  • 说说隋朝存粮够唐朝吃50年的那些谣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最富庶的朝代,中国历史朝代,隋朝,杨坚,杨广

    唐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朝代。但有很多人说,唐朝是沾了隋朝的光,否则不会那么强大。比如隋朝灭亡后给唐朝留下50年的粮食,这为盛唐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曾经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都说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江山,吃隋文帝的老本,甚至吃隋朝粮仓吃到五十年后的贞观年间。说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的。有人据此延伸,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