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邓小平带领大家探讨知青就业问题

邓小平带领大家探讨知青就业问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420 更新时间:2023/12/16 4:51:43

知青上山下乡就只是给农村带去帮助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云南边疆,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如傣族、哈尼族等,他们同解放军的关系比较好,但是他们并不爱知青。

确实,知青也没有什么可爱的:不是满头乱发,就是剃光“白沙”(光头)又一副狰狞的模样,加上偷鸡摸狗,甚至强买东西,谁喜欢?

另外,当时知青农场的开荒给西双版纳的环境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毁林开荒动辄是“万亩大会战”,几个山头一推而光;然后是烧岜(烧荒),火光冲天而起,惊天地而泣鬼神,怎不天怨人怒!

70年代有两次特大寒潮,当地居民从来没有经历过,气得破口大骂知青,说这些寒气都是你们带来的。

真正把知青问题纳入到城镇就业轨道上来的是邓小平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主张改革的领导人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且在同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大会议上,宣告了“革”正式结束,但由于历 史条件的限制和“两个凡是”错误口号的影响,没能及时纠正“文革”中在知青问题上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

虽然在1978年以前知青问题经过几次大的调査研究,但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来看,这个禁区依然如故,没敢突破。

1978年3月28日,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在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

要研究如使城镇容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是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

四川1亿人,平均1人不到1亩地。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要开辟新的经济领域,做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其他领域也要这样做。

邓小平的这一想法无疑是对知青问题的一个大胆突破,体现了政治家的伟大气魄。

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胡耀邦亲自主持定稿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邓小平等中央多数领导人的引导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在这场讨论中,上山下乡这一禁忌话题第一次被理论界破除。

于光远在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直截了当地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确是一个严重问题,应该承认这是十多年错误做法造成的。

邢愤思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报告中也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每年国家要花10多亿元,包括各种各样的补助、耗费,花这么多钱,结果到了农村还跟农民争粮吃,农民并不欢迎。

理论界的这些犀利的抨击,在社会上激起层层波澜,特别在知青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11月份,一名已经返城的北京知青写了一张大字报,题为《迎接祖国美好的春天》,大字报主要就“文革”以来有关上山下乡运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经济规律是一客观的规律。对于经济规律的遵守与否,是检验一个革命者是否承认实践第一的试金石。

人们还记得12年前震撼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吧?……这个上山下乡运动,说近了,是国家经济衰退,不得巳安排劳动力的权宜之计;说远了,是对历史进程,对经济规律的一种倒行逆施。

了解一些历史发展的人们知道,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伴随着农民的大量破产而前进的。我们的教科书上把这一发展说成是对农民、对历史的犯罪。但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来看,这只是产妇临产之前不可避免的阵痛。资本主义这个婴儿正式在这一阵痛之后脱胎于母腹封建社会。

当然,我们不会走让农民破产的老路。然而,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是经济规律的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我国,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强农业机械化,解放农村大量劳动力,是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

违反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因为我当过知识青年,谈这点认识。

11月23日,被“文革”禁锢了长达10年之久、刚刚恢复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重要文章,将这场关于知青问题的大 讨论推了高潮。它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一次把知青下乡的真相公开袒露在世人面前。

显然,这次全国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从根本上解决知青问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正是基于邓小平把上山下乡纳入城镇就业轨道这一设想,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解决知青工作问题有了正确的方向。

1978年7月3日,胡耀邦对许世平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要逐渐减少下乡,以致做到不下乡,这是一个正 确的方针,是可能做到的,你们的责任是讲明这种可能性。知青安置去向,要主要着眼于城市。建议你们先抓京、津、沪三大城市。但仍要下去一些人,下去要改进方法,少搞分散插队,多搞集体安置。

7月19日,华国锋也表示同意邓小平的意见,并提出:城市要想办法扩大就业门路。

7月4日至10日,国务院知青办召集京、津、沪三市知青办主任座谈,研究了城市如何广开门路、逐步做到多留少下的问题。三市认为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针对知青问题召开的三次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根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意见,国务院知青办还于1978年7月20日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方针问题的请示报告》,这个报告为即将召开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确立了基调。10月7日,中央发出了《关于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通知》。之前之后,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有过三次深入的讨论。第

  • 云南知青请愿要求返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文章,说了大实话,但也惹了不小的麻烦,几乎成了当时在全国猛刮的知青返城风的理论依据。看看它是如何评述“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规模迅速扩大,甚至出现了&ld

  • 云南知青率先罢工跪求返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人帮”被打倒后,越来越多的知青要求返城,率先请愿闹事的是云南的农场知青,国务院副总理王震针对此问题接见了以丁惠民为首的知青代表们。之后事情又是怎样发展得呢?一次中央首长的接见,不可能马上平息知青返城的急切心情。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1979年1月下旬,当全国知

  • 上山下乡是如何被政治化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也处于停滞状态,致使城镇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无法就业。1968年夏,“积淀”了3年的1000多万中学生,齐刷刷地站在了国家领导人的面前。这部分人如何安排,关系到刚刚稳定的局面能否保持,因

  • 知青返城的过程纪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大规模的请愿“闹事”使得中央终于做出了实质性决策。知青终于如愿以偿,于是,大返城开始。1978年,下放在云南农场的知青将近5万人,到1979年,仅仅过去半年的时间就只有70名知青留在那片土地上。原云南兵团的知青后来回忆说:1979年春天,做梦也没有想到知青可以返城,不用说

  • 知青返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在农村“落户”,永远刘留在了农村。而当初这场返城“飓风”则是由在云南的知青率先吹起的。至于由云南农场知青引发的这场“回城风”的波及程度究竟如何,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知青返城后存在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当时,我们国家也下了大决心准备彻底解决知青问题。1980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教育工作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总书记胡耀邦说,要把让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种地的办法改过来,要用其所长,不要强其所难。过去的办法是一举两害,现在要一举两得。过去那种方法也有点道理,粮食没有过关,要吃饭啊!要使城

  • 知青返城后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返城的安排及需要处理的知青遗留问题很多,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知青办虽然提出了《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并非易事,其中最难办的是以下三件事:首先就是已婚知青的安排问题。一位云南西双版纳的知青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倾诉着:历史不会忘记:1970年前后,近10万知识青年

  • 老知青们对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感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了近半个世纪,尽管那是一场灾难所孕育出的一个怪物,但作为其受害者一一中国知青为其所付出的一切是不容历史忽略和抹杀的,他们并不后悔,他们更加自信,他们更加坚强,他们更加自豪!下面小编就给介绍那些老知青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切身感受。1990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知青情结“魂

  • 国家公祭日定在12月13号是什么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于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你知道国家公祭日定在12月13号的由来吗?国家公祭日是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举行升国旗和降半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