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网传冉闵所著《讨胡檄文》《杀胡令》纯属虚构

网传冉闵所著《讨胡檄文》《杀胡令》纯属虚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182 更新时间:2023/12/4 16:36:14

网络流传的冉闵“讨胡檄文”和“杀胡令”纯属虚构杜撰,澄清冉闵事迹的虚假之处

冉闵(?-352年),十六国时期的魏郡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出生于兰陵郡(今山东枣庄和临沂交界处),以勇猛著称。冉闵原本是五胡乱华时期的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后来发动政变取代后赵羯族政权,建立冉魏政权,公元350年至352年在位。公元350年,冉闵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公元352年,冉闵率部与鲜卑军队作战,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被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

中国五千年辉煌的历史里,汉族和异族的斗争贯穿始终,尤其是仅仅一百多年前的屈辱历史,使得中国人背上了很沉重的包袱。所以,对于民族纷争年代的故事和人物,国内不少人常常有狭隘而带有偏见的观点,在网民这个平均年龄较小的群体里尤其突出。而冉闵则不幸的被一些喜欢意淫的人,或者是居心叵测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利用,冉闵的故事被他们篡改得面目全非。五胡乱华,谁救了北方汉人?前凉贡献远超冉闵。

而歪曲、虚构、夸张、篡改之集大成者,莫过于百度百科上的“冉闵”词条(2013年之前的各个版本)。而“百度百科冉闵”相关故事的精华所在,莫过于那篇虚构的《讨胡檄文》和《杀胡令》纯属虚构杜撰,澄清冉闵事迹的虚假之处。这篇今人伪造的檄文,号称是武悼天王冉闵所作,就因为是用文言文写的,在网上风靡一时,蒙骗了无数网民,尤其是那些热血青年。在写本文时我又在网上看了些有关冉闵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据史料记载:‘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杯具啊!当年看到这句话时几乎泪奔……

如果对史料有着严谨态度并会追寻出处的话,很容易便会发现这篇半文不白的《讨胡檄文》系伪作。这篇文章不仅在历史典籍中找不到出处,而且在遣词造句和历史掌故上,都能找出硬伤。例如其中“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一句,在古文中实无这种文法;“凡此种种,罄竹难书”中的罄竹难书最早则出处《旧唐书·李密传》,中间并无其他史料佐证此词;而“以汉为羊,杀之为粮”的典故,则最早来自南宋人所编的《鸡肋编》,而当时中原人士也不会自称汉人,而是自称晋人……

客观的说,从文学角度看,那篇《讨胡檄文》写的确实很不错,伪造者的文言文功底非常牛。但从历史的角度看,那篇檄文却漏洞百出,堪称拙劣的伪作。以上例证,皆可证明《讨胡檄文》不过是后世文人为冉闵做的一件嫁衣。我数了一下,《讨胡檄文》至少有五大破绽(注),五大谎言,下面一一列举。

破绽一:“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句话直接照搬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众所周知,骆宾王(约619约687年)是唐朝人,他生活的年代比十六国时期的冉闵(?-352年)要晚了约三百年,那篇号称是冉闵所作的《讨胡檄文》里面的语句竟然直接照搬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破绽二:“太兴元年,愍帝受辱,崩于匈奴。”

太兴元年是公元318年,晋愍帝被害于317年,造假者连基本史实发生的时间都搞错了。

破绽三:“凡此种种,罄竹难书!”

“罄竹难书”这个成语出自祖君彦为李密写的讨伐隋炀帝的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李密(582年-619年)是隋朝人,他生活的年代也要比冉闵(?-352年)晚两三百年,那篇号称是冉闵所作的《讨胡檄文》里面的成语竟然出自李密的檄文。

破绽四:“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这句话模仿自我党在1937年7月8日通电全国号召抗日的电文“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破绽五:“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这句话由成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演变而来。而后者出自韩愈的《进学解》:“障百川而东芝,回狂澜于既倒。”

注:有人说这篇檄文中的“汉民”“汉人”之说也是破绽,毕荒就认为这种说法起源于南北朝后期的高欢宇文泰争霸时期。当时的东魏朝廷有人蔑称汉族人为“一钱汉”,这应该就是毕荒老师的根据。但江统《徙戎论》中有句话,云:“且苦汉人侵之”,这句话里的汉人也有可能是指汉朝人。

但白寿彝《中国通史》云:“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昔时民族国家,混而为一,人因以一朝之号,为我全族之名。自兹以还,虽朝屡改,而族名无改。”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总之,汉族之名自汉朝始称。”

谎言一:“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

这句话90%属于虚构。“率胡晋合二万人,进军讨颖。……浚乘胜遂克邺城,士众暴掠,死者甚多。鲜卑大略妇女,浚命敢有挟藏者斩,于是沉于易水者八千人。黔庶荼毒,自此始也。”(《晋书·王浚传》)

这件事发生在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时期。王浚是西晋朝廷的人,这个暴行也是朝廷自己的军队做下的,这些鲜卑人也是王浚的手下。在邺城施暴的也不光有鲜卑人,汉军也一样,“士众暴掠,死者甚多”。西晋八王乱起,王浚意图割据一方,借援夷狄,与鲜卑人交好,还把两个女儿嫁给了鲜卑人。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汉人王浚。

谎言二:“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

因为这句话,就有了一个说法,说是五胡,尤其是羯人,把汉人当做“双脚羊”。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个说法纯属虚构。

南宋时人宋绰的《鸡肋编》记载:“唐初,贼朱粲以人为粮,置捣磨寨,谓啖醉人如食糟豚。每览前史,为之伤叹。而自靖康丙午岁,金人之乱,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老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唐止朱粲一军,今百倍于前世,杀戮焚溺饥饿疾疫陷堕,其死已众,又加之以相食。杜少陵谓“丧乱死多门”,信矣!不意老眼亲见此时,呜呼痛哉!”

也就是说“两脚羊”的说法是南宋时期的,跟五胡乱华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南宋时期把人当做双脚羊的还不是金人,而是范温这个汉人,还是“忠义之人”。更残酷的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很多大规模吃人惨案,竟然主要是汉人干的。西晋八王之乱时的张方、隋末的朱粲、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唐末的黄巢、把人当“两脚羊”的范温,都是汉人。后来吃掉石虎搜罗来的那些美女的,还是冉闵手下的汉军。杯具啊!

谎言三:“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

这句话也基本属于虚构。史书记载是:“夏,四月,石勒帅轻骑追太傅越之丧,及于苦县宁平城,大败晋兵,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馀万人相践如山,无一人得免者。”(《资治通鉴》卷87)

史书上只有这条记载和檄文中的类似,石勒也确实由此战彻底废掉了西晋武功,并将俘虏的朝廷皇族、王公、大臣全部屠杀。

继续谈谈所谓的冉闵《杀胡令》,很明显,这是某个好事者伪造的,而且这个好事者肯定是个现代人,既没学好历史,又没学好中文,空有一腔情绪在四处涂抹。

这篇《杀胡令》有很多硬伤,这也许是唯一能说清的话题,感谢老祖宗,留下《晋书》、《十六国春秋》与《资治通鉴》等一系列史书典籍为我撑腰,不至于会被骂成汉奸。

这篇《杀胡令》最大的一个硬伤,也是目前很多重口味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经常犯的一个硬伤。地球人都知道我们这个民族叫汉族,但是只有一部分地球人知道,“汉族”两字是在民族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大规模兴起之后才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固定称谓的,这是仅仅最近两三百年的事情。(这个话题扯开来讲,所谓“汉族”究竟包不包含古代的少数民族都是值得争议的问题)

在此之前,古人都是某个朝代的子民,异族人对古人的称谓大多都与他们所处的朝代有关,比如秦朝人被称为“秦人”,唐朝人被称为“唐人”,宋朝人被称为“宋人”。那时也有“汉人”那个称谓,但是这里的“汉”并非指汉族,而是指“汉朝”。由于汉唐是我国古代最辉煌的两个朝代,所以某些史籍里,即使在这两个朝代灭亡之后,还是用“汉人”某“唐人”来指代中原的华夏子民,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冉闵是两晋之交的人,他是绝对不会将中原百姓称作“大汉子民”的。哪位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看位列二十四史的《晋书》里面的诸载记,里面将这些称谓的变迁写得很清楚:

在西晋时期,中原百姓被称为“晋人”,例如《刘渊载记》里“……虽然,晋人未必同我……”

西晋灭亡之后,南方东晋辖区内的百姓依然称为“晋人”,北方的百姓则跟着政权变更而变更,后赵国内的百姓被称为“赵人”,例如《石虎载记》里说冉闵要杀胡的时候“……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

而当时有没有“汉人”这个词呢?有,但是指的并非中原百姓,而应该是指之前匈奴刘渊建立的汉国子民。

所以《杀胡令》里开口闭口“我大汉”,这个玩笑就开得有点大了,那几十年里冒充“大汉后裔”要“复汉家基业”的是匈奴,“大汉”两字暂时已经被搞臭了。

顺便说一句,近年又有一些爱好意淫的家伙大概觉得仅仅“汉族”两个字不够威风,又搞了个“皇汉”的名号,他们认为在“汉”字面前加个“皇”字,显得很拉风,但是实际上他们又把族人当成了匈奴。“皇汉”这个称呼是最早匈奴人搞出来的,请看《晋书·刘聪载记》“……乃眷皇汉……”某些蠢货尽干这种佛头着粪的事情。

大硬伤已经挑出来了,下面我们慢慢来挑小硬伤。当然,这篇筛子一样的文章,我肯定挑不全,只当抛砖引玉,请各位补正。

小硬伤之一:“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后半句没什么问题,但是“炎黄之圣地”就有点莫名其妙,且不说这五个字根本不通,用“炎黄子孙”来指代汉族人,应该也是很久之后的事,晋朝人是不可能这么说的。

小硬伤之二:“前晋八王乱起”。这短短六个字里有两处硬伤,作者估计是练七伤拳练到一定境界了。首先,东晋时期的人是不会把西晋叫做“前晋”的,他们会称之为“中朝”;其次“八王之乱”这个历史名词来自于《晋书》第五十九卷,参与西晋内战的王爷绝不止八个,是攥写《晋书》的那些人将八个罪魁祸首写入同一卷,后世就用“八王之乱”来指代这场长达十六年的内战。《晋书》是唐朝才写成的,所以“八王之乱”这个历史名词是在唐朝才出现的。东晋时期的人则用“中朝乱起”之类的词语来指代这段内战,把西晋灭亡称为“中朝颠覆”等。

小硬伤之三:“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沉妇女八千于易水是有史料依据的,不过得把话说清楚,犯下这个罪孽的是段氏鲜卑,当时统帅段氏鲜卑的是晋朝的幽州都督汉人王浚,而段氏鲜卑是拥护晋朝廷的,段氏鲜卑一度是匈奴刘渊与羯人石勒的死敌。

至于“掳掠汉女十万”,这句话就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出自何方了。还有下面那一句“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更是肆意篡改历史,张冠李戴。事实上,把人当做双脚羊吃掉的记载其实出自南宋时人宋绰所著《鸡肋编》。《鸡肋编》记载了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初年,由于金人南侵,兵荒马乱,大量农田荒废,北方人背井离乡逃避战乱,山东、京西、淮南等路粮食极度匮乏,发生大规模的人吃人事件,当时登州(今山东蓬莱)的汉人范温率领“忠义之士”南下,途中曾把劫掠到的老弱妇孺当作“两脚羊”吃掉。很显然,把人当做双脚羊吃掉的事情发生是南宋时期。然而,号称五胡乱华时期由冉闵发布的《杀胡令》居然引用八百多年后南宋时期才出现的“两脚羊”典故,这实在是太假了!

小硬伤之四:“永兴元年”“永嘉四年”“太兴元年”,这几个都是两晋的年号,永兴是晋惠帝的年号(也是冉闵自己的年号,不过杀胡之时,他还没有称帝),永嘉是晋怀帝的年号,太兴是晋元帝的年号。

冉闵杀胡之事发生在公元349年末,当时羯族政权后赵的皇帝是石鉴(石虎之子),冉闵当时仍然叫石闵,是羯人皇帝石虎的干孙子(汉人冉闵曾蒙后赵皇帝石虎厚爱,被赐姓“石”),名义上石闵(冉闵)依然是后赵的大将军,他杀胡的表面理由是“孙伏都、刘铢造反,要清算余党。”从官方名义来讲,孙、刘造反,被后赵的忠臣大将军石闵(冉闵)所镇压。

这时候石闵(冉闵)要扮演的是后赵的忠臣,怎么可能以东晋的臣子自居,用两晋的年号来发布命令呢?

小硬伤之五,看到“以……为乐,以……为荣”,“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危矣!……危矣!……危矣!”这样的句式、词语,就让人不禁想起孙中山曾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文中写道:“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还有我党在1937年7月8日通电全国号召抗日的电文“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而“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这样煸情悲壮的语句,让人恍惚间还看到了另一张脸,歪着脑袋,微颦,双眼含着泪,痛苦而又悲情。正所谓,为何他们的眼中总饱含泪水?

那是因为他们装逼装得深沉。

冉闵没你们想地那么英雄

网络上吹捧冉闵的网络奇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冉闵,他成“民族英雄”了!他,是忍辱负重的汉族志士,在羯赵政权下潜伏多年,最终掌握羯赵军权,为汉人杀光了羯寇。他,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总是以少胜多,大破各胡人联军;虽然最后败给鲜卑慕容部族的军队,功亏一篑,却使得胡人再不敢轻视汉人,最终选择了和汉人和解,和平共处。没有冉闵,汉族将被各胡族屠灭干净。冉闵,被后代史家忽略、污蔑的汉族大英雄大皇帝……冉闵,人民的救星,胡人的噩梦……不承认冉闵功绩的历史是伪史……连续读到这类奇文,我几乎要以为自己是那个擅长发明历史的棒子国的国民。

近两千年后读到冉闵的故事,确实会激起很多同情、敬重、惋惜。西晋政权因为连年的王室内战,社会混乱,军力空虚,居于中国的各异族借机而起,烧杀抢掠,把中原大地几乎变成了鬼域。311年4月宁平之战,西晋最后的二十万主力军被石勒屠灭,中原从此除了极少数例外,几百年间不再有汉族军队,任由胡人铁骑横行。流亡江南的东晋政权更没有任何能力反击。这中间,突然在中原出现了一个汉族首领冉闵,把原来凶残至极的羯人几乎灭了个干净,还号召各处汉人杀灭胡人,恢复汉人国家。这不能不说,会使人眼前一亮。屠杀几十万羯人,虽然不能说很对,因为不可能所有羯人都对汉族犯下罪;但多少有些快慰。这些羯人算是为他们首领石勒家族的行为遭了报应。

但我在史书中读到的冉闵事迹却是这样的:冉闵是后赵石氏政权(羯族胡人所建)的重要军事将领,但冉闵虽是汉人,却蒙后赵皇帝石虎的厚爱,赏了个石姓,成了石虎的干儿子。冉闵初次在史书中第一次被提到的事迹是后赵皇帝石虎与慕容鲜卑所部作战,其他军队都大败溃逃,惟有石虎的干儿子石闵(冉闵)的军队全身而退。后来历次战事中石闵(冉闵)表现也都非常突出,让石氏家族的其他将领都非常畏惧。“闵素骁勇,屡立战功,夷、夏宿将皆惮之。”石氏家族的军队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石闵能在他们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勇武。石虎死后,他的几个亲生儿子争做皇帝,其中一个以立石闵为太子,说动石闵帮助他夺位,但夺位后却没兑现承诺,立了自己儿子当太子,引发石闵(冉闵)怨恨。别的石氏家族成员一看有机可趁,也来煽动石闵。而后经一番宫廷文武斗,石闵索性杀光了所有羯赵皇室成员,篡权夺位,自己当皇帝,恢复了冉姓。汉人见出了汉人皇帝都来依附,而各种胡人却都非常恐惧,从都城中纷纷逃跑。冉闵见状,明白胡人肯定不归顺自己,同族汉人才向着自己,索性下令汉人一起动手,把所有见到的胡人(主要为羯族人,匈奴族当时估计早已被羯族杀得差不多了)都杀个干净。“闵躬帅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其屯戍四方者,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者诛之,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很显然,历史上的冉闵(石闵)根本就不是什么忍辱负重复兴汉族的志士,而是羯赵王室内斗中的一派首领,觉得自己军功大就想当皇帝。石虎本也是石勒的干儿子,觉得自己在石氏家族中军功最大,就杀了石勒亲儿子自己当皇帝。冉闵不过是继承石氏家族的一贯风格。灭净胡人不过是当皇帝的手腕,既然胡人不服自己,迟早是后患,不如杀光。如果汉人不服自己,他一样会杀光。冉闵(石闵)诛灭几个汉族异己的手段表明他一是刚愎自用,二并不以为对方是汉人就如何。

冉闵灭净羯族和匈奴族,统治的三年内也客观上保护了中原汉人的生存。但保护汉人的并不止冉闵。中原沦陷后,汉人逃亡有三个方向:南方东晋,西北凉国,东北慕容鲜卑。这三个政权,包括慕容鲜卑部族的燕政权,都保护过汉人,虽说这听起来让汉人脸上无光。慕容鲜卑杀起羯人也很不手软,没有冉闵,羯族也迟早被会鲜卑人杀光,莫非慕容鲜卑部族的君臣也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冉闵也根本没有吓得胡人对汉人不敢再轻视,没有任何记载能证实这种说法。冉闵死后,慕容鲜卑和氐族的秦政权争霸,氐秦短暂统一又败亡,后来又是几十年大战,直到北方的慕容鲜卑等政权都被拓拔鲜卑击败,而南方的东晋司马王室“禅让”给刘裕,形成南北朝,这整个过程中没有听说任何胡人因冉闵的行为而在对待汉人上有改变。凶残的部族该怎么杀人依然怎么杀人(并非只针对汉人),譬如氐秦末期围攻长安,心理变态的慕容鲜卑的一支,譬如更臭名昭著的匈奴族的赫连勃勃就仍然要进行大规模屠杀;不凶残的也依然不杀,譬如氐族和在东方建国的慕容鲜卑主支。

据那些网络奇文称,“冉闵最大的功绩是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武力威胁,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各自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从此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不同民族的胡族相互进攻对方,掠杀对方,抢食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查考资治通鉴记载,是“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真相是匈奴后汉政权和羯赵政权都曾把中国北方各地的大批民众迁到都城一带,方便控制和奴役。羯赵发生冉闵内乱后,这些人民都逃回了各自在中国的老家,而不是退出中土。逃亡路上死的也不只是胡人,还有大批汉人回迁者。建立前秦、后秦的两个氐羌部族也没有逃往陇西、河套草原,而是继续在中原徘徊,向东晋称过臣,然后进关中建国;几个鲜卑大部落,如慕容、拓拔、段也未闻受这影响,他们同样继续在中原称王称霸。冉闵驱逐几百万胡人出中土之说纯属虚构杜撰。

附:网上流传的所谓冉闵《讨胡檄文》和《杀胡令》

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我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

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蛮地胡夷无不向往,食吾汉食,习吾汉字,从吾汉俗,此后胡夷方可定居,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然今,环顾胡夷者,无不以怨报德,抢吾汉地,杀吾汉民。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前晋八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太兴元年,愍帝受辱,崩于匈奴。凡此种种,罄竹难书!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世上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更多文章

  • 五胡十六国出身最低的帝王:石勒从奴隶到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五胡十六国,石勒,皇帝

    石勒,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武乡县)人。羯族,为古代民族,是匈奴族中羌渠部的后裔,东汉时迁徙定居在上党地区,石勒的祖父与父亲曾为部落头领。《晋书》记载,石勒少有壮志,好骑射且胆略超人,常代父督摄部众,深为部众信服。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并州地区发生大饥荒。乱世中,时年20多岁的石勒被掠卖到茌

  • 真相: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是惯例,不是特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联合国降半旗,周恩来,周恩来去世

    降半旗致哀(志哀)是国际上通用的致哀惯例,始于1912年的英国,当时由于一艘船在执行搜寻任务时船长被杀害而由来,后来就变成国际通用礼节。联合国会员国的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逝世,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在日内瓦的办事机构以及联合国驻该会员国的办事机构将以联合国旗将下半旗的仪式致哀。联合国降

  • 荆州武则天的少女时代 一代女皇帝少女梦的起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荆州,武则天,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乡

    范冰冰版《武则天》近来热播,台词中说到了“荆州”,字幕上打出了“荆州”。是的,武则天的少女时代就是在荆州度过的,荆州是她难忘的第二故乡,是她少女梦开始的地方,她就是从荆州走向长安的。荆州是武则天的成长地和避难所那是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五月,武则天

  • 末代皇帝基本不得善终 汉献帝是如何做到自保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末代皇帝,皇帝,汉献帝,刘协,汉朝

    中国史上的亡国皇帝的结局一般都不好,不是被囚禁,被毒害,就是被诛杀,但是汉献帝刘协却逃过了这一劫。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刘协的人生走向又是怎样的呢?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次子,也是汉少帝的弟弟。在汉少帝被董卓所废之后,他被董卓扶持为帝。后来董卓被杀,但其部下却攻入长安。在逃亡的路上,他遇见了曹操,被曹操所

  • 惟人之行为有善恶之分 所以谥号也有褒贬之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谥号,文人谥号,皇帝谥号,中国皇帝谥号

    一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左传宣十年》有云:"郑人改葬幽公,谥之曰灵。"考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秦皇废不用,汉初复之。其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王公大臣定谥,唐宋时由考功定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明清时定谥属礼部。士大夫身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立谥

  • 袁世凯称帝遗臭万年 袁的临终遗言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袁世凯称帝,袁世凯临终遗言,袁世凯

    袁世凯称帝,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他是北洋军阀领袖,以和平的方式逼清帝溥仪退位,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中华帝国,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多方势力讨伐。1916年3月22日,称帝83天的袁世凯被迫宣告退位。6月6日病逝。1916年8月24日归葬于河南安

  • 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为何死前杀了众子女妃嫔?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崇祯皇帝,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皇帝,明朝灭亡

    崇祯皇帝一生操劳,勤于政务,严于律己,不近女色,登基之初就扫除了天启年间作威作福的魏忠贤集团,也就是所谓的“阉党”。朝政在他的治理下,与前两任皇帝相比有了极大的改观。可惜,大明王朝在崇祯年间,内有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外有辽东女真虎视眈眈。加上崇祯皇帝自己生性多疑,独断专行,哪

  •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立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皇帝,朱允炆,建文帝

    按照常人思维,一般皇帝死后皇位大多都是传给儿子的,当然,没有儿子的皇帝例外。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正式宣告了明朝的建立。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陆续分封诸子于北部边境和各战略要地。朱元璋

  • 史上最华丽的转身 石勒是怎么样从奴隶做到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石勒,皇帝

    石勒曾说:“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字里行间,对曹操、司马仲达父子的揶揄,可见此人并非是常人,而实际上,石磊也算是个大英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一度五胡十九国(五胡十六国)中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南征若得逞,

  • 金辽战争中出现的两个短命王朝:北辽和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金辽战争,短命王朝,北辽,奚国

    公元1122年,辽国天祚帝在金兵痛击下逃入夹山避难,宰相李处温联络宗室耶律大石及手握兵权的奚六部大王萧干等,以燕京不可无主为理由,拥立辽兴宗的孙子,兵马大元帅和鲁斡之子、时任秦王、都元帅的耶律淳为帝,号天锡皇帝,年号建福,史称北辽。北辽东北有金国大军、南边有觊觎已久的宋军、西北天祚帝政权又视之若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