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徽怪姓“鉏”字电脑打不出 传该姓出自神箭手羿

安徽怪姓“鉏”字电脑打不出 传该姓出自神箭手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689 更新时间:2023/12/22 22:34:48

在蚌埠怀远县古城乡庙荒村,有着上千名村民,他们都姓“钅且”(音同“池”)。因为这个字在电脑上打不出来,要想用他们自己的名字存款、买房,都办不了,只好用媳妇的名字。庙荒村的干部正标说,这个怪姓本应写作“鉏”,在推行简化字后,“鉏”被简化成了“钅且”,结果电脑上无法打出,给他们日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7月7日《安徽商报》)全国有不少罕见姓氏之人,而正是有关部门不肯迈出方便群众的“一小步”,才往往让人们遇到“大麻烦”。

提醒

主动地“从镕应对”

“钅且”是“鉏”的简化字,就是这个简化了的字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困惑。孩子高考的时候只能有名字而没有姓;成人务工的时候只能坐汽车不能坐火车;购买房产的时候只能写上妻子的名字。当然,当地的警方还是很人性化的,在村民提出恢复繁体字“鉏”作为姓的时候,警方照办了。但是,修改的只是身份证和户口簿,而以往办理的学籍、房产等等证件已经没法修改了,困难依然摆在面前。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里,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无路可走的。

朱镕基在上海主政的时候,当地报纸刊发他的报道,是可以打出朱镕基的“镕”字的。但是,上海的报纸当时使用的并不是电脑排版,而是铅字印刷。铅字是人工刻出来的,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而到了北京之后,各大媒体都是使用电脑排版。当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个“镕”字电脑打不出来。就连《人民日报》刊发朱镕基报道的时候,也是需要拼字的。也就仅仅是一个月的时间,这种现象就改变了。电脑里可以打出这个“镕”字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开展了小小的研究,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其实,对于安徽这个村子村民的“钅且”姓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电脑里打不出这个字,并不代表无法从技术的角度来改进。关键是没引起重视。它牵涉到了上千名村民的生活。在动车时代不能坐火车,而仅仅是因为电脑里打不出这个字,这也太不方便了。

当然,我们不能把问题推给警方,毕竟他们不是科研人员。但是,当地警方和政府也不是没有责任。这种情况完全可以上级部门反映,甚至可以反映到公安部,由公安部出面协调专家破解技术上的问题。也就是两个偏旁部首的问题,我想解决起来是不成问题的。

但愿,有关部门面对这种问题,要像当年重视“镕”字一样重视这个打不出的字。要多些主动地“从镕应对”,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郭元鹏

质疑

权益岂能被“简化”

姓名权是自然人对自己姓名的专用权及设定或者变更的自由决定权。姓名权之所以被认为是自然人的人格权,是因为它是能够标表自然人作为存在的符号,姓名权不仅是一种人格权,同时也具有身份权的特征。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姓名的使用不受他人干涉,当他人超越权限范围擅自使用自己姓名时,可以对此加以禁止。这是姓名权的本质,是很多国家的民法典作出规定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4条规定:“居民身份证使用规范汉字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填写。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居民身份证用汉字登记的内容,可以决定同时使用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文字。

鉏姓,作为姓氏,受到法律保护。鉏姓的“鉏”被简化字简成“钅且”,电脑上打不出,不应该从权益保护中随意删除剔出,简化字也不能将姓氏权益“简化”,完全可以用鉏姓符号替代。简化字不是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罪魁祸首,电脑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电脑是死的,人是活的,电脑是靠人掌握的。为什么抱着简化字的死脑筋不放呢?

古语云:“坐不改姓行不改名”。简化字可以有,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能被简化。鉏姓的“钅且”,完全可以使用鉏。岂可因为电脑打不出“钅且”,就置公民的合法权益于不顾?假如夫妻都姓鉏,因为简化字打不出,难道一律要改姓不成?鉏姓只是个案,但是如今百家姓止百家,如果遇到电脑打不出的姓氏,他们的合法权益就活该被删除?这不是简化字的问题,也不是电脑问题,还是人脑问题,法律意识问题以及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值得我们提上“法律议事日程”。

左崇年

评价

服务态度有问题

“鉏”,现代词典里说是“钅且”字,音同“举”,为锄头之意,也有念成“除”“CHU”的,但作为姓氏时念“chi(第二声)”“迟”也。这个姓,本来并不“怪”,只不过自打汉字由繁体字改为简化字而有了电脑之后,麻烦也就来了。报道里说,鉏姓聚居地较集中的地方为蚌埠、蒙城、嘉兴,而“百度”里还说其他的省份比如上海、山东、河南、北京等地也有鉏姓人士居住,可以说,受到“鉏”字困扰的起码有数千人之多,他们都遇到过这一堆“民生之苦”。

“鉏”之“民生之苦”,也是一道民生考题,考验着人民政府以及相关机构,是不是“把老百姓顶在头上”,是不是“把消费者顶在头上”。

当庙荒村七八百名村民联合提出要求将“钅且”姓改回“鉏”,公安部门于身份证和户口簿上改回来了,但,这只是“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考试、上学、就业、消费等诸多难题仍没解决。

现在问题是,“”姓改回“鉏”,公安部门能做到,教育等部门,还有银行、火车站等企业仍不能“改回”,相关方面还有可能仍是那么一句“官腔”“电脑上打不出来”。“电脑上打不出来”,不应该是“粗陋服务”的挡箭牌,同样的,公安部门也使用电脑,人家不是照样“改回”来了?再者,在中国,电脑的使用也不过是最近二十年的光景,即便有封建思想,也有“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难道“电脑上打不出来”就不能想出“手写+盖公章”等变通的办法来?

在中国,原子弹能爆炸,卫星能上天,“钅且”回归“鉏”,根本不是个“难题”,说到底,还是个“服务态度问题”。

传发

支招

活人不能被尿憋死

类似这样的事何止蚌埠一家,据《齐鲁晚报》报道:“上面一个‘彡,下面一个‘且,它与‘陕字同音,是山东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高庄村许多村民原本的姓。已改姓‘冼的冼长友说,老祖宗留给他们的姓太生僻,‘我们村200多人都改了姓了。”2009年,辽宁卫视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繁写的‘门里加个‘台字,这个字念‘侠(音译)。重庆一位老人家就姓这个字,他可相当的郁闷。因为电脑老是打不出这个字,坐飞机、找工作、安装电话他不得不临时改姓。”同样的事情也曾在南京发生过,估计全国这样的无奈远不止这么几起。

电脑给人带来便捷也给人造成麻烦,改姓之恼就是一例。但是,电脑也是人脑设计好了的东西,归根结底,怪姓之恼不怪电脑怪人脑。改姓不是小事,在中国这个十分讲究传统的民族中,对自己的姓氏十分看重。老祖宗留下的姓氏代表的是血脉的根基,是家族的源头,是不变的亲情。自从父系时代开始,子女随父姓就成为亘古不变的铁律,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淡忘了自己的根系。俗话形容得意忘形的人会说:“都忘记自己姓什么了!”因此,姓的重要性非同小可,不能忘记。但是,随着办事的电脑化,电脑不认可的姓(即字库里没有的字)就给那些生僻姓氏的人们带来了许多麻烦与不便,无奈之下,他们只得选择改姓。

有没有其他的变通方法使生僻姓氏的人们既畅通无阻又可以保留祖宗留下的姓氏不改呢?有人这样支招:可以试着多用几个方法,打出生僻字,然后储存这个字,需要时复制粘贴即可。

第一,插入字符法新建一个Word文档,无论用什么输入法,先输入生僻字的偏旁,用鼠标选中,然后选取菜单命令“插入→符号”,窗口处于选择状态的,就是字库中生僻字偏旁,后面都是与这个偏旁有关的字,可能会找到你想要的字。

第二,全拼输入法全拼输入法收录了很多生僻字,但只适用于自己知道读音的生僻字。

第三,AdobePhotoshopCS造字法这个方法稍微复杂一点,其实就是做个小“图”。

汉字凝聚了悠久的文化,不能因为一些技术原因就取消了。俗话说,活人还能被尿憋死?只要愿意,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看服务态度的问题。心中装着群众,再难的姓氏也能找到解决的途径,虽然麻烦一点,花费的时间多一点,但这也是考验服务人员的为民服务质量优劣的选项。另外,国家智库特别是电脑软件专家也该着手创建新的、更完整的字根表和建立新的字库了。

胡子民

■三言两语

●当地的村妇说:“丈夫一张银行卡都没有,钱都是我保管。”想管钱的嫁过去吧。

牛广江

●哪个银行那么差,我用五笔都能打出来。

靳祥

●中国姓氏复杂,除了大姓以外,有很多小姓和怪姓,如:毒鸡、醋、油、门、刘付,很有意思。

张钧

●哈哈,对奇怪姓氏的人有特殊的好感。

连伟

●我有个朋友姓母亲的母!我们开始都叫他母哥!可怎么叫都觉得别扭,有的就改叫小母,又觉得像叫保姆(有个小品里演的)。慢慢发展,我们现在亲切地称呼他为母母!亲切又不别扭。每当个别男同事用特别温柔的语气呼唤他的时候,他都觉得特别骨悚然。

刘小外

●姓这种东西不是物以稀为贵吗?越是稀少越是高贵,越是偏僻,越是有典故啊。我们老师说了,看上去奇怪的姓往往之前是名门望族呢。

张小倩

●不作为啊。

孙清雅

●根据资料显示,关于鉏姓的渊源说法较多的为,鉏姓,出自夏朝中期有穷鉏氏国著名神箭手羿。好高大上的感觉!

王葛

标签: 冷僻字

更多文章

  • 阿波罗11号登月45周年 人类的一小步和一大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浙江百强镇,千强镇

    45年前的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专题:阿波罗登月计划),带着“嫦娥奔月”的多姿身彩向月球飞去;四天以后的7月20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NeilArmstrong)与奥尔德林(BuzzAldrin)成功踏足月球,完成人类首次登月

  • 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 改变一代知识青年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恢复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邓小平

    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是邓小平酝酿多年的一个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恢复高考的决策,是1977年8月6日邓小平在他主持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根据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建议确定的。在决策过程中,邓小平从尽快培养人才的大局出发,关心和爱护知识青年,亲自过问制定了许多重大政策,诸如:改变录取比例,扩大招生

  • 毛泽东逝世:全世界仅一个国家不闻不问 竟是苏联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毛泽东,毛泽东逝世,苏联

    毛泽东逝世后,从右至左,姚文元、陈锡联、汪东兴、毛远新、华国锋、江青、王洪文、张春桥8人在毛泽东遗体旁手挽手。1976年10月4日,“四人帮”最后一张合影。桌子左边左起为江青、张春桥、华国锋、王洪文、汪东兴。他们讨论了开除邓小平党籍的问题。三天后,“四人帮&rdq

  • 民国第一悬案:究竟是谁指使刺杀了宋教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教仁,谁刺杀了宋教仁

    范鸿仙认为他是被人刺杀,必须留下证据,有了这张赤身照。黄兴主张衣冠齐整,以显示他的光明正大。【宋教仁遗照背后的故事】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3月22日逝世。陈其美花费200块银元给宋教仁买了棺材,并请照相馆的人给宋教仁遗体拍照。黄兴给宋教仁清洗身体,并给他穿戴整齐,照了正冠礼服遗照。范鸿仙

  • 柏林墙倒塌25年: 大数据告诉你今天的“东德”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柏林墙,柏林墙倒塌,柏林墙倒塌25年,东西德差距

    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0年10月3日,德国正式统一,分裂的痕迹很快就从大街上消失了。遗憾的是,25年后的2014年10月3日,德国国庆日(又称德国统一日)之际,《德国时代周报》10月2日制作了一个专题,题为“这个被分裂的国家”,提供的一组数据和图表却显示出一个轮廓分明的

  • 羯族人石勒由奴隶成为皇帝,并非一蹴而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石勒,皇帝

    画作中的石勒(资料图)黄瓜是一种普通的蔬菜。你知道吗,黄瓜得名,与一位石姓人有关。这个人名叫石勒,他被称为“从奴隶到皇帝的第一人”。他生活在什么年代?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一生传奇石勒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到皇帝第一人《晋书》记载,石勒为羯族人,他本不姓石,幼时名匐勒,后得字世龙

  • 世人对柏林墙存五个误解:柏林墙是两堵墙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柏林墙,推倒柏林墙

    1989年11月11日,东德示威者将柏林墙的一段墙体拆掉。(美联社资料图)参考消息网11月7日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0月30日发表题为《关于柏林墙的五大误解》的文章,文章就世人对柏林墙的一些误解进行了说明。文章内容如下:我们即将迎来柏林墙倒塌25周年,这件事改变了全世界。如今,这一事件被赋予了

  • 柏林墙为什么会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柏林墙,柏林墙倒塌,柏林墙倒塌25年

    图:《柏林1961》什么原因让你这么关注1961年的柏林危机?肯普:与两次世界大战相比,冷战最不易理解,也报道得最差。柏林正好是冷战的震中,1961年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年。我就想来讲一讲那年的事。我希望尽可能多地用历史提供给我们的最丰富的人物来展开故事。同样,写这本书我也想回答自己的两个疑惑:第一,柏

  • 柏林墙倒塌25年后伤痕悠哉 德国东西部仍有分界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柏林墙,柏林墙倒塌,东德,西德

    在柏林墙倒塌25年后,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融合,东德和西德的发展仍有分化。过去的25年间,德国人努力消除战后东西德数十年来的隔阂,很多象征着分裂的物件已不见踪影,柏林墙也只留下一小段供人们参观,甚至人们对隔墙而治的回忆也开始变得模糊。然而,这道墙真的彻底不见了吗?德国《时代》周报(ZEIT)网站以

  • 究竟是谁推倒了柏林墙?是敌对的境外势力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柏林墙,柏林墙倒塌,推倒柏林墙,境外势力

    图: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由发光气球搭建的发光边界柏林墙的和平倒塌,决定性的因素是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这位伟大的领导人顺应历史潮流,把一个分裂的欧洲带进了和平统一。同时,东德领导人最后的良知和理性也发挥了关键作用。11月9日,德国隆重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当天,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各种活动进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