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知青插队为何行不通了?

知青插队为何行不通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798 更新时间:2024/1/8 15:38:54

1978年7月3日,胡耀邦在同国务院知青办主任许世平谈话时就指出,最早提出知青插队的是邓小平,是在60年代初那样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

为何走不通了?首先就是农民对知青不满意。我国人口本来就有80%在农村,“革”中,农村人口每年以1600多万的速度增长,而土地每年则以582万亩的速度递减。农民已经感到劳动力过剩了,再让他无条件地安置城镇青年,形成知识青年与农民抢饭吃的恶劣局面,他们会真心欢迎知青吗?

其次就是知青本人和其家庭的不满意。从庆霖给泽东的信中便可看出。

再次就是城镇对口单位的不满意。动员知青下乡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政府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做好本单位职工的思想工作,支持子女下乡,还要抽调得力干部为带队干部带领知青下乡,并要抽出资金、物质或技术力量,无偿支援对口安置地区,无疑使各企事业单位不堪重负。

最后是政府也不满意。每年政府要花一大笔经费来安置知青下乡,特别是1973年起提高安置经费标准后,国家财政平均每年拨款8.2亿元。如此高额拨款,不仅未能让知青安心在农村,

而且还不能使各方面满意。有人戏称:国家花了70亿,买了个“四不满意”。

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10年经历,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步履艰难地走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粉碎“四人帮”后,人们企盼对这一运动的归去有个合理的说法与解决的办法。就连当时的国际舆论对此也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香港大公报》评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右派昭雪,恢复高考,平反冤假错案,这一系列政策无疑深得人心。但是中共政府面前还有许多遗留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紧迫也最棘手的当数现在仍在农村的1000万上山下乡知青的就业问题……”

《东京时报》报道:“.......1000万知青是一座火山口,消除火山威胁的唯一办法是扩大就业。但是目前中国政府的经济状况,就业与失业几乎说是一个同义语…… 他们正坐在这座一触即发的火山口上。”

美国《远东评论》称:“……从地理位置上看,黑龙江省与另一个敌对的社会主义集团毗邻,昔日沙俄帝国的阴影时刻在北方边界游荡。该省约有100万知青,他们对政策积郁的不满将直接导致北方防线的崩溃……可以预言,中国政府的……知青政策很大程度上将从北方知青的动荡中打开缺口.......”

但在粉碎“四人帮”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忙于清理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解决知青问题还未来得及提上议事曰程。况且对如何解决知青问题,上上下下还需要有个重新认识的过程。

为了统一认识,筹备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1977年12月12日至1978年1月13日,国务院知青办召开了省、市、自治区知青办负责人座谈会。

这是“文革”结束以来有关上山下乡工作的第一次大型会议。会议由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顾秀莲主持,采取只出题、不回答的方式,主要听取地方的意见。

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永贵等接见了与会代表,李先念、陈永贵等还在会上听取了代表们的意见。

但是,社会上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个敏感而棘手的问题议论颇多。

有些人认为上山下乡是“四人帮”搞的,有这样的顺口溜,说:打倒“四人帮”,知青不下乡;打倒“四人帮”,回城有希望。

还有的知青说:过去表示到农村去扎根,是上了“四人帮”的当,今后还是要争取回城。有些原来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的青年此时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有的知青先进典型或先进集体也开始把挂在墙上的奖状和锦旗摘了下来。

社会上还有这样的议论:“现在宣传少了,典型倒了,扎根不提了,政策要变了,知青办要撤了,上山下乡快收场了。”从事知青工作的干部,普遍感到围绕这项工作的“冷风大,谣传多”,压力大,思想混乱。

有的说:现在矛盾集中,弄不清上面的精神,说服不了下面的群众,左右为难。社会上的种种议论,反映到了座谈会上,有的与会者提出了对上山下乡工作应怎样估计的问题:“四人帮”插手知青战线,工作中又有不少问题,究竟主流是什么? 还有人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而对于“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口号还要不要提的问题,也是众说不一。还有的人简直是大胆之至,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一个“怪胎”。

座谈会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要不要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方

二是招工政策引起的思想波动,有的地方传说今后国家不从下乡知青中招工了,致使许多知青不满,认为听党的话上山下乡吃亏了;有的知青点干脆把饭锅门窗给砸了,要找社队干部算账去;还有的回城集体上访。

三是在清查运动中,有些地方政策界限不清,打击面过宽。有的地方一提起知青就认为都是“长刺长角”的,一说整顿知青,就想整青年。

四是管理知青工作的干部普遍感到压力大。

对于座谈会反映的情况,当时从领导思想到社会舆论,对知青问题的看法都很难拿出有把握的分析来。

一些领导人也不敢贸然表态,当时直接分管这项工作的副总理陈永贵都说:“知青工作很复杂,我们几个副总理一提起这件事就感到头痛。”副总理纪登奎也说:“知青工作搞得好,是培养一支生力军,搞不好是不安定因素。”

不管怎样,当时的知青政策还是如陈永贵所说:“当前的知青工作很复杂,不会有大的变动,还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大家不要泄气,要鼓劲,把知青工作抓上去。这个工作不只是一个劳动力安排问题,首先是个政治问题。”

人们的思维方式还没有从极“左”思潮的长期禁锢中解放出来,座谈会上的种种离经叛道的看法就只能被统一到“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上,所谓的“怪胎论”也受到国务院负责人的严厉批评。

1978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对这次座谈会的召开进行了报道,同时还发表了评论员的文章《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文章指出:

十几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一批又一批地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对于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对于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知青战线始终占主导地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方向完全正确,成绩很大。

这段话实际上是对“文革”以来的“再教育”运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77年的年末,各地继续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71.6万人,在乡的下乡知青还有863.8万人。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邓小平带领大家探讨知青就业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上山下乡就只是给农村带去帮助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云南边疆,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如傣族、哈尼族等,他们同解放军的关系比较好,但是他们并不爱知青。确实,知青也没有什么可爱的:不是满头乱发,就是剃光“白沙”(光头)又一副狰狞的模样,加上偷鸡摸狗,甚至强买东西,谁喜欢?另外,当

  • 针对知青问题召开的三次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根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意见,国务院知青办还于1978年7月20日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方针问题的请示报告》,这个报告为即将召开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确立了基调。10月7日,中央发出了《关于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通知》。之前之后,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有过三次深入的讨论。第

  • 云南知青请愿要求返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文章,说了大实话,但也惹了不小的麻烦,几乎成了当时在全国猛刮的知青返城风的理论依据。看看它是如何评述“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规模迅速扩大,甚至出现了&ld

  • 云南知青率先罢工跪求返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人帮”被打倒后,越来越多的知青要求返城,率先请愿闹事的是云南的农场知青,国务院副总理王震针对此问题接见了以丁惠民为首的知青代表们。之后事情又是怎样发展得呢?一次中央首长的接见,不可能马上平息知青返城的急切心情。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1979年1月下旬,当全国知

  • 上山下乡是如何被政治化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也处于停滞状态,致使城镇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无法就业。1968年夏,“积淀”了3年的1000多万中学生,齐刷刷地站在了国家领导人的面前。这部分人如何安排,关系到刚刚稳定的局面能否保持,因

  • 知青返城的过程纪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大规模的请愿“闹事”使得中央终于做出了实质性决策。知青终于如愿以偿,于是,大返城开始。1978年,下放在云南农场的知青将近5万人,到1979年,仅仅过去半年的时间就只有70名知青留在那片土地上。原云南兵团的知青后来回忆说:1979年春天,做梦也没有想到知青可以返城,不用说

  • 知青返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在农村“落户”,永远刘留在了农村。而当初这场返城“飓风”则是由在云南的知青率先吹起的。至于由云南农场知青引发的这场“回城风”的波及程度究竟如何,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知青返城后存在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当时,我们国家也下了大决心准备彻底解决知青问题。1980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教育工作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总书记胡耀邦说,要把让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种地的办法改过来,要用其所长,不要强其所难。过去的办法是一举两害,现在要一举两得。过去那种方法也有点道理,粮食没有过关,要吃饭啊!要使城

  • 知青返城后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返城的安排及需要处理的知青遗留问题很多,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知青办虽然提出了《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并非易事,其中最难办的是以下三件事:首先就是已婚知青的安排问题。一位云南西双版纳的知青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倾诉着:历史不会忘记:1970年前后,近10万知识青年

  • 老知青们对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感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了近半个世纪,尽管那是一场灾难所孕育出的一个怪物,但作为其受害者一一中国知青为其所付出的一切是不容历史忽略和抹杀的,他们并不后悔,他们更加自信,他们更加坚强,他们更加自豪!下面小编就给介绍那些老知青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切身感受。1990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知青情结“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