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家喻户晓,不仅因为《背影》、《荷塘月色》这几篇散文1949年后长期选入中学课本,更因为曾受到毛泽东的表扬。知识分子,尤其是朱自清这类“旧知识分子”,有幸受到毛泽东表扬者,可谓凤毛麟角。受到毛泽东表扬与文章被选入课本,又有着逻辑联系:正因为受到了毛泽东表扬,文章才被选入中学课本;不然,像朱自清这种被称作“自由主义者”的作家,不被从现代文学史上彻底抹煞就算万幸了,还敢奢望成为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材料。
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食美国粮。这个印象哪里来的呢?没错,中学课本。
朱自清的荷塘
在我们小时候的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毛泽东的著名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朱自清: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就是朱自清被“饿死”的出处。
可朱自清的死因果真如此?
1948年是朱先生人生最后的一个年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在朱自清的生命年轮里,又发生了什么?
1948年,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不论他们曾经持何种政治立场,一个旧时代即将被埋葬,这一点,哪怕终日兀坐书斋不问世事的人都会有所感知。面对这样的历史巨变与转折,你兴奋也好,沮丧、惶惑也罢,无法回避选择。1948年的特别意义还在于,这一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币制改革失败,国统区物价上涨势头一浪高过一浪,包括大学教授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面临着物质条件的困窘和生活状况的恶化。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的作品如《荷塘月色》、《背影》等也都入选中学课本,为世人所熟知。朱自清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却因为对文学的热爱而成为一代文坛大师。1925年起,朱自清开始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32年英国留学回国后,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抗战胜利后,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当局对此采取了暴力镇压的手段。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使他悲愤万分。此时因为内战,国内经济崩溃,国民党当局发行大量金圆券,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为了安抚知识分子,国民党政府发行了一种配购证,可低价购到由美国援助的面粉。这个陪购证遭到了很多大学教授的抵制。
1948年6月18日,吴晗来到朱自清家,带来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这个时候,朱自清因为严重的胃病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是依然郑重地在《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朱自清在这天的日记上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
可见,不领政府低价配额的美国面粉,对于朱自清的家庭经济是有大影响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朱自清一家的正常饮食和开销。在晚年的日记上,朱自清写下了诸如“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仍贪食,需当心”、“食藕粉,即呕吐”等话。朱自清吃喝不愁,但是因为严重的胃病,他不能多吃,却也忍不住吃多。
1948年8月12日,也就在他签下不领美国面粉宣言之后不到两个月,朱自清严重的胃溃疡最终导致胃穿孔,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朱自清实死于严重的胃溃疡。这种病的起因与生活的颠沛流离有关,日寇侵华中朱自清所服务的清华大学曾几经搬迁;战时教授们的生活水准大大降低,这也是容易引发胃病的重要因素。但教授们的生活水准究竟低到了何种程度?是否瓶无储粟屡告断炊?恐怕也不尽然,查阅朱自清的日记,可以看到,即使是在被公认生活最困难的西南联大时期,他还是经常会有饭局,而且隔三差五就会和朋友们在一起打打桥牌,很难想象,一个空着肚子的人会有心思和闲暇去斗这样的巧智。可以认为,虽然当时的知识分子处境不佳,但和大多数底层百姓相比,他们的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更不用说像朱自清这样名牌大学的教授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看不清世界大势,集中资源于内战,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再一次被波及,许多学生愤然冲出校门,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一时如火如荼。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所谓币制改革使经济接近崩溃,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都不能不大受影响,知识分子也一样,但揆诸现实,我们就会发现知识分子所受的这种影响肯定要小于一般底层群众。《人民日报》的著名女记者金凤当年在燕京大学读书,她回忆了1947年底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的情景,"中午时分,学校食堂送来白面馒头和菜汤,一旁监视我们的国民党特务嘲笑我们:'你们吃得那么好,还成天喊反饥饿,你们挨饿了吗?'我们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是为老百姓反饥饿。全国老百姓不是被内战拖入绝境了吗!"①学生们对特务的反击自然是有力的,但从中也可反证我上面的判断:在校学生的生活是像金凤描述的这样,教授生活如何岂非不言自明?
具体到朱自清,其实他应该是最不容易被联想到"饿死"这一凄惨图景的。不仅因为他的声望、地位和收入水平,也由于他的病。稍有常识的人就都知道,胃溃疡这种病对进食有很多顾忌,既要禁吃某些食品,更不能多吃,稍不注意,就会呕吐,使胃大受折磨。朱自清的日记也证明了这一点。翻开1948年的日记,我们没有看到他为食物短缺而苦的记载,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饮藕粉少许,立即呕吐";"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就在他逝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领美国"救济粮"宣言上签名后的第11天,他还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仍贪食,需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