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光义登基的借口让人生疑

赵光义登基的借口让人生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38 更新时间:2024/1/15 22:33:15

太祖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赵光义为了显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其母杜太后的遗命。

《宋史·后妃传》详细记载了杜太后临终嘱咐太祖传位于弟弟的事:杜太后在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自己的遗命。当时太祖赵匡胤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和福荫。杜太后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汲取教训,他日帝位要传给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国家有长君,才是社稷之幸。”

太祖听完这番话,哭泣叩拜。杜太后便让赵普将自己的遗命写为誓书,在纸尾上写上“臣普书”三字,藏之于金匮之内,命谨密宫人保管。

有人认为,这段史料是伪造的,疑点有五:

疑点一:赵匡胤在世时,只字未提太后临终嘱咐和金匮之盟。如有兄终弟及一说,为什么太祖在生前不公示于众,早早立光义为“太弟”,而要等母子都死后才宣布?

疑点二:赵光义是在哥哥的灵柩前宣布遗诏的,其时,主要当事人都已死,死无对证,而唯一的见证人赵普人品也有争论。因此,赵匡胤临终嘱咐、金匮之盟的真实值得怀疑。赵普是太祖的主要谋臣,在太祖赵匡胤一朝做了近十年宰相(964—973年)。这个人刚愎自用,专断独裁,他常在衙署座位后边,放置两口大瓮,凡是不合他意的内外表疏,就擅自丢在瓮内,一烧了之,因而得罪不少人,最终被罢相。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屡遭大臣欺凌。而赵光义一登基,即任赵普为太子太傅,当年又被任命为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再度出任宰相。这虽有报恩的可能,但也有封口之嫌。

对于太后遗诏之事,支持赵光义合法继位的人认为:宋太祖生前虽然没有立太弟,但也没有立太子。从杜太后死后的事实看,赵光义的政治地位始终排在最前面,随后则是赵匡胤的另一个弟弟光美,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德芳,这正是按照兄终弟及顺序排列的。可见,金匮之盟,实有其事。

但反对者对此提出了第三个疑点。

疑点三:既有此盟,为何赵光义不执行兄终弟及的遗嘱,而是加害弟弟光美以及侄儿德昭、德芳?据史书记载,其弟光美,在赵匡胤活着时未有劣迹,但在赵光义即位后忽然变得劣迹斑斑。史书称,他得知自己是内定的皇位接班人后便骄傲自大,阴谋发动叛乱,结果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被赶出京城,四月因“逆天大罪”被勒令归还西京的私宅,五月降为涪陵县公,遣送到房州(湖北房县)。赵光美到房州不久就死了,年仅三十八岁。他的侄儿德昭在征讨北汉时,将士有功不赏,德昭怕诸将抱怨,请奏论功行赏。赵光义大怒道:“你急什么?等你自己做皇帝,再赏也不迟。”德昭为表明自己无意追求皇权,自刎殉志。其弟德芳见胞兄如此下场,一病不起,死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年仅二十三岁。

弟弟、侄儿都死绝了后,北宋的天下都是赵光义的龙子龙孙的。

有人说,赵光义本人其实是想传位于光美的,但赵普训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故而恢复皇位传统制度:传子不传弟。此事怨不得赵光义。

总之,议论纷纷,谁也说服不了谁。

疑点四:杜太后死时,赵匡胤才三十五岁,正值壮年,他的两个儿子也已经长成。杜太后怎么能预测出儿子活不长,孙子长不大,要他死后传位给弟弟光义?而且,杜太后临终遗言,当事人赵光义不知道,反而赵普知道,令人不解。

疑点五:赵光义即位后就更换年号,而一般皇帝要到第二年才更换;赵光义是守成皇帝,他所使用的太平兴国则是开国皇帝称号,这有违常礼;历代皇朝,开国者称祖、继位子孙为宗,太祖太宗为同胞兄弟,后人追谥,不将太宗称祖。以上这些都不合常规。

以上种种原因,让旁人不能不怀疑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至于为什么官方史书没有留下篡位的证据,是因为北宋一朝的皇帝,除赵匡胤外,余皆赵光义的嫡系子孙,所以官史不可能留下篡位的痕迹。

前文多处引用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书于南宋孝宗时期,其内容之所以敢于对赵光义不利,是因为南宋的皇帝多数是赵匡胤的后人。该书作者李焘在编写这本书时,遵循“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只要有关史实,均加以采集,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此书在宋代曾被列为禁书,作者李焘险些被当时主管司法刑狱的提刑何熙志所害,而何熙志出自赵光义一脉。后来,多亏宋孝宗出面,称李焘记事真实可靠,而没有追究。宋孝宗之所以支持李焘,因为他是赵匡胤的后人。

另外,还有一些史料有赵光义篡位的记载,如辽国所写的《辽史》中就说太宗篡位。

总之,从太祖离奇死亡,到那夜的几个疑点,以及赵光义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都不能不让人猜测和推断,所谓“烛光斧影”之谜,就是赵光义精心策划毒死兄长赵匡胤的一桩谋杀案。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朝人文环境宽松,知识分子的福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部《说岳全传》让老百姓都知道了岳飞冤死风波亭、秦桧奸臣害忠良的故事。于是,人们印象中的宋朝皇帝都是不讲道理的暴君,朝廷的官员都是沆瀣一气的腐败份子。再加上明清小说《水浒传》的推波助澜,更加坚定了宋朝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昏君在位,奸臣弄权,朝政一片昏暗,士子们处境艰难,社会民不聊生。然而拨开历史的重

  • 宋朝的士大夫为何如此大脾气?最后又怎样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朝的士大夫脾气是最大的,皇帝历来都是没人敢挑战的,陪伴在君王身边,都是非常危险的,说话办事都要十分的谨慎,一不小心就要被问罪。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对皇帝说的话反对,他们都经常只是随声附和。在宋朝的时候,情况却不一样,有很多大夫都敢直接反对皇帝所说的,而且经常提出谏言。那么他们到底最后怎么样了呢,受罚了

  • 宋朝的政治:君子政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制度文明角度来看,宋朝的制度建设已经相当成熟,比起其他朝代,其政治运作更加文明化、理性化,更加重视以文治国。每一个开国君主在夺取天下后,都要面临一个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人才来治理天下?先贤们总结了各种经验教训,提出了“唯才是举”、“唯贤是举”等种种用人策略。但基于古代的政治体制是皇权至上这个弊端,所

  • 长安为何要改名为西安,谁改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长安改名为西安,名气上没有长安大,但没有办法因为古人并不明白“旅游经济”是什么东西。古人在给一座城市取名字的时候,更多的还是立足于政治考量。 刘邦“长安”这个名字最早是刘邦改的。刘邦建国后,把都城建在那里,其实也是很费脑筋的。项羽为了衣锦还乡,把他的王都建在彭城,因而成为一个短命的政权。刘邦

  • 宋朝科技高度发展,学术趋向精致内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朝的科学成就虽然没有达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高度,但宋朝知识分子的群体创造力是世所罕见的。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诞生于宋代,另两项则在宋代开始得到广泛应用:火药和火器在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的记载是在晚唐);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宋朝第一次

  • 古代的青楼有3句行话,如今时常被人挂在嘴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汉字可谓是博大精深,每个词语在每个时代可谓意义完全不同,甚至于大相径庭。尤其是一些特定的行业,形成了一些只有内部人才能听得懂的行话,如智取威虎山,不说点行话根本上不了山。做任何行当都有自己规矩,同样也有行业中的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就是行话。隔行如隔山,如果不是这个行业圈子的人还真的不知道那些行

  • 古时习武之人为何要“闯江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术是格斗的技术,武林则指练武之人的群体,是一种社会结构,一个社会阶层。旧时,一个习武的人出师以后,就要凭借一身武艺到社会上去谋生路,俗称“闯江湖”。什么是“江湖”,为什么要“闯”呢?这里所说的“江湖”,不是指具体的江河湖海,也不是泛指天下,而是专指游离于正统社会之外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由“

  • 投石机,一种古老的攻城利器是宋朝发明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人发明了类似炸弹的武器。据《宋史》记载,1277年,元兵攻破静江(广西桂林)外城,邕守马成旺及都统应麒投降,部将娄钤辖(官职名称)退守内城,他以二百五十人守城。元将阿里海牙围攻十余日,不下。后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娄和手下将城内的仅有粮食食尽之后,他命手下推出一个火炮,点燃与敌同归于尽。火炮爆炸

  • 宋朝的商业经济究竟有多发达?这4点告诉你,远超唐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其中出现了许多的历史人物以及事情,而在这里边就有我们今天所要说的这个事情,当时宋朝的商业经济究竟有多发达,今天所要说的这4点告诉你,宋朝其实远超唐朝盛世!先来说第一点,当时的宋朝的城市数量增多并且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市,当时的古代的发达城市也就几个,但在宋朝的时候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并

  • 盘点古代打仗最厉害的8位帝王:赵匡胤只能排倒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大幕中,闪烁着无数璀璨的将星,要论古代中国谁最会带兵打仗,想必大家都能够说出很多名人大将出来,毕竟他们本身就是干这行的。而若是说到皇帝会打仗估计就没有几个人了,毕竟皇帝都是善于驾驭人,坐镇京师。但是身兼将军和帝王两种身份的英才也有这么几位,他们靠着自己努力打下江山,一步步走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