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惜乎大势已倾……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加上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杀了袁崇焕……
终于在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时只有一个叫王承恩的太监跟随一起从死。死前留下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翻译:我德行浅薄、身体孱弱,以致于上触天怒,受到上天惩罚,但是都因众位大臣误导了我啊。我死后没脸面去见老祖宗,(所以)我自己摘去皇冠,用头发盖住脸。(哪怕)任凭贼人把我尸身分割,(只希望)不要伤害一个百姓。
这段话,可以归结为三层意思,一是“诸臣之误朕”,后人说有推卸责任之嫌,那事实是不是被臣所误呢?
也许是怜悯十七年来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前,上天曾经给了明朝最后一次翻盘机会,可惜被崇祯君臣错过了。作为明朝的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固然难辞其咎,但时任内阁首辅(相当与宰相)的魏藻德则更是罪不可恕。
上天曾经给了大明最后一次机会,李自成主动提出议和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大军开始步步逼近北京。一向崇尚天命的李自成请善于占卜的军师宋献策算一卦,看农民军是否能攻破北京?
宋献策算出的结果是,如果三月十八北京城下雨,则北京一举可破,如果不下雨,则北京城难以被攻取。三月十七开始,北京城外下起漂泊大雨。李自成大喜过望,在大雨中于十八日上午,开始向北京城发起猛攻。
先不说宋献策算的准不准,但以当时北京城攻守双方的军事实力而论,北京城将被攻破已经毫无悬念,但李自成却提出要与崇祯议和。
李自成提出的条件,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李自成派出的谈判代表是明朝投降过来的太监杜勋。杜旭带来了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一、请崇祯皇帝封李自成为王,将西北划归李自成管治;
二、拨给农民军军饷纹银一百万两,农民军立刻退守河南;
三、农民军不听朝廷调遣,不接受皇帝召见,但农民军愿意为朝廷平定其它农民起义军,并愿意派兵阻止关外的清兵南下。
对于李自成为什么愿意在攻破北京之际提出与朝廷议和,至今还没有一个能令人信服的理由,但这对城中的崇祯皇帝来说,无疑是一次天大的好消息,并且李自成提出的条件,实在太宽大了,天下是还是老朱家的,皇位还是自己的,其他的还有什么不能答应。
吴三桂已经率兵在赶往北京的路上,议和如能成功,北京城就有希望保得住,即便日后双方都变卦,议和谈好的条件都不算数,但只要崇祯能顺利离开北京前往南京,就能积蓄力量,再与农民军作战,到那时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当朝首辅装聋作哑,崇祯错失良机
崇祯内心已经暗自下定决心,同意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于是崇祯问身边的内阁首辅魏藻德:“这个议和条件怎么样?现在事情紧急,请直说行还是不行”。魏藻德是状元出身,口才极佳,平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时面对崇祯的发问,闭着嘴巴,一句话也不说。
崇祯急了,走到龙椅背后,再次问魏藻德,魏藻德跪下来一个劲磕头,还是一句话不说。崇祯无奈,只好命亲信太监再与李自成接触,同时向李自成的谈判代表杜勋说:“我计议已定,另外会有旨意”。
武力逼宫
从上午拖到下午,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李自成忍不住了,这分明是朝廷的缓兵之计,再等下去各地救援北京的兵马将至。李自成再次派一名投降过来的太监申秀芝入城,面见崇祯皇帝,这次李自成就没上次那么客气了。
在申秀芝转达的话中,李自成先是把崇祯大骂一顿,然后明确的表明,请崇祯皇帝投降,并让出皇位。时机稍纵即逝,崇祯皇帝已经被逼到了死角。
崇祯一听申秀芝的话大怒,表示自己宁可一死,也绝不投降。谈判就此破裂,崇祯君臣错过了上天给他们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
接到消息的李自成立刻下令攻城,太监率先打开城门投降,紧接着其他城口也纷纷开城投降,北京就此被农民军攻占,崇祯皇帝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上吊身亡,免去了被俘的屈辱,建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灭亡。
聪明人魏首辅的结局
而那位末世首辅魏藻德,北京城破后,被农民军关押了起来,因为他官大,享受的是单间的待遇。魏藻德眼看其他房间里被关押的明朝官员,很多都被农民军重新起用并任命为官,于是他就隔着门缝乞求:“新朝如欲用我为官,就把我放出来吧,别把我锁在这里。”
当时农民军的大将刘宗敏正在向京城里明朝的官员追饷。魏澡德这一喊,反而提醒了刘宗敏。
刘宗敏把魏藻德提入厅堂亲自审问,用夹棍夹魏澡德的十指,边夹边问:“你官居首辅,为何把国家治理的乱成这样?”
连农民军都看不起魏首辅的所作所为
魏藻德一边疼的像杀猪般嚎叫,一边回答:“我只是个书生,不懂国家大事,是因为崇祯无道,才把国家弄成这样。”
刘宗敏一听大怒:“你一个书生考中状元,为官三年就升为首辅。崇祯何处对不起你,你竟敢诬陷他为无道昏君!”
刘大将军嫌骂着不过瘾,还亲自下堂,用力扇了魏藻德数十大嘴巴子。棠下的士兵见状,夹棍猛扯,魏首辅十指皆断。
惶急疼痛之下,魏藻德大呼:“我有一女儿,情愿献给将军为妾!”
刘宗敏听后,立即把魏澡德的女儿带来,奸污后送入军营,任凭军士侮辱。
不过对于想用献出女儿试图脱身的魏首辅,刘宗敏更加看不起他,严命兵士严刑拷打,最后魏藻德脑袋被刑板夹裂,脑浆迸流而死。
魏藻德死了,农民军又把他儿子抓来索取银两。
小魏叩头说:“我家里确实没有银子了,如果我父亲活着,还可以向门生故旧借银,现在他死了,哪里去找银子?”
农民军小头目听他这样说,扬手一刀,砍下小魏脑袋。
回顾魏首辅的所作所为,其一家也算是死得其所,难怪崇祯会在死前说出“文臣个个可杀”的话了。
死前崇祯为什么要大肆屠杀妻女嫔妃?
自古以来皇族都是不可以被敌人俘虏的,如果被俘虏那将是奇耻大辱,别说是女人了,崇祯皇帝一直不想迁都南京以至于国破家亡,其实崇祯皇帝杀自己的儿女原因有二:首先,京师已经不保,即将国破,身为皇帝的儿女理应为帝国殉葬,这是他们的荣耀。其二,农民起义军是在被朝廷压迫的无法生活的情况下才被迫造反起义的,对那些个皇族恨都恨死了,抓住他们的儿女都是先蹂躏之后在残忍杀害,明末农民起义的时候有很多明朝王爷被农民起义军杀害,崇祯皇帝也不想自己的儿女遭的同样的下场辱没皇家的名声,所以将他们杀害,说的好听点是为国殉葬,其实是不想落入起义军之手被糟蹋至死!
崇祯帝大事年表
万历三十八年(1610):崇祯出生,他的生日在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按照中国传统阴历纪年法),因此也有人误为1611年,按照阳历来计算,其实是不对的,当时没有阳历的纪年法,后来为西方引进。
万历四十二年(1614):崇祯的母亲去世。
泰昌元年(1620):父亲病逝。
天启二年(1622):被封为信王。
天启七年(1627):兄长天启帝病逝,即位为帝。
崇祯元年(1628):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全国性大灾荒,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崇祯二年(1629):三月,定立魏党“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别惩处。
五月,以徐光启主持用“西法”修定历书,至崇祯8年修成《崇祯历书》137卷。
崇祯三年(1630),永平四城失守,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后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并处死。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对农民军剿抚并用,部分农民军流动至山西。十二月,加派“辽饷”153万余两,合原加派“辽饷”共计680万余两。
崇祯四年(1631):正月,赈济陕西灾民,定议对农民军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
崇祯六年(1633):农民军大批度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区。崇祯七年(1634):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
崇祯八年(1635):正月,农民军克凤阳,掘皇陵。明廷调集各省精兵7万余在中原进行会剿。八月,以卢象升为总理,与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的剿除农民军战事。十月,下罪己诏。
崇祯九年(1636):秋,张献忠、罗汝才部进入四川,攻克大批州、县。
崇祯十一年(1638):张献忠部接受明军招降,李自成部遭明军围剿,损失惨重,仅余十八人。农民军势力一时低沉。同年,清军犯境。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崇祯十五年(1642):新年,揖拜阁臣,再图振兴。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陕西总督汪乔年。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五月,李自成部三围开封。七月,皇贵妃田氏病故。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自尽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