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知青下乡存在哪些问题?

知青下乡存在哪些问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713 更新时间:2023/12/15 11:49:4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1970年开始大滑坡,摧残知青的事件在各地屡屡发生。上山下乡运动几乎跌入谷底,可以说这是“再教育”的必然结果。下面是当年的一份情况反映。

据《北京日报》社1973年2月28日《内部参考》上的一则消息称:

据对北京5个中学、10个班级共478名学生的调查,准备下乡的只有78名,占总数的16%;表示“坚决不插队”的91名,占1970;犹豫观望的311名,占了65%。

国务院副总理先念看了此份参考之后,立即批示把它印发给当时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并要求各地重视知青工作。批示说:

上山下乡工作是多么艰苦的群众工作。搞经济工作的同志应知道这点。对于上山下乡知青管理教育工作不重视,那是要犯错误的。如果让那些奸污知识青年违法乱纪行为继续存在,而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即是姑息养奸行为。

他在103号《参阅件》上又批示:各省、市、区要把这个工作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要关心上山下乡青年,一推了之是不对的。要经抓,要经常督促。这份《国内动态清样》所提出的问题,望省、市、区特别注意。

那么,当时在知青问题上究竟存在哪些严重的问题呢?

根据1973年6月22日到8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上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各级领导对知青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甚至是管理粗暴;

二、少数知青在生产生活上存在着许多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全国有1/3的下乡青年生活不能自给,有40%的青年住房没有解决;

三、任人唯亲,“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严重,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走后门”十分严重;

四、摧残迫害下乡知青,特别是奸污女知青的案件相当严重;

五、青年的思想极不稳定。当时在知青中由于生活所迫不仅外逃的现象很多,且自杀的现象也相当严重。

会议期间,一份《情况反映》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震惊。这份材料是新华社云南分社的两位记者国务院写的报告材料: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八团存在严重摧残迫害知识青年的现象:

以种植橡肢为主的四师十八团,7070以上的人员是来自北京、上海、四川、昆明的知识青年。这个团的部分领导人,对有缺点、错误的知青不是坚持正面教育,而是采取捆绑吊打手段进行镇压。

据1972年4月统计,十八团30个单位,有23个单位发生过捆绑吊打知识青年事件,被捆绑吊打的知青达99人,许多人被多次吊打。

捆绑吊打的手段有29种之多,例如:背扁担、跪劈柴加踩杠子、捆上后用钢筋绞、吊在空中往墙上撞、夏天烤太阳、冬天浇水等等。

被吊打的知青,绝大多数仅是有骂人、打架、小偷小摸、不服管理、劳动偷懒等缺点、错误,还有的人仅是看到干部吊打别人,说一句批评的话而被吊打的。

团里一些领导,有的亲自批准搞轮流批斗(实际就是捆綁吊打有的公然声称:“只要不打死就行”、“要捆就捆紧一点”;有的赤膊上阵,亲自拳打脚踢……该团九连批判一个知识青年,没有捆绑吊打,团副参谋长看了很不满意,指责他们说:“你们的群众没有发动起来,要重搞!”

在这些团领导的指使纵容下,基层干部和少数工人违法乱纪,任意迫害知识青年。

该团基建连的一位知青,由于打群架,接连被捆12天,被吊打17次,用铁丝捆了5个晚上,有时被吊在空中往墙上撞,有时吊起来再用杠子往下压,受了7、8种刑法,打得遍体鳞伤,不省人事,造成长期腰痛,大小便不正常,一度被逼得要自杀。

六连一位知青被怀疑偷了军装,连长、指导员集合全连对他进行吊打,逼他交出军装,他交不出来就打得更厉害。这位知青直向连长、指导员喊:“叔叔救救我,救救我!”连长、指导员不但不理,反而唆使一些人打得更厉害。

有些连干部随身带着绳子,对谁稍不如意就说:“我代表党支部把你捆起来!”

六连一些知青拉肚子,出勤较低,连指导员说:“你们不劳动,把你们拿到太阳下晒!”于是硬逼着6、7个病号在摄氏40度的阳光下站着,并且要面对太阳,不得擅自走开。

而在知青受迫害的问题中,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女知青被凌辱、奸污的案件。这份材料对上也有反映:

十八团卫生队长孙涛,奸污女知青11人,其中3人堕胎,占卫生队女知青的半数以上。二十连的指导员李文峰奸污、调戏、猥亵女知青15人,致使两名女知青跳河自杀未遂。

臭名昭彰的一师二团六营二连连长张国亮(有称张国良)在1970年3月到翌年2月的近一年中,利用职权,强奸女知青3人,强奸未遂1人,猥亵17人。某女知青病休昏睡被强奸后,经常痛哭昏倒,几次双目失明,一度神经错乱,见到人就恐怖得大喊:“妈妈、姐姐,快救我!”某女知青被强奸后精神失常,多次拿着割肢刀和绳子往山林里跑,想自杀。

张无恶不作,有恃无恐,以至一些女知青深夜听见老鼠声,都会吓得惊叫:“张国亮来了!”全连人心惶惶。

7月5日,叶剑英看了这份《情况反映》之后,批示说:

事态严重,请电告昆明军区派人查报……

7月6日,周恩来怒批:

此等法西斯行为,非立即处理不可……只要十八团被控事件属实,应请省委、军区立即派人主持,首先将这几个团部负责人停职交代,并开群众大会宣布此事……省委、军区要负责保护这些受摧残的知识青年。

李先念也在材料上批示:

内中有些人不是共产党,是国民党,至少是国民党行为。不知为什么得不到纠正?省委、军区难道说也不知道吗?

李先念还愤怒地对下面的一些主要领导人说:

张国良那个连长,和日本鬼子差不多,弄得知青听见老鼠跑,都喊连长来了。你还把他当干部,处理不下去?下不了手,这是为什么?他对知青那样残忍,可是处理时,讨论来,讨论去,就是处理不下去,上面对这些采取包庇原谅,这是什么问题?........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干预下,张国亮终于被绳之以法。

推荐阅读:

知青是什么群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庆霖:文革期间第一个告御状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文革”时期,全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许多政令不通,一些造反派掌权的地方更是阳奉阴违,把中央的指示当成耳边风,我行我素。有的地方对知青的摧残迫害依然成风。知青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1972年底,福建省的一名知青家长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了封反映自己当知青的儿子的窘迫与艰难的生活情况的

  • 知青的安置方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李庆霖告状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研究。1973年6月至8月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还是在毛泽东复信后的第二天,即1973年4月27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召开中央高层次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王洪文等,以及中央各

  • 知青插队为何行不通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8年7月3日,胡耀邦在同国务院知青办主任许世平谈话时就指出,最早提出知青插队的是邓小平,是在60年代初那样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为何走不通了?首先就是农民对知青不满意。我国人口本来就有80%在农村,“文革”中,农村人口每年以1600多万的速度增长

  • 邓小平带领大家探讨知青就业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上山下乡就只是给农村带去帮助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云南边疆,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如傣族、哈尼族等,他们同解放军的关系比较好,但是他们并不爱知青。确实,知青也没有什么可爱的:不是满头乱发,就是剃光“白沙”(光头)又一副狰狞的模样,加上偷鸡摸狗,甚至强买东西,谁喜欢?另外,当

  • 针对知青问题召开的三次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根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意见,国务院知青办还于1978年7月20日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方针问题的请示报告》,这个报告为即将召开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确立了基调。10月7日,中央发出了《关于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通知》。之前之后,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有过三次深入的讨论。第

  • 云南知青请愿要求返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文章,说了大实话,但也惹了不小的麻烦,几乎成了当时在全国猛刮的知青返城风的理论依据。看看它是如何评述“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规模迅速扩大,甚至出现了&ld

  • 云南知青率先罢工跪求返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人帮”被打倒后,越来越多的知青要求返城,率先请愿闹事的是云南的农场知青,国务院副总理王震针对此问题接见了以丁惠民为首的知青代表们。之后事情又是怎样发展得呢?一次中央首长的接见,不可能马上平息知青返城的急切心情。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1979年1月下旬,当全国知

  • 上山下乡是如何被政治化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也处于停滞状态,致使城镇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无法就业。1968年夏,“积淀”了3年的1000多万中学生,齐刷刷地站在了国家领导人的面前。这部分人如何安排,关系到刚刚稳定的局面能否保持,因

  • 知青返城的过程纪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大规模的请愿“闹事”使得中央终于做出了实质性决策。知青终于如愿以偿,于是,大返城开始。1978年,下放在云南农场的知青将近5万人,到1979年,仅仅过去半年的时间就只有70名知青留在那片土地上。原云南兵团的知青后来回忆说:1979年春天,做梦也没有想到知青可以返城,不用说

  • 知青返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在农村“落户”,永远刘留在了农村。而当初这场返城“飓风”则是由在云南的知青率先吹起的。至于由云南农场知青引发的这场“回城风”的波及程度究竟如何,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