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庙号最多的皇帝:怀宗?思宗?毅宗?威宗?

庙号最多的皇帝:怀宗?思宗?毅宗?威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660 更新时间:2023/12/30 5:38:48

怀宗?思宗?毅宗?威宗?崇祯帝朱由检的庙号竟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清晨,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33岁。

上午,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紫禁城。

二十二日,崇祯的尸体在煤山被发现。

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陈尸示众。

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二人葬于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中。

四月三十日,大顺军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

多尔衮深知若想稳定政权必须要安抚人心。

从五月初六日开始,命前明在京官员为崇祯哭灵三天,既然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必须要有谥号。

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怀”为崇祯的庙号,以“端”为谥号,合称“怀宗端皇帝”。

根据帝王谥法,“怀”表示“执义扬善、慈仁短折”,“端”表示“内外宾服”。

但根据惯例,亡国之君绝无庙号,因为国祚断绝,宗庙无存,谁来祭祀?

多尔衮对这些繁文缛节还不十分了解,于是一千前明故臣在“怀宗端皇帝”灵前哭了三天。

多年后渐悉中原文化的顺治皇帝恍然大悟,降旨取消崇祯的庙号,并改谥号为“愍”,此后的清代官方出版物上一概以“愍帝”称呼崇祯。

话说崇祯身亡的消息四月中旬才传到南京,凤阳总督马士英、阉党余孽阮大铖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即南明的第一个政权。朱由崧的牌比赵构好为何南明撑十几年就挂了

弘光帝立刻表示不承认“怀宗端皇帝”的称谓,南明朱由崧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顾锡畴议庙号乾宗。但不被采用。

最终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定崇祯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现代历史著作一般用此庙号称呼朱由检)。

不想立刻遭致文士反对。因为降魏的蜀汉后主刘禅死后的谥号也是“思”,用于殉国的崇祯帝极为不妥,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上庙号“毅”

次年,弘光政权瓦解,黄道周、郑芝龙等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元隆武,是为南明的第二个政权,于是再次折腾起崇祯来,改庙号为“威宗”,称之为“威宗烈皇帝”。

但隆武政权存在的时间更短,地域更小。

后世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人士,为了“毅宗”还是“威宗”争论不休。

清统一后,由于高压和正统思想的斗争,清谥庙号在正式出版和清认可的出版物中使用,南明谥庙号只出现在明遗老的著作中。

《论云》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就这样朱由检先后有了四个庙号(怀宗、思宗、毅宗、威宗,除此以外也有史料称为钦宗、敬宗),三个谥号(端帝、愍帝、烈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庙号、谥号最多的皇帝。

《崇祯长编》作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中华通史》作庙号钦宗。《烈皇小识》作烈宗正皇帝。《三垣笔记》作敬宗。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1659年),开始谥为怀宗,后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清代史书多简称为“庄烈帝”。

思陵神主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为清代所加谥号的全谥。另有书作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或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改庙号钦宗等,又有作庙号烈宗或敬宗,谥号正皇帝。

那个矮脖子树下追思汉人最后一位皇帝殉国300年

北京的景山公园最出名的不是公园本身,倒是崇祯皇帝自缢而死的地方,这一点,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但是,直到现在才能完全说清楚。

这是崇祯皇帝殉国的地方,这棵象征意义的树肯定是后栽的,老百姓戏谑语言里的“歪脖树”大概就是指这种形状的树。

看了有些心痛。崇祯皇帝的一生,或许给今天还有所示。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中国明朝最后一任皇帝(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在位),同时也是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位封建社会汉族皇帝,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熹宗异母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为淑女刘氏,年号崇祯。朱由检在位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朱由检是一个奉行节俭主义的皇帝,他的生活上简谱到近乎平民百姓,他经常派人去民间采集物品,然后仔细询问价格,与此同时他还俭膳撤乐。

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清朝势大,已处于内忧外患交集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于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终年34岁。死后庙号思宗,后改毅宗、怀宗。葬于十三陵思陵。

总的说来朱由检的为人是一个性格相当复杂的皇帝,在他身上,既有机智,胆大和高明之处,又有愚钝,刚愎与昏暗的一面,后人对于朱由检普遍抱有同情的态度。

朱由检在信王府时候就依然看到阉党的危害,即为之初就清楚阉党。天启7年(1627年)十月,朱由检抓准时机果断出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260余人一网打尽,年仅17岁的年纪,干脆利落的整治手段,表现的超乎机智。

朱由检在清楚阉党的同时,整顿吏治朝纲,他平反冤狱,启用天启朝被罢黜的东林党人,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并赐上方宝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

朱由检有疑心病很严重,特别是到了统治的后期,不信任和怀疑所有大臣,他一直处于在朝臣的刻毒怨恨和对自己的怀疑,自责两种情绪中,两种情绪交替在他身上起作用,就表现在一会儿对朝臣痛下毒手,一会儿又态度相当和谦温和。在这17年当中,曾经一个职位换过几十人。接二连三的换人。在对前线的将士也是如此,几乎没有几个得到善终,尤其是一代名将袁崇焕的冤死,等于朱由检自毁长城,“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朱由检于公元1622年封为信王。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

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他又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雄居东北的后金政权和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

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让太监王承恩敲响大钟,集合官兵勤王。可敲了半天,连个人影都没有,就连平时那些在朝堂上慷慨激昂的东林党人,也早已踪影全无,作鸟兽散。崇祯问王承恩:“我待大臣们向来不薄,今天至此,为何竟无一人前来呢?”王承恩无言以对。

三月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末代太子朱慈烺的悲哀:国破家亡后下落无人知)。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崇祯帝有活路不走,非得寻死真得算上“千古一帝”)。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为何死前杀了众子女妃嫔?)朱由检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

朱由检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自成的血书“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意思说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脸到地下见祖宗,只有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他将血书藏入衣襟,登上煤山,自缢于寿皇亭。王承恩也在对面树上吊死。同为“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凭啥不招恨甚至有同情。

明朝灭亡、李自成进城后,三天后,崇祯的遗体被李自成的人马发现,将他的尸体抬到东华门,搜出身上的血书,葬在昌平州。当地平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揭秘十三陵被盗真相:思陵原有安防设施全面瘫痪)。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南明政权谥他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史又称崇祯皇帝。更多查看明朝皇帝列表。

公园里的几幅牌匾说的很清楚,看一看,长知识。

这是棵象征意义的树,不是明朝那棵树,江青女王跟它过不去,被砍掉了

文中提到的“承恩”是指王承恩(?1644年),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景山)。

碑文:明思宗殉国处

《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碑文

余尝综观史籍,三代以下得天下之正者,莫过于有明。及其亡也,义烈之声震铄天地,亦为历朝所未有。盖太祖以布衣起兵,驱蒙兀、扫群雄、光复神州,创业同乎汉高;迄于思宗,运丁阳九,毅然舍身殉国,且遗书为万民请命,其悲壮之怀,沦浃于人人心腑者,历千龄万祀而未沫。故明社久墟,而意慨英风,未尝随破碎山河以俱逝。此人心天理之公,固后世所宜崇敬者也。况碧血遗痕,长留禁苑,吾人沭目恫心,宁不眷念徘徊而思,所以播扬休烈也乎!

夫明自万历以后,纲纪颓弛,神宗晏居深宫二十年,君臣否隔,政事丛脞;继以光宗之短祚,熹宗之庸懦,妇寺弄权,忠良荼毒,内忧外侮交乘,而至民心离散,国之不亡亦仅矣。思宗嗣统,手除巨憨,召用旧人,奋然欲大有为。无如元气椓丧,大势已倾,朝庭方急于门户之争,边事则已无保障之固,加以饥馑荐臻,税敛横急,民不堪命,流寇四起,遂酿成滔天之祸!嗟乎!以勤俭爱民之主,十七年宵旰忧劳,无终无救于危亡。卒至以万乘之君,毕命于三尺之组,其事可哀,而其志弥烈矣!

观夫甲申之岁,灵武、大同相继沦陷,李建泰疏请南迁。帝召示群臣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知死国之志,固已早决,及垂绝题襟有“任贼分裂,无伤及百姓”之语。揆之孟子民贵君轻之旨,大义凛然,昭示千古;是帝之一死,可以振一时忠义之气,更足以激励万世不死之人心!故当时上自缙绅,下逮佣保,既多慷慨赴义之徒;而至今登万岁之山,抚前朝之树者,亦未尝不感旧伤怀,欲叩九阍,而一抒其悲愤也!

今岁纪甲申,夏历之三月十九日,距帝殉国时正三百年矣。燕京旧俗:是日恒有火星之祭。相传为前代遗民故老托此以私祀旧君者,馨香于今不绝。兹者,故都人士,睠怀先烈,雅具同心。幸逢十世之期,永作千秋之鉴。爱以殉国之日,定为纪念之辰,翕集群伦,虔申祷拜,博徴遗事,用示表彰。督余为文,将谋勒石。余乃缅溯明祖开国之功,并阐思宗救民之旨,粗陈梗概,敬告国人。幽光尽发,藉抒耆旧之怀思;盛会长存,俟补春明之掌故。意所未罄,系之以铭。铭曰:

天厌明德,末运不昌。踵祻袭孽,以速乱亡。赫赫思宗,实为英主。沉机锄奸,膏我齐斧。厉政勤民,日不遑暇。求鸾得枭,心劳力寡。外侮日殷,内讧莫戟。豺虎纵横,凭陵京邑。大命俄倾,宸衷自谴。身殉社稷,被发覆面。朕躬可裂,朕民勿伤。数行血诏,哀动昊苍。龙驭莫攀,如丧考妣。都人幕思,瞻日曷已。陵谷贸迁,历年三百。峨峨景山,苍苍松柏。杜鹃啼血,凄绝春城。望帝不归,庶感精诚。此山不骞,此石不涅。煌煌三光,昭兹遗烈。

江安傅增湘撰文易水陈云诰书丹濡阳潘龄皋篆额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岁次甲申三月十九日立

更多文章

  • 说说隋朝存粮够唐朝吃50年的那些谣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最富庶的朝代,中国历史朝代,隋朝,杨坚,杨广

    唐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朝代。但有很多人说,唐朝是沾了隋朝的光,否则不会那么强大。比如隋朝灭亡后给唐朝留下50年的粮食,这为盛唐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曾经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都说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江山,吃隋文帝的老本,甚至吃隋朝粮仓吃到五十年后的贞观年间。说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的。有人据此延伸,唐

  • 先秦时期姓氏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先秦,先秦时期姓氏,先秦姓氏,姓氏

    先秦女子如何称呼电视剧《芈月传》普及了芈(m?)这个生僻字的读音。芈月是小说作者虚构的名字,《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均称她为“芈八子”或者“宣太后”。“八子”是秦国后宫侧室的封号。秦惠文时期规定王后之下的侧室等级依次为夫人、

  • 崇祯帝杀袁崇焕毫无悔意 死前却后悔杀了魏忠贤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崇祯皇帝,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皇帝,明朝灭亡,魏忠贤,袁崇焕

    崇祯一生,杀人无数,但是死在他手下的,最有名且对他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两个人一个是在军中威名赫赫,击杀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宁锦大捷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一个是把持朝政数载,制造大量冤狱,臭名昭彰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如果说,错杀袁崇焕这员大将,使得崇祯颇有悔意,这还尚可理解,可是,为什么,历史真相竟

  •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传说世代流传 充满神秘色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和氏璧,传国玉玺,玉玺

    王朝更迭是历史必然,不过中西方在封建社会时期,在君权方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君权神授”,历代君王在执掌政权之初,都会为自己找出许多佐证以证明自己称帝是“天命所授”,所谓“玉玺”只不过是这些“形式性”佐证当

  • 宋孝宗赵眘:中国历史少有长寿且有作为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宋,宋孝宗,赵眘,宋朝皇帝,宋朝皇帝列表

    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俘虏,曾经横扫中原的大宋王朝距离灭亡只有咫尺之遥。赵构于乱局之中继位,开启了南宋一百五十年的统治时代。南宋政权虽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在政治领域也颇有建树。但由于南宋深受边患问题影响,先有金朝,后有蒙古,始终无法达成收复失地、重回中原的政治诉求。而且其开国两任君

  • 隋文帝不懂易理改“随”为“隋” 也难逃二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朝,隋文帝

    隋朝的国号,源于随州,本应写作“随”,但隋文帝因忌讳“随”字有“走”字旁,遂改“随”为“隋”。且在治国理念上完全忽略了“随”在《周易》中的深刻含义,为人刻薄

  • 汉代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职务权力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官职,古代官制,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丞相

    三公九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

  • “中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姓氏是李姓”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姓,刘姓,百家姓

    近期从新疆手机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李姓声威显赫》,文中详细介绍了李姓的一些由来及发展和在唐代的显赫,可以说简单易懂精彩纷呈,但是文章中有一句,提到“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这句话明显错误,严重与历史不相符。因为姓氏文化寻根问祖,中华民族每个人都与之有关,在中

  • 两岸开放探亲最经典照片:阔别40年老兵回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两岸开放探亲,台湾

    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1987年12月29日,浙江舟山马嶴乡,72岁的台湾同胞潘高镜首次回大陆探亲,终于见到了他阔别已久、日思夜想的亲人。老家一切都没有变,回到离别四十年(49年离大陆38年,加上离家当兵那两年刚好40年)的家门口,感慨万千,久久沉思。袁学军摄此时,屋内站着两个人正上下打量着眼前的这个陌

  • 沙俄末代沙皇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沙俄末代沙皇,沙俄,末代沙皇

    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是俄罗斯帝国的末代皇帝,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三个被处死的君主。衣服上饰有双头鹰徽记的尼古拉二世。王朝末世往往乱象丛生,统治阶级的下场大都凄凉甚至悲惨,比如罗曼诺夫王朝末代君主的灭门惨案就足以震惊世界。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长达30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