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创举

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创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543 更新时间:2023/12/7 9:30:29

从“老三届”开始的大规模上山下乡是我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伟大创举,揭开了我国青年运动史的新篇章。这是无产阶级‘化大革命的一重大成果,是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在个人崇拜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只有毛泽东的话才是真正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时有许多最为流行的革命歌曲就这样唱道:

毛主席的著作太阳,字字句句闪金光,照得战士心里亮,工作学习有方向!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呀下工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只觉得心儿里头热乎乎,啊!好像那天空一时下起了及时雨,小麦芽挂满了露水珠,毛主席的语录指引了我呀,我干起了革命劲头足!

的确如此,在那个年代也只有毛泽东的话才管用,人民群众才会听,尤其是要发动一场波及全国城乡的声势浩大的知青下乡运动,非毛泽东亲令不可。于是,一个决定近两千万知青命运的号角吹响了!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要位置以大字标题刊登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文章,主要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镇居民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经验。全县从7月中旬到12月中旬,688户城镇居民中有191户、995人分别到13个公社的生产队安家落户。

尽管在这批下放人口中知识青年为数并不多,但《人民日报》却用了很重的笔墨在编者按中突出地宣传了这方面的内容,称:甘肃省会宁县城镇的一些脱离劳动的居民,包括一批知识青年,纷纷奔赴社会主义的农村,在那里安家落户,这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新风尚。在这条编者按语中特别转引了毛泽东的“最新最高指示”:

毛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热烈响应毛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

毛泽东的这个“最新指示”又经当晚的广播电台一播送,迅速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给刚刚掀起的上山下乡运动带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第二天,《人民日报》又以《亿万军民热烈响 应毛主席伟大号召,掀起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高潮》为题,做了更为热烈的报道:

游行队伍、宣传队伍、报喜队伍川流不息。许多省、市、自治区“革委会”连夜召开会议,认真学习,热烈讨论,并立即制定落实措施。不少地方的“革委会”当晚发出通知,号召广大革命群众以“只争朝夕”革命精神,争做执行毛主席最新指示的模范。

有些地区召开了几万到十几万人的动员大会,掀起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新高潮……在毛主席最新指示的鼓舞下,天津、武汉、济南等城市今天又有一批知识青年兴高采烈地奔赴农村安家落户。

各城市还有更多的大、中学毕业生即将奔赴农村。许多学校里贴满了学生要求到农村去的大字报、决心书。北京有的学生豪迈地表示:

手捧红书离北京,

立志扎根工农中,

广阔天地炼红心,

忠心绣出宇宙红!

各地农村的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表示,伟大领袖毛主席把教育知识青年的光荣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一定遵照毛主席“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教导,最热烈地欢迎广大知识青年和城乡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

我们一定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他们,从政治上关心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劳动上帮助他们,让他们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尽快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同我们一起把农村这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成为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

接着《人民日报》连续几天以大量篇幅报道了全国各地军民热烈响应毛泽东“最新指示”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情况。 其他各地大小报纸也纷纷报道了人们积极响应毛泽东号召的热烈场景。各城市的红卫兵组织和中学“革委会”等也迅速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战斗动员令”。

在欢呼“最新指示”的浩大声势中,人们对上山下乡的疑虑、不满、抵触及各种阻力似乎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如前所说,在那个个人崇拜的年代里,毛泽东的话就是圣旨,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而且要坚决而发自内心地执行。

“最新指示” 一发表,全国上山下乡运动立即被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仅1969年1、2月间,全国就有155.6万人下乡落户, 其中河南32.9万人,湖南20.1万人,四川16万人,湖北13.5万人。

同年的5月初,《人民日报》就炫耀起来: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南京、郑州、南昌、长春、杭州、合肥、西安、长沙、武汉、广州、成都等大中城市,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都超过“文化大革命”前10年下乡知识青年的几倍、几十倍。

全国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共有数百万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生,浩浩荡荡地奔赴祖国内地和边疆的广大农村。如今,我国每一个农村人民公社,每一个农场、牧场、林场,都有了在那里安家落户、同工农群众并肩战斗的知识分子。

至此,“老三届”毕业生已基本离城下乡,69届的应届毕业生也已动员下去了一部分,辽宁、黑龙江等省出现“老三届”毕业生按学校班组建制整班下乡的“一片红”喜人局面。

到1969年年底,全国下乡的知青共达267.38万人,加上1967、1968年下乡人数,总数达467万多人,其中到国有农场的80多万人,到人民公社插队的387万多人。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来势之猛,是自1955年以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之最。

推荐阅读:

知青是什么群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务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毛泽东“最新指示”的号召下,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展得生机勃勃,一批又一批虔诚天真的中学生,在狂热的口号声中,争先恐后地奔向广大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理性与冲动总是一种矛盾。当绝大多数的热血青年冲向祖国的边疆和农村时,也有不少城市青年有抵触情

  • “再教育”是什么?知识青年为何要接受“再教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毛泽东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成了一场接受“再教育”的运动。相比之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时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毛泽东的指示是给“文化大革命&rdquo

  • 金训华张勇:“再教育”的典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毛主席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后又说“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毛泽东的指示就将接受再教育的对象明确为即将毕业的初中、高中、大学生,而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则成了青年学生的必经之路。 在如此这般再教育的标准下,一批时代的精英应运而生,金

  • 知青下乡存在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1970年开始大滑坡,摧残知青的事件在各地屡屡发生。上山下乡运动几乎跌入谷底,可以说这是“再教育”的必然结果。下面是当年的一份情况反映。据《北京日报》社1973年2月28日《内部参考》上的一则消息称:据对北京5个中学、10个班级共478名学生的调查,准备

  • 李庆霖:文革期间第一个告御状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文革”时期,全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许多政令不通,一些造反派掌权的地方更是阳奉阴违,把中央的指示当成耳边风,我行我素。有的地方对知青的摧残迫害依然成风。知青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1972年底,福建省的一名知青家长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了封反映自己当知青的儿子的窘迫与艰难的生活情况的

  • 知青的安置方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李庆霖告状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研究。1973年6月至8月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还是在毛泽东复信后的第二天,即1973年4月27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召开中央高层次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王洪文等,以及中央各

  • 知青插队为何行不通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8年7月3日,胡耀邦在同国务院知青办主任许世平谈话时就指出,最早提出知青插队的是邓小平,是在60年代初那样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为何走不通了?首先就是农民对知青不满意。我国人口本来就有80%在农村,“文革”中,农村人口每年以1600多万的速度增长

  • 邓小平带领大家探讨知青就业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上山下乡就只是给农村带去帮助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云南边疆,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如傣族、哈尼族等,他们同解放军的关系比较好,但是他们并不爱知青。确实,知青也没有什么可爱的:不是满头乱发,就是剃光“白沙”(光头)又一副狰狞的模样,加上偷鸡摸狗,甚至强买东西,谁喜欢?另外,当

  • 针对知青问题召开的三次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根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意见,国务院知青办还于1978年7月20日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方针问题的请示报告》,这个报告为即将召开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确立了基调。10月7日,中央发出了《关于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通知》。之前之后,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有过三次深入的讨论。第

  • 云南知青请愿要求返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文章,说了大实话,但也惹了不小的麻烦,几乎成了当时在全国猛刮的知青返城风的理论依据。看看它是如何评述“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规模迅速扩大,甚至出现了&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