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权臣摄政王多尔衮为何最终没称帝?

清朝权臣摄政王多尔衮为何最终没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995 更新时间:2024/2/11 4:19:33

中国历史长河中英豪无数,提到多尔衮这个名字,或许大家不会陌生。熟悉清朝的人大多知道多尔衮的存在,因为他的一生战功赫赫。提到“摄政王”这个词,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多尔衮。

多尔衮作为清朝入关初期的摄政王,他的辅政为中国清朝的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死后将他追封为“宗义皇帝”,可见多尔衮在清初期的贡献之大,地位之高,那么如此名利双全的多尔衮为何不直接称帝呢?

其实多尔衮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虽然没有登上真正的皇位,但其一生也可谓波澜壮阔,期间也曾为了皇位经历过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通过多尔衮的生平,多尔衮不直接称帝的关键原因,我们可窥一二。

一、母亲去世,放弃王位

多尔衮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多尔衮的父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子嗣众多,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而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就是后来人们耳熟能详,继承了汗位的皇太极。故多尔衮和皇太极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多尔衮的亲生母亲阿巴亥可以说是努尔哈赤相处时间最长,也是最喜爱的一任妻子。阿巴亥很懂得如何照顾日益年迈的努尔哈赤,所以深得努尔哈赤的爱护。所谓爱屋及乌,努尔哈赤对多尔衮也有所偏爱,他认为多尔衮是他众多儿子中最有实力的一个。

可在多尔衮15岁时,努尔哈赤去世,在众人的逼迫下,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只得为努尔哈赤殉葬。多尔衮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被逼死,自己最亲近的人已经离世,无依无靠的多尔衮无奈之下只能放弃了皇位的争夺。

这可以算是多尔衮第一次错过可以称帝的机会。多尔衮丧失了继承汗位的可能,但他心有不甘,在之后的日子里,他非常努力地证明自己。在带兵打仗以及军事谋略上多尔衮的能力超乎常人,时常以卓越的军功来作为他自己获得权力的筹码。

二、 皇太极后再夺汗位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崇祯十六年),接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的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皇太极的突然去世,皇位的继承权再一次成为了焦点。首先,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英勇善战,且战功显赫,于情于理豪格继位的机率很大。

但是豪格也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多尔衮。根据历史记载,虽然多尔衮辈分比豪格大,但豪格比多尔衮还要年长三岁。多尔衮又与豪格关系不合,这样一来,多尔衮便成为了豪格称帝之路上的绊脚石。

兵力上,多尔衮手下的牛彔与豪格掌有的数量相近,所以论实力,多尔衮足够和豪格争夺皇位。二人的皇位争夺之战一时难分伯仲。于是在一番明争暗夺之后,多尔衮和豪格谁都没能坐上皇帝的宝座,最后登上帝位的竟是年幼的皇太极的九皇子福临。

姜还是老的辣,多尔衮选择了一种迂回的办法来夺得对皇位的掌控权。原来当时是多尔衮主动建议福临继承皇位,并且提出福临年龄尚小,过于年幼无法执政,所以可以找两位亲王代为辅政。许多大臣都同意了这折中的做法,于是年幼的福临“喜提皇位”。

三、关键原因“摄政王”

皇位之争的结局以福临称帝告一段落。可福临太过年幼(当时福临年仅六岁),无法执政,所以众人推行实施了多尔衮的方案让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二人共同辅政。名义上是辅政,实际上真正的权力被这二人收入囊中。

崇德八年(即公元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盛京皇宫登上了皇帝宝座。福临不满六岁,既是孩童,自是不会去理会复杂难懂的朝野之事,每天吃喝玩乐,享受着他无忧无虑的童年,导致治国权力彻底交到了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手中。

自此,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的计谋也终于得逞。成为了摄政王,虽然名义上不是真正的皇帝,但实际上已经与真皇帝无二。那么对于多尔衮来说,有没有直接称帝也就没那么重要了,身居“摄政王”之位正是多尔衮不直接称帝的关键原因。

但在摄政期间,多尔衮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他称自己在松锦之战里劳累过度,逐渐出现了疾病缠身,入关后又每天奔走于政务繁忙、日理万机,身体愈发不适,总是感到头昏目长。顺治四年以后,他的风疾再次加重,就连行跪拜礼都很吃力了。

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多尔衮又一次因为疾病的困扰,心神不宁。他为了缓解烦闷,就让许多王公、贝勒等陪他一起去打猎散心,还派兵跟随,也一同打猎来助兴。十二月九日,多尔衮在狩猎时,不小心从马背上坠落,最终不幸不治身亡。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为了哀悼多尔衮,封多尔衮庙号“成宗”。但没过多久,顺治帝便改变了想法,他认为多尔衮迫害豪格,做事特立独行,便收回了给多尔衮的封号,并且公然开关掘墓,把多尔衮的尸体挖出来鞭尸以泄愤。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多尔衮的睿亲王的封号才被恢复,坟茔得以修复,得到了本该有的尊重。

多尔衮已经是摄政王,实际权力和称帝没什么区别,但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其他的关于多尔衮不直接称帝的原因的猜测。诸如多尔衮心中深爱着孝庄,为了她才甘心辅佐顺治皇帝放弃帝位;多尔衮无儿无女没有子嗣,即使当了皇帝也没人来继承等等。

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其已经和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别无二致,治国的执政权力在他手上,朝中军臣也听命于他,他是否想做一个真皇帝,已无从考证。多尔衮年仅38岁就去世了,或许他还有下一步称帝的计划,只是没来得及实施罢了。

多尔衮一生军功显赫,他在顺治元年曾带领清军入主中原,权倾朝野,称得上是清朝入关的第一大功臣。这位英雄人物,既能打仗又能摄政,可谓是文武双全,他为清朝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属实是个令人钦佩的人。

标签: 多尔衮

更多文章

  • 东汉末袁氏家族的袁术与袁绍两兄弟为何走向对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袁术

    《三国志》中记载:“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初平三年(192年),袁术与袁绍两大诸侯走向对立,袁术向公孙瓒求援,公孙瓒令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同时联合陶谦,用来威逼袁绍,袁绍与曹操合击,大破袁术

  • 北宋“八贤王”的历史原型说的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八贤王

    《杨家将》中有个“八贤王”,凭手中一把先帝御赐的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在《三侠五义》《包公案》中,也经常出现“八贤王”,帮助包拯展昭解决一些朝廷上很难解决的问题。而除了包公戏杨家将之外

  • 辽朝的萧氏三姐妹分别嫁给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辽朝

    萧家有女初长成萧氏三姐妹的父亲是萧思温,历史上的他并非是三朝宰相,也没有《燕云台》里演的那样忧国忧民,却是一位非常幸运的人。他因为是述律太后的族侄,被辽太宗耶律德光选为驸马都尉,娶耶律吕不谷为妻。辽穆宗耶律璟一朝,他又沾老婆的光,被皇帝小舅子任命为南京留守。辽景宗耶律贤上位后,他因为女儿当了皇后,

  •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真实原因 唐玄宗是不是被人陷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玄宗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事件不是传言,但史料对其原因的解读却明显肤浅化,亦或者有欲盖弥彰的嫌疑。这件事发生在开元二十五年,事件的起因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兄弟三人不满武惠妃专宠,为了替各自的母亲出气,勾结在一起准备谋害武惠妃。他们的阴谋被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告发,唐玄宗

  • 楚怀王为何会被扣留在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楚怀王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对于楚怀王来说,任用昭阳、靳尚、上官大夫、昭睢、庄蹻、唐昧、屈原、昭滑、陈轸、苏代、田忌、公孙衍等人,楚国一度人才济济,国势大盛。楚怀王和唐昧积极变法,恢复了楚悼王、吴起时期

  • 三国曹魏权臣晋公司马昭为何终身不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大概意思就是司马昭篡权自立的野心,大家都是非常清楚。为此,司马昭还派人弑杀了阻挡他的曹魏皇帝曹髦。就司马昭弑君来说,是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发生于魏都洛阳的事件。当时,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

  • 东汉末军阀混战中袁术为何最先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袁术

    袁术很挫吗?不!正是因为当时他太强了,所以才敢率先称帝。只不过枪打出头鸟,所以他被诸侯针对,群殴消灭了。提到四世三公的袁家,现在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袁绍,可袁绍只是司空袁逢的庶子,后来还被过继给别人,袁术才是嫡子,这个地位区别还是很大的。所以在乱世中有很多袁家的门生故吏聚拢在袁术身边,为其出谋划策,

  • 古代人怎么刷牙?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

    牙齿可是要跟随我们一辈子的东西,所以做好口腔卫生十分有必要。很多网友都比较好奇,古代人有没有刷牙这个习惯,如果有的话,古代牙刷又长什么样子呢?其实古人也是会刷牙的,只不过刷牙的工具和方式跟现代不同,毕竟古时候还没有能制作出小刷毛的技术,所以最早清洁牙齿的方法都是靠漱口。《诗经》中就有一句话叫&ldq

  • 古代皇帝为什么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代

    前言: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帝王大多愿意重用自己的舅舅,而对同宗的叔叔多加忌惮,尤其是那些年纪尚小就被架上皇位的小皇帝,大多利用自己的舅舅来辅佐自己稳定政权。那么同样是皇亲国戚,叔叔究竟比舅舅差在哪里呢?古代帝王叔叔是皇位的潜在竞争者历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已经向我们证

  • 为什么古人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为什么,古人,出殡,长子,摔瓦盆,中国,自古以来,可谓,名副

    中国自古以来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相应的规定和礼仪规范,而在丧葬习俗中也亦是如此,更何况还是丧事这种大事,所以其中的说法和讲究自然是少不了的,按照古时候的传统习俗以及最普遍的丧葬礼仪来说,先辈去世后,后世的子孙都会请风水大师为其寻找一块风水宝地以用来安葬尸身,在这之后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