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最喜欢的吟咏西湖的诗,当属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以及南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太子湾公园……西湖边,大大小小的公园就像一串漂亮的珍珠项链,让西湖倍添风采。
你不知道的是,建国前,西湖边可没有那么多漂亮的公园;你更不知道的是,这些公园都和西湖疏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4年12月20日,“建国初期第一次西湖疏浚珍贵资料展”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开展,几十张珍贵的老照片以及文字说明,展示了1952年开始的西湖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疏浚工程的珍贵影像。
疏浚前,西湖水深只有55厘米柳浪闻莺成了沼泽地
自唐至清,历代都对西湖有疏浚。据现有资料,比较重要的疏浚和整治主要工程有23项。时间间隔100年以上的3次,最长的168年,20年以下的7次,最短的8年。
其中规模比较大的5次是:白居易【唐】、苏轼【宋】、杨孟瑛【明】、李卫【清】、阮元【清】。
第一次:唐德宗建中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西湖东南陆地凿相国井、西井、方井(四眼井)、白龟井、小方井、金牛池6井,以解决城内居民饮水问题。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杭州刺史白居易主持筑堤保钱塘湖(即西湖),蓄水灌溉农田,堤成后撰《钱塘湖石记》一文,刻石立碑于湖边。
第二次:五代(907~960年)时,由于西湖岁久不修,葑草蔓蔽,吴越国王钱鏐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
第三次:宋代时,西湖又复葑积为田,漕河失利江河行舟不通,六井复近于废塞,元佑四年(1089年),杭州知州苏轼奏请朝迁以救荒余款万缗,粮万石,度牒200道,募民疏浚茆山河、盐桥河,以通漕运,复造堰闸,以蓄湖水,并修六井。又募人种菱于西湖内,防止葑草再生,并将所售菱款作治湖之用。浚湖挖出的葑泥筑起一条沟通西湖南北长达2.8公里的苏堤以通南北行人。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
第四次: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知府杨孟瑛力排众议,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即杨公堤);又在外湖旧三塔塔基四周,筑一方圆形堤埂,埂外仿苏轼三塔建空心石塔3座。
清雍正五年(1727年),巡抚浙江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
第五次: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疏浚西湖,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从而使西湖由一个自然的湖泊逐渐演变成一个闻名遐迩、风光秀丽的人工湖。
清同治三年(1864年),蒋益澧护理浙江巡抚,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其事。
如果,没有历朝历代的疏浚工程,美丽的西湖也许早就不复存在。
这批珍贵史料的捐献者盛国进,他98岁高龄的父亲,曾参与了建国初期西湖第一次疏浚工程。
“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听我爸爸说,那个时候,西湖就是个大泥塘。”盛国进用手指了张陈列在展墙上的照片,摇头道:“瞧瞧,这就是当年柳浪闻莺附近的水域,都成沼泽地了。湖泥都快和水面齐平了。”
清嘉庆后150余年间,西湖一直没有像模像样疏浚过,后果是到建国初期,西湖湖水深度只有55厘米,水深才只过人膝盖。水底水草丛生,游船过处,泛起阵阵湖泥。少雨年头,湖水干涸甚至见底。
为了恢复西湖绮丽风光,同时增加蓄水量,改善小气候,1951年,西湖疏浚整治被列为国家城市基本建设项目,专门成立了疏浚西湖工程处,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面疏浚西湖工程。
挖出720万方淤泥疏浚后水深增加到180厘米
1952年,开始疏浚西湖,先用了一艘链斗式挖泥船从小南湖开挖,再由人工将淤泥挑运至南屏山麓(今太子湾公园)堆放,但是效率太低。到了1954年,西湖疏浚引入了“外援”。上海江南造船厂、上海(黄浦江)航道疏浚公司“加盟”后,西湖疏浚工程终于实现了“机械化”。
机械化疏浚,最先是从昭庆寺(现在的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前的外湖湖面开始的,据说,一天就可以挖出5000方的淤泥。
淤泥挖起来后,用船运送到岸边的吹泥船。吹泥船用高压水枪把厚重的淤泥稀释成泥浆,再经过输泥管道一路输送到松木场、黄龙洞。
盛国进比画着告诉记者,排泥管道直径有30厘米粗,首尾相接,从西湖湖面上一路延伸到各个排泥点。“那时候,哪有现在那么多工程车,挖出来的淤泥,就近填掉就是了。”盛国进说。
当时,西湖边才只有中山、湖滨几个公园而已。而大家熟知的太子湾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就是用西湖里挖起来的淤泥堆起来的,“花港公园、曲院风荷的面积也远远比不上现在,也是用西湖的淤泥扩大了规模。”
据盛国进回忆,挖出的淤泥,填平了昭庆寺周围、花港观鱼、赤山埠、汪庄、刘庄、卧龙桥、茅家埠、金沙港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
西湖淤泥不仅“造”出了好几个公园,还让西湖边的菜农尝到了甜头。“西湖淤泥很肥的,那时候,堆泥后的农田庄稼年年丰收。”盛国进笑道。
历经了6年的疏浚,第一次西湖疏浚工程才结束共挖出了720万方的淤泥,疏浚前平均水深仅有55厘米的西湖,疏浚后平均水深达到180厘米。
1978年和1998年,西湖还进行过两次疏浚。第二次挖出了20多万方淤泥,而1998年那次,一共挖出了300万方淤泥。
疏浚出土了大量文物还发现了纯金小酒盅
这次疏浚工程还让不少湖底的文物重见天日。
这些出水文物古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清代,达上万件(枚)之多。除各个朝代铸造的大量古钱币、铜镜、铜箭头外,较为珍贵的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工具、汉五铢钱钱范、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元昏烂钞印等。
投龙简,是当时遇天旱或洪涝,吴越国王钱氏祈求“天助”举行“投龙”典礼时投入湖中的银牌,银牌上刻有祭文,一般一年投一次,多时两次。
西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原因有三个。
一是人们有意投入湖中的,比如吴越国投龙简。另如史籍记载,始于宋代的西湖龙舟竞渡,为了比试水手们的水中功夫,观看比赛的达官贵人或后宫嫔妃,往往会向湖中抛掷各种物件,让水手们下水争抢,而当时未能被水手找回来的,便有相当部分长留湖底了。
还有呢,就是古人游湖时,随带之物不慎失落湖中。
另外就是湖中游船因为意外而倾覆,船上物品落水沉底,也因此而成为古董。据当年参加过疏浚初始阶段在小南湖挑湖泥的一位“老西湖”回忆,有一次,他们在太子湾倾倒上岸的湖泥中,发现了一只小酒盅,擦洗后鉴定,竟是纯金制成。
险遭填平的西湖
不过,在白居易之后80年左右,五代年间,西湖险些被人给填平了,好在当时杭州的掌权者是位明白人,不但没有填西湖,而且把西湖当园林来建设,为后人留下一个美丽的西湖,不然,后来的苏东坡、杨万里的诗,也就无从写起了。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大家听我道来:
话说五代时期,杭州临安县出了一位英雄,姓钱名镠字具美,从一介平民,在乱世中打下以杭州为中心的14个州,割据一方,建立吴越国。吴越钱氏家族千年名门望族从钱镠铁券说起
在这个时候,因为战乱,西湖年久失修,逐渐变成了烂泥塘。
钱鏐当了吴越国王后,准备在唐朝杭州州治的地基上修筑牙城,扩建宫室。
有一个术士对钱鏐说:“王如广牙城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若填筑西湖以为公府,当十倍于此。”
意思是说你如果在旧城基础上翻盖,你的吴越国也就有百年左右的江山;如果你把西湖填平了,在此基础上扩建宫室,你的吴越国可以延续千年。
换上另外一个割据一方的国王,一定巴不得自己的江山永在,马上把烂泥塘西湖填平了。
但是,钱鏐是个具有统一思想的人,他建立吴越国,旨在“保境安民”,不让军阀混战的战火烧到这14个州。并且,不为一己之私驱使百姓为自己打天下。绝不称帝“千年老二”钱镠唐末军阀界的一股清流。他当时回答:“岂有千年而无真主者乎?”
意思很明确,我建立吴越国,不过是是趁黄巢起义以后,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相互厮杀的情况下,夺出来的一块土地。只要天下一统,吴越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说我的吴越国能延续一千年,难道一千年还出不来一个能够统一天下的真命天子吗?
钱鏐不但没有听术士的话填平西湖,而且建立了一支一千多人的“撩湖兵士”,估计相当于现在的武警水电部队,专门疏浚西湖。因此,保持了西湖的碧波荡漾,荷花满湖的美景。
作为笃信佛教的国王,钱鏐在西湖沿岸盖了许多庙宇,让青山、秀水、古刹交映生辉。
钱鏐临终前,嘱咐儿子钱传瓘,一定要“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顺从中央政府,不管是谁做了中原之主,都要进贡称臣。
术士的话也不是完全假的,吴越国四世五王,寿命确实只是接近百年。宋朝统一天下后,应天下大势所趋,吴越国王钱俶干脆纳土归宋,以和平手段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后人评价:“杭州在唐,繁华不及姑苏、会稽二郡,因钱氏建国始盛。”
宋朝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再次修浚西湖,修筑长堤(苏堤),让这个人间仙境更加夺目。
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是纪念吴越国王钱镠功绩而建造的。900多年来,历经沧桑,几经毁建,2003年在钱王祠旧址上重建。
最初不叫钱王祠,宋代初建成时名“表忠观”,到了清代,才改名叫钱王祠,为了纪念五代吴越国王,最有历史人文价值的“保障江山”和“忠顺遗庥”两块御匾分别是康乾二帝题写的,有钱王的雕像,还有记载着他丰功伟绩的石碑。
保俶塔
现在西湖边的钱王祠和保俶塔,就是和钱鏐、钱俶有关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