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何不食肉糜”误解的西晋惠帝 其实也不是白痴

被“何不食肉糜”误解的西晋惠帝 其实也不是白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202 更新时间:2023/12/23 14:42:22

西晋惠帝的时候,天下荒乱,百姓只能吃草根树皮、食观音土,纷纷饿死,“善良”的晋惠帝司马衷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这是晋惠帝一道极富“柔情”的命令,非常富有“柔情”和“人文的关怀”。

晋惠帝以“何不食肉糜”名扬天下,和刘禅“乐不思蜀”一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俩白痴皇帝。

令人叹惜的是,以司马衷对世情的了解的程度,他并不知道该让老百姓吃什么。这并不能说明他傻、昏昧,或者就是一个白痴,只是他高高在上,不了解百姓疾苦,不恤民情,甚至不知道蛤蟆为谁鸣叫罢了。他至少知道人饿了要给吃的,至于该吃粗粮还是吃肉糜,他就搞不清楚了。在这一点上,晋惠帝是心存善念的,应该肯定的。虽然晋惠帝一生中无数次被政变者从睡梦中叫醒,被逼着、哄着以他至高无上的名义发布命令,处死了他的外公、叔祖、弟弟、儿子、老婆,开了“五胡乱华”的祸乱,但那不是他的错,只是说明他并不适合皇帝这个位子而已,他不是一块做皇帝的料。这也同时说明一个人待在并不适合他的位置上,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对人对己对国家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古代最不愿做皇帝的四个人一人被打晕抬上龙椅。据天象国家将有大丧皇帝听后立马杀死了皇后。

晋惠帝司马衷生命中最危险的一次血腥经历是征伐皇太弟司马颖。当时,东海王司马越劫持他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却被打得落荒而逃,惠帝身上也中了三箭,左右的人差不多都逃光了,只剩下一个侍中嵇绍,爬到惠帝乘的车上,用身体保护他。乱兵把嵇绍拖下来乱砍,惠帝急得大喊:“这是忠臣,不要杀。”敌将说:“受皇太弟命令,只是不伤陛下您一个人”。于是,司马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嵇绍被杀,血溅龙袍。在自身难保的形势下,司马衷还能想着保护属下,但由于自己的权威扫地而无能为力。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事后,敌将准备为司马衷换洗沾满鲜血的衣服时,司马衷说:“这上面是嵇绍的血,你们不能洗去。”司马衷用这种方式,对敌将的残忍行径表示了抗议,对嵇绍的忠心赴死表露了哀思。他对为保护自己而死的人充满了不舍和伤感。这事,他一点也不糊涂。

不要杀、不要洗,身为“大傻”的晋惠帝,能说的,只有这些。晋惠帝是失败的,他什么也做不了主,就连衣服上嵇侍中的血,最后都被洗干净了。但那些大权在手的,想杀谁就杀谁、想治谁就治谁的时候,又有几个想到过“不要杀”呢?

所以说,晋惠帝是傻,并不是一个白痴。他的思维不滞后也不迟钝,查阅史籍,找不到司马衷有此类病症,他是一个不适合做皇帝的正常人。司马衷即位后,凡是有诏命,他都是亲自审阅完毕以后,再禀报太后,然后加以施行,整个行政流程非常完整;诛杀司马亮卫瓘时,也是由司马衷“作密诏令”。由此可见,司马衷虽然不懂或不热衷政治,但读文章、写字、拟发诏令还是没问题的。

司马衷对外界感知能力也较强,经常有真挚的情感表露,与正常人无异。开国元勋陈骞去世,晋惠帝亲自参加葬礼,十分悲痛,“望柩流涕”;他到达河南温县拜谒祖先陵墓的时候,“下拜流涕”;他登上长安旧日的宫殿,就非常感慨,“哀感流涕”。这说明司马衷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并且有相应的情感表达方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司马衷还能够根据情况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洛阳被大将张方攻占后,张方率领铁骑三千拜谒晋惠帝的时候,他连忙躬身施礼。他被张方劫持到长安后,司马颙率领官属步骑三万人,来到霸上迎接,拜谒他,司马衷又一次“下车止之”。在宗室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司马衷身处屋檐下,能够处乱不惊,对臣下再三恭谦礼让,说明他不但不傻,而且还很识时务。

因此说,晋惠帝的这碗肉粥是善意的,善良的,是这样一个不适合做皇帝的人的一种对老百姓的“柔情”,当然,这种“柔情”的另一面就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站着说话不腰痛。西晋兴亡启示录自上而下大面积腐败拜金非亡不可。

更多文章

  • 1949上海:远东第一大城市的逝去 一个时代的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上海,上海老照片

    当时的上海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城市,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街道很干净!尽管年代久远,但可以通过这些珍贵老照片栩栩如生地向我们展现了以往看不到的老上海人文景观,是难得的史料!????????????????????????

  • 天朝的最后繁荣和挣扎 大清靠印钱终究是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天朝,印钱,大清,清朝

    清朝末期,甲午海战之后,清朝又进入一轮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1901年,慈禧颁布新政之后,相当于承认戊戌变法的措施是正确的,直接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个周期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这是史学家基本的共识,也就是所谓的“繁荣十年”。在这个时期,清政府做了很多事情,那

  • 末代肃王朱识鋐懦弱无能——典型的明末宗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末代肃王,朱识鋐,明朝藩王

    朱识鋐,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肃藩第九代亲王,也是末代肃王。肃王是中国古代王爵,唐至明清皆有。如唐德宗李适第五子李详,大历十四年封肃王;宋徽宗赵佶第五子赵枢,初封吴国公,后进建安封肃王;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汗裔孙孛儿只斤·宽彻,天历二年(1329年)封宁肃王,为元朝第一位肃王。明

  • 冷战著名照片《迈向自由》背后故事 被等待的瞬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柏林墙,柏林墙倒塌,东德,西德,迈向自由,舒曼

    《迈向自由》是一张照片的冷战著名。反映的是东德东柏林边境守卫康拉德·舒曼跃过铁丝网进入西柏林的情形。之前,一直以为,这是摄影师偶然拍到的,真相果然如此吗?这才是完整的图。上图中摄影师被截得只余半只胳膊,咋一看,还以为是路人呢。从全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至少有两个摄影师,一个出现在照片里

  • 辛亥革命功臣们为何反而支持袁世凯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袁世凯,袁世凯称帝,中华帝国皇帝,皇帝

    谈及袁世凯洪宪帝制开启的标志,筹安会的成立往往被视为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这在时人和后世的记载中多可寻绎。据记载,当1916年各省反对帝制声势急涨之时,袁世凯已开始与身边亲信几次密商取消帝制。就在发布退位申令的当口,袁氏几经犹豫反悔,诸妃、长子更是纷纷哭谏,吁请坚持到底。袁长子克定在最后的恳请书中,开首

  •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国君该叫“公”?还是“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春秋战国,春秋战国诸侯国,诸侯国国君,诸侯国国王

    首先要意识到的是,上古汉语里对君王的称谓本来就很复杂,一篇文章不可能把它完全讲解清楚。光是“君、王”二字就有一堆派生词用于指代诸侯或天子,而且有些是天子专用,如大君;有的专指诸侯,如邦君、国君。春秋战国更是周朝礼制衰微、崩坏的时代,各诸侯国君的称呼比之先前就更复杂多变了。史书

  • 夏商周断代工程耗资千万 历时4年却遭受质疑颇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商朝,周朝

    世纪之交一度轰动国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近来似乎渐被人们淡忘。暂时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以下简称《报告》),牵连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情结,看来无论如何都难孚人望。纯从学术上说,一套牵强而并不完整的具体年

  • 对不起,邓小平没说过“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邓小平,菲律宾,南海问题,南沙主权

    邓小平1988年会见阿基诺夫人“1987年,菲律宾前总统访华拜会邓小平谈到南沙主权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抽了口烟,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从此,南沙再无战事。”这则故事,是真的吗?一、2008年该段子出现在网

  • 伪造邓小平语录“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堪称高级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邓小平,菲律宾,南海问题,南沙主权

    今天,一篇题为《对不起,邓小平没说过“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的老帖子在微信中被广泛传播,该文原题《“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考》,首发于2012年5月,作者为谌旭彬。这篇文章以详实的资料考证,有关邓小平的一段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语录,其实是一则人为编造的段

  • 这个有所曾经排名中国第一的大学 唯有一声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南京大学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有所高校,却是当仁不让的全国第一学府,北大、清华和她也相差了一大截。更让人惊叹、惋惜的是,她仅仅存在22年,却如流星一般璀璨划过中国高等教育史:1940年代建设了中国最早的原子能研究基地;拥有全国1/3的“部聘教授”;她的学生,有19名院士,4位两弹一星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