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告诉你鲜为人知的西湖“冷知识” 西湖差点被填平

告诉你鲜为人知的西湖“冷知识” 西湖差点被填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045 更新时间:2023/12/21 8:42:49

平生最喜欢的吟咏西湖的诗,当属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以及南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何等有幸,令如此众多伟大的诗人为之陶醉,为之吟诗作赋。说到对西湖建设的贡献,白居易可以说是首功也。当年,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就对西湖喜爱有加,派人疏浚西湖,修筑钱塘湖堤(白堤),还写下了许多热情讴歌西湖的诗篇。比如,其中的《余杭形胜》就非常著名: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太子湾公园……西湖边,大大小小的公园就像一串漂亮的珍珠项链,让西湖倍添风采。

你不知道的是,建国前,西湖边可没有那么多漂亮的公园;你更不知道的是,这些公园都和西湖疏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4年12月20日,“建国初期第一次西湖疏浚珍贵资料展”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开展,几十张珍贵的老照片以及文字说明,展示了1952年开始的西湖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疏浚工程的珍贵影像。

疏浚前,西湖水深只有55厘米柳浪闻莺成了沼泽地

自唐至清,历代都对西湖有疏浚。据现有资料,比较重要的疏浚和整治主要工程有23项。时间间隔100年以上的3次,最长的168年,20年以下的7次,最短的8年。

其中规模比较大的5次是:白居易【唐】、苏轼【宋】、杨孟瑛【明】、李卫【清】、阮元【清】。

第一次:唐德宗建中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西湖东南陆地凿相国井、西井、方井(四眼井)、白龟井、小方井、金牛池6井,以解决城内居民饮水问题。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杭州刺史白居易主持筑堤保钱塘湖(即西湖),蓄水灌溉农田,堤成后撰《钱塘湖石记》一文,刻石立碑于湖边。

第二次:五代(907~960年)时,由于西湖岁久不修,葑草蔓蔽,吴越国王钱鏐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

第三次:宋代时,西湖又复葑积为田,漕河失利江河行舟不通,六井复近于废塞,元佑四年(1089年),杭州知州苏轼奏请朝迁以救荒余款万缗,粮万石,度牒200道,募民疏浚茆山河、盐桥河,以通漕运,复造堰闸,以蓄湖水,并修六井。又募人种菱于西湖内,防止葑草再生,并将所售菱款作治湖之用。浚湖挖出的葑泥筑起一条沟通西湖南北长达2.8公里的苏堤以通南北行人。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

第四次: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知府杨孟瑛力排众议,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即杨公堤);又在外湖旧三塔塔基四周,筑一方圆形堤埂,埂外仿苏轼三塔建空心石塔3座。

清雍正五年(1727年),巡抚浙江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

第五次: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疏浚西湖,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从而使西湖由一个自然的湖泊逐渐演变成一个闻名遐迩、风光秀丽的人工湖。

清同治三年(1864年),蒋益澧护理浙江巡抚,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其事。

如果,没有历朝历代的疏浚工程,美丽的西湖也许早就不复存在。

这批珍贵史料的捐献者盛国进,他98岁高龄的父亲,曾参与了建国初期西湖第一次疏浚工程。

“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听我爸爸说,那个时候,西湖就是个大泥塘。”盛国进用手指了张陈列在展墙上的照片,摇头道:“瞧瞧,这就是当年柳浪闻莺附近的水域,都成沼泽地了。湖泥都快和水面齐平了。”

清嘉庆后150余年间,西湖一直没有像模像样疏浚过,后果是到建国初期,西湖湖水深度只有55厘米,水深才只过人膝盖。水底水草丛生,游船过处,泛起阵阵湖泥。少雨年头,湖水干涸甚至见底。

为了恢复西湖绮丽风光,同时增加蓄水量,改善小气候,1951年,西湖疏浚整治被列为国家城市基本建设项目,专门成立了疏浚西湖工程处,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面疏浚西湖工程。

挖出720万方淤泥疏浚后水深增加到180厘米

1952年,开始疏浚西湖,先用了一艘链斗式挖泥船从小南湖开挖,再由人工将淤泥挑运至南屏山麓(今太子湾公园)堆放,但是效率太低。到了1954年,西湖疏浚引入了“外援”。上海江南造船厂、上海(黄浦江)航道疏浚公司“加盟”后,西湖疏浚工程终于实现了“机械化”。

机械化疏浚,最先是从昭庆寺(现在的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前的外湖湖面开始的,据说,一天就可以挖出5000方的淤泥。

淤泥挖起来后,用船运送到岸边的吹泥船。吹泥船用高压水枪把厚重的淤泥稀释成泥浆,再经过输泥管道一路输送到松木场、黄龙洞。

盛国进比画着告诉记者,排泥管道直径有30厘米粗,首尾相接,从西湖湖面上一路延伸到各个排泥点。“那时候,哪有现在那么多工程车,挖出来的淤泥,就近填掉就是了。”盛国进说。

当时,西湖边才只有中山、湖滨几个公园而已。而大家熟知的太子湾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就是用西湖里挖起来的淤泥堆起来的,“花港公园、曲院风荷的面积也远远比不上现在,也是用西湖的淤泥扩大了规模。”

据盛国进回忆,挖出的淤泥,填平了昭庆寺周围、花港观鱼、赤山埠、汪庄、刘庄、卧龙桥、茅家埠、金沙港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

西湖淤泥不仅“造”出了好几个公园,还让西湖边的菜农尝到了甜头。“西湖淤泥很肥的,那时候,堆泥后的农田庄稼年年丰收。”盛国进笑道。

历经了6年的疏浚,第一次西湖疏浚工程才结束共挖出了720万方的淤泥,疏浚前平均水深仅有55厘米的西湖,疏浚后平均水深达到180厘米。

1978年和1998年,西湖还进行过两次疏浚。第二次挖出了20多万方淤泥,而1998年那次,一共挖出了300万方淤泥。

疏浚出土了大量文物还发现了纯金小酒盅

这次疏浚工程还让不少湖底的文物重见天日。

这些出水文物古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清代,达上万件(枚)之多。除各个朝代铸造的大量古钱币、铜镜、铜箭头外,较为珍贵的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工具、汉五铢钱钱范、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元昏烂钞印等。

投龙简,是当时遇天旱或洪涝,吴越国王钱氏祈求“天助”举行“投龙”典礼时投入湖中的银牌,银牌上刻有祭文,一般一年投一次,多时两次。

西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原因有三个。

一是人们有意投入湖中的,比如吴越国投龙简。另如史籍记载,始于宋代的西湖龙舟竞渡,为了比试水手们的水中功夫,观看比赛的达官贵人或后宫嫔妃,往往会向湖中抛掷各种物件,让水手们下水争抢,而当时未能被水手找回来的,便有相当部分长留湖底了。

还有呢,就是古人游湖时,随带之物不慎失落湖中。

另外就是湖中游船因为意外而倾覆,船上物品落水沉底,也因此而成为古董。据当年参加过疏浚初始阶段在小南湖挑湖泥的一位“老西湖”回忆,有一次,他们在太子湾倾倒上岸的湖泥中,发现了一只小酒盅,擦洗后鉴定,竟是纯金制成。

险遭填平的西湖

不过,在白居易之后80年左右,五代年间,西湖险些被人给填平了,好在当时杭州的掌权者是位明白人,不但没有填西湖,而且把西湖当园林来建设,为后人留下一个美丽的西湖,不然,后来的苏东坡、杨万里的诗,也就无从写起了。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大家听我道来:

话说五代时期,杭州临安县出了一位英雄,姓钱名镠字具美,从一介平民,在乱世中打下以杭州为中心的14个州,割据一方,建立吴越国。吴越钱氏家族千年名门望族从钱镠铁券说起

在这个时候,因为战乱,西湖年久失修,逐渐变成了烂泥塘。

钱鏐当了吴越国王后,准备在唐朝杭州州治的地基上修筑牙城,扩建宫室。

有一个术士对钱鏐说:“王如广牙城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若填筑西湖以为公府,当十倍于此。”

意思是说你如果在旧城基础上翻盖,你的吴越国也就有百年左右的江山;如果你把西湖填平了,在此基础上扩建宫室,你的吴越国可以延续千年。

换上另外一个割据一方的国王,一定巴不得自己的江山永在,马上把烂泥塘西湖填平了。

但是,钱鏐是个具有统一思想的人,他建立吴越国,旨在“保境安民”,不让军阀混战的战火烧到这14个州。并且,不为一己之私驱使百姓为自己打天下。绝不称帝“千年老二”钱镠唐末军阀界的一股清流。他当时回答:“岂有千年而无真主者乎?”

意思很明确,我建立吴越国,不过是是趁黄巢起义以后,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相互厮杀的情况下,夺出来的一块土地。只要天下一统,吴越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说我的吴越国能延续一千年,难道一千年还出不来一个能够统一天下的真命天子吗?

钱鏐不但没有听术士的话填平西湖,而且建立了一支一千多人的“撩湖兵士”,估计相当于现在的武警水电部队,专门疏浚西湖。因此,保持了西湖的碧波荡漾,荷花满湖的美景。

作为笃信佛教的国王,钱鏐在西湖沿岸盖了许多庙宇,让青山、秀水、古刹交映生辉。

钱鏐临终前,嘱咐儿子钱传瓘,一定要“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顺从中央政府,不管是谁做了中原之主,都要进贡称臣。

术士的话也不是完全假的,吴越国四世五王,寿命确实只是接近百年。宋朝统一天下后,应天下大势所趋,吴越国王钱俶干脆纳土归宋,以和平手段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后人评价:“杭州在唐,繁华不及姑苏、会稽二郡,因钱氏建国始盛。”

宋朝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再次修浚西湖,修筑长堤(苏堤),让这个人间仙境更加夺目。

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是纪念吴越国王钱镠功绩而建造的。900多年来,历经沧桑,几经毁建,2003年在钱王祠旧址上重建。

最初不叫钱王祠,宋代初建成时名“表忠观”,到了清代,才改名叫钱王祠,为了纪念五代吴越国王,最有历史人文价值的“保障江山”和“忠顺遗庥”两块御匾分别是康乾二帝题写的,有钱王的雕像,还有记载着他丰功伟绩的石碑。

保俶塔

现在西湖边的钱王祠和保俶塔,就是和钱鏐、钱俶有关的建筑。

标签: 西湖西湖历史

更多文章

  • 网传冉闵所著《讨胡檄文》《杀胡令》纯属虚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冉闵,讨胡檄文,杀胡令,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

    网络流传的冉闵“讨胡檄文”和“杀胡令”纯属虚构杜撰,澄清冉闵事迹的虚假之处冉闵(?-352年),十六国时期的魏郡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出生于兰陵郡(今山东枣庄和临沂交界处),以勇猛著称。冉闵原本是五胡乱华时期的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后来发动政变取代后

  • 五胡十六国出身最低的帝王:石勒从奴隶到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五胡十六国,石勒,皇帝

    石勒,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武乡县)人。羯族,为古代民族,是匈奴族中羌渠部的后裔,东汉时迁徙定居在上党地区,石勒的祖父与父亲曾为部落头领。《晋书》记载,石勒少有壮志,好骑射且胆略超人,常代父督摄部众,深为部众信服。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并州地区发生大饥荒。乱世中,时年20多岁的石勒被掠卖到茌

  • 真相: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是惯例,不是特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联合国降半旗,周恩来,周恩来去世

    降半旗致哀(志哀)是国际上通用的致哀惯例,始于1912年的英国,当时由于一艘船在执行搜寻任务时船长被杀害而由来,后来就变成国际通用礼节。联合国会员国的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逝世,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在日内瓦的办事机构以及联合国驻该会员国的办事机构将以联合国旗将下半旗的仪式致哀。联合国降

  • 荆州武则天的少女时代 一代女皇帝少女梦的起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荆州,武则天,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乡

    范冰冰版《武则天》近来热播,台词中说到了“荆州”,字幕上打出了“荆州”。是的,武则天的少女时代就是在荆州度过的,荆州是她难忘的第二故乡,是她少女梦开始的地方,她就是从荆州走向长安的。荆州是武则天的成长地和避难所那是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五月,武则天

  • 末代皇帝基本不得善终 汉献帝是如何做到自保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末代皇帝,皇帝,汉献帝,刘协,汉朝

    中国史上的亡国皇帝的结局一般都不好,不是被囚禁,被毒害,就是被诛杀,但是汉献帝刘协却逃过了这一劫。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刘协的人生走向又是怎样的呢?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次子,也是汉少帝的弟弟。在汉少帝被董卓所废之后,他被董卓扶持为帝。后来董卓被杀,但其部下却攻入长安。在逃亡的路上,他遇见了曹操,被曹操所

  • 惟人之行为有善恶之分 所以谥号也有褒贬之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谥号,文人谥号,皇帝谥号,中国皇帝谥号

    一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左传宣十年》有云:"郑人改葬幽公,谥之曰灵。"考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秦皇废不用,汉初复之。其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王公大臣定谥,唐宋时由考功定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明清时定谥属礼部。士大夫身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立谥

  • 袁世凯称帝遗臭万年 袁的临终遗言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袁世凯称帝,袁世凯临终遗言,袁世凯

    袁世凯称帝,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他是北洋军阀领袖,以和平的方式逼清帝溥仪退位,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中华帝国,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多方势力讨伐。1916年3月22日,称帝83天的袁世凯被迫宣告退位。6月6日病逝。1916年8月24日归葬于河南安

  • 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为何死前杀了众子女妃嫔?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崇祯皇帝,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皇帝,明朝灭亡

    崇祯皇帝一生操劳,勤于政务,严于律己,不近女色,登基之初就扫除了天启年间作威作福的魏忠贤集团,也就是所谓的“阉党”。朝政在他的治理下,与前两任皇帝相比有了极大的改观。可惜,大明王朝在崇祯年间,内有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外有辽东女真虎视眈眈。加上崇祯皇帝自己生性多疑,独断专行,哪

  •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立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皇帝,朱允炆,建文帝

    按照常人思维,一般皇帝死后皇位大多都是传给儿子的,当然,没有儿子的皇帝例外。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正式宣告了明朝的建立。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陆续分封诸子于北部边境和各战略要地。朱元璋

  • 史上最华丽的转身 石勒是怎么样从奴隶做到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石勒,皇帝

    石勒曾说:“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字里行间,对曹操、司马仲达父子的揶揄,可见此人并非是常人,而实际上,石磊也算是个大英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一度五胡十九国(五胡十六国)中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南征若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