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萧皇后身历六帝宠不衰:年过半百依然风韵犹存

萧皇后身历六帝宠不衰:年过半百依然风韵犹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065 更新时间:2023/12/16 5:39:32

自古英雄不缺美人,看过宫廷剧的都知道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但是有一位皇后竟然让六位帝王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那么这个女人是谁呢?她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萧后。萧皇后是谁?萧皇后,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母张皇后,南兰陵人(今常州武进万绥乡人)。萧氏出生于二月,由于江南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实为不吉,因此由萧岿的六弟萧岌收养。养父萧岌过世后,萧氏辗转由舅父张轲收养。由于张轲家境贫寒,因此本贵为公主的萧氏亦随之操劳农务。后被选入宫,为隋炀帝的皇后。

关于萧皇后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小说《说唐》和小说评书《隋唐演义》里称其为“萧美娘”。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她的生卒年月。《北史卷十四》记载“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养之。未岁,岌夫妻俱死。”可推断萧皇后出生之年,萧岌夫妇去世。《北史·卷九十三》记载:“岌,詧第六子也。……岿之五年,卒。”可知萧岌死于西梁天保五年(公元567年),则萧后最可能出生于天保五年(567年)二月。《萧氏族谱》上说萧皇后比杨广大三岁,不知何据。《北史》记载,萧皇后逝世于贞观二十一年,享年81岁。

萧后本来出身于贵族,但是不知道哪个算命的,说她会带来厄运,于是他老爹就把寄养在叔父家,可是好景不长啊,叔父死了,又转给了别人,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可是算的上凄惨吧。

或许上天有好生之德,让她遇到了隋炀帝,也就是杨广皇帝,于是封她为皇后,可是杨广这个昏君,不得人心,随后皇位被部下宇文化及夺得,自然这个皇帝可不是什么好货色,于是抢了人家王位不说,还把我们的萧后也娶进门。

这不,又当上了皇后,这些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说没什么大不了,毕竟现在二婚多的去,不过在古代,封建思想严重,也不知道我们的萧后有多强大的内心,这都不算什么,后面还有四位皇帝呢,先不说随后她是怎么被纳入皇宫,当上了皇后,就说说后来她嫁给了谁吧!

接下来就一一介绍她此后服侍的四任君王吧。

宇文化及战败后,她被窦建德获取,当然皇后非她莫属,可是呢,或许这女人真的是个红颜祸水,凡是把她纳入皇后的,都在不久后战败。

于是不用想,这个叫窦建德的战败,被突厥处罗可汗打败,自然人家不仅夺你江山,还夺你的女人,于是我们的萧后又一次被推上皇后的位子。

或许在那个争着往上爬的年代,萧后是被人嫉妒的,然而她心中的苦谁人知哓?这个可汗命不大,死后,他儿子继承王位,于是他儿子就霸占了他的皇后。

这已经是萧后的第五任丈夫了,第六位就是大大有名的李世民了,于是经过半个世纪的辗转,终于他成了唐朝的后宫一员。

从少女时代,青年时代,一直到晚年,她服侍了六代君王,直到五十一岁还在服侍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李世民。

萧后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其与炀帝合葬扬州,谥曰愍。

不知是她容颜不减,一生富贵,还是一生凄凉落魄,在几个男人世界里没有尊严,不知羞耻的活着。或许后人有理解她的凄苦与悲凉吧!

萧皇后侍奉过六朝皇帝纯属小说情节!

话说隋炀帝的这位萧皇后,忒有名的就是那个“身历六帝宠不衰”的传说了。继“六位帝皇丸”后,又出现了“六位帝皇玩”隋朝萧皇后,于是在营销号自媒体的胡编乱造下,“传闻她长得美艳绝伦,一生引得六个帝王为她疯狂,这不禁令人遐想,得美到什么程度才会出现这种效果”又充斥了网络。今天就来掰扯一下,看看真实的萧皇后,以及被愚氓抹黑的萧美娘。

至于萧皇后是不是真的侍奉过六朝帝王呢?毕竟连野史都不曾这么绘声绘色传闻过的事,何以小说家就能够如此言之凿凿的。而且萧皇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够在“身历六帝”后还保持着“宠不衰”?萧后的一生也能看出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跌宕的命运。

世人对萧后的评价多来源于历史小说,她经常被描写成“祸国妖姬”。杨广被杀后,萧后被宇文化及裹挟北归,后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所杀,她又“没于窦建德”。因此,后世很多小说对她的“失节”进行含蓄暗示,宋元时期,《大业拾遗记》《隋炀帝海山记》等小说将萧后描绘为误国的美女妖姬;明代,《客座赘语》《隋史遗文》等作品中,萧后被塑造为一个无才无德的平庸女子;清代的《隋唐演义》《说唐》等小说,更是对她进行无情抨击。历史上,萧后并非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亡国之后,她只能随着流星王朝一起陨落。她曾做《述志赋》委婉劝谏刚愎自用的炀帝,但效果甚微。她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却引来后世非议。“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千余年过去,是非功过皆付笑谈中。

乍一看似乎问题不仅多,且无解。不过莫急,就算我们无法穿越回那个时代一探究竟,但仍可以从现存的史料中一窥真相。

传说中的萧皇后是历经了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章、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兄弟以及唐太宗这六位帝王,所以算下来时间跨度是48年。而能够在48年的时间里保持长宠不衰,想来萧皇后绝对得是驻颜有术的高手才对。你问为什么?那么好,我们就先来看看萧皇后的生年为何。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而直接地记载萧皇后究竟是何年所生,不过只要有心,仍能从现存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推测出萧皇后大致的年龄。

《北史·隋炀帝本纪》中曾提及:“炀帝愍皇后萧氏,梁明帝岿之女也。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养之。未岁,岌夫妻俱死,转养舅张轲家。轲甚贫窭,后躬亲劳苦。炀帝为晋王,文帝为选妃于梁,卜诸女皆不吉。岿乃迎后于舅氏,令使者占之,曰:“吉。”遂册为妃。”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1、萧皇后是二月份生的。

2、萧岌夫妇收养了这个侄女不到一年便死了。

那么萧岌是何年去世的呢?

《北史·梁萧氏列传》:“岌,詧第六子也。性和,位至侍中、中卫将军。岿之五年,卒。赠司空,谥曰孝。”

可见萧岌是在萧岿登基后的第五年过世的,也就是566年。这样一来,萧皇后最迟也得是566年农历2月出生才符合实际情况。换言之,萧皇后出生的时候隋炀帝还未出生。你又问为什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隋炀帝又是何年出生的。

西梁明帝五年(天保五年),萧岌去世,此时距离萧皇后出生不到一年,有两种可能:如果天保五年正月去世,则萧皇后应是天保四年二月出生;如果是天保五年三月以后去世,则萧皇后是天保五年二月出生。既然相差不过一岁,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取天保五年二月出生,即公元567年。(顺带一提,北周天和元年即566年,李渊出生)

开皇元年(581年),杨广十三岁(生于569年)为晋王,迎娶十五岁的萧皇后(女大三,抱金砖)。萧皇后孕育儿女有长子元德太子杨昭、次子齐王杨暕、长女南阳公主,亲孙子有太子一脉的燕王杨倓、越王杨侗、代王杨侑,和齐王一脉诸子(例如杨政道)。

不同于萧皇后,《隋书》对隋炀帝的生年记载得很明确:“开皇元年,(杨广)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

开皇元年就是581年,这时候的隋炀帝是13岁,但古时候的人都喜欢算虚岁而不是周岁,所以隋炀帝实际的生年应当是569年。又根据《北史·梁萧氏》的记录:“开皇二年,隋文帝备礼纳岿女为晋王妃。”可见隋炀帝娶萧皇后的时候实岁才十三岁,而萧皇后至少十六岁了,很明显是“女大三抱金砖”的组合。而这二人的年龄差距正好与《萧氏族谱》中所说的,萧皇后要比隋炀帝大三岁的情况相吻合。

等到开皇二年正式嫁给了隋炀帝,萧皇后一生的命运算是彻底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杨广通向太子之位时,萧皇后也在默默做着后宫工作,努力博得婆婆的欢心。此后除了长子杨昭英年早逝外,几十年内富贵无忧,直到江都兵变。

虽然小说中的萧皇后有着一代妖后的嫌疑,不过正史给予萧皇后的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

《隋书·后妃列传》:“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及帝嗣位,诏曰:“朕祗承丕绪,宪章在昔,爰建长秋,用承飨荐。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教,可立为皇后。”帝每游幸,后未尝不随从。时后见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因为《述志赋》以自寄。”

不仅《隋书》,《北史》中也说萧皇后的性情为人都很不错,小时候寄养在舅舅家,因为贫困还亲自劳作过。只可惜遇人不淑所嫁非人,摊上了隋炀帝这么个败家子,不仅自己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还连累自己的妻子辗转贼人之手。

隋炀帝死后萧后乱世流离

按照某些人的说法,隋朝灭亡后,萧皇后辗转流落,被多位帝王纳入后宫,可是历史上萧皇后有两道保护,能够免于枭雄们的觊觎:第一是年老色衰,反隋势力对其兴趣不大;第二是太后身份,既是一个需要尊奉的吉祥物,又是一件非常有力的武器,霍光废黜刘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都是以太后名义下旨的。

一、宇文化及

公元618年三月,江都兵变,此时杨广五十岁,萧皇后五十二岁。政变后,宇文化及自任丞相,杀尽随行皇室男丁,仅仅留下杨广的侄子秦王杨浩,将其拥立为帝。杨浩生母早已获罪赐死,则萧皇后此时在宇文化及面前是太后。

宇文化及虽然杀死杨广、大权在握,但名义上仍是隋朝丞相,对萧皇后下手的话连表面都维持不下去了。况且此时宇文化及占据六宫,如同隋炀帝一般,年轻貌美、出身低微的妃嫔已经足够享用了。一个外臣杀老皇帝、立新皇帝已经如坐针毡了,怎么再去睡太后?而且那位太后已经年过五十了。(有人问了,没人对南阳公主下手吗?宇文化及表示:那是我弟弟的媳妇,谁敢动?)

《隋书列传第五十》

化及至城门,德戡迎谒,引入朝堂,号为丞相……唯留秦孝王子浩,立以为帝。十余日,夺江都人舟楫,从水路西归……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

当年五月,长安的恭帝杨侑禅让于唐王李渊;洛阳的越王杨侗被推举为帝,即皇泰主。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一路兵败,最后时刻过了把瘾,杀秦王杨浩,自立为帝,国号为许(大业元年其父宇文述被封为许国公)。此时萧皇后努力保护着襁褓中的孙子杨政道。此时,政治上阻碍没有了,一般人是不会碰五十多岁老太太的,但是宇文化及已经癫狂,但也不排除可能。

《隋书列传第五十》

其众多亡,自知必败,化及叹曰:"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鸩杀浩,僣皇帝位于魏县,国号许,建元为天寿,署置百官

二、窦建德

李密与宇文化及一番大战后,夏王窦建德最终擒获宇文化及,此时他已经选择通过尊奉杨广嫡孙、皇泰主杨侗来谋取政治利益,则五十三岁的萧皇后此时在窦建德面前是太皇太后。窦建德对萧皇后只能选择好好供奉,除了萧皇后本身,还有另外两条:

1、窦建德需要突厥作为外援,隋朝义成公主为突厥可贺敦,惹不起。

2、窦建德在善妒强悍的妻子看管下,小妾婢女加起来才十几个,宇文化及带来的后宫佳丽大都被放走,反正是不给窦建德享用。萧皇后被安置在武强县,不在夏国都城。

《旧唐书列传第四》

二年,宇文化及僭号于魏县,建德谓其纳言宋正本、内史侍郎孔德绍曰:“吾为隋之百姓数十年矣,隋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杀之,大逆无道,此吾仇矣,请与诸公讨之,何如?”……即日引兵讨化及,连战,大破之。建德入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北史列传第二》

及宇文化及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建德妻曹氏妒悍,炀帝妃嫔美人并使出家,并后置于武强县。是时突厥处罗可汗方盛,其可贺敦即隋义城公主也,遣使迎后。建德不敢留,遂携其孙正道及诸女入于虏庭。

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皇泰主禅让于郑王王世充,五月杨侗被杀,八月杨侑突然去世,一年之内,三位傀儡皇帝都已死去,隋宗庙祭祀断绝。夏王窦建德与王世充反目,虽然没有立即称帝,但是开始建立天子旌旗。

《资治通鉴唐纪三》

窦建德闻王世充自立,乃绝之,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下书称诏,追谥隋炀帝为闵帝。齐王暕之死也,有遣腹子政道,建德立以为郧公,然犹依倚突厥,以壮其兵势。

三、东突厥

武德三年(620年),处罗可汗派人迎接萧皇后及杨政道,立杨政道为隋王,在定襄建立政权,延续隋宗庙祭祀,史称“后隋”。后隋土地狭小贫瘠,国民稀少,主要是沦为突厥奴隶的一万余人,而且杨政道只是王而非皇帝,连西梁都不如。面对此情此景,萧皇后此时怕是已经心如死灰了。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三年二月,处罗迎之,至于牙所,立政道为隋王。隋末中国人在虏庭者,悉隶于政道,行隋正朔,置百官,居于定襄城,有徒一万。

有人问了,突厥风俗迥异,此时已经成了隋室的庇护,难道不会对萧皇后有想法吗?隋朝义成公主不久先后嫁给四任突厥可汗吗?

因为义成公主的身份和年龄,与萧皇后正好相反。身份上,义成公主是隋朝和亲公主,迎娶她那就成为隋朝姻亲关系,在乱世之中更方便介入中原事务,获取政治收益;萧皇后是杨广的皇后,如果收为妻妾,反而不再是隋朝姻亲关系,丧失政治收益。至于年龄,虽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以推测:

隋义成公主,开皇十九年(599年)嫁给年长的民可汗,此时大约十几岁,为了说明情况,取最大值十九岁。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可汗去世,此时,义成公主二十九岁。长子始毕可汗续娶年轻貌美的继母。武德二年(619年)始毕可汗去世,弟弟处罗可汗继位,续娶义成公主,三十九岁的义成公主生下一个儿子。一年后,处罗可汗去世,弟弟颉利可汗继位,再娶义成公主,此时义成公主四十岁。(假设义成公主十五岁嫁给启民可汗,那么最终嫁给颉利可汗时只有三十六岁)

《资治通鉴隋纪五》:(大业五年己巳)突厥启民可汗卒,上为之废朝三日,立其子咄吉,是为始毕可汗;表请尚公主,诏从其俗。

《资治通鉴唐纪三》:(武德二年己卯)突厥始毕可汗将其众渡河至夏州,梁师都发兵会之,以五百骑授刘武周,欲自句注入寇太原。会始毕卒,子什钵苾幼,未可立,立其弟俟利弗设为处罗可汗。

《资治通鉴唐纪四》:(武德三年庚辰)处罗又欲取并州以居杨政道,其群臣多谏,处罗曰:“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此恩不可忘!”将出师而卒。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废之,更立莫贺咄设,号颉利可汗。乙酉,颉利遣使告处罗之丧,上礼之如始毕之丧。

四、唐朝

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杀死反唐的义成公主,迎回降唐的萧皇后(六十四岁)及十三岁的隋王杨政道。在皇城朱雀门外的兴道坊赏赐宅邸,供其居住,封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李世民此时三十三岁,妃嫔众多,其中就有隋炀帝女儿杨妃,算起辈分,萧皇后是杨妃的嫡母,也就是李世民的岳母,李世民怎么会对六十四岁的岳母感兴趣呢?

《北史列传第二》

大唐贞观四年,破突厥,皆以礼致之。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二十一年,殂。诏以皇后礼于扬州合葬于炀帝陵,谥曰愍。

《资治通鉴唐纪九》:(贞观四年庚寅)春,正月,李靖帅骁骑三千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破之。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惊曰:“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其从一日数惊,乃徙牙于碛口。靖复遣谍离其心腹,颉利所亲康苏密以隋萧后及炀帝之孙政道来降。乙亥,至京师。

兴道坊在朱雀门外,算是二环内了,距离宫城还隔着一个皇城

演义笑料

如今被人们热议的小说,以《隋唐演义》为代表,其中就有萧后风流韵事,但是这是一部怎么样的小说呢?一般人阅读的话,看不下去是常态,文笔很差,远不如评书故事和影视剧。如果说《三国演义》是半真半假,那么《隋唐演义》最多九假一真了。

马文举取自绢一匹进上。炀帝大哭道:“昔凤仪院李庆儿,梦朕白龙绕项,今其验矣!”贼臣等遂叫武士一齐动手,将炀帝拥了进去,用白绢缢死,时年二十九岁。

杨广:寡人怎么突然年轻了二十来岁?

再说秦王回到长安,朝见唐主。唐主说三处兵锋利害。秦王道:“利害何足为惧?但刘武周与萧铣居于西北,王世充居于中央。臣竟欲差人致书,先结好世充,使不致瞻前顾后,然后进兵专攻刘、萧二处,无有不克之理。未知父皇以为是否?”

刘武周:我占据马邑,还要打太原,明明是你李唐的正北!

萧铣:我一个割据荆湘的梁国君主,怎么跑到大西北了?

魏王名泰,太子之弟,乃韦妃所生。多才能,有宠于帝,见皇后已崩,潜有夺位之意。

李泰:我娘不是长孙皇后吗?

再说隋宫萧后,与沙夫人、薛冶儿、韩俊娥、雅娘住在突厥处……义成公主见丈夫死了,抑郁抱疴,年余亦死……那突厥死后无嗣,赵王便袭了可汗之位,号为正统

颉利可汗:我是谁?我在哪儿?

突厥贵族:汉人的落魄皇子,成了草原的可汗,文人无耻啊!

小结

明清时期,戏剧话本传奇小说,大都是最底层的文人创作,在那信息闭塞的几百年中,落第秀才没有史书可查,只能根据有限的知识见闻来编造;如今信息发达,二十四史在线阅读,哪怕是搜索一下百科,也有很大几率得知历史上的萧皇后事迹。

退一步讲,就算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历史上的萧皇后,也要明白文学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和历史上的人物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

可惜,有些人舍弃了脑子,有些人舍弃了脸皮。

但是史官放过了萧皇后,小说家却没能放过这个可怜的女子,而是继续臆想萧皇后最终是在唐太宗的后宫中颐养天年了,还顺便混了个昭容当当。如此说来,既然萧皇后最后还能与唐太宗谱出一段姐弟恋,那么她与唐太宗之间的年龄差距以及究竟有无可能,我们自然也有必要了解一下。知道唐太宗的父亲李渊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吗?

《册府元龟○卷二◎帝王部·诞圣》:“唐高祖以后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丁酉生于长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公元566年农历11月,李渊在长安出生。

还记得萧皇后是什么时候生的吗?根据前面我们的推论,萧皇后最晚得在566年农历2月出生。也就是说,萧皇后至少比李渊大了9个月,比唐太宗更是至少大了33岁!原来萧皇后谱得不是姐弟恋而是黄昏恋啊!因为等到贞观四年(630年)萧皇后归唐的时候,李世民32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而萧皇后至少65岁了。

要知道萧皇后被宇文化及接收的时候至少53岁了,因为《隋书·炀帝本纪》中说过:“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如果说萧皇后五十来岁的时候还能勉强认为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那么此时已六十多岁饱经磨难的萧皇后,就算再怎么驻颜有术也难逃岁月的侵蚀吧。而诸位觉得面对这样一位比自己的父亲还要年迈的老太太,唐太宗能对她产生什么旖旎的想法呢?

而萧皇后最后究竟是否住进了唐太宗的后宫之中,《北史·后妃列传》则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大唐贞观四年,破突厥,皆以礼致之。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二十一年,殂。诏以皇后礼于扬州合葬于炀帝陵,谥曰愍。”

看到没,正史中说的再清楚不过了,萧皇后从突厥返唐后,唐太宗将其安置在了兴道里,即长安城朱雀门外的东边第一坊。

所以纵观萧皇后的一生,抛开那些小说不谈,根本就是一个可怜女人的颠沛流离的一生。不仅生前饱受屈辱,死后也要惨遭无良YY。萧皇后又是何其的无辜!

《剑桥中国隋唐史》曾经这样描写萧皇后:“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始终被(隋炀帝)尊重,并显然深受宠爱。”

《隋书》是这样记载的:“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

这样一个聪慧婉顺的女子,在各路野史的记录里,却经历了一场桃花大劫,言她经历过六个风流帝王(或与帝王基本平级的人物)的床帏恩宠生涯。

隋末皇后薨于初唐却极尽哀荣

隋炀帝愍皇后萧氏(567年-647年),出身中古政治文化世家兰陵萧氏。父西梁孝明帝萧岿,母张皇后。萧后生于二月,江南风俗以为不吉,遂辗转由叔、舅收养。

隋文帝选其为爱子晋王杨广之妃。萧后婉顺聪慧、知书达理,又通医术,颇知占侯,深得丈夫杨广宠爱,诞育三子一女,并为夫夺嫡立下汗马功劳。

江都之变炀帝遇害后,50多岁的萧后带着幼孙和皇室诸女,先后流落于叛军宇文化及、窦建德处,后义成公主迎其至东突厥,流亡突厥的隋百姓奉炀帝孙杨政道为主,萧后与其居定襄。唐贞观四年李靖灭东突厥,萧后等归长安,居长安城兴道里。萧后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其与炀帝合葬扬州,谥曰愍。

标签: 萧皇后隋炀帝

更多文章

  • 被“何不食肉糜”误解的西晋惠帝 其实也不是白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惠帝,司马衷,晋朝皇帝,西晋皇帝列表

    西晋惠帝的时候,天下荒乱,百姓只能吃草根树皮、食观音土,纷纷饿死,“善良”的晋惠帝司马衷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r

  • 1949上海:远东第一大城市的逝去 一个时代的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上海,上海老照片

    当时的上海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城市,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街道很干净!尽管年代久远,但可以通过这些珍贵老照片栩栩如生地向我们展现了以往看不到的老上海人文景观,是难得的史料!????????????????????????

  • 天朝的最后繁荣和挣扎 大清靠印钱终究是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天朝,印钱,大清,清朝

    清朝末期,甲午海战之后,清朝又进入一轮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1901年,慈禧颁布新政之后,相当于承认戊戌变法的措施是正确的,直接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个周期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这是史学家基本的共识,也就是所谓的“繁荣十年”。在这个时期,清政府做了很多事情,那

  • 末代肃王朱识鋐懦弱无能——典型的明末宗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末代肃王,朱识鋐,明朝藩王

    朱识鋐,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肃藩第九代亲王,也是末代肃王。肃王是中国古代王爵,唐至明清皆有。如唐德宗李适第五子李详,大历十四年封肃王;宋徽宗赵佶第五子赵枢,初封吴国公,后进建安封肃王;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汗裔孙孛儿只斤·宽彻,天历二年(1329年)封宁肃王,为元朝第一位肃王。明

  • 冷战著名照片《迈向自由》背后故事 被等待的瞬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柏林墙,柏林墙倒塌,东德,西德,迈向自由,舒曼

    《迈向自由》是一张照片的冷战著名。反映的是东德东柏林边境守卫康拉德·舒曼跃过铁丝网进入西柏林的情形。之前,一直以为,这是摄影师偶然拍到的,真相果然如此吗?这才是完整的图。上图中摄影师被截得只余半只胳膊,咋一看,还以为是路人呢。从全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至少有两个摄影师,一个出现在照片里

  • 辛亥革命功臣们为何反而支持袁世凯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袁世凯,袁世凯称帝,中华帝国皇帝,皇帝

    谈及袁世凯洪宪帝制开启的标志,筹安会的成立往往被视为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这在时人和后世的记载中多可寻绎。据记载,当1916年各省反对帝制声势急涨之时,袁世凯已开始与身边亲信几次密商取消帝制。就在发布退位申令的当口,袁氏几经犹豫反悔,诸妃、长子更是纷纷哭谏,吁请坚持到底。袁长子克定在最后的恳请书中,开首

  •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国君该叫“公”?还是“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春秋战国,春秋战国诸侯国,诸侯国国君,诸侯国国王

    首先要意识到的是,上古汉语里对君王的称谓本来就很复杂,一篇文章不可能把它完全讲解清楚。光是“君、王”二字就有一堆派生词用于指代诸侯或天子,而且有些是天子专用,如大君;有的专指诸侯,如邦君、国君。春秋战国更是周朝礼制衰微、崩坏的时代,各诸侯国君的称呼比之先前就更复杂多变了。史书

  • 夏商周断代工程耗资千万 历时4年却遭受质疑颇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商朝,周朝

    世纪之交一度轰动国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近来似乎渐被人们淡忘。暂时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以下简称《报告》),牵连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情结,看来无论如何都难孚人望。纯从学术上说,一套牵强而并不完整的具体年

  • 对不起,邓小平没说过“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邓小平,菲律宾,南海问题,南沙主权

    邓小平1988年会见阿基诺夫人“1987年,菲律宾前总统访华拜会邓小平谈到南沙主权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抽了口烟,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从此,南沙再无战事。”这则故事,是真的吗?一、2008年该段子出现在网

  • 伪造邓小平语录“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堪称高级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邓小平,菲律宾,南海问题,南沙主权

    今天,一篇题为《对不起,邓小平没说过“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的老帖子在微信中被广泛传播,该文原题《“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考》,首发于2012年5月,作者为谌旭彬。这篇文章以详实的资料考证,有关邓小平的一段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语录,其实是一则人为编造的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