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惠帝的时候,天下荒乱,百姓只能吃草根树皮、食观音土,纷纷饿死,“善良”的晋惠帝司马衷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这是晋惠帝一道极富“柔情”的命令,非常富有“柔情”和“人文的关怀”。
晋惠帝以“何不食肉糜”名扬天下,和刘禅“乐不思蜀”一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俩白痴皇帝。
令人叹惜的是,以司马衷对世情的了解的程度,他并不知道该让老百姓吃什么。这并不能说明他傻、昏昧,或者就是一个白痴,只是他高高在上,不了解百姓疾苦,不恤民情,甚至不知道蛤蟆为谁鸣叫罢了。他至少知道人饿了要给吃的,至于该吃粗粮还是吃肉糜,他就搞不清楚了。在这一点上,晋惠帝是心存善念的,应该肯定的。虽然晋惠帝一生中无数次被政变者从睡梦中叫醒,被逼着、哄着以他至高无上的名义发布命令,处死了他的外公、叔祖、弟弟、儿子、老婆,开启了“五胡乱华”的祸乱,但那不是他的错,只是说明他并不适合皇帝这个位子而已,他不是一块做皇帝的料。这也同时说明一个人待在并不适合他的位置上,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对人对己对国家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古代最不愿做皇帝的四个人一人被打晕抬上龙椅。据天象国家将有大丧皇帝听后立马杀死了皇后。
晋惠帝司马衷生命中最危险的一次血腥经历是征伐皇太弟司马颖。当时,东海王司马越劫持他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却被打得落荒而逃,惠帝身上也中了三箭,左右的人差不多都逃光了,只剩下一个侍中嵇绍,爬到惠帝乘的车上,用身体保护他。乱兵把嵇绍拖下来乱砍,惠帝急得大喊:“这是忠臣,不要杀。”敌将说:“受皇太弟命令,只是不伤陛下您一个人”。于是,司马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嵇绍被杀,血溅龙袍。在自身难保的形势下,司马衷还能想着保护属下,但由于自己的权威扫地而无能为力。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事后,敌将准备为司马衷换洗沾满鲜血的衣服时,司马衷说:“这上面是嵇绍的血,你们不能洗去。”司马衷用这种方式,对敌将的残忍行径表示了抗议,对嵇绍的忠心赴死表露了哀思。他对为保护自己而死的人充满了不舍和伤感。这事,他一点也不糊涂。
不要杀、不要洗,身为“大傻”的晋惠帝,能说的,只有这些。晋惠帝是失败的,他什么也做不了主,就连衣服上嵇侍中的血,最后都被洗干净了。但那些大权在手的,想杀谁就杀谁、想治谁就治谁的时候,又有几个想到过“不要杀”呢?
所以说,晋惠帝是傻,并不是一个白痴。他的思维不滞后也不迟钝,查阅史籍,找不到司马衷有此类病症,他是一个不适合做皇帝的正常人。司马衷即位后,凡是有诏命,他都是亲自审阅完毕以后,再禀报太后,然后加以施行,整个行政流程非常完整;诛杀司马亮、卫瓘时,也是由司马衷“作密诏令”。由此可见,司马衷虽然不懂或不热衷政治,但读文章、写字、拟发诏令还是没问题的。
司马衷对外界感知能力也较强,经常有真挚的情感表露,与正常人无异。开国元勋陈骞去世,晋惠帝亲自参加葬礼,十分悲痛,“望柩流涕”;他到达河南温县拜谒祖先陵墓的时候,“下拜流涕”;他登上长安旧日的宫殿,就非常感慨,“哀感流涕”。这说明司马衷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并且有相应的情感表达方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司马衷还能够根据情况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洛阳被大将张方攻占后,张方率领铁骑三千拜谒晋惠帝的时候,他连忙躬身施礼。他被张方劫持到长安后,司马颙率领官属步骑三万人,来到霸上迎接,拜谒他,司马衷又一次“下车止之”。在宗室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司马衷身处屋檐下,能够处乱不惊,对臣下再三恭谦礼让,说明他不但不傻,而且还很识时务。
因此说,晋惠帝的这碗肉粥是善意的,善良的,是这样一个不适合做皇帝的人的一种对老百姓的“柔情”,当然,这种“柔情”的另一面就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站着说话不腰痛。西晋兴亡启示录自上而下大面积腐败拜金非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