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针对知青问题召开的三次会议

针对知青问题召开的三次会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619 更新时间:2023/12/15 22:08:52

根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意见,国务院知青办还于1978年7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方针问题的请示报告》,这个报告为即将召开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确立了基调。

10月7日,中央发出了《关于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通知》。之前之后,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有过三次深入的讨论。

第一次:

9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先念、纪登奎、陈永贵召集国 家劳动总局、国务院知青办、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政方针问题。

纪登奎说:总的方针是要稳住。要考虑逐步做到不搞上山下乡的提法。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宣传下,做到不下。不宣传上山下乡就不能安定,就要乱套,也会给下边造成困难。农场要稳住,这也是个方针。

李先念说:前提是上山下乡,但老办法不行了,做法要改变。不然,“四不满意”,国家每年还要花20个亿。

第二次:

10月9日,李先念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为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报送的《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汇报提纲》。

李先念说:对过去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要做个估计,把成绩肯定下来,不然就乱了套。

当汇报到上山下乡种种主张时,李先念说:轮换制最糟糕,花钱最多,两年回来还得安排。过去把青年统统搞下去,对不对?

我看不对,管得多了,不管什么人都搞下去。今后要集中管好190个大城市,那种认为只有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才算是教育,我历来不同意。

纪登奎说:现在下面都在等,到了必须解决问题的时候了,再不解决会造成大问题。方针要坚持,政策要调整,要使青年、家长都满意。

康世恩说:过去上山下乡的办法不等于就业,下去是为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属于教育范畴,不是从就业角度去安排的。修修补补不解决根本问题。

胡乔木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口号不完全,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如果是去就业就要研究上山下乡的就业问题。如果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妥,那么多农民不能建设?

农村也不缺劳动力。上山下乡实际是过渡的,不能说没有目的,至少没有归宿。如果把插队作为就业来处理,在群众中通不过。

解决这个问题要同教育配合起来,多数人不能升大学,所以就得有就业教育。

第三次:

10月18日,华国锋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汇报提纲》。

华国锋说:国有农场潜力很大,但我们这套管理办法不好。 南斯拉夫的“贝科倍”搞农工商联合企业,发展小城镇,可以学。

邓小平说:《汇报提纲》提出的方针比较适宜,有利于安定。 现在下乡路子越走越窄,总得想个办法才行。例如“三集中一 分散”(即集中在大队住、食、学习,分散在小队劳动)的点, 可否想办法搞成卫星城镇。北京的轻工业比较薄弱,要研究新的行业。新的领域,要走出一条路来。

李先念说:这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对于过去的成绩应当充分肯定,要不然,800万人闹市谁受得了呀!插队的也要肯定成绩。但今后要改变办法,“三集中一分散”的办法我不放心…… 广开门路,可以成立劳动服务公司,把服务行业统筹安排好。

叶剑英说:要因地制宜找出路。要注意提高青年的科学化技术,城乡都要想办法。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办法要多一点。要想办法发展社队工副业,发展卫星城市,插队的要缩小。

纪登奎说:知识青年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现在城里的不想下去,农村的800万都想回来。都待在城里没有事做,是一个很大的不安定因素。搞好了是积极因素,搞不好是影响安定团结的因素。“五七”干校已经轮训了三遍,搞不下去了,可以组织办农场安置知识青年。

此外,还有聂荣臻、乌兰夫、韦国清、倪志福等也在会上作了发言。

经过几轮党的高级领导人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召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以便统筹解决知青问题。

10月31日至12月10日,经过充分酝酿筹备的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总结了16年来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 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这是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决策性的会议。

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和通过了会议产生的两个文件,即《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实行规定》。同日,中央批发了这两个文件,即中发〔1978〕74号文件。文件指出:

对城市中学毕业生的安排,实行“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四个面向的原则。城市要积极开辟新的领域、新的行业,为更多的城镇中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和升学条件。

逐步缩小上山下乡范围。矿山、林区、小集镇和一般县城的非农业人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

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不动员下乡。今后下乡人数将逐年减少, 以至做到不搞现在这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今后上山下乡不再搞分散插队,可以因地制宜地举办独立核算的集体所有制的农工牧渔业场、队,集中安置,国家给予扶持。

文件还指出:要积极妥善解决好在乡知青的问题,对1972年底以前下乡的,优先安排,两年内基本解决。要做好下乡青 年的培养教育,切实加强对知青的保护工作。

这个文件,可以说是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生历史转折的标志。

第二次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成绩虽然做了过多的肯定,但它宣布缩小上山下乡的规模,并许诺“将来不搞这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及“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 窄”的观点,都给全国人民首先是广大知识青年传递了上山下乡运动行将结束的明确信号。

事实上,早在这次会议召开以前,关于上山下乡政策要收的小道消息在知青中已不胫而走。

会议期间,北京等城市均有下乡知青为要求返城、就业,举行静坐、上访、请愿。因此,等不到会议文件贯彻落实,一个空前规模的知青返城风在各地兴起。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云南知青请愿要求返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文章,说了大实话,但也惹了不小的麻烦,几乎成了当时在全国猛刮的知青返城风的理论依据。看看它是如何评述“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规模迅速扩大,甚至出现了&ld

  • 云南知青率先罢工跪求返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人帮”被打倒后,越来越多的知青要求返城,率先请愿闹事的是云南的农场知青,国务院副总理王震针对此问题接见了以丁惠民为首的知青代表们。之后事情又是怎样发展得呢?一次中央首长的接见,不可能马上平息知青返城的急切心情。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1979年1月下旬,当全国知

  • 上山下乡是如何被政治化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也处于停滞状态,致使城镇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无法就业。1968年夏,“积淀”了3年的1000多万中学生,齐刷刷地站在了国家领导人的面前。这部分人如何安排,关系到刚刚稳定的局面能否保持,因

  • 知青返城的过程纪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大规模的请愿“闹事”使得中央终于做出了实质性决策。知青终于如愿以偿,于是,大返城开始。1978年,下放在云南农场的知青将近5万人,到1979年,仅仅过去半年的时间就只有70名知青留在那片土地上。原云南兵团的知青后来回忆说:1979年春天,做梦也没有想到知青可以返城,不用说

  • 知青返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在农村“落户”,永远刘留在了农村。而当初这场返城“飓风”则是由在云南的知青率先吹起的。至于由云南农场知青引发的这场“回城风”的波及程度究竟如何,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知青返城后存在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当时,我们国家也下了大决心准备彻底解决知青问题。1980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教育工作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总书记胡耀邦说,要把让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种地的办法改过来,要用其所长,不要强其所难。过去的办法是一举两害,现在要一举两得。过去那种方法也有点道理,粮食没有过关,要吃饭啊!要使城

  • 知青返城后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返城的安排及需要处理的知青遗留问题很多,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知青办虽然提出了《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并非易事,其中最难办的是以下三件事:首先就是已婚知青的安排问题。一位云南西双版纳的知青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倾诉着:历史不会忘记:1970年前后,近10万知识青年

  • 老知青们对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感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了近半个世纪,尽管那是一场灾难所孕育出的一个怪物,但作为其受害者一一中国知青为其所付出的一切是不容历史忽略和抹杀的,他们并不后悔,他们更加自信,他们更加坚强,他们更加自豪!下面小编就给介绍那些老知青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切身感受。1990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知青情结“魂

  • 国家公祭日定在12月13号是什么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于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你知道国家公祭日定在12月13号的由来吗?国家公祭日是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举行升国旗和降半旗仪式。

  • 抗战老兵的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今天,军人是一个无上崇高的身份,那当然不能遗忘那些抗战老兵。什么是抗战老兵呢?抗战老兵,就是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4日之间,为保卫我们的国家,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士。下面是抗战老兵的介绍,一起了解抗战老兵这个群体吧。抗战老兵离世抗战老兵待遇 抗战老兵的采访抗战老兵怎么定义抗战老兵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