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朝代。但有很多人说,唐朝是沾了隋朝的光,否则不会那么强大。比如隋朝灭亡后给唐朝留下50年的粮食,这为盛唐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曾经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都说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江山,吃隋文帝的老本,甚至吃隋朝粮仓吃到五十年后的贞观年间。说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的。有人据此延伸,唐朝的贞观之治就是继承了隋朝的繁荣。
隋朝虽短暂,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与秦朝相似,都是亡于强盛之时。说起隋朝,在后人的印象中,隋朝是一个富裕的王朝,国家极为富强。
隋文帝杨坚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夺取北周政权,减少战争的洗礼,社会秩序没有被破坏,财富得以保存和积累,再加上隋文帝重商重农,苦心经营,隋朝经济突飞猛进。
隋文帝杨坚(隋朝皇帝列表)坐定江山后,定都长安。开皇二年(582),他下令在旧都城之外修筑新都城。因为杨坚早期被封为大兴公,所以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大兴城的兴建,不是在旧的基础上扩建,而是在短时间内按周密规划兴建的崭新城市。全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个部分组成。宫城(皇帝一家居住地)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东西长28203米,南北宽1492米。中部是大兴宫,由几十座殿台楼阁组成,是皇帝起居、听政的地方;东部为东宫,太子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西部为掖庭宫,安置宫女学习的地方。皇城(军政机构所在地)在宫城南面,东西长与宫城相同,28203米,南北宽18436米。城中南北七条街,东西五条街。郭城(生活区和商市)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全城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全城总面积达84.1平方公里。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第一城。(明清北京城60.2平方公里唐朝洛阳45.2平方公里;明南京城43平方公里)。
大兴城的街道的宽度也是罕见的,通向城门的街道都在百米以上。最宽的是介于宫城和皇城之间的横街220米;位于中轴线上的主干道朱雀大街宽150米;不通城门的街道也在4268米。现在中国最宽的北京长安街,路面宽度也只有80米。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一个发达的交通网络,每条大街的两侧都开有排水沟,街道两旁植有榆树和槐树,风光旖旎,景色宜人。令人意想不不到的是,这么一座工程浩大,设计科学,功能完善的城池,从兴建到迁入使用,前后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其建设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就是在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只能望其项背!在规划设计中,地形、水源、交通、军事防御、环境美化、市场供需的配套以及作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功能等因素考虑得十分周密,因此,大兴城的兴建,标志着当时中国经济和科学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隋文帝杨坚执政期间,采取均田制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隋朝府库中积聚了数量庞大的粟帛。
隋朝为防灾害,在全国各地兴建粮仓,囤积粮食,各大粮仓都堆满粮食。隋朝自文帝开始就到处兴建粮仓,其中有兴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等。1971年,我国考古专家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发掘了一座建造于隋朝的仓库含嘉仓,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光是160号窖就保存有约50万斤粮食,如果整个粮仓都放满粮食的话,那隋朝的粮食储备确实是很惊人的。
考研挖掘的隋朝粮仓
那么,隋朝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呢?据相关史料记载,主要来源有两点:1.隋文帝大力发展经济,重视农业开发,鼓励粮食;2.通过高赋税等手段夺取百姓的存粮,存于粮仓,而当百姓面临灾害之时,却不救济。这粮仓只进不出,不用数年,自然存粮就多了。史料记载: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意思是说粮食太多了没地方放,都放过道廊里了。
后人常常感慨隋朝的富裕。“隋朝留下的储备粮又让唐朝吃了50年”,“贞观之治真相:李世民坐享隋朝可以吃100年粮食”……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网上流传的版本;
浏览器的搜索栏已经确定了内容,我在检索“隋朝”、“粮食”、“唐朝”等词条作为关键词时,有太多的内容映入了双眼,我的眼前是目不暇接的,真真假假的,相互混杂的内容,第一时间还没办法确定内容的真假,但详细点进去看了看内容的时间后,我发现,我的搜索范围就小了许多了,就近几年而言,关于“隋朝留下的储备粮让唐吃了50年”、“贞观之治是隋朝的功劳”这样的内容并不少见,同样的,与之相反的反驳也不在少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搜集资料后,我得到了一些比较可信的内容,其中对于隋朝粮仓的夸赞让我一边震惊于古人的智慧,一边震惊于那些提供资料还做好事不留名的人。
其中有一篇资料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因为它有作为事实的史料与数据、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带上《资治通鉴》这样广为人知的著作、考古学家发现50万斤碳化米、记载存粮够吃50、60年。
此时我已经大致相信了,隋朝真的是个很牛逼的朝代,毕竟隋朝也确实有过统一中原这样的壮举,再让我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并不难。
但由于生活中某些常识抨击着我对于这件事的看法,还有心里面一点点的严谨,于是我再一次查阅起书籍,看看其中是否有什么错漏,于是,我看起了最直接能证明其是否有错误的内容他所引用的部分。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嗯……确实,这部分内容确实是有的,并且在旧唐书中有提到,但是释义……如果只是从这一句话去讲的话,是可以有那个意思的,但要是顺承上下文去讲的话,可能释义就不太对了。
然后,我查了第二个部分。
额,好像,可能,大概,是对的吧?好吧,我说服不了自己,我无法苟同其曲解的含义,就像我在搜集资料中一眼排除的内容一样,其内容的错误太过明显,而这一篇,显然是我自己不细致没看好的缘故,所以,我才在一开始对其有了信任。
所以,说回来,有关隋朝储存粮食的事实是什么呢?
二.错漏一:原话出自李世民,但有人却故意曲解李世民的意思,宣传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版本;
这件事情的真相还要从误会,或者说被曲解的源头开始讲。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这是第一句。这话实打实是出自马周与李世民的对话之中,不过要结合原文去看,不能单独拿出来断章取义,人家原话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国家有多富,而在于百姓过得好不好,开心不开心,就拿最近的事情来说吧,隋的时候,那洛口仓被李密加以利用,东都积存布帛而王世充得以借力,西京的府库也为我们大唐所用,至今仍未用完。
先说那粮仓里的粮,当时是战乱,所以百姓是又穷又饿,没有办法,饿死的都死了,没死的也就啃树皮啥的,各地方的起义军,顺势就夺了他们的粮食救济百姓或者干脆起义军自用,而李密就是其中之一;东都的布昂和西京的府库那更和隋半毛钱关系没有了,那是李渊自己的财产,这些和隋,又有多大关系呢?
且咱再来说说原文,原文中马周让李世民对百姓好点,哪怕他已经施恩了,减少了赋税和劳役了,但想想汉朝文帝景帝之时,他们拥戴百姓才给武帝留下一笔财富,让李世民好好想想,如果高祖传位的是武帝,那汉能活个多久,然后这还不够,马周还举了个最近的例子,就隋炀帝,隋炀帝看不起周和齐两朝,他们现在也嘲笑隋炀帝,那外一日后是笑柄的就是他们呢?
人家,哪一句在夸隋朝富有了呢?只是在以前朝的教训来警戒李世民。
然后下面是第二句了。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很明显,这句话的误解在于重点抓错了。
人家李世民在说杨广荒淫无道,粮仓满的下面闹饥荒,他是一点都不肯分啊,宁愿是粮食都烂了也要自己享受,还加重赋税,搞得隋都要没了,他的粮食还剩天下百姓吃个五六十年。这还是再说百姓啊!而且那末年也不是隋炀帝的末年啊,是隋文帝杨坚的末年,人家讲的是隋炀帝因为他爹留下来的财产才有恃无恐,哪里是什么隋朝经济发达,给唐朝留了很大一笔财富啊。
三、错漏二:以古代的粮食储存条件来讲,粮食根本无法保存五十年;
说到这里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隋朝时候的粮仓了,在检索隋朝粮仓这样的词条的时候,我发现现在很多人对其赞不绝口,甚至有一些鼓吹的意思,但他们在鼓吹的时候,却忘记了一些常识,比如,即便是现在,正常谷物也不能够储存20年以上,那隋朝是什么黑科技才能够有这样50年的储存能力呢?
很明显,就是没有,而且,这个被鼓吹的粮仓有个很致命的问题,就是在隋朝的时候,洛阳含嘉仓还没有修好,是唐朝的时候才修好的,一个没有修好的粮仓如何去装粮食呢,所以,真相是,那50万斤碳化米,是来自这个误解者所贬低的唐朝的。
但前文也说了隋朝粮还剩有的,要说隋朝没有,就不对了,隋朝有这么多的粮,但是,人家是宁愿拿去做棺材本,也不愿意拿出来救济灾民,镇压暴乱啊。
荒唐啊!就是现在听了也觉得荒唐!但这件荒唐事还得从隋炀帝说起。
要说隋炀帝啊,到现在也还背着个暴君昏君的名头,是出了名的好享受,那大运河是为了啥?他方便出去玩,搜刮民脂民膏,而不是为了商运。
他统治的晚期,天下百姓是真的遭不住那种剥削了,特别是底下的官员还在加重剥削百姓的情况下,揭竿而起,成了许多人的选择。
前面有说,在隋的时候,起义军是很多的,百姓也有很多饿死的,这个时候起义军也知道他们需要什么,需要百姓的拥戴,也知道百姓的拥戴怎么来粮食啊。
在多方的占据下,隋朝的粮食真的有剩下吗?
当一波又一波的粮仓在起义军攻占下开放了,起义军的势力也是越做越大,最后隋王朝也是败在了起义军下。
咱最后再说说粮食储存这个问题,当时有记载,粮食最多储存个3-9年就差不多了,十几年的粮食粮,谁敢吃啊?
果然,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无论什么言论听过来都应该仔细地辨别一下真伪,不能是马马虎虎地就过去了。知道真相后,也可惜那隋时,也高兴这盛唐,可惜是宁愿烂了也不愿救济灾民,高兴是盛唐能崛起。
这种说法的起源是唐代吴兢著《贞观政要·辨兴亡第三十四》记载: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竞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言下之意是说,隋朝亡的时候,天下的存量够吃五六十年。
粮食分粟、米多种,能够贮存的年份不一。《新唐书》有载“粟藏九年,米藏五年”。隋朝和唐朝应该是一致的。所以,依据当时的技术,粮食的保存时间应该在3-5年之间,最长也不会超过9年。因此,谈粮食可以吃50年是没有道理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之前召开的发布会上就明确表示目前我国小麦和稻谷的库存量已经可以满足全国超一年的需求量。也就是说,当今中国以现在的规模和人口也只是储备了一年的粮食,而隋朝没有存粮食的高科技怎么可能给唐朝留下50年的粮食?
不过,谈粮食多却很有道理。至少在隋文帝时期,隋朝粮食是比较充盈的。《通典》载,隋朝“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天下义仓皆充满”。这段记载可以和《贞观政要》相互印证。当时,天下发生大旱,粮食满库,朝廷却不开仓赈给。
然而,才仅仅过了十余年,隋朝的仓库却变成了另一番景象。
《隋书》载,隋朝大业十二年,“百姓疲劳,府藏空竭”;《旧唐书》也载“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
当然,这还仅仅是开始。到了贞观初年,蝗灾、水灾等灾荒不断,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征调粮食,却找不到可以调集的粮食。唐太宗李世民不无感慨地说“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
此时距离隋朝末年不过9年,距离隋开皇也不足30年。期间,隋朝的粮食都去哪了呢?综合史料来看,主要有两个流向:
一是隋炀帝的消耗。这种消耗虽然无法与粮食挂钩,但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粮食的减少。隋炀帝在位期间,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开发各段运河,大搞巡游,尤其是三次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一时之间“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重现人间。
二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开仓放粮。隋末天下大乱时,朝廷粮仓很多是有余粮的。地方割据势力每每攻陷一座城市,首先做的就是开仓放粮。如李密攻取洛阳后,“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资治通鉴》)。由于管理不善,开仓放粮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当时散落的粮食“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其他割据势力也多行开仓放粮之举。尽管粮食充足,但也挨不住频繁的放仓,到后期各粮仓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存量了。李渊进军长安时,西京府库基本上已经没有东西了,他只好另想办法解决物资。
可见,经过不断的消耗,以及隋末天下动乱,隋朝的财富到了唐朝这边还真没剩下多少。要不怎么说,唐朝初年人口比隋朝锐减80%呢?唐朝建国之初,同样面临着其他王朝恢复发展生产的首要问题,朝廷实行以民为本的政策也是必然选择。只不过,作为新生王朝,唐朝更懂得积累的重要性。唐朝建立后,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贞观时期国家经济基本恢复了。
《贞观政要》记载“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这是马周()对李世民说的。意思是说,隋朝放在洛口仓的粮食,唐朝时还在吃,马周说这话时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距离隋朝灭亡已有19年了。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时间过去近50年。
不过,笔者认为这显然是不可靠的,理由如下:
1.不管是贞观二年还是贞观十一年,距离隋朝灭亡都已经10几年了,一般的稻谷、高粱、大豆等作物最长的储存时限也就是三五年时间,隋朝的粮食究竟是啥玩意,竟能放十几年不坏?这可是22世纪的高科技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得供五十年是指量够吃50年,不是真吃了50年。西京库府为国家用,里面并不一定是指粮食。
2.这些说法均出自《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代文学家吴兢著作的政论类史书。其主要内容是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但在史实上有所失误,史料可靠性一般。例如夸大了隋朝的富裕和隋炀帝杨广的无道,让人觉得隋朝这么富强的王朝是因为隋炀帝杨广的无道才会导致灭亡,以便后人借鉴其经验教训。
隋朝粮仓分布图
3.自然消耗。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不断修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这期间滥用民力、征用徭役,消耗大量粮食。隋朝末期百姓都去服徭役,同时农民起义四起,百姓几乎不事生产,却消耗粮食。
4.战乱时代,粮食不可能保存。隋朝末年,隋炀帝暴政,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和叛乱,其中声势比较浩大的就有李唐军、瓦岗军、窦建德等各部。当时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史料也多次记载隋朝粮仓被起义军占领,为拉拢百姓,起义军多次放仓济民。例如:“义宁元年六月,渊(李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罗艺)乃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廪以赈贫乏,境内咸悦。”、“(刘武周)于是开仓以赈饥民,驰檄境内属城,皆下之,收兵得万馀人”。尤其是马周口中的洛口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瓦岗军就曾占领了洛口仓,之后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瓦岗军败亡之后,洛口仓多次易手,试想易手之后,肯定会带走粮食,不能带走的也会焚毁,难道留着救济敌军?怎么可能到唐朝贞观年间还会有存粮呢?
由此可见,隋朝至大业七年(611年)开始爆发农民起义,从此全国大乱,直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朝平定所有割据势力,战乱结束,期间历经14年。在14年的战乱中,百姓不能生产,隋朝粮仓不断易手,被抢劫和焚毁,到贞观年间是不可能还有存粮的。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计户口380万户。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那么隋朝才是经济最富裕的朝代吗?
南北朝时期一直到隋朝,贵族喜欢藏匿人口来增加自己的势力,这样平民百姓也可以少交税,有些人甚至谎报自己的年龄来少交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杨坚用了两个办法,一是大索貌阅,另一个是输籍定样。
何为大索貌阅
隋朝时人们不能拍照,所以谎报年龄也没人知道,小的诈老,老诈小,杨坚就发动官员亲自去基层看脸查年龄,如有遗漏,地方官员要被定罪。
这项措施下,没有谎报年龄逃税的人了,也能揪出隐藏在贵族家的人口,需要赋税的人口也增加了,国家税收自然增多。
输籍定样
高颎为杨坚想的办法,配合上貌阅法,也是为了增加税收,国家纳税人口越来越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
唐朝初期外部有空前强大的东突厥,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突厥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外敌空前强大,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局势严峻。由于战乱,初步统一的李唐曾经向突厥称臣纳贡。渭水之盟,李唐都称赞李世民的勇敢和智谋,但实际上皇帝也不想冒险,只是没办法而已。李世民曾问褚遂良,能否不记录这段历史,起居郎褚遂良直接答否。可见当时唐朝的窘况。
贞观之治才是唐朝崛起的关键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人口基本翻了一番,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而国力的恢复,才使得李世民可以,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贞观之治,和隋朝真没多大关系。
布料还好说,粮食最难储存,隋朝的粮仓不一般,粮食在里面非常的耐放,储存粮食就是为了以后的年月里有吃的,不能坏了,这很考验当时的技术。
粮仓必须建在干燥的地方,潮湿容易变质,而且要向地下挖出椭圆形的大窖,然后在里面堆积木柴点燃,烘烤大窖的底部和四周,为了除湿。
隋朝人使用夹糠法使粮食保持干燥,大窖除湿后,铺上草木灰,铺上木板盖上草席,再放上谷糠,为粮食提供多层保险
隋朝有六个大仓,以回洛仓为例,东西1000米,南北365米,里面包含了700多个小粮仓,整个粮仓大约可储藏3.55亿斤粮食。
隋朝的悲哀
杨坚有囤货的习惯,他囤了这么多,却不舍得吃。
开皇十四年大旱,百姓饥饿不已,杨坚痛哭流涕,可就是不开仓放粮。如此妇人之仁,杨坚这点儿做得非常不好,也由此可见粮仓不是为百姓准备的。
到了杨广的时候,因为他的穷兵黩武,百姓饥饿者更多,导致反隋的人也越来越多。
起义军为了笼络百姓,占领粮仓后多次放粮,比如李密,多次开仓放粮,归顺瓦岗的百姓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无疑加快了隋朝灭亡的脚步。
结语:杨坚不愧是一代明君,结束了混乱的南北朝,使国家实力越来越强盛,多次出现国库充盈的情况,但他忘了有比物质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心。隋朝统治者囤积了那么多粮食也不愿意给老百姓,可叹可悲。
隋朝很短,但却很了不起。隋末的战乱很残酷,唐朝的人口在武则天时代之后才超过了隋朝。但把唐朝强盛算在隋朝的头上,是非常可笑的观点。汉朝之所以强大,跟秦朝的关系并不大,如果没有文景之治和汉武大帝的开拓,汉朝也不过尔尔。唐朝也是如此。如果宋朝和唐朝换下位置,他只会做得更差,而不是更好。在封建时代,优秀的君主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以及生产力才能确定帝国的未来。
隋朝皇帝列表
年号
纪年
庙号
名字
即位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开皇
581
高祖
杨坚
(581)
41
24
64
弘农华阴人,移居武川镇,父杨忠,西魏、北周开国功臣,位至上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北周时,袭父爵隋国公,其女为宣帝皇后,故宣帝拜为上柱国、大四马,宣帝死,静帝八岁即位,坚以外祖总揽大权,封隋王,581年二月,废静帝自立,国号隋
仁寿
601
大业
605
炀帝
杨广
(604)
36
15
50
文帝第二子
开皇元年封为晋王,太子杨勇被废,立以为皇太子,604年七月杀其父即位,618年三月,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江都
义宁
617
恭皇帝
(617)
13
2
15
炀帝孙,元德太子杨昭之子
大业三年封陈王,后改封代王,617年李渊入长安,奉以为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次年五月,禅位于李渊,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